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马说》(38页)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

本课主要通过马的视角,讲述了马的生活和思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马的描述,引发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汇2.掌握对话中的交际策略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保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负责和担当意识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动物和保护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意义,掌握课文中的重难词汇和思想,并培养学生对生物、环保问题的认识。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章理解马的思想、感情等,以及与人类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们反思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并通过对环保问题的讨论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方法1.阅读方法:使用讲解和解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

2.讨论方法:通过讨论将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的知识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步骤1.导入了解学生对于马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问题。

2.讲解课文(1)通过讲解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

(2)讲解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马的思想和感情。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强化理解。

3.讨论与交流(1)以文章为引导,展开生态环保问题讨论。

(2)让学生分小组,通过展示、交流等方式,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对学生的表述和讨论进行点拨和评价,达成共识和思考。

4.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家完成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的小组活动,并做一次反思报告。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讲解和讨论,能够引导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和责任认识,让学生理解到生态破坏的后果,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让他们在思维、情感等方面有所提高。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对于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了马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从马的视角去感受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马说》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马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马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技巧。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表达练习。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相关资料。

2. 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

3. 练习册:提供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课文《马说》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技巧。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5. 表达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表达练习。

4.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5. 表达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所传达哲理的感悟和思考。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

2. 学生互评:进行小组内互相评价。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介绍与《马说》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牛虻》、《羊脂球》等,供学生自主阅读。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23 《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古代散文,作者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和看法。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人才的价值与尊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2.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4.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5.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6.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教案:《马说》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马说》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围绕“马”这个词汇进行讨论,并了解学生对马的印象。

2. 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对马感到好奇和敬畏?引出该诗的主题。

呈现:3. 教师朗读《马说》,并让学生跟读。

强调诗歌朗读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引发学生的共鸣。

解读:4. 师生共同解读《马说》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和形象描绘,分析诗歌的内涵。

探究:5.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尸山血海”、“马背上的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拓展:6.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马”是否只指代马匹,还是代表着其他意义?让学生举例解释。

表达:7.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巩固:8. 师生共同讨论,难点与疑惑,确保所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该诗的主题和理解方法。

评价:9. 设计一项小练习或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马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延伸:10.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通过类似的分析方法,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总结:1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并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能够带来的思考和启迪。

展望:12. 提醒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要注意多角度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美与智慧。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在刚才的课堂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现代诗人余秋雨先生的《马说》这首诗。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讨论,我们深入探究了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并分析了其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接下来,我将继续为大家展开《马说》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聚焦于《马说》的意境和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中的人才观,以及如何通过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这一观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才识别和培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和珍惜身边的“千里马”。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我会在课后及时关注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马说》这篇文章。首先,通过导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更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种方法让抽象的文言文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基本概念和人才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入分析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对于这些难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引导学生逐步消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能会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如图表、动画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修辞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才识别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伯乐,尝试在小组内发掘“千里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马说》是唐代⽂学家韩愈的⼀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论说⽂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所加。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课⽂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知识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集》。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袖,主张“⽂以载道”,反对浮华⽂风,提出“唯陈⾔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家”之⾸。

他的散⽂句式灵活多变,⽂笔流畅⽽有⽓势,对后世的⽂风产⽣了巨⼤影响。

⼆、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约作于贞元⼗⼀年⾄⼗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相告,⼀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有“忧天下之⼼”,不会遁迹⼭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佞当权,政治⿊暗,有才能之⼠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翻译 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注释 ⽽:表⽰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的⾷器。

枥:马棚、马厩。

以:⽤。

第23课《马说》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中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才选拔和社会认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熟读成诵:《马说》全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课文:通过对课文句子的分析,理解作者运用的对比手法,感悟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4.思辨训练:讨论文章寓意,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人才选拔与个人成长的问题;
5.课后作业:仿写一个以动物为比喻的寓言故事,发挥想象,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寓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马说》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和文章的深层寓意。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马说》这篇文章的对比手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对于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更多的实例来辅助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准备更多的例句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对比手法的魅力。
其次,关于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表现得相当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热烈的讨论。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有些小组在运用对比手法分析问题时,还是显得有些吃力。这说明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更具操作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内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马说》提纲

《马说》提纲

《马说》提纲注意:本课句子翻译几乎全文都重要世有伯乐,然.( 这 )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 因此 )虽.( 即使 )有名马,祗. ( 只是 )辱.( 辱没 )于.( 在 )奴隶人之手,骈. ( 两马并驾 )死于.( 在 )槽枥之.( 的 )间,不以.( 用 )千里称.( 著称 )也。

马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千里者,一食. ( 吃 )或.( 有时 )尽.( 吃完 )粟一石。

食. ( 通“饲”,喂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通“饲”,喂)也。

是.( 这 )马也,虽.( 虽然 )有千里之.( 的)能,食. (吃 )不饱,力不足,才美..( 才能和优秀 )不外见. ( 通“现”,显现 ),且.( 尚且)欲.(想要 )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可能 ),安.( 怎么 )求.( 要求 )其能千里也?策.( 鞭打 )之不以.( 用)其道.( 正确方法),食. ( 喂养 )之不能尽.(竭尽)其材.(通“才”,才能),鸣之.( 无意义 )而不能通.( 通晓 )其意.( 意思 ),执.( 拿 )策.( 马鞭 )而临.( 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难道 )真无马邪.( 通“耶”,吗)?其.(他们,指说“天下无马”的人)真不知马也。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文中的“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奴隶人”比喻“不能识别人才、不能善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能够慧眼识才、善用人才的人”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第23课《马说》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写作手法分析:学生应理解并能够分析作者韩愈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强化论点的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即通过马喻人,表达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浪费的批判,以及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是难点,如“策”、“材”、“食”等字在文中的特殊用法,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的理解。
第23课《马说》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23课《马说》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马说》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作者韩愈以马喻人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等;探讨作者通过对马的评价,表达对才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对比阅读《马说》与《伯乐相马》,理解古代人才观的异同。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中的人才观、写作手法和文章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才发现和培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培养身边的人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马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上,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我尝试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中的难点,但感觉效果还有待提高。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备课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备课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备课资料【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吗?为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什么样的文体?明确:1.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

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

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

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

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二、课文阅读1.全班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马说课文教学教案

马说课文教学教案

马说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马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分析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3. 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马说》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3. 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和分析。

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让学生了解和理解。

5.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

6. 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马说》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马说》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马说》的兴趣。

2.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子,解释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马说课文教学教案

马说课文教学教案

《马说》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物品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理解。

2. 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马说》。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马说》,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包括字词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阐述。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和使命的短文。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以及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等,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马说》导学提纲

4.《马说》导学提纲

《马说》教案伯乐相马故事: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思考,从而引出课题《马说》。

2. 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3.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韩昌黎”。

4.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调、语速和情感。

5.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进行重点字词讲解和文意疏通。

6. 文本分析:
-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 探讨作者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看法。

- 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7.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9.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发现和培养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