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构建转型期公民社会价值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转型期公民社会价值观

王桂芬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浙江宁波 315800)

摘 要:中国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是通过有效的整合,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注入未来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之中,确立一种以主导价值观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强调以个体自主为前提的群体价值观,以经济价值为本位价值,发挥社会政策的调控作用,优化价值调控主体,使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能均衡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转型;构建;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5)01-0044-03

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使社会各阶层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冲突成为一种必然,但这种必然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均能顺利地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型。世界各现代化先发国家和其他后发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不可能完全在公民社会中自发生成的。更何况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始终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的困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经济、社会交往日趋紧密,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区域化与全球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或亲和、或冲突,都不可避免。这种困扰自然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增长。面对中国经济高速现代化这一现实,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社会转型以来所孕育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进行合理的反思与解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注入未来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之中,通过有效的整合,确立一种以主导价值观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这才是中国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以

个体自主为前提的群体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一起涌入我国的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与市场竞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相吻合,但对于主体意识刚开始凸现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一场震撼。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也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协调发展,从价值观构建的角度来说,必须使多元化的价值主体在社会发展中都能得到价值的实现。市场经济保留了国家这一主体的同时,也使个人成为价值的主体,但二者的冲突在所难免。因为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只有典型的、一元化的“群体价值观”,个人只能作为“螺丝钉”被群体所覆盖,个体自主的价值观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这种计划经济色彩的价值观与现代性存在着一

定的相悖性,把个体和群体绝对地对立起来了,对转型期公民社会价值观的构建造成相当深的不良影响。至今,无论是理论的层面还是实践的层面,认为张扬个性就会妨碍甚至损害群体,这种声音依然占据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摈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

科学发展观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反映在价值观的构建上,那就是公民自主的价值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为增加。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抓住机遇,谋求发展,都必须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如果受制于计划经济的群体至上原则,每个个体在群体中都有固定的身份,都只能从事合乎身份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群体就没有“必须作为”的义务为个体的选择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个体做出价值选择的机会自然会少得可怜,“等、靠、要”理所当然会成为群体内部默认的游戏规则。

确立以个体自主为前提的群体价值观有助于将市场竞争的机制引向能力的竞争,使“按劳分配”的内涵发生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变化。虽说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是按生产要素来运行的,但劳动、知识、管理等要素进入分配领域,其实质都是按能力分配。即使是资本,也是按掌握信息、判断信息、抓住信息的能力来分配的。可见,确立以个体自主为前提的群体价值观使能力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得以彰现,并使个体的相互关系以及代内代际流动显得简洁、高效,使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性驱动力更为强健。

二、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在价值观的整合

过程中应确立一个合理的本位价值,这个本位价值必须是在多元的价值中处于优势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决定了初级阶段的本位价值是经济价

值。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揭示过“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

收稿日期:2004-08-20

作者简介:王桂芬(1965~),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4

42005年1月第29卷第1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2005Vol.29No.1

能够生活”这样一个基于生活、实践、常识的朴素真理,重视经济效益,鼓励合理和正当的竞争,保护一切合理的、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从宏观上确立了以经济价值为本位价值,成为构建转型期公民社会价值观的基准点。

然而,任何社会价值观构建的基准点都不意味着绝对的原点,而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现实地获得的。以人为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效益和实利已成为社会转型以来盛行并获得公认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和流通都由计划决定,只要完成计划就万事大吉,社会成员没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去发掘效益、降低成本。社会转型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成本、利润、效益等等,并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以经济价值为本位的价值观并不意味着金钱至上。经济价值与金钱利益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交叉,但经济价值比金钱利益有着更多的意义。科学发展观从现实出发,站在人的需要立场上提倡追求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实践的价值,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经济价值,也只有劳动才能为人们带来人生幸福和社会地位。

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是任何社会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价值与未来公民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密切关联并起重要作用。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劳动所具有的价值一方面是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各种财富,另一方面也是指劳动激发了劳动者的热情和创造性。在公民社会中,创造必然得到鼓励和肯定,这是每一个公民的生活意义之所在。科学发展观把劳动价值和经济价值、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使群体利益的实现有了根本性的、基础性的保证。

对经济价值与劳动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使科学发展观完成了对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摒弃。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劳动价值都要与更高远的目标结合起来,必然要求超越个人利益和短期行为,指向群体长远的共同利益,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方向上保持步调一致。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型社会价值观的构建

必须发挥社会政策的调控作用,要求社会政策

的价值导向和主流社会的价值导向保持一致,

这是公民社会价值导向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作为利益调节的手段,社会政策不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专门术语,也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和被广泛接受的定义,[1]一般是指社会为满足其作为整体的需求和其成员个人的公众认可的需求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措施、计划、方案、法律、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在市场机制之外通过社会组织来满足的一些公民需求。[2]可见,社会政策总是和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利益的调节器,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以他律为基础,逐步转为自律,因而对公民的价值观的影响直接、深刻、广泛、及时。而利益分配则是公民社会最为直接、最为明白的价值导向显示器,如果社会政策的导向与社会价值导向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社会价值导向就很难实现。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预定的自然过程,而是以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进程的历史过程。公民既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其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但在现实的层面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市场经济导致的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中国正在孕育的公民社会不对社会利益加以自觉调节,任凭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必然会瓦解社会主流价值观赖以生存的利益基础,从而最终背弃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社会价值导向。到那时,无论主流媒体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宣传和灌输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会引起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建立一系列制度规范对公民的行为加以约束,而且要求发挥社会政策对社会利益的调控作用,通过合理的社会政策对社会利益进行调节,逐步减少和消除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分配不公的现象。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而协调发展的价值基础就是关注利益的构成和分配中的公正问题,有公正才会有协调,有协调才会有发展。可见,公正已经成为发展能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决定性因素。[3]这就要求在价值观的构建中把社会公正置于社会发展之中,而不是社会发展之外的一个参照物,把公正作为公民社会价值观的内在规定性而不是外在相关性。

发展的实践、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结果是价值观广泛而深刻变化的基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表明已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全面展开,是公民社会价值观形成和演变的现实基础。

四、优化价值调控主体,一个民主、

强大、高效、公正、廉洁的政府是公民社会价值观体系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力保证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公民社会价值观在社会秩序信念上应该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市场、竞争等价值标准,激发公民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高效率地运行,而且也要保证公平、合理、正义等价值标准,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从而保证社会既高度繁荣和进步,又和谐、稳定和安全。这种富有现代性的价值诉求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体制上,这一体制的推行离不开高效、公正的政府。这个政府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使中国社会不仅能够创造出高效率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根据高效率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未来的公民社会也是个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社会。其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