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内在逻辑
不能 与时 俱进 地 丰富 发 展 马克 思 主 义 , 不 能增 强 就
随着 中 国革命 和 建设 的 实践 的深 化 而 不 断深化 、 发

[ 稿 日期 ]00—0 收 21 9—1 6
[ 作者 简介] 甘文华(98一) 男 , 17 。 安徽太湖人 , 中共南京市委 党校哲 学教研部讲 师, 研究方向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从 马克 思 主义 传 人 中 国 的那 天起 ,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 化 的历 史 进 程 也 随之 展 开 , 并
众 化 , 国化 的过 程 既是时代 化 的过 程 , 中 也是大 众化 的过程 。其 次 , 时代 化是 中国化 、 大众 化 的关键 和保 障 。离开 了 时代 化 , 克思 主 义 就不 能 反 映 时代 精 马 神、 适应 时代 需要 、 紧跟 时代 步伐 、 回答 时代课题 , 就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 化 , 就要 紧紧 围绕 中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 化 、 时代 化 时代 化 、 众 化 , 于我 们 大 对
社会 主义 事业 而言 , 既是 一个具 体 的历史 进程 , 又是 个 全新 的实践 课 题 , 马克 思 主义 传 人 中国之 日 从 起 直到今 天 , 我们 在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 化 、 时代 化 、 大 众 化方 面既取 得 了丰富 的经验 , 同时 , 现实 的社会 在 主义 现代化 建设 和 纷 繁 复 杂 的 国际 形 势 面前 , 面 又

展, 在这一 历史 进程 中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 化是 同一个 过程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 化及其 统 一性 , 根源 于马克思 主义 的 内在 品质 。 马克思 主义 真理 的普 遍 性 与 特殊 性 , 定 了马 克思 决 主义必 须 中 国化 ; 克思 主义 与 时俱进 的理论 品质 , 马 决 定 了马克 思主 义必 须 时 代化 ; 克思 主 义 的 实践 马 性 和人 民性 , 决定 了马克思 主义必 须大 众化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 时代 化 、 众化 是 一 个 相 互联 系、 大 不 可 分割 的统 一整 体 。在 这 个 有机 统 一 体 中, 中国化 是 核心 , 代化是 关键 , 时 大众 化是基 础 。大力推 进马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需要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

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民族化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人持不同看法。

然而,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内涵:1)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

把握中国国情是基础,实践是根本途径,与中华文化的交汇、汲取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养分是重要内容。

2)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既包括内容和形式,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

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运用最新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明成果。

3)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和体现,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

相互关系: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

认真研究和解答这一重大课题,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

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从而成功实现和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自觉。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再次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新发展。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提出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是党首次将“三化”放在并列的地位明确提出来。

“三化”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而且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外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整体,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或本土化,我们这里是从狭义范围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其根本要求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而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同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又不同于别国,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创造性的同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具体地条件,即中国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特定背景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理论系统,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这些实践活动的丰富经验加以提炼、概括,使之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博颖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4期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及其关系,以及“三化”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此,对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过程,也包含这个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实践、为了应用、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邓小平在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也是强调要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根据具体实际和实践,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下的中国风格和特色,那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鲜明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过程中的世界眼光、时代视野。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时代
是通过问题来标志 的, 为“ 作 时代 的格 言” 问题 ” 它的物质力量。批判 的武器 当 “
然不能代替武器 的批 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 毁 ,
现 的是生活在这个 时代 里人 民大众的最实际的呼声 和最 真
切 的要求 。真正的哲学 之所 以是真正的 , 就在于其能够捕 捉
角看 ,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是 时代 化和 大众化 的逻辑前 提 , 马克 思主义 时代化 强调在 理论 和 实践上 对马 克思主
义的发展创新 , 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是 中国化 和时代化在 实践 意义上 的逻 辑结论 。
关键 词 : 马克思主 义 ; 中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化 ; 内在逻 辑 中图分类号 : 1 D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3 8 7 (0 0 1 — 0 5 0 10 — 4 7 2 1 )1 0 1— 4
马克思认为 :哲学家们 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 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翰 从逻辑上讲 ,改变世界” “ 之前必须
“ 解释世界” 由此 , 。 马克思并不反对“ 解释世界 ”而是不能只 。
满足于“ 解释世界” “ 释世界” 目的是 为了“ ,解 的 改变世界 ” 。
故而,改变世界 ” “ 是马克思 主义 的主 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 “
又总是一定具体时空 中的具体问题 , 用一般 的抽象的理论解 决具体时空中的具体 问题 , 就必须使这种具有一般的抽象 的
理论在具体时空中获得满足解决具体问题需要 的表达形式 ; 同时 , 问题 的不断变化又会反过来要求理论“ 具体 指南” 的与
时俱进。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和时代化 的深层逻辑 。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 强调 作为理论形态 的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具体应用 , 即要用马克 思主义作 为理论武器来解决 中国的现实 问题 , 从而达到改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项重大任务的同时,也对其基本要求作了深刻论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明白: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各自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定位;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之间的关系,即“三化”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也不可以分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逻辑前提和理论要求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通俗地讲,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其基本理由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发展,形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一个有着多方面内容、多层次构成的结构体系。

它包括有反映世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叫基本精神;有根据历史条件、时代任务反映社会发展的一般、特殊规律而阐述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观点;有根据具体环境、解决具体问题而提出的具体观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理解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核心观点拿来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历史文化相结合。

这个“结合”是一个多因素参与、交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功能要求它的基本原理必须具体化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作用。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于本国实际使其发挥作用,都需要将其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它理论之处就在于其本质上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作为反映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和真理本身,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实际,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生搬硬套地把马克思主义观点简单拿来是不可能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它是客观具体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2019.2.下MOTHERLAND论坛摘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广泛传播的内在要求,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

十九大的报告强调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意义和要求,掌握基本方法、核心、关键和根本点,防止和纠正认识误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文/陈玉萍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将会放大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武器的优势作用,将会牢牢把握主动权,更是我们党赢得未来的神奇法宝,因此在深刻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程,让“三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让“三化”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认识历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党的历史波澜壮阔交响乐的主旋律,也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主基调。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被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也随之改变。

中国化命题提出初期(1938-1945)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1949—1978)年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由“民族化”逐渐转为“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具体特点、具体革命实践,进而适用于中国具体环境和具体斗争中;改革开放以后,“当代化”、“时代化”、“创新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新时期新问题需要新观点,不得不强调“当代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也成为了新的要求,一次的科技革命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创新化”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2009152班 20092701 吴俊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调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的的。

至此我国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新的认识,今天我会对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实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重要指导理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三个涵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层涵义是它的革命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认识世界和说明世界的科学,更是革命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和现实地改造世界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达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二层涵义是它的实践的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要求所做的应用性处理,就是把马克思所规定的革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转化为具体能够完成时代使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三层涵义是它的科学的系统性。

这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时代主题、实践形式和根本纲领,转化为革命的科学学说和根本纲领相统一、人的解放的实践形式和时代主题相一致的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完备的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纲领体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摘要】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时代化和大众化对其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探讨这些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时代背景和大众需求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这些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也为我们认识其中蕴含的启示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参考。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将有助于提升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相互关系,实践意义,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好理解和运用。

随着大众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已成为当务之急。

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时代化和大众化对其影响的关系,以及对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1.2 研究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

探讨时代化和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紧密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时代化、大众化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总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和展望未来,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优良传统提供重要参考,指导我们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内涵:1)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

把握中国国情是基础,实践是根本途径,与中华文化的交汇、汲取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养分是重要内容。

2)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既包括内容和形式,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

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运用最新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明成果。

3)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和体现,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

相互关系: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简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简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的新 课 题 。
中 图分 类 号 : A8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7 ( 0 0 0- 0 8 - 0 1 0 - 38 2 1 )5 0 2 5
收 稿 日期 :O O O — 1 21— 4 6
党 的 十 七 届 四 中全 会 强 调 , 大 力 推进 马 克 要 思 主义 中 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 化 。这是 我 们 党 着 眼 于用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武 装 全 党 、 育 教 人 民 , 断 推 进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伟 大 事 业 而 作 不

造 性 运用 , 富和发 展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 丰 二是 使 马 克 思 主义 在 实 现 方 式 上 体 现 指 导 化 , 是 把 马 克 就 思主 义转 化 为 具 体 的思 想 路 线 和 工 作 方 法 , 导 指 中 国革 命 、 建设 和改 革 实 践 ; 是 使 马 克思 主义 的 三 理 论形 态 民族 化 , 是从 中 国 优 秀文 化 传 统 中汲 就 取 营养 , 马 克 思 主 义 理论 与 中华 民族 的 优 秀 文 把 化 相结合 , 予 马 克 思 主义 理论 以 中 国 的 民族 特 赋 色 和 民族 形 式 。

中 国 化 、 代 化 、 众 化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时 大
马克思 主义 时代 化 就 是 把 马 克 思 主义 同 当前 时代 的发展 、 当前 时 代 的特 征 结 合 起 来 , 之 能 同 使 够适 应 时代 需 要 、 握 时代 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把 回答 时 代 课 题 。 马 克思 主 义 作 为 对 世 界 历 史 和 社 会 实 践 进 行 客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62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杨赠卉/西安科技大学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也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了更好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将会对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期望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概念 关系 必要性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相互结合。

而具体来说,中国的实际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实际;第二,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第三,我国发展面对的国际环境实际;第四,我国社会发展未来面临的实际。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等内容的提炼,将其与中国不同阶段的改革实际结合在一起,来探索其未来改革的规律,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与时代的背景相互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其应用的价值,因此,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根据国内外发展的实际,打破传统与时代背景不相符的观念,解脱形而上学的桎梏,解决当前科学时代背景下的难题,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离不开大众对其的渗入理解,因此,必须通过通俗化的语义解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精神实质的体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对世界形成新的认知并不断改造世界,形成更为系统且具有条理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的一个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联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核心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才能让其在时代化与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具实践性。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离不开对中国国情以及其革命历史实践过程的深入剖析,这样才能将其内里的实质在现实的时间中得到更好的转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

化、 时代 化 和 大 众 化 是 对 立 统 一 的相 互依 存 、 互 渗 透 的 辩 证 关 系 。 在 当代 中国 .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 相 要 时代 化
和 大 众 化 , 必 须 回到 马 克 思 , 以马 解 马 ” 立 足 现 实 , 中解 马 ; 弃 传 统 , 托 民族 文 化 ; 入 群 众 。 就 “ ; 以 扬 依 深 以人 为 本 。
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
时代化” 的重大命题。 并将“ 时代化” 中国化”“ 与“ 、大众化” 相并 列。 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 历史和实
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 就
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洋八股必须废止, 空
化的过程中. 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实践证明, 这些科学理论成为强大的理 论武器, 使中国共产党带 领中国人民 取得了民 族独立、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 就。 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那样: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
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的意义。为了深入地了解并自 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 三是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 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的 作风和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
化、 克思主义中国化打破了教条主义和经
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理论 与实 践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的 辩证关系与理论 自 觉
田旭 明 , 沈其 新 , 彭 莉
( 南 大 学 马 克 思主 义学 院 , 湖 - 40 8 ) R沙 10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逻辑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逻辑关系

关键 词 : 中国梦 ; -  ̄ - g g梦 ; 民族 梦 ; 个人 梦 中图分类 号 : D6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1 8 0 8 ( 2 0 1 4) 0 1 -0 0 2 2 -0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化是党 的十 七届 四 中全 会提 出的重 大命题 。 无论 是 在 马克思 主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2 3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是 毛 泽东 同志 在 六 届 六 中 全 会首 次提 出的 。 这 一理 论命题 是 以毛泽 东 为核 心
[ 作者简介 ] 周巧洪( 1 9 8 1 一) , 女, 四 川乐山人 ,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士 , 研 究方 向: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 陈加 飞( 1 9 8 5 一 ) , 男, 云 南曲靖人 ,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 , 博 士, 研 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较 大 。首 先 , 探 索 中 国化 与时代 化 两 者之 间 的关 系
落脚点 ”说 、 “ 主题一关键一途径”说 、 “ 前提一灵 魂一 目的 ” 说、 “ 统领 ” 说、 “ 主次分 明” 说、 “ 三 位 一 体” 说、 “ 一体两翼三维” 说等主要观点。 这些观点对
于我 们 深 入研 究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相 关 理论 问题 作 了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与 时代化 的逻辑关 系
周 巧 洪 ,陈加 飞
( 四川 大学 马克思主 义学院,四川 成都 6 1 0 0 6 5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之间的联系作者:崔庆五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质和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现途径;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的根本归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41-02理清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论自觉,有助于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1]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义在于:一方面,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发展变化了的时代做出准确而科学的理论解释;另一方面,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的时候,距离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

时代的变迁,国别的改变,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无疑带有很大的特殊性,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欧洲革命,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俄国革命,当然也不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革命。

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时候,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总结,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情况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没有实现时代化的条件下,我们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和道路,致使中国革命曾经遭受重大挫折。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发表时间:2011-11-10T10:06:13.023Z 来源:《教育学》2011年8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李先启[导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并得到长足的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李先启(广东金融学院 526040)[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并得到长足的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人民需要相结合。

国情基础、时代背景、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果具有科学性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土壤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时代特征及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之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58年了。

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

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走出德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化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

认识论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认识论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研究 , 不仅 缺乏 坚实 的理论 基础 , 更难 以对 马克 思主 知识 与存在 的关 系在 马克思 主 义认识 论 中得到
义“ 三化” 之间 的关 系作 出准确梳 理 和判断 。在学 界 科学 的 回答 。任 何科 学 的理论都 是 主体对 客 观存在 已有研 究 的基础 上 , 本 文将 在认识 论 视 阈下 , 对 马克 能动 的反 映 。马克思 主义 理论作 为无 产 阶级争 取 自 思主 义“ 三 化” 的 内在 逻辑 关系作 进一 步探 讨 。 身解 放斗 争 的科 学 理论 , 是 马克 思 和 恩 格 斯对 由于 资本 主 义发展 的历 史性变 化而提 出的时代 课题 进行
实践 过 程 中发 生 的人 与 世 界 之 间 的信 息 变 换关 系 。
怎样 建设 社会 主义 ” 。归结 起来 就是 怎样 看待理 而认 识论 则是人 们 对 于认 识 的认 识 , 是 关 于认 识 的 义 , 是 按 照理 论 来 进 行 社会 哲 学理论 , 也就 是 研究 人 类 观 念 问题 :
林 志 友
( 河南 大学 哲学与 公共 管理 学院 , 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 要: 在认识论视 阈下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 化 、 大 众 化 是 人 们 遵循 科 学 的 认 识 论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必 由之 路 , 把 理论 与 实 践 的 关 系恢 复到 它本 来 的 面 目。依 据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认 识 论 , 马克 思主 义“ 三化” 客 观 上 覆 盖 了空
是 物 的映象 。 ” ¨ 1 也就是说, 现 存 的一 切 关 于 世 界 的 而是试 图把 经典 著作 中关 于社会 主义 的描述 建设 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基于现实发展需求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指示。

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几大领导核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并且作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开展改革建设实践活动,发挥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在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体方向性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历史不断的推进和发展,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探索和深化中,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越来越丰富。

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切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着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深刻的理论积淀,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延伸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的改革建设实践,保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现实地位和主体方向性的引导。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内在动力支撑
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理论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力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影响力的扩大能够提升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感知力,对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将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向前迈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着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延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体现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展现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探索道路。

在继承和创新、深化改革和实践拓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得以有渊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行为表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推动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都是需要实践主体进行行为把握。

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理论内容才能够得以较为深远的发展和践行。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更是人民群众话语权的表达,以最为一般的规律性认识和方法论指导指引着大众的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得以实现必须要重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发挥,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一切科学的理论成果,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最终也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因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力量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践对策
(一)创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合理的现实语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首先要建构合理的现实语境,以符合大众思思维方式、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符合大众理解能力的理论内容进行呈现。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解读,经典论述的阐述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让人们能够深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体系中进行思考。

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理论学习氛围,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中的重要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现实语境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尤其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功能性,以中国特有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实践,有效的保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大功效发挥,提升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决心和信心。

(二)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教育科研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要体现学理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应该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解读,深化和创新理论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内容,让更多人去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教育科研实践能够让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受众群体承担起理论传播的主要任务,通过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渗透践行,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必须要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始终,保持总体的方向性不变,保持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和延伸,通过教育科研手段的不断丰富,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实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推动性作用。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多媒体传播渠道
综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无论是对于社会文明的推动、还是对社会历史的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必然会呈现出越来越符合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发挥着更为深远的时代影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