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课型:新授共2课时第 2 课时总课时:8学习目标: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追忆奠基】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二、【情景激趣】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五、【依纲自学】目标导学一:学习《次北固山下》(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八、【巩固训练】目标导学二:学习《天净沙·秋思》(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课前组织】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秋思)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及诗歌创作背景。
2.能够有感情地熟练地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3.感知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结构,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的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有感情地熟练地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2.感知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结构,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 7生字词积累字词文字 A A 读准字词 3 自制作者积累文学常识文字 A A积累文言常识2 自制诗歌结构理清结构文字G F 理清诗歌结构5 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学生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互批改,教师巡视。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明义检查背诵情况,激励学生。
反复诵读,2/ 73/ 7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愉悦性情的特点。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逢秋思乡,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与诗歌有关的背景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诵读。
②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沧海江河,青山绿水;别友诉情,羁思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一)《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入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跟前面三篇写景抒情的现代文很好的融合、衔接。
【学情分析】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故而要对古代诗歌体裁进行适当的讲析。
同时,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受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诗歌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1/ 152、通过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心友人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初步赏析艺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学习《观沧海》(一)解题导入:(1)标题中有一个关键字,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请找出来。
明确:“观”。
破题:看大海。
2/ 15理解了诗歌的题目,这只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下面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把注释上的字音“誊”到诗中,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二)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三)整体感悟(1)字词积累释疑:以——来;何——多么(不能写作“河”);若——好像(成语:安若泰山)(2)常识简介①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诗在形式上与我们小学学过的绝句、律诗有什么不同呢?明确: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观沧海》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
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创设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品读与欣赏。
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创设意图:知道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释疑。
四、背诵。
创设意图:完成古诗知识的积累。
五、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创设意图:激趣。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观沧海》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去理解本诗歌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另外,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有他特定的背景,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有感而发的。
由于年代久远,仅从字面上,我们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会带领学生细致地1/ 9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夏门行》,是曹操的名篇。
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首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学情分析】2/ 9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
现在进入初中阶段,要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
但另一方面,本节课的古诗教学又应有别于小学教学。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和乐府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曹操和乐府诗。
2、理解《观沧海》中诗人所蕴涵的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及诗歌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曹操的图片,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2、范读,指读,齐读。
3、明诗意:全诗围绕哪个词来写?(观)诗人观看到了哪些景物?(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秋风、洪波……)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
明确: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
水波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
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
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
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灿烂的银河,也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品诗言:你最喜欢哪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察的对象,直陈其事,一字领全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静结合,显示大海的辽阔与威严;动静结合,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
你的依据是什么?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6、感诗情: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在而意气奋发的的政治家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
这是为什么7、背景介入:公元207年,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体会了古人的思乡情怀,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的另一些情怀。
我们先来欣赏曹操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内容分析(一)《观沧海》曹操1.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3min)曹操,字孟德。
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我们对他的了解,可能都是《三国演义》里的坏人,“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名言。
事实上,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当时,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只要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他身为主帅,登上当年秦始皇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秋风萧瑟,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把自己的宏伟抱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苍劲雄浑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2.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3.分析明确(10min)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非常质朴,以“观”字表明以下是所见之景。
第二层(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都是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写实。
第三层(最后):借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是虚景,属于虚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材分析《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又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律读,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交流,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3、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
三、教学重点1/ 5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2、搜集四首诗歌的资料,汇总挑选一些重点内容。
3、准备预习清单。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我们将要学习哪四首诗歌呢?请把四首诗歌的题目及作者,大声读出来。
(师注意听学生读的题目,及时纠正,尤其注意题目的断句)2、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诗歌是美的,它的美不仅在其语言所表现的意境美,还在于它描绘的画面美,更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音韵美。
诗歌的音韵美,最适合于诵读。
师范读《观沧海》。
师:请同学们也像我这样,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
注意要读准字音。
(二)《观沧海》,感宏伟。
1、读准字音。
2/ 5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注意听音,提示学生注意:碣、澹、竦、峙的读音。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次北固山下基本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把握诗歌的内容。
2.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提升目标:学习古诗中关键字词句来表达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古诗用象征、以小见大的等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默一默你能默出几句关于思乡的诗句?三、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下学习任务:①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注意节奏。
②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并试着翻译诗句。
③读完后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目的:为了完成基本目标1,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想一想1.本诗的语言精练生动,含义深刻,情感丰富,请结合诗歌具体语句分析。
设计目的: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把握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完成基本目标2及提升目标。
预设:(1)本诗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答案:“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你能选取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吗?答案: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了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质疑五、练一练1.默写这首诗。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燕子衔泥筑巢,鸳鸯在恬然静睡(2)本诗描绘的初春景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意思对即可。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1.作者李白及背景见书中注释。
2.听范读,注意诵读诗歌时的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
播放录音
六、诗歌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
三、诗歌赏析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四、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杨花:漂泊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作者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 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 马致 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教后记
记得在教授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时,在初设计一堂课时,想到的是让学生去读一读,背一背,在读背的同时教学生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诗歌的意境,于是便把四首诗歌统统的按照初读,听范读,再读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而在实际的讲课的过程之中发现一堂课是不能讲完的。于是改变原先的设计的方案,强调第一首和第四首,但是效果还不是一流的。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 行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上)激趣导入: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一定不会忘记其中的一个主人公——曹操。
在你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也许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就是一个白脸。
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
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
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反映的就是这一思想。
一、重点1. 通过品读诗中意象,体味诗歌内容。
2. 品味诗歌语言,领悟诗歌情感。
二、难点1.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丰富、奇特的想象,感悟诗人情怀。
2.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哲理意义。
一、整体感知1. 《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诗文概览《观沧海》一诗是曹操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大胜而归,经过碣石山时,触景生情,写下的壮丽诗篇。
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主要内容,说说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胸怀?水山岛(壮丽气势)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日月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星汉出其里(宏伟意境)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关于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创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王昌龄也是著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生字词2、掌握诗歌大意能力目标:1、反复朗诵,抓住节奏,感受声韵美2、能够完整背诵情感目标:1、想象诗里的情景,体会诗人情感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重难点:1、掌握诗歌大意2、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导入:世界上有五大文明古国,现如今只剩中国的文化精髓还保存下来,而诗歌更是我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虽然现代的我们创作多是其他体裁的作品,但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能忘。
学习优秀的古代诗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吧。
《观沧海》一、了解作者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师北上,大败乌桓。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2、请个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配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参考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学生分组合作,回答一下问题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三、赏析诗歌1、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2、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
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能吞吐日月,含孕星辰?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探究交流。
教师总结:这是—个想象的境界。
水天相连,浩荡无边,实在是壮观。
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
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星辰的气势,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
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四、小结《观沧海》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实虚结合,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还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认识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2、配合注释,掌握诗歌大意(这首诗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3、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三、赏析诗歌1、第一句诗歌里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杨花”、“子规啼”;点明时令、渲染了一种黯淡、凄楚的气氛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详解: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第二句诗里的“闻道”一词体现诗人怎样的心情?为何?明确:惊惜之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4、“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参考答案:寄:寄托,托付。
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
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5、“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
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四、小结同学们,经过我们的学习和分析,你们能够概括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吗?请同学来大胆尝试一下。
(1、融情入境、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五、作业:1、完成相应练习册2、背诵两首诗歌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以及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能力目标: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重难点:1、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以及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次北固山上》一、认识作者与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2、参照注释,同学自主译句参考译文: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
3、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诗歌大意,老师点评三、赏析诗歌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乡书何处达”,表达自己羁旅思乡的感情。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迫切的行舟心情。
)3、古来很多人称赞其中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为何?请赏析一下。
答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
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
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
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明了诗的主题,主题是什么?(思乡)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