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1、天圆地方2、浑天说3、麦哲伦环球航行4、地球卫星照片5、地球是圆的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附:板书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3、纬线和经线4、经纬网定位环节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2)教材分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部教案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部教案

单元备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章中,我们讲探讨如下问题。

1.什么是区域?2.如何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3.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相同的吗?4.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有哪些作用?5.什么叫数字地球?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已经学过一年的地理课程,但本学期地理与上学期地理内容大不相同,上学期是自然地理,本学期是区域地理。

本部分内容是和社会环境有关的问题,看似熟悉易懂,但极难领悟掌握。

教学时若仅限于教材内容,还会感觉单调乏味。

因此,教学时要按学生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课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对比分析法,启发教学法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实际问题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区域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过程与分析目标:1.过程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能力2.培养学生地理特征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情感价值化目标:地理环境有明显区域差异,人类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教学重点:区域内部具有一定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认识区域发展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习方法:对比分析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导出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同时结合地图及具体实例说明区域的特征:(1) (板书)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2)具有边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边界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如中国温度带地图及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即整体性(4)具有等级(板书)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出示“中国地形图”,圈出“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所在地,利用该地图及地图册中相关地图的直观性请学生讨论比较两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及环境差异对区域工农业生产等区域发展有何不同影响:【提问:】我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课本资料“活动1.2”展示图片:南方骑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1)太阳辐射影响,北方纬度高,获得热量少,住宅正南正北获得太阳辐射多北方气温低对民居在保暖方面的设计要求如: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

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5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1绿色小区——理想的人居环境1.绿色小区的概念在人类迈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本世纪的流行主题,与自然和谐共处则成为人们共同的关注和期待。

在这样一个呼唤环保的时代里,绿色小区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建材与绿色技术为基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生活小区。

绿色,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

绿色小区作为一个生态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要素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了节能、节地、节水,资源的再利用等各方面。

它的提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文化意识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强烈责任意识,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21世纪人类运用科技手段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2.建设绿色小区的原则基于绿色小区属于可持续发展小区,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在它的规划和建设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选址的原则首先,小区应位于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居住区在选址上要远离产生污水、垃圾、噪声的工业区,尽量少在宜商的大城市中心地带建造住宅,多利用荒地、坡地、丘陵地段建造住宅,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发挥地下空间的作用,适当鼓励高层、中高层建筑。

其次,为了确保居住区的清洁,在选择居住地时应查阅有关土地的使用管理档案及了解其地基的地质特点,以核实被选土地有无原污染,是否为放射性元素的高辐射区。

例如在我国北方曾有一处居住区便是建在一处受化工厂严重污染的地面上,当化工厂迁出后,地面、地基未经彻底清理就建成住宅,导致了迁入居民的癌症发病率高。

最后,小区的选址还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一致,并注意到居住区内外交通的方便程度。

地理高二必修三教案模板

地理高二必修三教案模板

地理高二必修三教案模板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地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地理高二必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地理高二必修三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PPT,地图教学过程(双边活动)(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

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

(播放中国地图)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篇1学生情况分析: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教材分析: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本学期所讲内容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总论,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湖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水文环境及其变化;2.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水文环境及其变化;2.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

三、教学难点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气候变化的科学解释;3.地球水文环境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2.观察实验;3.分组讨论;4.课外阅读与资料整理。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水文环境及其变化1.水文环境概念及其分类;2.世界主要河流;3.中国主要河流及其流域特征;4.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5.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

第二课: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1.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影响;3.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区;4.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概念及其分类;2.世界主要城市及其特点;3.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分析;4.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六、教学评价1.思考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2.课堂测试: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3.实验报告:对课堂实验进行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及其意义;4.学生小组讨论:按照小组分工,调查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并撰写研究报告;5.学科竞赛:各班进行地理科学竞赛,展示所学知识及其运用能力。

七、教学思路本课程侧重于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包括讲授、观察实验、课外阅读与资料整理等,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思考题、课堂测试、实验报告、学生小组讨论、学科竞赛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

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在学习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上都依赖老师:课前等老师来,课上等老师讲,课后等老师布置作业,这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2019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实现全线贯通)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地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1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通信的发展和影响。

2.了解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例说明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辩证地认识网络带来的影响;2.培养努力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2.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难点: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与国际互联网的理解。

教学方法归纳法和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承转过渡: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课中我们对通信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子通信,电子通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为此这节课着重讲述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向──电子通信。

一、电子通信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电信起步晚于邮政,但发展速度异常迅猛。

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的“排头兵”。

多媒体投影图7.24,教师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有何差异?学生阅读教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1.传递的网络不同。

电子邮件通过电信网络(数字网);普通邮件通过邮政网络(邮局)。

2.通信方式不同。

电子邮件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无论走到何处,只要有一台网络连接的电脑,便可打开自己的邮箱,收到由网络传来的邮件;普通邮件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收件人离开特定的场所就无法完成通信。

3.邮件传递的时间不同。

电子邮件快,普通邮件慢。

继续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通信的特点,即信息化和数字化。

启发学生思维:电子通信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几种形式?学生思考讨论: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交往形式、加快社会运转节奏。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其与地表地貌的关系。

2. 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3. 分析地震和火山的形成机制。

4. 认识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与火山活动- 气候系统的变迁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资料和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地球内部是如何分层的?”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知识讲解1. 地球内部结构- 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和特点。

- 通过图表展示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

- 讨论地壳厚度变化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2. 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板块、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的概念。

- 结合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说明板块碰撞的结果。

- 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3. 地震与火山活动- 定义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

- 分析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气候系统的变迁- 描述气候系统的组成要素。

- 探讨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展示其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

总结归纳在课程的教师应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震和火山的新闻报道,分析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思考如何减轻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每次教学后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1《地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地理必修三教材内容2.相关地理案例及资料3.地理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地理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组织。

2.教学难点:地理知识的运用,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2.讨论法3.实践活动法4.小组合作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展示一幅地理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地图中的地理要素。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理要素、地理环境、地理规律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讨论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规律,如地域分异规律、地理循环等。

3.案例分析: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分析地理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察,记录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地理规律。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及分析结果。

第三课时1.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调查、地理观测等。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调查,调查学校附近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优缺点。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调查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课时1.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3.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分析地理知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讨论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多篇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多篇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多篇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3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湘教版)

2.3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湘教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矿产资源的地区差异。
2.选取一些典型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矿产资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创设一些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通过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真实性:本案例通过情景剧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矿产资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的有效性:本案例设计了一系列关于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形成对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知识的系统认识。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帮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篇1一、地形、地势区分与联系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1、简洁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3、描述其次步地形的分布状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二、地形概况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思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进展有什么影响?有利影响(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潮湿气流深化内地(2)打算了我国很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殊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思索: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进展有什么影响?(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进展多种经营(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峻(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减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以南:最冷月高于0°C__热带降水大于800mm(4)、很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要求同学把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三、主要地貌类型(一)纵横交叉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1.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昆仑山脉----秦岭南列: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等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祁连山等5.孤形走向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等(二)四大高原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思索: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思索: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三大平原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思索: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难(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力量提升训练高二地理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一)1.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2.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3.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4.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6.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7.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

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

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

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

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

有亚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

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

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

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加强交通建设,
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二)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
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⑴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

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

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5、应用范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

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
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地位。

阅读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