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从学界对话开始——读《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走近名人故事》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走近名人故事》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走近名人故事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元,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其中四篇是现代文,写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和福楼拜等四位大家。

第五篇是文言文《孙权劝学》。

本主题单元的内容是走近名人,我们把五篇课文设计成四个专题。

专题一: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专题二:收集整理名人事迹;专题三: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专题四:谈谈学习感受。

这四个专题让学生通过收集自己所崇拜的名人的有关资料(生平、性格、爱好、事迹、品质等),对他们有初步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籍对几位名人展开具体的学习,通过研读他们经典的故事,品读他们的语言,体会与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点击打开链接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3、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1、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闲”波无痕 唯有“入境”始与亲

“闲”波无痕 唯有“入境”始与亲

“闲”波无痕唯有“入境”始与亲作者:马巧婷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06期新课改要求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从单元出发,以素养的视角来审视篇目教学的作用,有机融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深入阅读、自主阅读,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其起点应该是真实情境的创设,终点则为真实任务的解决。

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教师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而更好地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进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执教统编版《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时,充分考虑到“单元学习任务”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眼中的自然美,体会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领悟从中反映的审美倾向、人生思考和民族审美传统这一要求,并结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的主导话语方式——“闲话风”的特点,将课堂重点定位为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发展,中国文人传统审美情趣的鉴赏和传统文化的认同。

一、“闲言碎语”,体会散文话语方式“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母语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外化形式,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所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堂高效阅读课堂的建构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体味品读。

领略语文风采,漫游语文世界主题活动开场白

领略语文风采,漫游语文世界主题活动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以"领略语文风采,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活动。

在这个美妙的语文之旅中,我们将一同探索语文的魅力,感受文字的力量,丰富我们的语文修养。

语文是我们人类最为珍贵的沟通工具,它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更是传承文化和智慧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魔力,体验到文字所带来的美妙和力量。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将有机会品味经典名篇,聆听名家讲述,共同探索语文的奥秘。

我们将一起走进文学的殿堂,感受诗词的意境,体味散文的深意,领略小说的故事。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语文的实用性,学习如何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将迎接挑战、享受乐趣、汲取智慧。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能够增进对语文的热爱和理解,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成为我们的伙伴,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语文之旅,开拓眼界,丰富心灵,共同领略语文的风采,共游语文的世界!
谢谢!。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4、任务设计:结合课文谈谈苏轼或姚鼐对于自然的情感,以及自然在他 们生命中的意义。对比今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你有何感悟?
提示:苏轼和姚鼐都很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但两者对自然的情感 也有所不同,苏轼游玩赤壁既有兴之所至的成分,更多的是散心解忧, 自然是他宣泄被贬苦闷心情的导线,也是安慰、启迪他的母亲。姚鼐对 于自然是一种纯粹的热爱之情,为了欣赏泰山奇景,他顶风冒雪、千里 跋涉,只为饱览泰山日出之景。自然是他生命中诗意,让人生变得更丰 富更美好的存在。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民族审美心理”“热爱自然”等,可能都只是关涉部分篇 目,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所处时空的体验,以及由此 产生的情思。这里的情思,严格说来都带有民族性的远因,但 也都带有当下的色彩,故而这可以说是历史之我与当下之我的 碰撞。
本单元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这么老的“点”高中怎么教?
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一)
不朽的红楼 责任与担当
整本书阅读(二)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
学习任 单元
务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立德树人 主题指向
语文素养
课文(或学习活动) 写作
第 文学 七 阅读 单与 元 写作
自然情怀
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咏品味, 14 故都的秋/郁达夫 如 何
感受自然之美,提升 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态 *荷塘月色/朱自清
环节三:梳理脉络 1、小组之间交换试题,一对一互测,学生互评打分,小结易错知识点, 评选最佳试题。 2、任务设计:请梳理《赤壁赋》中的情感脉络,并在此脉络上标注上相 应的景、情或理。可用简洁的图形来形象地表示它们的关系。 提示:《赤壁赋》乐——悲——喜的情感为脉络,即月夜秋江之景生喜 悦之情,由箫声转悲,由赤壁江山之景产生思古伤己之幽情,后以江、 月、清风表达哲思,生旷达超脱之喜悦。 3、评价:组员(自评)和小组长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 4、课后作业: (1)背诵《赤壁赋》. (2)熟读两篇课文,选出最喜爱段落,尝试配乐朗读或制作诵读小视频。 (3)熟读注释。

相约经典,徜徉在诗意的世界

相约经典,徜徉在诗意的世界

相约经典,徜徉在诗意的世界作者:肖正涓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7-01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经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人文素养的底色。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可曾几何时,墨香古卷的经典诗文逐渐沉寂了,快餐文化的读物却得到孩子们的格外青睐,他们正越来越被快餐文化所吞噬。

不可置否,现代新型人类接触媒体长大,电视、网络的文化传承冲击波太强大。

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架设经典诗文与孩子们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穿行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徜徉在经典诗文的浪漫情怀里,让经典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滋润学生,去熏陶学生,去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呢?一、围绕语文教材,走进经典诗文。

引领学生漫步于经典诗文的世界,关键在于课堂中教师的引领。

在备课时,我总习惯于寻觅着教材中经典诗文的身影。

在教学时,我力争引经据点,旁征博引。

经典诗文,在平时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犹如春雨点点,洒落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也引领着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经典诗文产生向往。

1.根据单元主题,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明月》。

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我告诉孩子们:“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分外喜爱。

同一个月亮,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各有意境,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思乡之情;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衬托了孤寂之情;白居易的《暮江吟》抒发了喜爱之情;李贺的《马》展示了广阔的情怀;张继的《枫桥夜泊》表露了愁苦之情;而李白的《把酒问月》还表达了哲理之思……”孩子们为月亮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而惊奇,更被经典诗文的魅力而吸引。

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访谈人桑哲

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访谈人桑哲


者 :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哲, 著
的指 导 意 义 。
— —
出版社 :山东教育 出版社
l S B N :978—7—53 28—6253 —5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赵 文静

类 :语文 / 名家 / 访谈
强调 以学生 为主体,这 个理念 对语 文教 学非常重 要。语文学 习和
其他 学科 的学 习有很大不 同,这个 不 同就在 于它 的个 性化很 强。
中国语文现代 化学会理 事 、中国当代 文学研 究会语 文教 学专业 委 员会常务理事 、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兼职。

这本 书 中记 录 了包括 大学教授 、教材编 订者 、作 家和特级教 师等 与语 文有关 的 7 1位知名人士对语 文教育 中一些 问题 的看法。这些 观点 与理 念高瞻远瞩 . 与时俱进 . 对于促进语 文教育 的发展 有重要
最是 书香能致远。 比如写作 ,写 作的过程 就是表达 自我思想情感 的过 程.是 一项非 常个 人化 的劳动,要想 学会写作 ,就 要从新课标 所强调 的 自主写 作 的实践 中做 起。 阅读水平 要想真 正提 高,也必须 加强个 性化的
阅读 训 练 ,成 为 阅 读 活 动 的 主 人 。 我 觉 得 主 体 性 的 教 学 很 能体 现
学研 究专家、写作研 究专家 、编辑学专家 、作家 等。

哲,男 ,笔名 弓木。 《 现代语文 》杂志社社长 、常务副主编。
中国民主建 国会会 员,民建 曲阜市委副主委。主要研 究中国古代 文
化 与 文学 、中 国语 言 规 划 吏 、 语 文 教 学 等 ,主 要有 全 国 中语 会 理 事 、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一、对话理论兴起的背景大多数人认为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但是 ,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 ,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 ,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

自从巴赫金探讨对话性之后 ,对话 ,这个具有多元价值指向的词语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开始活泼于人文主义者的视野之中。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论〞中把对话更多地视为一种方法论 ,认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经。

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要以对话为根底 ,促使教育的方法、程序和价值发生变革。

巴赫金认为 ,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根底。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 ,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 ,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 ,什么也归结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生存的最低条件〞。

“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 ,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 ,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

不仅以自己的思想 ,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 ,白春仁、顾亚铃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 ,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 ,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根底。

因此 ,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 ,个体才能走向他人 ,走向意义的不断生成 ,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拥有构建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对话无法脱离语言这个领域 ,但是对话关系又是超出语言学领域的一种特殊关系。

名家谈语文学习

名家谈语文学习

名家谈语文学习话题:学生语文教育学习叶圣陶谈语文学习申士昌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

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担任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桃李满天下。

他在语文教育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可用“博大精深,纵贯古今,横通中外,中国特色”16个字来概括。

1979年4月下旬,我怀着对叶老崇敬的心情来到他在北京的寓所,请他为我们几位同仁创办的《学作文》报题词。

叶老当时已是85岁高龄,视力很差。

为了语文教育事业,他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握着毛笔,十分工整地写下了朴实无华、发人深省的肺腑之言:“作文是用笔来说话。

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这既是对“十年动乱”盛行的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不良文风的有力批判,又为广大中小学生作文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我们把叶老的题词刊登在《学作文》创刊号上,叶老的题词给这个新生刊物的编者、作者、读者以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叶老关于作文训练的教育思想是一贯的。

1980年国庆节,他为《作文选读》题词:“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们记住这两点。

”1982年9月13日,叶老在“外空探索”征文发奖会上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又必须说得清楚,写得明白。

如果说虚假的话,那是不道德的。

……作文是一个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1983年1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叶老谈到1982年高考作文题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再次强调要作文,更要做人;临场作文也要提倡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反对言不由衷,用假话骗人。

语文味

语文味

语文味“语文味”在2001年上半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厂泛关注。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简介“语文味”在2001年上半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厂泛关注。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外延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最高形式语文课教学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准确地说,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

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2024年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永寿县2024年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思想是心灵的土壤,孕育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文学是世界语言,其中蕴含着社会与人生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消除隔阂,实现相互理解,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开展“思想的光芒•文学的力量”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文学中的思想内涵】第一组搜集了有关文学中的思想内涵的材料,请认真阅读,完成1~9题。

(共24分)(一)文学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不同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主要诉诸人的灵魂,影响人的精神。

文学对人的精神和人的心灵发言。

文学要勇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勇于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文学以形象表达世界,分享人们对生活、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

文学揭示种种秘密,积累和凝聚智慧,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实,灵魂得到浇guàn,积攒起对抗外部世界的信心,克服孤独恐惧,度过漫漫长夜。

文学在进化中还获得了一种超脱物质利益和现实功利纠缠的能力,我们不指望文学解决具体的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希望文学提供思想和精神上的愉悦,如果没有作家笔墨的装扮,世界会显得无比枯燥与平凡。

文学使人们产生一种脱俗的冲动,心灵得到启迪、净化,精神得到指引,文学让我们去追求非现实的理想,幻想现实之外的境界,达到对世界和自然的透彻领悟,增强内在修养,丰富精神修养。

(二)经典文学中的思想内涵①纵观世界文学传世之作,都通过合理的结构、艺术的形式、精致的语言、形象的思维,对人类共通的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映,是人们认识自己、观察社会、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

小学语文教师必看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必看书目

小学语文教学建模小学语文教学的细节及案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小学语文享受对话教学>><<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对话>>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于漪于教育教学求索》《赵谦翔于绿色语文》《李吉林于情境教育》《窦桂梅于主题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叶圣陶教育文集》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校本研修热点丛书《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小学语文读写探索小学语文常识教学设计(邱雪华)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方斐卿)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高帆)新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一、教育名著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语文跨学科学习“语文性”的多维探讨

语文跨学科学习“语文性”的多维探讨

语文跨学科学习“语文性”的多维探讨作者:刘华沈滨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2年第10期【关键词】语文,跨学科学习,语文以外学科的读写21世纪以来语文跨学科学习逐渐成为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

200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其中包括“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2017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

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对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认识,都不甚清晰和深刻。

在近期发表的相关论文中甚至不乏关于语文跨学科学习本质相互对立的观点。

如殷伟荣等认为“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任务群教学,首先要牢牢树立语文学科的本位意识,并坚守这个本位”,即跨学科任务群“教的是语文”,“学生最大的收获也应该来自语文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增加,至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知识,至多可以作为副产品来兼顾并收或旁逸斜出”。

[1]而张广录则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功夫可能不在‘语文’知识本身,而在‘语文’之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能重心不在于‘语文能力’本身,而在于对‘语文’之外的‘世界’的了解与认知,‘跨学科学习’正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钥匙和有效途径”。

[2]前者强调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语文学科本位,并明确这个本位就是“语用能力”;后者则强调语文跨学科学习应突破“语言应用”的语文学科领域,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原理和认知模型,认识真实的世界。

二者的对立集中于以下问题:语文跨学科学习究竟应该不应该突破语文的学科领域?这一问题后面还会有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果不应该,语文跨学科学习相比于传统的语文学习,有什么独特价值?”或者“如果应该,语文教师能否胜任这种基于其他学科又超越其他学科的语文跨学科学习?语文课程能否涵盖这种可能包含了所有学科课程内容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本文将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焦点、特殊内容、指导责任等维度,深入探讨其“语文性”问题。

《+风景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风景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 政治寓谈风景,文中谈了哪些风景呢? 请你通读全文,找出写景段落,尝试用五字小标题概括段中描绘 的风景画面。
(第1段)沙漠驼铃图 (第2段)高原归耕图 (第3段)延河夕照图
(第5段)石洞雨景图 (第7段)桃林小憩图 (第9段)北国晨号图
《风景谈》
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社会活动家。先后参与组织“文学研究 会”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建国后 曾任作协主席和文化部长。1981年3月 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 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 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代表作品有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名小号 兵和一位哨兵的形象,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 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 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小结
①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②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的 精神——人对自然的改造。 ③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有 生命力。 ④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 、内在精神生活充实、有生命力。 ⑤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有生命力、高尚的精神 生活。 ⑥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劳动者辛勤劳作后的充实与欢乐。
文本研读
高原归耕图 “高原归耕”,写的是延安人种田晚归的 “风景”。黄土高原没有翠色欲流的芳草,没 有风中起伏的稻浪,有的只是稀稀落落癞头似 的梯田。但这儿的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别 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更动人的是月明之夜,“蓝的天、黑的山, 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晚归的种地人,牵着牛、 扛着犁、带着孩子,唱着粗朴的短歌,愉快地 没入山坳”。多么甜美的生活!

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读后

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读后

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读后赵文静;彭小明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我们有幸能读到桑哲老师编写的《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一书。

这本书中记录了包括大学教授、教材编订者、作家和特级教师等与语文有关的71位知名人士对语文教育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这些观点与理念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对于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84-88)
【作者】赵文静;彭小明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大学 325035;浙江温州大学 32503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读后感中展示自我才情——向名家学写读后感 [J], 罗小军;
2.在读后感中展示自我才情——向名家学写读后感 [J], 罗小军
3.他山之后可以攻玉——读桑哲的《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 [J], 郭成杰
4.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从学界对话开始——读《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 [J], 于龙
5.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访谈人桑哲 [J], 桑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桥》的教学反思

《桥》的教学反思

《桥》的教学反思1、《桥》的教学反思“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择其中2~3组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接近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再对比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通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对比,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四、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感受知识的形成。

五、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幼儿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哪些_学习语文的方法

幼儿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哪些_学习语文的方法

幼儿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哪些_学习语文的方法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心与心的交流。

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幼儿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哪些_学习语文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哪些首先我们必须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从宏观方面来说,它代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从微观方面来说,它代表了个人的素质水平。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不容分说,语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就从爱国的观点出发吧,我们就应当学好语文。

作为在校学生,学习语文尤其重要。

它是一门伦理道德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课程。

从理论来说,它能帮助我们学会辨别事物的本质,理解别人的语言、举止、行为,从而达到人与人互相沟通的境界。

说到逻辑思维,有人一定会理解为这是理解的本质,与文科毫无瓜葛。

其实不然,语文实质上也须动脑筋,里面的许多问题不单是呆板的死记,还有更多都能够表现理科方面所不能表现的一处。

学好了语文,还可以为其他科目打基础,做铺垫。

例如,数学这门课程中,有许多的定律和公式,还有许多在平常人看来都难理解的应用题,这一来,就要用上语文了。

学好了语文才能学会理解,学会了理解,自然地,题目的意思便一看而知了。

可见,学好语文是如此重要。

对于21世纪培养新人才的这个时代,语文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和素质,对我们现在以至将来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文在我国是如此重要。

综上所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表现在一个人的口才和素质水平上,又表现在全民族的综合水平上。

做为中国人,首先得把母语学好。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人就得排斥其他语言,只学语文。

而是只有语文之后,才能为学外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应该怎样学好语文呢?这个问题困惑了许多学生,以致他倒把语文当做难点。

语文更注重于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多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这里的读绝对不是死读,拿着语文书过眼云烟,囫囵吞枣,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浪费时间。

诗意语文的旨归精神的语文

诗意语文的旨归精神的语文

诗意语文的旨归:精神的语文王崧舟语文是什么?我曾经千百次地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或许,有1000个语文教师就会有1000种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却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面对、思考、最终给出自己答案的问题。

其实,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基础的过程。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

李白眼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明丽;老舍的猫,乖巧、淘气、古怪、温柔,是那样惹人怜爱;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量丰妙。

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语文教育必须重视精神熏陶。

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文世界 的精 神 游 历 : 学界对 话 开始 从
— —
读《 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 . .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一 . . . . . . . .
“ 传统化” 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 统 士人 的游学 固然不 乏对 新 知 的求索 与问题
的探讨, 但他们主要是以游学为进阶——致仕、 科 举、 扬名、 求学等_ 之道。与他们不同的是 , 桑哲 先生的 “ 游学” 是一次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 是为感 受语文、 理解语文、 思考语文, 反思和推进语文教育
回顾 2 世 纪 以 来 的语 文教 育评 价 , 们 发现 , 0 我 语 文教 育 一直 处 于社 会批 评 的风 口浪 尖 , 对语 文 教 育 的不 满 情 绪 弥 漫 于整 个 2 世 纪 , 至 当下 , 更 0 及 则
例 0- 罚 22 1 . 5
6 8
到 后来 , 人甚 至要 创 立一 门 “ 文学 ”以 为语 文 教 有 语
初 , 多特 级教师、 许 语文名家、 学科专家的理念 、 思


语 文 世 界 的 精 神 游 历 — — 记 取 那 些 正 在
想、 经验 、 实践 对这 些宝贵 的财 富, 我们 的关注也还 远 远 不足。 这 从 个意 义上讲 , 桑哲先 生的名家访谈恰 好 记 取了那些 正 在 “ 统化 ” 传 的语 文教 育思想 。
学 科领 域 专 家 对 语 文教 育 工作 的 主动 介入 。 者 如 前
育的学科理论基础。 现在看来, 不少努力很容 易导致 语文教育的 “ 自闭症” 在一 个个封 闭的小 圈子里 ,“ 打 转转, 自说 自话” 一方面, 中、 : 小、 大学 “ 各人 自扫 门前 雪” 一方面, ; 语文教者工作者不顾其他学科 的
消解语文教育的 “ 自闭症” 需要一种开放 的胆 ,
识 气 度、 种开 阔 的学术 视 野, 一 关注 并及 时吸 纳相 关
育问题往往 是 “ 学科本位” 的观察。 比如语言学 家看 语文教育, 看到的问题往往是 由于语言教育不足, 而 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 文学家看语文教育, 看到的问 题则容易是由于文学教育不足 , 使得语文教学 不尽 如人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单向度的知识引进与学科
绪, 除对 当下语 文教 育 的不 满外 , 有一种 怀 旧的 心 还 理 状态 。 对传 统语 文教 育 , 但 仅仅停 留在怀 念 的情 绪
“ 鹅湖之会 ” 从 身体的游历到精神的游历, , 负笈追
师、 游历 四方 的游 学传 统 绵延不 绝。 学以其 独特 的 游
知 识 互动 方 式 , 阔了士人 的视 野, 富 了士人 的 学 开 丰
在“ 当下语文” 的两个参照系统上 : 一是外国语文教
育, 二是 传 统语 文教 育 。 中, 外 国语 文教 育 的发 其 对
现、 研究和借鉴的工作正受到越来越 多的关注 , 也不
断有新 的成 绩涌 现 。 较而 言 , 传统语 文教 育的 审 相 对
视、 发掘、 究和借鉴的工作稍显迟滞。 研 最近, 民国 语文课本 和民国小学生作文备受瞩 目, 其背后的情
本位 的介入 还 不 能 很 好地 解 决 语文 教 育 问题 。 想要 对语 文教 育有 更 为客 观 的判 断、 为科 学 的建 构 , 更 显 然 还 需要 更 进 一步 的学 科 整合 。 这一 学 科 整合 的理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上海 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于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 . . .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在 中国教育史上, 游学 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教学活动。先秦以降, 从诸子百家、 名士大 师以至历 代儒 生, 从孔孟的 “ 后车数十乘, 从者数百 ’ 到司
养, 推动了文化传播与学术交流。 从某种程度上讲, 桑哲先生的 《 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 》 一书就是一本 当 代语文教育的 “ 游学记” 。
状态里, 显然远远不够。 再有就是我们对 “ 传统 ” 的 理解。 作为一个时间概念的 “ 传统” 并非一定是在时
间上与我们 拉开很 大 距 离的年代 , 0 纪 末 、 1 纪 2世 2世
而 问道 四方。
二 、 科互 涉 与知 识 互动 ——语 文教 育 学 科 之 学
间的协作与贯通
2 世 纪语 文 独 立设 科 以 来 , 0 从传 统 的经 学 改 造 成 现代 意 义上 的国语 、 国文 、 汉语 、 学、 文 等 , 文 语 其 学 科 性 质 和疆 界 问题 就 一直 困扰着 我 们 。 语 文教 为 育 划定界 限、 出疆 界 , 了许 多人努力的方 向, 问 圈 成 追
马迁 的 “ 二十而 南游 江 淮 , 会 稽 , 禹穴 ” 郑玄 上 探 和 的 “ 学周 秦之 都 , 来 幽 并兖 豫 之 地 ” 从稷 下学 游 往 , 宫、 太学 、 书院、 塾 到海 外 异 邦 , “ 家争 鸣” 义 从 百 到
趋浓重。 在种种不满 的情绪中, 我们习惯于把 目 光落
发展 变化 , 顾埋 头 闭门造车 。( 川 只 顾之 语)
2 世纪以来对语法知识、 0 文艺学知识等的教材与教 学引进 , 后者如钱理群 、 孙绍振、 温儒 敏、 曹文轩等 专家对语文课程、 教材、 教学的关注和介入。 从语文教育的学科协作与科学发展来看, 这种
知 识 引进 与主动 介入 当然 是 有重 要意 义 的。 过 , 不 学 科 专 家 由于 受限 于 学 科 领域 , 所 观 察 到 的语 文 教 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