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2章末整合:第四章 海—气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8
第5课海—气作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沃克环流的形成
2.简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一)沃克环流
1.请在图中画出沃克环流的运动方向。
2.阅读课本,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
3.在沃克环流的影响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怎样的?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与沃克环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之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怎样的?
3.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影响?
(三)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与沃克环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在拉尼娜影响之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怎样的?
3.针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灾害,我们可以采取的防御措施有哪些?
三、知识应用
下图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A和"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B,读图后分析解答下列各题。
1.完成两图中的大气环流
..........(.用箭头在线段上标绘
.........).。
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海岸海域可能盛行_____________气流,出现______________等异常天气。
4.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3
第四章海—气相互作用(探究性学案、练习)一、海-气水热交换1、水分交换: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气之间的水汽交换是如何进行的?影响海气之间水分交换程度的因素?过程:蒸发;降水差异:低纬度海区和暖流经过的海区,水分交换活跃2、热量交换: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是如何进行的?影响海气之间热量交换的因素?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体现在哪些方面?过程:海洋吸收太阳辐射;海洋通过潜热和长波辐射把热量传给大气差异:低纬度海区和暖流经过的海区,热量交换活跃知识迁移海洋性:表现------气温滞后效应和海洋上气温变化和缓原因------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海陆热量差异二、海-气水热平衡1、水平衡: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海气之间的水分平衡是通过什么实现的?2、热平衡:画出大气三圈环流的示意图画出世界表层海水洋流模式图海气之间的热量平衡是通过什么调节?不同纬度海区热量传输以何种方式为主?原因分析: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水温差异------气温差异------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或季风环流)-------大洋环流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1、沃克环流:画出该环流太平洋赤道附近东部地区水温高低?原因?由此产生的东西部气候的差异2、厄尔尼诺现象:概念画出该环流厄尔尼诺对赤道太平洋热带地区东、西岸气候(旱涝灾害)的影响厄尔尼诺对人类经济的影响3、拉尼娜现象: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_______(时间),赤道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______,沃克环流_______,同样会引起____________。
思考1、材料一:图20为世界部分区域图。
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
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
材料二:图21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1)图20中A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为(加快、稳定或减慢)。
B、C两处盐度较高的是_________ ,其原因是。
(2)分析材料二,图21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造成上述纬度带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大的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5
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海-气作用下形成的沃克环流,并了解沃克环流异常时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2.结合景观图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的可能影响及减轻危害的途径。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读图、地理图表分析,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2.讨论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3.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料信息的提取,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合作探究,提出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系统的观点、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等观念,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与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探索规律的探究精神。
2.增强学生对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忧患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沃克环流的成因和变化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响【教学方法】图表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二、教学过程【预习篇】一、沃克环流1.定义: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____________。
2.形成:信风驱使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东岸表层海水温度较____,西岸海区表层形成深厚的________。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热力环流。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____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温度异常______的现象。
2.影响:(1)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______,相应的沃克环流。
(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______或消失,甚至出现______气流,气候由原来的_________变为多雨,引发______灾害。
(3)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上升气流_____或_ __,气候由_____变为____________,引发____灾。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素材新人教版选修2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1.理解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2.理解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气间相互作用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1)海洋通过①______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大气中约②______的水汽由海洋提供的。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③______,并以④______的形式返回海洋。
(2)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⑤____,蒸发量越⑥____。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1)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⑦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并把其中⑧______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⑨______、⑩____________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⑪______的影响,水温⑫____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⑬____。
3.海洋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1)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⑭______效应。
(2)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⑮______。
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⑯____。
4.海洋是地球表层最大的⑰____储存库。
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大气CO2的重要途经。
5.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了40%的⑱____________。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⑲__________与⑳____________,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______。
2.海—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生生不息的________,从而使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也保持着______。
3.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共同实现的。
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____________。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1.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水热交换的形式水的交换方式热量(能量)的交换方式海洋→大气蒸发蒸发潜热、长波辐射大气→海洋降水风力使海水运动注: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3
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知道海—气水热交换方式,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以现实中的海-气作用入手,让学生通过图表以及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掌握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对本章第一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的学习,从感性上认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为下节进一步以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作为案例,学习海-气作用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本节是必修一海水运动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相关知识,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
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海-气水热交换方式及相互作用示意图,分析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准确率达95%;2.通过绘制示意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准确率达95%;3.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绘制出海-气进行水分、热量交换的示意图,并且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准确率达90%。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难点:“海一气”的相互作用及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六、课时安排40分钟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知识导入2分钟师: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
人教版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包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2第四章海—气作用一、单选题读下图,完成1~4题。
1.影响①海区盐度的最主要因素是()A.降水B.温度C.蒸发D.河川径流读某区域图,完成下面三题。
2.海域①—④中,蒸发量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三种水循环简单模式图”,回答1~3题。
3.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A.ⅠB.ⅡC.ⅢD.Ⅰ和Ⅱ读“世界局部海陆分布图”,完成1~2题。
4.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三种水循环简单模式图”,回答1~3题。
5.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环节及办法主要表现在()A.③——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水汽输送B.④——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C.①——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D.④——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径流循环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温度为29—30 ℃,中、东太平洋一般为23—30 ℃。
当热带东风减弱甚至吹西风时,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
据此完成1~3题。
6.此现象产生的危害有()A.全球出现洪涝灾害B.全球气候异常干旱C.东太平洋秘鲁干旱地区频降暴雨;印尼、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发生严重干旱,森林火灾频发D.不会造成灾害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温度为29—30 ℃,中、东太平洋一般为23—30 ℃。
当热带东风减弱甚至吹西风时,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
据此完成1~3题。
7.此现象产生的危害有()A.全球出现洪涝灾害B.全球气候异常干旱C.东太平洋秘鲁干旱地区频降暴雨;印尼、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发生严重干旱,森林火灾频发D.不会造成灾害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温度为29—30 ℃,中、东太平洋一般为23—30 ℃。
当热带东风减弱甚至吹西风时,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
据此完成1~3题。
8.此现象产生的危害有()A.全球出现洪涝灾害B.全球气候异常干旱C.东太平洋秘鲁干旱地区频降暴雨;印尼、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发生严重干旱,森林火灾频发D.不会造成灾害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温度为29—30 ℃,中、东太平洋一般为23—30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6.doc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海—气相互作用是否属于否是否属于否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学科地理学段:必修 1 年级高二相关领域自然地理基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本节课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
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是内容骨架;是考试标准。
地理学科明确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是区域认知方法、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考查日益突出。
区域是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综合思维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开展教学,以已有知识(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大洋环流示意图)作为切入点,以“海 - 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作为知识讲授,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思想主线,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开展教学活动。
【理论依据】本节课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即: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需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因此,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课标中的“分析”一方面是对于分析什么是海—气相互作用,属于理解水平;另一方面是“运用图表”,分析海 -- 气相互作用是如何对全球水热平衡产生的影响,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在认知层次中属于应用水平。
由于本节课是基于水循环、大气环流和洋流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学生对大气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已经有了概念认知,因此本节课定位于分析及应用层次认知水平。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章末整合:第四章 海—气作用含答案
章末整合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由于热容量的影响,海洋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
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很快,增温也快,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
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以致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大。
下图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单位:×0.48W/m2)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总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赤道海区的大洋东部低于赤道海区的大洋西部B.副热带海区的大洋东部高于副热带海区的大洋西部C.副极地海区的大洋东部低于副热带海区的大洋东部D.副热带海区的大洋西部高于副极地海区的大洋西部(2)造成A、B两海域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大气运动和洋流C.太阳辐射D.热力环流答案(1)D(2)B解析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1.A.甲、乙均在北半球B.甲、乙均在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2.甲、乙两地的气候()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C.甲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D.甲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3.许多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A.东北信风的减弱B.东南信风的减弱C.东北信风的增强D.东南信风的增强4.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答案课时作业1.A 2.D[本题主要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中的热量交换。
由于热容量的差异,海洋地区或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地区增温慢,降温也慢,有滞后效应且温度变化比较和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0
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
作用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学情分析: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相对难度稍大。
并且这一部分在高考中往往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来考查,反映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准确描述事物的现象和解读事物的特征上能力不足。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智慧课堂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2
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反射,散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影响因素:云层的厚薄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散失的热量(大气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气温的影响因素: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昼长;大气厚度及透明度——太阳辐射的削弱量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下垫面——海陆差异等比热容差异;地形差异(山地、盆地、背风坡)地面反射;人类活动。
逆温:概念判别(抓住海拔变化方向,气温的变化大小)P40 典题3影响练习:《金版学案》P41 1-7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等压面图的判读1.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受热不均(一段时期内)2.热力环流过程: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者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中的水平运动3.例如:海陆风(白天或者夜晚)、山谷风(白天或者夜晚)、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部分时段)4.等压线或等温线的判读首先了解等温线或等压线的分布规律,海拔越高气温(气压)越低。
等温线或等压线越密集气温气压差越大等压线或等温线发生弯曲,说明弯曲处气压与同一水平面其他地方气压值不同,判别规律“高高低低”等压线向高处(海拔高)弯曲,为高压;等压线向低处(海拔低)弯曲为低压。
利用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判断气温高低——判下垫面性质——判别季节垂直方向气流运动方向与气温相关——高温气流上升,气压低,低温气流下沉,气压高;水平方向——由高压流向低压解题方法及过程:等压线弯曲——近地面气压类型——近地面气温差别——判别下垫面——判别季节。
人教版地理选修2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基础梳理〗海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交气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相互大气中约有的水汽由海洋提供,因此,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作用能量来源:与水水汽交换:太阳辐射→海水→水汽进入→凝结→(降热水) →(径流)交换热量交换:太阳辐射→海洋→潜热和长波辐射等方式→大气海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与气不同纬度间海洋对大气加热不同→(高低纬间)相过程海洋和陆地对大气加热差异→互大气运动和地转偏向力→作基础: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用水途径: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与平过程: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大气运动,大部分通过降水回到,水衡其余部分被大气运动带到上空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热然后通过和回到海洋平由于水循环运动,全世界蒸发和降水的总量基本保持平衡衡途径:高低纬之间热量输送主要通过和共同实现的热0°~30°N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的热量平在30°N以北地区:大气输送热量超过海洋输送的热量衡50°N附近:海洋把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向更高纬度输送〖归纳总结〗要点一海一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1.图解海一气相互作用与水交换的过程2.海一气相互作用与热交换的过程3.影响海一气水热交换的因素〖思考〗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水热交换的形式水的交换方式热量(能量)的交换方式海洋一大气大气一海洋注: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4.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例题1〗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②,③,④,⑤。
(2)海洋与大气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海上内循环中,蒸发与降水是海气间水分交换的重要方式。
图中代表海洋向大气输送水分的数字是,而大气则通过的方式将水分还给海洋。
(3)在物质交换的同时,伴随着热量的传输和交换.过程①伴随着热量的,过程③伴随着热量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第四章 海-气作用 复习课件
思考讨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的水平衡是如何通过水循环来实 现的。
提示:海洋是地球上水的大本营。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着大气 运动,大部分通过降水返回海洋;其余部分被大气运动带到陆地上空, 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流回海洋,构 成地球上水循环,使全世界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保持平衡。
1 .海 -气相互作用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 热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2 .海 -气间的水分交换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海洋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如 上图)与大气进行水分交换。 (2)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 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 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3 .海 -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长波辐射与潜热等方 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 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4.水热交换活跃区 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
答案:(1)D (2)B
拓展延伸:运用知识网络记忆海-气相互作用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东南信风
拉尼娜现象 强
厄尔尼诺现象 弱
赤道逆流
弱
强
太平洋 大洋东岸
降低
增加
水温
大洋西岸
增加
降低
沃克环流
增强
减弱或消失
太平洋东岸 气候
太平洋西岸 对全球气候影响 关联性
降水更加减少
降水增加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3.海洋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4.海洋是地球表层最大的碳储存库。 5.海 -气之间氧气交换(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优质课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海一气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理解海洋对大气的影响。
2.理解在全球水、热量平衡过程中,海一气间相互作用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大洋环流
和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
3.“副高”的位置与强弱对我国降水的多少及分布影响;台风、锋面气旋对天气影响。
4.大气蒸发、降水对海水盐度影响
5.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发生时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
2教学过程
2.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海洋对大气作用
1.海洋为大气提供热量和水汽
影响海洋每日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因素:纬度、寒暖流。
2.海洋对大气温度调节作用
3.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全球变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
4.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雨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2【讲授】海洋常见天气系统
1.正常年份:
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副高西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选修二讲学稿: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四章 海—气作用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资料,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学习目标】1、阅读图表,能表述海气相互作用的形式。
2、阅读图表,能分析影响海气水热交换活跃程度的因素。
3、能描述海气相互作用的意义。
【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教材p36-37相关内容,读下图,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填空: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1、能量 。
2、水分交换:(1)水分交换的方式和过程:①海洋通过 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气, 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大气中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 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交换。
(2)水分交换的活跃程度:①一般来说,海水 越高,蒸发量越大;② 海区和 流经过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 ,降水海 洋蒸 发 降水较,海——气的间水分交换较为。
3、热量交换:(1)热量交换的方式和过程:①海洋吸收到达地表的大部分而增温,再通过、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送给大气。
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②大气中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中吸收的释放出来。
(2)不同海区热量交换的差异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
活动二:阅读下图,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思考: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①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②200-400N、400-600N,太平洋东、西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海洋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①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冷却也,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②一方面,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效应。
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响应要比陆地晚左右;陆地(北半球)海洋(北半球)最高气温月③ 另一方面,海洋使在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 。
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 。
活动三:阅读教材p38-39相关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填空: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海——气相互作用形成 环流和 环流。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四章 海气作用 章末整合
章末整合教材P37思考1.略(参见本章第一节“思维活动”1)2.20°N~40°N,40°N~60°N,太平洋东、西岸海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寒、暖流的影响。
教材P39活动1.2.海洋蒸发量之和为577×1 000 km3,这两个数据相同,说明了全球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基本相同,维持了水量的平衡。
3.海洋蒸发量(505)占全球降水量(577)的87.5%,说明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地。
教材P40思考1.0°~30°N之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30°N~50°N之间的热量收入基本等于支出;50°N~90°N热量收入小于支出。
2.北半球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
这种不平衡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将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海区释放调节,实现了全球热量平衡。
教材P41思考1.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主要受下沉气流影响,气候以干旱为主。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主要受上升气流影响,气候以湿润为主。
2.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克环流。
(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表层水温分布与太平洋相似,不过大西洋东西两岸之间海水温差小于太平洋,海区面积也小于太平洋,形成的沃克环流不如太平洋上空的显著。
)教材P44思考1.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出现旱灾,主要受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而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会引发洪涝灾害,主要受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而成。
2.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旱灾害相对较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整合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热容量的影响,海洋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
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很快,增温也快,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
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以致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大。
下图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单位:×0.48W/m2)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总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海区的大洋东部低于赤道海区的大洋西部
B.副热带海区的大洋东部高于副热带海区的大洋西部
C.副极地海区的大洋东部低于副热带海区的大洋东部
D.副热带海区的大洋西部高于副极地海区的大洋西部
(2)造成A、B两海域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大气运动和洋流
C.太阳辐射
D.热力环流
答案(1)D(2)B
解析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分析下表,回答1~2题。
1.
A.甲、乙均在北半球
B.甲、乙均在南半球
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2.甲、乙两地的气候()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C.甲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D.甲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3.许多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A.东北信风的减弱
B.东南信风的减弱
C.东北信风的增强
D.东南信风的增强
4.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答案
课时作业
1.A 2.D[本题主要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中的热量交换。
由于热容量的差异,海洋地区或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地区增温慢,降温也慢,有滞后效应且温度变化比较和缓。
对比表中内容发现,甲乙两地气温均为七、八月份最高,一、二月份最低,故应均在北半球;并且气温上乙滞后于甲1个月,乙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于甲,故甲为陆地或受大陆影响明显的地区,而乙是海洋或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地区。
]
3.B
4.(1)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或由南向北、由近岸向外海递增)
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越来越多;近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比同纬度其他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更低。
(2)若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若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解析(1)根据经纬度可知该海域位于南半球太平洋海域,东侧为南美洲,表层海水温度主要受纬度、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该海域有著名的秘鲁寒流。
(2)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很大影响,若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则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若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则出现拉尼娜现象,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