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意
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旨在保护地球资源,提高人民
生活质量,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威胁。可持续
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现代社会对资
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过度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已经导致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采取环境友好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担,保护生态
系统的稳定,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享受到地球的美好。
其次,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和包容。当前,全球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一部分人享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而另
一部分人却生活在贫困中。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在一个公正和包容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够享
受到基本的福利和公平的机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是现
代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以环境破坏和资源耗
竭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的是绿色经济,通过推动绿色
技术和创新,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绿色经济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
约资源,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商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
动力和机遇。
最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障未来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如今,人类
社会正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短缺、能源安全等。如
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兼谈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
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 国力 、 社会经济
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
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 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 使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轨道上来。这 是 ” 国家长远利益发展的需要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 是 键所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质 , 其核心都是
会议通过《 行动纲领》 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的中 “ 心是人” 。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 人是发展的主 体和动力 , 也是最终的目标 ,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 , 取决于人 的价值观 , 因此应该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
放在首位 。人 的素质表现在人 自身 的节制和为人
类 的创新两个方面。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 人类又
的机会要与后人 的机会平等, 但人类能不能战胜 自 私, 放弃对生态 、 环境的破坏 , 放弃追求眼前的急功 近利, 这就看人的素质 了, 因此 , 提高人的素质是可
持 续发展 的关 键 。
14 9 年在开罗召开的联合 国国际人 口与发展 9
和精神文化的文 明发展 为支撑。党 的十五大报告 在论述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时强调指出: 在现 代化建设 中必须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基 于
全 面发 展 , 实现 可持续 发展 的关键 在 于实现 社 会文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例子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例子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关注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以地铁建设和推广为例,探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交通压力也愈发明显。为了解决日益繁忙的城市交通问题,地铁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地铁建设中,往往要翻建路面、重新规划土地使用等,这些都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少影响。
为了让城市居民更具参与感、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地铁建设方在设计规划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元素的平衡。首先,地铁的建设方会开展多方沟通,听取居民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其次,在施工中,建设方也安排专人负责与居民沟通,及时解决居民关切和问题,让居民更好地了解建设进度和影响范围。
此外,地铁建设方还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尽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施工产生的噪音和尘土。在建设完成后,地铁公司根据居民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服务,提高站点的设施和服务水平,让居民更安心地乘坐。
由于地铁建设方考虑到了多方面的情况,充分保护了居民的利益,因
此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不仅如此,良好的服
务也吸引了更多人乘坐地铁,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促进了城市可持
续发展。
总之,地铁建设在保障居民利益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地铁建设的要求,也是城市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综合考虑
各种因素,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及其意义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及其意义
1. 概述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方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本文将就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及其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2. 全面协调的概念和内涵
全面协调的概念包含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重要方面。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相互协调,保持各个领域的平衡和稳定。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不影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旨在实现国家、地区和全球整体利益的平衡。
3. 全面协调的原则和途径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和采取相应的途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需要坚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原则,充分考虑各种资源的限制和环境的容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需要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路径,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和
长期稳定。
4. 全面协调的意义和作用
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还能有效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可以有效提高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竞争力。通过促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生产率和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和地区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全面协调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中国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的基本立场:共同但有 区别的责任。
2011.11.28-12.9,《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 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会议 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举行。 与会各国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及应 对措施等重大问题。
2. 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传统发展观念的偏颇
世界第一县衙——浙江长兴县政府大楼
无锡某区人民法院办公楼
美国国会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增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意识 转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二、全面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整体协调、全面进 步,同时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强调社会各 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强调不断提 升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本质要求与 目的。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饶旭鹏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 课题
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当代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历史根据
人既是实践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
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有 自己发展 的侧重点 , 找准重点 , 并且协调好 重点和其它方
面的关系 , 社会 主义建设 才能得到顺利发展 。 反之 , 则会 阻碍 8l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 须 处 理好 全 面 发展 、 调 发 展 、 持 续 必 协 可
发展三者的关系 , 全面发展 、 协调发展 、 可持续 发展三者身一 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 紧密联系 , 不能孤立起来 。
一
、
全面 发 展 是 协 调 发 展 的 前 提
首先这里的“ 全面发展” “ 、协调发展” 包括下面 的“ , 可持 续发展 ” 不是单纯 的词 语解释 , 只是局 限于我 国的现代 化建 设这个基点 上。 面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 全
是一 个有机融合 的整体 ,为使这个整体发挥最大的效益 , 必 须协调好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各个 方面 的关 系 , 使优化 的 整体 大于各个部分 的总和 , 是强调协调发展 的重要原因 。 这 社会 主义建设不但追求发展 的全面 , 而且在各个 阶段都
全 面了, 才有 可能实现协调发展 。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 工业 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方针 ,导致国家经 济结 构失调 , 阻 碍 了经济 的发展 , 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和 国家的解体 。而 自我 国建立 以来就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 从而为协调发展打下 了坚 实 的基础 。 毛泽东 以苏联为经验 , 主张实行 中国工业化道路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
摘要传统的发展战略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尖锐的
对抗之中,而造成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主要原因,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反映了一种共生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与协调发展,确保自然的永续利用、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理想与信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马克思哲学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威胁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存在与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选择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实践背景是人与自然全面的、尖锐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是在当代人的主体性与实践能力前所未有地强大的情
况下发生的。人类的能力已发展到足以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化过程的地步。当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就是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的退化的矛盾。如果任由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人类在不断建设自己文明大厦的同时,也在挖掉这个大厦的根基。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矛盾和冲突始终存在,只不过矛盾的表现方式、尖锐程度不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古代社会主要是恶劣的原始环境,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
类必须艰苦奋斗才能改善其生存环境。现代社会主要是不适当的资源开发,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破坏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不适当而酿成的自然反馈能力,它与人类生产力构成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当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小于自然的恢复能力时,大自然会像一个顺从的公仆一样,不仅能向人们献出自己的一切宝藏和能源,而且还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果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大大超过自然界的恢复速度时,自然界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报复人类,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危机。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收 稿 日期 :0 60 —8 2 0—61
统 的机 械世界 观 和 主导 的 思 想 精神 中 , 自然界 被 当
人类 仅仅 看作 是物 化 的世界 、 完全 的客 体世 界 , 而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6卷 第 6 期
20 年 i 月 06 i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i J u n lo rh s o r a fNo t we tA& F Unv riy S ca ce c d to ) ie st ( o il in e E i n S
界观 的必要 性 和在最 广泛 的联 系 中理解人类 活动 的
复传统意 义上 的人 类 中心 主 义 , 恰 是要 克 服 传统 恰
人类 中心主义 中人 的片 面发展 。
后果 等 。这 些反 省 触 及 文 化 、 明 和科 学 理念 中最 文 坚硬 的东西 , 人类 新 的价值 目标 的建立 扫清地基 。 为 这些 理论反 思 反映 着最广 泛 的人文关 怀 。在 传
活动 , 目光短浅 , 心欲 望 。 满
统 的 人 类 中心 主 义 . 而是 要 建 立 一 种新 的 人 类 中心 主 义 . 力 图 达 到 人 与 自 然 的 双 赢 ・ 要 充 分 实现 人 的 全 面 发 即 既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探析
20 年 第 1 08 期 第3 3卷( 总第 19期) 3
河北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Jun f bi iesy(hlsp yadS c l cec) o rao e vri P i oh n o i ine l He Un t o aS
马 克思 、恩格斯 所说 的 “ 人与 自然 的和 谐 ” ,维护好
可持续 发展强调 人与 自然 关系 的至上性 。为 了防止
4 . 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 学研 究
刘增芝等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 向探析
人 与 自然 的生态秩序 ,社会 才能健康 地 、持续地 向 前 发展 ,人类 才可 能有 光 明的未来 。 今天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发展尤其 取决 于人类如
全球 性生态 毁灭灾难 的到来 ,人类 能够持续地 走 向
繁荣 ,就必 须建立人 与 自然 之间 的新 的 同盟 。这个 同盟 不是要退 回到茹毛饮 血 、 刀耕火 种 的原始 时代 , 也 不 是像 近 代 科 学 兴起 以来 那样 无 节 制地 掠 夺 自 然 、奴 役 自然 。它 以建 立在现代 科学 精神 和人道 主 义基础 之上 的和 谐思想 为指导 ,既吸 收古代生态 平 衡 的优 点又排 除其 消极被 动 的缺 点 ,借 鉴近代 改造 自然 的长处并排 除其破坏 生态 的短处 ,用大 系统 的 思想和方法 来谋 求人类 与 自然 的和 谐发展 。这是 一
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平衡、协调和持续的进步,涵盖多个维度和层面。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维度发展:全面发展强调在物质、精神、文化、道德、社会等多个维度上实现均衡发展,并且这些维度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2. 全局观念:全面发展要以整体的、宏观的、全局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和发展,不能只追求某个方面的利益,要注重协调各个利益之间的关系。
3. 创新和变革:全面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和变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4. 平衡和协调:全面发展要求在各个方面取得平衡和协调,不能片面发展、偏废某个方面,要注重整体的平衡和协调。
5. 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续地推进、巩固和完善,不断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6. 人本导向: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和尊重个人的需求、权益和尊严,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自由、平等和幸福。
综上所述,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多维度发展、全局观念、
创新和变革、平衡和协调、持续发展和人本导向。这些内涵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整体框架和核心要素。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一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全面的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还要注重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的全面发展。协调的发展要求各个领域之间实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冲突。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以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辅相成,互相支持。
在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 优先发展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2. 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强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4. 加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开放与合作,促进经济的互利共赢。
5. 加强法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和便利。
6. 弘扬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7. 关注青少年教育,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建立相关机制和监测体系。企业要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发展和环保技术的创新。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实施,才能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地球家园。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新的提法,现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赋予时代内涵,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身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紧密联系,不能孤立起来。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
首先这里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包括下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词语解释,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基点上。全面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建设。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而协调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助。从上面可以得出,全面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性,而协调发展则注重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
历史经验说明,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只有发展全面了,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和国家的解体。而自我国建立以来就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从而为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以苏联为经验,主张实行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路子。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还特别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置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党的十六大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的精神,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使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良性互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
的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活动给地球环境
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包括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水源污染等。如果不采取
措施,这些环境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回应当前环境危机的必要选择。
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应当关注人们的福祉和权益。第二,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以确保长期
的可持续性。第三,预防原则。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采取预防措施,防
止问题的发生和扩大。第四,公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要关注社会公平和
经济公正,防止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在环境保护方面,
可以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
排放等。在经济方面,可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可持续投资和商业
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实现。在社会方面,可以加强教育和意
识培养,在公众中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知识,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
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合作与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激励个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企业应当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当代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历史根据
❖ 人既是实践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 与生活实践,代代相传、更迭延续。当代人类发展的实践, 应该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保护人所赖以存在的自然 生态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后 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因此,当代人类的发展,一定要可持 续地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居民消费水平的渐进式提高。 ❖ 过度消费的种类 (1)超前性消费。为了提前享受或追赶潮流。不惜用举债的方式来
提高生活档次; (2)炫耀性消费。目的是通过消费炫耀“我有钱”或者“我有权”,
以满足虚荣心; (3)病态性消费。贪吃好色,挥金如土,纸醉金迷。
世界第一县衙——浙江长兴县政府大楼
无锡某区人民法院办公楼
❖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共同维护和管理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是当代人类共同的责 任。
(4)中国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 早在1993年,《中国21世纪议程》就全面阐述了中国实 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 经济目标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 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此后,中国一直坚持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协调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 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强调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互动关系,追求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公平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应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基础,追求全球和国家的经济繁荣。但同时也应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资源,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2. 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教育、健康和就业等基本服务,并能够参与决策过程。同时还应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防止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3.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避免过度污染和破坏。这包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措施,以及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
4. 公平和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平和包容性。这意味着要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 长期观念和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长期观念和系统思维,从整体上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互动关系。这意味着要避免短期利益的追求,而要关注长期影响和后代的利益。
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和环境健康的目标。它要求在经济活动中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影响,追求综合的、平衡的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并为未来世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新的提法,现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赋予时代内涵,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身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紧密联系,不能孤立起来。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
首先这里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包括下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词语解释,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基点上。全面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建设。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而协调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助。从上面可以得出,全面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性,而协调发展则注重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
历史经验说明,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只有发展全面了,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和国家的解体。而自我国建立以来就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从而为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以苏联为经验,主张实行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路子。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还特别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置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党的十六大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的精神,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使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良性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苏振武
【作者简介】苏振武宝鸡文理学院
【内容提要】可持续战略理论是人类在20世纪末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和文明观,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工业文明而提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人类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决于能否全面发展自身,提高人类整体素质。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现阶段尤要重视推行全面素质教育。
一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类的理性选择。
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人本身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模式。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并呈不断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及带来的巨大财富和显赫成果,使人越来越把自己看成自然至尊,看成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和世界的绝对主人,从而导致了认识上和行为上的两种片面性:一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需要和利益是衡量其它一切自然物存在价值的唯一尺度,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任意支配、统治、处置一切非人类的自然物。二是认为自然资源具有无限性,自然界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以一种近视的纯功利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无休止地追求和获取现实的物质利益。由于不懂得自然界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看不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界对人类的长远利益,对自然一味地索取甚至掠夺,毫不顾及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从而使人类在尝到甘甜的同时,也吞下了自身错误行为所产生的苦
果,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经济危机、社会动乱等从不同的层面惩罚着人类。沉重的代价终于使人们在20世纪下半叶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卡逊于1962年首先敲响了这一警钟,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对人类发展史和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审视和反思,使人们明白了人类自身整体利益虽然是人类实践选择的价值尺度,但它却不是唯一的和至上的价值尺度,因为我们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员,和其他自然物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人类必须站在整个自然界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一切问题,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维护自然的权益,尊重非人的自然系统的内在规律,处理好人与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从横向方面把握人类的整体利益,就是要处理好代际间的人类利益关系,要求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要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在环境和资源都有限的条件下,任何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发展行为都可能导致对周围地区和国家产生不容低估的作用,从而危
及人类的整体利益。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要克服自我中心功利意识,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坚持环境资源的公正原则,走协同发展的道路。从纵向方面把握人类整体利益,就是要处理好代际间的人类利益关系,即当代人和后继人之间的发展关系。当代人考虑生存和发展时,要考虑到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占有方面,都应做出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协调一致的,社会的发展程度与人类的整体素质总是保持在同一水准上。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是初级层次的,人类整体素质不高,不仅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低下,而且经常受自然的支配和奴役,甚至把自然神化而顶礼膜拜,信奉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此时人类社会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迅速提高,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亦大幅度增强,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取代了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以至于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时,人们才发现以往人自身的发展是畸型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片面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而不顾及自然规律的做法是错误的,从而逐渐用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是人类的一次猛醒、顿悟,它标志着人的整体素质开始向一个新的层次提升,而谋求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已日渐成为人们
的自觉行为,人类社会将向新的时代推进。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于人类自身;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持续发展的实现,取决于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的思想是相吻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也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支柱,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就主体自身素质而言的,指的是人的发展程度。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受教育
者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力的发展。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德、智、美几方面的发展。其中智的发展包括科学文化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驾驭自然、驾驭社会的能力;德的发展包括道德品质、思想观点和政治态度的发展,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去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美的发展包括美的鉴赏、美的创造能力与高尚情操的发展,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追求,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几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和谐统一,就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就是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教人做事;更要传播思想,构建人格,教人做人。只有使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保持和谐发展,才能使人在科学技术中确立自己的真正主体地位,成为社会的人,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人,从而以人的全面发展支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