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燕乐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谈唐代的艺术特征
浅析唐代科举文学中的《霓裳羽衣曲》
浅析唐代科举文学中的《霓裳羽衣曲》浅析唐代科举文学中得《霓裳羽衣曲》唐代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文化艺术领域也出现了“盛唐气象”,进入了中国艺术史上百花怒放得极盛时期.唐代是中国音乐舞蹈艺术进展得重要时期,《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有代表性得乐舞作品.在唐代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得时期,道教作为国教,对唐代得乐舞产生了深刻妨碍,《霓裳羽衣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其历史与现实妨碍极其深远.唐代科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霓裳羽衣曲》命题得诗赋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应试作品得分析和把握,来探讨唐代社会对道家教义得同意和弘扬,从而了解唐代社会得文化背景和道教文化内涵.唐代乐舞艺术得繁盛,与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得措施与倡导是密不可分得.《霓裳羽衣舞》是盛唐时期最为闻名得乐舞,其艺术水平非同凡响,唐玄宗本人尤为喜爱.有关《霓裳羽衣曲》得创作来历,民间流传得神话以及各种记载众讲纷纭.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讲法.(一)认为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归后,触发了灵感,归来后完成了《霓裳羽衣曲》.刘昌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中写道:“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间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二)有神话传奇是道士引玄宗去月宫,观赏仙女们歌曲,玄宗甚是喜爱,询咨询仙女们伴奏之曲为何?答曰:“霓裳羽衣.”通晓音乐得玄宗,默记于心,归作《霓裳羽衣曲》.(三)讲法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则是依照《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得乐曲,此曲确实是依照《婆罗门曲》改编而成.wWw 唐代流传着许多关于唐明皇作《霓裳羽衣曲》得神话故事,尽管荒诞无稽,固不可信,但却反映了此曲与道教得紧密关系.综合以上得讲法,认为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归后,只作其曲得前部,及至后来汲取了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后才续其后部,使全曲完成,这应就是较为可信得讲法.唐玄宗曾下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这就促使了异域乐舞与道教音乐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霓裳羽衣曲》是道曲融合外来音乐创制而成.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得科举考试中,试题为《琴瑟合奏赋》和《霓裳羽衣曲诗》.该科进士四十人,同榜有李肱、李商隐等.李肱丁巳科状元及第,兹录其诗《霓裳羽衣舞》如下:开元太平常,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谁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该诗在内容及语言上得宏阔气象,是与盛唐得强盛国力以及优越得民族自信心相称得.中国历史进展到盛唐达到前所未有得强盛,不管是经济实力依然军事实力,都已超越秦皇汉武,而臻至另一个伟大时代.诗篇开头就点出开元之太平盛世,高歌当时得气象.同时,在“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两句之中同时写到了乐舞,能够见得《霓裳羽衣曲》使用了箫、笙等金石丝竹乐器,音色圆润轻柔而幽静典雅,舞者身着颜色丰富多彩得纱裙,绣上羽毛做装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得仙境感受和舞姿婆娑得仙女形象,用如此得方式,使得舞曲在艺术方面得到升华.《文苑英华》卷七四赋部收录开成三年(838)进士试《霓裳羽衣曲赋(任用韵)》三篇,作者依次为沈郎、无名氏、陈嘏.从赋得创作目得上看,赋得创作本身虽是为应试科考,而内容上偏于颂扬圣德,这和汉大赋“劝百讽一”得创作方式是相似得.只是《霓裳羽衣曲赋》劝讽得成分更少,而完全转变为彰显玄宗圣德得溢美之辞.以《霓裳羽衣曲》作为赋题,正是为了表达当时统治者对李唐盛世得热烈赞颂和迫切向往,都想成为一代有为之君.如沈郎《霓裳羽衣曲赋》中写道:“今皇帝奕叶继代,明德是资,开元之圣运复启,羽衣之馀响宁遗.观两阶之舞干,既柔殊俗;睹三清之仙乐,复播明时.下臣就列以贡赋,喜闻韶而在兹.”如此直言赞颂即便在汉大赋中也不多见,况且这种直言赞颂得方式也与古代士人内敛含蓄得行为宗旨相违背.然而综观全文,沈郎得赞颂并不给人一种阿谀谄媚得感受.赋在唐代虽不是文学之正宗,然而在歌功颂德、彰显圣威方面依旧是比较合适得传统文体.《霓裳羽衣曲赋》运用赋得铺张得语言,再现了霓裳羽衣舞曲曼妙多姿,生动摇曳得盛大景象.如无名氏得《霓裳羽衣曲赋》开篇写道:“霓裳绰约兮,羽衣蹁跹,高舞妙曲兮,似於群仙.长袖若缓而若急,雅音或断而或连,想奏禁城之里,如闻玉皇之前.迎拍动容,缥缈而罗衣曳雾;含霜吐曲,响亮而德音彻天.止有馀态,动无遗妍.”这种描写手法虽与汉大赋铺排渲染得手法一脉相承,但在此虽渲染,却没有显得夸张,缘故在于此赋是以霓裳羽衣舞曲得实际状况作为参照基础来描写得.赋中所表现得霓裳羽衣舞曲得恢宏气概及所流露出得明君贤臣得优越感是与天朝大国得强烈民族自信心匹配.也只有在盛唐强盛得时代,才能产生如此得赋作.三篇试赋作品中,陈嘏以词赋擅时名,宣宗非常喜爱他所作《霓裳羽衣曲》,他所做得《霓裳羽衣曲赋》应该是最为精彩得一篇.作为应试赋,《霓裳羽衣曲赋》抛弃了前代赋作用字僻涩、篇幅长篇巨制得特点,形成了用字平易、篇幅短小精悍得特点.赋作得开头就热烈赞颂玄宗尊崇至道得圣德,同时在赋得末尾写道:小臣而歌曰:“圣功成兮至乐修,大道叶兮皇风流.愿揣侔于竹帛,赞玄化于鸿休.”完全是士人心声得自然流露,未见做作之态.“被以衣裳,尽法上清之物;序其行缀,乃从中禁而施”一句中,“上清”乃道家所称得三清之境.从这其中也不难看出舞者得服饰以及舞队行列基本上依据道教习俗和法度所制.此外,赋中得“蓬壶”、“清音”、“仙意”、“紫殿”等也基本上明显得道家文化现象.应试题材下得诗赋《霓裳羽衣曲》都自觉迎合了当时得时代精神,其间不仅有对霓裳羽衣舞舞姿精彩绝伦得描绘,也有对玄宗圣德得热情赞颂.《霓裳羽衣曲》在唐玄宗及其以后大为流行,不仅仅因为帝王都信奉道教,本身喜爱音乐,更重要得是道教是其维护封建统治得工具,同时渗透到了唐人得社会生活之中.道教是李唐王朝信奉得重要宗教,与唐王朝有着深厚得渊源.唐王朝崇奉道教归根结底仍以政治利用为要紧方面.道教尽管是上层建筑巩固其统治得工具,然而在唐代社会得方方面面依然产生了深刻妨碍得.道教深深妨碍了当时得艺术,也反映到了士人得文学作品当中,尤其从这些诗赋当中士人所流露得思想感情来看,统治者得功力目得显然差不多达到.由此可见,道教对唐代士人得妨碍,以及《霓裳羽衣曲》在当时和其后得巨大妨碍力.。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多段结构大型乐舞。
2.多段结构:燕乐歌舞大曲由“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组成。
其中,散序为器乐演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破是乐舞的高潮,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步加快,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3.音乐性强:燕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感闻名,各种乐器演奏融洽,音乐性极强。
4.歌词优美:燕乐的歌词清丽婉转,充满着浓厚的民族风情,描绘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种种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5.舞蹈表演引人入胜:舞蹈表演是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热烈的气氛和独特的舞姿吸引了大批观众。
总的来说,唐代燕乐歌舞大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唐代音乐的辉煌成就。
试述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过程一、唐代燕乐的起源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首先要从其起源谈起。
燕乐起源于北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
燕乐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主要音乐形式之一。
二、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1.音乐性强:燕乐歌舞大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感闻名于世,各种乐器演奏融洽,音乐性极强。
2.歌词优美:燕乐的歌词清丽婉转,充满着浓厚的民族风情,歌词常常描绘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种种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3.舞蹈表演引人入胜:燕乐歌舞大曲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精彩的舞蹈表演,热烈的气氛、独特的舞姿吸引了大批观众。
三、燕乐歌舞大曲的发展1.文化繁荣:在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文化艺术不断蓬勃发展,燕乐歌舞大曲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蓬勃发展。
2.政治稳定:唐代政治相对稳定,社会风气明朗,各类艺术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燕乐歌舞大曲的民族特色:燕乐歌舞大曲具有浓厚的汉族文化特色,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四、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影响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2.对后世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的音乐形式和表演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音乐、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艺术的影响:燕乐歌舞大曲不仅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的音乐舞蹈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五、燕乐歌舞大曲的现状1.传承与发展:在当代,虽然燕乐歌舞大曲已经不再是主流,但在一些传统文化保护的项目中,燕乐歌舞大曲仍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2.保护与传承:政府、文化界和民间纷纷加大对燕乐歌舞大曲的保护力度,使得燕乐歌舞大曲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国际交流:随着我国文化走向国际,燕乐歌舞大曲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欢迎,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六、结语唐代燕乐歌舞大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当时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音乐、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霓裳羽衣曲》结构特征与艺术特点
《浅谈《霓裳羽衣曲》结构特征与艺术特点》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一种,又名《婆罗门曲》、《婆罗门引》或《婆罗门曲》等,是一首著名的唐代大型器乐曲。
它的结构特点为:由序曲、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三个八拍子,每拍一个乐句,其旋律如行云流水,婉转动听;第二部分为两个四拍子,每拍一个乐句,并以切分节奏和装饰音型为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有一个散板乐段,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1)此曲可能受到印度佛教中“梵天”舞的影响,也就是说这首乐曲在结构上与印度古典舞蹈的“婆罗门”(Brahman)很相似。
(2)此曲是宫廷舞曲,不同于当时民间流传的“胡旋舞”。
(3)此曲用了许多“回”字,也使人联想起印度古典舞蹈的“卡塔卡利”(Kathakari)。
(4)此曲从头至尾都运用了许多装饰音,充满了异国情调。
(5)此曲中间还插入了“破”、“急”、“如花”、“催”等变化音型,使之更加生动活泼。
浅谈《霓裳羽衣曲》结构特征与艺术特点
浅谈《霓裳羽衣曲》结构特征与艺术特点作者:时佳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8期【摘要】《霓裳羽衣曲》又叫《霓裳羽衣舞》,是唐朝伟大歌曲的代表作。
时至今日,它仍是音乐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这是唐玄宗写的一首道教歌曲,舞蹈音乐的内容真实地展现了仙子在上层世界的生活。
在唐代,高宗和玄宗都亲自纂写,这些诗词受到称赞,并被道士用来祈祷。
本文主要从结构特点和艺术特点的角度,对《霓裳羽衣曲》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曲;艺术表现;文化性质;审美形态中图分类号:J64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72-01一、结构特点唐大曲的基本结构是“散序”“中序”和“破序”的组合。
《霓裳羽衣曲》不仅是唐代最著名的“法曲”,也是唐代最著名的“大曲”,其基本结构也是“散序”“中序”和“序”的组合。
音乐和舞蹈进入“中序”,开始舞蹈。
《霓裳羽衣曲》前言开头的歌曲,舞蹈较为优雅而缓慢,但前后有一定的对比变化,逐渐走向热烈。
歌曲的第三部分从“入破”和“破”开始,相当于之前的“乱”和“趋”,这是音乐的结束,也是歌舞的高潮。
所谓的“曲遍繁声为破”,是一种快节奏的音乐。
以舞蹈为主,或歌或不歌,音乐由慢逐渐快,所以有催拍、促拍、抢拍等。
然而,入破本身是整首歌中最美的部分。
这首乐曲的表现手法与后世所称的“紧拍慢唱”非常相似,即伴奏音乐节奏快,而演唱长而优美。
《霓裳羽衣曲》的结尾,不像其他舞曲,节奏突然放慢,最后发出悠长的声音,就像一只舞动的鹤,收起翅膀,渐渐消失。
二、《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征(一)佛教主义文化《霓裳羽衣曲》来自印度,是《婆罗门》原来的名字。
在十三年的时间,早期的天宝,唐玄宗重新命题和音乐创作并改名为《婆罗门》到《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具有佛教独特的文化色彩,吸收了印度佛教音乐的内容和在跳舞的姿势多采用旋转运动。
舞蹈艺术的发展起源于宗教,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最新版2篇】篇1 目录一、霓裳羽衣曲的背景介绍1.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音乐作品之一,具有浓郁的唐代文化特色。
2.它的创作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唐玄宗对仙女的幻想。
3.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过程历时多年,融入了众多音乐家的智慧和才华。
二、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点1.霓裳羽衣曲的旋律优美,富有激情,表现出唐玄宗对仙女的向往。
2.它的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展现了唐玄宗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3.霓裳羽衣曲的乐器演奏和舞蹈表演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被誉为“音乐的舞蹈”。
三、霓裳羽衣曲的历史影响1.霓裳羽衣曲在唐代时期达到了音乐的高峰,成为了传世之作。
2.在后来的历史中,霓裳羽衣曲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它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许多国家和民族所喜爱和传承。
篇1正文霓裳羽衣曲,一首源自于唐代、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乐曲。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据传,唐玄宗曾对仙女们的生活充满向往,他希望通过音乐表达他对这些美丽仙女的爱慕之情。
于是,他命令乐师们创作了一首名为“霓裳羽衣曲”的乐曲。
这首乐曲融合了唐代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元素,表现出浓郁的唐代文化特色。
它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有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演奏和舞蹈的过程中,乐师和舞者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将乐曲的情感和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唐代时期,霓裳羽衣曲成为了传世之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它不仅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多国家和民族都喜爱并传承着这首古老的音乐作品,它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如今,霓裳羽衣曲依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无论是通过演奏、舞蹈还是音乐创作,它都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篇2 目录1.霓裳羽衣曲的概述2.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3.霓裳羽衣曲的影响篇2正文1.霓裳羽衣曲的概述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隆基创作的一部著名古典音乐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霓裳羽衣曲舞蹈
霓裳羽衣曲舞蹈引言:霓裳羽衣曲舞蹈是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珍品之一,起源于南朝梁时期。
它以它独特的姿态、精湛的技巧和流畅的舞姿闻名于世。
霓裳羽衣曲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霓裳羽衣曲舞蹈的起源、特点和演绎方式。
一、起源与历史:霓裳羽衣曲舞蹈起源于南朝梁时期,是由唐朝宫廷舞蹈演变而来。
据史书记载,这种舞蹈最初是为了纪念梁武帝的皇后萧淑嫔而创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霓裳羽衣曲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并在唐朝盛行起来。
唐朝时期,许多宫廷女子都受到专门的训练来演绎这个舞蹈,使得霓裳羽衣曲舞蹈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二、特点与风格:霓裳羽衣曲舞蹈以优雅、流畅和柔美的舞姿为其显著特点。
舞蹈中的舞者身穿华丽的霓裳羽衣,在音乐的引导下展现出令人陶醉的舞姿。
舞者通过身体的舞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中。
霓裳羽衣曲舞蹈的动作优美且有节奏感,它注重手臂和步伐的协调,以轻盈的动作展现出舞者们的柔美和飘逸。
在舞蹈中,舞者们经常用手臂和手指来做各种流畅的动作,配合身体的转动和步伐,形成了一幅绘画般的图案。
舞蹈的音乐也是霓裳羽衣曲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的节奏和旋律与舞者的动作相互呼应,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层次感。
这种舞蹈所使用的音乐通常是古典的、柔和的,通过音乐的情感传达,与舞者的舞蹈动作相得益彰,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和充满艺术感。
三、演绎方式:霓裳羽衣曲舞蹈的演绎需要舞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灵活的身体。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需要将自己完全融入舞蹈的世界中,通过表情、动作和姿势来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在舞蹈开始之前,舞者需要先进行一些必要的身体训练和热身准备,以确保舞者的身体能够完成舞蹈所需的各种动作。
接着,舞者将身着色彩绚丽的霓裳羽衣,配合舞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以优雅流畅的动作做出各种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观众展示出古代宫廷女子的风采和魅力。
为了更好地演绎霓裳羽衣曲舞蹈,舞者还要在舞蹈动作的技术上下功夫。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
摘要:
1.霓裳羽衣曲的来源与历史
2.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点
3.霓裳羽衣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4.霓裳羽衣曲的现代演绎与传承
正文:
一、霓裳羽衣曲的来源与历史
霓裳羽衣曲,又名《霓裳羽衣曲》,是一首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的古琴曲。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据说是唐明皇李隆基为杨贵妃所作。
这首曲子因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提及而名声大噪,被誉为古代宫廷音乐的瑰宝。
二、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点
霓裳羽衣曲在音乐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曲子采用了当时较为新颖的“商调”体系,旋律优美、悠扬,富有宫廷气息。
在演奏技巧上,霓裳羽衣曲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古琴演奏技法,如泛音、揉音、滑音等,使得曲子更具表现力。
三、霓裳羽衣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霓裳羽衣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品,同时也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古琴曲都受到了霓裳羽衣曲的启发和借鉴,如《广陵散》、《渔樵问答》等。
四、霓裳羽衣曲的现代演绎与传承
历经千年的演变,霓裳羽衣曲在现代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今,许多古琴演奏家都对这首曲子进行了重新演绎,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同时,霓裳羽衣曲也成为了古琴教育中的经典教材,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的音乐文化。
唐代《霓裳羽衣舞》艺术风格及思想意境分析
我 国的乐舞是 一个不 断 发展 的过 程 , 上古 时期 的原 始乐舞 就是 歌 、 、 相互 依 存 的 “ 位一 体 ” 舞 乐 三 形式 , 当时 尚没 有 形 成 各 自独 立 的艺 术 门类 , 但 后 来 的周 代 雅 乐 舞 依 附 于 政 治 , 代 舞 蹈 则 融 于百 汉
仙长生 的思 想倾 向。
期 , 为我 国当 时最 出色 的艺 术 作 品 , 作 出现 在 各 种
政治 外 交 、 乐享 受 以及 宗教 活 动 中 , 系宫 廷 音 娱 身 乐、 宗教 音 乐 、 域 音 乐 等 多 种 艺术 成 分 为 一 身 。 西
1 乐 舞 凸现 道 教 思 想 主题 的背 景
舞》 把美人 幻 想成 仙 子 , 表 达她 那 种 飘 飘 欲仙 之 并 概 。正 如诗之 中所 说 : 上元 点爱 招萼 绿 , “ 王母 挥 袂
和精神 信仰 主 要 是儒 、 、 三家 。儒 家思 想 对 中 道 释 国宫廷 乃至 中国文化 的深 刻影 响 , 历代 宫 廷 的祭 从 孔乐舞 可见一 斑 。至于道 和佛 , 中国君 主崇 佛 尊道
戏 。到唐代 舞蹈艺 术 的发 展 可谓 盛况 空前 , 与 音 是
意 , 白居易诗 说 : 如 “案前 舞 者颜 如 玉 , 着人 间俗 不 衣服 , 虹裳霞 帔 步 摇 冠 , 钿璎 累 累配 珊 珊 。 飘 然 ”“ 转旋 回雪轻 , 然纵送 游龙 惊 , 垂 手后 柳无 力 , 嫣 小 斜 曳裾时 云欲生 ” 可见 其 美 。这 个 舞 蹈 当时 因它 的 , 新 颖雅 丽和 蕴含 的道 教 思想 在 宫 廷 受 到极 大 的欢 迎 J 。唐 代是儒 、 、 释 道三 教相互 融合 的 时期 , 教 道
者 大有其 人 。唐统 治者尊 崇道 教 , 是 受功 利 目的 亦
从唐代燕乐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分析唐代的艺术特征
第一层结构基础上具体细化形成 的,从散序到杀衮的构成 中每一个构 成具体都有十多个段落 ,充分体现 了歌舞的个 性化 。第三层结构是在
了印度佛教曲子 的内容,在 舞蹈姿态上运用 了更多的旋转动作 。 舞蹈 艺术发展最 早起源于 宗教 ,并随 着宗教 的发展不断 发展 。 唐朝 引入 了佛教文化 并得到 了繁荣发展 ,后期通过 舞蹈在宗 教活动 中对佛教 教义文化进 行宣传 ,因而 《 霓裳 羽衣 曲》创 作也体 现 了强
们创造 出一种和 实际生活不 同的境界 ,是 对现实生 活的一种 重要突 破 ,将 唐朝 时期舞蹈 发展推 向了高潮 。 《 霓 裳羽衣 曲》在 音 乐刚开
始 时 运 用 了 不 同 的 乐 器 ,在 不 同 乐 器 之 问 的 交 错 作 用 下 呈 现 出 一 种
男的旋转动作 ,在温婉柔润的动作中显示 了一层豪放的气概 ,正如 白 居易诗词 中对 《 霓裳羽衣 曲》的描述 :“ 飘然转旋 回雪轻 ,嫣 然纵送
游 龙 惊 。”另 外 , 《 霓 裳 羽 衣 曲 》 还 特 别 注 重 对 腰 部 的应 用 ,通 过 腰
二 ( 《 霓裳 羽衣 曲 体现 唐朝 舞曲创作的艺术特征
( 一 ) 佛 教 主 义 文 化 的 充 分 体 现 《 霓裳 羽 衣 曲》 被 认为 是 从 印度 传入 的 舞 曲形 式 ,原 名 是 《 婆 罗 门》。早天 宝十 三年 的 时候 , 唐 玄 宗 对 这 个 乐 曲进 行 了重 新 命 题 和 创
三 个 部 分 的表 演 中 会应 用 到 舞 蹈 、乐 器 和 音 乐 演 唱 。第 二 层 结 构 是 在
作 ,并将 《 婆罗 门》改名为 《 霓裳羽衣曲》。可见 ,《 霓裳羽衣 曲》具
有 鲜 明 的西 域 佛 教 文 化 色 彩 。 同 时 , 在 音 乐 上 , 《 霓 裳 羽 衣 曲》 吸 收
浅析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
DOI:10.16661/ki.1672-3791.2018.15.239浅析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张蕴(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摘 要:《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国宫廷乐舞。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它在音乐舞蹈史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是中国乐舞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
它深刻展现了唐代大曲的特点,是研究唐代大曲的经典作品。
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做了细致的描述。
本文对《霓裳羽衣曲》做简明介绍,并认为其亦是唐代大曲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 大曲 白居易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c)-0239-021 唐代大曲的典范唐代大曲是唐代艺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亮点,《霓裳羽衣曲》是唐代一首著名的大曲,而关于此曲的创作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一是,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所作。
音乐描绘唐玄宗看到的场景的向往童话的月亮,天上的仙女跳舞的音乐。
二是基于对《唐会要》记录的集合:天宝十三年,唐轩宗以常太刻石方式,更改一些西域地区传入的音乐,《霓裳羽衣曲》是基于《婆罗门之曲》而改编。
尽管坊间流传着各种神话传说关于此曲的创作,虽说有些荒诞,但是也反映了《霓裳羽衣曲》与道教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此曲的解析,可以探究出唐代大曲的特点。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歌舞大曲中独树一帜的作品,它不仅融入了传统元素,更是汲取了西域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破的结构形式。
在《教坊录》中记载了唐代大曲曲名共46个。
其中《霓裳羽衣曲》为其中的经典之作。
2 《霓裳羽衣舞歌》的内涵分析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提到,全曲共36段,分散序(6段)、中序(18段)和曲破(12段)三部分,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全曲36段,其经典之处在向我们展示唐代的乐器,舞蹈,服饰以及盛唐气象。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摘要:一、霓裳羽衣曲的背景介绍1.霓裳羽衣曲的起源2.霓裳羽衣曲与唐朝文化的关联二、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1.杨贵妃与霓裳羽衣曲的传说2.霓裳羽衣曲在历史中的演变3.现代人对霓裳羽衣曲的演绎三、霓裳羽衣曲的文化价值1.霓裳羽衣曲的音乐特点2.霓裳羽衣曲的舞蹈艺术3.霓裳羽衣曲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影响正文: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霓裳羽衣曲,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首曲子起源于唐朝,与当时的宫廷文化紧密相连,尤其是与杨贵妃的传说密切相关。
一、霓裳羽衣曲的背景介绍1.霓裳羽衣曲的起源霓裳羽衣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尤其擅长弹奏琵琶。
在一次宴会上,他听到有人演奏霓裳羽衣曲,深感喜爱,便将此曲引入宫廷。
从此,霓裳羽衣曲成为唐朝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2.霓裳羽衣曲与唐朝文化的关联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艺术、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霓裳羽衣曲正是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唐朝的繁荣与辉煌。
二、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1.杨贵妃与霓裳羽衣曲的传说霓裳羽衣曲与杨贵妃的传说密切相关。
传说中,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取悦杨贵妃,特地将霓裳羽衣曲引入宫廷。
杨贵妃在欣赏霓裳羽衣曲时,翩翩起舞,犹如仙女下凡。
从此,霓裳羽衣曲成为杨贵妃的御用乐曲,象征着她的美丽与恩宠。
2.霓裳羽衣曲在历史中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霓裳羽衣曲在历史中不断演变。
在后来的朝代,霓裳羽衣曲逐渐从宫廷音乐走向民间,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一部分。
3.现代人对霓裳羽衣曲的演绎在现代,霓裳羽衣曲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许多音乐家、舞蹈家都曾对这首曲子进行过演绎,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三、霓裳羽衣曲的文化价值1.霓裳羽衣曲的音乐特点霓裳羽衣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包括:清晰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和声。
2.霓裳羽衣曲的舞蹈艺术霓裳羽衣曲的舞蹈艺术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
唐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唐代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艺术是人体的动态性艺术,它含有体态和运动线两大方面。
对其审美特征的认识,既要有宏观把握,又要有动作规律的微观认识。
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外,还须具备正确的审美观。
有关唐舞的审美特征,应概括为如下三点:审美系统具有开放性众所周知,唐代乐舞是中国乐舞发展的顶峰。
唐代政治、经济的全面开放带来了文化的全面开放和繁荣。
其中受惠最大的莫过于音乐舞蹈了。
唐代舞蹈是一个多元性的民族舞蹈,是大融合后的成果,除了大量吸收并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中原乐舞的优秀传统外,它还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国外和西域各地传统的少数民族乐舞。
国力强大,政治稳定,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根基的巩固,精神支柱的安稳,促成唐代人的文化心态是从容大度、胸怀宽广的,艺术鉴赏的水平也是很高的。
1300年前,中国已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文明大国的形象,它吸收了许多国家的学者进入长安,学礼献乐,进行文化交流,不少皇帝更是喜歌爱舞、知音律,更加促进了宫廷乐舞的繁荣。
唐代承接了隋代孤《七部乐》、《九部乐》,经过改造和创新后,于贞观年间形成了《十部乐》。
《十部乐》中,只有《燕乐》与《清商》两部是汉族传统乐舞,其余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
并且都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
当时这些乐舞还相当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处在将兄弟民族及国外乐舞原样搬进来的阶段,且大都来自西域。
这些纳入宫廷的乐舞,每部中又都包含许多舞蹈和乐曲,其中许多是著名的舞蹈,如《破阵乐》、《庆善乐》、《公莫舞》、《马渝舞》、《铎舞》、《鞭舞》、《巾舞》、《前溪舞》等。
唐代时边塞的少数民族及其他小国,经常向唐朝廷晋献舞乐,为唐代文化生活增添了奇光异彩。
诗人胡直匀在看完《骠国乐》后有诗道:“异国来骠国,初被奉常人。
才可宫商辩,殊惊拍节新。
转观回绣面,曲折动文身。
舒散随鸾吹,喧呼杂鸟春。
”这类观赏乐舞的诗,唐代留下了许多。
从中不仅看到当时人们对异国乐舞的好感,还有对民间舞蹈的热情。
唐代的歌舞大曲
唐代的歌舞大曲有:1.《秦王破阵乐》: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乐舞,表现了秦王李世民的英勇善战和统一六国的功绩。
舞蹈场面壮观,气势磅礴,以打击乐为主,充满了力量感和战斗气息。
2.《霓裳羽衣曲》:这是唐代著名的“法曲”之一,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
舞蹈表现了仙女下凡的场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音乐优美动听,舞蹈轻盈飘逸,是唐代乐舞的代表作之一。
3.《凉州曲》:这是唐代流行的西域歌舞曲,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名,充满了异域风情和豪放气质。
舞蹈以健朗的步伐、激越的鼓点和嘹亮的歌声为特点,展现了西北地区的文化风貌。
4.《伊州曲》:这是唐代西北地区的又一首著名歌舞曲,以伊州(今新疆伊犁)为名。
舞蹈以优美的旋律、华丽的舞姿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为特点,展现了唐代歌舞的柔美一面。
5.《春莺啭》:这是唐代著名的“软舞”之一,以模仿黄莺啼鸣的音效和轻盈的舞姿为特点,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舞蹈音乐优美动听,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6.《绿腰》:这是唐代“腰鼓舞”的一种,以腰部动作和轻盈的舞步为特点,表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婉约之美。
舞蹈形式优美,节奏明快,是唐代乐舞中的佳作。
7.《兰陵王入阵曲》:这是唐代著名的“战歌”之一,表现了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的勇猛和威武。
舞蹈以刚劲有力的动作、雄壮的乐曲和激昂的情感为特点,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壮烈场面。
8.《五方狮子舞》:这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拟兽舞蹈,以模仿狮子跳跃、滚翻、抓挠等动作和雄壮的乐曲为特点,表现了狮子勇猛的形象和力量感。
舞蹈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是唐代乐舞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9.《剑器舞》:这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剑舞,以手持剑器的女子表演的舞蹈为特点。
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勇敢和豪放精神。
10.《胡旋女郎》:这是唐代西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旋转舞蹈,以快速旋转的动作和华丽的装束为特点。
舞蹈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神秘感,是唐代乐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
霓裳羽衣曲背后的故事【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霓裳羽衣曲的概述2.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背景及其意义3.霓裳羽衣曲在唐代音乐文化中的地位4.霓裳羽衣曲在现代音乐文化中的影响5.总结篇1正文唐朝,一个充满繁华与辉煌的时代,以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而闻名于世。
其中,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它不仅反映了唐代宫廷音乐的风格特点,更是通过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霓裳羽衣曲起源于唐代的歌舞大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
在唐玄宗时期,乐工们对原有的歌舞大曲进行了改进和加工,最终形成了霓裳羽衣曲。
据传,唐玄宗曾根据道教经典《太真科》创作了这首乐曲,旨在表现仙女的飘逸与高贵。
霓裳羽衣曲在唐代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唐代宫廷音乐“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歌舞大曲的代表作之一。
在当时,霓裳羽衣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和优美的舞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随着历史的演变,霓裳羽衣曲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文化中。
一些音乐家和艺术家通过重新编曲和表演,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现代的霓裳羽衣曲不仅在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总之,霓裳羽衣曲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不仅反映了唐代宫廷音乐的风格特点,更是通过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篇2 目录1.霓裳羽衣曲的背景与历史2.玄宗与乐妓李青莲的故事3.霓裳羽衣曲的艺术价值与影响4.现代对霓裳羽衣曲的研究与传承篇2正文一、背景与历史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音乐家、政治家唐玄宗所创的著名乐舞,以其华丽的舞姿和美妙的音乐而闻名于世。
霓裳羽衣曲源于道教,是唐玄宗为了弘扬道教而创作的。
二、玄宗与乐妓李青莲的故事唐玄宗是一位热爱音乐的皇帝,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还亲自演奏。
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霓裳羽衣曲》。
据说,唐玄宗曾经与一位名叫李青莲的乐妓相爱,而李青莲也是一位出色的乐妓。
浅析唐代乐舞
浅析唐代乐舞作者:侯丽园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6期摘要:现如今,我国舞蹈演员与观众对乐舞的服饰与妆容的审美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此,笔者以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杨玉环表演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舞》为例,结合自身体验,分析唐代乐舞服饰与妆容的情形,同时立足现当代潮流,回看盛唐时期的服饰与妆容与现代的异同以及对现代的影响。
通过分析使舞蹈演员不仅认识到舞蹈本身的千姿百态,也认识到乐舞服饰与妆容的魅力,提高舞者的审美感觉。
关键词:唐代服饰与妆容审美影响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30-03中国舞蹈的发展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原始社会,人们在群体中生活,共同劳动以获取维持生活的物质材料,人们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辅助发音,用肢体动作传情达意,因此孕育了舞蹈,舞蹈在夏商时代逐渐步入表演领域。
两周时期,西周出现了制礼作乐的态势,宫廷祭祀乐舞发展突出,东周礼崩乐坏使得民间舞尤为繁盛。
舞蹈在汉代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汉代的舞蹈活动非常兴盛,汉朝是我国乐舞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混乱,从而导致了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使得汉族乐舞文化与少数民族乐舞文化得到了长期交流,在魏晋南北朝的过渡下,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舞蹈活动更加兴盛,渗透在方方面面,舞蹈艺术高度发展。
宋代是舞蹈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发展繁荣。
一、唐代历史文化背景唐代(618年—907年),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十分发达,文化交流频繁,政治文明、军事力量强大。
唐代乐舞经过了原始社会、夏商周、汉、魏晋南北朝,集前代乐舞之大成。
唐朝几代君王都喜爱乐舞并大力提倡,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喜歌舞,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乐舞发展最为成熟,唐玄宗为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唐玄宗不仅是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是杰出的音乐家,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玄宗他在执政期间完善了乐舞机构,创立了太常寺、教坊、梨园等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集中了一大批艺人进行训练和表演,客觀上提高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拍或次强拍 ,它使在音高上 与 自己接近 ,并在一般情况下紧接着 出现 的和 弦音延迟 出现 :” 除 了延 留音外 ,所 有其他 的和弦外 音都 出 …“ 现在 弱拍上 。’l ,】 是说,延 留音要 出现 在强拍或次 强拍上 ,经过 【也就
音 、辅助音和先现音要出现在弱拍上 。但是该教程中在对 先现 音进行
[] 式锴 . 3吴 和声 学教程 一理论 与应用 一 上册 []北京 : 民音乐 出版 M. 人
社 ,9 4 18 . ‘
声部 先现 的和弦外音 。 ’ ] , —— 这里强 调先现音 要“ 生在弱拍 或 【 z 发
弱音节上 ” ,结合《 和声学教程》 增订重译版 ) ( 中例0 2 ( — 0 见例1 ) 0 可判 断出该例第一小节的次强拍虽然 出现一处“ , 先 , 字标记 的先现音 ,但是
宗时,每大宴,间作此 舞。文宗时,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 ,制
《 云韶》 乐及《 雅 霓裳羽衣 曲》 。是 时四方大都 邑及士 大夫家 ,已多按
外使用 的音乐 ,而唐代俗乐 即是 以燕乐分歌舞大 曲为主体 。北宋科学
家 、 政 治 家 沈 括 认 为 :“ 王之 乐 为 雅 乐 ,前 世 新 声 为清 乐 ,合 胡 部 先
例9
注释 :
[]三度 叠 置 的结 构 原则 就是各 音按 三度 加 以叠 置构 成和 弦 。此 解 1
释引 自 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 》 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8年第一版, 《 嗓 92
第 l页 ) 9
参考文献 :
[] 苏 ) ・ 1( 伊 杜波 夫斯 基 ,斯 ・ 甫谢 耶夫 ,伊 ・ 叶 斯波 索 宾等 . 和声
学教 程 ( 增订 重译 版 )M . [] 陈敏译 . 京 : 民音 乐 出版 社, 08 北 人 20.
桑 桐著 《 声 的理论 与应 用》 上 ) 和 ( 中提 到有 关先现 音 的定义 , 即“ 先观 音 ,发生在弱拍或弱音节 上,后一和弦 的音在前 一和弦的 同
一
[] 桐. 声 的理 论 与应用— 2桑 和 上册 [] 上海 : M. 上海 文艺 出版社 ,9 2 1 8.
道 教 音 乐 的产 物 ,形 成 了 以器 乐 .歌 唱 .舞 蹈 为主 体 的 含 有 多 段 结 构的 大 型 歌 舞 音乐 格 局 ,这 种融 多 元 化 特 点 ,是 唐 代 歌 舞 大 曲 达 到 了 歌 舞 音 乐 的 疯 癫 。 【 关键 词 】 唐 歌 舞大 曲 ;《 裳 羽 衣曲 》 术特 征 ;唐代 艺 术 特 征 霓 艺
例 1 0
音乐和西域 音乐经过百年交 融,形成 了一种新 的风 格的音乐 , 这种夹杂着西域之音和中原旧乐 的新风格音乐 ,是唐代歌舞音 乐的主 流 ,唐代 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 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 步乐 、在 中 国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 ,自魏晋南北朝 时期之后, 中原九部乐就属 于 燕乐 。它们分别是各族 以及 部分 外国的 民间音乐 ,主要有 清商乐( 汉
作者简介 :
郭玲 玲,女 ,满 族,辽 宁兴城 人 ,东北 师范大学音 乐学院2 l级硕 士 OO 研究 生在读 ,研 究方 向:和声 理论与 教学研 究 。
这个 ’ 标 记所在位置是该小节次强拍上的弱位置 ,即弱音节—— 先宇
符合该 定义中对先现音要“ 发生在弱拍或 弱音节上 ” 的要求 。 如 果将该 教程 中先现音 的定义在 其基础 上 ,即“ 先现 音是后 一 和弦音( 在弱拍上 ) 的提前 出现 ’ 如下更改 ,其 定义 的准 确性就大大 做
投 热 筑 :1 8 2 79 \f 0 61 8 1 4 6l 51 8 3 1 3 4 0
Q :5 0 8 . \ . a i wk 9 1 o 0f . o Q 4 84 4 F l :t 一 9 9 5 m 3 I& cm l
从唐代燕乐歌舞大曲《 霓裳羽衣曲
( 东北师范 大学音 乐学院 )
黄河之 Zl ̄ S 田 声 OZ M
◎ 究 生论 研 坛
相和大 曲的传统 ,融会 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 的精华,形成 了散序 一一 中序或 拍序 一一破或舞遍 的结构形式。唐代歌舞大 曲如果按照使用歌
舞大曲场合 ,可大略概括 为雅乐与俗乐两类 。俗乐是祭祀享庙朝会之 关于《 霓裳 羽 衣 曲》 后 世 的流 传 ,《 鸡 漫 志 》 唐 代 “ 在 碧 记 宪
谈唐 代的 艺 术特征
● 吴 蕾
【 摘
要 】 具 有高 度艺 术 成就 和 宏大 乐 舞规 模的 唐 代歌 舞 大曲 .是中 国古 代 歌舞 伎 乐的 主要 音 乐形 式 。
唐 燕 乐大 曲 是 唐代 歌 舞大 曲 的代 表 ,是中 原 音乐 文 化与 西 域 段 异族 音 乐互 相 碰撞 .渗 透 .交融 佛 道
一
,
唐 燕乐歌舞大曲的形 成
族) 、西凉( 甘肃 ) 、高昌( 吐鲁 番) 、龟兹( 今 乐 今 乐 今库车 ) 乐、康 国 ( 今俄 国萨马尔汉 ) 乐、安国( 俄国布哈拉) 今 乐、天竺 ( 今印度 ) 乐、高 丽( 今朝鲜 ) 乐等。其 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 乐还分为坐部伎 和立部伎演奏 ,根据 自居易的《 立部伎》 诗,坐部伎 的演奏 员水平高于 立部伎 。 风 靡一时 的唐代歌舞 大 曲是燕乐 中独树 一帜的奇葩 。它 继承 了 提高 了,即先现音是后一和 弦音( 在弱拍或弱音节上 ) 的提前 出现— — 这样 与该教程 中对先现音举 例的谱例“ — 0, 例0 2 ,见例 1 ) ( 0 相吻合 。一
说 明的谱例——例02 ( — 0 见例1 ) 0 中第一小节的次强拍上 出现一处带有 “ ’ 先 ’ 字标记的先现 音— 这 与文 中对先现音要出现在弱拍上的要求 不 符 ,文 中也没有对其谱例中次强拍 出现 的先现音进行说明,这 种谱例 举例与其上文不符会导致学 习者对其不解 ,而无从正确认 识及应用先 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