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中医养生之道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养生有几个方面呢?《黄帝内经》提出养生有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

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

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

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

也就是半夜的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的11点到1点的午时、上午的5点到7点卯时、下午的5点到7点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

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

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所以,子时必须深度睡眠,注意是深度睡眠,也就是说,子时之前就是晚上11点以前必须入睡,才能保证子时的深度睡眠。

到了卯时也就是早晨的5点到7点,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5点醒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所以起床后要正常地排大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

养生保健知识-情志养生

养生保健知识-情志养生

养生保健知识-情志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

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

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
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
也可以选择出去旅游,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
散心方式。

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

情的正常生理 分清是与非, 者不胜枚举。 常与过。
“财”,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经济 要素,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富贵如花尖之露,功名乃瓦上之霜,人 生无千年之寿,花开无百日之红”。 “气”,是指一种精神,人要有奋发 向上的精神,有豁达开朗的涵养。 “气 为百病之首”。 百病生于气的意义:气是构成生 命的基本物质,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都是气的活动场所。气的活动正 常,就是生理;气的活动异常就是病理 。
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概述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 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如高兴或悲伤、喜爱 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 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 注目。 。《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 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 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 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 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 为害。”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 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 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 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 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 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 有益于身心健康。
情志养生
忧虑烦闷

肝主怒,怒则气上;怒, 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 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 ,终于发怒。暴跳如雷、 拍桌大骂、拳打脚踢、毁 坏器物、伤杀人畜。 轻者会肝气郁滞,食 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 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 昏厥死亡。

情志养生方略

情志养生方略

情志养生方略情志,是指人在智、情、意、行方面的精神状态。

中医养生历来强调情志养生法,并将其列为诸法之首。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从情来,寿随志走。

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三大枢要。

《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是世代医家恪守的养生法则,也是中国式养生秘诀的要义。

第一节保持生命活力:养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体所具备的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力及其灵性和生机。

活力,指生命之旺健;灵性,指思维之敏捷;生机,指活动之蓬勃。

养神,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种回归,是一种精神、意识、情感和思维方面的修炼活动。

不是逃避现实、消极不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对人格有强化作用。

古人认为神浊则骨老,多情则骨衰;神在于养,情在于节,其要律在此。

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有所寄托的人,也是生理上最能保持健康的人。

精神稳定乐观,神思就稳定;神思稳定,气血就平和;气血平和,就有利于保护脏腑功能;脏腑功能正常,人就远离疾病和衰老。

若是生活无目标、无信念,精神萎靡不振,则无以激发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时间久了就会减弱原本强健的脏腑功能,使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有益的滋养,疾病将随之而至。

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与形俱,才能尽享天年。

一、安心养神养生者应心情安闲,心思若定,心除杂念,心清如镜,以便真气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无处生,形体劳作但不致疲倦,身体健康而无疾。

养成理智和冷静的态度,凡事从容应对,冷静思考,学会“处变不惊”,泰然处之。

“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人所共知的养生格言。

《寿世青编·养心说》云:“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zhi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之法也。

”这里指出遇事应泰然处之,以安心养神。

古人的一些“排遣”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这是调神摄的主工措施。

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失”,是因为心常静则心安,神安则五赃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1、神志养生法:(1)少私寡欲: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教导我们要少么寡欲。

(2)知足常乐:老子说:“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

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3)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中。

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

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人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中医养生之道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养生有几个方面呢?《黄帝内经》提出养生有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

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

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

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

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

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

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

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

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

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百病之源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身心健康

百病之源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身心健康

百病之源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身心健康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情志指的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身心健康则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是百病之源,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情志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身心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抑郁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喜怒哀乐,不合适则伤脾胃。

”这句话表明,情绪的波动会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另外,黄帝内经还指出,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黄帝内经认为,每个脏器都与特定的情绪相关联。

例如,心与喜悦相关,肝与愤怒相关,脾与思虑相关,肺与忧伤相关,肾与恐惧相关。

当某种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抑郁时,会对相应的脏器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相关的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五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情志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气和血液。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情绪过于激动会导致气血上升,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情绪过于抑郁会导致气血下降,引发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气血的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方法。

黄帝内经认为,调节情志可以通过调节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饮食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即要保持饮食的均衡,多吃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运动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适度运动”的原则,即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黄帝内经》中情志养生的探讨

《黄帝内经》中情志养生的探讨

Ma r . , 2 01 7
《 黄帝内经》 中情志养生的探讨
胡 江 花
( 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 陕西 咸 阳 7 1 2 0 8 2 )
摘要 : 《 黄 帝 内经》 是我 国现存 的一部 最早的 医学文献典籍 , 它论述 了大量有 关养 生的理论 与实践 问题 , 为医学和 养生学的发展 奠定 了基 础。书 中强调 了“ 顺 四时而适寒暑” , 把调节精神情 志作 为养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 并指 出“ 恬 淡虚 无” , “ 精神 内守” 等具 体措施 。 从而达到“ 形体 不蔽, 精神不散” 。通过对《 黄帝 内经》 中有 关情 志 内容的梳理 , 阐释 了情志在养生 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 《 黄 帝 内经》 ; 情志养生 ; 探讨
s u mme r ,f a l l a n d w i n t e r t o f i t c o l d a n d h o t w e a t h e r ”t h e o y r a n d r e g a r d s t h e r e g u l a t i n g t h e e mo t i o n a s o n e o f t h e
i n t h e E m p e r o r Hu a n g ' s T h e o r y o f I n t e r n a l Me d i c i n e
HU J i a n g — h u a
(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t h n i c S t u d i e s , Xi z a n g Mi n z u U n i v e r s i t y , Xi a n y a n g , S h a a n x i 7 1 2 0 8 2 , C h i n a )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的思想内涵与应用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的思想内涵与应用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的思想内涵与应用《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医学著作,也是中华医学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尤其情志养生内容,至今依然有巨大的养生价值。

本文在阐述《黄帝内经》情志养生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讲求恬淡自安的静养,强调高下不慕的处世,提倡情志活动的中和,积极思考《黄帝内经》情志养生的有效应用。

标签:《黄帝内经》;情志养生;思想内涵、有效应用在现代社会,情志因素损害健康日益严重,情志致病的几率越来越高,消极情志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不僅需要现代的医疗手段,更需要通过调节情志,实现良好的身心调节效果,从而达成养生的目标。

《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医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其中蕴含很多深邃的情志养生理论,值得充分的挖掘,并且运用于现代人养成的生活实践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的思想内涵人们常说的“七情”,主要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其中情绪便是情志,是人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情志活动是成长的生理现象,可是多度使用,便会导致病。

《黄帝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胜,思胜恐”等理论,认为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关系密切。

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对人的生理造成损害。

在《黄帝内经》之中,关于情志变化而引发疾病的问题,进行了较多的阐述,这也是中医情志养生理论形成的基础,在《黄帝内经》中,情志学说已经体系化,这体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阐述的“五志说”上,初步确立“情志”概念及范畴[1]。

2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应用的思考2.1 讲求恬淡自安的静养关于情志养生,《黄帝内经》倡导应该静养,《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素问·举痛论》又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也就是说,气血是可被情志所影响的。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法精神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其中提出了“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精神调节的两个具体养生理法。

“恬惔虚无”,恬淡为安静之意,虚无指不存杂念,即避免情志过激。

“志闲而少欲”,闲,本义为木栏类遮拦物,引伸为控制、限制,即控制、约束自身,减少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

《内经》还进一步举例,指导人们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上来调摄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上古时代会养生的人,心态平和,有吃的无论粗细都觉得很可口,有衣服穿无论美丑都觉得很合身,各种风俗习惯都让人舒坦,这样以来,大家没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没有争权夺势,没有嫉妒心理,大家都过着纯朴无华的生活,在心无妄求妄欲的状态下,内藏于五脏之中,如此一来形神和睦,就不会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扰,达到“不惧于物”的精神境界。

《内经》精神调节给予当代人的养生借鉴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提示人要正视现实,将生活、工作目标定得近期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不可好高骛远;其次,不要与他人攀比,不可欲望过分强烈,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过度的不良欲望,做到心情舒畅,陶冶情志,静心寡欲,有利于怡养精神。

其次,因为人有欲望不可避免,我们为了追求健康,就要降低欲望值,如果欲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目的,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思虑太多,从而伤身致病,因此要把精力用在事业和工作上,淡化名利,多做好事,多做奉献,必然心地坦然,精神高尚,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

再次,要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味生活的乐趣。

乐趣的选择最重要是力所能及,不可强迫自己。

情志调节《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对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食饮有节,起居有时”的原则,强调饮食要适量、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同时要注意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2. 运动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多种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3. 情志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指出“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4. 睡眠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夜卧早起”的原则,强调了良好的睡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睡眠环境的舒适度和睡眠质量的提高。

5. 按摩养生:《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多种按摩方法,如推拿、拍打、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身体疲劳,提高身体免疫力。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强调了饮食、运动、情志、睡眠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调节,旨在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养生

情志养生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和养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明了养生的秘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句话的是说: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安照天地阴阳自然变化而调和养生的办法,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按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常规地劳作,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体神志协调统一,活到自然寿限,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前几句是讲了养生的方法,后面是目的,达到形神共具而活到天寿。

人的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形和神。

中医学认为,神不能离开形而独立存在,形也不可一日无神,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形就是指我们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肢体和器官,西医的主要研究和治疗对象就是形这一块,手脚有问题截掉,脾有问题切一块,甚至心脏坏了,也能换一个。

这个是形。

看西医,多数是检查,看检验单的指标和数据来判断一个人没有没有病,这些指标严格上来说是不完准确的,同样的数值,不会去考虑个体的差异,环境的差异,西医也有它的不足,太死板。

另一个是神,这里的神狭义的解释就是指我们的意念,思维,精神这一类抽象的东西。

我们中医讲究的是形神共养。

就是说,养生健康这一问题,不仅要从形体上,得照好,别冻坏了,伤着了,还要从神的角度,精神情绪的方面来调养。

说起“形神共养”,又想起了个题外话,就是我们对于父母的孝敬养老。

我们要孝敬老人,仅仅满足他们形体上孝顺,让他们有饭吃,有地方住,冷不着,热不着,这样是不行的,还要从精神上满足,老人的情绪爱好尽量照顾到,亲情,对子女和下一代的牵挂这一需求,也要重视。

多陪陪老人,有空多带子女回家和老人团聚,子孙绕膝的那种天伦之乐,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想不到的。

对老人也要“形神共养”。

这次我们主要说一下情志的养生。

内经中的五志,依次肝、心、脾、肺、肾分别所主的情志为:怒、喜、思、忧、恐。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忧恐我们人情绪通常总结为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内经》中的情志养生

《内经》中的情志养生

《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作者:言午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3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乐观愉悦《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

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

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

因此,常保持乐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养生的第一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志闲少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少欲、安,才能保证体内真气正常运行,强调志不贪,心知足。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赋如何,均符合养生之道。

《内经》对“欲”的认识包括物欲和性欲,并描述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后果,如《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指出纵欲太过可造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

如果“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医学认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原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神敛思凝神指精神集中专注,不散乱;敛思是集中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

《内经》强调要在“少欲”基础上“凝神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长期保持“精神专直”状态,可达“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效果。

实验证明,钓鱼、气功等清静养神的自我调节方法,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血压降低和心脑功能恢复,故中医有“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之说。

《黄帝内经》之养生要调节情绪

《黄帝内经》之养生要调节情绪

《黄帝内经》之养生要调节情绪
养生要调节情绪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自的后果。

《黄帝内经》有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食泄,故气上矣”的说法。

高兴愉快、欢乐等是积极的良好情结,它们能提高人的种系的活力,保持机体内分泌的平衡,使体内各器系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个机体的潜在能力,因此能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结,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下列途径将有助于:
1、加强思想修养、用理智代替感情,对人生、对社会持正确态度;正确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冷静保持良好的情绪。

稳妥处理各种问题,打消不合现实的想法与要求。

2、尽快消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扰。

3、心胸宽阔,为人宽容、和善,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4、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狂喜、暴怒,善于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一旦发生急剧反常的情况应迅速用转移法转移。

5、积极参与正当社会活动,调节情感,增进友谊。

坚持身体锻炼。

俗话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只有体格强壮,才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易于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研究发现,在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合理膳食的重要性,适量运动为15%,戒烟限酒占10%,而心理平衡占了50%。

所以要保持健康最要紧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多看自己的优点,千万不要做无谓的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否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力陡然上升。

当然,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所以做人必须学会放弃,学会自我我减压,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心理上的不平衡,才能永葆淡泊、乐观的良好心态。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情志病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情志病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情志病《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情志病什么是情志病呢?中国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会成为情志病的一个大国。

古代如何对治的呢?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生活对治法) 女子伤春,女子在春天的时候容易感情抑郁,特别伤感。

女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的生发之气相感,所以在万物生长发育的时候,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冲动;春天女子生阴的时候,情志的问题会影响生理的问题,影响肝和肾,抑郁等问题都是肝肾问题。

男子悲秋,男子属阳,容易跟秋冬的阴气相感,此时容易慷慨激昂,看到万物都结果了,自己还事业一无所成,容易悲伤。

情志病用药很难治愈,古代采取生活的对治的方法。

男子悲秋,秋天的时候征兵,到边关打仗;给男子订婚,平息他不满的精气,平杀气。

古代的聘礼,秋天才能有的,用白旄mao包好大雁送到女方家里去。

射大雁要有眼力和力气,考察了臂力,肺气、肝气、肾气。

男孩子订婚,高兴,好好秋收冬藏,冬天办喜事,春天女孩自然怀孕,两家都高兴。

即治了男孩的病,也治了女孩的病。

这就是生活对治。

解决心灵之痛的一剂良方就是生存之道。

在我们出生时,老天就把所有的像都搁在我们的脸上。

身体的器官关涉到生存之道,一张嘴巴,不说两面话;两个鼻孔,不要和别人一个鼻孔出气;两只眼睛,平等看人;两个耳朵,不要偏听偏信;左心室,右心室,一方面要为自己着想,另一方面要为别人着想。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欲望太过于强盛。

烦恼会在头发上有体现,烦恼白发生。

发为肾之华,发根在肾,开出的花是头发。

如果头发白了,属于肾虚。

如果头发白了,胡须没有白,是肾虚,胡须是由奇经八脉所主,任脉、太冲脉等任督脉没有伤。

如果头发没白,胡须白了,是任督脉伤了,元气已伤,肾精还足。

头发又是血之余,头发干枯跟肝血有关。

如果是少阴火偏旺的话,就会两鬓斑白。

如果太阳经气虚的话,膀胱经气虚的话,后脑勺头发会白。

如果是花白头发,属于比较容易激动的'人,脑子一会阴,一会阳,脑子灵活,比较聪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差一些。

《黄帝内经》情绪养生

《黄帝内经》情绪养生

《黄帝内经》情绪养生现代研究发现,不良情绪除了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外,还可导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其他系统功能障碍而发病。

现已发现除精神类疾病外,尚有许多器质、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不良情绪有关,例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而通过调节情绪则可很好地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一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详细论述,下面就以问答的形式先简单地了解《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1、人的情绪变化应与脏腑有关系吗?人的情绪变化是五脏六腑功能状态的重要外在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明确指出情绪是五脏功能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以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为基础的,不同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不同功能状态。

2、是不是出现不良情绪,如愤怒、忧伤等就会造成人体损伤呢?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若这种变化没有超过我们的承受程度则不会诱发疾病——《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适度的情志活动乃是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康是有益的。

正如《灵枢·本脏》所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只要我们的情绪变化与当时的情境相符,而且是短时的,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更多的时候是有益的。

3、不良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呢?不良情绪是通过引发相应脏腑的气血逆乱而致病的——“忧恐忿怒伤气”;“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以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指出强度过高、时间过长的不良情绪,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进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4、既然不良情绪可以诱发疾病,那么脏腑气血功能异常会反过来导致情绪变化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脏腑气血功能异常会诱发相应的情绪变化——《素向·四时刺逆从论》说:“气血卜逆,令人善怒”,“气血内却,令人善恐”,指出气血上逆,会让人易怒,气血亏虚则易让人惊恐害怕。

《黄帝内经》论情志与健康

《黄帝内经》论情志与健康

《黄帝内经》论情志与健康中医所说的情志,是指七情与五志的合称。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五志,是指喜、怒、思、忧、恐五种志意。

中医认为,情志与健康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讨论情志与健康的这种关系的呢?1.情志的作用《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4.情志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重视形神共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宝命全形论》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危害健康,发生病变。

2.情志与疾病《素问·经脉别论》记载“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也就是说,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损害健康,引发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3.情志与治疗《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

《灵枢·本神》开篇即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

总之,《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情志与健康,乃至疾病的密切关系:情志调和,则身心健康;情志不调,则引发疾病。

VIP-2013-06-18(周二)上午《黄帝内经》里的情志健康与养生知识

VIP-2013-06-18(周二)上午《黄帝内经》里的情志健康与养生知识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些《黄帝内经》里的情志健康与养生知识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正常的七情,它也是你五脏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在正常的生活中,喜、怒、忧、思、悲、恐、惊肯定这七个情绪是经常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时时刻刻此多彼少、此少彼多的一种状态,但是一定要注意不可过度。

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忧思则伤脾,大悲则伤肺,惊恐则伤肾。

您看有些老人,岁数挺大了,七八十过生日,儿子、女儿、孙子都来了,在这一坐一吃饭,哈哈一笑走了。

因为他特别高兴的时候,过度的高兴,喜则气散,心气就散了。

他这一高兴一气散,哈哈一笑就走了。

说明过度的高兴会耗伤心气。

大怒会损伤肝气,过度的思虑会损伤脾气,过度的悲伤会损伤肺气,过度的害怕惊恐会损伤肾气。

五脏的情绪变化,大家切切不可小视,人和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是万物之灵。

你看小狗小猫,它也会生气,但是它和人这种高级生物的情志变化不完全一样,所以中医学在它的病因学中非常强调,情志变化对人的损伤。

《黄帝内经》明确讲了:它说“寒暑伤形”,天气热了,天气冷了,伤的是你的外形。

“喜怒伤神”,就是你过度的高兴,情绪的变化,常常损伤的是神。

所以中医经常有:“行乐至苦,并伤于神”。

所以在内伤性的疾病里面,包括我们今天,有很多比较严重的癌症病人,跟他的情志有剧烈的关系,他得不到一种正常的疏泄。

他整个给它压抑了,这种压抑使他的情志变化,导致的内脏受伤了,使得他内里面气血的运行,越来越不流畅了。

这是癌细胞产生的内在环境。

当你的情绪出现异常变化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信号了,就告诉你可能哪有毛病了。

而且这种情志之间,他是相互制约的。

如果两口子要是吵架了,尤其是男同志,你要跟你夫人吵架以后,你就一定得把她气哭了再走。

您别气一半就跑,你要气一半跑,回来肯定接着跟你打,你多会把她气哭了,一会回来她就不哭了,为什么呢?因为当生气的时候,她的肝气特别旺盛,肝主怒,当你气到她哭的时候,哭是悲,悲是肺气的一种表现,当她一哭的时候,这个肺气升上来了,就把肝气平下去了,所以她自我就把它调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情志也能养生?
是的。

早在数千年前,上古之人就有了科学的断言。

《黄帝内经》作为医学领域的“圣经”,其在开篇就说“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的意思就是上古圣王在教导民众的时候,不仅要求大家要避开邪气,而且强调要在思想上保持一种清静淡泊,没有欲求的情态。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养生呢?因为这样可以让体内的正气和顺不乱,精神安守在内而不散失。

从《黄帝内经》这么简短而精辟的几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只要能够神闲气定,欲望不多而又心性平和,那么,尽管身体上很劳苦,也不会整天感到倦怠,这就解释了现代很多人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吃得越来越好,人好像活得却越来越累。

《黄帝内经》更多的人是仅仅将其看作是一本养生的书,其实它更是一本具有丰厚人文内蕴的一本古籍。

解释了我们今天方方面面的困惑。

手不释卷,我们可以领会为什么人们会小题大做将小孩的嬉闹定名为“恶作剧”,因为“恐过伤肾”;为什么恋人在婚前能“煲电话粥”,而在婚后沉默寡言,因为“喜过伤心”;为什么说黛玉之死多与肺有关,因为“悲过伤肺”,为什么夫妻吵架的时候,不能“半途而废”,因为“悲胜怒”,为什么人来到世间的时候都是攥着拳头哭着下来的。

为什么人在离开人世的时候笑着撒手走的。

因为人活一口气,如此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养生中,对于文化现象的解读,这并非是在一锅好吃地炖菜里放些盐的问题。

因为在长期的养生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人生之路总不会平坦如镜,难免有沟沟坎坎,事实上健康之路也是如此。

而且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让我们明白:行走在健康之路上,人并不怕坎坷,并不畏惧沟壑,人们担心的是从来就不知道那些坎坷在哪里,那些沟壑会突然在什么地方出现。

如果知道哪里有沟哪里有坎的话,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迈过去,或借助别人的帮助,如、营养专家、医生;或者借助别的工具,如情志、药物就可以化解。

所以,在惊喜地发现了这一规律之后,我们将文化作为了我们主要阵地,其中不乏有历年来,我们对于中国人人性的沉淀,有我们通过调理情志实现对婚姻经营的思考,在这些文化解读
中完成心灵之旅,在打开一个又一个心结中体会茅塞顿开的愉悦和感悟生命的真谛,从而乐心安神,御病于身体之外。

条条大道通健康,挖掘博大精深的《黄帝内经》,我们很容易找到很多健康的出口,比如,经络养生、时令养生、饮食养生等,而情志养生是我们为你找到的又一条通往健康的“暗道”。

之所以称其为暗道,是因为在面对《黄帝内经》的发掘而言,这是一种首创。

这种首创不仅体现在选题策划的独创上,还反映在书稿的编排上。

沿袭《黄帝内经养生大道》(中医古籍出版社),在继续保持一种闲聊语体风格的同时,将同一主题的内容化整为零,以不同的视觉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去阐述,没有在一处讲深讲透,也就少了那种扎一个地方就深挖死钻的艰涩和难以自拔的苦闷。

这就像爱美的女人在临行前照镜子一样,不仅要看脸蛋,还要转来转去看看全身,前边后边,左边右边,上边下边,不同的角度远近高低各不同,更能让我们在通览全书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对于本书的架构和那些文化现象的解读,其本身就有关于情志养生的考虑,是在给读者搭建一个从阅读到悦读转变的平台。

深入进去,我们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养生,这边风光独好。

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