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新慧老师案例推介(三下)
巧抓机遇,营造生活化课堂──《雨点儿》教学片断赏析-word文档
巧抓机遇,营造生活化课堂──《雨点儿》教学片断赏析山东省威海市高区钦村小学吴冬丽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孩子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她天天面对的是新事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情一物,好奇心与求知欲时时交织着他的思想,使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理活动状态。
因为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直接、间接地作用于儿童感官,这种开放式储存的信息,本身就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这就是“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给我们的惊喜!把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从课内扩展到了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使孩子们便有了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那天,我突然发现窗外竟下起了小雨,咦!是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于是,我调整思路,稍做准备,走入了课堂──师:同学们好!看看外面的天气,猜猜今天我们学哪一课呢?(生议论纷纷:老师,学《雨点儿》吧!)师:好!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雨点儿》。
(板书课题)老师提议:全体起立,说一声谢谢天公公,帮我学习课文。
师:拿起课文面向窗外,大声地、尽情地、美美地读几遍课文吧!看谁能把雨点逗笑了。
师:(微笑着拍了三下手)雨点雨点快下吧!小朋友们快停下。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听见小雨点都笑了。
大家静下来,侧耳细听,是不是小雨点在笑?(教室顿时一片寂静,学生们在屏住呼吸静静地听。
刚才还是朗朗一片读书声,立即又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
)生(一个小女孩沉不住气了):老师,我听见了小雨点在小声地笑。
师:是吗?谁还听见了?雨点儿怎样笑?(生:七觜八舌)师:别对老师说了,给你周围的小朋友说一说吧。
(学生纷纷互相说,有说“哈哈笑”的,有说“嘿嘿笑”的,有说“嘻嘻笑”的……)(突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怎么听不见呀?师:是吗?可能小雨点笑的声音小,你听不见。
下课后,你站在雨地里听一听,一定能听见。
好吗?老师也希望大家都到雨中去听雨点的笑声。
师:大雨点儿和小雨点手拉着手,快乐地洒落人间,慢慢地又各奔东西。
太阳2
下寺湾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导学案执笔:侯慧玲审核:审批:授课人:侯慧玲授课时间:4.28 编号:09 班级:姓名:小组:课题:21.太阳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说明太阳特点的。
2、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法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通读懂,然后合作探究并结合教师指导,点拨进行突破。
【知识链接】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阳。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行,也就是公转。
有许多种天然的合成过程可以利用太阳能-光合作用是植物以化学的方式从阳光中撷取能量(氧的释出和碳化合物的减少),直接加热或使用太阳电池转换成电的仪器被使用在太阳能发电的设备上,或进行其他的工作;有时也会使用集光式太阳能(也就是凝聚阳光)。
【自主学习】一、看拼音写字。
dǐ()得上 fán()zhí() shū()菜杀jūn()二、朗读课文。
1、标序号。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交流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三、通过自学,你还有不懂的词语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1)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思考:太阳的三个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在文中画出来。
a.我找到太阳三大特点是:。
b.下面的句子,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写具体的?(1)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和()(2)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天天都是助残日
起来看几个事。
于海波出生于1970年10月,自幼患 有先天性脆骨症,多次的骨折不仅使她失 去了行走能力,而且她身高也仅有86公 分,体重42市斤,脊柱侧弯并压迫心脏 功能。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纤弱的生命却有 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她不仅用自己 的不懈努力改变着命运,还带动爱心的志 愿者们为更多弱势群体带去了生活的快乐 和生存的信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转渠口学区秦安小学
刘 蓉
看 完 视 频 后 , 你 有 什 么 感 受 呢 ?
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 全国助残日
许多残疾人,他们身残志坚,他们以顽 强的一直和了更多态度面对生活,创造了许
多的奇迹。在他们创造奇迹的过程中,也付
出了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下面我们一
1995年,海波利用自学获得的心理学 知识,开通了吉林省首部无偿心理咨询热 线——心语热线,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热 线成为许多求助者的生命线,轻迷茫者、轻 生者在海波的鼓励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 息。1996年,海波在大家的鼓励下,又创 办了非赢利性社团组织——长春心语志愿者 协会。这个协会始建之初,没有办公用品, 没有活动经费,一叠稿纸,一只笔都来自志 愿者们的帮助。
小组讨论
1.当你在马路上,家门口,社区里,遇到残疾人你会怎 么做? 2.如果你见到有人在嘲笑戏弄残疾人,你会怎么做?
志愿者在行动——帮助残疾人
我宣誓
我是助残志愿者 尊重 理解 关心 帮助 残疾人
以我爱心
尽我力量 关爱残疾人 从点滴做起 从现在做起
1995年,海波利用自学获得的心理学 知识,开通了吉林省首部无偿心理咨询热 线——心语热线,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热 线成为许多求助者的生命线,轻迷茫者、轻 生者在海波的鼓励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 息。1996年,海波在大家的鼓励下,又创 办了非赢利性社团组织——长春心语志愿者 协会。这个协会始建之初,没有办公用品, 没有活动经费,一叠稿纸,一只笔都来自志 愿者们的帮助。
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集-《雪孩子》教学案例(精选12篇)
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集-《雪孩子》教学案例(精选12篇)课改学校语文教学案例集-《雪孩子》教学案例篇1《雪孩子》教学案例主持人:课改向我们走来了。
课标向我们走来了。
我们不仅要张开双手拥抱她,我们还要乐观主动地迎上前,走进课改,走进课标,走进新的课堂!一年来,厦门市学校语文老师在小语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以每一位同学的进展为目标,关注同学的情感、态度,突出同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注意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留意改革评价方法,她们走进了课改新课程,步伐是坚实的,也是坚决的。
《雪孩子》教学案例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请小伴侣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同学自由练读)争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生1:我觉得应当读出兴奋的语气。
由于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非常愉快,所以要读出兴奋的语气。
(该生朗读)生2:我觉得要读出难过的语气。
由于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难过,所以要读出难过的语气。
(该生朗读)师:其他小伴侣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同学各抒己见)师:刚才小伴侣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
现在大家就依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同学自由朗读)指名同学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生3:我觉得她在读“很美很美”时,读得比较慢,语调比较低,可以看出这时她很难过。
生4:我觉得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也读得较慢,可以看出这时她很难过。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老师请了三个同学朗读)师:评一评,谁读得好?生5:我觉得缘缘读得好,她读到“很美很美”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兴奋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缘缘读得好,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兴奋的语气。
生7:我认为从“美”这个词,还能看出雪孩子的心灵美。
“体验——赏读”阅读教学模式案例——圆圆的沙粒
《圆圆的沙粒》教材分析:《圆圆的沙粒》是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告诉我们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这篇童话故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白极富儿童情趣,特别适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创造性阅读。
但学生对海底世界缺乏情景体验,所以,在课前,要布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在教学中,用好“两个引导”,一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读懂课文。
二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入情入境地体验赏读,达到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从而感受沙粒变珍珠的决心与毅力。
设计思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关注语言文字训练,词语教学,学生个性化朗读。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领悟“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奋发前进。
4、指导写“珍”。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领悟“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并在学习生活中为之奋斗。
教学资源:1、查找珍珠形成的资料。
2、搜集珍珠的装饰图片制作PPT。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在蓝蓝的大海里,有一种非常美丽的珠子,它们有着光滑的表面,闪着奇异的光彩,你们猜是什么呢?(学生思考猜测)我们把它们叫做珍珠。
(课件出示珍珠图片。
)2、师:从你们的惊叹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很喜欢这些珍珠。
谈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谈教师如何解读教材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三溪小学陈钱勇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
它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
面对静态的数学文本,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才能浅出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可以说,教师对教材地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败。
一、以学生的角度阅读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材,最终只有被学生所理解,才能真正体现其蕴含的数学价值。
教师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把握教材以后,并不代表着解读教材的结束。
毕竟,教师的主观理解是无法替代学生的理解的。
因此,教师还应当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次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体验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困惑与感受。
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安排学习材料、设计学习活动,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
如2009年基地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中,候新慧老师设计《分桃子》一课时,不但自己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而且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前测分析了学生在面对教材例题48÷2、48÷3会如何计算?会遇到什么困难?教师该如何去突破?通过前测,候老师发现孩子在计算48÷2时,是运用原来已有的口算经验来计算,并且以竖式这样一种形式来记录口算的过程,因此出现了如下的写法(下左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20个,再分8个桃子,每只猴子4个,合起来是20+4=24(个)。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竖式的正确写法(如上右图)。
二、以整体的思想梳理教材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
知识的螺旋上升,是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原则。
教材在呈现每个知识点时,作为教师,不能只盯住这个知识点。
教师更应围绕着这个知识前思后想:学习这个内容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了什么可利用的经验和要避免的问题;学了这内容后,又为后面的什么知识点打下基础,需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延伸什么?只有以这样一种整体解读的思想来梳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关注学生、促进学生课堂生成之上。
侯丽惠-总结与反馈(一)
总结与反馈(一)
班级 10 班姓名朱燕华
程学习缺乏情感交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是在一个相对自闭的环境,不利于人的情感交流。
验。
大致有以下四种途径:一,从教育心理学中了解,相同年龄的孩子,具有相似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比如描写农村题材的内容对城市孩子来说就比较陌生,
之亦然;三,从课前预习和预习反馈中,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希望知道什么。
四,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的内容,即旧知识、原有经验来判断学生对新知识、新经验的熟悉程度。
小学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第二十八章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第二十八章案例分析三年级科学与技术第二十八章案例分析案例一:种子的发芽与成长种子是植物生命的起点,它们通过发芽和成长,完成着一种神奇的生命过程。
我们来看看王同学在学校种植花草的经历。
王同学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到,植物的种子在一定的环境下,能够发芽生长。
于是他决定在学校的花坛中亲自尝试种植一些花草。
他首先选择了一颗大豆种子,将它埋在湿润的土壤中。
在等待了几天后,他惊喜地发现种子已经从土壤中钻出,并向上生长着。
经过观察和研究,王同学发现了种子发芽生长的几个重要条件。
首先,湿润的土壤提供了水分和养分,满足了种子发芽和生长的需要。
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种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关键。
在王同学的实验中,温暖的阳光帮助种子快速发芽并向上生长。
最后,充足的光线也是种子正常生长所必需的。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了解到种子的发芽与成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润的土壤和充足的光线。
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不同植物的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和生长动态,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案例二:小白鼠的迷宫问题小白鼠在实验室中被广泛用于科学研究。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小白鼠迷宫问题的案例。
实验中,王同学被要求让一只小白鼠从迷宫的入口处找到出口。
他在迷宫的不同路口设置了不同的标识,如“左转”、“右转”、“直行”等指示。
随着实验的进行,王同学发现小白鼠通过不断的试探和尝试,逐渐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并成功离开了迷宫。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了解到小白鼠通过试探和尝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动物智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小白鼠在迷宫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探索了动物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为解决人类学习与智能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案例三:电流的传导与电灯的发光原理电流传导与电灯发光是关于电的科学问题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一下。
王同学在物理实验课上做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
提升课堂有效性:《捡麦穗》教学案例解析
提升课堂有效性:《捡麦穗》教学案例解析。
一、“捡麦穗”教学法的概述“捡麦穗”教学法名字来源于农民收割麦子时捡漏麦,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方面,故意放上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将问题深层次的剖析、微观化、细化处理,细化到“问题中的问题”,“问题的核心”等问题上。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大多数的课程形式,特别是对于某些抽象难懂的科目或者科技类的课程,更是有其独特的效果。
“捡麦穗”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角,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管理”的习惯。
二、分析《捡麦穗》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以下是《捡麦穗》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提问环节:为了避免教师的讲解过长,可以把教师要讲解的内容先抛出一个形象性的问题,再由学生说这道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才说出所要讲解的内容,在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中,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掌握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帮助他们通过思考,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何理解一个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发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中的“亮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思考成果是否正确,通过别人的疑问,挑战和追问,增加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更于增强他们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具体案例分析:《捡麦穗》教学法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1、作文写作环节:在英语课堂中,作文写作是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缺乏写作的灵感和创新,容易堆砌现成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可以用“捡麦穗”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打开其他作家的作品,摘取自己感觉好的语句,慢慢寻找“词”,弄清楚自己不太懂的语言或句子的意思,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表达方法记录下来,再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理解。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猴子的烦恼》名师教案
《猴子的烦恼》名师教案课题猴子的烦恼单元第一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0”除以任意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2.理解并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方法。
难点理解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猴子捞月亮图片,由这个小故事引入,学生帮小猴子算题,得出结论,0乘任何数都得0。
我们已经帮小猴子完成心愿了,今天啊小猴子们又去果园帮老爷爷摘桃子去了,他们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了?学生观察图片,积极抢答,得出结论。
创设猴子捞月故事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出示课本主题图1,引导学生观察。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他们来到了第一棵桃树下,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出示图片①学生自主提炼信息。
小组交出示情境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
同学们看看图中有几只桃子,几只小猴?该怎么分?6÷3=2(个)他们又来到了第一棵桃树下,你还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出示图片②同学们看看图中有几只桃子,几只小猴?该怎么分?3÷3=1(个)他们又来到了第三棵桃树下,一个桃子也没有,该怎么分呢?出示图片③同学们看看图中有几只桃子,几只小猴?该怎么分?探索0÷3 流图中有6个桃子,3只猴子。
学生根据图解答: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6÷3=2(个)图中有3个桃子,3只猴子。
3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3÷3=1(个)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幅图分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会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
要求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张店区二小三年级数学下册一除法猴子的烦恼说课稿北师大版3
《猴子的烦恼》说课稿一、说教材《猴子的烦恼》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并理解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教材中安排本节课的知识有:探索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并且商中间有0的除法。
0在小学教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重点研理解0不能做除数,因为0与后续认识分数、四年级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五年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息息相关,并且奠定基础,是难点,也是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算理;(2)理解与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经历动手操作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教学难点是: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我给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及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真正感悟、理解,达到内化、提升的目的。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讲授法和演示法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注重引导与启发,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
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运算。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除法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五、说教学设计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2007)年度教研员工作总结表
科研课题
题目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实验 生活化儿童作文教学实验 阅读教学方法及策略 负责人 总负责人 赵彦 总负责人 崔凤琦 总负责人 范艳楠 骨干教师 主要成绩 现状 通过了中期验收, 通过了中期验收, 进入实验阶段 准备阶段
姓名
级别
评定时间
其他竞赛评选活动
6、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7、感悟、 思索与建议 、感悟、
一年级语文教师、主抓语文的主任 全区语文教师及主抓语文学科的主任 全区语文教师及主抓语文学科的主任 拔尖骨干教师
侯翠红
5、成果 、
学校 学科 中华 语文 滨河 语文 三春 语文 平安 语文 矿小 语文 中部矿小 语文 中部 语文 艺校 语文 铁小 语文 平北 语文 矿小 语文 滨河 语文 滨河 语文 平安 语文 三春 语文 中部 语文 中部 语文 中华 语文 中部 语文 河南 语文 (注:区级优秀课共 16 节) (明细表略) 级别 国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2007)年度教研员工作总结表
1、年度听课节数 180 余节 2、组织教研活动 、 题目
一年级教学方法研究 三年级集体备课 为各学科打样) (
学科 语文 地点
新华小学 中华路
时间
9月 4月
内容
拼音教学及拼音教学中的识字的教学方法、口语交际 三年级(下)第七单元
姓名 侯翠红 参加人员
业务干部及一年级教师
8) 论文或指导的论文及刊发的文章(市级以上) 导的论文及刊发的文章
级别或刊物 题目 市级 怎样走好语文教学的延伸之路 市级 《孔子拜师》案例分析 市级 开放的课堂点燃智慧的火花 市级 在快乐中写日记 市级 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市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性思维的几点尝试 市级 热爱生命 热爱语文 市级 谈谈新课程教学倒入的几种方法 市级 把竞赛引入课堂 市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市级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市级 体验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成功之路 市级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点滴谈 市级 谈阅读教学的方法 市级 谈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市级 谈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 教案 一、二年级教案向全市公开发表 教案 三年级教案人教社发出版发行 教案 一(下)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在人教网上公开发表 省级 在快乐中写日记 省级 开放的课堂点燃智慧的火花 说明:省级论文 7 篇(5 篇略) 时间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 2006 年 2 月 2006 年 5 月 2006 年 8 月 2006 年 11 月 2006 年 11 月
自主 开放 实践 发展──《雨点儿》教学案例与评析
自主开放实践发展──《雨点儿》教学案例与评析自主开放实践发展──《雨点儿》教学案例与评析引入到课文重点部分的自读自悟,直到最后的情感互动、思维感悟、主题升华,无不渗透着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策略来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体现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有效地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3、充分、有效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形象性、鲜明性的特点,设计了符合本课教学的课件,把形、声、色、光、情、意融为一体,创设了一个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教学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孩子将课文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孩子们情感活动的过程,成为能力培养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小雨点儿的对话贯穿着全文的教学,真正让孩子和雨点儿交朋友,融入到文本中去。
从孩子们跟随雨点儿到有花儿有草的地方和没有花儿没有草的地方直至最后看到雨后的景象,使孩子有情感的体验等,都可以看出教师课件设计的匠心独运,体现教师对文本的再创造。
4、力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本案例教师设计了诸如“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假如你是雨点儿,你最想到哪里去,为什么?”等等,都力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5、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增加语言的积累,发展语感:在新词的教学上,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互助理解及看图、看表演等方式来感受词语,如学习“数不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还有哪些东西数不清,理解“飘落”一词看纸片飘落表演,并说说在生活中看见什么东西飘落下来。
教学中还设计了读文的各种形式,力求在诵读实践中加深体验与领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如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文评星等都体现了对语感的训练。
入情入境开启语感之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教学案例及思考
入情入境开启语感之门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教学案例及思考发布时间:2022-10-08T05:47:02.57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6月第11期作者:吉宁宁[导读]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是学生借助文本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吉宁宁濮阳市绿城小学河南濮阳 457300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是学生借助文本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语言文字入手,而入情入境的朗读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在阅读全文基础上,侧重考察学生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于第二学段特别强调要加强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部编版所选课文注重语言的典范性,特别是精读课文中有些精彩段落是品词品句、学习表达、积累语言的典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读为主线,以培养语感为中心,使学生从读通、读懂逐渐过渡到读出真情,或歌颂、欣赏,或悲愤、厌恶,达到入情入境,在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的同时,不知不觉学到表达方法。
一、教学片段实录下面是我执教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第三至六自然段的朗读教学的片断实录。
片断一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第3-6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生:颜色多(板书:颜色多)师:那你能把相关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吗?生: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其他同学,你还从这段话中听出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生:变化速度快。
(板书:变化快)师:你具体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变化很快。
生:我从一会……一会……一会……一会……体会出来的。
师评价:能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真的很会读书。
师:接下来有谁能试着通过自己的朗读,把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给读出来呢?(多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颜色变化的特点)师:老师听出来了,有同学根据对文本的感受把有顿号的地方,语速加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纬一路小学侯新慧把小数教学定位在什么位置?——《买文具》的思考在备课时一直不明白教材用“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学习小数的目的。
通过查找小数的来历。
发现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
包括教十分位、百分位,等这样的单位在这节课中是否出现,自己也是不清晰。
到底小数在本节课中的定位是什么?在还没有学习分数的情况下学生认知到什么程度?通过讲完了这节课,我明白了自己的困惑。
在教学中,在体会了小数的意义与特征后。
学生根据元角分能够写出小数。
突然间明白了元角分为小数建立一个熟悉的生活原型,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小数,特别是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也是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数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联系,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小数的一种直观模型。
而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只要是写小数,部分孩子就要在后面加上元这个字。
还有一种现象:用小数表示价钱,部分学生不理解,还是写成=几元几角几分。
这是孩子对小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刻造成的。
并且由于形成思维定势,学生以为只能表示元角分。
教材在《森林旅游》一课的“实践活动”这个小栏目,对长度、质量背景下认识小数有一点渗透,不过这里只是让学生稍作了解就行,学生知道小数不仅可以表示元角分,还可以表示其他很多很多的东西就行。
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吧。
通过学生的生成我明晰了本节课对于小数的定位。
只是多样化?——《买书》一课的思考教学片断: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师到讲台下巡视,发现三种方法都出现了,就让学生到板书到黑板上。
重点讲解小数的竖式计算。
讲解后。
并没有就此结束了。
师:观察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思考交流。
师: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这是我课堂上的一个片断。
在三种算法呈现后并没有讲解完小数的竖式就结束了,而是让学生观察思考三种算法的共性。
本节课中的三种算法,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划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加以解决,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
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曾经以为算法多样化仅仅是一种多样化的呈现,是让学生感受到解决相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发现教材中计算课上所呈现的多样化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承载着各种算法之间的共性,通过共性让学生理解算理、感受算法的合理性。
《寄书》一课中对于估算的思考“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估算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今天,我就尝到了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的甜头。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提出了估算的要求:“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不多于多少?不少于多少?班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
学生都迫不及待发表自己的估算方法,而且说的很好。
在学生估算出一个范围后,我又问,看来如果我们带钱去邮,不能少于多少?学生感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
这使我感受到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的培养,不能是为了估算而估算。
要让学生对估算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估算活动,自主地养成估算习惯。
要使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应当是学生关心的,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
更要把估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分清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什么情况则需要精确计算,体现估算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独立价值。
让学生觉得估算有用估算有趣,学生就会自觉形成估算的习惯了。
对称、平移和旋转——通过作业所观察到的本单元的学习中强调在现实情境中学生体会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就可以了。
但学生的作业,发现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种情况:一、眼镜到底是旋转还是轴对称图形?人可能有一段时间会对一个问题陷进去迷不出来。
在本单元的教学时,我被学生给问倒了,经过了大约2个星期之后,突然有一天又“顿悟”了。
这使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联想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作业本上有一道题,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发完作业后的一天,一个孩子找到我说:“老师,我这道题为什么错了?”我看了看,他把眼镜判断成旋转。
我说:“当然不对了,他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当然不是旋转了。
”“可是,”他从中间画了一个对称轴,然后作了一个旋转的手势“这样一转它就变成它了呀。
”说着,他做了一个翻转的动作。
我当时一愣,不知该怎么解释了。
觉得孩子说得挺有道理。
就对他说:”“你提了一个很了不起的问题,得让老师好好想象。
”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问班里的孩子,大家反而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回到办公室跟老师们说了说,他们都觉得孩子们说得挺有道理。
于是,我就一直思考起来。
过了一个星期后,看到同事开办公室门时我突然间想到:对呀,旋转是一种运动的现象,而轴对称是静止的图形。
眼镜就是一个图形,并没有运动啊。
到班里找到那个孩子,给了他这迟来的解释。
这使我想到是否在学习这一单元时,也要使学生联系前后知识,在头脑中辩证地建立知识概念,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对称与旋转的区别与认知。
二、“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难度较大,教师应怎样给学生提供帮助?本单元的难点,画对称图形或者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以及需要学生数出平移后的格数时,学生常常会出错。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多操作。
比如,让学生先剪一个与要平移的图形大小一样的硬纸片,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再在方格纸上描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点或一条边是怎样按要求平移的。
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经过多次的操作,学生慢慢地就体会到了数格、找点、找边的方法,画图的难点也就会得到突破。
自从对计算课产生兴趣的那天起,就一直对计算课情有独钟。
觉得计算课就是算呗,每天坚持练习,保准学生计算的又快又准,计算教学再上还能上出什么花样来?带着对计算课的关注,在本单元中,我开始了计算课的初次系列性的探究!《找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学习本节课前,我在想,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认知起点是什么?这节课作为教师的我需要做什么?在初次授课时,我觉得算一算就行了,找什么规律啊?于是之让学生算了算,然后直接告知:非零的数字相乘,然后因数中有几个零,积里就添上几个零的问题。
之后的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练习。
可是发现学生的作业并不理想,学生对于两个因数末尾到底该是几个0,不能确定出。
课后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我是不是把学生当作做题机器了?这节课仅仅是算吗?!本节课的课题是找规律,找什么规律?通过找规律作什么?我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节课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并且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一定要让孩子们充分的理解整十的两位数乘整十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算理,而不仅仅是孩子们眼里的非零的数字相乘,然后因数中有几个零,积里就添上几个零的问题。
不仅使学生探索掌握了知识,更使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与验证规律的数学学习过程。
并且为四年级学习探索与发现积累活动经验。
这使我感受到:计算课上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取。
算法多样化仅仅是为了多样?!——《住新房》的反思在计算课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问题。
而算法多样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优化吗?本节课的计算是建立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所以计算不是问题,理解算理,理解竖式的写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
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帮助理解算理,才是本节课的关键。
我认为本节课教材呈现的不仅仅是“多样化”,更是多样化背后的算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14乘12,无论是口算还是竖式,都是解决12个14是多少的数学方法,第一种和第二种是口算,第三种是竖式的计算。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归根结底是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只是记录的方式不同。
更体现了数学作为人类生活中交流工具的价值。
因此,在学生交流了各自的算法和分法后,我不只是让学生呈现算法就结束,而是沟通、感受各种算法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体验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合理性。
本节课中存在的小问题:在本节课中,我们经常会告知学生竖式中的0可以不写。
学生不是很明白。
通过查找资料,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如何与学生进行分析:(1)为什么第二部分积的0可以不写?这里是受口算算法的负迁移,孩子会在笔算竖式中十位上的10乘14所得的部分积是会写成140,关于部分积的0为什么不写是因为位值的原因,所以我们对帮助孩子理解也要从位值理解。
“1”在乘数的十位,表示一个十,乘14,表示14个10,就可以根据位值写出14。
不可小觑的“追问”——《电影院》一课的感悟在每一次的教材分析中,都听到多次强调“回归加减乘除的意义”。
这段时间,终于尝到了这样做的“甜头”。
三年级以后,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提到:“老师,孩子就是不会做应用题啊?”“老师,这道题他会做了,同样的类型,换个花样就不会了,这可咋办呀?”越往高年级升,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声音。
也越来越感受到部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薄弱,常常想,这样到了高年级该怎么办呢?自从听了教材分析后,我就开始尝试在计算课中多一句追问“为什么用乘法?(或者是加、减、乘)”慢慢地学生习惯了在审题后对自己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加、减、乘、除的意义来解决问题。
慢慢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像本节课中在学生说出算式后,追问一句“为什么用乘法?”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说出:“因为是要求21个26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
通过回归乘法意义,学生更明晰了这道题用乘法的道理。
并且使学生养成提取数量关系回归问题本质的习惯。
尝到了“甜头”,更觉得这样的一句追问在计算课中的价值,虽然费时不多,久而久之,我们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计算课教学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有必要的。
在计算课中,促使学生完整地获取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回归加减乘除的意义。
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哦,原来面积是这样的!”——《什么是面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而且是越往后越迷,经过多次尝试,我觉得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在课堂上落到实处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感知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概念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材呈现的四个实例,就是让学生通过这几个实例,感知面积的大小,而我在处理第四个情境图的时候不仅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他们的面,感受封闭图形的面是有大有小的。
也让学生涂一涂2个树叶的周长。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
而在摸一摸、比一比的过程中,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
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噢,原来面积是这样的,是一个面儿;周长是这样的,是一条线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