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主干知识和基本线索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1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总结_提纲线索_

1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总结_提纲线索_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总结(提纲线索)中国近代史分期——“两时期两朝三政府”: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线索:一、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一)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国际——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市场和原料;国内背景——1)自然经济为主,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2)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亏空;3)虚骄自大,“天朝上国”自居。

2、直接原因:中国出超→英国走私鸦片→(银荒兵弱)→虎门销烟3、经过:1)1840年:广州→厦门→定海→天津;2)广州→东南沿海→南京4、结果:1842《南京条约》(“五议港元”)、1843《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1844《望厦条约》(兵船巡港、医院教堂)、《黄埔条约》(天自由传教)。

5、影响:1)社会性质变:开始沦为两半(传统社会→近代社会):主权破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瓦解。

2)主要矛盾变(一对变两对)。

3)革命任务变——变为反侵略反封建。

二)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40-50年代)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2)仿制西方战船,提建新式海军;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畲《瀛环志略》作用——启迪国人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没涉及到制度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背景原因: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灾害。

2、经过:1)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2)1851年金田起义,号“太平天国”,永安建立政权;3)1853年定都天京;4)1853-1856全盛时代、5)1856天京变乱(略);至1864年重建领导核心、防御战。

3、失败(原因:局限性、中外绞杀——“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4、《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土地私有制(按人口年龄分配)——没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阶级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首先要界定中国近现代史上限、下限和基本线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概念的定位是: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本质和主流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要搞清楚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但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和演变。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化即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是屈辱史和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小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革命失败(1840~1864年),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时期,则是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年代-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1945、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同时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这样一批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由此,阶级与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和中国资产阶级。

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859年《资政新篇》,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865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85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
文化:极“左”思潮泛滥。“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之后)
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重心的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思想: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军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开辟国外战场;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十、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是指从清朝末年(公元1796年)至当今(201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与中华民族有关的历史。

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史学家关注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当代教育社会学政治等领域研究中重要的背景。

中国近代史以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一、政治变革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变革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概括为“晚清政治变革”和“新中国政治变革”两部分。

1、晚清政治变革晚清政治变革是清末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和思潮所形成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以及开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改革、税制改革、改革行政组织等综合性改革。

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把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但由于受制于朝廷的缚束,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反弹的结果。

2、新中国政治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以“三大改革”为核心的改革政策:改革主权政治制度,改革经济地位,改革文化伦理原则。

按照“民主革命”和“人民运动”的思想,从反帝反封建斗争到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在中国政治变革的发展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轨迹。

二、经济变革中国近代史的经济变革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史,形成了当代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

1、晚清改革晚清改革是从清末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实现从封建资本主义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

晚清经济改革的主要成果包括开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改革、税制改革、工业改革、货币改革等改革措施。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恶劣,这些虽然具有重要成果,但也受限于时代条件而未能得到完全发挥。

2、新中国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施了“三大改革”,采取“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功,特别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到改革框架,实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1840年——1949年)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

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3.分期(1)清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4.清朝后期的统治。

五次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六大运动或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农民阶级] 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3.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分期:(1)建党时期(1919—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5.建党时期:(1)五四运动(1919年)(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6.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中国现代史线索

中国现代史线索

民主革命的 (2)1956年 度过于迅
遗留问题。 底,社会主 猛,在工作
启下:由新 义三大改造 中也出现了
民主主义向 基本完成。 一些偏差
社会主义过 (3)社会主
渡。
义制度基本
确立。(4) 一五计划制 定及超额完 成。(5)召 开全国一届 人大,制定 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 全面社会主 中共八大制 (1)钢、 1958年提出 1958年提出 义建设时期 定了党和人 煤、原油、 了社会主义 的社会主义 民的主要任 发电等主要 建设总路 建设总路线 务是:集中 工业品产量 线,轻率地 力量发展社 都有很大增 发动了“大跃 会生产力, 长。大庆油 进”运动和农 把我国尽快 田建成,结 村人民公社 地从落后的 束了靠“洋 化运动。 农业国变为 油”过日子的 先进的工业 时代。(2) 国,以满足 涌现出王进 人了日益增 喜、雷锋、
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三阶段,1966年5月至1976年10
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阶段,1976年10月开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中国现代史(建国后的历史)
工作重点 成就
失误
党的路线
过渡时期
承上启下: (1)巩固了 由于社会主 过渡时期的
承上是完成 人民政权 义改造的速 总路线
策。
九铁路、南
昆铁路等一
批重点工矿
企业。建立
起独立的现
代化工业体
系。
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 线。对内改 革,对外开 放的方针---强国之路。 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立国之本。
一、基本线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从此,中国历史开始由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85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下)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下)

19 8 4年至 1 1 9 2年 。以孙 中 山 为代 表 的 资产 阶 级 革 命 为 推 翻封建 帝制 , 建立 资产 阶级 共 和 国进 行 斗争 。 lo 9 5年 . 国 同盟 会 成 立 . 出 “ 民 主 义 ” 革命 中 提 为 的指 导纲领 . 形成 了统 一 的革命 政 党 。在 同盟 会 领 导下 , 革命 派传 播 民 主革命 思 想 .发 动 了一 系 列 武装 起 义 . 推 动 了 革命形 势 的 发展 。与 此 同时 , 朝 “ 政 ” “ 备立 清 新 和 预

颁 布 了一 系列法 令 , 除 旧制 。 展 资本 主 义 。由于维新 破 发 派 力量 软弱 和 封 建 顽 固派 的 阻 挠 、 坏 . 新 变 法 运 动 破 维
最 终 失败 但 这次 运 动传 播 了西 方 的 近代 思 想 . 到 了 起
社 会启 蒙作 用 , 为后 来 中 国先 进 分 子探 索 民主 政 治 的道 路提 供 了基 础
国 召开 了 由全 国各 阶层广 泛参 加 的人 民政 治 协商 会议 。
会议 充 分 采纳 各 阶层 代表 的意 见, 过 了 《 同 纲领 》 通 共 ,
立后 , 布 了《 时约 法 》根 据 三权 分 立 的 原 则确 立 了 颁 临 ,
规定 了新 中国 的基本 政 治制 度 , 为新 中国 的成立 准 备 了 条件。
革命 。
1 9世纪 6 、 O7 O年代 . 洋 务派 中分 化 出来 的 知识 分 从
子 倡 导 全 面学 西 方 , 出进 行 政治 体 制 改 革 . 立 君 提 建 主立 宪制 的设 想 , 成 早期维 新思 想 。 形 l 纪9 9世 O年 代 。 以康 有 为 、 启超 为 代表 的 维新 派 梁 领 导 了维新 变法 运 动 。维 新 派积 极 寅传 维 新 思 想 。 出 提 了全 面改 革 内政 , 立 君 主 立 宪 制 的方 案 . 光 绪 帝 支 建 在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

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两者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封建反外来侵略。

5、两个革命阶段:第一个阶段:旧民主主革命时期(1840—1919年)(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由资产阶级领导,推翻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这一期间的革命斗争主要以资产阶级建立政权为主,其间也包含了其他阶级寻求改革、抵御侵略而引发的事件。

(2)最典型的事件:辛亥革命(3)三条线索: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条线:五次侵华史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第二条线: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维新派)、辛亥革命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第三条线:民资发展史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4—1918短暂春天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其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①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④结果与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复习中国近代史把握三条基本线索

复习中国近代史把握三条基本线索

复习中国近代史把握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或者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史);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史。

中国近代史线索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先后经历五个政府统治:(1)清朝晚期(1840年——1912年1月)(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1912、4)(3)北洋军阀政府(1912、4——1927、4)并存政府:广东国民政府(1923——1927、1)武汉国民政府(1927、1——1927、4)(4)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49、4)(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10、1——现在)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1949、9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前)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侵略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争史——三次高潮性事件(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族英雄(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探索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二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4——1949年)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19、5、4——1927、7)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北伐战争(2)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星星之火(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3)抗日战争时期:(1937、7、7—— 1945、8、15)日本的侵略——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的反抗——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次大捷,中共七大,加速投降五件事(4)解放战争时期:(1946、6——1949、9)准备——重庆谈判;防御——转战陕北;反攻——挺进大别山决战——三大战役;垮台——渡江战役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1、鸦片战争(1840—1842年)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3、英俄侵略我国西北19世纪60-70年代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日本侵华战争局部侵华1931—1937年7、全面侵华1937—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一、侵略战争:战争起因;丧失的主权;影响;签订的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规定的特权)第一次鸦片战争:割地:香港岛原因:打开中国市场赔款:2100万元条约:《南京条约》、附件:口岸:五口特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怠国;领事裁判权;租地造屋影响: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扩大侵略权益割地:九龙司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赔款:1600百万+200百万口岸:十一处(南:琼州;北:营口;+天津) 影响: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特权:公使驻北京;内地经商、传教;长江口岸航行甲午战争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割地:辽东、台湾、澎湖列岛条约:《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两亿两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深入到内地)影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特权:通商口岸设工厂(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八国联军侵略原因:镇压义和团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条约:《辛丑条约》特权:铁路沿线驻兵;划使馆界;外务部;严禁人民反侵略(清政府成为工具)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抗日战争:原因:蓄谋侵略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过程:九一八后局部抗战……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条约:“无条件投降书”影响:①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

侵略者罪行:洗劫圆明园旅顺大屠杀八国联军北京抢劫南京大屠杀反侵略爱国官兵: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邓世昌、林永生、张自忠、左权劳动人民:三元里人民;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二、探索(各派代表人物:主张:实践活动;影响)新思潮派代表:林则徐魏源洪仁玕主张:“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海国图志》《资政新篇》影响:促进了中国人了解世界太平天国代表: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实践: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天津陷落影响: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颁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打击了西方殖民者,打破了殖民者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历史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知识梳理

历史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知识梳理

历史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知识梳理今天给大家带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知识梳理,欢迎大家前来学习!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即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史。

西方列强的侵略史:1、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侵略中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发生重大改变。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攻占中国首都北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占领中国首都),并且火烧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了实现霸占亚洲的计划,于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化成的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法德日恶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于1900年在天津大沽登陆,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5、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炮击我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6、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7—1945)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1、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2、1860年太平军打败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3、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边境危机严重,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011史海钩沉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传统观点的简要分析在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领域中,通常有三个传统的观点最为人们所熟知。

一是从中国民众 的反抗运动方面来说,传统的观点用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这样的理论来阐述这一过程。

这一阐述从理论上来说没有错误,但是这样的阐述并没有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个过程包含进去,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中国近代史最基本的研究阶段。

在中国的近代史期间,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如果没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也不会有中国民众的反封建 反抗运动,所以这一阶段是不能够被忽略的。

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的时候,应该着重的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进行阐述。

第二是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来看,通常将其阐述为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这样的理论。

这种理论将其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约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民主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是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以后,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三者则是指辛亥革命开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最高巅峰。

这种观点并无错误,但是它过分强调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所占有的位置,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所发挥的价值进行了夸大,忽略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三则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来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传统的理论将其表示为从鸦片战争到天太平天国运动,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样的理论模式,这种观点将农民、地主以及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都体现了出来,但是这一理论依旧没有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体现出来,也就没有完整的 包括中国近代史的整个历程。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主要观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以鸦片战争为分水岭,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法西斯各国的侵略,清政府不得不签订《南京条约》,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整个国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地区经济不断解体,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doc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doc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doc正文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复习目标: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⑴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

⑵近代列强侵华史。

⑶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⑷近代中华民族的探索史。

⑸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分期。

⑹国民大革命。

⑺土地革命战争。

⑻抗日战争。

⑼解放战争。

教学过程:㈠导入复习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由毛泽东、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而导入对近代艰难岁月、屈辱抗争的回顾。

㈡展示明确复习目标(投影展示,见教学目标)㈢师生互动梳理近代历史基本线索⑴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教师映示《中国近现代史分期幻灯片》,结合该图片师问生答解决下面问题:①中国新旧民主革命开始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始的标志是什么?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有何区别?⑵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教师映示标题后提问以下各题:①近代列强发动过几次大的侵华战争?时间起至是何时?②这些战争的结果如何?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教师映示《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幻灯片,师生互动解决以上几题。

⑶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教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列强的入侵也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请同学们分社会阶层举例说明。

学生列举史实,教师边补充边映示《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幻灯片边设问以下问题:①近代化的探索各侧重于社会的哪一个层面?其主流思想是什么?②举出近代化探索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并简述该运动的结果如何?◇小结过渡:近代各阶层探索的失败告诉我们农民、地主、官僚、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人民出水火。

而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映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幻灯片和同步同名的背景音乐后导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线索梳理。

⑸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分期。

教师讲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那么中国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都发生了那些大事呢?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边补充边映示《中国革命的历史分期》幻灯片。

⑹国民大革命。

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的开始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伴随着国外侵略者的入侵,中国民族传统、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对外经济贸易等也逐渐地开始发生转变。

伴随着近代史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变革逐步的深入,中国人民救国存亡的努力造就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变革。

因此纵观中国近代史的历程,从传统结构的变迁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两个新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以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变化历程,感悟中华民族走向联合、探寻社会发展新道路的艰辛历程。

1.新视角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在抵御国外侵略和探寻救国存亡道路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文明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变革,资本主义的扩张也带来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

因此在本节,文章首先从中国传统结构以及资本主义体系扩张两个视角来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1.1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走向联合的过程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逐步成为国外侵略者原料掠夺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彻底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虽然有自己独立的政府,但是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受到国外侵略者的控制和奴役。

但同时,中华民族也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主动的走向联合,反侵略保卫战、反封建斗争、文化觉醒等方面,反映出了中国民族不屈的性格。

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民族走向联合的历史,伴随着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传统、文明传统的变迁。

1.2中国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在中国扩张的历史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被打破。

中国逐步沦为国外侵略者的原料掠夺地以及产品倾销市场。

同时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私有制生产方式在中国逐步的产生,工厂、工人、雇佣关系的出现预示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天国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这一设想超越了社会发展水平,实际是一种空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通过国家赎买土地的方式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一主张并未实行。中国共产党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三,建国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建国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问题与当今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直接的联系。
(1)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问题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我国近代工业化基础薄弱,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残破,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方针,需要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能力,集中有限的资源恢复、发展经济。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借鉴苏联的经验,仿照苏联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由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和农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次,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在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高度的公有制,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市场和商品经济规律,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些弊端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渐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近代丁业自身具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弱点,对外国资金、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致使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难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中国近代社会经济中的自然经济成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阻碍着近代工业的发展。
(3)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在华利益,排挤民族工业。
(4)长期战乱,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搜刮,严重破坏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以下就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线索分经济、政治、中外关系和近代思想演变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归纳。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1.近代史上的中外经济关系
近代以来中外经济关系在近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一内容又与世界近代史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知识掌握中应结合世界近代史部分与两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进行全面的理解。近代史上中外经济关系的总体特点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一系列经济特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等资源,形成了近代中外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中的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倾销,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将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开设丁厂的特权,利用中国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取得巨额利润,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在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经济权益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不断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最突出的表现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沦陷区经济资源的掠夺。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影响应把握两个方面。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和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导致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经济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丧失,日益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保证自己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压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经济落后。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侵略过程中,客观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中国由此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侵略的同时将近代生产技术带人中国,刺激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探索
19世纪60、70年代,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知识分子倡导全面学习西方,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设想,形成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提出了全面改革内政,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方案,在光绪帝支持下进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破除旧制,发展资本主义。由于维新派力量软弱和封建顽固派的阻挠、破坏,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但这次运动传播了西方的近代思想,起到了社会启蒙作用,为后来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民主政治的道路提供了基础。戊戌变法和《辛丑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继续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与从旧官僚中分化出来的立宪派一起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希望通过清政府的改革实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从1901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摆脱统治危机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改革,1911年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君主立宪制的尝试最终破产。
2.近代以来的农业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代以来的农业发展也经历了经营模式的变化。
第一,近代的农业问题近代农业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商品倾销对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客观上促使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但近代农业发展一方面仍然保留了封建地主经济,另一方面也受到外国势力的掠夺,总体发展水平落后。
3.近代以来的工业化问题
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下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第一,近代工业化的起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工业化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两方面知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中的洋务派官僚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为实现“自强”的目的,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同时开办新式教育,选派留学生出国,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洋务运动首次采取近代生产方式进行工业生产,其举办的新式教育也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技术人才,开启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企业采用封建衙门的管理方式,效率低下,同时,洋务派创办企业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并未以近代工业带动社会经济向近代经济的全面转化,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近代工业化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由民间创办的近代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60年代,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诱导,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辛亥革命至“一战”期间,受辛亥革命的鼓舞和“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以轻工业为主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时期,企业数量增加,近代工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展开的,其发展始终面临不利的环境。其不利因素主要有: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的发展
各地高考试卷中,涉及近现代政治领域的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复习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对这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近现代史上的制度变革与民主政治的发展近代史上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应重点掌握以下问题。
第一,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尝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们试图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各项社会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全面变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探索模式。
第二,建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建立国营工业、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为全面开展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基础。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任务,制定、实施了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集中精力进行重工业建设,建立了一批大型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工程,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一五”计划后期,出现了追求速度,经济比例失调的倾向。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1958年至1965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全面经济建设,在钢铁、能源、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一时期由于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建设速度,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工业建设中强调“以钢为纲”,导致重工业畸形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十年“文革”期间,社会动荡造成工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对外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工业化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近代史上,封建地主经济的延续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同时也成为封建势力生存的经济基础。由此,近代土地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式是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经济,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消除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完成近代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同时,土地问题的解决还能够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调动其革命积极性,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2)改革开放时期经济模式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为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两个领域。在农村,1978年后,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全面发展,并使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逐步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过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城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扩大企业自主权人手,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形成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机制,1992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