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艺术概论1.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人们运用审美的方式,对于客体世界予以认知,反映和创造的过程。
2.艺术接受: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即指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的艺术语言和方式,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4.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进行教育。
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事实美育的主要途径。
5、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如西方艺术史上先后出现的古典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
6、艺术传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者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7、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8、灵感: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9、艺术意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10、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的思维方式。
艺术概论笔记.doc
艺术概论绪论1.艺术和社会的关系?P5艺术来自社会,还要回归社会,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止和孤立的现象。
具体的讲,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第一,一切艺术家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各种社会事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意志,艺术家又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生活进行体验、实践、认识、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愿望和需要;第二,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经过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即创作活动,其创作成果即艺术作品;;第三,艺术作品最直接来自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间接来自但是最终来自社会生活,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四,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必须回到社会去,以实现其价值,而艺术回归社会的中介就是艺术接受。
荀子,音乐专门著作《乐论》,中国最早的一部艺术理论专著。
曹丕,《典论·论文》嵇康,《声无哀乐论》、《琴赋》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顾恺之,《论画》谢赫,《古画品录》2.艺术家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关系?P8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
艺术理论就是要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中,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任何艺术家,无论它是自觉的或是不自觉的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来进行创作。
艺术家不能不受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都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历史上的确有不少艺术家,他们自己没有什么理论,却创作出十分杰出的艺术作品。
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可以不受艺术规律的制约,只是他们从审美经验出发,自发地、无意识的再创作中触及到了艺术中的规律,于是得到了成功。
相反,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那他们的创作只能是失败的。
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注意理论的研究和思考,仅凭自己的技艺合直觉去表现,到后来就可能江郎才尽成为艺术匠人。
文学家:鲁迅、老舍、歌德、席勒、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音乐家:莫扎特、李斯特、贝多芬、巴赫、斯特拉文斯基画家:顾恺之、荆浩、石涛、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达芬奇、安格尔、雕塑家罗丹3.艺术的主要研究方法?(1)主观唯心主义:仅从主体考察和解释艺术,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
艺术概论第六章
3. 综合应用:试析艺术欣赏的四个心理阶段-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审美共 鸣。
(四)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1. 识记: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 “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
2. 领会:艺术批评的范围和性格。
沈延太 翻身奴隶
联想,联觉(即通感)在欣赏活 动中也起重要作用。由描绘性音乐引 起的联想比较直接,如《百鸟朝凤》 。音乐情感符号的创造也能刺激联想 ,促成活泼的审美意象。如普罗科菲 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德彪西《雨中花园》
四、审美共鸣
心境共鸣是人类独具的高尚情致 的集中表现,也是审美主体在欣赏的 创造性活动中所得到的精神报偿。
其一,它是客观事物美的规律的抽象。
其二,有美感意味的形式是人类特定生理、 心理、情感乃至民族审美习惯、社会审美意 识的反映。
其三,有美感意味的形式,有时借助它由之 加工的物质材料——其硬度、光泽、色彩等 天然美质及符合定性的运用、创造,无论具 象或抽象,其造型形式都可能极富魅力,激 发召唤新的审美经验。
凡·高 向日葵一 凡·高 向日葵二
在世界艺 术中居于高峰 地位的中国石 窟艺术至今常 青不凋。敦煌 莫高窟表现佛 本生故事的壁 画,是说释迦 牟尼成佛前历 经的各种磨劫。
敦煌壁画 割肉贸鸽
敦煌壁画 北魏 鹿王本生 敦煌壁画 初唐 夜半逾城
审美心象的形成, 有时是整体性审美关 照中,感觉与理知两 种不同的心理因素, 相互矛盾、相互冲突, 又相互交织、相互渗 透中。逐渐明朗化的。
三、审美心象
这是超越感觉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 具有整体性的审美欣赏观照中实现。审美 心象的构成,要求欣赏者借助再创造的想 象力、联想力和感情移入,进入艺术境界 之中,才能构成欣赏者和作品——审美主 体的心境和审美客体的艺术意象相统一、 相复合的心象。
艺术学原理 艺术概论
2 继承与创新——艺术自身沿革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继承是为了更 好的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质的飞跃,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艺术,他们要用自己 的声音发言,用自己的姿态走路。对于 他们来说,复制就是取消自己 艺术创新既是一代人在艺术史上寻找坐 标的艺术实践,有事艺术发展本体规律 的内在驱动。
内涵:在艺术史上,我们可以发现,每 一代艺术家都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前代艺术传统,它既是继承,更是 超越。一个时代的艺术总是以叛逆者的 身份,在对前代艺术的反抗中完成自己 的创造——新的传统里又蕴含传统
2 继承与创新——艺术自身沿革
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本体规律。 无论个体艺术家还是一个时代的艺术, 都不可能凭空诞生,都是在前代艺术传 统之上生成的。
3 游戏说
艺术与游戏有根本共同点,即不追求实际 功利,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认为艺术起源 于人类游戏和活动,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席勒 斯宾塞
3 游戏说
艺术与游戏有根本共同点,即不追求实际 功利,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认为艺术起源 于人类游戏和活动,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游戏说主要价值在于它侧重从艺术的本性 去研究艺术的起源,发现了艺术的重要特性, 即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不以直接的现实 目的为旨归,而以人类的精神满足为目标, 为人类创造一个灵魂家园。 艺术需要在人的基本生活满足之后进行
5 劳动实践说
源于恩格斯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 揭示了艺术与人类劳动实践的关系,从人类 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来寻找艺术起源,这无疑 发现了艺术起源的重要支点。艺术产生于人 类的劳动实践,以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 艺术的重要表达内容,又随着劳动实践发展 而变迁,但其审美性认识不够。
1 平衡与不平衡——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第一章艺术属性论第一节艺术主体论含义:“艺术主体”是指有思维、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是艺术的创作者与占有者。
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包括思维,幻想,幻影等),都可以看作艺术客体。
一、情感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对主体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法国美学家“维隆”。
维隆认为情感是艺术的决定因素和主要表现内容。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借助线条,形状,色彩的结合或具有一定节奏的动作、音响或言语表现出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荷兰画家森特凡高法国画家高更二、表现论艺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认为“美学只有一种,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
这种知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柯林伍德继承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直觉理论。
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把主观的表现看做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等级:1、无取舍。
2、有所取舍3。
有情感之表现。
三、无意识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主题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理学家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
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本能)、自我(协调本能和现实之间不平衡的机能)、超我(内部道德机制)”三部分组成。
荣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
伟大艺术家,听从集体无意识的驱使,借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心声。
四、游戏自娱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自我的娱乐。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加以系统。
英国唯心哲学家斯宾塞发展。
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第二节艺术主客体论一、理念论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上帝的创造物。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希腊哲学家帕拉图。
理念:是西方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的复习资料绪论一.{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二.究对象。
三.艺术概论全书共有六章,它们是:1克罗齐柏格森科林伍德柏拉图黑格尔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荷加斯哈奇生五.方法论的原则: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1.艺术研究上彻底的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艺术研究上完全的辩证法官:具体,个别与普遍,一般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发展,变化的辩证运动规律。
1.人们的精神交往是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2.艺术和人的一切创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艺术生产是按美得规律来创造的精神生产活动4.劳动创造了每,艺术是人从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自我享受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3.艺术是诸多因素动态交织,对立统一的审美创造成果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23456.78.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9.艺术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虚构的真实,创造的真实。
10.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11.艺术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12.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时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见。
13.所谓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审美上的关系14.艺术特征1.审美特征艺术形象是艺术对象化的重要审美形式2.形象特征3.形式美的特征4.创造性特征5.情感特征6.交流特征判断1.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的,却并不是它的物质生产的一般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的性质2.分析:以可感的形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3.纯客观或纯主观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分析: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四.名词解释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
运用一定得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物质与精神,审美对象与主体心灵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的特定成果。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
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的概念
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的概念艺术接受是指观众或受众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感受和理解过程。
在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了艺术作品如何被观众接受和理解,以及观众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影响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艺术接受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但它也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和背景。
艺术接受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知觉、理解和评价。
第一个阶段是知觉,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感觉。
知觉是我们对感官刺激的反应,包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受和感知艺术作品。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进行感知,并形成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
这个阶段是艺术接受的基础,因为观众必须先感知到艺术作品才能进一步进行理解和评价。
第二个阶段是理解,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理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等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可能会借助于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来进行解读,也可能会参考艺术史、艺术理论等外部资源来帮助理解。
在这个阶段,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都可能不同。
第三个阶段是评价,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评价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品质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基于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知觉和理解,发表对艺术作品的喜好、满意度和批评。
观众的评价可以是对艺术作品的技术、创意、表现力等方面的评价,也可以是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情绪和意义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观众的评价也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偏好等。
艺术接受不仅是观众个体的感受和理解,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观众的艺术接受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同时观众的反馈和评价也会对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六章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的本质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1)召唤结构的层次
①物质材料层 ②形式结构层 ③客体所指含义层
时间和运动、人物的表情、接受者对作品形 象的补偿和完成、典型形象
4 艺术史家
5 艺术世界中,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有艺术编
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的研究及管理人员、出版商、
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等等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2)各种艺术机构: 展览馆、博物馆、画廊、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出
版社、书店、艺术教育机构等等 (3)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艺术世界的两个明显特点: (1)艺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 (2)艺术作品接受过程越来越复杂。 2、“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中介性 接受性 主动性 制度性与惯例性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1、艺术展览馆 2、新闻媒介 3、艺术出版社 4、艺术博物馆 5、艺术市场 6、艺术院校
传统剪纸审美
唐寅之山水画
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
(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 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 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 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 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中直观自身, 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
艺术学概论—艺术接受论
传统的《艺术概论》教科书都把这一部分称之为“艺术鉴赏”。
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有本质的区别:一、艺术作品的概念不同。
鉴赏论认为,艺术家创作的成果就叫艺术作品,它是客观的、确定的、不变的。
而接受论认为,艺术家创作的成果不叫艺术作品,叫做“本文”,它仅仅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结构,只有接受者把这个图示结构的空白填补起来,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与“本文”有原则的区别:“本文”是未完成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具体化了的“本文”。
如果没有接受者对“本文”的空白的填补,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实现。
总之,鉴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客观的、唯一的、确定的;而接受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开放的、变化的,是接受者对“本文”的永无止境的阐释过程。
二、接受者的作用不同。
鉴赏论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成果,而接受论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接受者共同创作的成果。
鉴赏论认为,艺术家与欣赏者有本质的区别,接受论认为,艺术家与接受者并无本质的区别,接受者不仅仅是鉴赏者、批评者,而且也是艺术家。
三、接受者的地位不同。
鉴赏论认为,欣赏者必须以艺术作品为基础,欣赏者的鉴赏活动只是对艺术作品的近似的反映。
诚然,欣赏者的欣赏活动包括能动的审美再创造,但是,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只能以艺术作品为基础。
只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拙劣的艺术作品,不管欣赏者进行怎样的审美再创造,也不能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总之,艺术作品是第一性的,艺术欣赏是第二性的。
接受论认为,艺术作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一极是未定性的“本文”,一极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具体化。
第十一章:艺术接受的地位、性质、特征与作用一、艺术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一)艺术创作是艺术接受的起点,艺术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终点和完成首先,艺术生产创造了艺术接受的对象。
艺术生产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接受的对象;艺术不生产这种作品,艺术接受就没有这种对象。
•在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生产了《蒙娜·丽莎》,人们就接受《蒙娜·丽莎》,那个时代,没有毕加索生产的《格尔尼卡》,人们也就不能接受《格尔尼卡》。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艺术接受
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艺术接受你还在为考试烦恼吗?你还在为如何提高分数苦恼吗?那就来吧,为你整理了艺术概论的知识点哦,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希望你能轻松过考!这一部分从艺术传播、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三个方面阐述了有关艺术接受的知识与基本理论。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注意结合艺术传播的实际,结合自己鉴赏艺术作品的体会来理解。
同时,还要补充自己没有的鉴赏实践活动,如艺术批评。
此外,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艺术鉴赏,也是全面理解鉴赏理论、巩固鉴赏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试题中约占20%的比例。
学习要求:了解艺术传播的涵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一、艺术传播1.艺术传播指的是某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
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
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扩展。
2.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艺术传播主体即艺术传播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控制与发送艺术信息的人或机构。
艺术传播内容是指通过传播媒介传送的艺术信息。
传播媒介是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
受传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接收到艺术信息的受众。
传播效果指艺术信息在传播活动中产生的效应及其对受传者的影响程度。
3.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
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络传播等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沟通直接、手段多样、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
(2)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供观众直接接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艺术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影视、络等。
艺术概论接受主体条件的能动转化
艺术概论接受
1、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积极能动的审美实践活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与物质生产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那么,艺术接受则从属于艺术消费。
但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并不等同,艺术接受被严格限定于精神活动范围,艺术消费则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两重性。
2、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动的人。
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主体。
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究者。
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
3、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和再创造的能力。
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心理机制。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4、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对艺术接受产
生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艺术世界的两个明显特点: (1)艺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 (2)艺术作品接受过程越来越复杂。 2、“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中介性 接受性 主动性 制度性与惯例性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1、艺术展览馆 2、新闻媒介 3、艺术出版社 4、艺术博物馆 5、艺术市场 6、艺术院校
3 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 5 艺术世界中,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有艺术编
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的研究及管理人员、出版商、
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等等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2)各种艺术机构:
展览馆、博物馆、画廊、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出
版社、书店、艺术教育机构等等 (3)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1)召唤结构的层次 ①物质材料层 ②形式结构层 ③客体所指含义层 时间和运动、人物的表情、接受者对作品形 象的补偿和完成、典型形象 ④意义集合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三)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 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 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 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 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根据:
1、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 2、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3、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
体验而有所创造。 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 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 1.艺术鉴赏:参与人数最多而最具大众性、群众性的艺术活动 2.性质: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3.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 (1)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①艺术作品以感性和形象的方式呈现给欣赏者 ②在感性的形式和形象中,包含着真理、道德、社会 理想等理性内容(视频) (2)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3)始终饱含着感情。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的本质
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
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
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达娜厄》
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的过程
•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 ,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 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 ,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
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红烛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当艺术作品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是一 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1)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 (2)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 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
• 审美直觉重要特点是 直观性和直接性。
• 击鼓说唱俑
席里柯· 梅杜萨之筏
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
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 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体现为 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 在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 ,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 烈、越深刻。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三、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 次。 1、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 导的作用。 2、艺术批评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 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3、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 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艺术批评也是艺术接受的方式之一,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 介性于一体的特征。
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地位:
A、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B、艺术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 动机上的起点。 C、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2、艺术接受方式与艺术的本质 艺术本质: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方式。 艺术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与艺术消费和接受联 系在一起的; 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 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 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手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1、“艺术世界”的构造: (1)“艺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 上的主体: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1 艺术家 2 批评家 4 艺术史家
提供了艺术作品。 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