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的勋品及其升迁制度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 景
士族制度
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社会现象。
土地制度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允许土地的买卖和兼并,这使得土地集中程度日益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修
政府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堤防等,以保障农业生产的 正常进行。
农具的改进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了改进,如犁、耙、耱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按照人口比例征召士兵,不同年龄和身体条 件有不同的征召标准。
募兵制
以赏金或福利待遇吸引符合条件的士兵参军 。
军事训练
包括马术、射箭、刀枪剑戟等基本技能训练 ,以及阵法、战术等战术训练。
战争与战略战术
战争动员
需要充分准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并合 理分配和调度。
战略布局
根据敌我形势、地理环境、兵力配置等因素制定战略 布局。
参照《晋律》制定,共20篇,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作出了具体规定。
法律执行与司法审判
执法机构与官员 司法审判制度 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三公尚书、廷尉、御史中丞等为主要执法官员,各州刺 史、郡守等在辖区内行使执法权。
审判程序、证据采集、案件审理等都有详细规定,强调 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
执法官员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司法不公;法律条文过 于复杂,难以操作。

南北朝时期的官职

南北朝时期的官职

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南北朝官制,从三公九卿制向更高级的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南北朝时期的官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南北朝时期官职中央官制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

朝廷又有“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它们是为了尊崇士族望重之人的荣宠性虚衔。

此外又有“位从公”。

凡骠骑、车骑等及光禄大夫等,若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都属于位从公。

这时期,中书省的中书监、令仍掌管草拟诏令、策划国政,位尊权重。

由于中书省权势日重,对皇权专制的威胁渐大,于是晋时将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并且扩大其长官侍中的权力,使它参予朝政,“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互相箝制。

此时尚书台作为执行机构,其组织愈加完备,分工也更为细密了。

在朝廷不设“录尚书事”时,则以尚书令为尚书台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参预朝政。

其下有左右仆射等官。

西晋时,尚书台曾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等六大曹,以后又有一些增减,至东晋时成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曹各设尚书为其长官。

西晋时又置小曹三十余,设尚书郎二十余人,分曹主事;东晋以后逐渐省并,以三、四个小曹为一部,或五部、或六部不定。

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

总之,这一时期是三省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代。

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之间的权限、分工也是逐渐趋于严密的。

由于三省权力的扩大,原秦汉以来的九卿职权多被侵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卿的职权已有很大变化,有的只徒具虚名,有的则从中央执行机构一落而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服务机构了。

例如:光禄勋原是皇帝的侍从武官长,握有兵权,西晋时称光禄卿,只有空名了,以至“不复居禁中,又无复三署郎,唯外宫朝会,则以名到焉。

”北齐时光禄卿成了安排筵席的衙门了。

至于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长达二百年的统治,其官制基本上沿袭了魏晋以来的旧制。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

东晋时,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

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

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设定编制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谘议参军、中兵参军等,亦单称参军、参军事,从此为诸曹之长的官名。

如晋元帝为丞相时,府中设十三曹,均以参军为长中护军,北军中候中军将军左右卫宫殿宿卫领护等将军,校尉分统京城宫城宿卫京城外无宿卫牙门军四护军1左右前后军将军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左右营校尉,贵重领军统帅2左右卫将军,置司马功曹主簿。

3奉车都尉,掌乘舆车驾。

驸马都尉,掌副马。

骑都尉,掌羽林从骑,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

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

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大司马,一人。

掌武事。

司,主也;马,武也。

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

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

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

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

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

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

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

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将军,一人。

凡将军皆掌征伐。

周制,王立六军。

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

将军之名,起于此也。

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

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

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

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

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

其后又在三司上。

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浅谈九品中正制

浅谈九品中正制

浅评九品中正制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历史二班戚开敏2010030236浅谈九品中正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罢,一方兴起。

这或许就是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所带给我们的:有开端、高潮,也必将有陨落。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回望历史,而不能身处其中,对于任何事物的评析也只是我们根据现存的史料资料对前人与先前事物的探究。

而我在这也只能缅怀历史,综合一些资料与自己的浅薄认识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二.九品中正制设置方法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

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爵品勋阶制度-资料

爵品勋阶制度-资料

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
太常卿,为十四班。 (正三品)
中书令,列曹尚书,国子祭酒,宗正、太府卿,光禄
大夫,为十三班。 (从三品)
十二至九班
侍中,散骑常侍,左、右卫将军,司徒左长史,卫尉卿, 为十二班。 (正四品)
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秘书监,通直散骑常侍,太
子左、右二卫率,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太中大夫,
四班
给事中,皇弟皇子府正参军,中书舍人,建康三 官,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别驾,皇弟 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中从事,嗣王庶 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嗣王庶姓荆江雍郢 南兗五州中从事,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 府、廷尉、太子詹事等丞,积射、强弩将军,太 子左右积弩将军,皇弟皇子国大农,嗣王国郎中 令,嗣王庶姓公府主簿,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 府功曹史,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录事、记室、 中兵参军,为四班。 (正八品)
商鞅的二十等爵:爵:一级曰公士,二上 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 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 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 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汉代立王、侯二等之爵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 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 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自雁门以来,尽辽阳, 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 海,为齐、赵。穀、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 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北界淮濒, 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 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天子自有三河、 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 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 其中。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 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南北朝历史】南北朝:官职制度-任用制度

【南北朝历史】南北朝:官职制度-任用制度

【南北朝历史】南北朝:官职制度-任用制度历史任用制度经过选拔有关人员便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但对这些人如何使用,是临时使用还是长期使用,是试用还是实用,任用其担任何种职务,给予什么级别等等,则另有规定。

(一)任用方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任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见于史册的主要有:守、拜、领、录、平、兼、行、假、试、权、知、监、参、掌、典、署、督、护、待诏等等。

按照任用等差,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第一,候补之类。

此类主要有待诏、郎选、听选等方式。

待诏是汉代的候补官制度,待诏人员有待诏于金马门、公车、殿中、黄门、宦者署的,也有待诏于丞相、御史二府的。

他们在官署听候补官,有时也承担本署内的一些事务。

郎选是从三署郎官署的诸郎中选官,三署郎是汉代官吏储备学校,被选拔上来的人才取得被任用为郎的资格,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历练然后出补为官。

听选是尚书将选人分类,等待有缺补官。

还有一些候补官是因父母丧葬守制和其他原因去职,期满要求复职的。

第二,试用之类。

此类主要有行、守、试、假、权等方式。

试用有一定的期限,一般是以一年为限,多者长达三年。

试用期间,俸禄稍低于实授官。

试用期满以后,称职者转为实职,称为“真除”或“实授”;不称职的则罢归。

试用官只有在试用期内不出重大的差错,才能保住官职,争取实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官员忠于职守和认真任事。

第三,拜授之类。

此类主要有拜、授、遗诏等方式。

经过拜授的官员即为正式任命的实缺官。

拜有召拜、征拜、策拜等区别,召拜是皇帝特召,征拜是由外官转入朝官,策拜是任命重要大臣。

授有铨授、敕授、制授、特授等区别,铨授是吏部任命低级官吏,敕授是报请皇帝批准任命中级官员,制授是皇帝批准任命较高级的官员,特授是皇帝任命高级官员。

遗诏是指新旧皇帝交替时期,由老皇帝在去世前任命辅政大臣的方式。

名称不同,所授官职的轻重高低也有不同。

第四,兼领之类。

此类主要有兼、行、权、判、带、领、录、护、典、都、督、掌、监等方式。

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详细官职表官职表

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详细官职表官职表

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详细官职表官职表万石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真二千石诸侯相詹事二千石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詹事将作少府大长秋长乐少府长信少府典属国水衡都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司隶校尉诸侯相郡太守长信中太仆诸侯太傅诸侯御史大夫诸侯中尉中少府左曹右曹大郡都尉州牧长陵令城门校尉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比二千石丞相司直光禄大夫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监羽林中郎将西域都护奉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郡都尉护军都尉千石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太常丞光禄丞卫尉丞太仆丞大鸿胪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少府丞廷尉正监廷尉左丞廷尉右监诸侯郎中令诸侯仆万户县令将军长史执金吾丞比千石太中大夫郎中车将郎中户将郎中骑将谒者仆射期门仆射比八百石谏大夫六百石将作少府丞詹事丞水衡都尉丞廷尉左平廷尉右平京兆丞左冯翊丞右扶风丞京辅都尉丞左辅都尉丞右辅都尉丞郡长史州刺史郡太守丞郡都尉丞万户县令朔方刺史太子门大夫太子庶子太常掌故武骑常侍公车司马令大厩令未央令家马令车府令路軨令骑马令骏马令式道左候式道右候式道中候廪牺令闾师比六百石博士议郎左中郎右中郎五官中郎戊已校尉太子洗马谒者五百石县长四百石县丞县尉比四百石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三百石次县长比三百石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二百石左冯翊卒史县丞县尉百石御史属左右内史卒史郡国五经卒史大行卒史长安游缴长安狱吏比百石斗食佐史*本表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写成。

(二) 三国魏职官品位表*第一品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大丞相第二品诸四征、四镇、车骑、骠骑将军诸大将军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安、平将军光禄大夫九卿司隶校尉京兆、河南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中领军诸县侯龙骧将军征虏将军辅国将军第四品城门校尉武卫、左卫、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骑、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护军监军五营校尉南、北、东、西中郎将御史中丞都水使者州领兵刺史乌丸、诸匈奴、护羌蛮夷等校尉诸乡侯第五品给事中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中书侍郎谒者仆射虎贲中郎将符节令冗从仆射羽林监太子中庶子太子庶子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仆太子卫率诸军司北军中候都督护军西域校尉西戎校尉礼见诸将军鹰扬、折冲、轻车、虎烈、宣威、威远、宁远、伏波、虎威、凌江等将军太学博士将兵都尉牙门将骑督安夷、抚夷护军郡太守国相、内史州、郡、国都尉国子祭酒诸亭侯州单车刺史第六品尚书左、右丞尚书郎中秘书丞、郎著作郎治书侍御史部曹侍御史诸督军奉车、驸马都尉诸博士公府长史、司马骠骑将军长史、司马车骑将军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平将兵助郡尉置司马史卒者诸护军太子侍讲太子门大夫太子中舍人太子常从虎贲督、司马督水衡、典虞、牧官都尉司盐都尉度支中郎将、校尉司竹都尉材官校尉骠骑、车骑、卫将军府从事中郎四征镇公府从事中郎公车令诸县、署令千石者千人督校尉督守殿内将军殿内典兵黄门冗从仆射诸关内名号侯诸王、公友第七品期门郎诸国公谒者殿中监诸卿、尹丞诸狱丞太子保、傅丞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护羌、戎、蛮、夷、越、乌丸校尉长史护羌、戎、蛮、夷、越、乌丸校尉司马诸公正、行参军诸大将军正、行参军诸持节督正、行参军二品将军正、行参军门下督中书通事舍人尚书曹典事中书佐著作郎太子洗马北军中候丞城门、五营校尉司马宜禾、伊吾都尉度支都尉典农都尉诸封公保、傅、相、郎中令及中尉、大农监淮海津都尉诸国文学太子食官令、舍人单于率正都水参军诸县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左、右都尉武卫、左卫、右卫长史武卫、左卫、右卫司马京城门候诸门候副散牙门将部曲督殿中中郎将、校尉尚药监尚食监太官食监中署监南、北军监中廷御史禁防御史小黄门诸署长谒者灵芝园监黄门署丞中黄门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议郎三台五都侍御史太庙令诸公府掾、属诸府记室符玺郎门下郎中书主事通事第八品尚书、中书、秘书、著作各省署之主书、主图、主谱令史太常斋郎京城门郎四安、四平将军长史四安、四平将军司马三品将军正、行参军四品将军正、行参军郡丞西域戎部译长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州、郡、国都尉司马司盐、司竹监丞水衡、典虞、牧官都尉司马材官校尉司马秘书校书郎东宫摘句郎诸杂署长关谷长王太妃、公主家令诸部护军司马王、郡公诸杂署令国子、太学助教诸京城四门学博士诸国常侍、侍郎殿中都尉司马殿中羽林郎左、右、度支中郎将司马黄门从官诸杂号宣威将军以下五品将军长史、司马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令史门下禁防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诸乡有秩、三老诸州郡防门尚书、中书、秘书令史第九品兰台、殿中、谒者及都水使者书令史诸县令、长、相关谷塞尉仓簟河津督监殿中监典事总章戏马监诸纸署监王郡公侯诸署长司理治书异族封公世子庶子国谒者大夫诸署丞诸王太妃及公主家仆、丞公主行夜督郎太庙令行夜督郎太子掌固主事候郎王官舍人副散部曲将武猛中郎将、校尉别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本表据《通典》、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而作。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一、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曹魏时,曹丕创立。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通典·选举》),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

这样,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考虑此人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作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东汉以来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曹操曾经打击过不肯归顺自己的世家大族,但是他也网罗了一批名门大姓作为依靠。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

特别是曹魏后期以来,中正一般都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最初,还比较注意评议本人才德的“状”,后来,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品”成为选官任人的唯一标准。

这样,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含义、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选官制度。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

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

3、评定标准的沿革:初创时,家世、才能并重;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轻视才能。

4、评价: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

封建社会作为私有制的社会,从法理上讲属于身份社会,既然如此,就会需要森严的等级来确立社会秩序,官员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央集权,使得政令畅通,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建立起了不平等的关系。

但正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权力架构中的两极一样,士族的形成表面上即是这一制度造成,却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魏晋南北朝的人才选拔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人才选拔制度

魏晋南北朝人才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

孝廉试经;秀才试策。

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

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一、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和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一些躲过革命风暴的士族地主,陆续向魏、蜀、吴三个鼎立的割据政权靠拢,寻找安身立命之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做丞相之后,为了延揽“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当时遭到东曹掾何夔的非议,他认为“自今用人,必先捡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

反映出士族想控制选官的要求。

曹丕即位后,陈群提出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指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正式设置九品官人法。

曹王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太平御览》卷265引《傅子》的话: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

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

又《通典·选举》说: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方错杂,详覈无所。

延康元年 (公元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迁。

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

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

初立中正时,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

《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吉茂传》说: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长盛不衰的社会历史原因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长盛不衰的社会历史原因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长盛不衰的社会历史原因细讲到魏晋南北朝,我们会想到的是分裂战乱,民族大融合,均田制和佛教,但是我们也一定知道还有九品中正制,这一重要时期的选官制度。

从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这一阶段,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阻,但是它还是应运而生了。

这是一个历史国家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它的神奇巧妙之处。

魏晋南北朝的并立形势图分裂战乱的魏晋时期出现这一选官制度的社会原因:纷乱众多的现实因素东汉末年,政治昏聩,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秦、汉以降的乡、亭、里组织,大多遭到破坏,乡闾评议不能一一进行考核,乡举里选更不现实。

鉴于此状情况及东汉乡闾评议的弊端,曹操当政期间,选拔官吏时,非常注重对才能方面的权量,他先后三下求贤令。

同时,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曹操平定荆州时,曾托当地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而韩嵩的条品州人与此后政府任命并对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

曹操为了扩大势力,暂且采取的权宜之计,已经萌生出了九品中正制的萌芽。

沈约在《宋书・恩幸传序》中评论九品中正制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提出来制定的。

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先是汉朝的察举制,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它在中国政治制度方面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的其中之一,这种选官制度,从开始到最终落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实际上,它是汉代察举制度的发展和继承。

九品中正制录用人数范围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它的选官范围被有权力的官僚所把控,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曹丕在采纳各方意见之后,提出了九品中正制作为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

但由于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所以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王晓毅先生认为,刚开始中正品评的对象仅限于在职官员,后来逐渐扩大到进入察举征辟程序的士人。

南朝的门阀制度

南朝的门阀制度

南朝的门阀制度1.士族,南朝在律令上并未“分别士庶”,但社会习惯和不成文法认为,“士庶区别,国之章也”。

这种区别“实自天隔”,皇权也不能消灭它。

士族的身分连同祖父两代的官爵,都登记在户口册黄籍上。

除非特殊情况,士族一般不服力役和兵役。

同里伍庶族犯罪,士族不连坐,某些罪行的处罚,士族较庶族为轻,一般不受鞭笞。

不得以士族之女为妾,不得随意黜士族为贱民。

庶族只能入太学,而土族得入国学,因此在文化教育方面享受更好机会。

南朝士族得以保持其优越门阀地位的经济基础,是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

虽然同一家族中个别支派由于种种原因没落穷困,并不影响其士族身分。

士族通过仕宦途径和婚烟关系网,来维护门阀制度,形成封闭性集团。

南朝士族子弟很重视起家官,视为一种资格。

他们青少年时从秘书郎、著作佐郎等官职进入仕途,不久即升迁他职。

宋齐以来,尚书令与仆射、中书监与令、侍中、吏部尚书以至司徒左长史等官,全部或者绝大部分为士族所垄断。

刺史职位则宋代士族比例最大,南齐有所下降,梁陈时士族庶族大致各占一半。

总的讲,士族任中央官多于地方官。

五等封爵也是士族维持其门阀地位世代不绝的一种保证。

所以“爵位蝉联,文才相继”成为士族夸耀的口实,也是构成士族的主要条件。

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认为“清显”的职位,一般不理政事,只是优游容与,享受崇高名位与优厚待遇。

士族之间彼此结成婚姻关系,绝不与所谓“非类”的赛门庶族结亲,目的是保持士族集团的凝固性和封闭性。

宋时还规定,士族如与工商杂户为婚,就丧失士族身分。

士族之中,又有高低阶层之分,两者之间,一般也很少通婚。

低级士族担任的某些官位,高级士族不屑担任。

但低级士族往往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表现出才能,宋齐梁三朝开国的君主,都出于这一阶层。

南朝盛行谱牒之学,各种族谱甚多。

士族成员不但要熟悉自己家谱世系以避祖先名讳,而且要注意回避别人祖先名讳。

对家族言,族谱是嫁娶结亲时从世系识别士族的必要参考;对官府言,族谱是通过世系区分士庶,防止庶族冒充士族规避徭役的手段之一。

南北朝官职表

南北朝官职表

南北朝官职表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几乎都沿袭晋朝的官职称谓。

南宋将官员分为一到九品,最高级别的是太傅,太保,太宰,太尉,而最低级别的是内台书令史,外台书令史,诸县、署之丞、尉等。

南梁的官员由低到高分为十八班,其官职与晋朝并无多大的差异,最高级别的官员是丞相,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而扬、南徐二州西曹、祭酒从事等官职最低。

南陈的官职与南宋几乎无异,官员名称和等级划分雷同。

北魏北周的统治者几乎都是鲜卑族人,鲜卑族崇尚武艺和善战,因此北朝的官员大都以军功为为官,到后期才效仿南朝完善文官系统。

北周的官职分类以命为等级,正九命是最高级别的官员,有太师、太傅、太保、王、公、柱国大将军、大将军等,最低级别是虎威、虎牙将军,山林、淮海都尉等一命官员。

南朝管职等级划分南朝宋职官品位表第一品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诸位从公者第二品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安、平将军中军、镇军、抚军、前、后、左、右、征虏、冠军、辅国、龙骧等将军光禄大夫诸卿、尹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领军护军县侯第四品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将军左、右中郎将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

第五品给事中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谒者仆射、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等。

第六品尚书丞尚书郎治书侍御史侍御史奉车、驸马、骑等三都尉等。

第七品谒者、殿中监、诸卿、尹丞、太子傅丞、詹事丞、卫率丞、诸军长史等。

第八品内台正令史郡丞诸县、署长杂号宣威将军以下。

第九品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诸县、署之丞、尉。

南朝的官员等级由低到高一班:扬、南徐二州西曹、祭酒从事,皇子国侍郎,嗣王国常侍等二班:秘书郎,著作佐郎,扬州、南徐州主簿等三班:太子舍人,司徒祭酒,员外散骑侍郎,左、右卫将军司马等四班:给事中,皇子府正参军,中书舍人等五班:尚书郎中,皇子文学、府主簿,太子太傅丞等六班:太子洗马,尚书侍郎,著作郎,皇子府功曹史等七班: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等八班:尚书右丞,秘书丞,太子中舍人等九班:尚书左丞,鸿胪卿,中书侍郎,国子博士等十班:给事黄门侍郎,员外散骑侍郎,皇子府长史等十一班: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秘书监等十二班:侍中,散骑常侍,左、右卫将军,司徒长史,卫尉卿十三班:中书令,尚书,国子祭酒,宗正卿,光禄大夫十四班:中领军,中护军,吏部尚书,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十五班: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傅,特进,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十六班:尚书令,左、右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十七班:开府仪同三司,左、右光禄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者十八班:丞相,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南朝其他的朝代与以上两个朝代的官职等级大部分上都类似。

古代官员职务与品、爵、勋、阶

古代官员职务与品、爵、勋、阶

古代官员职务与品、爵、勋、阶广东陈耀峰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成熟的官员职务与品秩体制,这套体制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在阅读古籍、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与官员职务和品秩有关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很有必要。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官员职务与品秩包括五方面内容,即职务和品、爵、勋、阶。

这五方面内容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职务,我们常说的宰相、尚书、巡抚、知州、知县等都属于职务范畴,表示一个人实际工作权责的范围。

与职务相配套的就是品秩,有品、爵、勋、阶四种。

品,指的是官吏的等级,是官员品秩中最核心的部分,其余三种都依此为高下的标准。

基本上来说,品分为九等,就是平常所说的九品。

九品之制出现于北魏,从此沿用下来。

一般来说,每品又分为正、从,所以共有十八等,但各代又有些微差别。

如唐代自四品以下每品的正、从又都细分为上、下,所以共有三十等。

相应的职务对应相应的品,如杜甫担任过右拾遗,为从八品。

爵,是封给贵族或功臣的名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一种尊号。

爵位起源很早,《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爵的等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唐代的爵就分为九等:王、郡王嗣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

爵位是与品挂钩的,如唐代的“王”为正一品,开国县男为从五品上。

爵都有相应的食邑,这是其他品秩中所没有的待遇。

阶,又称散阶、散官,是表示官员实际待遇的阶位,起于隋代。

《隋书·卷二十八·百富志下》:“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朝议大夫、朝散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

”可见文武官员都可有散阶,但名称、待遇、是否理事则各代有些微差别。

阶也和品挂钩。

就文官来说,散阶仅表示一种待遇,并无实职,类似于今天的“正处级待遇”、“副科级待遇”,而实际上此人并非担任处长、副科长职务。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勋官表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勋官表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勋官表勋官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产生于北周建德四年,主要用于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于朝官。

勋官和散官还是有区别的,这里只列出勋官的变化。

勋散合一发生过几次,到了清朝,勋官被彻底取消北周勋官共十一等级:命数越多,地位越高上柱国、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大将军,以上四级皆正九命;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以上四级皆九命;大都督,八命;帅都督,正七命;都督,七命。

隋初勋官沿用周制,仅改柱国大将军为柱国,上开府仪同以下改“大将军”为“三司”,品级为:(品数越小地位越高)上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大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从三品;开府仪同三司,正四品;上仪同三司,从四品上;仪同三司,正五品上;大都督,正六品上;帅都督,从六品上;都督,正七品下。

唐高祖武德七年沿用了周隋的十一等勋官,唯改其名称,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自正二品至从七品(四品以下为各品上阶)。

贞观十一年,改上大将军为上护军,大将军为护军,以后成为永制。

勋官十二转,转数多者为贵。

宋勋官仍为十二转,与唐代相同。

元的勋官变为十阶:上柱国正一品,柱国从一品;上护军正二品,护军从二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上骑都尉正四品,骑都尉从四品;骁骑尉正五品,飞骑尉从五品;明朝的勋级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文武勋分开。

文勋十级: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六品十二阶: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南北朝官职

南北朝官职

南朝陈职官品位表*第一品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巴陵王、汝阳王后裔尚书令郡王第二品中书监尚书左、右仆射特进太子太傅、少傅左、右光禄大夫嗣王蕃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第三品中书令侍中散骑常侍领军护军中领军中护军吏部尚书列曹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御史中丞太后卫尉、太仆、少府三卿太常卿宗正卿太府卿卫尉卿司农卿少府卿廷尉卿光禄卿大匠卿太仆卿鸿胪卿大舟卿太子詹事国子祭酒扬州刺史南徐、东扬州刺史皇弟皇子封国王世子开国县侯第四品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黄门侍郎秘书监左、右骁骑将军左、右游击将军太子中庶子太子左、右卫率朱衣直阁云骑将军游骑将军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吏部侍郎、郎中尚书列曹侍郎、郎中太子家令、率更令、仆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司徒左、右长史诸王师国子博士荆、江、南兖、郢、湘、雍等州刺史嗣王、蕃王、郡公、县公等世子开国县伯第五品秘书丞明堂令太庙令帝陵令散骑侍郎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将军左、右中郎将大长秋太子中舍人、庶子豫、益、广、衡等州,青州领冀州,北兖、北徐等州,梁州领南秦州,司、南梁、交、越、桂、霍、宁等十五州刺史丹阳尹会稽太守吴郡太守吴兴太守侯世子皇弟皇子府谘议参军、板咨议参军皇弟皇子府长史、板长史皇弟皇子府司马、板司马皇弟皇子公府从事中郎开国县子第六品通直散骑侍郎著作郎步兵、射声、长水、越骑、屯骑五校尉太子洗马太子步兵、翊军、屯骑三校尉司徒左西掾、属皇弟皇子友皇弟皇子公府属五经博士子、男之世子万户以上郡太守、内史、相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谘议参军嗣王府长史、司马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司马庶姓公府咨议参军庶姓公府长史、司马嗣王府、庶姓公府从事中郎皇弟皇子府中录事参军、板中录事参军、中记室参军、板中记室参军、中直兵参军、板中直兵参军扬州别驾、中从事皇弟皇子南徐、荆、江、南兖、郢、湘、雍州之别驾及中从事开国县男第七品给事中员外散骑侍郎秘书著作佐郎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虎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谒者仆射南台治书侍御史太子舍人太子门大夫太子旅贲中郎将太子冗从仆射司徒主簿司徒祭酒领军长史、司马护军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平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 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 功曹史、主簿公府祭酒皇弟皇子文学嗣王府掾、属庶姓公府掾、属太子太傅丞太子少傅丞蕃王府谘议参军、板谘议参军蕃王府长史、司马庶姓持节府咨议参军庶姓非公不持节将军之长史庶姓持节府板谘议参军庶姓持节府长史、司马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庶姓公府之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及板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不满万户郡太守、内史、相丹阳、会稽、吴郡、吴兴等及万户以上郡丞建康令建康正、监、平沐食侯第八品中书通事舍人积射、强弩将军武卫将军公车令太子左、右积弩将军奉朝请武骑常侍太后三卿丞太常、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光禄、大匠、太仆、鸿胪、大舟等十二卿之丞大长秋丞左、右卫将军司马太子詹事丞胄子律博士皇弟皇子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嗣王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 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 功曹史、主簿皇弟皇子之庶子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 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 功曹史、主簿庶姓非公不持节诸将军置主簿庶姓公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 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 主簿嗣王府、庶姓公府祭酒蕃王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及板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庶姓持节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及板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太子太傅五官、功曹史、主簿太子少傅五官、功曹史、主簿太学博士国子助教、司樽郎安蛮、戎、越校尉及中郎将等府长史、板长史、司马庶姓南徐、荆、江、南兖、郢、湘、雍等州别驾及中从事不满万户已下郡丞五千户已上县令、相皇弟皇子国郎中令、大农、中尉乡侯亭侯第九品殿中将军南台侍御史东宫通事舍人材官将军太子殿中将军太子左、右卫率丞嗣王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庶姓公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蕃王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及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蕃王府功曹史、主簿、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庶姓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及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庶姓持节府功曹史、主簿庶姓豫、益、广、衡、青、冀、北兖、北徐、梁、秦、司、南梁等州别驾及中从事史扬州主簿、西曹及祭酒、议曹二从事南徐州主簿、西曹及祭酒、议曹二从事皇弟皇子诸州主簿、西曹不满五千户已下县令、相皇弟皇子国常侍、侍郎、嗣王国郎中令、大农、中尉嗣王国常侍蕃王国郎中令、大农、中尉关中侯关外侯*本表据《隋书·百官志上》、《通典》而作。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南朝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南朝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南朝(1)刘宋兵制刘宋兵制承袭东晋制度,但也有不少变化。

刘宋建国之初,刘裕亲掌兵权。

在中央任用寒门出身的人为中书舍人,使之参与机要。

另外还设领军将军掌内军,护军将军掌外军。

内外军是以刘裕原来统率的北府兵为基础组建的,也称台军。

内军担任皇帝的宿卫,外军警卫京师并随时准备出征。

内外军相当于魏晋的中军。

刘宋在京城以外的各战略要地驻有守军,由都督率领。

刘裕鉴于东晋时荆、扬、徐等军事重镇的兵权未能为中央直接掌握,以致朝廷始终为这些重镇的统帅所左右,遂又走西晋的老路,以宗室诸王坐镇荆、扬等州为都督或刺史,不少都督都是十二三岁的皇子。

这些皇子不能处理政务,皇帝只好派出亲信人员出任典签。

典签有权监督都督、刺史的行为,成为各军镇的实际主帅。

等到这些皇子长大后,都督和典签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

因为都督和刺史(出镇诸王)握有重兵,于是先后叛乱。

宗室子弟之间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

公元453年,宋文帝刘义隆为其长子所杀。

从此,宗室内部的战争连年不断,20多年间换了六个皇帝,刘宋的统治被严重削弱,最后终于被萧齐所取代。

刘宋的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建制单位。

军的主将称军主,副将称军副,一军大约2000人。

军以下是幢,幢的长官是幢主。

军的基层单位是队,队的长官是队主和队副,每队大约200人。

刘宋的兵役制度除仍沿用世兵制外,还兼行征兵和募兵,募兵是刘宋最主要的集兵方式。

宋王朝的台军就是以募兵为主组建起来的。

台军设有专门的募兵机构——台坊,处理经常性的募兵事务。

驻外地各镇将也广募义勇,置为部曲,扩大自己的实力。

到宋明帝时,连守卫京师的各将军,不论是否有统兵之职,也都各自募兵,兵役制度日趋混乱。

(2)南齐兵制南齐兵制沿袭刘宋旧制,小有改革,但总的来说比较混乱。

南齐建国之初,鉴于刘宋末年将帅自募部曲,屯聚京师,对新建的南齐政权是个威胁,萧道成于是接受中领军李安民的建议,下令各将帅不得募兵,但中央的募兵仍然照常进行。

然而,各外镇都督自开军府,大权在握,根本没有执行这一削弱自己实力的诏令。

[论文]浅谈九品中正制

[论文]浅谈九品中正制

浅评九品中正制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历史二班戚开敏2010030236浅谈九品中正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罢,一方兴起。

这或许就是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所带给我们的:有开端、高潮,也必将有陨落。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回望历史,而不能身处其中,对于任何事物的评析也只是我们根据现存的史料资料对前人与先前事物的探究。

而我在这也只能缅怀历史,综合一些资料与自己的浅薄认识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二.九品中正制设臵方法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臵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臵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

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南朝皇权政治与王谢家族

南朝皇权政治与王谢家族
政治制度
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三省六部制为 基础,实行官品与勋爵并行制度,重 视门第和出身,皇权与士族势力相互 依存。
皇权与士族的关系
皇权依赖士族
南朝时期的皇权需要依赖士族的支持,特别是在军事和政治方面。
士族势力的扩张
随着士族势力的扩张,他们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使得皇权与士族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门阀制度与家族政治
诗词歌赋
王谢家族的成员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如王勃、谢灵运 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绘画艺术
王谢家族的成员在绘画艺术方面也有所涉猎,如王廙、谢稚等,他 们的绘画作品被后人高度评价为精妙绝伦。
思想文化领域的贡献
儒家思想
王谢家族的成员在儒家思想 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他们注重礼仪、道德和人 伦关系,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崛起原因
谢氏家族的崛起同样得益于当时的政治形势 。在南朝时期,谢氏家族通过联姻和结盟等 手段,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当时最为 显赫的家族之一。
王谢家族的政治地位与影响
政治地位
王氏家族和谢氏家族在南朝时期都拥有极高 的政治地位。他们不仅掌握了中央政权,还 担任了地方大员,掌握了军权。他们的地位 和权力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
社会交往
尽管存在竞争,但王谢家族与其他士族在文化、社会生 活等方面也有广泛的交往和联系。他们共同参与文化活 动、社会公益事业,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推动南朝时 期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04
王谢家族的文化贡献
文学艺术领域的贡献
书法艺术
王谢家族成员在书法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如王羲之、王献 之等,他们的书法作品被后人珍视为国宝级文物。
THANK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南朝;勋品;九品中正制;勋位;乡品
中图分类号:K23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 7902 2018 02 0021 05
南朝时期,在原有的九品官人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勋品授官的现象,有部分官职出现了“用三品勋位” 等字眼。针对这种现象,阎步克先生认为,勋位的实质,应为此前和此期三品以下的中正品第,是中正乡品三 品以下的变体①。而张旭华先生认为,勋品应是勋位一品的称呼,“但不说一品勋位而称勋品,恐与当时的习 惯说法有关,也可能是制度本身的规定就是如此。推究其意,盖在强调‘勋品’为勋位等级序列中的极品,即 是一品勋位的简称与尊称,借以与其他各品明确区分而已”②。日本学者对于南朝勋品也作了颇多研究,如 越智重明等人提出所谓“甲族”“次门”“后门”和“三五门”的“族门制”概念,其中就涉及到有关勋品阶层的 划分,认为“后门”层当为乡品六、七、八、九品士人。这些后门层群体通常都是做些寒官,往往是从勋位开始 升迁,最高官阶则止于二品勋位官。③
三品勋位诸陵令后改为二品尚衣局奉御后改为二品太祝令廪牲署令太子门下通事守舍人食官令四品勋位齐太子率更令主簿齐太子仆主簿齐太子家令主簿五品勋位齐太子内直兵局内直兵史六品勋位中书令史秘书令史他推论这些勋位的性质很可能就是中正品第是对中正品第三品以下诸等的一种称谓或中正品第的一种22日宫崎市定著韩癉刘建英译
去冬乞豫章丞,为马超所争;今春蒙敕南昌县,为史偃所夺。二子勋荫人才,有何见胜。若以贫富相 夺,则分受不如。身虽孤微,百世国士,姻媾位宦,亦不后物。⑦ 檀皀乃“宋安南将军(檀)韶孙也”,以士族而自恃。但檀皀斥责马超与史偃为“勋荫人才”,也恰恰证明马 超、史偃与檀皀不同,“国士”靠祖辈官职做官,而作为寒人或庶民,他们做官靠的是“勋”。由此既可以看出 像檀皀等“次门层”已经和“后门”出身的寒人争夺官位,又可以看出勋功在宋、齐之世已经成为重要的升迁 途径,许多类似马超、史偃的人都通过勋阶获得了一官半职。 在论证南朝的勋位存在三品至六品四等之后,阎步克即列举勋位官职如下:
从相关记载看,勋品既然大多数情况下都被授予获得军功者,那么实际它也就和原本的中正品第有了区 别。在九品官人法中,乡品是授予士族的。“我们可以说九品论人并非人人有参与被品的权利,获得了品 第,纵使是卑品也有做卑官的身份,与绝大多数人民不同。”④所以尽管之后出现了“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 此以还,遂成卑庶”⑤的现象,但真正获得中正乡品的人依然很少,大多数人都没有资格获得乡品。在宋、齐 之世,由于寒人的崛起,这些无法获得乡品的寒人,也就只能以其功勋作为升迁的资历。而与此相对应的,就 是在许多官职的后面,都加注了“用三品勋位”的字样,以确定这些获得勋品的寒人所能担任的官职。到了
摘 要:南朝时期的勋品来源于战功,至迟在刘宋时代已经出现。在宋、齐时代不断出现的“三 品勋位”“勋品第三”等,都预示着一种新的勋位官的出现,而有别于士人担任的清官。勋品主要授 予寒人,作为他们进入仕途的资格,与九品中正之乡品相对应。寒人通过勋品入仕,利用勋位官和 天子授爵的方式,不断冲击着旧有的门阀政治。梁武帝的天监改制将原本趋于紊乱的政治局面又 重新固定下来,而寒人则再次被士族禁锢在了权力金字塔的底层。
的家格制度,其中的后门就是乡品六、七、八、九品之人从流外起家,最高做到二品勋位的官职。而二品勋位,大致相当于原来的七品官。
④ ⑤
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 沈约:《宋书》卷九四《恩癰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2011
年版,第
120
页。
— 21 —
梁武帝天监年间,这种做法还被确立为一项制度,也就是梁武帝改制中出现的“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 因此,勋品的定义当有两种:一是宫崎市定所说勋品可能是勋位二品的便称或者简称,与直接称呼中正
阎、张之说虽然在对于勋品的定位和解释上有所出入,但就勋品所涵盖的对象而言却基本一致,即勋品 是针对当时不断上升的寒人阶层,为区别于原本的中正乡品所赋予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中正品第。本文即在 其研究基础上对勋品的含义再作辨析,并参证日本学者的研究,以厘清勋品与乡品的关系及其作用和意义。
一、“勋品”的定义与授予对象
第 2018 年2 期3 月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Mar. 2018 No. 2
南朝时期的勋品及其升迁制度
过 超1,晋 文2
(1.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 210093 2.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 210097
二品为二品是一个道理①;二是勋品二字应拆分为“勋”“品”,勋指以战功勋绩作为发家而任官,与之相对应 的乡品则称之为“勋品”。勋品是作为区分士人乡品而存在的类似于乡品的身份定义,所对应的勋位,授予 的也都是寒官或者浊官②。以下主要讨论勋品作为寒人乡品时的意义和作用。
在宋、齐之世,出现勋阶或者勋官而得到官职的,基本都是寒人。例如:刘系宗“泰始中,为主书,以寒官 累迁至勋品。元徽初,为奉朝请,兼中书通事舍人,员外郎”③。戴僧静“随还京师,勋阶至积射将军、羽林 监”④。特别是戴僧静,所任积射将军自“宋太宗泰始以来,多以军功得此官”⑤,故斩杀袁粲之前,他作为寒 人还只是萧道成手下的军主从,之后才“功除前军将军,宁朔将军”,走上了升迁之路。其他以勋至某官的, 也同样如此,即大多因为功勋而不是勋品才被任官。如薛渊就是一个反证:“元徽末,以勋官至辅国将军,右 军将军,骁骑将军、军主,封竟陵侯。”⑥此处“勋官”并非是专用名词,而是以功勋任官的意思。薛渊为徐州刺 史薛安都从子,不可能算作寒人。而且在刘宋时期,辅国将军属官品第四品,与刺史、御史中丞等属于同一品 级,其第五品以下还有很多明显为乡品二品之人,可见辅国将军一职不可能是寒人依靠勋位获得的。檀皀向 王僧虔去信求职时曾愤愤不平地说:
收稿日期:2017 01 08
作者简介:过超,南京师范大学教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育学院教师;晋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士版”。》日,①②③《本 东学关阎张方者于步旭学认日克华》第为本::《《九南学南九十朝者朝品七时对“中勋辑期于正位;存“制野族”在略田考门着论俊》制“,稿昭《家”阎》以:格,《步及中南制克勋州朝”自亦古品の选或籍相官集称出位关》“版と研,族广社家究门西格2,制0见师を0”4越范,め年野智大ぐ版田学重る,俊出第明诸昭版:问2等《2社1题魏人页1》晋认9;。9安南为7 田年朝“族二版の门郎,贵第制:族《1”六0制是6朝》以页,政研。甲治文族史为出の顶版研点1究9,8》以2,下年京依版都次;大野为学田次学俊门术昭、出后:版《门南社和朝2三0の0五3“门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