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专题一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人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页眉内容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第一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只有在初中时对本节内容有所涉及,但仅停留在表层,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仅限于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历史概念。

●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与腐败。

【知识重难点】知识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

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知识难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的分析与把握。

【教学思路】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画图法,联系法,情景再现过程:1、课前预习学案: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如古代皇帝和丞相的故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元世祖等)为课堂做准备。

2、课内:(1)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的现场摸拟,并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如学生扮演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君主专 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设计

《君主专 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设计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历程,包括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掌握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如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官僚制度的演变等。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演进与强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图表解读、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探究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现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至明清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历程和主要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表现和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君主专制政体演进与强化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性。

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君主专制政体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框架。

2、史料分析法展示历史文献、图片、图表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图片或视频,提问:秦始皇是如何实现对全国的统治的?从而引出君主专制政体的话题。

2、讲授新课(1)秦汉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初步建立讲解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介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恩令、设立内朝等。

(2)隋唐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完善讲述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强调其对皇权的加强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分析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探讨其对官僚选拔和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专题一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案

专题一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案

拓展 提升
教师反思评价:
4
一、 法令出一 1、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 特点(皇帝制度的特征) :①天下独尊②皇权至上(高度集权,皇权随意性、专断 性)③皇位世袭④君臣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准 备 阶 段 3、 弊端:①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特征,往往影响着国家着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 ②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发现 问题 4、 演变: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的变化都是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 臣关系,实质“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问题】 :阅读教材 12 页左上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答案】 : 二、 君权和相权 1、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都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 间难免产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大权。 2、 历代采取限制相权的措施: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题) 第 1
课时
【导学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特点。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元王朝政治制度演 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这一阶段的演进脉络与特点,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 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收集相关 资料和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鲜活的历史信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 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和分析 问题,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的生活中的影响进行辨证的思考和总结。 【导学重点】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形态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 进的关系。 【导学难点】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环节 习旧 引新 学生回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 导学内容

教学设计: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设计: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王二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沿袭秦政,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

而本节就是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专制政体逐步强化,政治权力逐步集中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历史。

(多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内容或“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可举例说明)这种皇帝制度在中国维持两千年之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方才废除。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P13“学习思考”;再现这种“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君权和相权君主不是三头六臂,为了更好的执政,任命人员成为自己的政治助手,处理各种事务。

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就是皇帝的主要助手。

皇帝在执政过程中,通常注意限制相权来独揽行政大权。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教学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教学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巩固练习】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推选郡县制 C.中央设三公九卿D.设立严密的监察制度二.中国古代相权的演变: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⑴秦:是百官之首,助理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⑵汉朝:汉初:丞相实为掌握行政实权总理。

汉武帝:削夺相权①频繁任免丞相。

②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⑶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

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

⑷宋代:设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分化相权。

⑸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

【规律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巩固练习】2、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3、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4、(2001全国文综卷)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古代监察体制:①秦朝:设立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和监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和行政区划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上。

●教材分析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都占有很大篇幅。

它揭示了从汉朝到明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沿革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时间跨度非常大,没有通史知识作保证的话,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有困难的。

这需要老师的调控。

同时,本节内容形散而神不散”,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但也为教师个性教学发挥创造了可能。

师生要共同“沿制度变革,寻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1.教法:课堂教学上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诱思交融”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为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学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采用诱思探究、使用学习、导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自主、合作与探究。

2.学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精神,努力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汉代的“中朝”、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及州的设置、元朝的行省制度;汉代的刺史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从汉到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特点。

3.运用:通过引导学生整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提供的图文资料,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知识(重点);2、了解中国古代从汉朝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重点);3、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这一阶段的演进脉络与特点,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的能力。

(难点)4、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过程:一、基础篇学生背写上一节的知识点1、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中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与分封制有密切联系的有哪些?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三大特点是什么?4、秦统一中国的四大步骤是什么?5、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郡县制的实行,成为取代的重要标志。

6、三公九卿制度中,三公是指哪些人?他们各自的职责有哪些?二、升华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完成,教师适当补充。

(大概需要15分钟)1、概括秦朝至清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存在的主要矛盾,用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矛盾发展的趋势。

3、如何评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可结合高中常考问题一本全P15解答)三、巩固篇15分钟完成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秦以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进与强化的过程。

重点把握了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课后反思:本节是学考前的一节复习课,重在让学生注意了解历史发展中的历史线索,从而逐步建立知识框架。

但由于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到位,以至于背写和自主学习的过程较缓慢。

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入】好了歌皇帝的烦恼人人说做皇帝好,人人说做皇帝好,君权与相权选官制度其实皇帝也苦恼;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忠奸难辩后宫争宠吃不消;后宫争宠吃不消;监察制度要是官吏选不好,官 吏 难选 贪污腐败治不了; 腐 败 难 治最怕地方造反了, 地 方 难 管身家性命也难保。

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究竟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如何解决呢?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情况, 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新课探讨】一、君权与相权——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1、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2、阅读材料,指出汉朝丞相制度的变化: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

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二:汉初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

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材料三:汉武帝时所用丞相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

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

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大将军等。

地方制度材料四:汉武帝时丞相任职时间和离任原因:变化: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实际上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时:①频繁更换丞相;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③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内朝牵制外朝示意图:3、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复习教案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复习教案 人民版必修1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一、独学指导:1. 知识指导: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 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法令出一1.创立 秦始皇开始使用 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 、 、 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知识点二 君权和相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帝相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限制、分散相权的措施:(1)汉朝:措施:汉武帝①频繁更换_________严厉处置犯有过错的丞相。

②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和高级将领参与朝政,形成_______ ,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______,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______相对应。

(2)唐朝:实行 _______________ ,决策机构是_________省,审议机构是________省,执行机构是____________,下设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___________作为三省议政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进一步分散相权。

(3)宋朝:___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__________ 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司枢密使。

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___________为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制度在封建时代是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1、秦:设专门官员,中央设_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_。

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题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进,以及以科举制为核心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趋势。

课时设计 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文献史料、流程图、地图等史料解读,知道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选官制度三条线索的演进与发展;2. 通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宏观构建,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趋势,理解皇权专制下蕴含的政治理念;3. 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认识,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优缺点,感受到中华民族政治智慧,增强民族历史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多媒体展示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出示材料|材料]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特,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问题探究:这段打油诗中皇帝都在苦恼些什么?2.新课讲授(1)君权与相权①汉:中外朝制[出示材料|表格]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学生总结:汉武帝通过免职、处死的手段,在政治上打压丞相的势力。

教师讲解:汉武帝启用了一大批亲信近臣参与政治决策。

原本掌握决策权的三公九卿就逐渐沦为了执行机构,被迫成为工具人。

②唐:三省六部制教师讲解:中外朝所造成外戚、宦官干政,引起了东汉统治者的反思。

在东汉时出现了新的机构——尚书台,尚书台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为了制约尚书台的权力,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中书省、门下省。

发展到唐就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问题探究:三省的职能是什么?三省的长官谁的权力最大?教师总结:宰相人数增加,行政权被一分为三。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他们之间又相互制约。

门下省设置了政事堂,三省长官集体议事。

[出示材料|史料]“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刘炜之学生总结:三省六部对皇权依然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历史ⅰ人民版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历史ⅰ人民版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历史ⅰ人民版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归纳的方法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的两条线索〔即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利用表格对比“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之间在选官对象、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历史作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

2、学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二】课标内容及重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三〖重点难点〗分析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按朝代顺序,分别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两个方面,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演变顺序:〔1〕中央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中书门下、参知政事的设置以削弱相权;元朝设置了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2〕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四】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人民版教材从皇帝制的演进、君权与相权之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演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行省的设置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汉到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进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

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

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

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归纳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认识其特点。

(重点)2.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

(重点)3.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

(难点)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1)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限制相权的措施(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唐代设置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

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

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

【自主学习】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一专题p12至p16二.考虑题目:1.我国古代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有哪些详细制度为之效劳?2.围绕君主专制政体有哪两对根本矛盾?汉唐及宋代统治者力图通过哪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三.自主解答:1.简述我国古代选官用人有根本制度.2.简述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根本制度.【互动学习】一.情景激趣相信同学们看过许多古妆戏,特别是许多涉及古代帝王的古妆戏.不知你发现没有:君臣在朝堂上议政的时候,皇帝为什么坐北面南,高高在上;大臣在汉代可以在君主面前坐而议政,到了唐宋时候根本是在君主面前站而议政,到了明清时候那么根本上是跪而议政,皇帝在朝堂之上杖责〔杀〕时有发生,特别是清代大臣不敢直视皇帝,多葡伏在地听取其旨意。

这些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的什么特点和开展趋势呢?另外古代王朝中后期政治生活中为什么经常出现的大臣、外戚、宦官专权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不是偶发而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二.探究生趣主题一."法令出一"〔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天下独尊,集权〔行政司法军权等〕于一身2.决策具独断性,随意性,是典型的个人政治〔人治〕3.君臣关系是主仆〔奴〕关系探究1.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于何人?又是什么时候走到历史尽头?有关专制帝王的规定你还理解哪些?〔提示:产生方式,服饰,称谓等〕这些规定的本质是什么?主题二.君权和相权〔根本矛盾之一〕1.丞相制度的特点: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与皇权专制有矛盾.朝代主要措施评价汉朝(汉武帝)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②设中朝〔内朝〕与外朝相对目的:防止宰相专权,稳固皇权专制.积极:宰相集体辅政有利进步行政效率和弥补因政事繁多而宰相的才能和精力缺乏的缺陷.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互相牵制监视,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和政事堂会议北宋①设中书门下工(政事堂),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朝根本沿袭宋制探究统治者解决相权威的措施中最根本的共同做法是什么?(提示:增设机构分割相权;增加宰相人数;集体辅助政)探究3.从历代重视监察制度建立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主题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一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 人民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一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 人民版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3.影响(1)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演变西汉汉武帝设立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与“外朝”制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下设政事堂,相权有所分散宋代设_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职务相当于宰相。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元朝大都沿用宋制2.影响:有利于防范宰相专权;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1)秦朝:中央和地方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3)发展:唐代的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元朝的御史台.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4.科举制(1)演变:隋朝创立,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

(2)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3)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五、行省的设置1.内容:元代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
化》教案人民版必修1
【自主学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一专题p12至p16
二.思考题目:
1.我国古代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制度为之服务?
2.围绕君主专制政体有哪两对基本矛盾?汉唐及宋代统治者力图通过哪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三.自主解答:
1.简述我国古代选官用人有基本制度.
2.简述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相信同学们看过许多古妆戏,特别是许多涉及古代帝王的古妆戏.不知你发现没有:君臣在朝堂上议政的时候,皇帝为什么坐北面南,高高在上;大臣在汉代可以在君主面前坐而议政,到了唐宋时候基本是在君主面前站而议政,到了明清时候则基本上是跪而议政,皇帝在朝堂之上杖责(杀)时有发生,特别是清代大臣不敢直视皇帝,多葡伏在地听取其旨意。

这些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的什么特点和发展趋势呢?另外古代王朝中后期政治生活中为什么经常出现的大臣、外戚、宦官专权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不是偶发而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二.探索生趣
主题一."法令出一"(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天下独尊,集权(行政司法军权等)于一身
2.决策具独断性,随意性,是典型的个人政治(人治)
3.君臣关系是主仆(奴)关系
探究1.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于何人?又是什么时候走到历史尽头?有关专制帝王的规定你还了解哪些?(提示:产生方式,服饰,称谓等)这些规定的实质是什么?
主题二.君权和相权(基本矛盾之一)
1.丞相制度的特点: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与皇权专制有矛盾.
2.汉唐及宋元统治者解决相权威的措施
探究2.你认为汉唐宋元统治者解决相权威的措施中最基本的共同做法是什么?
(提示:增设机构分割相权;增加宰相人数;集体辅助政)
主题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探究3.从历代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主题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此制度也是我国后来姓氏的来源之一:如司马,仓氏和庾姓等)
2、察举制:汉武帝创立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察举制权操于
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探究4.如何科学客观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d.科举制后来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影响.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主题五: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秦汉: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后来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2.唐宋:三级行政(道、州、县;或路、州、县)
3.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1)特点:①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创立行省制);②建立了中央政府部分地区直接管理制度(中书省直辖“腹里”;宣政院管辖藏区)
(2)关于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总结固趣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总特点(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3)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作用和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中期)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国家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这些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又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2.本课知识表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