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夫妻学校”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汇报材料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实践报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汇报材料根据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指示精神,校团委下发了《关于开展20xx年湖南城市学院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湘城院团发〔20xx〕15号),并举行了社会实践的启动仪式,成立了由团委书记李斌为组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这标志着我校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展开。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以学以致用,强化社会服务为原则,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项目有:中小学生文化辅导;农村“三个代表”宣教活动;文艺演出;捐资助学;协助支教宣传;建立“乡村图书馆或青年文化中心”等等。
其中,校团委牵头组织了赴贵州黄平实践团队,该团队由团委书记李斌老师带队,团委全体老师参加。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和团省委的号召,建筑与规划学院组建了赴益阳市南县“世博”主题宣讲调查团队,以传递“世博”精神,追寻城市变迁为主题,并被团中央确定为重点实践团队。
全校各二级院系纷纷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其中10项作为重点团队得到了学校的立项资助。
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拥护,达到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提高素质”的教育效果,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良好的精神风貌。
我校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在20xx年所取得的成绩上,不断创新,在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上有了全面的改进,使广大同学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能力培养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总结汇报如下:一、高度重视层层动员充分宣传“三下乡”活动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深化“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服务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新的形势下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既可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成长成才;既可以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可以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
深山里,有一所“夫妻学校”
深山里,有一所“夫妻学校”作者:徐光明甘甜来源:《江西教育A》2018年第07期从芦溪县城出发,驱车40多公里,再爬上个大斜坡,抬头便是长丰学校。
这是该乡唯一的学校。
地处武功山脉中段,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辖区内还有萍乡市的饮用水源,长丰乡是萍乡市唯一没有工业的乡镇。
就在这个常住人口仅两千的贫困乡,生源却很稳定。
“全校34位教师中,有12对夫妻教师。
夫妻教师在这儿落地生根,很少调动,老师用心教,学生也留得住。
”校长倪宗辉介绍,这个学期学校有237名学生,中心幼儿园还有56名幼儿。
这12对夫妻,守望大山,坚守讲台,在这所深山里的学校,长的待了30多年,短的也待了10多年。
学校工会主席张翔和他的妻子程霜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对。
张翔是在城里长大的独生子,2004年一分来,学校就腾出最好的一间单间宿舍,配齐生活设施。
有钱没地方花的偏僻乡村,一条像样的街都没有,更别提餐馆。
“总有人会关心你是否有地方吃饭,是否吃得惯,几位住校的老师好说歹说让我加入了他们的‘小食堂’。
”张翔笑着说,处处被优待,他还得了个沿用至今的绰号“张公子”。
随后,这些老教师们又关心起他的终身大事来。
原来,由于学校山高路远,如何让好不容易招进来的年轻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真正留住分来的教师,学校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温馨的传统: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校长、老教师争当红娘,撮合单身青年男女教师。
经常性地组织各种文艺活动,丰富教师精神生活,也为未婚教师提供相处平台。
加上长丰乡所辖村落人员居住分散,山路崎岖,学校会安排单身男女教师结伴而行去家访。
相识于学校,相恋于校园,经过9年的爱情长跑,张翔和同为教师的程霜水到渠成地结婚了。
“中途,我们有几次离开山区的机会,但是因为爱情,因为舍不得山里纯真的孩子和温馨的氛围,最终选择一起坚守大山。
”张翔补充说,“学校是个温暖的集体,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同事们都善良淳朴。
”交通不便,人口少,相对封闭,留在乡里的人总有点“沾亲带故”的意味。
山村学校里的夫妻教师
山村学校里的夫妻教师作者:刘军海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5年第03期当我们到达玉林北流市六麻镇南山小学长田分校(以下简称长田分校)时,李丕昆、宋英兰两位老师正在与孩子们在操场上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只见李丕昆老师扮作凶猛的老鹰,宋英兰老师则扮作奋勇护雏的母鸡,一群孩子跟在女教师的身后,扮作惊恐的小鸡。
师生们在操场上快乐地玩耍着,欢笑声在宁静的山村里格外响亮。
他们是一对特岗教师夫妻,主动请缨来到这个偏远的教学点任教。
这里没有网络,“80后”的他们基本不用QQ、不上微信。
他们的生活看似简单,然而他们却过得快乐而充实;他们决心扎根在这里,“一直干到老”。
主动请缨,以校为家被群山环绕的长田分校,是一所十分偏远的“袖珍小学”,与陆川县仅一山之隔,生源覆盖南清、上长田、下长田3个自然村,设有一、二年级和学前班,学生总数不足90人,而且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过去,因为校舍差、学生少,这个教学点曾一度荒废。
2011年,在上级的支持下,这里建起了新校舍,有了一幢两层教学楼和一个小操场,还建起了围墙。
新学校建起来了,可是原来在这里任教的两位代课教师却通过参加公招考试“转正”,选岗分到其他学校去了。
于是这里便没了老师,必须从南山小学本部调配老师来。
长田分校离南山小学本部有两三公里多的路,而且这里只有学前班和低年级学生,教的都是“鼻涕虫”,大多数老师对此都“敬而远之”。
当南山小学的校领导正为此事发愁的时候,该校年轻的李丕昆老师找到校领导,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长田分校任教。
李丕昆的老家在南宁市宾阳县,2008年9月到北流南山小学任教,是一名特岗教师。
应聘到北流市当特岗教师之前,他已在贵港市育才中学当了四年的高中教师。
从市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他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应,工作一直都踏实、肯干。
李丕昆说:“我想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教书育人!”这句话让南山小学校长林飞十分感动。
就这样,李丕昆和一位年近退休、家住长田分校附近的老教师俞家湖一同调到了长田分校。
在西部支教的古稀夫妻
在西部支教的古稀夫妻作者:张凌云来源:《新西部》2014年第06期“为山里娃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大声流利地说英语。
”这个初衷,让退休后的朱敏才夫妇成为贵州山区的支教志愿者,而且一待就是9年。
虽然和大多数想做点事的人经历的一样,关于他们的非议也曾满天飞,但他们不为所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4月底,老伴孙丽娜回北京看病了。
朱敏才嘴上说着能应付,但手抖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告诉记者,这不碍事的,偶尔会出现,休息好,就好了,不用过多担心。
5月8日,听说朱老师手抖的毛病犯了,村上的负责人特意赶过来看望。
朱敏才重复着跟记者说过的话,让他一定放心。
他告诉记者,9年支教生涯,他感受乡亲们的关爱太多太多,相信在北京生活体会不到这种情感。
他说,除了给学生上英语课,自己还负责给老师和部分乡镇干部培训,这种信任是他支教生活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大家很认可他,他也竭尽全力。
“在这里,大家需要的,我能做的,都责无旁贷。
”朱敏才眉宇间的自豪,让10多平方米的小屋也跟着屋外的阳光明朗起来。
看电视做出的决定黔西南州望谟县第二小学是朱敏才夫妇支教的第一站。
朱敏才告诉记者,外部环境对深山里的学生是陌生的,闭塞的乡村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陌生的。
支教的最初,两人印象里最难的就是如何把“陌生”一点点消除。
2005年初春的一天,已从商务部退休的朱敏才正要和老伴孙丽娜说说中午吃什么,却发现正在看电视的老伴眼泪刷刷地往下流,显然是被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吸引了。
他听见老伴不容质疑地说:“我要去贵州支教!”原来电视上正播出志愿者徐本禹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的故事。
孙丽娜没想到,向来做事稳当的朱敏才,对她的“异想天开”没有讽刺挖苦,而是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贵州是我的故乡,你去支教我也可以去。
”孙丽娜拥有近40年教育工作经验,是我国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
朱敏才则是1942年出生在贵州省黄平县一个老中医家庭,1965年从贵州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进入外经贸部(现在的商务部)工作,与龙本畅、龙永图等一样,是从贵州走出的同一批大学生。
作文素材图片
作文素材之年终盘点:2011感动我们的教育面孔(组图)编者按: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当人们感叹这个社会正在渐渐冰冷的时候,那些温暖人心的“最美”故事也在让人们体会着正义的力量与良知的温存。
“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乡村教师”……2011年,一批小人物的勇敢与坚守,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拨动着我们的泪腺神经。
感动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而感动的力量就在于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而越来越多彰显人本真的“感动”,无疑会催生更多共识,凝聚更多社会正气,让社会发展更加良性。
现在,让我们来重温一下2011年那些感动过我们的教育面孔,伴随着温暖与感动迎接新的一年……2011感动我们的教育面孔之坚守教师拄双拐坚守大山深处在距离河北省顺平县县城50多公里太行山深处的复兴村,有一位拄着双拐给4个学前班孩子上课的老师叫臧金龙。
正是他这种没有怨言的坚守,在9年时间,复兴村等3个自然村的30多名孩子顺利完成学前教育。
女教师承父业扎根深山为大山孩子坚守27年27年来,为了不让深山里的孩子失学,黄业珍继承父业当了一名山村教师,用爱守护着一个个学生,指引他们走出大山,追寻梦想图片故事:大山深处三十三年的坚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毛沟镇巴科村位于湘渝交界的山区,白坪学校巴科教学点就设在这大山深处。
这里只有7名学生,分为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56岁的田洪柏是唯一的老师。
他与大山为伴,在此教书已有整整33年。
大山深处的“夫妻学校”(组图)黄柏树村位于嵩县的最南端的伏牛山深处,由于山高路远,条件艰苦,许多教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
从文科夫妻俩都是本村人,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民办教师,两人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0多年。
山村人家居住分散,大部分孩子要住校。
21个孩子分散在5个班级里,最小的4岁,最大的8岁。
他们夫妻俩既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成了学生们的“特殊父母”。
就这样,从早到晚,年复一年,度过了30多个春秋。
“90后”夫妻档支教山区安家在校园
分 , 可 以 到 积 分 超 市 兑 换 物 保洁不到位 的现象 ,将清 洁卫生 分 的积 分 ,填 写“乡村 道德银 行 ”
品——如今 ,河南省南 阳市 卧龙 细化为户容户貌 、个 人卫生 、路 面 积分兑换券 ,贫 困户持券到积分
区七里 园乡正在探索实施贫 困群 保 洁三类 ,每周组织 一次人 户检 超市换取生产生活用 品,积分超
⑦ 村委主任 -201E1年 9期
薰 i
… … … 事 E- mail: cwzrbj b@163 . com
九句老人 留遗嘱 捐献遗体
口龙 莉
“十年前做 的那个决定 ,我从 来没有后悔过 。移风易俗是一件 真正利 民的好事 。作为党员我 当 然是义不容辞 。”近 日,湖南省长 沙 市 马 王 街 社 区发 生 了一 件 新 鲜 事 :92岁 的老 党 员 卢 成 学 拿 出 2005年写下的一份遗嘱 ,声明 自 己离世后一切从简 ,并签下捐献 遗体无偿 志愿书。
卢 成 学 老 人 于 1957年 入 党 , 至 今 已有 61年 党 龄 。 “现 在 很 多 人还持有 旧观念 ,认 为大操 大办 就是孝顺 。可那种孝顺从来 就不 是真孝顺 ,只不过是 给旁人 看的 ‘面子 工 程 ’。尽 孝 当在 老 人 健 在 时 ,丧 礼 奢 侈 的排 场 不 能 弥 补 孝 道 的缺失 ,更 不该 以 自己 的虚 荣 或 私 欲打扰逝者 的安息 。”他说 。
困户道德行为 ,细化贫 困户道德 家 超 市 ,作 为 “乡 村 道 德 银 行 ”积 制 ,改变直接给贫 困户送钱送物
标 准和具体行为评分细则 ,围绕 分超 市 ,公布积分兑 现商品的规 的方式 ,变单纯给予为正 向激励 ,
“遵纪守法 、移风易俗 、清 洁卫生 、 格 、分数 ,贫困户道德积分累计超 促 使贫 困群众养 成 良好 的生产 、
深山中的“两口子”学校
教 员 ,领 导 器重 , 战友 羡慕 ,临走
时 首 长 嘱 托 , 回 去 没 啥 事 ,还 可
以 ‘ 回 头 ’ , 但 我 觉 得 当 兵 和 教
书一 样 光荣 … …” 。就这 样 ,刘 家 全无 怨 无悔 踏 上 了教 书 育人 的 “ 讲
台 ”。
全 顾 了学 校 顾 不 了 家 。为 此 刘
失 。 只好 放 弃参 战后 的 “ 前途 ” ,
几 个 山 头 。 刘 家全 说 :娃 们 上 学 难 ,一直 是 乡亲 们最 苦 恼 的 事 ;能让 孩 子 们 走 出大 山见 见 世 面 ,是这 里 祖祖 辈 辈 人 的期
盼。
教 书 第 二 年 ,刘 家 全 与邻 乡姑 娘 黄 先 艳 结 为 夫 妻 。 黄 先 艳父母是有文化的老革命 ,
刘 家全 家乡 的写 照 。 当时 ,村 子 离
镇 上4 0 多公 里 ,是 县里 最 穷村 ,文
盲 、单 身 汉特 别 多 。 “ 村 民们 买 一 袋 盐 也要 走 几 十里 路 ,过 2 0 多道 石 步墩 。”刘 家全 说 的只摇 头 。 听这 儿 的 老 人讲 , 自打 老祖 祖 进 沟 ,河 边 没 处 “ 生 根 ” ,都 住 山 上 了 。 为 照 顾 多 数 孩 子 能 稍 近
一
生 , 当地 传 来 一 个 消 息 :从 教
师 家属 中 ,招 一 批 有 高 中文 化
的老 师 。 “ 我 们 俩 都 教 书 ,孩 子 咋办 ? ”小 两 口激 动 过 后 又
犯 了难 。 “ 只要 能 教 书 ,吃 多
少 苦 我 都 愿 意 … … ” ,黄 先 艳 强 烈 的愿 望赢 得 丈 夫 的支 持 , 如愿 当上 一名 民办 教 师 。
“最美乡村教师夫妻”杨昌强、罗荷珍为大山里的孩子托起梦想
驿站悦读杨昌强和罗荷珍不仅是湖南湘西泸溪县的一对夫妻,还是泸溪县呈田村小学的代课教师。
杨昌强在呈田村小学代课28年,罗荷珍代课22年。
时至今日,他们仍都是代课教师的身份,每月领着不足千元的工资,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没有“公办教师”的待遇。
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不忘初心,守着大山里的孩子们,甘愿做他们人生的“托梦人”。
感恩图报,放弃高考回村代课教书杨昌强6岁时,父亲上山干活时被毒蛇咬伤右腿,因救治不及时导致下身瘫痪。
自那以后,瘦弱的母亲扛起了家庭重担,勤扒苦做供杨昌强上学读书,希望他将来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
但哪里想到,杨昌强13岁时,母亲患上感冒发烧,赤脚医生给打了一针青霉素,因药物过敏而丢掉性命。
杨昌强没钱买给母亲做棺木的木料,村里的乡亲们就你家一根他家一根,凑齐了四十根杉木料,给杨昌强的母亲做了一口杉木棺材,并帮着杨昌强安葬了母亲。
丧事过后,杨昌强眼含热泪对着乡亲们说:“乡亲们的大恩大德我杨昌强永生不忘,等我以后考上大学出息了一定会加倍报答你们!”母亲死后,杨昌强既要照顾父亲的吃喝拉撒,又要白天上山种地、晚上发奋苦读,终于考上了县里的高中。
杨昌强是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乡亲们都到他家里给他祝贺,杨昌强却满面愁容:“父亲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我怎么去县里读高中啊?”乡亲们说:“你就放心去吧,我们都会帮着照顾你父亲的。
”后来父亲去世,也是乡亲们帮着安葬的。
三年后,杨昌强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考预考,获得了一所师范院校的保送名额。
然而面试那天,杨昌强被洪水阻拦在村子里,耽误了去省城面试的时间,与梦寐以求的大学失之交臂。
但杨昌强并不甘心,他又接连参加了两年高考,但每次都以几分之差落榜。
1990年7月,杨昌强到县里打砂场找活干,准备挣些钱复读来年再考。
两个月后的一天,呈田村小学的老校长突然来砂场找他,说:“村里已经开学七天了,还有两个年级没有老师教,你是咱村唯一的高中生,你来教吧。
”感念于乡亲们对自己有恩,杨昌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校长,回村里做了一名代课老师。
大山里的“夫妻小学”
大山里的“夫妻小学”作者:陆勇杨川红刘玉婷来源:《当代党员》2014年第05期这对夫妻,坚守大山16年,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乡村教育。
这所学校,至今尚不通公路,其素质教育成果却让大学教授侧目。
这份坚守,和名利无关,和梦想相连。
冉兴国1997年冬天,酉阳县楠木乡红星村。
冉兴国拉着妻子,喜滋滋地回家了。
冉兴国是土家族人,身材不高,说话总是轻声细语。
在外打工七年,他存了些钱,结了婚。
这次回家,夫妻俩想好好过个年。
却不想,夫妻俩前脚到家,村党支部书记许宏明后脚就到了。
“你是高中文凭,能不能到村里的小学帮忙?”许宏明说。
“为啥?”冉兴国问。
“办不下去了!”许宏明摇头。
当时,红星村有两所小学——一所民办新世纪小学和一所公办村小。
由于师资弱、硬件差,两所小学教学质量差,村里孩子竞相转学。
目睹学校日益衰败,冉兴国心里一紧,关于“上学”的往事涌上他心间。
七年前,冉兴国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深造。
却不想,一场大火把他家燒了个精光。
家境窘迫之际,冉兴国把上学机会让给了兄弟,自己背上行囊,南下打工。
从此,“上学”成了他心里的疤。
听说村小的情况,冉兴国有些犹豫——不答应,自己心里不同意;答应吧,妻子会同意吗?王小芳“她,是个大善人!”对冉兴国的妻子王小芳,乡亲们这样形容。
在路上遇到有老人晕倒,她自己掏钱把老人送进医院。
在村里遇到突感不适的孕妇,她守在一旁悉心照顾,直到孕妇不适感消失。
村里有个老人双目失明,靠她长期服侍才得善终。
村里有15名孩子由于家贫面临辍学,靠她出钱出力才能继续学业。
…………凭自己对妻子的了解,冉兴国相信自己到村小当老师的事,妻子会同意的。
果然,当他把想法告诉妻子,王小芳毫不犹豫点了头。
1998年,冉兴国正式到新世纪小学上课。
那时,全校仅28名学生,两间平房就是教室,整个学校找不到一张讲台。
为了让学校保持运转,冉兴国开辟了十亩烤烟田,用务农的收入补贴学校运行经费。
王小芳也在乡里开了一间书报亭,用卖书卖报的零钱买粉笔、跳绳、桌椅。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夫妻深山支教:15个“儿女”是我
夫妻深山支教:15个“儿女”是我们爱的火苗地震灾区悟人生,百万富翁深山支教身材高大,肤色黝黑,挺拔的鼻粱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今年39岁的周玉阳,出生在江西九江县江洲镇一个贫穷农家。
大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市粮油土产品进出口公司。
1995年,满怀雄心的周玉阳停薪留职到深圳闯荡。
从流水线打工仔到售楼先生,再到一家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总监。
他用15年的努力打拼改变命运,成为了有房有车的百万富翁,并在深圳娶妻生子,过上了成功人士的品质生活。
2008年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周玉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和妻子刘晚凤一起到四川重灾区做志愿者。
夫妻俩在捐款捐物之余,还辞职为灾区的孩子们当起了义工老师,并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直到当年年底才回深圳。
在这次支援行动中,周玉阳看到了太多家园毁灭、生死别离的悲剧。
“假如我也突然遭遇了不幸,又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他不禁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结论是,奉献的人生才是大美人生,他决定多做些惠及他人的事情。
2009年冬天,身为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销售总监的周玉阳,随慈善机构前往偏远山区小学看望孩子们,并给他们送去了衣物和学习用品。
在贵州省西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赫章县,所见所闻令周玉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该县的兴发乡石板村,以彝族村民为主,位于一个深山沟里,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大山,一眼望去尽是沟沟坎坎,土地异常贫瘠,村民住茅草屋。
全村只有一个教学点,并且只有一至四年级四个班。
3间破旧的泥土房教室,一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就是当地孩子的求知天堂。
想继续读五六年级,就要翻山越岭3个多小时去乡中心小学,念初中则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由于大山的阻隔,当地村民大部分没有进过校门,少数孩子最多只读到四年级,就辍学回家割草放牛了。
在穷乡僻壤的石板村,早婚早育现象也十分普遍。
因生活环境恶劣,很多公办老师受不了这个苦,不愿到石板村来教书。
这座学校就靠当地5名代课老师苦苦支撑着,孩子们连英语课都没上过。
我爱学校的夫妻树
我爱学校的“夫妻树”坡塘初级中学黄正奎生于田东,长于田东,教于田东,漂于田东,自然到过不少地方和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所到之处免不了长有许多榕树,但大多逝如春梦了无痕。
县城里的古榕历久弥坚老树斑驳但已是风烛残年悲怆凄凄;横山古寨里几棵伫立西风傍水而居但被修整一新无驿外断桥古道墟里之野趣;那拔初中里一棵独冠全校苍翠挺拔但经不起疾风骤雨淋淋①;思林中学校门的古榕枝繁叶大遮天蔽日但一如恩隆历史般厚重难当岌岌可危。
唯有现在学校里的两棵唇齿相依,牵手相连的两个棵“夫妻树”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
“学校的下头是圩亭,圩亭的尽头是学校”这也许是我们田东里距离闹市最近的一所学校了,所以一进街头就可看到学校里唯一的两棵大树,两棵树肌肤相贴、枝槾交错整个儿遮住了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区域。
一棵树干挺拔,孔武粗壮,三叉分立形如牛郎挑担气奔银河,一棵五株分叉,拔地而起,远观如观音纤手托莲,近看则有玉肌黄叶细柳蛮腰如纤云弄巧织女出浴。
所以到过的人无一不惊叹大自然真是造化之神②,一雌一雄,一阴一阳,形相似,意相近,心相连,不谓“夫妻”又谓何名。
树根都用红砖围了个圈,贴上白色瓷砖,光洁,清亮。
雌树下置一张石桌四张滚石桶椅,据说这石桌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拓校园时就地取材,请人雕砌而成,这一树一桌一椅构成了学校里独特的风景,如果再加上一醉翁也许就是最美的诗画了。
醉翁虽无,但往日里这石桌椅凭着独特的位置成了我们教职工快乐的源泉。
视察的领导、检查的上级、来访的客人、探望的家长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无一不曾聚集石桌侃侃而谈,它自然成了无所不用的“招待桌”。
平时学校里分报刊,发资料,传会议大都围着石桌,众人圈住一团说长道短,群雄争辩,俨然它又成了我们的“会议桌”。
又因校园狭小,盛夏之日午饭之时几乎所有的单身职工都会捧着自己的饭碗集于树下边吃边聊,天南地北,古今中外胡谈神扯一通,直吹得兴尽鸟飞罢,其乐融融,它又成了个交流的平台,团圆的“饭桌”。
然而难得的是午休值日时一个人独坐树下,回望两头辽远的山峦,耳边逝去了学子们的喧嚣,念天地之悠悠,倍感心宁神静,超脱了都市的鱼龙混杂,世俗的尔虞我诈,人情的冷暖世故,启迪了智慧,荡涤了灵魂,陶冶了性情,剩下“独坐幽篁里”的长啸,感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淡泊高雅。
“夫妻小学”托起大山深处明天的希望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学周刊:上旬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小学 夫妻 大山 乡村教师 东北部 通江县 四川省 大巴山
摘要:四川省通江县的东北部的小山村,一条泥碎石公路蜿蜒通向崇山峻岭间的火天岗村。
在这个海拔近1500米、盛产茶叶的小山村,有一所闻名乡里的“夫妻小学”。
三十载寒来暑往,廖占富和张兴琼这对乡村教师夫妇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用质朴的双手托起大巴山明天的希望。
他们清贫乐教、爱生如子的故事如同这山间清茶,丝丝暖人心脾,缕缕历久弥香。
夫妻村小
夫妻村小―――农村小学昨天今天明天22年,一对夫妻教师,一所山村小学,一代代的山里娃,一串串辛劳的脚印。
当我们走进这对夫妻教师的生活,看到的是他们善良、朴实的天性以及对学生发自本能的爱——我们为他们质朴的坚持而感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夫妻村小的另一面:安全隐患、信息闭塞和有待提高的教学水平——我们为村小面临的现实困境而担忧。
走出村小,我们想到了更多: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这所村小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小学的缩影,如何看待它的昨天、如何应对它的今天、如何准备它的明天?我们希冀通过夫妻村小的故事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故事】诞生夫妻村小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81年夏天。
那一年,尖山村唯一的一名高中生蒋胜丰高考失败。
由于父亲蒋允高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尖山村小学教书,是村里最有学问也最受尊敬的人,蒋胜丰理所当然地延续父亲的脚步走上了村小教师的“舞台”。
尖山村小学很不起眼,淹没在绵延的群山中,和最邻近的场镇还相距十多里,进出购买生活用品需步行三个多小时。
尖山村小偏远、贫穷,原有的教师纷纷申请调走,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望而却步,在学校里坚持教书的教师也就三五个。
1984年,女教师杨学芬却申请调入尖山村小。
她这种“逆潮流而动”的做法既源于爱情的力量,更源于某种难以抗拒的感召力。
杨学芬本来在邻水县条件较好的一个村小教书,1982年经媒人介绍与蒋胜丰相识。
一次,杨学芬到蒋胜丰所在的学校看他,发现他正捂着肚子给学生讲解问题,汗珠顺着脸庞往下落。
下课后,杨学芬冲进教室,焦急地问:“蒋老师,你怎么了啊?”蒋胜丰回答:“没什么,一点小毛病。
”“有病就要休息嘛。
”“我不去上课,学生怎么办?”等他俩回到蒋胜丰的寝室,附近的几个家长已在门口等着了,手里还提着鸡蛋、白糖……那份被需要、被信任的温暖就这样打动了杨学芬,她说自己是被感情“逼”上了尖山村小。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尖山村小只剩下蒋、杨两名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村小。
悬崖上的支教夫妻
悬崖上的支教夫妻
四叶草
【期刊名称】《少年博览(上半月)》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越过大渡河的吊桥,沿着“之”字型羊肠小道爬上90度的山崖,这里有五道危险的天梯,几乎和地面垂直,四周没有任何护栏,脚下却是万丈深渊,不时有松动的碎石落下。
顺着天梯而上,悬崖绝壁之上,居然“屹立”着一座小学。
这一切缘于两位老师19年的坚守……
【总页数】1页(P21)
【作者】四叶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3
【相关文献】
1.在西部支教的古稀夫妻
2.夫妻瑶山支教路
3.爱上攀岩爱上悬崖上的舞蹈
4.“90后”夫妻档支教山区安家在校园
5.双牌:夫妻支教牵手走进边远山区已有400余名教师投身支教大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中夫妻小学:托起山里娃读书希望等2则
农家之友2013.05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东北部火天岗,在海拔大约1300米处,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夫妻小学”,妻子比丈夫大8岁,20多年来,他们将一拨拨学生送出大山。
3年前,因工作需要,丈夫被调往庙子梁村小学,成为该校唯一的教师,山的那一边,昔日的“夫妻小学”,也只剩下妻子一人。
她在这头独撑火天岗小学一天的教学结束后,夫妻俩时常会站在窗前,互相眺望远方的山岗,让白云送去对彼此的思念。
一年又一年,他们的故事,宛如大山中清新淡雅的茶香,愈久弥香。
最近,笔者历经长途跋涉来到这所偏远的学校。
由于海拔位置较高,火天岗村小学校门口,一棵粗壮的柳树才刚刚吐出新芽,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山里的寂静。
今年51岁的张兴琼老师,皱纹已经爬上额头,但眉眼间仍旧依稀可见年轻时风采,她的丈夫廖占富老师,年龄比她小8岁,身材瘦削单薄。
1992年,廖占富入赘张家。
恰恰在这个时候,另一位老师也离开了,火天岗村小学就只剩下了这对新婚夫妻。
学生们的父母大都外出务工了,夫妻俩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照顾学生们的生活。
两人做了一个大致分工,丈夫教高年级,负责给孩子们理发,妻子教低年级,同时负责做饭。
20多年间,火天岗村小三易其址,最初是在一套三合院内,后来院子拆了,在屋后山坡上修了3间教室。
2008年,校舍成了危房,两人走遍附近3个社,挨家挨户动员,李家出木材,王家出砖石,很快又建起了一排平房。
如今,校舍左侧是一大片开阔地,周围被数十株参天大树包围,这些树都是20多年前夫妻俩亲手栽种的,最粗的一棵树,要3个小孩才能合围。
2009年,通过考试,廖占富被调往庙子梁小学,火天岗小学就只剩张兴琼一人。
他在那头隔山眺望寄思念火天岗山脚有一个三岔路口,往左上山是庙子梁村小,往右便是火天岗小学。
空气中飘荡着油菜花香。
高坡之上的庙子梁村小显得十分孤独,这是一所只有13名学生的袖珍小学。
孩子们正整齐地朗读《春天的色彩》。
院内有一小块长方形菜地,长满了绿油油的白菜、蒜苗和豌豆尖,这些蔬菜便是廖占富和学生们的午饭,紧邻教室有一座火塘,火塘四周的墙壁上,写满了拼音字母和数字,天冷时,他会生上一堆火,孩子们围坐四周,边烤火边上课。
偏僻山村有座夫妻小学坚守贫困24年
偏僻山村有座夫妻小学坚守贫困24年
中广网成都12月11日消息(记者刘涛广安台记者骆凤荣)在重庆大竹县与四川邻水县交界处的偏远山区,有一所“夫妻小学”。
20多年来,有一对夫妻俩就一直扎根在这偏僻山村,将一拨又一拨孩子送出了大山。
“夫妻小学”地处大竹县金鸡乡尖山村,它是该乡海拔最高、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山村小学,与邻近的几个场镇至少相隔10多公里山路。
42岁的蒋胜丰是土生土长的尖山村人,1981年高中毕业后就回村代课。
杨学芬原是邻水县太和乡的民办教师,她曾多次让蒋到条件稍好的太和乡任教,但蒋却略施小计,成功地将女友“策反”到尖山村。
这里的条件实在太差,在此任教的老师都先后离开,就剩下蒋胜丰夫妇,村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小河涨水了,夫妻俩站在河中,将学生一个个传递到对岸;中午放学,丈夫忙着备课改作业,妻子则在灶台前为学生烧水热饭……学校有4个年级,夫妻俩将学生分成两个班,进行两级复式教学,几节课下来,累得筋疲力尽。
如果一人有事离开,另一个就要挑起全副担子。
蒋老师说,“学高为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自身能力要过硬。
”夫妻俩互相鼓劲,自修了大专教材,圆了大学梦。
整整24年,夫妻俩就像操场边的参天白杨,在这里牢牢地扎下了根。
其实,他们完全有机会离开这里,可是,得知他们要走,家长们就来了,没有更多的话语,但眼里满是乞求,孩子们也更听话、更乖巧了。
看到这一切,夫妻俩心酸了,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来继续教这些孩子。
蒋胜丰夫妻俩的心血没有白费,学生们都很争气,全乡每次学科竞赛,这所“夫妻小学”都有几个学生取得很好的成绩,夫妇俩把这看作他们最大的欣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山深处的“夫妻学校”
作者:梁潇黎德华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5年第04期
李元斌夫妇正在和宁强县二郎坝镇中心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做游戏
李元斌和何桂萍是一对教师夫妻,在边远高寒山区的村小坚守24年,不计工资报酬,建成“夫妻学校”。
他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学习文化,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筑牢人生的根基。
2014年在由TCL公益基金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首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评选活动中,李元斌荣获十大“烛光榜样”称号。
张著校长介绍,由于学校老师比较少,李元斌和妻子何桂萍除担任三、六年级的班主任外,李元斌还要负责校园的安保,何桂萍则还临时为学校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上课。
在他们的宿舍里,简易床、办公桌和简单的洗漱用品组成了他们夫妻在学校的家。
夫妻学校,24年扎根大山育春苗
站在校园里,看着美丽的校舍和塑胶跑道,让人很难感受到24年前李元斌夫妻创建“夫妻学校”的艰苦情景。
2001年,李元斌用铁锤敲打半块炉铁,发出“当,当当!当,当当”的上课铃声,夫妇俩在高寒山区教书育人的感人画面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1990年9月,高中毕业的李元斌和何桂萍分别被聘任到宁强县二郎坝乡白果树村小和二郎坝乡中心小学(现二郎坝小学)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1993年7月,李元斌和何桂萍结为夫妻。
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时任何校长将何桂萍调往李元斌所在的白果树村小任小学低段语数教学。
在这所学校里,只有两名老师,李元斌是校长,他唯一的部下就是他的妻子何桂萍,学校也因此被称为“夫妻学校”。
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把这所条件艰苦的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1998年,在全县大力改善村级危房校舍期间,李元斌四处奔波,到县教体局要建校款。
由于条件太差,运费高,资金短缺,校建工程十分缓慢,直到2000年才完成。
学校建设期间,夫妻二人无处上课,便租农房作为教室临时上课。
农房地面潮湿,暑天地上能踩出水,冬天水结冰,他们白天和学生一道提着炭火上课,晚上还得在这里住宿,李元斌也因此患上了关节炎。
“我们把学校当自己的家来建,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去教,桂萍跟我吃的苦太多了,但我们不后悔,因为我们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神圣称谓,对得起学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李元斌说。
在当临聘教师的16年里,李元斌夫妻在条件异常艰苦的白果树村小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由于他们家不在白果树村,所以做饭的粮食、蔬菜全部要从十几公里外的二郎坝村的家中背上山来,经常是丈夫背粮食,妻子背孩子,走3个多小时才到学校,途经花岩子路段,崎岖险峻,因修路常不通,他们不得不翻山绕岭走更远的路。
当时,边远山区代课的很多教师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都离开了,他们也茫然过。
但每当看见大山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李元斌夫妇还是留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生在全乡各项竞赛活动中屡屡获奖,奖状、奖牌贴满了办公室长长的一面墙,李元斌还获得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6年9月,教育部门将他们转为公办教师。
2007年9月,宁强县进行撤点并校,“夫妻学校”——白果树村小被撤,李元斌、何桂萍夫妻二人分别调往水田坪小学(现二郎坝镇中心小学)和二郎坝小学。
2009年9月,何桂萍又被调往水田坪小学(现二郎坝镇中心小学)任教,夫妻二人又来到同一所学校。
“校园婚纱照”,把青春定格在校园
从教24年,李元斌与妻子的合影照片只有两张。
第一张合影照,是1991年他们办结婚证时的合影照片。
那天天刚亮,李元斌骑着自行车带着何桂萍骑了20多公里到县城照相馆拍的;第二张合影,是2001年宁强县教体局录制《夫妻学校》的电视宣传片时,为李元斌夫妇拍的。
李元斌夫妇的小小心愿,就是能在自己学校照一张体现教育职业特点的特殊婚纱照,把自己的青春定格在校园。
2014年5月,宁强县摄影艺术协会在二郎坝镇为民办教师无偿拍摄工作照时,得知李元斌夫妇想拍摄特殊婚纱照的愿望后,计划与宁强县一家婚纱影楼的化妆师一起前往二郎坝镇中心小学为他们免费拍摄、制作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婚纱照,为他们送去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
在教师节前夕,李元斌夫妻收到了一份由宁强县摄影艺术协会与县金夫人婚纱影楼为他们专门制作的特殊教师节礼物——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婚纱相框,圆了他们多年的婚纱照梦。
中秋,地处高寒山区的宁强县二郎坝镇山花浪漫。
听说叔叔、阿姨们要给李元斌、何桂萍老师补拍婚纱照,几名小学生像撒欢的小兔子般来到天湖畔采摘野花,他们要将野花献给李元斌、何桂萍老师作为教师节礼物。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教室里,李元斌正深情地教学生读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
当天,学校领导给他们夫妻放了两个小时的假,让他们补拍婚纱照,但李元斌还是乘化妆之机,溜出来教孩子读书了。
作者单位陕西日报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