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三章
非暴力沟通3
请求帮助
六、请求与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
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 的,也是命令。
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 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 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有 别外两种选择。
其中一种选择是:大声地提出请求。不过,如果对方正处于激 烈的情绪中,他也可能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的 另一种选择是: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 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可以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对他的尊重及我
们的需要。 四、了解他人的反应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 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B、对方正在想什么;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五、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在生活中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 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 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那么,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 想勉强人,必须要清楚地表明我们自己请求的愿望。这一点是重 要的,它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更重要的 一点是: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 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_3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译序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前言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
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
因为他是黑人的缘故,受到许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里,跟他学习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
因此,他渐渐懂得何为暴力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这无情。
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恐惧无法带来和平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这样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同时他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这个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Tips: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
如果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一观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请求这些提醒、鼓励我们专注于彼此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过程: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03一说话就被讨厌,你可能是犯了这个错误
《非暴力沟通》03一说话就被讨厌,你可能是犯了这个错误♪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川哥精彩解读生活里的很多问题,都与沟通有关。
跟伴侣总是吵架;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结婚多年感情越来越淡...6月8日起,我们一起挑战14天精读《非暴力沟通》。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参与共读学会非暴力沟通技能,战胜不会沟通对你的限制,结交不断提升的同频朋友完成打卡挑战,发现更好的自己。
1昨天我们探讨了四种错误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逃避责任、强人所难。
以及避免这些错误的核心方法,觉察和非暴力沟通。
我看到大家完成的作业,非常棒的思考,你已经觉察到这样表达给对方的感受,之后进入非暴力沟通模式就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们来读《非暴力沟通》的第三章——区分观察与评论。
我们会讨论三个话题:非暴力沟通对观察和评论的定义,怎么区分观察与评论,日常沟通中怎么用事实说话。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是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客观事实,这些事实不以我们的意志而改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换句话说,非暴力沟通强调用事实说话。
而评论是通过这些事实作出的推理、判断和预测,评论是一种主观观点。
非暴力沟通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只说事实,而是强调我们要区分观察与评论,做出评论时,要基于我们的观察来说话。
如果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或者只给出评论、不说观察到的事实,对方有可能认为我们在批评TA、评判TA,说不定一场争论就此而起。
比如说,如果你对另一半说,“你好懒”,对方有可能生气,因为“懒”是评论,或者说评价,这是一个负面标签。
但如果你说,“下午四点了,你躺在床上”,那就没什么好争的,事实如此嘛。
2那怎么区分观察和评论呢?没有观察、只有评论的语言大致有这样几类:1、使用评价别人的形容词,尤其是带贬义的形容词:比如,他长得很丑,小林花钱大手大脚,小陈的工作能力很差……这些话语,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说,可能转换成:TA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小林上周买书花了1200多;小组工作总结的PPT,小陈花了三天时间做出来的,上次小张做,用了半天。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在书的第三章,讲述了第一个非暴力沟通的要素,即观察!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并清楚地说出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我们最容易说出的是评论,我们习惯于对看到人及行为,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员工迟到了,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了半小时,而是说他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责任心。
为什么要强调沟通中要区分观察与评论?
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或者想要辩解,或者想要回击,总之想要马上做出应激反应,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语言应是动态化的,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用静态的语言为不断变化的现实贴上标签,负面的消极影响很明显,然而,即使是中性或正面的也会妨碍我们全面的了解。
另外,我们要明白,推测与观察并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在沟通中,还是在工作中。
作者举了具体的例子,去说明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且给到一些词语,帮助我们更好地觉知。
注意:“每次”、“曾”、“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词语。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著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著第一章:情感管理
人类情感的共同特点
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情感需求
各种情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方式
情感的诉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充分认识到并接纳自身情感
监测各种情感及其背后的需求
表达和表达他人的情感,以建立共情和联系
了解他人情感背后的需求
倾听和观察他人的情感表达
尝试理解他人的情感所代表的需求
提高情感表达和倾听技巧
清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聚焦于对方的情感和需求,而非评判和攻击第二章:需求与方法
需求的重要性
情感背后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满足需求能够促进沟通和关系的积极发展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基于观察的事实,而非评判和判断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听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求取共同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
帮助培养内在动机
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尝试满足它们
激发他人的内在动机,以促进合作和共赢
解决冲突的方法
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解决冲突
尊重他人的需求,并寻求共同利益的解决方案第三章:应用案例分析
家庭关系中的非暴力沟通
在亲密关系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培养亲密关系中的共情和支持
工作环境中的非暴力沟通
建立积极的工作氛围和合作关系
处理工作冲突和团队合作问题
社区和社交关系中的非暴力沟通
与他人建立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解决社区中的冲突和问题
个人成长中的非暴力沟通
促进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的提高
培养与他人的共情和理解能力。
《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很少有事情那么重要。
——费德锐克?布期纳(Frederick Buechner),牧师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若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抗拒的心理。
同时,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语义学家温德尔? 约翰逊(Wendell Johnson)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定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他讲道:“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
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
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
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以下这首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们的认知有所不同。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初中读后感作文字《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今天写到的就是《非暴力沟通交流》的第三章,题目就是区分观测和评论。
内容并不多,但是读到很多让我要击节赞叹的话,比如: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就是了,就是本文的题目,不拎评论的观测,被称作人类智力的最低形式。
昨天的笔记里说道至不拎有色眼镜的观测,本书作者用本章内容说我们,观测和评价的区别。
比如说,存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午觉,在雨天不回家,但他不是个自私的人。
这句话里,哪句是观察,哪句是评价?作者给出的思路是,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这其中的区别仿佛似是而非,可是在我看来也是属于细思极恐的范畴。
就是呀,叙述事实,和作出评价,原本就是性质全然相同的两件事,但在很多具体内容情境中常常被我们混为一谈,比如说两人争吵常常吵起来的就是情绪,双方关心事实本身的时候很少,所以常常吵着吵着就忘了当时就是为什么吵的。
就如开头那三句话中,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在需要处理某件事的时候,尤其是遇到分歧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的区分客观事实和个人意见,这个世界的效率会提高多少?而这,也就是我认知的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相匹配的根源之一吧,动态的世界可以被语言精确叙述的比例的确少之又少,所以,古人存有略知书不如无书的感叹。
以上还鼓舞我M18x至,你熟知的一切都会沦为你的天花板。
读后感在心智领域,当我们能怀著对外开放的眼光直面一切未明事物,那么我们就存有无穷蜕变的可能将,而抱着固有心智不搭理碰到新鲜事物就挑选漠视或者驳斥或许容易存有代莱变化。
而在关系当中,关注事实本身,是客观体察他人的第一步,而且,通常被客观描述的事实最有力量,想一下,通常我们被人说你每顿饭吃三碗米饭,会不会有点多和你太能吃了,是不是前者更让我们觉得扎心这当然就是打趣,如果对面挤了一个刚刚收到一串工作的同事一脸生不可恋爱,说道这些都就是必须在本周顺利完成的,这节奏的确很累人和你真是艰辛哪句更能够传达关心?而以上,最难的就是,放下固有思维,用心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第三章读后感
非暴力第三章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After delving into the third chapter of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profound realization struck m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empathy.It"s not merely a tool for understanding others, but a bridge that connects us in the face of conflict.The chapter emphasizes that behind every aggressive behavior lies unmet needs, and by recognizing and acknowledging these needs, we can foster a compassionate environment.在阅读《非暴力沟通》的第三章后,我深刻体会到同理心的转变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解他人的工具,更是一座在面对冲突时连接我们的桥梁。
该章节强调,每一种攻击性行为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认识和认可这些需求,我们可以培养出一个充满同情心的环境。
The author"s explanation of the four steps in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Observation, Feelings, Needs, and Requests—opened my eyes to a new way of communication.It encourages us to express ourselves without judgment or blame, and to listen with an open heart, free from preconceptions.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的阐述,让我眼界大开,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节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节读后感
这章里让我印象特深的是,它一直在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
我以前吧,那就是个评论小能手,一张嘴就像开了个评论发布会。
比如说看到同事上班迟到了几分钟,我心里就会想“这人老是迟到,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这就是妥妥的评论。
但按照书里说的,观察应该是“我看到同事今天上班比规定时间晚了五分钟”。
这么一对比,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观察就是单纯地描述事实,没有添油加醋,没有夹杂个人情绪和主观判断。
我发现我们在生活里常常混淆这俩概念,然后就容易引发各种矛盾。
就像两口子之间,一方说“你从来都不做家务”,这就是评论,另一方听了肯定炸毛啊,心里想“我怎么就从来都不做了,上周还拖了地呢”。
但要是说“我看到这周你有四天都没有做家务”,这就是观察,虽然听起来可能也不太舒服,但至少不会像前面那句话那么容易引起激烈的反抗。
这章还让我想到我和我妈之间的事儿。
我有时候会说“妈,你就知道唠叨”,这就是评论。
我妈听到这话肯定不乐意啊,就会开始数落我。
但要是我能说“妈,今天上午您跟我说了三次让我穿秋裤,我觉得有点被催促的感觉”,这就是观察加上我的感受了,听起来就温和多了,也能让我妈更清楚我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开启互相攻击模式。
总的来说,这章让我明白了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管住自己那爱评论的嘴,先把事实搞清楚,这就像是给沟通这个大楼打地基,地基稳了,上面的交流才不会歪楼,才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争吵和矛盾。
我感觉我以后得像个观察小侦探一样,先陈述事实,再去表达其他的,说不定我的人际关系就能像开了挂一样变得超级和谐呢。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读后感读了的第三章,真的是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一章所讲的内容,就像是给我原本有些混沌的沟通世界点亮了一盏明灯。
这一章里提到的观察与评论的区别,让我想起了之前自己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那时候,我和几个朋友一起约着去爬山。
出发前,大家都兴致勃勃,充满了期待。
我们一大早就到了山脚下,抬头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里既兴奋又有点小紧张。
刚开始爬山的时候,一切都还挺顺利的,大家有说有笑,步伐也比较轻快。
其中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平时看起来挺健壮的,一开始就冲在了前面。
我心里想:“这家伙,体力还真不错。
” 可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们的脚步也渐渐慢了下来。
小李的速度也明显降了下来,而且开始气喘吁吁。
这时候,另一个朋友小王忍不住说了一句:“小李,你这体力也不行啊,刚开始冲那么快,现在就蔫了。
” 就这一句话,小李的脸色瞬间就变了,本来就因为爬山累得够呛,再加上被这么一说,心情变得特别糟糕,他回怼道:“你行你上啊,站着说话不腰疼!” 原本轻松愉快的氛围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其实小王说的这句话,就是典型的评论,而不是观察。
他没有看到小李其实一直在努力坚持,只是因为山路太难走,体力消耗过大才慢了下来。
如果小王当时说的是:“小李,我注意到你一开始冲得很快,现在看起来呼吸很急促,脚步也沉重了,是不是累得很厉害?” 也许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
后来,大家都不怎么说话了,只是默默地往上爬。
我能感觉到每个人心里都有点别扭,好好的一次爬山活动,因为这么一句话弄得气氛尴尬。
我一边爬一边就在想,这不就是书中说的那种没有区分观察和评论而导致的沟通问题吗?我们太容易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评价别人,而没有真正去观察事实。
就像小王对小李的评价,只是基于他看到的表面现象,却没有考虑到小李的实际感受和努力。
再想想自己,其实我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说看到同事在工作的时候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我可能就会在心里想:“这人怎么这么懒,工作时间还休息。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读后感在阅读了《非暴力沟通》的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之后,我深受启发,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理解人际交往的大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信息和交流的世界中,每天都在与他人进行着言语上的互动。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看似平常的话语中,往往混淆了观察和评论,从而引发了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书中指出,观察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评论则是基于观察所做出的主观判断。
这两者看似相近,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例如,当我们说“他经常迟到”,这是一个评论;而如果说“他这个月迟到了三次”,这就是一个观察。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太容易脱口而出类似“经常”“总是”“从不”这样绝对化的评论,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话语可能已经偏离了事实,给对方带来了被指责和误解的感受。
区分观察和评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效果和质量。
当我们仅仅给出评论时,对方很容易产生防御心理,觉得我们在无端指责或者对他们有偏见。
这种情况下,交流往往会陷入僵局,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相互理解和问题解决的目的。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先清晰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再基于此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方就更有可能接受我们的信息,从而促进有效的沟通。
回想起自己的经历,我发现有很多次因为没有区分好观察和评论,而让交流变得不愉快。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做一个项目,看到朋友在处理某个环节时进度较慢,我当时就说:“你怎么这么磨蹭,做事一点效率都没有。
”结果朋友听了之后非常生气,觉得我不理解他的努力,我们之间因此产生了隔阂。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能够说:“我看到这个环节已经花费了比预计多两倍的时间,我有点担心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
”也许朋友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担忧,而不是觉得受到了攻击。
在职场中,这种区分更是至关重要。
假设一位上司对下属说:“你工作总是粗心大意。
”这很可能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让下属感到委屈和不满。
但如果上司说:“我在你提交的这份报告中发现了三个数据错误。
非暴力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读后感
非暴力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可真是个宝贝,第三章讲区分观察和评论,那更是让我大有收获。
我记得书里有好多例子。
就说在生活里吧,我们常常把观察和评论搞混。
就像我和我同桌的事儿。
有一次,我看到他桌子乱得很,本子、笔到处都是。
我就跟他说:“你这个人可真邋遢,你看你桌子乱成啥样了。
”这就是把评论当成了观察。
其实正确的观察应该是“我看到你的桌子上有好多本子和笔没有摆放整齐”。
我这么一说,好像就没那么带有指责性了。
我还想到我和我妈之间的对话。
有天我放学回家晚了一点,我妈就说:“你总是这么贪玩,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这就是评论呀。
要是按照非暴力沟通里说的观察,她应该说“今天你回来的时间比平常晚了半个小时”。
这样说的话,我听着就不会觉得那么委屈,心里也不会有那种抵触情绪,就像有个小刺猬竖起刺来反抗的感觉。
在学校里,老师有时候也会这样。
比如说有个同学上课回答错了问题,老师要是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错。
”这就是评论。
可要是说“你刚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观察了。
那个被说笨的同学肯定心里不好受,就像一朵被暴风雨打击的小花,耷拉着脑袋,自信心一下子就没了。
而如果只是指出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那同学就会想着怎么去改进,而不是陷入自己是不是真笨的自我怀疑里。
再看看我们小伙伴之间玩游戏的时候。
有个小伙伴跑得慢了点,我们要是说:“你跑得这么慢,就是拖我们后腿。
”这就是评论。
但要是说“你刚刚跑的速度比我们其他人都要慢一些”,这就是观察。
前面那种说法会让小伙伴很不开心,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后面这种说法他就比较容易接受,还会想着怎么能跑快一点呢。
这一章让我明白,区分观察和评论太重要了。
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如果总是用评论的方式,就像拿着一把剑去刺别人,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
而用观察的方式呢,就像是拿着一把温柔的梳子,轻轻梳理关系中的乱结。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结合工作上的案例来写一下读后心得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结合工作上的案例来写一下读后心得摘要:一、引言1.概述《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内容2.提出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二、观察与评论的定义和区别1.观察:客观描述事实2.评论:加入个人评价和情感色彩三、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1.案例一:员工绩效评估2.案例二:项目进度汇报3.案例三:团队沟通与合作四、区分观察与评论的好处1.提高沟通效果2.增进人际关系3.促进团队合作五、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1.培养客观描述事实的能力2.掌握评论与观察的界限3.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六、结论1.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2.倡导建立非暴力沟通的企业文化正文:【引言】《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强调了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在工作场景中,正确区分观察和评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沟通效果,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
本文将通过实际工作案例,探讨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以及这样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观察与评论的定义和区别】观察是指客观地描述事实,不加入个人的评价和情感色彩。
而评论则是基于个人观点和感受,对事实进行的主观解读。
观察和评论的区别在于,观察是客观的,评论是主观的。
【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1.案例一:员工绩效评估以员工绩效评估为例,如果主管用观察性的语言描述员工的表现,如“小王本周完成了三项任务,工作态度认真”,而非评论性的语言,如“小王这周表现不错”,这样能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下一阶段的工作效率。
2.案例二:项目进度汇报在项目进度汇报中,项目经理用观察性的语言汇报项目进展,如“本周我们完成了X、Y、Z三项工作,还有A、B两项工作正在进行”,这样的表述能让团队成员明确任务分工,知道各自职责,更好地协作完成项目。
3.案例三:团队沟通与合作在团队沟通与合作中,区分观察和评论有助于避免因为主观评价而产生的误会和矛盾。
如一位团队成员提出:“我觉得小李总是拖延工作。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节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节读后感这一章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平常说话呀,好多时候都没搞清楚自己到底在表达啥。
就像那种话到嘴边,叽里咕噜就出去了,也不管别人能不能懂,自己是不是真的把心里想的给传达准确了。
作者提到人们常常混淆观察和评论,这可太常见了。
比如说,“你总是这么懒”,这就是评论。
而观察呢,应该是“我看到你这周有三天没有打扫自己的房间了”。
哎,你看这差别,一个是给人直接贴了个“懒”的大标签,另一个只是陈述看到的事实。
要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懒”,那肯定心里不舒服,想反驳,说不定还得吵起来。
但要是听到后面那个只是说没打扫房间的事儿,就会觉得还好,还有解释的余地,也不会一下子就激起那种反抗的情绪。
我突然就想到我自己,以前老是和家人这样说话。
我会说“你就知道玩手机”,这就是很不负责任的评论嘛。
其实我应该说“我发现你今天从下午开始,连续玩了三个小时手机了”。
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就理性多了,也没有那种指责的火药味了。
这一章就像是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说话方式的放大镜,让我看到自己以前那些表达里隐藏的“小怪兽”。
而且,准确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是一股脑儿地乱评论,还能让我们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要是一上来就各种评论、指责,那对方肯定就进入防御状态了,就像一只刺猬,把自己蜷缩起来,竖起浑身的刺,这时候你再想沟通点啥正事,门儿都没有。
但要是我们从观察出发,对方就更容易放松下来,然后大家就能心平气和地商量怎么解决问题啦。
这一章真的是让我在沟通这条路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就像在大雾里找到了一盏更亮的灯,照亮了我如何正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路。
以后我可得好好注意,把那些乱评论的坏习惯给改掉,让我的话里多些观察,少些无端指责。
非暴力沟通--读书分享-课件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傲慢的演讲者!”
认为这确实是我的问题
认为对方在攻击我而开始反击
(猜测他的观察)你这么说,是针对我连续讲了半小时才给你们机会发表意见吗?(请他澄清)那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提到非暴力沟通对有些人来说用起来会很困难? 你感到不高兴,因为你希望我能告诉你们,我自己在使用这个方法时会遇到的困难?(当我清楚地了解了他的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后,我问自己是否愿意满足他的请求)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
引发对方的抗拒
道德评判
重要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
价值判断反映着我们的信念——我们如何全然地活出自己的生命的本性
对于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和行为,我们常常会做出道德评判。
“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很邪恶。”(评判) “对于通过暴力来解决冲突,我很担心,我希望能选择其他方式来化解纷争。”(表达价值观)
起因
方法
它包含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予,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
导言
第一章 由衷的给予
非暴力沟通过程
首先,我们观察发生了什么
第二步,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
第四步,表达一个具体的请求
第三步,表达到这些感受与什么需求相关联
非暴力沟通过程
首先,我们观察发生了什么
演讲人
2024-09-18
目录
01.
第一章 由衷的给予
07.
第七章 同理倾听
03.
第三章 不带评论的观察
05.
第五章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02.
第二章 疏离生命的语言
04.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④:《非暴力沟通》-第3章第4章迷思
④:《⾮暴⼒沟通》-第3章第4章迷思⾮暴⼒沟通的四个步骤是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以下是关于第3章、第4章的内容,它们分别聚焦于“观察”和“感受”⼆者,均阐明了关于此两者常见的混淆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负⾯效应。
第三章第3章的标题是“区分观察和评论”。
对于第⼀个步骤⽽⾔,“观察”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主观个⼈⾊彩的形容(例如:我最近组织了三场活动,每次你都说不愿意来。
);⽽“评论”则是⾃⾝对事物主观性的叙述。
(例如:你很少配合我。
)当我们在与⼈进⾏沟通时,不应当将观察和评论混为⼀谈。
⾸先因为“我”只能是我⾃⼰,不是万物主宰,因此“我的观点”只能作为“评论”出现,不能替代事实;其次因为听者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这将会导致交流的重⼼偏移⾄“我没有这样、我没有那样”的混乱当中,完全⽆益于我向对⽅信息的传达、以及双向的和平友善沟通。
举⼀个切⾝的例⼦:“你忙起来的时候总是拒绝沟通。
”——这是我曾经说过的⼀句话,现在看来是武断的、将⾃⼰主观的评论当作“事实”的、错误的表达⽅式:“总是”是⼏次?⼀次,两次,三次,还是单纯只是⾃⼰的主观感受夹杂情绪发泄?我只能够代表⾃⼰,只能够表达⾃⼰的观察,怎么能够⽤我⾃⼰武断的推测,去替“你”去决定和表达“是否冷落”?当受到这样的指责,⾸先被激起的是对⽅的委屈和防御机制,难道此时真的会去在意⾃⼰是否存在拒绝沟通的情况吗?只是给已经激起的对⽴情绪进⼀步添了⼀把柴罢了。
此可谓是书中所批驳的“观察和评论被混为⼀谈”的经典案例。
很可惜在此之后我才明⽩这种语⾔隐含的主观武断性。
————————————————————第四章第4章主要讲了“区分感受和想法”。
⾸先明确这两者的区别:“感受”是某⼏种⾃⼰的情绪、体会(feelings),例如快乐、难过、悲伤、不耐烦,如此种种;⽽“想法”则是⾃⼰主观的评判与评论(judgement, comments, evaluation),例如我觉得被忽视了、他吉他弹得不好。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读后感《<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非暴力沟通》的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以前我总觉得,说话嘛,不就是随口一说,哪有那么多讲究。
可看了这一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老师有时候会说:“小明,你怎么又没交作业!”这听起来好像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对吧?但仔细想想,这里面更多的是评论,而不是观察。
如果老师换种说法:“小明,我看到你的作业本还在你的书包里,今天没有交上来。
”这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啦?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做手工。
我不小心把胶水弄得到处都是,朋友马上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我当时心里可难受啦,觉得她怎么能这么说我。
后来我才明白,如果她当时说:“我看到胶水被洒得到处都是了。
”这样只是陈述观察到的事实,我可能就不会那么难过,也更愿意去收拾干净。
还有啊,我在家的时候,妈妈看到我房间乱,经常会说:“你这房间像个猪窝一样!”哎呀,我听了可不服气啦,心想我怎么就像猪窝啦。
要是妈妈说:“我看到你的衣服、书本都没有放整齐。
”那我可能就会乖乖去整理,而不是跟妈妈顶嘴。
这就好比走路,观察是我们看清脚下的每一步路,是实实在在的;而评论呢,就像是我们想象中的路,不一定是真实的。
如果总是靠评论去和别人交流,那不就像闭着眼睛走路,很容易摔跤嘛!我们在生活中,真的要多去做观察,少做评论。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也能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呀。
不然,因为错误的表达,让朋友伤心,让家人闹别扭,多不值得呀!反正我以后是一定要努力做到这一点的,你们呢?。
拆书-非暴力沟通拆书03找到感受的根源,表达需要
非暴力沟通拆书03找到感受的根源,表达需要抗争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别人的犯罪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体味的根源在于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期望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句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当我们眼见不中听的话,或者一种伤害的时候,可能会有什么反应?第一种是责备自己。
对方指责我们,我们会感到内疚,觉得我们怎么会这样?第二种是责问别人。
明明是他不对,我并没有错,凭什么来指责我?第三种是关注挞伐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为什么会有沮丧的感觉?是因为是因为我的哪些消费需求未被满足?第四种是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的那些需求未曾被满足?前两种引起的内疚或反驳都是负面能量,会导致一方强攻一方防御的状态。
而如果能把注意力放在双方的感受和双方需求上,就能够挖掘出自己他俩和对方最真实的意图,达成有效沟通。
为什么我们在沟通,尤其是面对冲突的时候,很难做到后两种?是因为心态的存在。
卢森堡英国剑桥大学告诉我们,情绪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情绪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认为我们的情绪都是由于外界因素所导致的。
我们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要对别人负责。
我们不愿意却不得不去势必会做一些事。
比如说先生约了太太去郊外游玩。
太太明明身体不舒服,但不愿意让先生扫兴,所以强撑着。
结果爸爸忍着难受,自我感觉牺牲了很多,自然心里会有怨言。
而先生看到太太勉强的状况也会困惑。
第六个阶段的人看破了,叫面目可憎。
它跟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反。
就是推卸责任,什么都不管,爱咋咋地的态度。
反正不要跟我说,别来烦我,我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你想要什么,那是你的需求跟我有消费市场什么关系?这两个阶段都是过犹不及。
第三个阶段,是回到中心点,做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已经完成了课题分离,做回情绪的主人。
我们只对自己的市场情绪负责,而不须要对别人的情绪,也不期待别人对你们我们的情绪负责。
非暴力沟通书摘
非暴力沟通书摘非暴力沟通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书,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以下是本书的一些摘录:第一章: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原则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原则包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是指描述一个具体的情境,而不是对人进行评价;感受是指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指责别人;需要是指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请求是指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不是隐晦地暗示。
第二章:非暴力沟通的四种反应方式非暴力沟通的四种反应方式包括:责备、批评、指责和惩罚。
责备是指指责别人的行为;批评是指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指责是指谴责别人的行为;惩罚是指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惩罚。
这些反应方式都是不利于沟通和解决冲突的。
第三章:非暴力沟通的三种能力非暴力沟通的三种能力包括:自我表达、倾听和共情。
自我表达是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是指听取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共情是指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第四章:非暴力沟通的实践非暴力沟通的实践包括:观察、表达感受、表达需要、提出请求和倾听。
观察是指描述具体的情境,而不是对人进行评价;表达感受是指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指责别人;表达需要是指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提出请求是指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不是隐晦地暗示;倾听是指听取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打断或者批评别人。
第五章:非暴力沟通的应用非暴力沟通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家庭、工作、社交等。
在家庭中,非暴力沟通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冲突;在工作中,非暴力沟通可以帮助员工和领导更好地沟通和协作;在社交中,非暴力沟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交流和建立关系。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一些摘录,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在书的第三章,讲述了第一个非暴力沟通的要素,即观察!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并清楚地说出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我们最容易说出的是评论,我们习惯于对看到人及行为,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员工迟到了,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了半小时,而是说他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责任心。
为什么要强调沟通中要区分观察与评论?
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或者想要辩解,或者想要回击,总之想要马上做出应激反应,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语言应是动态化的,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用静态的语言为不断变化的现实贴上标签,负面的消极影响很明显,然而,即使是中性或正面的也会妨碍我们全面的了解。
另外,我们要明白,推测与观察并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在沟通中,还是在工作中。
作者举了具体的例子,去说明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且给到一些词语,帮助我们更好地觉知。
注意:“每次”、“曾”、“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