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四个向度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分析和解释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
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核心理论内容以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核心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包括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观点等核心理论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认为社会历史的演变是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方面。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等。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分析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形态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演进都是由于内部矛盾和斗争的结果,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并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以科学的方法分析了各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强调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历史的变革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实现的。
不同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社会历史的演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深入剖析了各个社会形态中的阶级斗争,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指导现实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其核心理论内容对于解读当代社会问题、分析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六大思维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六大思维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六大思维,通常指的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提炼出来的六个核心思想方法或理论视角,它们在不同文献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述和侧重点,但大体上可以概括如下:
1. 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 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主张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待问题。
-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历史唯物主义思维:
- 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3. 阶级分析思维:
- 分析社会现象时重视阶级关系及其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革命的重要性。
4. 实践第一性思维:
-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
5. 系统与整体观思维:
-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要把握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6. 矛盾分析思维: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规律,指导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解决。
这六种思维方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为理解和分析现实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史观原理及方法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方式和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核心,通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下面将介绍唯物史观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唯物史观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现实的基础,物质世界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人的认识、观念和思想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出来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们的意识是由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2.资产阶级法权的历史限制:唯物史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历史必然性,但也存在着其历史限制。
资产阶级法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但它限制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这种社会形态的消亡,进而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3.千万雄师过大江: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和群体共同创造的。
历史的变革是由人民群众的力量所推动的,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努力,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认识方法和思维工具,它强调对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发展的认识。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
辩证法通过分析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
它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可以科学地研究的。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重视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分析,强调将历史分析的重点放在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发展上。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贯穿于历史研究的全过程,它要求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事求是:唯物史观强调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研究,对历史事实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研究者应当客观地搜集和整理史料,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它主要体现在市场交换中,通过资本家对
劳动力的剥削,获得价值增殖的过程中。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它追求的是无限制的价值增殖,而
不顾及具体的人类需要和环境保护。
资本逻辑将人类看作是一种生产力和资本,而不是一
个有感情和理智的生命体。
这种抽象的逻辑,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对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剥削。
第三,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是一种非正义的逻辑,它将人们都置于竞争的状态中,
让胜者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而失败者则会陷入更加困苦和贫困的境地。
这种非正义的
逻辑,往往导致了贫富不均和社会的分裂。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本逻辑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引起对它的警惕,并且寻找解
决之道。
其次,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批判中汲取力量,重视人性和自由的价值,关爱环境,尊重生命,追求正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新的经济模式,在市场交换中探索更多的平
等和合作的方式。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革,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定式,以更好地
适应日益快速变化的世界。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性的批判,而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
价值的批判。
我们需要从中领悟到马克思思想的深刻内涵,以更好地建立健康、公正、和
谐的社会。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变化的、矛盾的整体,通过对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是一个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过程。
2. 实践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和改变世界。
科学研究必须基于实践,并反过来服务于实践。
3. 阶级分析: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他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推动发展的,社会变革的实质在于推翻旧的阶级统治者,建立新的阶级统治者。
4. 历史分析:马克思强调历史分析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
5. 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阶级矛盾,同时预测了资本主义崩溃的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
6. 实证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实证研究方
法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对具体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观察和解释。
7. 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科学家要站在革命的一边,为推动社会变革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方法,更是一种为实现社会变革而奋斗的实践导向的学问。
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四个维度
2013年11月第11期总第237期理论学刊Theor y Jour nalN ov.2013N o.11Ser.N o.237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四个维度龚剑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77)(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既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特征和思想品格,它集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批判性、革命性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由此成为人类社会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具有四个基本维度:与思辨的哲学不同,它不带任何神秘的、思辨的色彩,以现实的感性世界为研究对象;它对世界的本来面目运用经验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它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历史规律进行科学揭示;它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作为核心主题。
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感性世界;实证方法;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中圈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l l一0065—04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科学进步的每一个成就而倍感欣喜。
同时,他们积极吸收和借鉴自然科学的有效研究方法,并将他们运用到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当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继承和扬弃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韵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超越,即:以现实的感性世界为研究对象;运用经验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对历史规律进行科学揭示和大胆预测;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作为核心主题。
一、以现实的感性世界为对象近代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与之截然不同的理论特质。
坚持以可观察的现实事物的感性经验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视野转向人的感性经验所能达到的现象世界,致力于揭示现象之间的恒常因果关系和相似关系。
而在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康德的“自在之物”,作为形而上学“本体”所具有的超验性,始终占据着思辨哲学的理论视阈,而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却在思辨哲学的理论视野之外。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2024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如下: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社会演化的过程,受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决定。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2.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认为事物是永远变化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3.阶级斗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4.社会意识形态: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一致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所驱动的,无产阶级应该培养自己的革命意识形态。
5.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发展理论。
6.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最高目标,强调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7.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国家权力来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以上是2024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总结,其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而有所变化。
第 1 页共 1 页。
论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中的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
、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进 程
2 . 在 早 期社 会 里 面 , 生产 的个人 并不是孤 立 的, 而 是 隶 属 扩 大 为 氏族 3 . 孤 立 的个 人 想 象 , 是 现 代 发 达 生 产 关 系 的结 果 , 意 味 着 生 产 逻 辑 的 劳动主体分 析必须要基于特定 的历史情境 当中。
造 出 人 的 自由 发 展 的 时 间 与 空 间 。
北大仰海峰教授认 为, 马克思 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就是要解 释资本逻辑 的运行规律 及其历史效 果。在前资 本主义 会 , 按 照马克思 的论述 , 生产逻 辑 起着支配作用 , 在资本主义社 会 , 资本 逻辑统 撮生产 逻辑。在 资本逻辑 的支配下 , 体 现 人 的 主体 本 质 的 对 象 化 活 动 被 异 化 所 支 配 , 生 产 逻 辑 意 义 上促进生产 力发展 的分 工变成 了这种异 化的现 实根源 。协 作与机 器 的意 义也 同样被 资本逻辑所 改变, 生产 力发展 所节约的时 间本该 为人的 自由发 展的时间 , 却成为了资本获得 剩余价值 的条件。 六、 双重 逻 辑 之 间 比较 1 . 马克思认 为, 当资本 主义 以自身 为自我再生 产 的起 点时 , 就 必须按 照 资 本 逻 辑 的 自我 生产 过 程来 建构 我 们 的认 识 。 2 . 不 可 将 资 本 主义 的 生 产 过 程 还 原 为 一 般 物 质 生 产 过 程 。从 认 识 的 过 程来看 , 对 生产逻辑 的认识是 一种 回溯性 的认识。只有 认清 资本逻辑 , 我 们 才 能 真 正 理 解 生产 逻 辑 。 资产 阶级社会 是最 发达 的和最 多样 性的历史的生产组 织, 对资本逻辑 的认识 , 也 只 有 在 资本 主义 开 始 自我 反思 的 时 候 才 是 可 行 的 。 资 本 逻 辑 和 生产逻辑交织在一起 , 但资本逻 辑处 于主导 和支配地 位 , 。 就 资本 逻 辑 的 内在矛盾来说 , 马 克 思 不仅 从 商 品 交 换 层 面 进 行 了 分 析 , 而 且 从 商 品 的 生 产 结构层 面进行了分析 , 商品的二 重性表 明商 品是 一个 矛盾性 的存在 , 商 品 的 使 用 价 值 与 交 换 交 织 之 间 的 矛盾 才 导 致 了 货 币 的产 生 与 发 展 , 但 货 币 并没有解决这一悖 论 , 而 只是 将这 一矛盾 普遍 化 了。就 生产 结构层 面 来 看。马克思认为根 本矛盾在于生产 力的社会 化与私有制 的矛盾 , 这一 矛盾 又通过资本家与工人 的 矛盾表现 出来 , 从 而 打 开 了 通 往 未 来 的 可 能 性 空 间。正是资本逻辑本身为我们 超越资本逻辑创造 了条件和可能性。 七、 资本 逻 辑 与 生产 逻 辑 之 间在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下 的 发 展 与 影 响 但需要看到的是, 由于 生 产 力 的 低 下 , 物 质 生 产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为 了 解决人们生活资料的匮乏问题 , 但 是经过 资本逻 辑的 中介 , 生产 已经不 再 是解决社会问题 的唯一方式 了, 而 是更 多体 现 为人 的本 质力量 的展现 , 这 时生产逻辑与人的全面发展 和自由解放 就联系起来 , 这正是 生产逻辑 的历 史, “ 本体 论” 的意 义 , 当生 产 逻 辑 的 这 一 维 度 充 分 现 实 化 , 人 的 自 由 与 全 面 的 发 展 也 就 在 义诠释中的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要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要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发展的一种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哲学问题进行的深刻探讨。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实践观”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要素。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基本要素。
它是指在哲学上,马克思主义采用的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的。
人类社会包括自然、人类和文化这三个层次。
其中,自然层次主要是自然规律的层面,人类层次主要是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层面,文化层次主要是文化形态、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承的层面。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基本要素。
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采用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辩证法则是加强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看待世界的方法不是单纯的机械观,而是从它的矛盾和斗争往往产生新的事物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的。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这些矛盾和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通过矛盾的统一,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基本要素。
它是指在哲学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悠然自得的,而是通过阶级斗争不断进行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由人们的不同经济利益和文化影响所引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表现为资本家和工人的斗争,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获得利润和财富,而工人则通过组织工会或者罢工等方式,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全面定制的四个基本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是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全面定制的四个基本方面是指历史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对于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历史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生产力是人类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总和,是决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基础。
历史的物质基础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这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在文章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的物质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产力水平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的性质,是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这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不同生产关系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生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三、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
这些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生产关系的反映,同时也对生产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这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生产关系的变迁。
四、历史的发展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进行发展的。
这些客观规律是由历史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
在这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规律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客观规律如何指导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结回顾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全面定制的四个基本方面构成了哲学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论马克思空间阐释学的四重向度
论马克思空间阐释学的四重向度◎李春敏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空间阐释学有四重基本向度,分别是:“存在的空间”“物质的空间”“资本的空间”和“反叛的空间”。
其中,“存在的空间”旨在呈现存在与空间的本质关联,在马克思关于存在的思考中,已经渗透了关于“位置”与“安放”的空间自觉;“物质的空间”关涉对空间本质的思考,它是与“精神的空间”相对的,代表了马克思对于空间一种新的唯物主义阐释;“资本的空间”关涉马克思对所在时代经验结构中的空间性的思考,旨在呈现资本时代“空间崛起”的动力学机制;“反叛的空间”是对空间拜物教及其导致的各种空间异化的反叛,探寻扬弃空间的资本化的空间实践的可能路径。
马克思的空间阐释学虽然是围绕“资本”或“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展开的,但本质上呈现的是一种反资本的空间阐释学立场。
四重向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物质的空间”是“存在的空间”的逻辑推进,“资本的空间”是作为“存在的空间”的一种具体的空间构型,“反叛的空间”既是对“资本的空间”的一种解构,同时又指向一种新的“存在的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马克思 空间 阐释学〔中图分类号〕B0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2-0029-10 空间阐释学致力于开启对于空间的社会意蕴的多维阐释,建构空间与社会—历史过程之间多重的感性关联,重新发掘和建构以空间为核心的意义体系,在传统的社会批判理论中注入空间的向度,空间阐释学既关涉具体的空间概念、命题和范畴,同时又是一种空间研究的方法。
相比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马克思的空间哲学似乎是缺失的,这代表了当代西方空间阐释学的一种理论立场,即马克思的空间话语淹没在压倒性的历史想象中,马克思呈现的是一种“本质上无空间的资本主义”,①然而,只要我们深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中,就不难发现,这是对马克思的一种“流行的误读”。
马克思对他所处时代的空间生产有一种深刻的空间洞察力,他对资本时代所开启的新的空间性有着超越时代的空间自觉,在实质上提出了现代性意义上的空间生产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他们把资本主义视为阶级压迫的产物,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阐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反对任何虚伪和偏见。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暴露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和无产阶级异化等问题。
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不能永久持续,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精神要求人们认清社会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不公正的分配制度。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无情追求利润的资本积累,这种积累过程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以竞争为基础,但竞争驱使企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将导致无序竞争和市场垄断。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性和危机性。
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这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和混乱。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分析问题上,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以及消除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社会将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三、马克思主义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敏锐地观察社会现象,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
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向度
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向度作者:任祥伟曹小丽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23年第06期[摘要]为了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需要从四个向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
从历史观上看,需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源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教训,又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开拓创造。
从认识论上看,需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滋养,主要包括作为理论源泉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作为文化源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方法论上看,需要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与特殊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从价值观上看,要认清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坚持人民至上超越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分化、坚持绿色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物欲膨胀、坚持和平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国强必霸。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50—08[作者简介]任祥伟,男,厦门大学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曹小丽,女,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开辟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根本价值、基本特征和思想方法等都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想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
为此,笔者试图从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向度出发,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以期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
马克思总体观的历史逻辑与批判向度
马克思总体观的历史逻辑与批判向度马克思总体观的历史逻辑与批判向度体现了他对历史发展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总体观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些思想构成了他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理解。
下面将分别阐述马克思总体观的历史逻辑和批判向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是通过对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革进行分析,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多个历史阶段,例如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历史逻辑的核心是阶级斗争,即社会变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通过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实现的。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表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阶级斗争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分析,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向度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形态,它使劳动者丧失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成为资本家的附属物。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导致了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加剧,也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向度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分析,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改造,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
资本逻辑的四个内在
资本逻辑的四个内在
资本逻辑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方式。
它包含了以下四个内在要素:
1. 价值增殖:资本逻辑的核心是通过投资和生产,实现资本的增值。
资本家通过投入资本和劳动力来生产商品,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商品,获得利润。
资本家通过增加生产效率和削减生产成本来追求更高的利润率。
2. 市场竞争:资本逻辑要求市场自由竞争,以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竞争,企业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迎合消费者需求并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竞争压力也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技术进步。
3. 私有制:资本逻辑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
私有制意味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利润。
这种私有制的存在为资本家提供了经营和投资的动力,同时也为他们获得回报提供了保障。
4. 资本积累:资本逻辑要求资本家不断积累资本,以扩大其经营规模和影响力。
通过投资和利润再投资,资本家能够实现资本增殖和财富的积累。
资本积累进一步加强了资本家的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四个内在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
马克思总体观的历史逻辑与批判向度
马克思总体观的历史逻辑与批判向度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核心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批判向度,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进行坚决批判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和批判向度展开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逻辑性的,而这种规律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更替,本质上是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推动下被逐渐取代的历史过程。
这种更替的动力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所带来的阶级斗争则是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和生产关系使得社会财富不断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过着贫困和剥削的生活。
这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引发无产阶级的革命,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向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向度主要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的方面。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得劳动者在生产中被剥削,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所占有。
这种剥削和不公正使得社会中的财富不断积聚于少数人手中,同时也导致了广大劳动者的贫困和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在社会制度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建设。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阶级对立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整个社会都是由一小撮资本家统治着的。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以及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经济伦理;马克思;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21) 03-0041-06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conomic Ethic Thoughts in 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61-1863
批判,对生产伦理、分配伦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的探索,此外还包括对马克思的人性论、劳动力价值的新
规定、生态伦理的分析等。对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进行检视,发现存在“四个较少”:关于交换伦理尤其是消费伦理
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少;比较研究成果较少;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最新版本为依据的研究成果较少;专业的研
第40卷第3期 202 1年6月
怀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Vol.40 No.3 Jun. 2 0 2 1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陈光洁
(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 要:国内外学界对(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伦理
consumption ethics in 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61-1863. On the basis, it is expected to lay a necessar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ethics. Key words: 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61-1863;
在马克思论证思路概述
在马克思论证思路概述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马克思的论证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革命。
一、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整个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他认为,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等不同的阶段,最终将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批判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被剥削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根本矛盾,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三、阶级斗争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马克思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他认为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无私共享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革命马克思认为,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唯一途径。
他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逐步消灭一切剥削关系。
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需取得物质财富,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的论证思路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革命。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并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路径。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四个向度作者:张军刘李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06期摘要: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内涵的不同理解,学界以生产逻辑批判资本逻辑的方案也不尽相同,这是当前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深化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文章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六重复合含义的界定出发,确立起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四个向度,即所有制批判、社会危机批判、历史性质批判和伦理性质批判。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资本逻辑;批判向度DOI:10.15938/ki.iper.2018.06.010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050-04近年来,资本逻辑批判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乃至整个理论界的一项研究热点。
广大学者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资本逻辑进行反思与批判。
批判现实性的资本逻辑——物化的逻辑,前提是确立一种与之相对立的理想性的逻辑——人化的逻辑。
对于这种人化的逻辑,学者们分别用“生产逻辑”、“生命逻辑”、“生存逻辑”、“生活逻辑”、“劳动逻辑”、“人文诉求”、“政治正义”等等来予以标识。
①其中,“生产逻辑”作为话语标志的接受程度较大。
不过,目前学者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的界定还较为模糊,甚至尚缺乏认真梳理、归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复合内涵的自觉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资本逻辑批判的深入进行。
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就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涵义界定开始。
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涵义界定近来学界对于“生产逻辑”范畴的运用日渐普及,有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双重逻辑:‘人类学’意义上的一般物质生产逻辑,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时期的资本逻辑……前资本主义社会用物质生产逻辑来加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逻辑只有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说明。
”[1]我们沿着此种生产逻辑概念的思路,但是下面将根据自己对马克思著作的理解,以“据以批判资本逻辑的预设标准”[2]作为生产逻辑的理论硬核,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的涵义。
其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作为全新的哲学解释原则。
这是生产逻辑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到:“我们的出发点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
”[3]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使用“理性”解释世界历史,马克思则将“生产”提升到解释原则的高度。
其二,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作为贯穿所有社会形态的生产一般要素。
《资本论》总结了一般物质生产过程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4]《1857-58年经济学手稿》又指出:“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把某些共同点提出来”。
[5]其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特指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的生产一般。
为了反驳资本逻辑的永恒性神话,马克思常引自然经济为例来说明商品货币关系的后生性质。
如《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将同一劳动分裂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但“一切文明民族历史初期都有过的劳动形式”和“更切近的例子即农村家长制生产”[7]就是对资本逻辑天然合理命题的证伪。
第6期张军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四个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其四,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对生产一般的成熟呈现。
这是对上述第一、第二——三项内涵得以产生的根源的揭示。
首先,只有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自在世界才实现了彻底的实践化,从而“生产”才能作为新世界观的解释原则而产生;其次,“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
”[8]其五,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特指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产品经济生产。
如《资本论》写到:“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9]这种意义上的生产逻辑同样是批判资本逻辑的标准,其与上述第三项涵义的不同在于:后者是向“前”寻找资本逻辑的异质逻辑,前者是向“后”预测资本逻辑的异质逻辑。
其六,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维度的批判标准。
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其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马克思据以全面批判资本逻辑的预设标准、本体论承诺。
上述涵义一至五,侧重于本体论承诺的科学维度、存在论维度;而生产逻辑同时还兼有本体论承诺的伦理维度、价值论维度。
如《资本论》认为,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要使大量人口能够……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
”[10]上述六层含义是内在相通的。
“生产逻辑”是历史唯物主义据以批判“资本逻辑”的复合标准的统一,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范畴,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范畴。
接下来我们再简要界定一下资本逻辑。
《资本论》对于资本的定义要点有三:资本是仅属于现代社会的特定经济形式;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掩藏在物的关系背后的人的关系。
这三重要点,构成了学界界定资本逻辑的基本框架。
相较生产逻辑而言,学界关于资本逻辑的界定总体一致,即将其理解为现代社会中,在资本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冲动统摄下,物格代替人格进行盲目运动的机制的总和。
二、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所有制批判我们划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目的在于揭示马克思批判活动的本质结构,进而自觉以生产逻辑为标准批判资本逻辑。
在学界既有的讨论中,以“生命逻辑”、“生存逻辑”、“生活逻辑”等等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资本逻辑的做法,容易将批判活动导向单纯人本主义的向度。
这是因为,“生命”、“生存”、“生活”范畴及其思维方式,都是“青年黑格尔派——法兰克福学派”化的,是从“自我”出发而展开的思辨式批判,都无法切中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实质,反倒是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坚定地主张以“生产逻辑”而不是其他逻辑作为本体论承诺,来批判资本逻辑。
也正是在生产逻辑作为科学逻辑与人道逻辑的统一范畴的层面,我们主张将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区划为四个基本向度,即所有制批判、社会危机批判、历史性质批判和伦理性质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所有制批判。
我们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以人的独立性为划分标准)思想出发,将生产逻辑把握为贯通前资本主义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共产主义产品经济的一般逻辑。
在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所有制规定的过程中,这种一般逻辑又不断具体化,进而从各个历史阶段的所有制特点出发,展开了对资本逻辑所有制结构“天生合理、永恒存在”的国民经济学神话的批判。
一是以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逻辑所有制规定的历史考察,来证伪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规定的“天生合理性”。
在国民经济学当中,资本的个人私有制逻辑乃是一个来自上古的铁律,如李嘉图谈到:“在亚当·斯密所说的那种早期状态中……猎人们自己可能制造并积累一些资本”[11]。
可见,“资本私有”这一现代社会的所有制规定,被斯密、李嘉图上溯到了原始社会。
马克思则通过深入的历史考察表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以及“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12]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从而在时间的“过去”维度上粉碎了资本逻辑的所有制神话。
二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所有制规定的当下变动考察,来证伪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规定的“坚实结晶体”幻想。
《资本论》在援引美国副总统威德的话——“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会提到日程上来”[13]之后指出:“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14]在资本所有制变化当中,马克思高度重视股份制的出现,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
”[15]这就在时间的“现在”维度上粉碎了资本逻辑的所有制神话。
三是以对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逻辑所有制规定的科学预测,来反驳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规定的“永恒存在性”。
庸俗经济学把资本所有制终极化,如萨伊杜撰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的“三位一体”公式,并认为其达到了所有制及相应分配方式的最完美状态。
[16]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
”[17]这又在时间的“未来”维度上反击了资本逻辑的所有制神话。
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社会危机批判如果说上述所有制批判针对的是资本逻辑的“病根”,那么社会危机批判针对的就是资本逻辑的“病症”。
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18]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
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具有社会总危机的性质,这一点在马克思身后表现得愈加明显,从而证明了马克思学说巨大的科学预见性。
正如第四国际理论家曼德尔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危机,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整个的社会危机——那就是在整个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所行的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的衰落。
”[19]社会危机的日常表现是人际关系的全面物化,对此马克思揭示到:“人和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20]社会危机的极端表现则是使人类陷入几近灭顶之灾的两次世界大战——大战的本质,正是资本为争夺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而展开的军事斗争。
在当代,生态危机又成为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系列社会危机中的最重一环。
在19世纪,恩格斯就曾严肃地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21]然而,资本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盲目运动,根本无视其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人类与自然界正处于一种冲突之中”,这“根源于20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2]。
从资本逻辑的狭隘目标本身出发,不仅无从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系列危机,反而将把人类进一步拖入危险的境地。
在以生产逻辑来批判资本逻辑造成社会危机方面,必须将具有社会危机批判功能的生产逻辑限定在对资本逻辑的扬弃方面。
结合马克思的理论创制、20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借鉴经济体制的实践,我们可以把这一生产逻辑的基本特点概括为社会宏观调节机制的引入。
四、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历史性质批判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对立,在历史观的层面上表现得最为直接。
生产逻辑自觉到生产方式历史变更的实证性与必然性,而资本逻辑则本能地将其生产方式夸大为不证自明的和永恒存在的。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一定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说成是一般的、永恒的形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