“四基” 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数学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数学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思考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总理,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和调控等等,如今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
一、课改带来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变化人教版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选取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他们对数学素材的感受和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直接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现状,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它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在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围绕教学方式转变开展广泛的研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教师研究的热门话题。
教师处理教材,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应用生活里常见的现实情景,或创设动态的变化情景,或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体会数学的意义,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堂变得更贴近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灵活。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变化最大。
首先,图文并茂的数学书,生动又贴近生活的情境,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以及像朋友般亲切的老师,深深吸引着他们。
现在大部分学生愿意上数学课,课上愿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小学数学2011年12 月28 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2001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 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 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 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 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
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观点分享◆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思想既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四基”是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四基”是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标志性成果。
◆“四基”在完善课程目标方面迈出了有勇气的一步,它把能力性目标推上前台,把思想、活动经验这些软任务提升为与“双基”同等重要的硬指标。
◆我国数学教育家刘景昆在总结毕生的教学经验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难学的概念,往往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悟总是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
◆学力指的不应是靠灌输、训练得来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应是活的能力。
它不是指学习的结果,而是指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是学习后获得的能力或达到的水平,而是反映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地他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应该成为儿童生命的泉眼。
行为跟进过去的数学课程,非常强调“双基”,即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这是正确的,但是还不够。
《数学课标(2011年版)》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当保持并赋予新意。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四基”可以看做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生当前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更应当重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与落实。
课标四基学习体会
课标四基学习体会“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了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把数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定位为:“义务在这次的学习中明白了新课标中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数学教育“……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什么来保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得到落实?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要从落实“双基”走向收获“四基”。
小学数学要发展,就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需要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更需要将以往重视培养演绎能力,发展为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并举。
小学数学的发展所重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基本思想”与以往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有何区别呢?“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
”关于基本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希望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身受益的那种思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重要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
对新课标四基四能学习心得
对新课标四基四能学习心得对新课标四基四能学习心得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目标里边,可以看到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一些具体解释,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
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开始实行,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数学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经济、现实生活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和数学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小学数学作业题一、作业题目(任选一题)1.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2.谈谈数学课标实验稿还存在哪些问题?二、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充实,杜绝抄袭,如有雷同,均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不合格”。
三、答题内容1.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观念发生变化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已经开始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
对教材的使用,教师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视教材为圣经、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来教的做法。
数学课程改革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这个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
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而,新课程改革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而且推动了教师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
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如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三)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新课程的评价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许多成功的课例都与教师恰当用激励手段分不开。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doc0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十年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下面就我的看法谈点课改十年来的成效:1,学校的变化。
课改使教师成为学习者,成为研究者,使教师成为积极的实验者,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使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了热爱学习和生活的情操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个性人才。
2,教材变化。
(1)实验教材已经出现多元化格局。
自己的创造潜能,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2)内容变化。
(3)教材的编排打破了分科体系和形式化的格局。
3、教与学的变化。
(1)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所以,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教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求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活泼地、灵活地学习,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2)学习方式变化及学习兴趣转变。
引导教师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转变。
学生可以在网络宽广的天地中自主探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情感基础。
2024年初中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2024年初中数学课改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2024年初中数学课程也进行了改革,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积极参与了这次改革,并对此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2024年初中数学课改的一些体会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我发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二、增强实践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增加了很多实际问题的应用,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让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面图形,让他们找出其中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学习兴趣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融入了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在课堂上增加了一些有趣的题目和故事,让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和竞争来学习数学。
例如,我组织了一个数学竞赛,学生们可以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程度。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我通过课堂合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我设计了一些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数学问题,并共同完成一些小项目。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相互合作,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
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观点分享◆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思想既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四基”是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四基”是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标志性成果。
◆“四基”在完善课程目标方面迈出了有勇气的一步,它把能力性目标推上前台,把思想、活动经验这些软任务提升为与“双基”同等重要的硬指标。
◆我国数学教育家刘景昆在总结毕生的教学经验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难学的概念,往往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悟总是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
◆学力指的不应是靠灌输、训练得来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应是活的能力。
它不是指学习的结果,而是指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是学习后获得的能力或达到的水平,而是反映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地他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应该成为儿童生命的泉眼。
行为跟进过去的数学课程,非常强调“双基”,即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这是正确的,但是还不够。
《数学课标(2011年版)》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当保持并赋予新意。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四基”可以看做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生当前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更应当重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与落实。
2024年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数学课改心得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体教师,包括数学教师在内,均经历了转型与成长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收获了成功,也面临诸多挑战。
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态度、情感、人格及能力的培养。
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和谐,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进步,也在实践中提升了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也面临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探讨。
以下是对课改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的详细阐述:一、课改中的收获(一)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在课改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学习新理念,理论知识水平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理性思考。
新课程实验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个性化教学的空间,提升了教学素质,使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呈现积极变化教师们在课堂上放下权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氛围由“教”堂变为“学”堂。
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思维开阔,语言丰富,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了愉快学习。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改中的数学教学致力于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充分的发展。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得到了培养,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享受成功的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1. 新教材强调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教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导致掌握方法不牢固,出现两级分化现象。
2. 新教材注重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的培养,但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较少,导致学生计算速度慢、准确性低,计算能力有待加强。
3. 新教材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跨度超出学生认知规律,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
4. 教学班规模较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空间,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024年数学课改心得体会精选范文3篇
2024年数学课改心得体会精选范文3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精选范文1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取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本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推行的必要性,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本期课改收获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注重评价方法的转变。
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兴趣、情感是否得到培养,课堂气氛的和谐程度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②关注学生是否从自己实际出发,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
③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从不同角度去灵活解决问题。
④在掌握双基的方式时是否省时高效扎实。
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发展。
我在数学十年课改中的体会
我在数学十年课改中的体会
作为一名数学老教师,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以下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
1、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2、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六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4、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浅谈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四基的体会
浅谈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四基的体会浅谈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四基的体会随着课改的推进,教改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把“双基”扩展为“四基”。
新课标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基”,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现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新课标下的“四基”特点新课标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
实施新课标,用“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
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标不再有脱离生活的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二新课标理念下“四基”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
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
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
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
我们在新课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
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
新课标是一种全面的学习。
改变课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一、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课程改革经历了10年之久,听了朱老师的讲座,我感悟到改革之路十分曲折、艰难。
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线老师,在新课改理论下要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必须再一次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数学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在教学中教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关注学生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有效成长。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措施,用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
二、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教师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路径,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
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标准。
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新教材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来自书本和教师,不再片面强调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加强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说过去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是关注“教学内容”,那么新《课程标准》就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实践中的一次突破。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同时还要求,教学活动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且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注重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更加注重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数学 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谢谢观看
课前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反映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的有 关资料(如报刊杂志上的百分数、银行利率表中的百分数等),并加以筛选和整 理。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百分数资料并尝试说出这些百分数的 具体意义。由于学生亲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有了初步的感知,自然就水 到渠成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二、关于“四基”的落实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努力把握新课标的脉搏,切实落实“四基”,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效地开 展数学教学工作。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深挖教材内涵,灵活使用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编写上充分体现了《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给 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但教材毕竟只是教学的文本,是传承知识、培养能 力的载体,不应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业务素养。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在传统的数学教 育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模仿解题过程,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 在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从“双基”到“四基”和从“两能”到“四能”是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 内容之一。这种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 会发展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国数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在国际上重新 获得领先的地位。
2024年数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数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
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数学都存在抵触情绪和学习困难。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24年数学课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这次数学课改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在新的数学课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将课堂重心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学生的探究和实践中。
以下是我对于2024年数学课改的个人体会和心得。
首先,数学课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过去的数学课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收知识,只需要听讲和背诵就可以通过考试。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而在新的数学课中,老师会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和探究,通过合作讨论和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动力。
我曾经参与过一次小组合作解题项目,我们小组的成员通过合作思考和交流,最终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这个过程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
其次,数学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数学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学生没有机会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缺乏实践操作和应用培养。
而在新的数学课改中,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学生需要通过模拟实际情境或者真实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我们通过制作模型和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来研究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种实际操作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几何学的概念和定理。
另外,数学课改强调了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强调的往往是计算和应用数学公式,对于解题过程和思维方法很少进行讲解和引导。
而在新的数学课中,老师会重点讲解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利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种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十年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十年课改心得体会小学数学十年课改心得体会伊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
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
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要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
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
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2024年数学课改心得体会(4篇)
2024年数学课改心得体会首先,我认识到数学课改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这次数学课改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合作探讨、独立解决问题,这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探索中还能够培养出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数学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维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结论和公式的传授,导致了学生缺乏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而在这次数学课改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维方法。
通过开展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兴趣。
因此,数学课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再次,数学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而在这次数学课改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建模、分析和解决,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数学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学习。
而在这次数学课改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项目,让学生学会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孙晓天十年当中,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不断积累改革经验,正在稳健地走上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有序的发展道路。
因为这条道路关联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十年后的此刻思考:十年数学课程改革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其中哪些成果最重要、最具成长性?见仁见智,我的看法是:“四基”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标志性成果。
观点回放:◇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颁行以来,至今已经十年。
这十年当中,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不断积累改革经验,正在稳健地走上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有序的发展道路。
因为这条道路关联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十年后的此刻思考:十年数学课程改革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其中哪些成果最重要、最具成长性?见仁见智,我的看法是:“四基”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标志性成果。
“四基”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的培养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第一条表述,也是关于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四条表述中最重要的一条,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具有标志性。
熟悉数学课程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直是我国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学界对“双基”的界定与如何培养有过较深入的研究。
国际数学教育界同仁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兴趣,也常常聚焦在这个一直让他们感到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双基”上面。
因此,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发展成“四基”,意味着中国数学课程目标的重大改变。
那么“四基”是如何孕育成长的?“四基”的重要性何在?从“双基”到“四基”是否会对中国数学课程改革产生新的推动力?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些看法,同时回顾过去十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数学课程改革历程。
一、“四基”的产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有幸经历了中国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亲身参与了这一时期数学课程领域内大大小小不少具体工作,因此也有幸亲历了“四基”从孕育到产生的过程。
这是一段历经十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的过程,期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我把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萌芽期、孕育期和成熟期。
1萌芽期。
萌芽期以2001年《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标志。
《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分为四条,其中第一条表述如下:“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这段表述包含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在《标准(实验稿)》总体目标的表述中已经包含了重要的数学知识、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等提法,虽排列尚不够清晰,但明确地体现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为代表的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专为《标准(实验稿)》研制开展的若干项重大基础性研究的成果。
这些成果是那个年代一批年轻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老一辈数学教育家的引领下,在面向世界、不断开拓、勤于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达成了关于中国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共识。
二是在上段表述中,“数学活动经验”没有单列,而是作为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括号里出现的。
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标准(实验稿)》的研制者们更为关注知识观的变革,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围绕“活动”积累的“经验”还不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总体目标的具体阐述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表述——把“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问题的过程”定位为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
这是对传统“双基”表述的重大改变,意味着《标准(实验稿)》把“过程与结果”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双基”目标之内。
这种处理使“知识与技能”目标直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双基”有可能为学生插上发现的翅膀。
不过从实际情况看,这种“纳入”的效果未如人意。
原因在于,人们的头脑里已经对中国的“双基”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双基”虽然说的是知识和技能,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双基”是效率与准确性的代名词,一提到“双基”首先想到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寡、学生成绩的优劣。
《标准(实验稿)》关于“过程”的表述,并未改变人们对“双基”的传统认识。
这一点可以从现在仍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里得到验证:当人们寻找孩子的计算速度没那么快了、错误率好像高了的原因时,常常会归结为是“双基”弱了,是“双基”抓得不够。
显然,这里的“双基”是不包含过程的内容。
总之,把“过程”隐含在“双基”里面的处理,想法很好,但现在看来效果未如人意。
令人欣慰的是,一直到今天,《标准(2011年版)》关于“双基”的表述仍然沿用了“经历…过程”的方式。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将会对“双基”有全新的认知。
2孕育期。
2004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八号文件”)以及教育部关于贯彻该文件的《实施意见》,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减负”为目标,开始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第一次修订。
具体的修订依据和修订内容主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中心提供的、来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独立调查数据。
由于当时的各种信息表明课程改革得到普遍的认同,这次修订把“建设性修改完善”作为主要目标。
在这次修订过程中,根据被调查者对《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目标和思想的认同情况,将总体目标的第一条修改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这份修改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数学活动经验已经与知识、思想和技能并列,形成了今天“四基”的基本轮廓。
让“数学活动经验”脱离括号,其原因一方面是2001年到2003年三年多的课改实践经验给修订者增加了底气;另一方面是中央“八号文件”中关于“反映实践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保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的要求增强了修订者的信心。
至此,“四基”应该算是问世了。
遗憾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修订稿报送教育部审查之后就没了音讯,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但这对我们从事具体工作的研究者来说已不重要了,因为在这份修改稿中已经埋下了“四基”的种子,留下了有助于中国数学课程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是十分可喜的。
3成熟期。
2005年,缘于一个“关于三角形内角和证明”的问题,数学课程领域掀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形成了对数学新课程的“围攻之势”。
实事求是地讲,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身就是实验稿,怎么可能没有问题?但当时的批评较为情绪化,问题大都没有找准。
教育部迫于压力,聘请著名的数学家担纲,组织队伍于2005年开始了对《标准(实验稿)》的第二次修订。
令人庆幸的是,此次修订工作的主持人,是一位睿智、求实、善于倾听且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学者。
作为数学领域的行家里手,他对数学课程方面的问题看得准,对数学的教育价值悟得透,对数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有不少独到且鲜明的见解。
在他的带领下,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摆脱了情绪化的氛围,坚持了课程改革的既定方向,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两年之后的2007年,数学课程标准第二次修订又汇入了从2007年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之中。
直至2011年4月,历经近五年的时间,《标准(2011年版)》终于通过专家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审议。
在这似乎有些漫长的修订过程中,与第一次修订一样,教育部再次对数学课程现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摸底。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调查摸底的结果,与200 3年第一次修订时调查摸底的情况基本相同,《标准(实验稿)》的理念、目标和思想仍然得到了数学教育界和广大教师、学生、家长较为广泛的认同。
数学课程标准第二次修订的基本着力点放在了处理不够清楚的文字叙述,调整较为生涩的语言表达,协调课程标准的结构,增强案例的指导作用,以及增强实施建议的实践性和可行性等方面,没有进行“伤筋动骨”似的修改。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这次修订,最终给出了关于“四基”的完整、清晰、准确的描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这个表述排列有序、简洁清晰、立意高远、承前启后,成为此次修订的最大亮点。
随着《标准(2 011年版)》的颁行,“双基”会逐渐走进历史,“四基”将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或许会因“四基”目标的最终确立而改变。
“四基”的提出,反映了中国数学课程改革扎实前行的历史,彰显了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独到的品质和自立于世界数学课程之林的气魄。
可以肯定的是,“四基”作为数学课程改革道路上的基石,将有助于中国数学课程的健康发展,实现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终将造福于亿万少年儿童。
我认为,无论对“四基”怎样评价,可能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它未来将带给我们的惊喜。
顺便提及,在《标准(修订稿)》的审议过程中,有院士和学界的前辈仍对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基”的内涵及可行性存疑。
作为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亲历者,我对“四基”表示了坚定的支持,并把“四基”看做是第二次修订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我认为,虽然数学思想的含义仍需厘清,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也要进一步说明,但这都不是大问题。
十年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思想和经验的积淀和存在,它们即便暂时表述起来会费些心思,但暂时说不清楚也无妨。
万事开头难,有苗不愁长。
慢慢来,“四基”肯定会成气候。
它们的内涵不仅会越来越清晰,而且会越来越丰满,因为“四基”不是泊来的,它土生土长,完全是中国数学课程改革自身孕育的苗子,理应在中国数学课程这片土壤里收获。
二、“四基”的现实意义以我对数学课程发展现状的了解,虽然数学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个年头,但我们今天在观念、经验、视野、资源和研究方式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堆积在数学课程改革道路上的问题仍然算得上是重峦叠嶂,对数学课程目标科学合理的界定与认知仍然是当务之急。
1现实依然严峻。
现实总是多少有些严酷。
无论推进改革的力度有多大,“三维一体”的目标喊得有多响亮,由于“经历、体验、探索”侧重于超出数学考试之外并可以普遍迁移的能力性目标,而“兴趣、好奇心、猜想、探究”等等在许多教师心中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可能“够”不到,所以常常会在确定目标时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