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学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初中物理声音原理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回声现象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1)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介绍声波的特性,如频率、振幅、波长等。
2. 声音的传播(1)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3)介绍声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3. 回声现象(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回声的产生原理。
(2)介绍回声测距的方法及其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回声现象及其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讲解知识点时,要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掌握声音的计算和应用;3. 提高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音的计算4. 声音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传播的例子,如电话通话、广播等。
二、声音的特性1. 引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2. 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材料和结构决定。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音调、响度和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声音的计算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测量距离、检测物质是否存在缺陷等,让学生了解声音计算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声音的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电话、广播、声纳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能量,应用于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和应用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如音叉、闹钟等,用于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声音产生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 能够运用声音产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2. 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回声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到的声音。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传播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音叉振动产生声音a. 展示音叉,引导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
b. 将音叉放在乒乓球上,观察乒乓球的跳动。
c. 让学生用手掌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2. 实验二:橡皮筋振动产生声音a. 展示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b. 拉紧橡皮筋,使其振动,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实验三:纸屑或泡沫振动产生声音a. 将纸屑或泡沫放在桌子上,使其振动。
b. 引导学生观察纸屑或泡沫的跳动和声音的产生。
4. 总结实验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四:土电话实验a. 学生两人一组,用土电话进行实验。
b. 询问学生是否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观察土电话的传播效果。
2. 实验五:空气传播声音a. 让学生面对墙壁,大声喊叫,观察是否能听到回声。
b. 解释回声的原理。
3. 实验六:液体传播声音a. 将一个闹钟放入水中,让学生听到闹钟的声音。
b.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4. 总结实验现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初中物理声学现象介绍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现象介绍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理解声音的利用和噪声控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 声音的利用和噪声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速的概念。
2. 音调和音色的区分。
3. 噪声控制的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声音(如音乐、动物叫声等),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到过这些声音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实验: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触摸扬声器感受振动。
3.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振动对声音有什么影响?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演示实验: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飞溅,说明声音通过水传播。
3.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有什么不同?声速的概念是什么?四、声音的接收(5分钟)1. 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传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
2. 演示实验: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敲击耳朵,感受声音的传播。
3. 提问:声音是如何被人耳接收的?五、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演示实验:用尺子振动不同频率的音调,让学生听辨。
3. 提问:音调和响度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它们?六、声音的利用和噪声控制(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利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等。
2. 讲解噪声对人的影响和噪声控制的重要性。
3. 演示实验:用气球模拟噪声控制,让学生体验降噪效果。
4. 提问: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进行噪声控制?七、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初中物理声学试验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声学试验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鼓等)、介质(如空气、水等)、接收器(如耳朵、传感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又是如何传播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实验步骤:a. 将音叉固定在桌子上,使其底部接触桌面。
b. 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振动并产生声音。
c.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并产生声音。
2. 实验二:观察水花溅起产生声音实验步骤:a. 将音叉放入水中,使其底部接触水面。
b. 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观察水花溅起并产生声音。
c.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敲击音叉时,水花溅起并产生声音。
3.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三:观察空气传播声音实验步骤:a. 一名学生 speaking,另一名学生将耳朵贴在说话学生的嘴巴上,感受声音的传播。
b. 改变距离,再次实验,观察声音传播的变化。
c.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距离越远,声音越弱。
2. 实验四:观察水传播声音实验步骤:a. 将一个振动的小球放入水中,使其接触水面。
b. 另一名学生将耳朵贴在水面,感受声音的传播。
c. 改变小球振动的位置,再次实验,观察声音传播的变化。
d.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声音通过水传播,距离越远,声音越弱。
3.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初中物理声音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
2. 音调和音色的区分。
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音叉、鼓、钢尺、声音发生器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声音发生器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传播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轻轻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将鼓放在桌子上,用木槌敲击鼓,观察鼓面的振动。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实验三:将钢尺放在桌子上,一端伸出桌子边缘,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和传播的声音。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15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2. 实验四: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旋律,让学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
3. 实验五:调整音叉的振动频率,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4. 实验六:调整音叉的振幅,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变化。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噪声的干扰,提高生活质量。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并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停!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7、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需怎样才能发出声音?2、学生交流讨论3、谈话:(出示试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预备了几样试验器材。
认真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4、学生观察试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试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
讲解试验方法并出示试验记录表5、老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试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
因此,要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7、讲解试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
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缘由我的验证过程8.ppt出示试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
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试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试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老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留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需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12、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篇1】《电场》一章的教学终于结束了,回顾这将近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很是无奈。
学生学起来太费劲了。
当然,不全怪学生认知能力差,这一章内容也确实很抽象,尤其是电势、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教学,虽然我们采用了与高度、高度差和重力势能类比的方法,开始感觉学生还能接受,但课后做练习真的很费劲,所以这点内容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感觉学生掌握的还算差不多。
而到了章末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我们又遇到了麻烦,因为要用到高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规律和“平抛运动”知识,学生将这些内容已忘得差不多了,我们不得不又领着学生将这些内容复习了一遍,所以又耽误了一点时间,现在看来我们的进度比起其他学校慢多了,怎么办?为此我们物理组几位教师经常商量这个问题。
说实话,我很着急,因为十二月底还有学业考试呢,总不能一点都不复习吧,本学期我们高二物理才四课时,课时有限,还想让学生多学一点,所以今天我们索性把学业考试的有关材料给了学生,不知这样好与不好。
我们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有精力的同学适当地把高一内容看一看,没精力的同学只能由着他们了。
估计后半学期,情况会稍有好转,毕竟《恒定电流》和《磁场》内容,学生多少有点基础,但愿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无论是学业考试还是期末统考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我们正在加油!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篇2】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课声音的产生教案
初中物理课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 让学生掌握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实验一:音叉振动发声(1) 展示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形状和构造。
(2) 敲打音叉,使其振动,同时让学生注意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3) 让学生尝试用手掌握住振动的音叉,观察声音是否消失。
(4) 讨论:音叉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2. 实验二:乒乓球振动发声(1) 将乒乓球紧贴在嘴唇上,轻轻吹气,使乒乓球振动。
(2) 让学生注意听乒乓球发出的声音。
(3) 讨论:乒乓球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3.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 实验三:土电话实验(1) 让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学生之间用土电话(纸管)连接。
(2) 一组学生说话,另一组学生听,观察是否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3) 讨论:声音是如何通过土电话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什么介质?2. 实验四:空气传播声音(1) 将一个闹钟放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罩内,让闹钟发出声音。
(2) 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3) 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四、回声现象及回声测距离1. 解释回声现象: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 演示回声测距离的方法: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一端,大声呼喊,然后站在教室的另一端用手掌接听回声。
3. 讨论:如何利用回声测距离?回声测距离的原理是什么?五、课堂小结1.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现象实验。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尺子)、扬声器、麦克风、声音传感器、介质(如空气、水)、计时器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声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声源的振动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摇动铃铛,观察铃铛的振动。
3. 记录振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观察声音的传播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连接到声音传感器上。
2. 播放音乐,观察声音传感器上的波动。
3. 改变扬声器与声音传感器的距离,观察波动的变化。
实验现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传感器的波动。
实验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是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三、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15分钟)1. 实验三:观察音调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尺子,将其伸出桌外,振动尺子。
2. 改变尺子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3. 记录音调的变化。
实验现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实验结论: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实验四:观察响度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轻轻敲击铃铛,观察声音的响度。
3. 改变敲击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敲击力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实验结论: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3. 实验五:观察音色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不同的声源,如铃铛和小铃铛。
2. 分别播放两个声源的声音,观察音色的变化。
初中物理声音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1.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声音源,如电风扇、窗户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回声吗?能举个例子吗?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让学生拿起一个音叉,轻轻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并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二:让学生拿一个乒乓球,轻轻放在音叉上,当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被弹起。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三:让学生拿一张纸,轻轻放在嘴唇上,然后发出声音,观察纸的振动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
2. 实验四:让学生用土电话进行通话,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
四、回声的探究(10分钟)1. 解释回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回声现象。
2. 实验五: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一角,大声喊叫,然后听墙壁反射回来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9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
3、解回声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
(板书)学生实验: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
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板书)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17米二、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2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回顾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主要表现如下:1、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发学案课上着重把握好预习指导-导入新课—结合媒体学习新课-小结-评阅作业-章节复习-考核几个有机的环节,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在学习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
这一阶段,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
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5、大胆、稳妥探求教学改革着眼于素质教育,为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学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还结合愉快教学法、陶治情感法、强化训练法,和谐地展开双边活动,此法不仅能赐其以鱼,还赐其以网,授之以渔。
初中物理声学基础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3.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关系;4.掌握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声音的传播方式;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导入:教师播放不同音调和音量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特点。
2.呈现:讲解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
介绍声音的特点,包括声音具有音调、音量和音色三个方面的特征。
3.实践活动:学生自行制作不同音调和音量的声音,观察和记录声音的特点。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第二课时】声音的传播方式1.导入:通过教师提问,回顾前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2.呈现: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式。
3.分组讨论: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各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式,并汇报讨论结果。
4.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差异。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第三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关系1.导入:通过教师提问,回顾前两课时的学习内容。
2.呈现: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关系,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而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的存在。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关系。
4.小组活动:学生按小组合作,选取一个特定场景,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关系,并展示研究结果。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关系,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课时】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1.导入:通过教师提问,回顾前三课时的学习内容。
2.呈现:介绍声音的三个方面特征,音调、音量和音色。
详细解释每个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初中物理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理解回声现象及其应用。
4.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回声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回声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声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提问:你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学生回答后,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实验1: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和水的波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实验2: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和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 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15分钟)1. 音调:引导学生了解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响度:引导学生了解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 音色:引导学生了解音色是由发声体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四、回声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1. 讲解: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 实验:让学生站在教室墙壁前,大声呼喊,观察回声的到达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原理。
3. 应用:讲解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回声现象。
2.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回声现象。
初中物理声音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 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1:让学生拿一个音叉,轻轻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2. 实验2:将一个乒乓球放在音叉上,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跳动。
3. 实验3:让学生用橡皮筋敲击桌子,听声音,同时观察桌子的振动。
4.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4:让学生用土电话(两个杯子、一张纸)进行实验,观察声音是否能通过土电话传播。
2. 实验5:让学生在空气中吹口哨,观察声音是否能传播。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15分钟)1. 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实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五、回声现象(10分钟)1. 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实验,了解回声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回声测量距离?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回声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实验和观察,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通过问题讨论,学生能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通过回声实验,学生能运用声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 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 学生: 日期: 礼拜: 时段: 课题声现象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考点分析1声音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声音特征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反思1.知识点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定义: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2.理解:①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③ 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3.难点:①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②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③ 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知识点二:声源1. 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转化法:借助其他工具将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转化放大为易于直接观察的现象的方法。
2. 理解:① 人是怎样发声的?说话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挤压,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② 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乐器分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发生振动而发声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
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知识点三:声音的传播1.定义: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理解: ①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② 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③真空不能传声3.难点:在湖面投一小石子,会看到以石子为中心的水波向四周传播。
类似的,声从声源发出后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知识点四:声速和回声1.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3. 理解: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②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③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难点: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 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 远2.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一:音调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不同,也可以说声音的粗细是不同的。
例如:男低音歌唱家声音低沉粗壮,女高音歌唱家声音尖细;狮子的吼声粗壮,羔羊的叫声尖细。
1.定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实验证明: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2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3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 ~20000Hz 。
4 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 的声音为次声波理解: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3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面鼓,我们听到声音的大小会不同1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响度也叫音量)。
我们根据两个对象(水波和声波)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都是一种波动),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法2。
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那些因素有关①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实验证明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②与声源到人耳过程中的分散程度有关,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③与声源到人耳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调是指声音的尖细,而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如,小孩的窃窃私语声,音调高,但响度小;而大人的厉声斥吓声,音调低,但响度大。
三: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难点:音色是由发声体本生决定的,发声体不同,音色便不同。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
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3.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消声(从声源处);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第五节:声的利用一:声与信息1 回声定位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难点: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
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
这一点不同于“X光”二:声与能量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重点: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2.练习基础型一、选择题(西宁)1.下面四句话摘自一位同学学习“声现象”时总结的内容,其中错误的是()A.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减小了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声更大B.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D.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永州)2.关于声音现象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超声波可用于除去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C.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种草有利于减弱噪声污染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漳州)3.2009年12月6日,在南靖麒麟山公园举行第二届土楼文化节故里专场音乐会,场外附近的听众通过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是著名歌手谭晶正在演唱()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郴州)4.用手机通话时,我们可以辨别出熟悉的朋友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辨别的()A.频率 B.音调 C.音色 D.响度(郴州)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C.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真空可以传声(天水)6.在“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一道辩听题:“先听音乐,然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是依据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三者均可(柳州)7.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单枪立马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退曹操十万大军。
这个典故形容张飞声音()A.音调高 B.频率高 C.音量大 D.音色差(河池)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也能传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广州)9.根据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肇庆)10.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叉,比较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崇左)11.我们曾经体验过以下声现象,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C.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莆田)12.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聊城)13.某同学先后对同一斜面轻敲和重击各一次,关于两次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C.频率不同D.音色不同(徐州)14.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A.振动 B.一直向左运动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烟台)15.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日照)16.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D.男高音指的是响度大(厦门)17.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
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武汉)18.下图中,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A.防止噪声产生B.阻断噪声的传播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六盘水)19.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吹着的哨子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关闭的收音机敲击的水瓶琴A B C D(荆门)20.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孝感)21.右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现象中不正确的是()A.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C.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攀枝花)22.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听声音可以辨知说话人是谁,依靠的是音色B.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余音绕梁”说明声音可以不由振动产生D.美妙的音乐永远不会成为噪声(攀枝花)23.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