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
中国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关键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环境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就当前所采取的措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作为全球科技强国,不仅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表现出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科技创新中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科技创新:中国在发展科技的同时,重视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例如,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倡绿色交通等环保措施。
这些绿色科技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能源支持。
2. 资源有效利用:中国科技发展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能源和物质消耗。
例如,开展废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源的再利用,减少浪费。
3. 产业升级与转型:中国科技发展将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作为重要任务。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挑战尽管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面临着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挑战:1. 资源需求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给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因此,如何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成为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 人工智能与环境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带来了许多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能源消耗的需求、电子垃圾的增加等问题,需要通过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3. 全球环境合作和创新:科技发展不仅是国内事务,也需要与国际社会合作来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中国科技创新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强全球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Gree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Group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内容简介《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与创新”,重点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三重挑战,探讨了绿色复苏、系统创新、低碳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等广泛议题;根据国内外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等,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及今后十年,中国应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绿色创新为桥梁、以资源环境绩效和结构调整为重点目标,构建综合发展框架,统筹各种相关的新发展理念,发挥多种手段的组合效益,创造出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建设绿色中国的构想,为自身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以迎接高效的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影响分析,并且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1994~2007年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报告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对制定“十二五”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名誉组长:牛文元组长:王毅副组长:刘毅李喜先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辉王欢明刘颖刘国平苏利阳吴昌华张婧陈劭锋周宏春骆建华诸大建曹莉萍喻捷Rainer Walz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汝醒君陈茜苏利阳评阅专家孙鸿烈陆大道李文华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特此致谢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序)中国科学院路甬祥当今世界,既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科技重大创新突破和革命性变革的机遇,许多国家把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占领“后金融危机”时代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全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全文前言2012年6月20至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为做好参会筹备工作,2011年4月,中国政府成立了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为核心单位,共29个部门组成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筹委会。
2011年7月,中国筹委会组织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以下简称《国家报告》)编写组,全面启动了《国家报告》的编写工作。
鉴于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第十九届特别联大和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前期两次编写过类似报告,本报告重点是总结2001年以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客观分析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今后的战略举措,并阐明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
在内容安排上,《国家报告》共分八章。
第一章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面临的挑战和战略部署进行了总体概述。
第二至五章对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建设方面的努力和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人的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
第六和第七章介绍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履行国际环发公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第八章阐述了中国政府对大会目标和主题的基本立场以及对若干重点领域的基本看法。
在《国家报告》编写过程中,共有来自40个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数百名人员参与,数次征求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报告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充分反映了近十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
本报告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希望本报告能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供有益的支持和贡献。
第一章总论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共识,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世界各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城市低碳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低碳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张旺;潘雪华【摘要】The abroad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low -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s including four points contents as follows : the integrated constitute of carbon emission, the density and space of oriented low - carbon city as well as its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energy consume in life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Whereas, the research content at home on city development theory of low - carbon are including its definition, planning, mode and path, as well as policy support, and evaluating standard system. From the above, the research on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should go deeper and be improved from its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cale and other aspects be- cause the existing theory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 stage and not very systematic.%国外城市低碳发展研究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碳排放的综合构成,低碳导向的城市密度和城市空间,城市低碳社会建设,生活用能和能源消费结构。
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克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克1基本资料姓名:王克性别:男民族:汉政治面貌:党员最后学历:博士专业职称:讲师固定电话:(86-10)62513952电子邮件:wangkert@;wangkert@联系地址: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楼A座802室环境学院办公室转交(100872)2教育背景2002.9-2008.7,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9-2002.7,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工学第二学士学位;1997.9-2002.7,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学士3工作经历2008-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讲师4研究兴趣与研究领域(1)能源环境经济模型构建与政策模拟(2)能源与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研究(3)国际气候制度的经济分析(4)关于转让有益于气候技术的政策和体制分析(5)低碳城市规划5目前教授课程环境管理(本科生学科基础课,3学分,与许光清合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本科生通识教育课,2学分,与许光清、庞军合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总论(硕士研究生专业课,2学分)环境经济与管理优化方法(硕士研究生专业课,2学分,与许光清合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全校公共选修课,2学分,与许光清、庞军合上)6科研项目[22]2011,―胶州湾水质保护项目‖,―青岛低碳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子课题(TheTA7219-PRC)‖,亚洲开发银行,专家组副组长,国内专家组组长;[21]2010,―墨西哥谈判重大问题研究‖下―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技术转让机制研究‖(编号2010cb955104),973项目,专题负责人;[20]2010,―行业减排方案研究‖下―公约行业减排方案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编号:2010CB955403),973项目,专题负责人;[19]2009-2011,―低碳技术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低碳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子课题负责人;[18]2009-2011,省市实施气候变化战略能力建设项目,英国政府,项目执行负责人;[17]2009-2010,中国低碳技术研发战略及国际合作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面上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16]2009-2010,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迈向低碳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未来,联合国开发计划书驻华代表处(UNDPChina)项目,第二负责人;[15]2009,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联合研发的国际技术合作机制研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第二负责人;[14]2008-2011,中国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环境:2012》章主笔(LeadAuthor);[13]2008-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处及技术转让专家工作组(EGTT)签约咨询专家;[12]2008-2010,技术转让机制与CDM可持续发展效益研究,清华大学委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课题负责人;[11]2008-2010,中国—联合国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框架项目子课题—技术开发与转让国际合作机制研究,UNDP(西班牙政府赠款项目),项目第二负责人;[10]2007-2009,中国环境宏观战略能源与温室气体专题,中国工程院课题,项目主要参与人;[9]2007-2008,―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技术需求初评,欧盟资助中国-欧盟能源环境项目,项目主要参与人;[8]2005-2008,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谈判与承诺中的能力建设,美国清洁大气政策中心资助项目,项目主要参与人;[7]2004-2005,―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方案评价研究‖专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参与人;[6]2004-2005,―CDM方法学及相关政策研究‖专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参与人;[5]2004,基于网络的工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用户需求分析以及系统设计,国家信息中心,项目主要参与人;[4]2004,全球环境管理国家能力自需求评估研究-气候变化专题,全球环境基金资助项目,项目主要参与人;[3]2004-2005,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电气化工程中的太阳能技术利用潜力分析以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行性研究-内蒙古案例研究,加拿大海外开发署资助项目,项目主要参与人;[2]2002-2005,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气候变化专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项目主要参与人;[1]2002-200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开发与转让‖谈判对案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项目主要参与人7学术成果7.1论文[14]张晶晶,王克,邹骥,论CDM对中国风电发展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1,(2):147-151.(SSCI)[13]崔学勤,王克,邹骥,中国风机制造技术转移模式与技术进步效果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64-70(通讯作者);(SSCI)[12]邹骥,王克,傅莎,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城:国际气候谈判评价与反思[J].环境经济,2010(1-2):24-29;(SSCI)[11]周元春,邹骥,王克,低碳技术如何迈过知识产权门槛[J].环境保护,2010(2):68-70;(SSCI)[10]耿妍丽,邹骥,许光清,王克,能源技术的学习曲线研究[J].环境保护,2009(4B);(SSCI)[9]曾贤刚,王克,程磊磊,孙发平,三江源区生态资源非使用价值评[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6):589-593;(SSCI)[8]邹骥,傅莎,王克,中国实现碳强度削减目标的成本[J].环境保护,2009(24):26-27;(SSCI)[7]KeWang,CanWang,JiningChen.AnalysisoftheeconomicimpactofdifferentChineseclimatepolicyo ptionsbasedonaCGEmodelincorporating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EnergyPolicy.37(2009 )2930–2940;(SCI)[6]王克,王灿,陈吉宁,技术变化模拟及其在气候政策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31-37;(SSCI)[5]WenjiaCai,CanWang,JiningChen,KeWang,parisonofCO2Emissio nScenariosandMitigationOpportunitiesinChina'sFiveSectorsin2020[J].EnergyPolicy,2008,36(3):11 84-1194;(SCI)[4]KeWang,CanWang,XueduLuandJiningChen.ScenarioAnalysisonCO2EmissionsReductionPoten tialinChina’sIronandSteelIndustry[J].EnergyPolicy,2007,35(4):2320-2335.(SCI)[3]张颖,王灿,王克,陈吉宁,基于LEAP的中国电力行业CO2排放情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3):365-368;(SSCI)[2]WenjiaCai,CanWang,KeWang,YingZhangandJiningChen.ScenarioAnalysisonCO2EmissionsRe ductionPotentialinChina’sElectricitySector[J].EnergyPolicy,2007,35(12):6445-6456;(SCI)[1]王克,王灿,吕学都,陈吉宁,基于LEAP的中国钢铁行业CO2减排潜力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12):1982-1986;(EI)7.2著作[8]王克,基于CGE的技术变化模拟及其在气候政策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7]中国工程院,环境保护部编,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主要环境领域保护战略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本人参与第五章——能源与温室气体战略研究;[6]邹骥,王克,傅莎,崔学勤等,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M].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委托编写,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英文),2010;[5]邹骥,王克,傅莎等,环境有益技术开发与转让国际合作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中英文);[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本人参与第六章——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3]清华大学编著,清洁发展机制章作者[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章作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2]清华大学编著,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章作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张象枢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化工出版社,2004,章作者8奖励与荣誉称号[1]2008,国际经济学会,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对策‖青年学者论文竞赛最佳论文奖"KeWang,AnalysisontheeconomicimpactofChina’sCO2emissioncontroltargetbasedonaCGEmodelincorpora ting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2008.。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摘要】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严峻,对城市规划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和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等形势下,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关键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城市布局、公共设施、生态社区、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了研究,以期促进低碳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暖;城市规划;低碳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建设生态、环保、低碳的现代化城市,解决环境、交通等城市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研究低碳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提出,并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发展的新模式。
现代城市作为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主体,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
低碳城市的概念研究,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保证城市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发展低碳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加强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发展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加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城市的布局、基础设施、公共场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交通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的长期宏观规划,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起到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来进行实施,但是对于城市已经形成的交通等结构性空间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非常困难。
因此,从城市规划阶段入手,以低碳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分析1、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由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世界各国对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和实践方式也有所不同。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名誉组长:牛文元组长:王毅副组长:刘毅李喜先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曾静静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报 告 摘 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
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建设“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概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含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
长江沿岸28个城市的低碳化发展评价
长江沿岸28个城市的低碳化发展评价宋伟轩【摘要】长江沿岸上、中、下游28个地级以上城市可视为我国东、中、西部城市的缩影,因此,沿江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水平客观上反映着中国低碳城市整体发育程度与区域差异.在分析、理解低碳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低碳指数概念,并从时空路径对长江沿岸28个城市的低碳指数进行聚类分析与评价.认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应该以不影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根本前提,低碳城市发展应该以平均相对量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不同城市可根据构成低碳指数的3个分项指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提高城市综合低碳指数.【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6页(P139-144)【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指数;时空聚类;长江沿岸【作者】宋伟轩【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与空间广度的不断延展,未来的城市发展必然面临石油资源短缺和温室效应威胁等资源限制问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发表的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
人类如何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适应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并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全世界城市共同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①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指最大限度降低CO2排放量的经济发展及运行模式。
发展概念是对未来发展提出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一次利用高新技术在城市发展策略上做出调整、快速迈入先进城市发展模式的难得契机。
在此时代背景下,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1]。
中国低碳发展策略主体、过程及政策研究
中国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过程及政策研究摘要:主体、过程、政策分析是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工具,在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下,主要分析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低碳实现过程及低碳发展政策。
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社会公众,过程可以分为能源的输入端、使用及生产过程和碳的输出端,政策可以分为管制型、市场型及参与型低碳发展政策。
本文在对主体、过程、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低碳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低碳发展;主体;过程;政策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一、引言当前,从国际到国内,从学术界到社会公众,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成果还有一些争议,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低碳发展是能源安全的要求,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也是生态环境稳定的要求。
在发展问题研究中,主体、过程、政策分析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过程、政策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清晰我国低碳发展的重点,主体是指低碳发展策略制定、实施等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过程是按照碳生成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的政策策略,这为我国低碳发展策略提供设计视角和依据。
二、中国低碳发展策略的主体分析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地区差异很大,尚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持续增长,实现低碳发展要求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可以共同为碳减排目标努力。
政府部门是低碳发展策略的主要制定者。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包容式增长,中国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行业规划和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节能降耗的减量目标。
企业部门是低碳发展策略的主要实施者。
在工业部门,钢铁、石油开采和加工、化工、建筑材料、煤炭开采及加工等是高能耗的国民经济支柱行业,需通过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径实现碳减排。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从我做起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上,中国首次为自己的碳排放量确立目标。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
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
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
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
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
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 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
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在这一系列措施的背后,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已经明确认识到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很早以前,我们就把保护环境当做口头禅挂在嘴边,然而我们所作的对于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事情。
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就像一颗从内部坏掉的苹果,不管我们如何把外面腐烂的部分削掉,依然不能食用。
从政府的角度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比我们略施绵力的无关痛痒要有用的多。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之一——走进低碳生活。
实现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一些市民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
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
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认识到位。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报告将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目标和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压力。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加强环境监测、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
此外,中国还努力推进绿色经济转型,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分离。
这些努力使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明确的。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即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包括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中国还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
再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多样化的。
中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将环境保护法纳入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此外,中国还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来。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最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仍然较大。
其次,中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克服这些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断完善和推进。
中国政府武汉加大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进程探索迈向碳中和之路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此后,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就碳达峰、碳中和发表10余次重要讲话,不断深化战略部署。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已经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充分展示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也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疫情后全球实现绿色复苏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增添了新的动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碳中和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为实现碳中和愿景,转变发展方式和低碳结构性变革是核心,降低二氧化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是根本,碳汇和负排放措施是补充。
实现中长期深度减排,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更能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收益,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左右,这对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以及消费方式转变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碳中和目标将为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战略导向,全面加速绿色创新,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非常具有挑战性,其带来的深刻影响也将超越我们的想象。
达到净零排放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迄今为止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制定长期规划,并将短中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识别关键部门、行业和地区的转型路径和优先事项,有序推进系统分类转型和投资未来竞争力,同时加强法治、行政、经济等多重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际国内政策的协调,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保障总体国家安全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最完整题库-专业技术人员公共课-继续教育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单选题1.____年6月份,美国的众议院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2009】2.“十二五”,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降低多少,以实现到2020年达到0.5Kg的控制目标【D、40—45%】3.《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消减_____,比1990年消减____【D、17%,4%】4.《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提出,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消减多少【D、83%】5.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什么会议?【A、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6.1994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查批准,我国制定颁发了哪个跨世纪的环境保护法案?【B、《中国21世纪议程》】7.19世纪最主要的能源是什么?【D、煤】8.2003年发表的英国“能源安全白皮书”,最早提出了什么新概念【A、低碳经济】9.2005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是第几名【A、二】10.2006年,日本发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它提出来到____年能源效率提高30%,石油供应量要从50%降到40%,交通的能耗依靠石油的依存度要从现在100%降到80%。
【C、2030】11.2006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跟世界的人均水平相等,但从哪一年开始,我国超过了世界的人均水平?【A、2007年】12.2007年,日本提出《美丽星球50》计划,目标是于____年日本进入低碳社会【A、2050】13.2007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多少吨?【C、4.58】14.2007年,我国哪个部门牵头,会同13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应对气侯变化科技专项行动》【A、国家科技部】15.2007年的联合国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加拿大在1990年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吨以上【B、16】16.2009年英国政府发布的《低碳转型计划》等文件,提出要投资多少英镑用于能源项目【D、1000亿】17.2015年,国际能源署估计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位居全球的第几名【A、一】18.IEA预测,2030年,中国每1000人拥有的车辆数将由现在的20辆增加到多少辆?【D、140】19.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一条()发展之路,充满生机和光明的前途【B、绿色】20.从在东半球的中国或者西半球的加拿大来看,冰川退缩是很明显的,基本上已往后退了多少米【B、250】2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会存留多少年【A、一百年】2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对气候变化将有怎样的影响()【C、长期】23.低碳发展要求经济系统______ 【A、从高碳走向低碳,从低效率走向高效率】24.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降低生活水平,而是___?【A、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绿色消费低碳生活】25.发电效率的世界先进水平是多少?【C、45%】26.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人均年碳排放量平均大概在多少吨【B、15】27.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发达国家排放的约占多少【C、70%】28.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在能源供给的基础产业上,需要投入多少资金?【C、3.7万亿美元】29.国际能源机构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会从哪一年的50亿吨增加到2030年110亿吨【C、2005】30.国际自然基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选择有110万人口的我国哪个城市,开展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试点?【B、保定】31.国家能源局说,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争取要达到多少千瓦?【B、1亿】32.何年何月,我国出版的“气侯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提出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C、2006年12月】33.何年何月,英国政府发布了《低碳转型计划》【D、2009年7月】34.何年何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有192个国家与会【C、2009年12月】35.何年何月,中国正式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B、2007年6月】36.很多国家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资,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也投资了____元到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C、四万亿】37.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言的关键点是?【A、确保资金技术】38.几乎全球主流科学家都判定,全球气候变暖是大概率事件,可能性在多少以上【C、90%】39.假定把美国的SUV轿车都换成了低耗油的,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将相当于为多少人供电产生的排放量。
中科院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目标
中科院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目标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
【年(卷),期】2009(0)2
【摘要】中科院3日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毅介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总页数】1页(P121-121)
【关键词】经济战略;中科院;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气候变暖;GD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42.13;G322.21
【相关文献】
1.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困境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J], 任涛
2.低碳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兼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J], 肖文;樊文静
3.中国科学院报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目标 [J],
4.中科院报告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目标 [J],
5.中科院提出2050年找国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9年温家宝总理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
09年温家宝总理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
温家宝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动力。
只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中国这艘巨轮就能产生无尽的力量,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中国科技一定能够支撑和引领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
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
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名誉组长:牛文元组长:王毅副组长:刘毅李喜先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曾静静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报 告 摘 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
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
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
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
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
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
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础上加入了价值判断和利益考量,使气候变化从科学家争论的议题变成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
作为环境外交的最重要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争论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并且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由于防止气候变暖的关键是减排CO2,也就是限制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增加自然碳汇或是采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因此作为主要矛盾双方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参与国际谈判的实质是争取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逐异常激烈。
目前的国际气候体制中,在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明确阐明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并在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里率先实现定量减排。
迄今为止,上述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基本反映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实际责任和义务。
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全球气候政治极为复杂。
国际谈判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国家利益与全球共识间的取舍和平衡,没有任何权威可以完全主导谈判进程,传统的强权和军事力量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无能为力。
由于全球气候保护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多边合作,一方面,缺少排放大国参与的任何协议的效果都将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反对联盟往往在谈判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对谈判进程起决定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全球气候谈判过程中形成了以经济和地缘为主要特征的利益集团,并受经济利益和升温影响程度驱使而不断分化组合。
包括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在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所反映的声音是:人类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把气候变暖控制在较低的升温幅度内(如2℃)。
这些报告显示了在新的研究基础和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各利益相关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诉求,并且牢牢掌控着主流话语权(IPCC,2007d;Stern,2006,2008;Blair,2008;Mckinsey & Company,2007,2009)。
以2006年和2008年发表的斯特恩报告为例,该报告强调“气候变化产生非常严重的全球风险,急需做出全球反应”,并且“尽早采取有力行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报告尽管认识到困难,但仍试图说服国际社会接受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并以此作为后续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基础。
该报告不仅代表着英国政府的观点,而且还代表着整个欧盟的观点,同时也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各集团中较为激进的观点。
当前,围绕后京都国际气候体制的谈判已进入关键时期。
在2007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厘路线图”中,把解决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等四方面内容同时列入谈判的议程,并且希望把发展中国家在国内采取的适当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与发达国家能够提供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联系起来。
这是在《京都议定书》基础上向前走出的重要一步,当然,能否兑现还有待谈判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及各国政治议程(尤其是美国的能源和气候变化立法进程)的影响,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否达成新的协议还是未知数,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全球长期升温幅度或温室气体稳定浓度以及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都将是一个政治决定和各方妥协的结果,并将对今后的气候保护、经济增长,甚至国际战略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中国所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这已在中国近年来率先开展的节能减排行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但同时,作为需要较快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设定减缓气候变化目标及采取具体行动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现实条件,稳步开展减缓和适应行动,并在自身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帮助下,走上气候保护、经济增长及其他相关政策目标共赢的发展轨道。
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机遇与挑战由于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及其涉及的广泛社会经济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
人类在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后发现,要想真正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全球资产(包括产业、技术、资金、资源等)配置与转移方式全面向低碳转型。
从大气温室气体排放容量这一全球公共物品的性质来说,需要依靠建立国际气候体制来解决市场失灵和保护气候系统,并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人类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必须付出经济代价,但其成本相对高昂,即使是发达国家都难以承受,为此《京都议定书》设计了“三个灵活机制”(联合履行、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为降低附件一缔约方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行,寻找更加普适的符合各利益相关方责任的公平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
低碳发展道路正是一条综合的解决路径,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实现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为人类社会通过合作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取得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要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在公平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体制下,改善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化和利用过程中的效率并且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供应中的碳含量,减少能源使用中的碳排放;通过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发展CCS技术来抵消短期内无法避免的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同时建立新的合理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使发展中国家不至于因处在成长中的不成熟经济阶段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产业链低端而增加低碳转型的成本;并且还需要改变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促进整个社会向可持续的低碳消费方式转型。
英国作为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希望采取低碳模式来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能源安全,减轻气候变化影响,利用其自身能源基础设施更新的机遇和低碳技术领域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活力,占领未来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赢得国际政治主动权并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尽管减少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目标,但毫无疑问,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获取政治优势是其主要驱动因素。
欧盟其他国家以及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也基于各自在能源、环境、产业、政治等方面的优势及其全球战略,不断在“低碳经济”的各个领域取得进展,通过多种模式引领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参见第三章)。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是转变能源战略和能源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