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3)(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课题: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2.学会分析多种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对于人来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发生季节、影响地区以及危害。
4.沙尘暴
对我们某某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引入沙尘暴。
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影响地区:西北。
季节:春季。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降水少、土地干旱)和人为因素()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对我们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西北地区多发生沙尘暴,对此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思考回答。)
二.此外,我国还多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对于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
教 学 设 计
修改与补充
【复习导入】
简要复习我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
一.气候复杂多样
二.季风气候显著
【新课讲授】
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有哪些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寒潮
出示寒潮图片。寒潮发生的标准是什么?
发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族。
标准:24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并伴有大风。
干旱发生的原因:降水稀少。
干旱对于土地和农作物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三.课堂小结及课堂练习(见PPT)
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候
一.多特殊天气
1.寒潮
2.台风
3.梅雨
4.沙尘暴
二.多气象灾害
1.洪涝
2.干旱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第课时)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教案湘教版●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内容较多,分4课时讲授。
第1课时讲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第2课时讲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第3课时讲我国的第二个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第4课时讲季风气候带来的一些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
我国的2个气候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教学可从教材安排的地图入手,通过读图、析图,学生讨论探究,来掌握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中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
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4.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教学难点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2.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等。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地形。
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接着学习另外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分区;2. 掌握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3. 理解中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气候的分区及特点;2. 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气候分区的原因;2. 分析中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2. 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 引发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中国的气候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气候分区图,解释中国气候的分区及特点;2. 讲解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海洋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
三、讨论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中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列举实例;2. 学生实地观察和记录:将学生分成小组,到校园内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进行观察,记录当地的气候特点,并与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并结合课堂知识解释所观察到的气候特点;2.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强调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五、拓展与延伸(5分钟)1. 提出拓展问题:请学生思考,除了地理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中国气候?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中国气候分区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小结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分区,掌握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理解中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布置了相关的作业和拓展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气候课题气候(2)课型新授课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教学目标2。
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1。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学重点2。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教学难点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备课札记一、导入新课[提问]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冰城”是哈尔滨,那有谁知道我国的“水城”是哪一座城市呢?······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二、讲授新课(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提问]我们平时经常会说下雨了,那是不是下雨就是降水呢?(区分降水与下雨的差别,明确降水的概念)[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中国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气候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2.理解中国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最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使用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区域进行初步了解,并让学生探讨气候对当地人们、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气候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0分钟)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老师可以使用气象或地理的图片、动画、实物等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发现共同点、差异点,并尝试形成自己的思考。
3.3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40分钟)通过教材与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等,并分析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气象现象及其对地区影响。
3.4 影响气候的因素(20分钟)通过教材、媒体,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包括地形、海洋洋流、经度纬度等等。
并且让学生在对不同因素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制作海报或简单调研报告,展现自己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探究。
3.5 总结(10分钟)回归到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思考,总结气候对人文、社会、经济、物种等方面的影响。
并让学生就教学的过程给老师以反馈,帮助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作业1.调查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2.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调查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状况,并尝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3.在海报上展现自己学习气候的过程,并且尝试表现出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师生互动方式老师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小组竞赛的环节,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方式本教案讲授时,既可以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抖音短视频”、“小程序”、“线上战队PK”等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方式。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同时,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记住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并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难点则在于让学生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教学安排】本节课共计5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学生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让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
1. 根据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在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导入环节:先学环节:1. 生齐读目标,师强调重难点。
2. 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本32-35页内容,图文结合完成以下题目:1. 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3. 分析温度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湘教版教与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综合能力训练17、18、19题附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成因时间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三、我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教与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27015 6987 榇hr31033 7939 礹38455 9637 阷30418 76D2 盒35860 8C14 谔o 28632 6FD8 濘40687 9EEF 黯34883 8843 衃=。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 中国的气候1-湘教版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3、认识夏季风的来源、风向以及在我国影响的范围;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夏季风的推移过程。
5、了解几种灾害性的天气【教学重点】1.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2.认识夏季风的来源、风向以及在我国影响的范围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教学难点】1、季风气候的成因;2、夏季风的推移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三国演义》故事中“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导入教材。
二、季风的形成:1、海陆比热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因素。
海洋的比热大,像砂锅;陆地的比热小,像吕壶2冬季: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夏季,在海洋上形成高压;3、完成活动一;冬夏季风的差异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
(通过与学生做题完成)2、完成活动二: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影响我国夏季风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和南方地区;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地区。
四、夏季风在我国推移过程;1、思考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我国降水的形式:对流雨、锋面雨和地形雨;3、锋面雨带的推移过程。
五月:东南沿海一带;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两个月:推到华北、东北地区。
九月:有迅速撤到长江以南地区。
4、夏季风进退对我国的影响。
五、了解四中灾害性的天气1、台风,2、梅雨3、霜冻4、寒潮六、小结七、课堂练习。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地图,深入分析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和类型分布。
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讲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根据气候特点和类型分布,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特征和分布;2.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3.掌握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区划的特征和分布。
难点: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内容1.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的气象状态,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洋流、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类型。
2.中国气候的特点中国气候区划分布不均衡,不仅有南北差异,而且有东西差异。
具体表现为:1.华北-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2.华南-中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雨季约在每年的5-9月。
3.西北-西南地区属于高原、盆地和山地气候区,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夏季较短,冬季漫长。
3.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气候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可以促进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发展;反之,气候恶劣,则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大气污染等。
4.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同的气候类型所适应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各自不同的。
人们要根据气候的特征,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并在实际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例如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温度高,作物生长周期短,需要采取多次播种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西北地区,由于气温低、风力大,需要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以便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料,调查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适应措施。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2.掌握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3.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多张中国地图的各个季节的气温分布图,引起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气候的思考。
二、呈现(20分钟)1.引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气候那么丰富多样?2.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气候的等温线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中国气候特点。
三、解释(10分钟)1.解释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中国地处在北半球的东亚季风边缘地带,受大陆气候、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的影响。
2.解释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四、巩固(20分钟)1.看图说话:给学生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特点和所学知识说出对应的气候类型。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展示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并讨论该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拓展(15分钟)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查找一些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具体地域,并总结该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和特色。
2.分析案例:给学生展示一个中国地的气候数据,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分析该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作业一: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气候特点的小作文。
2.作业二:选择一个中国的气候类型,调查该地的气候特点,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七、板书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形成原因:东亚季风、大陆气候、高原气候-气候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亚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青藏高原气候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结合图片、数据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 中国的气候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湘教版正确的加量化分.第二步:课内探究深挖掘具体探究活动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课堂达标固知识(时间5分钟)1. 我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这得益于()A气候复杂多样 B雨热同期C季风气候显著 D多特殊天气2.我国年自来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B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C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D从北向南逐渐减少3.下列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太行山区C塔里木盆地 D华北平原4.四川盆地属于()A湿润地区 B干旱地区 C半湿润地区D半干旱地区5.下列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是()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江洲 C青藏高原 D云南的西双版纳6.下列气候类型中,我国缺少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7、根据我国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推移规律,结合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Ⅱ地区(长江流域)的时间大致是达标要求:1.规定时间5分钟内完成题目,划分出等级。
2.做题过程中不能翻看课本和相关资料。
3.做完后同桌互换,对照课件答案得出等级。
等级划分:全对——A错1-2处——B错3处及以上——C(提示:选择题错1个算1处错误,填空题错1个空算1处错误)教师设计意图:1.通过检测巩固本节知识。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个性化修改:()A.5月 B.6月 C.7月 D.8月8、如果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C.南北皆涝 D.南涝北旱第三步:巩固拓展提能力具体活动安排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题1.半湿润地区的天然植被是()A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 C荒漠 D荒漠草原、荒漠2.乌鲁木齐年降水量约为277毫米,北京约为644毫米,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C地形类型不同 D海拔高度不同3.山东省的气候类型属于()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4、右面图甲是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平均分配图,图乙中与此气候类型相对应的城市是()A. ①B. ②C. ③D. ④1.课后认真完成,小组长给本组同学统一答案及时纠错。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 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1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气候复杂多样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图2-14,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2021学年)
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案1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2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气候(1)课题气候(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备课札记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来假设: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景象;夏东海准备带上夏雨、夏雪“下南海”到海南旅游。
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听说两个地方的气温相差很大,于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出谋划策: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3、1月0℃等温线以北、以南的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以北<0℃,以南〉0℃)4、在图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最高的等温线在哪里?计算两地温差多少?(漠河:-32℃、海口:16℃,温差近50℃)(板书)冬季南北温差大[](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引导学生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思考分析: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那么,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怎样?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2-14,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 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
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录像〕《季风的形成》中节选《影响我国的冬季风》。
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①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②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③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①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讨论回答〕(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
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温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带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指导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
学生填图。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钢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
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但是,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各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夏季温度等差异很大,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地区所需的 10°C积温也不相同。
因此,在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或改革熟制试验上,必须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功。
〔板书〕降水的特征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副板书〕空间成因时间〔指导读图“中国干湿地区〕〔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
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
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
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
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
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
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