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期中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的。
辩证唯物主义则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所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不断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1. 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级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2. 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是在第二国际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
3.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苏联的建立和中国的革命胜利之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社会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指导。
2. 对社会变革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激励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奋斗,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
马克思主义论文10篇篇一马克思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伟人,怀念这位深刻改变当今世界并将继续影响人类未来的思想家.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学者,被西方称为“千年思想家”.人们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尊重,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绝不是空穴来风、毫无缘由,而是因为他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之所以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条.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受到人们尊重,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真理性.相较于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学者,例如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只是从道德的、伦理的视角去认识和批判世界,马克思则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从经济关系演进的视角去分析一个社会的起源、运动和发展方向,去进行一种“实证”的考察、“经验”的分析.因此,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马克思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的贡献,是原创性的,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动力、机制、目标、前景的揭示,推动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知由自发走向自觉.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性.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有着世界情怀的思想家,是一位伟大的人本主义者.从青年时期起,马克思就将自己的一生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事业联系到了一起,而他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也就是人的自由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不同于以往的人本主义者,同时也不同于各种类型的乌托邦思想家,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定并不具有抽象的性质,并非如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是“人间天堂的乌托邦”,而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首先具有经济的性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依据,马克思的学说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双向统一,将人类自由解放的实现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是理性而深沉的,是科学而厚重的.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在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中,“批判的”“革命的”“创造的”等词汇具有同义语意味,都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在对旧事物、旧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的扬弃过程中形成新事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思想批判性的方法论基石.作为关于事物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学说,辩证法既承认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同时也承认事物的根本质变,承认事物发展会出现质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事物发展从来不是因循守旧的,从来不是停滞不前的;对所有阻碍事物发展的力量,对所有导致事物停滞不前的因素,马克思实际上都是反对的;对所有既存的社会关系和秩序,马克思都是从发展的、变革的视角去看待.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思想是批判的、开放的和创新的,马克思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最坚定的改革家.马克思思想的现代性.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思想家.这里的现代,不仅指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并呈现问题的时代,而且指马克思本质上是要超越资本主义时代,是要全力解决资本主义时代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马克思的思想精神是现代的,他一直都“在场”,一直“活”在我们中间.这一点,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也可以得到非常鲜明的体现.例如,马克思的经济学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的政治学所要完成的对阶级对立的超越,马克思的人学对人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追求,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统一”的强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民族国家局限性的超越,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人类“共同体”的倡导和主张,等等.因此,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意义的思想家,他不仅深刻省察和洞悉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引,提供前景和方向性的思考.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作为批判的社会发展理论,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社会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和出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格局和面貌自此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影响下,资本主义自身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节和改变,开始注入社会主义的因子和元素.不仅如此,就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进程来讲,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走向了僵化教条,社会主义在苏东的实践曾遭遇重大历史挫折,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入新时代.这就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系统确立,标志着以马克思的名字所命名的思想理论学说重新焕发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厚重性与时代意义,再一次获得生动的彰显和现实体现.篇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学科是与学术、学者、学风、学生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学科建设的领导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者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保障,学生则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和建设成效的标志.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需要在掌握学科领导权、弘扬学术、尊重学者、端正学风、培育学生五个方面下功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紧迫和重要.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学科支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固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加强学术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重要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必须遵循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上的科学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吸引力、影响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研究和学理阐释,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力度,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价值立场,将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为科学理论,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样也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发展道路.要科学传承、合理借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借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对话,敢于和善于回应当代社会思潮提出的挑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不会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才能在交流交融交锋中拥有话语权、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航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队伍青黄不接现象比较突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骨干承担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集中进行学术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开展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声音还不够,外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育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职称和人才评价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国研修的专门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术队伍后继有人,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和学者自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当前,既要反对食古不化的倾向、食洋不化的倾向,也要反对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当时具体历史情况提出的个别观点、具体结论而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尤其是要反对和抵制唯西方学术马首是瞻、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误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当代实践、把握客观规律、体现时代潮流、服务人民大众,才能发挥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人们思想发展的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关键是要引导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追求.篇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创见,是中国就改善世界格局、发展周边关系所做的新探索,也是在中国经济总量日益攀升、在世界市场的角色与地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一经济全球化重要载体的积极回应.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世界市场的相关研究,是其长期关注的重点,马克思甚至曾为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专门构想过一部“世界市场册”,虽然最终并未完成,但马克思在其着作中阐发了许多关于世界市场的重要观点与构想.以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来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一带一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进一步来说,这种新实践可从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研究的三个核心主题,即属性认定、危机应对和话语权来理解.1.“一带一路”坚持了马克思对世界市场中性属性的认定.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世界市场的本质属性是中性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地区贸易逐渐被世界性的贸易所替代,原本由封建国家所主导的世界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工业生产的需求.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种发展是异常快速与深刻的,以至于马克思也不禁写道,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市场的发展竟然比以往几个世代的全部发展成果还要大.世界市场的大步向前,正是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重要方面之一,而这一切的结果正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就曾经长期持“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观点,认为存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中人为搞乱“姓资”与“姓社”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误读,在马克思的认知中,世界市场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平台,更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反映,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市场的特征也就不尽然相同,但是始终只有一个世界市场,并且其本身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沿着马克思这一思路的继续深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因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市场对谁都是开放的,问题只在于如何才能在这片“汪洋大海”中不断捶打自身,加强本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步入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一带一路”本身正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务实举措.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并且应该进一步“开拓”世界市场.基于此,“一带一路”正是社会主义中国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所提供的新愿景,它首先体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中性属性认定的坚持.2.“一带一路”拓展了世界市场危机应对的思路.马克思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的研究,曾认为世界市场的危机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虽然危机所出现的具体时间并不一定是马克思所预想的10年,但是危机的破坏力却越发惊人.并且在经济危机之外,危机本身也呈现多样化,如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等.究其根本,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中资本往往可以无限制地发展,通过种种对技术流与资金流的限制进而实现自身增殖的最大化.以至于马克思写道,世界市场仿佛自此沾染上了一种“热病”,而治疗这种“热病”的方法,却往往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将“资本的秘密”继续遮盖,进而将危机转嫁于世界市场的其他方.为此,从马克思的那个年代开始,世界市场危机的应对,每次都需要经历一次剧烈的“阵痛”才能勉强度过.但是世界市场的中性属性,决定了这些危机既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加速蔓延,也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得到缓解.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以邻为壑地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以预见,当前现代资本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世界市场中就确实存在被新的危机所笼罩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与世界市场的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应该审慎思考危机的应对方案,这是大国责任与义务的体现.马克思在研究亚洲问题时,就曾表示过应该使世界市场服从于各民族的“共同监督”,“一带一路”也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不仅要共同监督,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参与意识与分享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到的:“‘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关于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新探索,其精髓在于这种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转嫁危机,而是共同直面可能的危机,同时,通过对资本的有效合理制约,也就是通过协商对话,将资本置于“阳光”下,即对资本予以有效的规约,以实现世界市场中危机的规避.事实上,这也是对世界市场危机应对思路的重要拓展和创新.3.“一带一路”改善了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的历程中,还特别关注世界市场中的话语权问题,而世界市场话语权本质上是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应.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尤以英国最为突出.英国利用其自身的“先发优势”,凭借其巨大的经济总量与技术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市场中肆意横行,打着“经济进步”的旗号,不断压制世界市场中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并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以至于马克思写道英国堪称“世界市场中的暴君”,这样一个大国非但没有将世界市场的发展摆入正轨,反而发挥着一种“世界市场恶魔般的影响”.马克思及其逝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的关系都是处在一种严重不对等的状态下,这种不对等带来的是马克思所言的“文明的暴行”,与更加不平等不均衡的发展.可以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原先世界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间的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如“田园诗般”的和睦关系,也被淹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中”.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正是意欲重新改善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关系的重大举措,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一带一路”的精神,源于中国的“古丝路精神”,而“古丝路精神”在人类过往的历史上,已经留下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为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当然“一带一路”,并不是“古丝路精神”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全人类诉求的构想下展开的.事实上,如果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长期保持一种紧张的关系,或者说再次被“暴君”所统治,世界市场最终只会是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温床”,那么全人类的命运,必然会遭致蔑视乃至毁灭,只有弘扬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利益,世界市场才不会成为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乐土”.“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我们既看到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科学分析与思考,也看到了世界市场上“中国力量”的崛起,使我们能够沿着马克思的思路,为世界市场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而“一带一路”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用马克思的那句话就可以表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篇四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诞生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170年的发展史.岁月流逝,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失去思想光泽,而且在与时俱进中焕发青春活力,闪耀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宣示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担当.一、当今时代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正值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取得前所未有成就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开始剧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灾难人类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对这些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为人们观察社。
马原论文-期中期末考试论文三千字Word版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行中的诚信基础摘要:社会主义核。
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支撑,这不仅由于它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更是由于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同时诚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构建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但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和学业等方面,其原因是社会诚信缺失和学校诚信教育乏力以及家庭及个人信用意识淡薄。
为此,应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开展诚信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道德支撑;大学生;诚信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把握灵魂、主题、精髓、道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由于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道德支撑。
一、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一)中国传统诚信观的萌芽时期:春秋以前传统诚信理念的萌芽最早出现在上古时代和夏商周三代。
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朴素的诚信观念,其主要表现是人与人、人与神及人与德之间的相互尊重。
这种古代朴素诚信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人对集体、对他人的依赖,加之科学文化知识的匾乏,宗教文化、图腾文化便被用来解释生产生活中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自然现象,伴随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形成,也就产生了朴素的诚信观念。
[1]这种诚信观念重在解释人应该具备何种道德品质才能在生产生活中赢得他人的信任,从而能够担当重任。
比如((周官》告诫群官要恭俭谦让,无行奸伪之事,才是彬彬君子;为德直道而行,心广而体胖;为德为伪而巧饰,身心劳苦而事日见拙。
从该段文字不难看出古代朴素诚信观念的追求在于为政要秉守诚信、律己服人的早期思想。
马克思论文5则范文
马克思论文5则范文第一篇:马克思论文有尊严的活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摘要:温家宝总理在解释“尊严”的涵义时说,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人民,就是每一个人。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不仅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方法,而且给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尊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这是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的一句话。
同样的话,温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过。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家总理两次提到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句话让人不由得眼睛一亮。
尊严,《辞海》解释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而温总理认为“尊严的活着”有三层含义:第一,“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 第二,“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 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我们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总之,在物质需求和社会权利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个人能够凭借自我意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为“有尊严的活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也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这就是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形成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组织起来的联合体,个人真正地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类彻底地获得了解放。
纵观历史,人类为了摆脱被奴役的生存状态,获得相对的生存自由,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中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中论文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这是马克思的原话,无形之中把宗教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众所周知,批判是哲学的精髓和分析问题的主要工具,在自我批判与批判世界中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逐渐完善和成熟,而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这一切批判对象前提的宗教,自然就举足轻重了。
然而宗教何德何能,得到马克思主义的如此青睐?在我看来,宗教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产生的背景,对宗教的分析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立足的基点之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别于宗教,高于宗教。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彼时的宗教并不完全等同于此时的宗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也就是卡尔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是基督教。
经过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发展,到了十七世纪,整个欧洲的精神文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性主义渐渐抬头,科学也相应快速地发展。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启蒙运动。
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一种机械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就好像一个机械的系统,里面一切的现象都可以用机械的科学原理解释。
于是,信徒的信心受到严重的考验;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为了应付这些挑战,一些神学家创造出所谓自由派神学。
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西方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进步,这却带来西方精神生活的空虚,而教会也因此受到物质主义带来的空前压力,整个教会面临世俗化的危机。
然而在另一方面,这段时期却是教会复兴更新的时期。
自十八世纪末,复兴的火焰在世界各地蔓延。
这股复兴的火与教会传教的热忱相辅相成。
因此,在这二百年来,改革派教会的增长也是空前未有的。
到今天,基督徒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25%,宗教的势力已经逐步夸大并稳定下来,而昔日马克思对宗教“人民的鸦片“的形容也未必能使用于今天了。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性认识,他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
因时间有限安排2课时即可,第一课时教师讲授,第二课时学生交流。
三、精心构思实践(一)教师准备,精心介绍。
对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绍不计其数,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教师应在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资料,提炼最精简的语言,凭借最生动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动学生的在介绍之前应提供几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边倾听边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马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组织者、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2.马克思生平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论文在耶拿大学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因而未答辩即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民可以砍柴、放牧。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关于基本原理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把马克思主义明确区分为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两个方面的,首先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1]这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基本原理是他们思想体系中最具有普遍意义、长期起作用的部分,而个别结论只是对具体问题的具体阐述,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是会失去时效性的。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序言中没有进一步概括阐述《宣言》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不过,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为《宣言》所写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2]在这里,恩格斯所阐述的《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期中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之命运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大力发展,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
通过对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
从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所以,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群众路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以人为本,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所在。
二、实践观与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讲究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们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不仅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以下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生命力却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而它的思想,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延续继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世界上马克思主义者将会越来越多。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之前,“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在我脑海里恐怕是最独特的一个词了,非常熟悉但却无法对其做详细恰当的解释,这让我无法了解它的精髓所在,继而也无法得到它对于我的有利影响。
所以,我带着对它的好奇,积极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领略它的魅力。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的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一)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
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
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
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
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
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正文:(一)世界观的概述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
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中论文(自写)
静之吾言提要:“静”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状态的一种状态。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正是体现了静乃一种状态,关键字:静状态何谓之“静”?《辞海》1解释曰:平静,静止,与“动”相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
没有声响,如:夜深人静。
安详,贞静,《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
同“净”,《诗经·大雅·既醉》:笾豆静嘉。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老子说,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明确。
因为“虚”之后,万物才能透露出其本质。
就像庄子所说“虚室生白”,字面意思是只有在空的房间里才能充满阳光,现指人只有在无杂念的状态下,才能悟出大道,虚室生白乃是一种境界。
人一旦被众多杂念所包围,就忘不了以往的一些套套路路,方法模式,心也就不能静下来,所以这就是圣人和一般人的区别。
“静”了之后,人才能看得清楚,正如老子说的才能看出万物蓬勃生长的往复规律。
一切事物变化纷纷,各返回其根源,花落归土,叶落归根,我们在每天忙碌工作后总要回归到自己的家,在若干年后,咱们也得入土,回归大自然的归宿。
所以前面老子说发现了规律,在这里其实就是归根。
老子总结了回归根本就是“静”,“静”就是回归本来的状态,最后的回归和本来的状态是无异的,也就是“静”。
所以从本源看事物和从结局看事物,老子认为是一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结局来看待事物,往往能得到新的理解。
从结局看人生,你会发现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其实咱们离死亡的距离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了,所以得充分利用现在活着的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要最后无怨无悔地离开这个世界。
那有人会疑问,这不就是1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5629页2《老子》第十六章悲观主义的思想了吗?其实不然,这只是激励自己的一种方法,真正的生活还是需要乐观面对的。
马克思期中考试论文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构成辩证法的体系中,存在诸多规律和范畴。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马原期中论文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三)、基于唯物辩证法原理
1、基于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事物的发 展中,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并在 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发掘是一个漫长、艰巨的任务 从前期的调查、布置探方,再到长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测绘、记录、室内整理,直至最终 将发掘出的实物遗存转化为实物资料,是一个需要漫长量变,最终引起质变的过程
客观规律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尊重并利 用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等客观规律的同时,积极发 挥主观能动性,在田野考古 工作中不怕艰苦,扎根在祖 国各个地区,奋斗在每个考 古探方一线,充分发扬了历 史主动精神,以历史主体的 主人翁精神自觉促进社会进 步与历史发展,做到了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发挥能动性 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考古工作者们在一系列的实践工作中,对考古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工作方法不断完善, 发掘、研究工作不断细化,而这些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之中,促使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 向世界一流水准看齐
2、基于真理观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与客观实物之间 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 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我们要坚持真理与价值在实践 中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论文20xx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20xx字篇一:马克思论文20xx字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期中论文
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点体会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半个学期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常识,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开始运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
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但现在的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却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
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不再是打工的首要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我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以及他们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
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我从了解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他们选择实践的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就看自己的需求和喜爱。
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锻炼自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比如品牌代理,促销活动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显然这部分同学对职位的要求比较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中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中论文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这是马克思的原话,无形之中把宗教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众所周知,批判是哲学的精髓和分析问题的主要工具,在自我批判与批判世界中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逐渐完善和成熟,而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这一切批判对象前提的宗教,自然就举足轻重了。
然而宗教何德何能,得到马克思主义的如此青睐?在我看来,宗教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产生的背景,对宗教的分析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立足的基点之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别于宗教,高于宗教。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彼时的宗教并不完全等同于此时的宗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也就是卡尔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是基督教。
经过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发展,到了十七世纪,整个欧洲的精神文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性主义渐渐抬头,科学也相应快速地发展。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启蒙运动。
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一种机械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就好像一个机械的系统,里面一切的现象都可以用机械的科学原理解释。
于是,信徒的信心受到严重的考验;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为了应付这些挑战,一些神学家创造出所谓自由派神学。
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西方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进步,这却带来西方精神生活的空虚,而教会也因此受到物质主义带来的空前压力,整个教会面临世俗化的危机。
然而在另一方面,这段时期却是教会复兴更新的时期。
自十八世纪末,复兴的火焰在世界各地蔓延。
这股复兴的火与教会传教的热忱相辅相成。
因此,在这二百年来,改革派教会的增长也是空前未有的。
到今天,基督徒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25%,宗教的势力已经逐步夸大并稳定下来,而昔日马克思对宗教“人民的鸦片“的形容也未必能使用于今天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中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中论文——对人生的启示经过学习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感觉到自己在学习生活,尤其是思想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学习到辩证唯物主义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同学和老师,看待学习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
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
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
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
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
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世人的眼光不看好哲学,那是他们没有深入了解其中思维的奥秘。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及看书所得出的成果,我发现生活中为人处世等,都与哲学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学习哲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真看透人生。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辨证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自古以来也有辨证的思维。
有这么一句话:“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辨证逻辑。
”可见辩证唯物主义是一步步随着中国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期中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感受【内容摘要】近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事件席卷全世界,引发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考。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矛盾和潜在危机再次凸显,而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别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反而在危机中彰显了它的优越性,从而也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终将会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的说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金融危机矛盾通过对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区别,之后,再去看以前或者当下发生的经济事件,有了一个重新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简要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从而,其经济制度的本质就决定了它的缺陷所在。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
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
劳动臣服和隶属于资本。
雇佣工人与资本家在生产领域是尖锐对立的。
在分配上,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相伴而生。
无产阶级的贫困加深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经常发作的经济危机中循环。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已经被证明不可能超越其基本矛盾。
这些制度及体制性的缺陷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
因此,新的、反映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必然的了。
马原期中论文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它是周期性爆发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虚拟经济危机”,但其发生的根源依然是资本追求价值的掠夺性。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本追求价值的掠夺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生产过剩个体生产的组织性社会生产的无理性一、前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全球化的进一步蔓延曾让人发出了“世界是平的”1的感叹,然而,07年在美国发生进而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打破了人们的乐观,人们再次发出“世界是弯的”2的感叹。
那么,这次影响巨大的次贷危机是怎么样爆发的?它的影响为什么会如此的持续并且巨大?在此,我想根据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经典观点来阐述一下自己的一点拙见,对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进行一次探究。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下的经济危机形成机理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
当原始的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演化为商品货币经济,商品内部各种形式的对立,就要通过危机来恢复它的统一性。
第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实现过程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认为资本家为追逐剩余价值而无限扩大资本积累的欲望既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商品间适当的比例关系是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一资本的本质利益关系,在形成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无限制的盲目扩张,导致生产比例严重失衡,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为1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何帆,肖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戴维斯密克.世界是弯的[M].陈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了扩大资本积累,在平均利润率的带动下,通过信用杠杆和财政制度,资本大量向金融领域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梓桓 2014211128 201421075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对前三章的学习感悟
马克思主义,也许很小的的时候就听过有这么一个东西,只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它只是一个抽象的,陌生的名词,在同学心目中是一种无用的东西,一种文科生才学的懂的东西。
当然我那个时候也有那么一种想法。
然而经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有了飞跃性的质变。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并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继承、发展和运用。
当然,我们首先要知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在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经过总结懂得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相对应的,我们对社会实践的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我们需要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接着我们在认识一件事物时,应该懂得: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紧接着,我们开始了对认知本质的学习。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具有
能动作用。
表现为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浅处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而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应。
唯心主义哲学反之。
总之,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最近,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人类社会的内容。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关社会形态的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当然,我们必须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根本)、改革、科学技术。
可我们要知道,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要角色,他们是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所以
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否我们就没什么意义了呢?显然不是。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特别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以上便是这半学期我对马克思学习的总结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