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2

合集下载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02 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英文名称:Soil Science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总学分:4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一门关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管理、土壤资源分布、类型、性质以及评价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如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培肥改土、各种作物的田间土壤管理、因土种植、土壤与环境的作用和关系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如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肥力的发生变化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土壤肥力调控的原理与措施等,了解土壤退化与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方面理论和知识。

2、掌握土壤的发生规律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过程、土壤肥力的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的分布规律,重点掌握我国南方以及北方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利用改良的途径;掌握我国目前土壤分类的原则、方法和现状,了解国际现行土壤分类(主要是美、东西欧)的情况。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土壤肥力和土壤组成;难点: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交互关系1.1 土壤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0.5学时了解)1.2 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学时掌握)1.3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0.5学时了解)第二章土壤矿物质(4学时)2.1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0.5学时了解)2.2 粘粒矿物(3学时掌握)2.3 我国土壤粘粒矿物分布规律(0.5学时了解)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6学时)3.1 土壤生物(1学时了解)3.2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1学时了解)3.3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2学时掌握)3.4 腐殖质的形成和性质(1学时;理解)3.5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1学时掌握)3.5.3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第四章土壤水、空气、热量(6课时)4.1 土壤水的性质(2学时掌握)4.2 土壤水能态(2学时理解)4.3 土壤空气(1学时掌握)4.4 土壤热量(0.5学时掌握)4.5 土壤温度(0.5学时掌握)第五章土壤形成和发育(4学时)5.1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2学时理解)5.2 土壤形成过程(1.5学时理解)5.3 土壤发育(0.5学时掌握)第六章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6学时)6.1土壤颗粒(1学时掌握)6.2 土壤质地(2学时掌握)6.3 土壤结构(1学时掌握)6.4 土壤力学性质(1学时掌握)6.5 土壤耕作(1学时掌握)第七章土壤水分移动与循环(4学时)7.1 土壤液态水运动(2学时掌握)7.2 土壤气态水运动(0.5学时了解)7.3 土面水分蒸发(1学时掌握)7.4 土壤水循环及调控(0.5学时掌握)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6学时)8.1 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0.5学时掌握)8.2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0.5学时理解)8.3 阳离子吸附与交换(4学时掌握)8.4 阴离子吸附于交换(1学时掌握)第九章土壤溶液化学(4学时)本章重点:土壤的酸碱性;难点:土壤的缓冲性9.1 土壤溶液(0.5学时了解)9.2土壤酸碱性(2学时掌握)9.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1学时掌握)9.4. 沉淀溶解和络合解离反应(0.5学时了解)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6学时)10.1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0.5学时了解)10.2 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5学时掌握)10.3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学时掌握)10.4 土壤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掌握)10.5 土壤钾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掌握)第十一章土壤污染与修复(2学时)11.1土壤污染的概念(0.5学时掌握)11.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0.5学时了解)11.3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0.5学时掌握)11.4污染土壤的修复(0.5学时了解)第十二章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2学时)12.1 土壤退化概念(0.5学时了解)12.2 我国退化状况(0.5学时了解)12.3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和防治(1学时了解)第十三章土壤分类和调查技术(4学时)13.1 土壤分类的基础和要求(1学时掌握)13.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学时掌握)13.3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学时掌握)13.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学时掌握)第十四章土壤资源类型及合理利用(6学时)14.1 我国土壤的形成环境条件(1学时了解)14.2 土壤空间分异与分布规律(1学时掌握)14.3主要土壤类型及其性质简介(4学时掌握)14.3.1 铁铝土刚14.3.2 水稻土14.3.3 潮土14.3.4 石灰土14.3.5 紫色土14.3.6、盐碱土土壤学课堂讨论(2学时)。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支持。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指导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3. 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4. 学习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概念和土壤形成过程;2.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结构、密度等;3. 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养分含量等;4.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蠕虫等;5.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养分吸收、根系结构等;6. 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治理;7. 土壤改良技术:施肥、耕作措施等;8. 实验教学:土壤采样、分析和测试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2. 实践教学:组织实验课、野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土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核:开展笔试、实验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壤学概论》等权威教材;2. 实验器材:提供土壤采样器、pH试剂等实验工具;3. 资源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土壤学概念及概论第二周: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第三周:土壤的物理性质第四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五周: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第六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第七周: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第八周:土壤改良技术第九周:实验课程安排第十周:复习及期中考试八、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土壤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11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土壤环境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介绍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及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土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土壤的重大意义;3.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正确认识土壤的几个基本观点;4.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土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教学内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土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1.理解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掌握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重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教学内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成品

土壤学教学大纲成品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学(Soil Science) 课程编码:Z301208总学时/总学分:32 /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4 /1.5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适用专业:园林专业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园林专业基础选修课2、课程目的:土壤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农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理生化、微生物学、农业气象、耕作学、农田水利、作物、果树、蔬菜栽培等其他课程有密切联系。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除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之外,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认识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利用土壤,合理使用肥料,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产基地,以便为获得作物高产服务。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教学,在基本知识方面应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固相、液相、气相)、基本性质(孔性、结构性、耕性、保肥性、酸碱性)、土壤肥力因素(水、肥、气、热)、土壤--肥料--植物之间关系。

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掌握土壤质地改良措施、土壤培肥措施、土壤合理耕作措施、土壤部分性质测定(有机质测定、土壤养分速测)等技术。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土壤学绪论(1学时)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了解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或介质),因为它给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需的水、气、热、肥以及扎根等生活条件。

2、认识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在该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节土壤的概念及其物质组成*1、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及其物质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土壤是一个历史自然体以及它具有的再生作用。

3、认识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基本特征是具有肥力。

第三节土壤科学发展简史一般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第四节土壤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了解土壤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第二章土壤矿物质(4学时)第一节土壤母质的来源及形成过程1、了解岩石、矿物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农学专业《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

农学专业《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

农学专业《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名称:土壤实验(Soil Experiment )实验课时数:6学时开课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实验室大纲撰写人:唐南奇职称:教授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 土壤质地测定 学时:3学时一、 实验性质土壤质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成土过程有直接影响。

本实验具技能性和验证性,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测定土壤质地的常规技术,并加深对土壤质地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方法与原理制备土壤悬液,经过不同时间自由沉降,用密度计测定悬液的密度变化,密度计的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当时悬液中某粒径土粒的含量。

三、实验操作方法1.取编有号码小铝盆(直径46mm 、高18mm),在105--110℃烘箱内烘1小时,取出,在干燥器内冷却后放在光电分析天平称得其恒重(w 0),称约5g 风干土样放入铝盒,再准确称重(w 1)移入加热至105--110℃的烘箱中,打开盖子斜放在一侧(铝盒的盖子可平放在盒下)烘烤8个小时,取出加盖。

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立即称重(w 2) 结果计算:土壤含水量%=%100w w w w 0221⨯-- 2.称样:在扭力天平上称取通过2mm 筛孔的风干样土25g 于100ml 塑料瓶中。

3.分散土粒: 量取0.5N NaOH ,湿润土样,使成糊状,并用橡皮头的玻璃研磨均匀(10-15分钟),然后把余下的0.5N NaOH 全部加入,继续研磨5分钟,粘质土不少于20分钟,壤质土不少于15分钟,使土壤完全分散成泥糊状。

4.制悬液: 用900ml 水分7-8次加入烧杯,塑料瓶中的泥浆水通过0.25mm 筛洗入1000ml 量筒,并加水至刻度,用搅拌器上下缓慢而均匀地搅拌1分钟(上、下起落30次),大于0.25mm 升砂粒洗入铝盒烘干,称重。

5.测定悬液密度: 在测定前20秒,将密度计缓缓放入悬液中,到时间读数,以弯月面上缘为准,记录后取出密度计,并 立即测定液温。

静置40秒后测定<0.05mm 部分(按式计算),静置25分钟后测定<0.01mm 部分,静置2小时后测定<0.002mm 部分。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1. 引言概述土壤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介绍本教学大纲的目的和结构。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形成机制等知识。

2.2 技能目标:具备土壤样本采集、分析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2.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3. 教学内容3.1 土壤学概述3.1.1 定义和研究对象3.1.2 土壤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3.2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3.2.1 岩石风化和土壤母质的形成3.2.2 土壤发育的过程和演替阶段3.3 土壤的物理性质3.3.1 土壤颗粒组成和结构3.3.2 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3.4 土壤的化学性质3.4.1 土壤pH值和酸碱性3.4.2 土壤养分和肥料利用3.5 土壤的生物性质3.5.1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微生物活动3.5.2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功能3.6 土壤分类与名称3.6.1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3.6.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名称3.7 土壤与环境3.7.1 土壤与水资源的关系3.7.2 土壤污染与修复4. 教学方法4.1 授课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土壤学的基本知识。

4.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实验分析和观测。

4.3 讨论研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讨论。

5. 教材和参考资料5.1 主教材:《土壤学导论》(作者:XXX)5.2 参考资料:《土壤理学导论》、《土壤化学导论》、《环境土壤科学》等。

6. 评价与考核6.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6.2 实验报告: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6.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土壤研究的学术论文。

6.4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土壤学全面知识的掌握。

7. 进修与应用推荐学生参加相关培训或科研机构,深造土壤学研究或应用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8.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教学大纲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安排,展望土壤学教学的未来发展和趋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 土壤学(soil science)课程代码: 234010051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0/3(其中理论40学时, 实验10学时)需预修课程: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地质地貌学等课程适用专业: 适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属于学科基础课。

土壤学是论述土壤对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课程全面介绍土壤的基本构成,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形成过程、演变和肥力特征, 土壤与植物生长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程。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 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认识和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构成(有机质和矿物质)、基本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

认识和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土壤分类方法和分布规律。

掌握土壤的结构性、耕性和肥力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了解和掌握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土壤与水圈、与岩石圈、与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土壤的科学管理和利用, 如土壤质地改良、结构改良, 耕性改良、水气热调控措等。

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土壤的基本概念、特性, 能够灵活运用土壤学基本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中遇到的土壤学方面的科学问题。

土壤基本物质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基本性质(物理性质-水、气、热, 化学性质-酸碱性、离子交换性质、胶体性质, 生物学性质—有机质转化、氮转化, 物理机械性—耕性);土壤肥力因素和养分性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分类方法和分布规律;土壤的改良和管理利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学知识去解决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问题, 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等。

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的基本物质和性质,土壤营养与林木施肥,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思想上应认识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复杂性,以及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未来,从而能做到珍惜土壤资源;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以下5个方面的目标:(1)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2)掌握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学会分析土壤各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3)掌握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4)了解土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最终达到从事相关工作的要求.如林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林木遗传改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等行业的工作;园艺专业学生具有园艺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等方面技能.三、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内容1.绪论(1)土壤在农林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级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肥力的生态性。

2.第一章地质学基础(1)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常见造岩矿物(2)岩石的结构和构造(3)岩浆岩(4)沉积岩(5)变质岩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定特征。

难点:岩浆岩物质成分、结晶顺序、分类原则.3。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专业推荐选修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土壤学课程的基础上,能够深刻理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含,并进一步为环境污染诊断与治理提供重要人才储备与理论支撑。

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性。

牢固树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征、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据、掌握中国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点、中国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全国土壤资源的类型、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良途径、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和。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黑体,小号字)绪论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土壤的概念、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第三节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习题要点: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壤健康等概念以及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组成第一节矿物质土粒的粗细分级、土壤矿物质的主要组成、土壤的矿物组成第二节土壤的颗粒组成和质地分类、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及其分类第三节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及其改良途径、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第四节土壤矿物质部分的矿物学组成和化学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第五节粘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征和分布、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习题要点: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土壤颗粒组成和质地及其与肥力的关系,难点是土壤矿物学组成及化学组成。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土壤学3.学时/学分:32/2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园林教研室5.先修课程:6.面向对象:园林专业大二学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2.课程目标:土壤学是论述土壤对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土壤基本物质构成及其理化属性、土壤形成的条件、过程、性质和土壤类型特征、我省主要土壤的质量特点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通过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认知土壤、分析和研究土壤、保护和利用土壤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绪论(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1土壤的概念1.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1.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2.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2.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概念、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四)思考题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第一篇土壤组成和性质第一章土壤矿物质(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组成1.2土壤的矿物组成2.粘土矿物2.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3.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3.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矿物组成(四)思考题1.何谓土壤矿物质?2.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
1.1 课程背景
1.2 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2.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2.2 土壤形成的过程与要素
2.3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特征
2.4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特征
2.5 土壤的生物性质与特征
第三章:土壤调查与分析
3.1 土壤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3.2 土壤采样与样品处理
3.3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4.1 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4.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循环
4.3 土壤养分的供应与管理
第五章:土壤水分与水分管理
5.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循环
5.2 土壤水分的保存与利用
5.3 土壤水分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第六章: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
6.1 土壤环境的评价指标
6.2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
6.3 土壤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第七章:土壤改良与保护
7.1 土壤改良的目的与原则
7.2 增施有机质与调整土壤pH
7.3 土壤侵蚀与保护措施
第八章:实践与案例分析
8.1 土壤学实验室技能培养
8.2 土壤学相关研究领域案例分析
第九章:课程评价与考核
9.1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9.2 考核方式与要求
结语
注:以上教学大纲为土壤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章节划分,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进行调整与补充。

该大纲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并通过实践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实验技能。

考核方式旨在评价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级园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2)《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7)《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大纲 (47)《农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54)《园艺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75)《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85)《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122)《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41)《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158)《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186)《果树学》课程教学大纲 (198)《蔬菜学》课程教学大纲 (208)《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217)《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242)《园林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256)《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65)《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教学大纲 (273)《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96)《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08)《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326)《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334)《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342)《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48)《食品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63)《鲜花保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68)《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377)《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387)《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95)《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404)《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1700050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教学对象:园艺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学分:48学时 2.5学分所需先修课《无机化学》编写单位:生命科学系编写人:包颖审定人:乔永旭编写时间:2017年2 月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土壤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正在经历着重大地转变。

土壤的服务对象正在日益扩大,已从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土壤学,转变成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等领域服务。

土壤学课程为园艺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从土壤物质组成、基本特性和形成分布三个基本方面介绍土壤学的研究进展、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等。

通过课堂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等,为今后从事园艺方面的工作打基础。

通过系统的讲解土壤学的基本特性、发展动态和土壤利用与管理,让学生了解土壤资源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保护水土的意识,树立用土养土的意识。

2、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有关土壤形成、基本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和各个肥力要素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及其与耕性的关系;掌握土壤水、空气和热量及土壤溶液化学反应。

掌握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等与土壤肥力有关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了解土壤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在实验方面,要求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掌握土壤孔隙和容重的测定方法,了解土壤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的测定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关土壤肥力、土壤基本特性、土壤形成的基本理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土壤孔隙和容重的测定方法、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

难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在肥力中的地位、作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孔隙和容重、水分的测定方法。

4、考核方式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

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期末成绩占总分的80%,满分为100分。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土壤对于农、林业和草业生产的重要性及作用,认识土壤物质组成,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认识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土壤肥力和土壤组成。

本章难点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交互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是地球的皮肤一、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作用二、土壤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土壤的主要功能一、生产功能-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三、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四、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五、工程功能-工程基地与建筑材料六、社会功能-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思考题1、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2、解释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矿物质组成和化学组成;掌握层状铝硅酸盐黏土矿物、非硅酸盐黏土矿物的主要性状及其分布。

本章重点土壤黏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本章难点不同种类黏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二、土壤的矿物组成第二节黏土矿物一、层状铝硅酸盐黏土矿物二、非硅酸盐黏土矿物第三节我国土壤黏土矿物分布规律一、风化和成土作用与黏土矿物组成的关系二、我国土壤黏土矿物分布规律思考题1、解释黏土矿物性质与其构造间的关系。

2、不同类型黏土矿物的主要性质有哪些?第三章土壤有机质(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腐殖质概念,二者有何异同;熟悉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化合物组成和形态特征;了解碳水化合物、含N、P、S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及产物,重点掌握影响转化因素中的C/N的详细内容和基本原理;了解腐殖质形成过程的两个阶段的内容,掌握土壤腐殖质的组分;明确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生态环境上的作用,了解调控土壤有机质的途径;本章重点自然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有机质的转化规律、肥力作用及调节措施。

本章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转化结果及转化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一、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三、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第三节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一、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二、土壤腐殖物质-黏土矿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二、有机质在土壤环境上的作用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思考题1、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简述其组成和性质;2、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3、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壤的密度、容重、孔隙度与三相组成;掌握土壤机械组成与质地分类;了解土壤的结构体的种类了解团粒结构形成掌握其与肥力的关系学习土壤耕性与土壤物理机械性等(概念)本章包含两个实验环节,通过本章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的方法,这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分析结果。

此外,掌握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的测定方法,在实践中可用于估计土壤的松紧和结构状况,从而为土壤结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

本章重点自然土壤的容重、孔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措施,有关土壤容重、孔隙度的计算。

本章难点土壤质地、结构、孔隙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颗粒一、土壤粒级二、土壤密度和容重三、土壤孔隙第二节土壤质地一、土壤机械组成二、土壤质地类型三、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改良利用第三节土壤结构一、土壤结构体二、土壤团粒结构三、土壤结构改良第四节土壤力学性质一、土壤黏结构和黏着性二、土壤可塑性三、土壤胀缩性四、土壤的抗剪强度五、土壤压缩与压实第五节土壤耕性和耕作一、土壤耕作二、土壤耕性和耕作力学三、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思考题1、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方面作用和意义有哪些?2、为什么说粒状——团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第五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壤水的类型、特点及相应的水分常数;掌握土壤土水势、土水吸力、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利用水吸力和土水势判断水分运动的方向;掌握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和土壤储水量的计算方法,学习土壤水的有效性分析;掌握土壤空气和热状况的特点及其调节途径。

本章包含一个实验环节,通过对本章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土壤最大吸湿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测定方法。

本实验测定的三种土壤水分含量均是重要的土壤水分性质,是反映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土壤保水供水有密切的关系。

本章重点自然土壤的水、气、热状况及其调节,有关土壤水分含量的计算。

本章难点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有效性分析,有关土壤水分含量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基本性质一、土壤水分形态二、土壤水分含量三、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第二节土水势一、土水势及其分势二、土水势的测定三、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三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二、土壤空气的运动三、土壤通气性第四节土壤热量与热性质一、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二、土壤热性质三、土壤温度思考题1、土壤水分类型、特点及其相应的水分常数;2、如何运用水吸力和土水势判断水分运动的方向?3、调节土壤热状况的关键措施是什么?为什么?4、在沙漠地带,为什么有“朝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5、粘土为什么叫“冷性土”?砂土为什么叫“暖性土”?6、入冬前小麦灌水可防冻,为什么?而春天灌返青水又不宜过早,又为什么?7、农民为什么说“锄下有水又有火”?8、地下水为什么冬暖夏凉?第六章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掌握土壤形成的过程;了解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及物质的转化与迁移。

本章重点土壤形成的因素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本章难点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及物质的转化与迁移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一、土壤形成的因素二、母质对土壤发生的作用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六、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第二节土壤形成过程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二、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迁移三、基本土壤成土过程四、人为活动作用下的成土过程第三节土壤发育一、土壤的个体发育二、土壤的发育系统三、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四、反应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1、简述不同母质类型的性质特点。

2、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七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4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土壤胶体的概念、种类与构造、性质;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交换作用、盐基饱和度的概念与计算,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本章重点土壤阳离子的交换机理,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及其与土壤改良的关系。

本章难点土壤离子交换机理,交换性离子有效性分析,有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