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全国卷Ⅱ•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 文中的含意。(4分)(张承志《大河家》)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第(2)句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否定前一 个分句的内容,肯定后一个分句的内容, 换一种表述即为“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 们要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一、理解句意 第一种模式 依据段落理解 这种模式,需要凭借所在段落或前后段落的语 境,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 (1)分析句子结构,明确关键词语之间暗含 的关系。 (2)凭借语境,读懂关键词的含义。 要注意关键词的表面义和深层义,要能够结合 语境,由表面义出发,确定深层义,从而品味 关键词的丰富内涵。 (3)组织语言,准确表达
三、鉴赏语言 第一种模式 记叙角度,就是分析记叙角度 的作用。 记叙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的记叙,第二人 称的记叙,第三人称的记叙。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明确人称的作用。 (3)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能给人真实、亲 切、自然的感受;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 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就无法写进 去。 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 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但有环境限制, 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灵活自由地叙 述,便于客观描述;缺点是缺乏亲切感。
(2009•湖北卷•17题)本文语言典雅,请以 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 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10年山东卷老舍《骆驼祥子》第一段的语 言特色) (11年湖北卷汪曾祺《才子赵树理》赏析语 言特色)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 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 “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 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 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 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 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多处 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 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 具有古典韵味。)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的思考和判定角 度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 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上下远近等。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细节描
写。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 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 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 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 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 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 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 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 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 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 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 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 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 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 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 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 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 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第二种模式 宏观鉴赏 这种模式,就是分析文章材料的组织方 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文章主旨形 成的过程。 (1)把握文章的线索顺序。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概括内容,依次叙述。
(1)把握文章的线索顺序。 线索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它把文章一 段一段的材料贯穿连接起来。作为文章的 线索,可以是事物、人物、事件、时间、 空间、情感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 线索。顺序是材料的先后次序,可以按事 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排列,可以按时 间先后排列,可以按空间移动排列,还可 以按情感变化来排列,等等。我们可以依 据线索顺序的一般规律,结合文章的内容, 确定文章的线索顺序。
(2)明确句段的结构作用。 A、处在开头的: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 全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埋下伏 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 成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B、处在中间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 上文;呼应前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C、处在结尾的: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 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 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 远的青春季节„„”句中可知,表现的是母亲对 青春岁月的追念;在母亲的追念中,烈士萧洪明 的脚印“沉稳”、目光“坦然”——“他沉稳的 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 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突出了烈士的坚毅、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答案: 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
第二种模式 语言形式 (1)梳理相关知识网络。 从词汇的角度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考虑: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特别是其中 的双音节词、四音节词,叠音词、双声叠 韵词),书面语(包括其中的古语词)和 口语,词语的色彩。 从句法的角度赏析,主要是从句式选择这个 角度考虑: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 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被动句、口语句 式和书面句式。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要熟悉常见的散文 语言风格:豪放与柔婉、质朴与绚丽、庄 重与诙谐等。
(2010•全国卷Ⅰ•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 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萧萧《灯火》) ①特点: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 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两种不同人称相 互交叉。②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 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 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 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11年湖南卷徐志摩《想飞》第二人称的作 用)
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 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 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 追念。
结合内容(情感),分析作用(效果)。 画线句子是“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 没的沙滩”,结合比喻句之前的句子 “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可 知这个比喻句是把母亲的“双眼”比作 “沙滩”,把母亲的“泪水”比作“海 潮”,写出了母亲满眼是泪的情状,表 现了母亲内心的悲伤。其答案为:本句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 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第二种模式 依据全文理解 这种模式,需要有意识地联系文本中心,结 合写作背景,研究写作目的,把握作者情 感,才能洞幽显微,揭示句子本质。 (2010•天津卷•20题)文章结尾说“我回过 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 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 义?请概括回答。(5分)(迟子建《寒 冷的高纬度》)
第三种模式 表达技巧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等方面赏析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梳理相关知识网络。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中具体的分类及作用。 比如: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 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增强兴趣,读来波 澜起伏;细节描写——真实、传神、鲜明;叙后 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比喻论证——生 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 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表达含蓄。
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 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在大 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 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大河家更在精 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②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要 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 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 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 的期待。
★修辞手法 梳理相关知识网络。明确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设问、反问、反复)及其作用。 比如: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 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色彩鲜明,描 绘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 实代虚,以奇代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 感染力,突出特征,强化感情;„„
★表现手法 梳理相关知识网络。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借景抒情、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联想想象) 及其作用。比如,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 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文章寄托深远之意, 显得更含蓄,更富有感染力;衬托——通过 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动 静结合——生动、活泼与静谧、安逸相互映 衬,实现写景的立体化、画面感。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在把握文章的线 索顺序的前提下,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就要善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表示时间变 化的词(之前、现在、之后„„),表示 空间转移的词语(走进、迈上、转 过„„),表示逻辑关系变化的词(更、 但是、因此„„);还要善于把握一些关 键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抒情 句、议论句等;当然,还可以灵活运用一 些其它方法来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①故乡是世界的缩影;②作者对故乡的 爱是永恒的;③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 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④故 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 ⑤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析句子或语段在文章 相关段落或全局中所发挥的作用。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2)明确句段的结构作用。 (3)结合内容,准确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