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的全面发展

合集下载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最全版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最全版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壹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壹代接壹代地永续发展。

胡锦涛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壹心壹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壹,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即围绕人类的外部空间,包括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要素、对象,以及人类自身创造的对象,诸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名胜古迹、堤坝、林带、道路等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指人及其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持互不损害、协调共处的状态。

从基本要素来看,就是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进一步说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其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发展应该与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相协调,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的背景和意义纵观古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不断改变着的,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在人类的早期,人们凭借着简单的知识,产生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由于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当弱,人类更多的表现为与自然的适应关系,远古人基于对自然界的神秘感,体悟到的是人与自然的交互感应关系。

例如,我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的提法;老子也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到了汉代,董仲舒则信奉‚天人感应‛。

可以说,在古代,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局限性,逐渐形成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种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自然都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合一。

西方到了中世纪,神超越了人与自然。

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人逐渐从人与自然一体的状态中独立出来,成为自然界的认识者和改造者,自然则从与人相融的状况中分离出去,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西方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同时也形成了人与自然割裂的机械论自然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1.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本文将就该理念展开探讨,分析其内涵和实践,探寻如何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2. 以人为本2.1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2 倡导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倡导人文关怀。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

政府应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使人们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拥有精神富足的生活。

3. 全面协调3.1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过去的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

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3.2 区域与社会的协调全面协调发展还强调区域与社会的协调。

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为了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减少区域间的差距。

3.3 利益主体的协调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利益平衡也是全面协调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侵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加强社会公正,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

4. 可持续发展4.1 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兼谈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

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兼谈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

性, 最终将会动摇 以经济建设为中 t。同时还要处 , l
理好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指 引 并制约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又是社会理想的基础 , 没有道德理想 , 社会理想就如空中楼阁。其次是处 理好建设和批判 的关系, 精神文 明重在建设 , 这是 我国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 , 也是我们始 终要坚持的长期任务 , 但是 , 这并不是说可 以完全 放弃批判的武器。在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 中, 如
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文明, 社会的文明是可持续
[ 收稿 日期 ]0 5 2— 5 20 —1 0
[ 作者简介 ] 张力 , 成都市 自来水总公司 。
3 2
维普资讯
张 力
可持 续发展要 坚持 以人为本
人的发展。因此 ,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
会议通过《 行动纲领》 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的中 “ 心是人” 。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 人是发展的主 体和动力 , 也是最终的目标 ,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 , 取决于人 的价值观 , 因此应该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
放在首位 。人 的素质表现在人 自身 的节制和为人
类 的创新两个方面。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 人类又
的机会要与后人 的机会平等, 但人类能不能战胜 自 私, 放弃对生态 、 环境的破坏 , 放弃追求眼前的急功 近利, 这就看人的素质 了, 因此 , 提高人的素质是可
持 续发展 的关 键 。
14 9 年在开罗召开的联合 国国际人 口与发展 9
和精神文化的文 明发展 为支撑。党 的十五大报告 在论述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时强调指出: 在现 代化建设 中必须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基 于
维普资讯
2 0 年 2月 06

2020年(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2020年(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壹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壹代接壹代地永续发展。

胡锦涛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壹心壹意谋发展;必须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壹,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问题: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答案: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4年首次提出,旨在引导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需要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基本原则以及实施路径,以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内涵在于“发展是硬道理”。

这一观点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鼓励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 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第二个核心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要求发展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还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全面发展意味着各领域都要有所作为,协调发展要求各领域之间互相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的发展权益。

3.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位置。

这一观点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化生活、政治参与、精神文明等多个维度。

科学发展观鼓励建设人才强国,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 坚持基本国情: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我国基本国情。

这一观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根据国情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

科学发展观反对盲目模仿外国模式,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5. 综合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还包括综合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要求充分协调各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

综合发展战略有助于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差距问题,推动全国各地共同繁荣。

6.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重要任务。

这一观点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926 C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0 【0 6 0 —0 1— 0 10 — 1 7 2 0 ) 6 1 5 5
在 19 年 巴西 里 约 热 内卢 的联合 国环 境 与 发 92
展大会 上 , 人类 达 成 了可 持 续 发 展 的全 球 共 识 。这
16 1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第6 卷
行无止 尽 的攫 取 利用 时 , 人类 在 这种 视野 和活 动 中 ,
期, 在经 济与 社会 发展 的整 合取得 较大进 步后 , 开始 重点 强调 人 的发 展 。 17 9 4年联 合 国在 墨 西 哥 的 论
念是 西方 一 个 多世 纪 文化 反 思 尤 其是 近 半 个 多世 纪 环境 与发 展 两 个方 向反 思 的 结 果 ・ 确 立过 程 逐 渐将 人 的 全 面 其
发展 置于核心地位 。可持 续发展 概念本身也充分体现着人的全 面发展 的丰富思 想. 强调满足 人的全 面需要 ・ 实现
社 会 公 平 . 高 自我 依 赖 . 到人 类 与 生 物 圈 的 平 衡 。 然 而 . 持 续发 展 对 人 的 全 面发 展 的 强 调 ・ 不 是 要 强 化 传 提 达 可 并
科学 技术 的价值 目标 、 现 代 工业 文 明和 以往 西方 对
文化 等方 面不 断深入 的 理论反 对待 自然 界 的态度 和行 为后 果深刻 反思 的结 果 。可 持 续 发 展 目标 的广 泛 认 同,
意 味着人类 开始 了一种 新 的文 明 、 的文化 、 的发 新 新 展观 、 的世 界 观 的积 极 建 造 。经 过 这 些 年来 的理 新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能力。

它的核心理念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确保人类的福祉和地球的可持续性。

而以人为本的发展则强调将人的需求和权益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进步。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长期的整体利益,而以人为本的发展注重的是个体的需求和权益。

二者相辅相成,既要满足个体的需求,又要保护整体的利益。

例如,在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优化,环境友好,而以人为本的发展则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都得到兼顾,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都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正发展,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而以人为本的发展则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注重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

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可以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平等,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而以人为本的发展则需要有一个可持续的环境和资源保障。

只有在可持续的环境中,人才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潜力,实现全面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因此,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的目标实现。

企业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的经营和以人为本的发展。

个人则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中来。

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在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个持久繁荣的社会,并为未来的世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历史教研组杨裕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们的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育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

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分数,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定人才。

对于学校,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选才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社会科学硪丽LUIU W U .Z ,、|’C h i n a N ew Tee h no l oK i es and)roduet 嗣口囫翟互团、■■‘:‘_●:.1-;‘I -E _I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刘文治(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维修二车间,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及《尚书》提出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霞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在笃信“君权神授”、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帝王眼里,“民”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力量。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期盼开明君主实现“民本”思想。

只是一种幻想。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

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在现实中.经济、社会、人、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而独自进行,否则就要受到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理想和追求。早在中国的

作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理想和追求。早在中国的

作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理想和追求。

早在中国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一直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当今社会,随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其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则更显得尤为突出。

认真研究这一理论及其实现途径,对于们加强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方法论的研究和把握,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发展观,对于更为有效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人的全面发展时代整体性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人的发展问题不断得以突出。

在世界经济与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如何使人在社会中得以全面发展,如何充分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1、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基本特征。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基础上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关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和邓小平有过许多生动的描绘。

但是,他们在谈及这一具体问题时,总是从所有制变更、社会财富和分配方式上讲得多。

尽管如前所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也从“联合体”的社会形态角度论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毕竟真正明确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把它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人的精神境界并立在一起提出,这还是第一次。

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需要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才能实现,这是我们党奋斗的最高纲领。

我们现阶段的任务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的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有助于我们在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时,不要忘掉创造这些财富的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是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这是党执政理念的飞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指导方针。

这就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辩证的和群众实践的观点,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质和根本要求,并认真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回答了在发展中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

具体来说,首先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既包括生存需要,也包括享受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其次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保护公民财产和人身自由。

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第三要保障人民的发展权,包括就学、就业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权利。

要树立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观念,创造人民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战略。

以人为本,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本质,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研究生一队王建雄(121045)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

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

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 年)和《资本论》(1867 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 课题
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当代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历史根据
❖ 人既是实践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 与生活实践,代代相传、更迭延续。当代人类发展的实践, 应该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保护人所赖以存在的自然 生态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后 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因此,当代人类的发展,一定要可持 续地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 中国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的基本立场:共同但有
区别的责任。
❖ 2011.11.28-12.9,《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 。与会各国讨论全球气候变化 及应对措施等重大问题。
2. 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传统发展观念的偏颇
(2)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 (3)国际矛盾和冲突 (4)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的现象日益加剧
过度消费
❖ 过度消费是超出经济发展水平、超越经济实力、降低资源效率、 导致资源浪费、加剧资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 谐并殃及子孙生存权利的消费,也是应该遏制的消费。
❖ 过度消费的特点: (1)超越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现实的经济能力; (2)造成了财富的浪费,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满足了短时期享受,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和持续发展,也不利于
2013年世界各国GDP
❖ 1、美国
15,684,750
❖ 2、中国
8,227,037
❖ 3、日本
5,963,969
❖ 4、德国
3,400,579
❖ 5、法国
2,608,699
❖ 6、英国
2,440,505
❖ 7、巴西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张倩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提出时就受到各国重视。

现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大多数人处于片面发展状态。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才会缓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内涵内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中,最具国际化意义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仅仅在理论上探索的阶段,响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为全球的行动。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如近两天新藏那曲地区农牧业加快可持续发展,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可持续发展有丰富内涵:(一)共同发展地球的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的,只要一部分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部分,甚至会诱发整体突变。

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引导、把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
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作为新的发展战略,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的一种发展理念。

它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它首先要求用正确的方式发展经济,既要注重短期
效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即不要损害环境和质量,不扰乱经济基本秩序,以保护社会和经济多样性。

其次,注重科学精神。

科学发展观要求国家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发展全民
经济,大力加强对科技和研究领域的支持,努力提高自主研发水平,以赋予整个国家和社会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再次,注重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教育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并
且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样重视,从而使社会全面发展。

通过创新、发展、改良的科学方法,有效地满足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全民健康、民主、财富公平分享、社会稳定等这些目标,从而提升全社会的发展水平。

最后,注重全社会参与。

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除了要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外,还要加强全社会参与,即企业、社会团体、公民群众、特殊群体等要充分参与到发展中来,从而共同推进“科学发展”的实现。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在于注重可持续发展、追求科学精神、倡导
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全社会参与。

拥有科学发展观,我们可以更好地完成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综合福利。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问题:
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礼貌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的全面发展【作者】苏振武【作者简介】苏振武宝鸡文理学院【内容提要】可持续战略理论是人类在20世纪末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和文明观,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工业文明而提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

人类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决于能否全面发展自身,提高人类整体素质。

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现阶段尤要重视推行全面素质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类的理性选择。

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人本身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模式。

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并呈不断发展的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及带来的巨大财富和显赫成果,使人越来越把自己看成自然至尊,看成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和世界的绝对主人,从而导致了认识上和行为上的两种片面性:一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需要和利益是衡量其它一切自然物存在价值的唯一尺度,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任意支配、统治、处置一切非人类的自然物。

二是认为自然资源具有无限性,自然界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以一种近视的纯功利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无休止地追求和获取现实的物质利益。

由于不懂得自然界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看不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界对人类的长远利益,对自然一味地索取甚至掠夺,毫不顾及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从而使人类在尝到甘甜的同时,也吞下了自身错误行为所产生的苦果,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经济危机、社会动乱等从不同的层面惩罚着人类。

沉重的代价终于使人们在20世纪下半叶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卡逊于1962年首先敲响了这一警钟,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

对人类发展史和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审视和反思,使人们明白了人类自身整体利益虽然是人类实践选择的价值尺度,但它却不是唯一的和至上的价值尺度,因为我们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员,和其他自然物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人类必须站在整个自然界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一切问题,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维护自然的权益,尊重非人的自然系统的内在规律,处理好人与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

从横向方面把握人类的整体利益,就是要处理好代际间的人类利益关系,要求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要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在环境和资源都有限的条件下,任何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发展行为都可能导致对周围地区和国家产生不容低估的作用,从而危及人类的整体利益。

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要克服自我中心功利意识,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坚持环境资源的公正原则,走协同发展的道路。

从纵向方面把握人类整体利益,就是要处理好代际间的人类利益关系,即当代人和后继人之间的发展关系。

当代人考虑生存和发展时,要考虑到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占有方面,都应做出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协调一致的,社会的发展程度与人类的整体素质总是保持在同一水准上。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是初级层次的,人类整体素质不高,不仅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低下,而且经常受自然的支配和奴役,甚至把自然神化而顶礼膜拜,信奉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此时人类社会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

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迅速提高,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亦大幅度增强,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取代了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以至于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时,人们才发现以往人自身的发展是畸型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片面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而不顾及自然规律的做法是错误的,从而逐渐用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这是人类的一次猛醒、顿悟,它标志着人的整体素质开始向一个新的层次提升,而谋求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已日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人类社会将向新的时代推进。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于人类自身;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持续发展的实现,取决于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这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也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支柱,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就主体自身素质而言的,指的是人的发展程度。

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力的发展。

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德、智、美几方面的发展。

其中智的发展包括科学文化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驾驭自然、驾驭社会的能力;德的发展包括道德品质、思想观点和政治态度的发展,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去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美的发展包括美的鉴赏、美的创造能力与高尚情操的发展,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追求,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几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和谐统一,就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就是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可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教人做事;更要传播思想,构建人格,教人做人。

只有使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保持和谐发展,才能使人在科学技术中确立自己的真正主体地位,成为社会的人,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人,从而以人的全面发展支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必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在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化。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废除私有制、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是很高的,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对物质财富的片面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尽管公有制和国有控股经济处于主导地位,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却有较大差距,加之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马、恩所讲的三个条件在全球范围内的完全具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目标理论。

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得出一个消极的结论,似乎现阶段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尚为时过早。

事实上人类也并没有坐等条件,因为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各国都可选择的模式,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教育革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恩格斯在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时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39-240页。

)这一段精彩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进程,至少有两点有益启示:第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绝非一日之功;第二,探索人的全面发展道路,是一个曲折的反复的过程,但终归是前进的过程。

只有通过分阶段的发展、积累和传承,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才能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最终逼近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中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正是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就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

可以这样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推行素质教育。

#p#分页标题#e#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上千万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较好的办学条件,形成了庞大的教师队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我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五十年代学习前苏联建立的,虽几经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知识型框架的束缚,应试成分相当严重。

在办学方向上,不是面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就教育办教育的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育体系上,不是面向全体,存在着只重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多数受教育者的倾向;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不是全面发展,存在着重智育,轻德、体、美、劳的倾向;在质量评价上,不是全面衡量,存在着以考分为唯一标准的片面倾向由于把单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从而造成了只求人人升学,不求人人成才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片面发展。

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人的全面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将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高等教育亦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精神。

可以说,素质教育就是现阶段中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大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