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发展史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发展史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度佛教 的中国化起到 了不可忽视 的推 广作 用,同时佛教 典籍的翻译 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 生了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 :佛经 ;语言 ;文化


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发展历史
佛教于西汉末年从古 印度传至 中国, 作 为外来 的唯心 主义神学 与 中国古代 统治 阶 级偏爱 的唯心主义哲学一拍 即合 ,因此传人 伊始便与当时流行 的道术 、玄学互相补充 , 彼此交融 。为了加快与 中国文化的同化 , 佛 经 的中文译本就应运 而生 。 佛经 的翻译形式 也 经历 了从 最初 的个人 僧侣 翻译发展 到寺 庙集体翻译再到官方译场翻译的过程 , 翻译 人 员主体 也从汉语 不熟 练的外 来僧 侣转变 到通 晓梵文经典的中国人为主 。 两汉三国初期 :东汉年问汉明帝求法 , 为两位从 古印度 而来 的高僧建 造 了一座寺 庙一 即今天的 白马寺 ,自 的最 普遍 的传说 。 今天 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 , 相 传是迦 叶摩腾于白马寺译 的 《 四十二 章经 》 o 佛教传人 中土初期 ,翻译者多 为从西方 来到 中土 的高僧或是胡裔 ( 今新疆 地区 ) 僧 人, 而 以汉族知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 。 最 初的佛经翻译往往全屏 口授 ,即由外僧背诵 佛经 , 一人 口译成汉语 , 叫做 “ 传言” 或“ 渡 语” , 另一人或数人 “ 笔受” , 即笔 录成汉 文 。 再进行修饰 。因此翻译时往往不 只一 两人完 成, 而是 由中外僧侣集体完成 ,这便是 “ 译 场”的雏形。在早期翻译过程中 , 负 责传言 的人 既要熟悉梵文佛经又要汉语功底深厚 , 而在 当时这种人才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 从 翻 译方法来说 ,由于当时处于佛 经翻译 的草创 时期 , 这一时期的佛经译作可 能会 出现汉 语 句法扭 曲 ( 梵文和汉语的语 法结构差 异大 ) , 还有大量按发音直译 过来 的内容 , 从 而使得 译 文晦涩难懂 , 不易于没有宗教基础 的人 理 解。 两晋南北朝发展期 :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 替频 繁、战乱不断 , 人 民流离失所 ,异族 统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作者:赵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标签: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

典籍翻译

典籍翻译

简评佛经翻译对汉语言及文学的影响。

对语言的影响:(1)通过佛经的翻译输入了大量佛教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2)语法结构受梵文影响。

如“打骂于他”、“取笑于我”。

(3)汉语的反切法与佛经翻译有关。

因为翻译佛经,接触到拼音的梵文,而翻译有时要求音译正确,于是汉语的反切四声就产生了。

四声的确立也与佛经翻译有关。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本体,平上去入从西域输入。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正是由于佛经译者的翻译,汉语语言中出现了很多佛教意味很浓的词汇,而且其中有很大比例后来成为现代汉语的日常用词,如“世界”“刹那”瞬间、弹指。

;(2)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

(3)丰富了中国文学。

体现在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

佛教经典里保存了不少古代印度的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的每一小段后,都有偈颂。

这种散文中夹韵语,便是我国话本及章回小说的“诗曰”、“有诗为证”的来源;印度的《罗摩衍那》中罗摩的故事和《贤愚经》的故事,对我国《西游记》等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影响。

有些佛经本身就是小说,有的带有小说戏剧的形式。

这种结构的文学体裁都是中国没有的。

它们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影响;元人杂剧有取材于佛经故事的。

唐代变文的产生、流行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傅雷的神似理论:“神似”,亦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也就是在精神实质上的相似。

神似必须达意,给人以生动逼真的印象。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里,一开始就片言立要,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

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_王脉

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_王脉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王脉(1971-),女,宁波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东 疆 学 刊Do ng jia ng Jour nal V ol.24N o.1J an.2007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王 脉(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 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则尤为明显。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给汉语词汇增添了大量有关佛教色彩的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

佛经的传译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新的双音词与多音词,同时也使汉语的构词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此外,佛教对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成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7)01-0081-04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1]。

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时至今日,你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他们之中很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罢了。

本文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新词语的产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摘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一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

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

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

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

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

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

”[1]1.1 佛教专用语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

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

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塔林、塔楼、塔台、塔钟等词。

此类还有禅、佛、僧等。

1.1.2 专有名词一些汉语名词在佛典中表达教义、礼仪和典故时使用,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佛教经典。

如:舍利、比丘、阿鼻、沙门、灌顶、持戒等。

1.2 日常用语与熟语1.2.1 日常用语在日常用语中,频有佛语出现,只是其中很多词的佛教意味在传播过程中被淡化甚至不再为人所知,如:世界,语出《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精品】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精品】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关于佛经译文的总的特点,梁启超曾加以总结,归纳成十条: 一, 普通文章总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佛经一概不用(除支 谦流之译本);
二, 既不用骈文家之绮词丽句,亦不采古文家之绳墨格调;
三, 倒装句法极多; 四, 提携句法极多;
五, 一句中或一段落中含解释语;
六, 多复牒前文语; 七, 有联缀十余字乃至数字而成之名词———一句词中含形容 格的名词无数; 八, 同格的语句,铺排叙列,动致数十; 九, 一篇之中,散文诗歌交错; 十, 其诗歌之译本为无韵的。
采取忠实于原文的直译方法,合理清晰地表达原文 的思想内容和深层意义,但是考虑到译语的通顺流 畅就得采取意译的方法以确保译文不但要符合目 的语的语法规范更要符合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 文化语境,使之靠近译文读者。所谓准确地音译就 是保持源语言的音位特点,为汉语输入更多的外来 词汇。在译文的文体风格方面,玄奘主张使译文与 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尽量让汉译版的佛经突出源 语文本古雅朴素的风格。玄奘的翻译思想是严复 “信、达、雅”这一翻译准则形成的精神源泉。 另外,现代英语翻译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翻译技巧, 例如增词、删词、拆分、合并、译名假借等也来 自于玄奘的翻译思想。
鲁迅指出: “魏晋以来, 渐译释典, 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 文人喜其颖
异, 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 遂蜕化为国有。” (1998 : 30) 两万多卷佛经 涉及了印度的哲学、文学、逻辑、医药、天文、文法、声韵、音乐、舞 蹈等诸多内容,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发展的活力与清新的风格。其中不少 是极具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题材不朽的源泉。 佛经中文学性很强的篇章不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不朽的题材。 例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讲述的故事原型正是唐朝高僧玄 奘历经磨难、誓向西域求取佛经的曲折历程, 根据陈寅恪的系统考证, 该小说作者吴承恩在加工创作时借用了相关佛典里的许多情节。陈寅恪 指出, 孙悟空大闹天宫出自《贤愚经》、《顶生王缘品》里争夺王位的 故事, 沙和尚的很多情节源自《慈恩法师传》, 猪八戒来自义净翻译的 《毗奈耶杂事三佛制芘诌发不应长缘》, 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半夜得到 法术的故事, 就是佛经里禅宗五祖弘忍夜半传衣钵给六祖慧能传说的演 变, 还有, 《西游记》着力描写的九九八十一难取材于《严华经》里善 财童子的五十三参的情节。

佛经翻译对于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doc

佛经翻译对于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doc

佛经翻译对于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中国历代学者的汉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语义研究阶段,语音研究阶段,全面发展阶段等中国的语言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因为国家统一已久,所以学术空气较浓。

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在语义方面,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有阅读古书的能力。

1南北朝(420-589)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这不是偶然的。

当时诗律学逐渐发达,为了研究韵律和节奏,需要明确地分析语音的构造,发现声调的特性。

由于佛经的翻译,中国语文学者认识了印度的语音学。

远在第二世纪(东汉),中国人已经能够把每一个音节分为两部分,就是现代所谓声母和韵母。

相传沈约(414-513)写了一部四声谱,当时诗人们已经注意到汉语里有四声,并且把这种认识用在诗律的实践上。

字典之外有韵书,其实韵书也是字典之一种,不过它是按音编排的字典罢了。

陆法言的切韵(601)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元明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在北方话的活语言方面。

4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

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

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因此,古代一切用汉语写下来的文字记载,对汉语史来说,都有作为资料的价值。

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接近口语的作品。

就先秦来说,诗经的国风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记载;论语也可能是孔门弟子所记录下来的当时的口语。

当然,其他还有许多接近口语的作品,例如易经的彖辞和象辞就有许多俗谚在内。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3.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1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哲学重经验
认识,轻理论思维,注重对生活自身的探讨,轻视思考彼岸的问题。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传统思想便不断受到佛教思想的冲击。
首先,在人生观上。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首要探讨的就是生与死的问题。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人生的目的应该是解脱生死,人处在无休止的轮回当中,宇宙万物也都在轮回当中,还将宇宙划分层次,有天堂、人间及地狱。这一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致使许多人相信,人生的确有轮回,人生的确有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要解脱苦难的唯一方法就是摆脱轮回。也使人相信人确实有前生也有来世,可能寄托于不同的形体中,可能在天堂,在人间,也可能在地狱。
其次,在宇宙观上。我国秦汉时期便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的宇宙论体系。这一体系一直为儒家和道家所继承发扬。自佛教宇宙观传入以来,这一理论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了各种争论。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故儒佛道三家就开始对有神与无神、宇宙的虚与实的问题争论不休,这些争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宇宙和探索宇宙的奥妙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方面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
2.佛经翻译的概况
佛经的翻译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始于东汉,盛于隋唐,续至宋元,经历了草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后,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初期共译经书570部,译经多由外籍僧人口授,汉人笔录。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和竺法护。东晋至隋代这一阶段被称为佛经翻译的发展期,期间共译佛经3155卷,著名的翻译家及理论批评家有释道安、鸠摩罗什、真谛、彦琮,他们不仅在实践上大有成就,在理论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到了唐代,佛经翻译发展至鼎盛时期。据记载,此期的译经数量为玄奘的贡献最突出,他不仅译经达70部之多,译法更高超,或直译或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规也”。历经了发展鼎盛之后,到了宋元,在朝廷的支持下,译经事业虽还在继续,但在唐后期及周朝所遭受的毁灭性打击,已使其繁华成了历史。宋元之后,译经事业便告中止。明清两代,则仅有由日文、藏文、巴利文翻译为汉文的零星作品。纵观佛典汉译的历史,除了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四大译师”之外,尚还有留下姓名的译者200多名,共译佛典2100余种,6000余卷(祁志祥,2000:76-79)。

从中国翻译史角度看佛经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从中国翻译史角度看佛经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智库时代 ·119·百家争鸣摘要:源自古印度的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便以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诠释和需求迅速传播,并经由中国人自己的发挥和创造完成了中国化。

在此过程中,佛经汉译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

佛经汉译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它拉开了中国翻译史的帷幕,推动了我国与亚洲乃至西方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史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佛经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从而证明中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体系,其对佛教文化做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创新。

关键词:翻译史;佛经翻译;中华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4609(2018)09-0119-0003郝士民从中国翻译史角度看佛经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127)两汉交际之时,源自古印度的佛教经由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后,逐步与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相适应,而佛经翻译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末年,在东晋至隋代迅速发展,并于唐代达到全盛时期,衰落于北宋时期。

佛经汉译拉开了中国翻译史的帷幕,引发了首个翻译高潮,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的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佛经汉译对汉语、中国文学以及中国古典艺术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简述(一)佛经翻译的起源佛教诞生于古印度。

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为了大力弘扬佛法,众多僧徒被国王派遣出国传教。

此后佛教传至西域地区,不少国家陆续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传至中国并得以盛行有其特定的内在原因。

汉武帝时,董仲舒创立了谶纬神学。

而佛教鼓吹人生极苦,要人忍辱修行的教义与谶纬之学正好相互配合,有利于统治阶级更好地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统治。

所以佛经传至中国以后最先受到统治者的青睐,随后影响力急剧提升。

为了传播佛教教义,外来僧侣不断带来佛教典籍,于是佛经的翻译活动得以拉开序幕。

(二)佛经翻译的四个阶段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到北宋末年,佛经翻译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为第一阶段,即起步时期;从东晋到隋代为第二阶段,即发展时期;唐代为第三阶段,是全盛时期;北宋为第四阶段,此时佛经翻译进入衰落时期。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摘要】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在我们探讨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我们深入分析了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翻译方法、传播与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在我们总结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对世界佛教文化的贡献以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佛经翻译、译场、重要性、影响、历史背景、翻译方法、传播、影响、传承、中外文化交流、地位、世界佛教文化、贡献、文化传统、结论。

1. 引言1.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翻译家们的努力,佛经被翻译成了汉语,从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理解佛教的教义。

这不仅有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古代佛经翻译不仅对于佛教本身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翻译佛经,中国人民得以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和开放性。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传承了佛教文化,也拓展了中国文化的视野,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佛经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佛经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通过对佛经的翻译传播,中国文化得以吸收和融合了印度文化的精华,使得佛教在中国扎根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经翻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更体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佛经中融入了许多印度哲学思想,开拓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视野,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佛经翻译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交流。

佛经翻译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东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佛经翻译看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从佛经翻译看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三、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 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佛经翻译不但对中国佛教的理论发展及后世中 国佛教教派的创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汉 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汉语中的迷信,真谛,生老病死,大千世界, 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走火 入魔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再如,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顽石点头,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面壁思过,芸芸众生,菩萨心肠,虽然我 们不懂佛法,但的确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二) 对汉文学的影响 佛经翻译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意译的方法将佛经 的思想 成 功 地 载 入 中 国 文 学, 并 从 创 作 思 想、 内 容、形式各方面繁荣了中国文学。 《水浒传》 随 处 可 见 佛 教 的 因 果 报 应、 轮 回 转 世等佛教思想; 《红 楼 梦》 书 名 隐 含 着 人 生 如 一 场 空梦的佛教观念; 《三 国 演 义》 中 的 风 云 多 变, 输 赢不定,强调了佛家 世 事 无 常 的 观 念, “滚 滚 长 江 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
从佛经翻译看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赵佰儒
摘 要:佛经翻译是贯穿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从佛经翻译的杰出人物入手,探讨佛经翻译在加 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佛经翻译;中国翻译;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赵佰儒,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46) 中 图 分 类 号 :H05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0169(2013)S1-0195-02 收 稿 日 期 :2013-04-17
佛经文献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占有独 特的位置,它是我国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宝库中的 重要内容。由于佛教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已与中国 传统文化习俗密切结合,影响日隆,佛经数量也随 之增多,对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发展起 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佛经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佛经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佛经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在我国历史上,经文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最早的翻译实践开始于经文翻译,最早的与外国文化交流也源于佛教翻译。

引言: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1999,11)。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翻译的操作对象是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翻译是通过语言传播文化,因此传达原语信息才是翻译的实质。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从定义看,文化的定义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语文明两方面内容。

其中物质文化包括生产、生活工具和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质文化”实体;精神文化指人类大脑里的成就,包括思想、语言和其它超越结构的成就,如哲学、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

作为两种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人员,应该广泛考虑这两方面的各领域。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不仅仅是跨语言体系的转化。

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大多生存至今,就因为它们之间代代相交流、相互促进和发展。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在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王克非博士认为“翻译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意义的文化活动(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1999,37)。

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翻译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

没有口头或书面翻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会传到西方国家;没有翻译中国古代汉唐王朝的成就,不可能对其邻国尤其是韩、日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马祖毅在《中国翻译简史》中认为,”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马祖毅,xx:18)。

中国的佛经翻译从148年安世高起直至北宋末年,历史九百余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佛经卷帙。

可见中国古代的翻译活动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

佛经经文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承传也带来巨大冲击,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引进外国文化的不同方面,也相应地对中国文化带来不同的冲击和影响。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作者:董梅,赵玉闪,陈劲帆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5期董梅,赵玉闪,陈劲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摘要:佛经翻译事业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思想政治还是民族风俗方面,影响都极为深远。

以下将主要探讨佛经翻译对汉语音韵学、词汇、语法及文体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佛经翻译;汉语词语;影响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5—0072—02一、引言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公元前6至5世纪,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舍王位出家修正悟道后创立。

公元1世纪左右(西汉末年)从古印度传到中国,据正史的记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大规模的宗教传播使翻译活动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在中国掀起了翻译活动的热潮,中国第一次翻译活动的高潮就此拉开了帷幕。

佛经的大量翻译对中国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佛典翻译对汉语音韵学、汉语词汇、语法及文体的影响进行阐述。

二、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中国音韵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经最初是用梵语和中亚语写成的,属于拼音文字。

因为汉字本身不是拼音文字,一直存在读音难的问题,而梵文拼音化的原理和方法,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可以说佛经的翻译开阔了中国音韵学的视野,促进了汉语反切、四声、等韵学等的发现及广泛使用。

首先,佛典翻译促进了反切的广泛使用。

所谓反切法最初也称为“反”或“翻”,后来叫“切”,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后面的为反切下字。

反切始于汉末,由于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使汉语接触到了拼音的古梵语。

翻译时对音译的准确度要求很高,因为反切可以分辨和规定字的正确读音,所以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这一方法到了魏晋开始盛行。

隋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部《切韵》书籍,唐末僧人根据唇舌齿鼻孔五个发音部位,制定了一套30个字母的汉语复印字母表,到了宋朝增补至36个,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汉语辅音体系。

试论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试论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试论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裘禾敏Ξ摘要:史无前例的“千年译经运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着眼于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与创作题材等方面,试图剖析佛经翻译给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指出翻译在民族文化构建与创新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佛经翻译;创作;创作;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08)01-0124-05 佛教既是宗教,又是哲学,其思想博大精深,其体系涵盖人类社会、自然界与思维活动。

佛教自汉朝从印度传入中国以降经历了冲突、依附、交流与融合后,与本土的儒教和道教“三教合流”(或称“三教合一”),逐步演变为左右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发展的三大思想支柱之一,成为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肇始于西汉末年、收尾于北宋年间的“千年译经运动”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译经大师,包括早期的安世高、支谶、支谦、竺法护,中期的鸠摩罗什、彦琮、道安、慧远以及后期的玄奘、实叉难陀、义净、不空等,他们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共译出两万多卷佛经。

这些浩如烟海的经书里文学成分较浓的有以下两类作品:第一类是有关佛及其著名弟子的生平事迹。

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出家修道,他成佛后又传教四十几年,有关他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后来的僧人根据佛教发展的需要将许多想像加到释迦牟尼身上,如四部《阿含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无所不能的佛,是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

再者,佛的大批著名弟子有着曲折的皈依佛门的经历,他们的身世进入佛典后大多演绎成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有文学影响力的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与《维摩诘经》。

第二类是本生经,即有关佛的前世、为人或为兽时修行的传说。

印度僧侣利用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添附佛教教义,描述释迦牟尼出世之前经历的许多生命过程,因其内容基本取材于古印度民间文学,所以汉译的本生经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佛典仿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佛典仿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六群比丘」与「六众苾刍」──兼谈佛典仿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蔡奇林【论文摘要】佛教译经中有很多从古代印度语言摹借而来的仿译语。

研究了解这些仿译现象,有助于正确释读佛典,并可一窥译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本文通过汉译佛典与巴利语佛典的对读,揭示「六群比丘」与「六众苾刍」两个来源相同的仿译词组,包括它们的源语结构及意义。

接着,探讨两类通过仿译输入的「数词+众」结构,以及伴随而来的一批具能产性的「~众」的仿译词,并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这些仿译结构进入译经之后,如何与汉语固有的「数量结构」交互影响。

考察结果显示,「六群比丘」译式并未影响汉语,但两类「数词+众」结构则给汉语带来了一个集体量词「众」,以及一类活跃于明清小说的,指称僧人道士的个体量词「众」。

文中也附带考察汉籍史书文献的个体量词「众」及其来源。

【关键词】:佛经语言、佛经翻译、仿译、汉语、巴利语、佛典汉语、众、量词、历史语言学【目次】一、引言二、「六群比丘」与「A 群C」仿译式三、「六众苾刍」仿译式与「数词+众」结构对汉语的影响1. 「六众苾刍」与「A 众C」仿译式2. 二类外来的「数词+众」结构3. 表群体数的「数-众」结构与「~众」仿译词4. 表成员数的「数-众」结构与个体量词「众」的产生4.1. 译经中表成员数的「数-众」仿译式与做为名词的「众」4.2. 明清小说中的个体量词「众」及其来源──附论其它汉籍文献的个体量词「众」及其来源四、结语「六群比丘」与「六众苾刍」──兼谈佛典仿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蔡奇林一、引言汉译佛典是一种翻译文学,因此译经的语言难免就要受到原典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文体、词汇、到语法,层面相当广泛,有学者将佛典的这种特殊语言称做「佛教混合汉语」,1我们也不妨称之「佛教汉语」或「佛典汉语」。

在佛典汉语中存在着许多源头语的语言成分,这些与汉语有着本质差异的语言现象,经常造成佛典阅读的干扰与困难,「仿译」(calque, syntactic loan)现象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翻译影响下的汉语词汇——以中国古代佛经汉译为例

翻译影响下的汉语词汇——以中国古代佛经汉译为例

翻译影响下的汉语词汇——以中国古代佛经汉译为例发布时间:2021-04-01T09:33:43.0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1期作者:陈甜陈琛李小花[导读] 从汉末到宋初的一千多年间,佛经翻译经历了发展、高潮和衰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学、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陈甜陈琛李小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430019摘要:从汉末到宋初的一千多年间,佛经翻译经历了发展、高潮和衰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学、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语言文学领域,通过转移借词、混合借词、音译借词、翻译借词和新用文化负载词等手段,在现代汉语中留下了印记。

关键词:汉语;词汇;佛经翻译;一、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印度。

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僧徒出国传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中国历史上,汉代前的布教活动无法考证,遂将传入时间定为汉代。

魏晋南北朝,随着民族迁徙和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佛经翻译的第一个高潮。

唐朝,中国的佛教体系渐趋成熟,佛经翻译空前鼎盛。

宋朝后,佛经翻译逐渐衰落。

纵观历史,佛经翻译对中国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学、绘画艺术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语言文学领域,起到了扩大中文词汇、扩充语法结构、发展音韵学和反切法、丰富修辞手法以及为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提供素材的作用。

二、佛经翻译方法对于汉语词汇的丰富佛教典籍多由梵语著成,和汉语差异巨大;翻译过程中,大量新的汉语词汇得以产生。

从借用方式而言,主要可分为转移借词、混合借词、音译借词、翻译借词和新出现的文化负载词五类。

(一)转移借词转移借词是赋予原有的汉语词汇梵语新意,即“汉词佛意”,从而扩大汉语词汇的原有词义。

“功德”一词,语出《礼记·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原指“功业与德行”。

在汉乐府《安世房之歌》“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扬”一句中,“功德”仍被拆成两字单独理解。

但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它被视为一个不可拆分的词,“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佛事”——此义项便是由佛教典籍《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中的“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