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概念整理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防御反射。

2.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结构的基础,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4.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5.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6.外抑制: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7.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8.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基本形式9.分化抑制: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使近似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10.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1.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发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12.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发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13.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6.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1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2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2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25.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型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26.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2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28.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29.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0.知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31.知觉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32.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3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4.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包括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形成及变化的一般原理。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

5.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7.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测验(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10.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11.电位差:12.全或无法则:13.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14.神经网络:15.中枢神经系统:16.周围神经系统:17.大脑皮层:18.感觉区:19.运动区:20.联合区:2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23.脑电图:24.无(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25.条件发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26.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彭聃龄

心理学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风俗: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守的一种行为方式。具有自发性和持久性。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响过程。
角色: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被该社会和团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包括:一、学习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二、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感情。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机体觉)。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反馈: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是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自我同一性: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一过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三)
默许心向反应: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概念、原理

普通心理学概念、原理

普通心理学概念、原理普通心理学基本范畴、概念、原理感觉范畴概念:1.【感觉】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3.【绝对感受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4.【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5.【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6.【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7.【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8.【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9.【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10.【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11.【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12.【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13.【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14.【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15.【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普通心理学最全知识点总汇

普通心理学最全知识点总汇

普通心理学1概述1.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并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1.2心理学研究对象1.2.1个体心理: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获得并应用知识、加工信息的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时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人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也称人格)个性心理倾向(心理动力):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及基本动力需要动机兴趣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稳定成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一个人的心理面貌能力气质性格1.2.2个体行为: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1.2.3个体意识意识:个体的认知、情感、欲望等,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个体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可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1.2.4社会心理:某个特定群体在共同的环境、文化中生活而产生,是该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和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3心理学研究方法1.3.1观察法: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表现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发现某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适用范围对象无法控制如果控制,特定行为难以出现由于道德伦理,不能加以控制优点适用范围大简便易行对被观察者进行直接了解,得到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环境下,得到材料真实缺点存在偶然性不能得出刺激及心理行为的因果关系难以进行重复观察,结果难以检验和证实得到结果不能精确分析难以控制观察目前现象的出现观察结果受观察者兴趣、知识、经验影响大1.3.2实验法: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分类自然实验:在正常工作、学习的情境中,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实验仪器,对条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研究心理及行为优点对条件加以控制,能提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验证有明确的数量化指标缺点由于对条件的控制,会出现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目前无法测量复杂行为不适用于探索性研究1.3.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预测某种心理品质对量表的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有效测量特定心理品质的程度标准化:量表的编制过程和施测过程要系统化、科学化,对测验结果解释也要严谨、科学、客观优点施测简便、易于实行种类多,灵活方便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所测结果可靠测验结果量化程度高、处理方便有常模、结果可比较缺点量表的使用个体受经验和文化影响显著间接测量,需要正确选择行为样本,否则影响测量准确度对施测者要求高,要有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只能测量结果,不能反映过程1.3.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对被调查者提问,让其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类别访谈法(常用)问卷法(常用)测查法评价法书面材料分析法优点实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易行涉及范围广数据收集快缺点不够严谨不能提示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大回答者态度影响结果可靠性1.3.5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优点能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以便得到更全面丰富的资料能详尽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缺点研究案例过少结果只适用于个别情况结果难以概括、推广1.3.6相关法:对不同心理现象进行量化,求其相关关系的方法优点可预测人的心理现象可验证数量化指标明确、具有方向性可反映变量间关系及其程度为其它研究打下基础,以便进一步分析1.4心理学主要流派1.4.1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渊源哲学基础17世纪笛卡尔唯理论17、18世纪英国霍布斯和洛克的经验论直接来源19世纪中叶生理学(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感官生理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独立学科1.4.2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研究方法内省法: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观察并描述心理状态主要观点心理学应研究人的意识,既人的直接经验分析意识内容、找出意识组成部分发现各部分如何连结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评价贡献使心理学摆脱哲学束缚开创现代心理学并为其发展打下基础局限研究内容狭窄、脱离实际将心理分解为各个元素,割裂其整体性过于主观、可重复性差难以研究高级心理1.4.3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研究方法观察法内省法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对象为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在人类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中介作用把意识视作川流不息的过程(既意识流)特点反对构造主义式的意识分解,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观将心理视为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将心理学视为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运用反对将心理学局限于对普通正常人心理规律的探索,主张扩大心理学研究范围评价贡献开创美国科学心理学促进心理学分支发展推动心理学实际运用局限提出的意识观点自相矛盾具有生物主义倾向具有外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1.4.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斯金纳班杜拉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对象行为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反对遗传决定论,强调环境作用评价贡献对各国心理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强调研究客观行为,促进心理学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局限开创初期否认意识重要性、只强调行为,主张极端限制心理学健康发展1.4.5格式塔(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对象意识认知现象(知觉、学习、思维)主要观点反对将意识分为元素,强调心理是一种有组织的整体整体不能由若干元素相加而成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大于部分的总和部分受整体的影响和制约评价对心理整体和部分间的观点被证实是正确的对知觉、学习和思维的研究仍有实用性1.4.6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研究方法催眠疗法梦的解析自由联想研究对象意识:人日常知觉到的部分前意识:人通过自身思考,可知觉到的部分潜意识:人日常无法知觉并且难以知觉到的部分,对人的思维和行为影响重大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主要为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人的行为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评价贡献弗对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影响深远对科学心理学有重要意义建设性地提出的潜意识、防御机制等对人类文化有深远影响弗《梦的解析》被誉为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经典作品之一局限研究方法缺乏科学严谨性过度强调无意识并夸大性欲作用1.4.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研究对像人格研究方法整体分析个案研究主要观点人性观人性本善人是持续不断成长的人性是自主的、自我选择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重视个人基本需要及自我,并且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评价贡献被誉为心理学“第三势力”注重对人性研究,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具有启发作用冲淡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局限错误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非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个人出发,对人内心世界进行某些描述许多主张带有纲领的性质,所有名词缺乏定义无具体研究方法,理论难以验证1.4.8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瑟《认知心理学》标志其诞生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纽维尔西蒙研究对像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研究方法反应时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主要观点关注人脑活动的过程及规律主张学习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储存把人脑比作电脑,使用信自加工的观和术语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认知包括信息的接受、贮存、运用评价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认知神经科学,更好地研究心理活动的脑机制在心理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2.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1.1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作用接受信息传递信息结构树突接受外来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短胞体整合神经冲动轴突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至其它神经元长分类按树突数目分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多极细胞按功能分感觉(内导)神经元运动(外导)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是脑进行信息加工主要场所2.1.2胶质细胞位于神经元之间,数量多功能为神经元生长提供支架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为神经元供能清除神经元间多余递质2.1.3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连接的部位,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组成突触前成分利用球状小体,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出突触间隙确保神经递质得以传递突触后成分另一个神经元细胞接收递来信息的部分类别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2.1.4周围神经系统功能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结构联系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结构解剖学分类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按机能分类躯体神经系统支配感觉和运动器官植物性(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系统分类交感神经系统提高机体唤醒水平,应对紧急事件副交感神经系统消除机体兴奋,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2.1.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结构灰质:细胞体,位于中间白质:轴突,位于外部功能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能分析简单信息,并作出反应,完成简单反射活动脑脑干延脑与脊髓相连的部分控制呼吸与心跳,又叫生命中枢桥脑位于延脑上侧连接小脑和大脑,起桥梁作用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传递信息必经之路调节、控制人的睡眠中脑位于桥脑上侧视觉、听觉中枢控制瞳孔和眼球脑干网状结构分布于脑干部位控制觉醒和意识状态结构上行网状结构控制机体觉醒、保持脑皮层兴奋维持注意状态下行网状结构调节肌肉活动间脑丘脑感觉神经的中转站将感觉刺激传到大脑皮层(除嗅觉外)与网状结构共同控制睡眠和觉醒下丘脑调节植物(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与饥饿、渴、性等生理需求关系密切与情绪有重要关系小脑位于脑干背面,分左右两半球保持身体平衡,调解肌肉紧张大脑(端脑)内白外灰(与脊髓相反)神经系统最高部位结构额叶机体运动中枢顶叶枕叶颞叶边缘系统位于大脑内侧深处边缘结构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周围大脑皮层部分丘脑和中脑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动物本能记忆情绪2.2大脑皮层及其机能2.2.1基本规律上下交叉、左右颠倒投射面积与机能重要性成正比2.2.2感觉区域视觉区枕叶受损后眼睛正常,但全肓听觉区颞叶受损后耳朵正常,但全聋机体感觉区顶叶2.2.3躯体运动区域额叶支配、调节躯体各部分运动调节身体在空间中位置和姿势2.2.4言语区域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区大脑左半球额叶运动性失语症:电报句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颞叶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言语视觉中枢角回顶枕叶交界失读症:看不懂书面语言书写性言语中枢额叶失写症:不能写字、画画2.2.5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通常情况下,两半球协调工作胼胝体连接左右两半球,完成信息交换斯佩里对割裂脑手术病人研究,证实两半球功能不对称左半球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右半球空间关系情绪艺术舞蹈2.3脑机能学说2.3.1定位说人的特定心理功能由脑的特定部位完成始于颅相学加尔斯柏兹姆人的某种特点会反映于其大脑结构上,从而反映到颅骨上缺乏科学根据,但启发了大脑机能是分区域的支持布洛卡的发现威尔尼克的发现潘菲尔德刺激颞叶,激起童年回忆2.3.2整体说大脑是一个整体,并通过整体发挥作用弗洛伦斯:局部损毁法拉什利对小白鼠实验发现均势原理:大脑皮层各部分对学习影响均等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效率与大脑受损面积大小成反比,与受损部位元关2.3.3机能系统说鲁利亚:大脑某部位损伤并不导致孤立心理机能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征脑的动态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激活系统)含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保持大脑皮层觉醒状态,提高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含枕叶、颞叶、顶叶及相关皮层下组织接收来自机体内、外部刺激,实现信息的整合及储存类别一级区:刺激直接投射区,高度异化二级区:综合、辨别各种刺激三级区:对信息进行空间和时间整合,反映其关系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额叶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类别一级区:运动的直接投射区二级区:组织运动,制定运动程序三级区:产生活动意图,实现复杂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既分工又合作,从而保证各项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完成2.3.4机能模块说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家们提出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由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完成2.3.5神经网络学说心理活动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以此构成神经网络来实现脑区可以通过神经网络参与不同心理及行为活动同一脑区在不同活动中作用不同动态的神经网络是各种活动的基础3意识和注意3.1意识3.1.1意识与无意识意识的含义一种觉知:觉察到某种现象或存在一种高级心理官能:对个体身心系统的统合、管理和调节一种心理状态非意识过程血压调节神经系统监控生理变化无意识相对意识而言的,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常见现象无意识行为日常行为习惯已自动化的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人没有觉察某些刺激对其行为产生影响麦凯的双耳分听实验证实盲视病人看不见刺激,但仍可对其进行一定程度加工潜意识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精神生活主要方面弗认为:被压抑的潜意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前意识只在个体注意后才能达到的意识部分3.1.2意识的功能具有能动性:能觉察和感知信息、并调节有机体能限制人的注意,减少无关刺激涌入大脑对知觉起到组织作用使人对信息做最佳判断和行为梁宁建对意识功能的认识觉知功能计划功能选择与监控功能3.1.3睡眠与梦睡眠:与觉醒对立的一种意识状态睡眠的阶段第一阶段脑电频率、振幅都较低10分钟左右浅睡眠,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惊醒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短暂的高频高幅脑电20分钟左右个体难唤醒第三阶段脑电频率变低、波幅变大40分钟左右肌肉进一步放松第四阶段脑电高频低幅的△波深度睡眠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生理指标变慢会出现梦呓、梦游、尿床快速眼动阶段出现清醒状态下的脑电眼球快速转动出现梦境睡眠阶段的规律一夜前四阶段共持续90分钟左右,此后进入5-10分钟快速眼动阶段如上循环,最后一次快速眼动将近1小时三、四阶段黎明时会消失一生婴儿快速眼动时间长,年龄增长时间变短,老年人快速眼动时间非常短睡眠的功能功能恢复理论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并恢复其功能生态学理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避免受伤梦剥夺梦对心理和生理机能造成不良影响梦的解释精分观点:林是潜意识的显现,满足被压抑的愿望认知心理学观点:梦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仍对信息进行整合生理学观点:梦是个体对脑的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霍布森研究梦的特点不确定性不协调性不连续性3.2注意3.2.1含义:意识对特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3.2.2特点指向性: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对象,从而只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集中性:心理活动聚焦在所选择对象上强度紧张度3.2.3功能选择功能:根据任务要求选择有意义的刺激,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保持功能:使集中于对象上的注意保持一定时间,维持心理活动持续进行调节和监督功能:提高觉醒状态,调节动作、行为3.2.4种类根据意志努力程度分事先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影响因素刺激物新异、强度大等个体自身状态、兴趣、经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影响因素任务目的越明确、具体,越容易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越感兴趣的任务越能维持受活动组织方式受经难影响受人格影响随意后注意既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过多意志努力在随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而来影响因素直接兴趣熟练程度根据注意的品质分个体在同时呈现的多种刺激中选择一种,而忽略其它刺激用双耳分听实验进行研究注意抑制机制负启动现象返回抑制现象注意瞬脱现象持续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客体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用警戒作业测量分配性注意个体同一时间将注意分配于多种刺激完成复杂任务的重要条件用双作业操作研究条件几种活动的性质个体熟练度活动任务自动化程度3.2.5生理机制朝向反射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射注意最初级生理机制人与动物共有脑干网状结构维持注意必需的大脑兴奋边缘系统含大量“注意神经元”对新异刺激和刺激变化作反应大脑皮层注意的最高部位调节、控制皮层下组织选择信息主动调节行动注意的外部表现感官朝向注意对象伴随生理变化头部血管舒张吸气短、呼气长3.2.6注意的品质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通常为7+/-2个单元影响因素对象特点活动任务个人知识经验稳定性对对象注意的持续时长影响因素个人主观状态目的明确程度责任感坚强意志兴趣对象特点内容丰富程度活动是否变化注意分散与稳定性相反注意离开当前任务所需对象,而被无关现象吸引注意起伏注意短暂时间内的波动感受器的局部适应及生理变化节律引起不可避免分配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多个对象、从事多种不同活动影响因素任务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活动性质及内在联系性转移由于任务变化,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影响因素原注意的紧张度新事物的性质个体气质和习惯3.2.7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提出者:布罗德本特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观点神经系统加工容量有限信息进入加工系统需先经过滤器工作方式“全或无”衰减理论提出者:特瑞斯曼观点信息能过过滤器,不被注意的信息只在强度上减弱,并非全无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有重要意义的信息阈限低实验支持:双耳分听实验中,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得到加工后期选择理论提出者:多伊奇、诺尔曼观点信息先经过分析,再进入过滤器,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又名“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记忆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提出者:约翰斯顿观点注意的选择在不同加工阶段都有发生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信赖于任务要求注意分配理论认知资源理论提出者:卡尼曼观点不同任务对注意的分配各不相同注意是一种认知资源,而此资源有限任务越复杂,所需资源就越多资源用完时,新刺激就得不到加工输入的刺激不能自动占用资源,而是认知系统负责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提出者:谢夫林观点含:自动化加工、意识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占用认知资源,不需要注意而自动进行意识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限制,需要注意参与加工随环境和任务变化不断调整4感觉4.1感觉概述4.1.1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4.1.2感觉的作用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机体内、外环境信息平衡是高级、复杂心理的基础,是人全部心理的基础4.1.3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由感受器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内部感觉对身体的位置、运动、内脏不同状态的反映4.1.4感觉测量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表示绝对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普通心理学概念

普通心理学概念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

3. 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征、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

4.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低级的心理现象,但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5.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

6. 延脑:是脊髓进入颅腔直接延续并扩展而成,在脑干的最下端,形似上大下小的圆锥,背面为小脑所覆盖。

7. 脑桥:位于延脑的上方,小脑的腹侧。

它是联系小脑两半球及上行下行神经纤维的桥梁。

8. 间脑:位于脑干的上方,由丘脑和丘脑下部(下丘脑)组成。

9.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除嗅觉外,丘脑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10 .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仅指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不包括传入神经。

11 .言语机能联合区:是指接受、处理和储存言语信息的结构和机能系统,为人所独有。

12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13 .反馈:亦称回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使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映的情报,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14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15 .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

16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动物本身操作杠杆(工具)才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作用,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17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8 .第二信号系统:已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19 .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

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反射。

20 .社会性需要:是指一切以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又叫获得性需要。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1、心理学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①认知;②情绪情感和意志;③需要和动机;④能力、气质和性格。

3、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这样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879年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的诞生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创始人。

4、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学派:①.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②.行为主义学派——华生③.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马斯洛和罗杰斯④.认知心理学学派——皮亚杰5、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科学心理观的本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③.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④.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应第二章6、神经元的含义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收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细胞体和树突是接收和整合信息的地方,而轴突是专为把信息传给其他细胞用的。

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7、反射的类型反射按照产生的条件不同分成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有机体在种族发展中形成的,生来就有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叫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

(例:手碰火缩回、新生儿遇冷空气哭、针扎到手缩回)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也叫获得反射)。

(例: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巴普洛夫通过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实质。

条件反射不仅可以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也可以在已经形成了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形成条件反射系统。

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被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8、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基本规律:①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②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第三章9、注意的含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threshold):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个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愈陷的大小。

绝对感受性(absolutesensitivity):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呈反比例: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sensitivity):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fieldofvision):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由于若干个外侧膝状体细胞共同会聚到一个皮层细胞上,因而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个更大的区域。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做特征觉察器。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了暗适应过程,但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两者是不同的。

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

以后,椎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后像(afterimage):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可分为正、负后像。

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想像等心理现象。

3.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4.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5.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6. 意志:是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7.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条件。

8.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9.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10.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分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11.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12.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1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4. 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5.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16.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带有固定的倾向。

17.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18. 表象: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19.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0.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原理和名词

普通心理学原理和名词

普通心理学基本范畴、概念、原理一、感觉范畴概念:1.【感觉】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3.【绝对感受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4.【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5.【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6.【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7.【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8.【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9.【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10.【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11.【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12.【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13.【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14.【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15.【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原理:1.感觉编码的代表性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普通心理学概念

普通心理学概念

普心概念1.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途径。

2.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4.视觉现象:视觉适应: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闪光融合色觉缺失视觉后像: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所留下的印象。

5.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6.错觉:对事物歪曲的知觉。

7.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0.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即人脑对外接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1.感觉记忆:当客观事物停止刺激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成为瞬时记忆。

12.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13.反饷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神经环路。

14.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速度先快后慢,随后渐渐趋于平稳。

(艾宾豪斯)15.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16.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17.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8.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9.情绪维度:是指情感所固有的某些特征。

这些特征又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称为两极性。

20.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确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又叫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2.动机:由一种目标或对象的引导,激发或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普通心理学》知识要点

《普通心理学》知识要点

《普通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讲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知识点归纳一、绪论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

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肛门便秘性性格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出现性格角色分化(恋母情结、恋父情结)4、潜伏期(6岁-12岁)玩伴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两性期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普通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 从内到外2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性格第二章生理部分1 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3 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4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第三章意识1 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 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 几个意识水平在p78第四章注意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2(98 02考题)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99 考题)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

(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4(00 考题)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96 考题)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 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第五章感觉1 感觉:物体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2 感受性(02考题):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感觉阈限:测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普通心理学总概括图

普通心理学总概括图

绪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的任务、研究方法、发展】
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神经元、神经系统、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反映)、意识(概念、基本特征)】
注意【概念、种类、基本特征、认识理论】
感觉【概述、种类、测量、感觉的相互作用】
知觉【概述、基本特征、种类】
认识过程记忆【概述、分类、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思维【概述、特征、种类、概念(含义种类)、问题解决】
想象和表象【概述、表象信息加工理论、想象的种类】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概述、分类(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感理论】
心理学意志过程【概述、意志行动、品质与培养】
需要【含义、分类、理论】
动机【含义、功能、分类、理论】
兴趣【含义、分类、品质】
个性倾向性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个性
能力【概述、种类、智力理论、发展、个别差异、测量】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概述、特征、理论、气质类型、作用与测量】
性格【概述、特征、类型理论、特质理论、形成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科学。

2、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在个体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
规律性。

4、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5、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自变量:实验者操纵使其变化的方面。

7、因变量:实验者想要预测并通过操纵自变量而引起变化的变量。

8、个案法: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9、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过程。

10、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1、感受性的测量: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12、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觉察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13、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14、差别感受性:指感官对刺激间最小可觉差的感受能力,通常用差别感受阈限来表示。

15、差别感受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受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16、感觉适应:指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作出的调整性改变,包括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两种方向。

17、感觉后像: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18、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19、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0、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21、意识:指个体正在觉知的信息。

无意识: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22、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3、记忆:人脑对于过去经验的反映。

24、遗忘:对于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作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都称为遗忘。

25、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6、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材料能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的学习。

27、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

28、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9、表象:人脑能够保存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30、想像: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1、再造想像: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2、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3、意志:是人自觉的确立目的,并主动的调节自己的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34、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35、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6、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37、权力动机: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38、交往动机:在交往需要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动机。

39、需要: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感到某种匮乏产生的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40、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41、情绪:是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及认知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42、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人顺利实现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基本心理条件;
43、人格:它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44、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5、气质:人生来就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46、性格: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