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17.要挟(xié)18.郝叟(hǎo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21.糊涂(hútu)22.钥匙(yàoshi)23.强迫(qiǎngpò)24.膝(xī)头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1、重点:本文的阅读重点:第一要熟悉故事的要紧情节和了解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进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情况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进展的时期,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进展中的表现,最后明白得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这篇文章的。
情节可分为“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三个层次,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进展的三个时期。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进展史,在故情况节的进展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逐步完善。
巧妙运用多种描写方式描写人物心理,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小说专门杰出地对主人公小弗朗士进行了心理描写,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孤立地对小弗朗士的心理进行描写,而是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以及韩麦尔先生的行动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小弗朗士所见的景物、人物都覆盖上一层感情色彩,深刻而真切地揭示小弗朗士的心理状态。
小弗朗士心理状态的进展变化过程,确实是本文中心思想展开、凝聚的过程。
把握住这一点,文章的重点就容易把握了。
文章表现主题的切入点,是巧妙选取一所一般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冲突,把沦落区人民对祖国的爱恋、热爱和对入侵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来表现。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在表现手法上更是独具匠心,把这些内容都通过一个天真、稚嫩的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来表达。
对这种选材角度和表现手法,初一学生专门难领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找些相关题材,但表现方法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作比较。
因为只有通过比较,学生才会加深认识。
2、难点:作品的难点是对主人公的确认:谁是小说的主人公──那就看谁最能表达小说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文章不难看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即: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最后一课》PPT教学课件 (2)
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 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 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 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 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 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 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 常的严肃的气氛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老师 紧敲着,"静一点,静一 夹着那怕人的戒尺 点……" 穿着漂亮的礼服
其他 没有镇上的人 有镇上的人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 的表达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 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 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 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 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二、讨论主题
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 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 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 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 者的仇恨。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其中《最后一课》和《柏 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 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 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 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 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 小说集。共计近百篇短篇小 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 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 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 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文题诠释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3.主旨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的悲哀和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内容解读《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
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
部编本语文七下读读写写图文解说——第六课最后一课
wǔ
duó
捂
踱
含义:严密地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含义:慢慢地走。
例句:他捂着耳朵大声背书。/他捂着脸哭起来了。 例句: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
wǎnzhuǎn
婉转
含义:声音委婉而动听。
例句: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xuānnào
喧闹
含义:喧哗热闹。
例句: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
qì fēn
2
3
气氛
含义:特定环境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
例句: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chà yì
诧异
含义:惊异。
例句: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
1
ào huǐ
懊悔
chéng fá
惩罚
含义:烦恼,后悔。
含义:处罚。
例句:从前我没好好学习,现在我多么懊悔! 例句: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
nú lì
奴隶
yàoshi
钥匙
含义:失去人身自由,为奴隶主做事的人。 含义:开锁的器。
例句: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要记住他们 例句: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打开监狱
的语言。
大门的钥匙。
zì tiè
字帖
含义: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
例句:字帖上都是美丽的楷体字。
qí dǎo
祈祷
含义: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求福。 例句: 祈祷的钟声响了。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2、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
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
通过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像。
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
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3、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在本文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路上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教室的异常安静,上课使人难受的气氛。
这些环境描写有两点作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小弗郎士的人物性格:贪玩、害怕、难过、懊悔、专心直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幼小的心灵里萌芽。
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可爱、真实。
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对小弗朗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
4、白描手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划出来的,虽然没有全面铺开描写,但却栩栩如生,十分感人。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2021年整理〗《最后一课》课文详细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详细解析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段析】本段写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段析】这里写了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的背景,也是小说里人物活动的背景。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指体育运动,前者指军队训练。
小说是悲剧,而这里写的却是美景,充满了欢乐,表面上不合适。
其实,这里的景,不是作者眼中的景,而是小弗郎士眼中看到的景。
在他眼里,普鲁士兵的操练和画眉鸟的唱歌一样有趣,表现了他的不懂事、天真、幼稚。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①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段析】“又出了什么事啦?”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品味】“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
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思想转变的条件。
小说是1873年写的,普法战争发生在1671年,中间间隔两年,所以说“最近两年来”。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段析】以上是“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品味】小弗郎士误以为华希特的话是在拿他开玩笑,这是伏笔。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最后一课》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________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________穿戴。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________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选文加线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fèn hǎo sǒu xīhénɡB. fēn hǎo sǒu qīhénɡC. fèn hǎo suǒxīhènɡD. fēn hǎo sǒu xīhénɡ解题思路:加点的词以易于误读的词为主。
如氛(fēn)、横(hénɡ),生活方言中易误读(fèn)(hén);郝(hǎo)是不常见的词,只是姓氏,属于生僻字。
答案:D(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正确的是()。
A. 平静宁静B. 平静肃静C. 宁静安静D. 平静安静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的辨析,词语的准确适用。
平静:(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或动荡。
宁静:(环境、心情)安静。
肃静:严肃寂静。
安静:没有声音;安稳平静。
答案:B(3)在选文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是()。
A. 只、才、但是、而且B. 只要、就、因为、所以C. 只、才、而且、还D. 只要、就、虽然、却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的适用和辨析。
只: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也有“只有”的意思,“只有”后常用“才”和“方”呼应。
只要:表示必要条件,后常用“就”或“便”呼应。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刘丽琼《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
热爱祖国是一种深沉而恢宏的爱,著名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主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掌握文本内容)1、生自读课文字词:叟郝哽咽2、你读了之后的感触、体会。
生谈:……3、小弗朗士在上学之前和课堂上心情上有什么不同?为何会有这些变化?(多说)生根据文章语言描写谈谈。
点评:之前:害怕考问,决定逃学,贪玩课上:诧异、奇怪听了解释之后:难过、懊悔。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谁不受感染呢?背景引入: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4、这一些信息在文章中已经有展现,读文章1~8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好铺垫的?生谈:“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又出什么事啦?”;“反正来得及”“安安静静”……点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在一种合情合理的背景中展开,小弗朗士以及每一个人都因为有这个共同的阴霾而显得与众不同。
典型的环境让文章充满了诉说不尽的亡国之伤。
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社会环境、小弗朗士、变化)三、品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感受其爱国主义精神(分析人物形象)“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最后一课”是指最后的法语课。
初一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阅读解析
初一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阅读解析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望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终止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然而我想明白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弟子们专门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一辈子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难道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第一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是专门好的方法啊。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那个地点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只是相聚的地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但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悠闲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确实是在上面_______ 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确实是________去占据它。
想想弟子们在来源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悠闲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确实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独的方法确实是用美德去占据它.1.依照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共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
(24-29)
高潮和结局
语文课件
讲授新课
平时
今天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
总有一阵喧闹, 地,整个教室都
就是在街上也能 有一种不平常的
听到。
严肃气氛。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 啦,关课桌啦, 大家怕吵捂着耳 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 的座位上了。还 有镇上的人。
语文课件
讲授新课
平时
今天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
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
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语文课件
讲授新课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 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 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 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 的语言告别;而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 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 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 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牺牲自己顾全大局
语文课件
当堂检测
创新作业:
以“新老师”为题,写一篇 短文,想象德语老师来上课的 情形及小弗朗士的表现。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讲授新课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 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 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 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 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 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 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 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 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 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二)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刚才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现在有了答案。
小弗郎士本来很贪玩幼稚,现在却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而悔恨,讨厌的书也变成了老友。
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对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
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
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尊敬,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无限依恋。
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3.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法国的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当老师提问时因为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小弗郎士有了羞耻感。
学习文法易懂,说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
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他联想到了什么?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刘丽琼《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
热爱祖国是一种深沉而恢宏的爱,著名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主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掌握文本内容)1、生自读课文字词:叟郝哽咽2、你读了之后的感触、体会。
生谈:……3、小弗朗士在上学之前和课堂上心情上有什么不同?为何会有这些变化?(多说)生根据文章语言描写谈谈。
点评:之前:害怕考问,决定逃学,贪玩课上:诧异、奇怪听了解释之后:难过、懊悔。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谁不受感染呢?背景引入: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4、这一些信息在文章中已经有展现,读文章1~8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好铺垫的?生谈:“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又出什么事啦?”;“反正来得及”“安安静静”……点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在一种合情合理的背景中展开,小弗朗士以及每一个人都因为有这个共同的阴霾而显得与众不同。
典型的环境让文章充满了诉说不尽的亡国之伤。
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社会环境、小弗朗士、变化)三、品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感受其爱国主义精神(分析人物形象)“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最后一课”是指最后的法语课。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展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母语的热爱。
下面从小说主题、人物塑造、语言艺术、情节安排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小说主题《最后一课》的主题深刻而感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教育场景,传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母语的尊重。
在这堂法语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法语,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个主题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让读者思考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的深刻内涵。
二、人物塑造都德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中,小弗朗茨·韩培尔是一个典型的小学生形象,他对学习的态度由逃学转变为认真听讲,表现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觉醒。
此外,普鲁士军官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他们代表了侵略者的冷酷和残忍。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共性。
三、语言艺术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展现了卓越的语言艺术。
他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细腻描写,小说情节得以自然推进,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
四、情节安排《最后一课》的情节安排紧凑而有序。
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每个情节都与主题紧密相关,没有多余的赘述。
这种情节安排使得小说结构严谨,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情节的转折点也设计得十分巧妙,如韩培尔的老师竟然是普鲁士军官等情节,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和张力。
五、历史背景《最后一课》的历史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
这场战争不仅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都德创作这部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描绘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心灵的创伤。
同时,他对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也让读者对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七下语文2016新版第6课《最后一课》分析
贪玩不爱学习
热爱法语;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 惨痛的 震撼 ,激发了他心灵深处
爱国情感。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 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
分析人 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
标出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段 并分析该人物。
比喻的说法,把字帖看做国旗, 既表达了对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又表达了对母语,对祖国的无比 热爱之情。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 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 国话唱歌吧!”
这是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强迫学生 学习德语这一愚蠢行为的讽刺、 轻蔑和憎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 爱和对敌人的反抗。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 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4、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 两只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 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 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写出了郝叟对祖国语言的珍惜和热爱, 想笑是因为他的声音古怪,难过是因 为“发抖”的声音和最后一堂法语课, 表达了阿尔萨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
用了比喻的说法,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 治和封锁比作监狱大门,法国语言比作钥 匙,只要牢记祖国语言,就可以激发人们 的爱国意思,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 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学生的无 限期望以及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 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
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安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乱糟糟,不被人注意就溜到我的座位上去;但是,恰巧那一天全都安安静静,像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我从敞开的窗子,看见同学们都整整齐齐坐在各自的位子上,哈墨尔先生挟着那根可怕的铁戒尺走来走去。
我非得把门打开,在一片肃静中走进去,你想,我是多么难堪,多么害怕!【品味】“难堪”“害怕”说明小弗朗茨担心哈墨尔先生责备。
咳,事情可不是那样。
哈墨尔先生看见我并没有生气,倒是很温和地对我说:“快坐到你的位子上去吧!我的小弗朗茨。
你再不来,我们就不等你了。
”【品味】哈墨尔先生的语言出乎“我”的意料,又为下文设下一个悬念。
我跨过条凳,马上在自己的课桌前坐下。
刚从惊慌中定下神来,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常礼服,领口系着折叠得挺精致的大领结,头上戴着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身服装是他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
此外,整个课堂都充满了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
但最使我惊奇的,是看见在教室的尽头,平日空着的条凳上,也坐满了村子里的人,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不声不响,其中有霍瑟老头,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其他一些人。
他们都愁容满面。
霍瑟老头带来一本边缘都磨破了的旧识字课本,摊开在自己的膝头上,他那副大眼镜横放在书上面。
【品味】哈墨尔先生的服饰不同平日,再一次点出异常。
)【品味】霍瑟、村长、邮差等人在教室里突然出现,同孩子们一起学习,而且面带愁容,这又是一个异常现象。
【品味】写哈墨尔先生讲课前在课堂上的异常表现。
正当我看了这一切感到纳闷的时候,哈墨尔先生走上讲台,用刚才对我讲话的那种温和而严肃的声音,对我们说:【品味】从“温和”一词可以看出哈墨尔先生对祖国依依不舍之情。
【品味】从“严肃”一词可以看出哈墨尔对被迫离开课堂的激动和不满之情。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从柏林来了命令,今后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小学里,只准教德文了……新教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我请你们专心听讲。
”【品味】哈墨尔先生交代这是最后一堂法文课,希望同学们把握最后一次机会。
这几句话对我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啊!那些混账东西,原来他们在村政府前面公布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我最后一堂法文课!……【品味】“这是我最后一堂法文课!……”单独成段,表达了“我”对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浓浓深情——既热爱,又悔恨;既留恋,又无奈。
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感情。
)【品味】写“我”听到了老师的话之后的感受。
可是我刚刚勉强会写!从此,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后悔自己逃了学去掏鸟窝,到沙亚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文法书,圣徒传,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显得那么沉,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叫我舍不得离开。
对哈墨尔先生也是这样。
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处罚,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
【品味】此段描写了主人公的强烈心理反应: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恨,对不能再学到法国语言感到痛苦,对过去逃学感到懊悔,对老师充满依恋。
)【品味】通过对小弗朗茨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反映了他感情上发生的急剧的变化。
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恨,对不能再学到法语感到痛苦。
此时的“我”已经判若两人。
这个可怜的人啊!【品味】单独成段,强烈地表达了小弗朗茨对哈墨尔先生的同情、尊敬、热爱之情,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进发。
原来他是为了上最后一堂课,才穿上漂亮的节日服装。
而现在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村里的老人今天也来坐在教室的尽头,这好像是告诉我们,他们后悔过去到这小学里来得太少。
这也好像是为了向我们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他四十年来勤勤恳恳为学校服务,也好像是为了对即将离去的祖国表示他们的心意……【品味】普鲁士侵略者强迫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学校教德语,这是对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它促成了小弗朗茨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因而学习法语的感情一下子升华到了空前的高度。
【品味】写出镇上人来听课的原因。
我正在想这些事的时候,听见叫我的名字。
是轮到我来背书了。
只要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但是刚背头几个字,我就结结巴巴了,我站在座位上左右摇晃,心里难受极了,头也不敢抬。
只听见哈墨尔先生对我这样说:【品味】画线句不仅表现出小弗朗茨要回答好老师提问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坚定信心。
)“我不好再责备你了,我的小弗朗茨,你受的惩罚已经够了……事情就是这样。
我们每天都对自己说:‘算了吧,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也不迟。
’但是,你瞧,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唉!过去咱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把教育推延到明天。
现在,那些人就有权利对我们说:‘怎么,你们自称是法国人,而你们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法文!’在这件事里,我可怜的弗朗茨,罪责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都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你们的父母并没有尽力让你们好好念书。
他们为了多收入几个钱,宁愿把你们送到地里和工厂去。
我难道就没有什么该责备我自己的?我不是也常常叫你们放下学习替我浇灌园子?还有,我要是想去钓鲈鱼,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了假?”【品味】哈墨尔先生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和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表明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接着,哈墨尔先生谈到法兰西语言,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应该在我们中间保住它,永远不要把它忘了,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随后,他拿起一本文法课本,给我们讲了一课。
我真奇怪我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清楚,他所讲的内容,我都觉得很好懂,很好懂。
我相信,我从来没有这样专心听过讲,而他,也从来没有讲解得这样耐心。
简直可以说,这个可怜的人想在他走以前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传授给我们,一下子把它们灌输到我们的脑子里去。
【品味】这是对法国语言的赞美,体现了哈墨尔先生的爱国之情。
)(“牢房”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封锁;“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品味】哈墨尔先生给“我”上了一节全懂的法语课。
老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整个班级笼罩在浓浓的爱国氛围中。
讲完了文法,就开始习字。
这一天,哈墨尔先生特别为我们准备了崭新的字模,上面用漂亮的花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我们课桌的三角架上挂着这些字模,就像是许多小国旗在课堂上飘扬。
每个人是那么专心!教室里是那么肃静!这情景可真动人。
除了笔尖在纸上划写的声音外,听不到任何别的声响。
这时,有几个金龟子飞进了教室;但谁也不去注意它们,就连那些最小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专心专意在做最初级的笔画练习,好像这每一横竖都是法语字……在学校的屋顶上,有一群鸽子在低声咕咕,(③这一描写有什么作用?)我一面听着,一面想:【品味】把“字模”比喻成“小国旗”,恰当地表现了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尔萨斯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也烘托了教室里浓浓的爱国气氛。
)“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鸣唱?”【品味】这是小弗朗茨对鸽子叫声所引发的联想,是他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这一愚蠢行为的嘲笑。
)有时,我抬起头来看看,每次都看见哈墨尔先生站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盯着周围的东西,就像要把这个小学校舍都吸进眼光里带走……请想想!四十年来,他就一直待在这个地方,老是面对着这个庭院和一直没有变样的教室。
只有那些条凳和课桌因长期使用而变光滑了;还有院子里那棵核桃树也长高了,他亲手栽种的啤酒花现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
这可怜的人听着他的妹妹在楼上房间里来来去去收拾他们的行李,他就要离开眼前的这一切了,这对他来说是多么伤心的事啊!因为他们第二天就要动身,告别本乡,一去不复返了。
【品味】本段小弗朗茨对哈墨尔在告别家园、校园时那种依依不舍心境的理解和同情,让人感到他经过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不过,他还是鼓起了勇气把这天的课教完。
习字之后,是历史课;然后,小班学生练习拼音,全体一直诵唱Ba,Be,Bi,Bo,Bu。
那边,教室的尽头,霍瑟老头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起拼字母。
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叫人又想笑又想哭。
唉!我将永远记得这最后的一课……【品味】“又想笑又想哭”符合孩子的心理。
)第二部分: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朗茨和哈墨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所表现的爱国热情。
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
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