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后一课》教案 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后一课》(第3课时)教案 长春版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最后一课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
——你们走吧。
”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
七年级语文上册12最后一课教案长春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而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加深对本课主题的认识。
2.领会本文的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都表现在哪些具体事件中?(自由发言)裴多菲有诗:“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那种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激动在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步感知师: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但我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不会感到乏味,因为这个故事很有吸引力。
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这篇课文,感受它的魅力。
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文中的人物,对这一事件或其他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心得吧!生:(自由发言。
教师无需限制,也无需肯定和否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
)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有的强调情感上的震撼,有的强调技巧上的出色,有的欣赏人物的形象,有的着眼于故事的叙述。
尽管这只是一些模糊的、直觉的感受,但正是这些感受激励着我们进一步探究。
我希望,在下面的学习中,大家能顺着刚才的感觉,更深入、更细致地对文章进行体味钻研。
三、研读课文师: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来做三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说一段鉴赏的文字,谈一点学习本文的收获。
1.朗读佳句。
我们先做第一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
这篇课文中,肯定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寻找一处,勾出来,细细地朗读、品味。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12最后一课》word教案 (1).doc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小说先写小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
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而后写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
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里一方面突出了小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接着作者描写了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当小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
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
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
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 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的】1.让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词。
2.分析层次理解大意,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3.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手段】游戏教学法【教学准备】幻灯机,相关幻灯片;自制的小图片等等。
【教学步骤】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后一课》教案 长春版
《最后一课》说课稿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教学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教法、学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2《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思路:本课可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除了识记字词外,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从而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这篇文章,通过一堂法语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情感。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淘气天真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表现呢?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870年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帮的行为,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普法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和爱国情绪。
三、字词检测1、注音捂(wǔ)戒(jiè)踱(duó)郝叟(hǎosǒu)膝(xī)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2、解释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长春版语文七上第12课《最后一课》word教学参考
一二最后一课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小说先写小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
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而后写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
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里一方面突出了小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接着作者描写了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当小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
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
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
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后一课》(第3课时)教案 长春版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预习下一课
韩麦尔先生
深情·悲痛
思索·内疚
沉思·悲愤
指名回答
教师口述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以次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渗透德育
教师口述小结
教学反思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如:他转 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 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 国、恨敌人的 全部思想感情 ,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是如何刻画的?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一)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阅读12最后一课【区一等奖】
《最后一课》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3.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导学探究(一)课前准备我们将要欣赏的是一篇世界驰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何以驰名世界,它有什么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为争夺称霸欧洲的地位,斗争日趋激化。
终于导致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为期10个月的普法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普鲁士击败了法国,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格林两个省的大部分土地给普鲁士。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正是以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朗士的叙述,表现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对失去国土和母语的由衷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二)自学探究1.积累字词: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 wǔ)祈祷(qí dǎo )惩罚(chéng)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郝叟(hǎo sǒu)皱边(zhòu)督学(dū)膝头(xī)懊悔(ào)萨(sà)挟( xié)惨白(cǎn )钥匙(yào)磨(mó)损强(qiǎng)迫2.理清故事情节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1)提示: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朗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12最后一课》word教案 (4).doc
一二最后一课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小说先写小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
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而后写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
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里一方面突出了小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接着作者描写了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当小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
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
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
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吉林省榆树市保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最后一课》教案 长版
12.最后一课(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题目导入法。
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希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么上?2.背景知识介绍法。
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
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面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
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最后一课》教案 长春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3.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3.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诗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最后一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背景介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小说的文学常识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根据篇幅可分为:短篇小说、小小说、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5、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描写。
四、朗读课文1.听范读,理顺字音。
2.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新词的障碍。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1.小说的主要人物有谁?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
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
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
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
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
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
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
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