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和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和改革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政治体制改革包括:(1)实行党政分开。
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
(2)进一步下放权力。
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
(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
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
(4)改革人事制度。
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
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和成果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
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制度还是以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为基础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型,由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转向较为分散的政治权力。
首先,政治体制从单一的行政机构向多元化的政治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定了《宪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规,调整了国家行政机构设置,分离了党政机构,建立了审计机构等多个权力部门。
这意味着中国政治权力的分散化程度逐渐提高。
其次,政治参与由单向向多向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政治参与非常有限,几乎只有党和政府能够参与政治生活。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自治组织、群体性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组织纷纷涌现,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逐渐增强。
同时,中央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政治参与机制改革,比如直选制度、代表制度等的废止和整合。
最后,国家政治决策形式从单纯的行政命令向规范化的政治决策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挥国家立法机构的作用,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了各级政府行政行为。
与此同时,国家政治决策的信息公开程度逐渐提高,社会舆论对政策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历程曲折,经历了多次的重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领导集体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政治机构和群众的联系,并进一步推动现代化进程。
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在效果上并不彻底。
1990年代初期,中国逐渐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同时开始涉足世界贸易体系。
对此,中国政府认为需要完善法制环境,以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
于是,1997年,中国展开了一场涉及宪法和法律体系的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选择小组成员:刘畅 213020204114王月213020204063邹琳213020204112赵宁洋213020204118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
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第一,权利过分集中。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
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
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
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
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
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
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
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
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5: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 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 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 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 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 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 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 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 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 摇。
• 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7 年中共十七大。这一时期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停滞转 到“积极稳妥推进”时期。
第一时期 • 1989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停滞时期。
第二时期 • 1992年至1997年:这一时期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时期。
十四大(1992年): 强调法制建设 经济、政治、文化 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全 面建设和全面改革的政 治路线
邓小平《解放思想, 事实求实,团结一致向 前看》中指出“民主是 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 (78年): “政治上 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 改革”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 必须使民主制 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 变,不因领导 人的看法和注 意力的改变而 改变。
十六大(2002年): 建设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目标”
“依法执政”的新执政理念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 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 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 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 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 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 有效治理国家。
4、强化一个保证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具体方法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透明度与公信力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用制度管•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 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 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 不可能成功。 •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 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 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 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 不可能实现。
邓小平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邓小平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沙健孙<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明确地和反复地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O在明确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同时邓小平还指明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所应当坚持的原则~方法和步骤O第一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O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既然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那么改革就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克服原有体制中的弊端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O所以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O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O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坚持四项原则的核心O邓小平一开始就提醒人们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O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O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342页)O为了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O他说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比如共产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O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O所以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O 第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O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6页)O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不同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不能照样移植到社会主义国家来的O针对一个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鼓吹的全盘西化的主张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O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O邓小平批评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民主O他强调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O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O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O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O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O过去我们那种领导体制中也有一些好处决定问题快O如果过分强调互相制约的体制可能也有问题O就这方面来说我们总的效率是高的O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178页)O他还说美国把它的制度吹得那么好可是总统竞选时一个说法刚上任一个说法中期选举一个说法临近下一届大选时又是一个说法O他们说的并不就是他们准备做的O这么说或那么说无非是为了迎合一定时期一部分选民的心理捞取选票当选以后又不履行当初的许诺这实际上是对选民的愚弄对民主的亵渎O一个时候也使得它的政策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削弱这些政策的信誉和效用O美国还说我们的政策不稳定同美国比起来我们的政策稳定得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O邓小平强调我们要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O为此就必须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O所以稳定是压倒一切的O他着重地对美国前总统卡特说过: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O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3有什么精力搞建设? 所以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196页D O我国的政党制度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原则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O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优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方面O企图在中国搬用西方式的多党制是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也是不容许的O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O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许多人就没有理想O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它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O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O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O我们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方针要坚持下来O但是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G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O当然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善第267-268页D O在着重论述我国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同时邓小平还提醒人们注意: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又都是不同的历史不同经验不同现在所处的情况不同各国的改革不可能一样O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D比如苏联的政治体制本来就不是很成功的而且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D所以我们不能跟在任何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O邓小平讲这个话的时候苏联还没有解体O在这之后戈尔巴乔夫按照他的所谓新思维大搞什么公开性~多党制民主~从宪法中取消必须坚持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的条文等等终于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严重分裂以至导致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成果的丧失O这个事实从反面向人们证明了邓小平的上述论断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富于预见性1第三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D O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利于充分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增强国家的活力~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G由于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是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我们又需要审慎从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176页D O邓小平不止一次地告诫人们必须懂得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任务O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方针必须坚持但是方法要细密步骤要稳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页D O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通过总结经验制定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O而在实行的时候则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O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我们这一代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页D O后来他还说过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D O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也是这样O 为了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把这项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O邓小平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而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团结奋斗才能形成稳定的环境O他说过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否则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171页D O这个话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工作来说是完全适用的O邓小平讲过评价政治体制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G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G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D O 如果不是从实际出发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是不辨方向或者急躁冒进结果导致了国家政局发生动荡群众分裂为各种互相对立的派别生产遭到破坏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初衷危害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O这种做法应当是一切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家和拥护改革的人们所不取的O不仅不取而且应当坚决反对O4邓小平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作者:沙健孙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刊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31(4)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sfdxxb-zxshkxb200404002.aspx。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发展,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切实维护政治大局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的深刻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与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 体制改革相适应,遵循中国政治发展 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 序地推进。
⑥始终坚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 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 监督和信访制度,突出民主的监督职能。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 问题 (政改的 必要性)
1、权力过分集中
在政党权力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 充分发挥作用。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 地位还不明确,政治协商的程序也不够规范, 这就难免使协商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公民的权 力配置上,政府占优势。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 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 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大、过多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 我国的政治体制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必要性)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1、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 绩
①党政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逐步完善和 发展
③选举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确立 “三清”“四权”的标准
“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 清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概念,具有政 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针对性。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 程中,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干部清正 是后两者的前提。“四权”——“废除特权、弘 扬民权、约束公权、保护私权”,反映中国现实 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着力解决。
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改革中国政治体制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多次演变与改革。
本文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改革进行探讨和概述。
演变阶段1. 时期(1949-1976)时期是中国掌握政权的时期,政治体制以军事化的方式运行。
国家领导权高度集中于个人,司法独立性不足,党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
2. 时期(1978-1992)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政治体制的一定变革。
政府开始强调稳定和发展,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经济改革成为主导。
3. 时期(1993-2003)时期开始加强法制建设,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将法律地位提升。
国家开始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强调推行民主法治。
4. 与时期(2004至今)与时期,中国政治体制保持稳定,并继续加强法制建设。
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强化,党的纪律和规矩更加严格。
改革方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国家治理。
以下是一些改革方向的简要概述:1. 加强法治建设中国政府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改革的方向包括加强司法独立性,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 推进权力分立权力过于集中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短板。
改革的方向是推进权力分立,加强行政、立法和司法之间的制衡机制,确保各个权力机构的独立性和平衡性。
3. 强化党的领导中国在中国政治体制中起到核心领导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点。
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规范党内法规制度,强化党的纪律和监督。
4. 促进公民参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更多的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
改革的方向包括加强公民的权利保障,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
结论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改革的方向是在保持党的领导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法治建设、权力分立和公民参与,实现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目标。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中国政治体制,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完整word版)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摘要: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恰当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国的改革独树一帜,没有成为制度转轨,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下,从国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方位推进,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国体政体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它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项进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
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
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
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
按照党的十六大设计,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九方面的内容,但概括的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最根本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在坚持的前提下予以完善,特别是要搞好“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机构”等一系列自身建设,以及理顺人大与党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其主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6.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促进政局稳定 提高政府效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西方学者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认识
李普塞特:民主化的经济、社会前提 亨廷顿:三次民主化浪潮
(3)积极稳妥的推动民主发展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社会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必须积极、 稳妥地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领导是根本 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 依法治国是保证
中国民主发展路径
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 从基层民主到高层民主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推动协商民主
谢谢大家!
“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 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 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 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 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 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
1986年前后,在多种场合下强调政 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
两个先锋队 推进党内民主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领导层新老交替规范化、有序化
政治体制改革成果之二
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提高了政府效率,有效支撑了 经济、社会发展。
1982-1983 1987-1988 1997-1998 2003 2013 精简、合并、转变职能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陈建兵
讲授提纲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三、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
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
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探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是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方向对了,路子对了,改革就会更容易,就会少一些阻力。
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一以贯之强调和坚持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要指导方针。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有哪些,以及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政治方向。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方向一、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不足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光是经济方面有成就是不行的。
所以,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
政治发展有两个途径,一是革命,二是改革。
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下,改革当然是最佳选择了。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极其重要的任务,所以在执行时需谨慎行事。
相比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会显得有些困难,这三十几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有失败。
1、党政关系逐步理顺,共产党执政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邓小平就指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所以,我国把党政分开,理顺党政关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去那种党政不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正在得到逐步改革,新型的权力关系正在建立,共产党的执政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
2、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体的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增强。
政治体制改革
三、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
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政治制度的某些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兴利除弊,建设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中,实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
2、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体制及其弊端委任制成为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任免方式,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国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委任制,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主要负责人的提名、任命,还包括政府各部门领导机关对本单位各级行政负责人的委任。
委任制是由任免机关在其任免权限的范围内,直接指定任用人选,委派其担任一定职务的任用方式。
委任的对象主要为两类:一是整个领导班子,如派出机构和非党组织的党组;二是单个领导职务。
委任的方式包括直接委任和间接委任两种。
直接委任指的是上级部门直接发文委托某一领导职务。
中国共产党党章第13条规定:“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
”非党组织的党组成员以及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派出机关的领导成员,均由有关党委直接任命。
还有党委内设机构和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一般也是直接委任的。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敏感话题_理性探讨)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一中国今天似乎人人都在谈民主,谈政治体制改革,希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但究竟什么是政治体制,看来并不是人人都弄懂了的。
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权力集中的一种形式,并由此组成政府。
权力的集中有专制的集中与民主的集中之分。
在世界上,从十七十八世纪起,民主政体代替专制政体而起,国家现代化开始了。
我国的政治体制就是民主权力的集中,其形式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组成的政府。
自从民主代替专制,又有民主与自由之争。
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于民主是不是一个好东西,民主与个人自由孰重,是要民主还是要个人自由,一直争论不休,直至如今。
其集中表现就是从批判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代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始。
卢梭在国家问题上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的民主理论是:每个人都是主权者,都应当获得应有的权利,包括自由和平等;但他同时认为,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生活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应当组织起来,即组成为国家,国家由普选产生,每个人把自己主权交给国家,构成共同意志,即“公意”或“总意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主决定”),每个人都要服从“公意”。
所以“公意说”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
但卢梭同时指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仍有他做人的自由权利”,因此他主张将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反对有行政权的人拥有无限权利。
为了防止行政权盗窃人民的意志和自由权力,他提出必须由人民经常监督行政者,例如定期召开人民会议审查行政权是否执行适当,有没有权力私用或违反“公意”的行为,否则应予撤换。
这里要说,关于民主政治的这种理念并非自卢梭始,在卢梭前一位荷兰著名启蒙学者斯宾诺莎(17世纪人)就提出这种观点,认为“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他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人民应当将自己的天赋之权完全转让给国家,这样国家就有唯一绝对政治权,每个人必须服从,而且“国家统治权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这就是向专制政治妥协了。
注意:卢梭等人没有从同时代人孟德斯鸠那里吸取他的分权制衡思想,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思想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
政治改革与治理现代化 中国的政治体制演进
政治改革与治理现代化中国的政治体制演进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政治改革与治理现代化成为各国研究和实践的焦点。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体制的演进过程,重点关注政治改革和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二、中国政治体制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政治体制的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统治经验。
然而,在近代以前,中国的政治体制呈现出一种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机制。
这种体制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问题时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政治制度,触发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共和体制尝试的新阶段。
然而,由于外部干涉和内部矛盾,共和体制并未能实现根本性的政治改革。
三、新中国的政治体制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新一轮演进。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包括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
然而,中国的政治体制在这一时期仍然具有一定的集中化和权威化特点,且过度依赖个人领导。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治陷入动荡和混乱,政治改革进程遭到暂时中断。
四、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的演进1978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新一轮调整和演进。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稳定人民,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的基本方针。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着重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政治体制也在逐渐演进。
1982年,中国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
此后,中国政治体制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增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加强了法治建设。
五、政治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政治改革与治理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此后,我就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做了深入一些的思考,现在向党中央郑重提出个人的建议,恳请党中央重视并予以考虑。这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直接向党中央提出的建议,不够全面和成熟,仅供参考。
对政治体制改革,我的心情是迫切的,很多的党员和群众有着和我一样的心情。我恳切希望得到党中央对此建议的答复和批评指正。我想,上述建议和请求不会因为个人的力量微薄和内容的浅显粗陋而受到忽视。
我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坚强的党中央,一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其二,党和国家已经提出的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比较原则化,指导改革深入推进的具体的思路、方法、步骤还不够明确。特别在地方,即使想对地方政治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也比较困难,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政策可以依据。
其三,政治体制改革比较复杂,一旦发生重大失误就会严重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需我们进行全面、慎重的思考和研究。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现行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弊病和问题,是有其产生、存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改革不是完全的消灭,也不是消极的被动调节,而是一定物质、精神、制度、体制条件下能动的适应与调整,是坚持否定之否定法则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有些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彻底的解决,但是不能对此无动于衷,要关注和监控其发展变化,摸清规律,适时解决。有些矛盾和问题可允许其在一定时间、范围和限度内发展,只要将其置于全局中施以有力控制,不但不会冲击和破坏我们工作的全局,而且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改革中,我们也不要期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主观、客观的诸多因素发展变化的不平衡,必然会有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有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或部分的解决,而有些问题则有待于我们今后创造更为充分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打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性战役。
论现代中国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
论现代中国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和苏联在二十世纪都尝试过对自己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高政府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但这些改革也引起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苏联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改革的原因、经验和成果,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详细分析,以证明此观点。
首先,让我们从中国的政治改革开始。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政策。
邓小平认为,只有改革才能让中国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因此,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经济措施,从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苏联也经历了一次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
戈尔巴乔夫提倡的改革是为了使苏联从内部改变,以解决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这些改革是在苏联经济面临危机、政治局势动荡和社会不满情绪高涨的情况下进行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例子来证明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各自的历史时期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家庭经济制度。
这项制度的创立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1978年,在邓小平倡导下,政府开始将农村土地划分为家庭经济管理范围,并将一部分土地作为家庭承包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使得农民能够自己独立决定生产规模和农产品销售价格,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这项制度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个例子是苏联的私有化改革。
苏联私有化改革是指苏联政府将企业的所有权转移给私人。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运作,企业的效率得到提高。
但在苏联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大量的国有企业被私人收购,导致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
此外,私有化也使得财产不平等和权力不平衡加剧,这是苏联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例子是中国的户口制度改革。
中国的户口制度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存在,根据这个制度的要求,人们必须居住在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这个制度限制了人们的迁移、工作和生活。
改革后,中国政府开始逐步开放户口制度,并允许人们在省际之间自由迁移。
我国政治体制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我国政治体制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
2.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通过扩大民主参与和加强代表的监督职能,不断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3. 坚持依法治国。
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政府行为合法、公正、透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优化政府职能配置,提高政府效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监管职能。
5. 推进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行政监察、司法审判、民主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
6. 推动民主选举和决策程序的改革。
加强选举制度建设,实行民主选举程序,保障公平竞争和选民的自由选择权。
7.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加大反腐败力度,建立完善的反腐败制度和机制,构建廉洁政治生态。
这些经验都是我国长期探索实践中积累的,对于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改革开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等多个领域展开,旨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介绍改革开放中的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推行了农村经济改革,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随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城市工商业的经营权限,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引入了市场机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引进国外投资和私有化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转型与发展。
同时,推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独立、稳定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致力于构建宪政民主和法治社会。
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选举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
在选举制度改革方面,中国逐步推行了村民自治选举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加了民众参与政治的机会。
司法体制改革方面,中国加强了司法独立,推行了公正、透明的审判制度,提高了人民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度。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政策,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推动了行政管理的创新和改进。
三、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
在义务教育改革方面,中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中国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改革方面,中国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通过这些教育体制改革,中国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得到了长足提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摘要: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和强有力的领导,追求正确的政治价值和利益以适应相应的社会制度的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来作为指导,不能盲目的改革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放眼整个中国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政治议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不能过分借鉴甚至照搬照抄他国方法经验。
真正的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添砖添瓦。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利益法治公平正文:一、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政治发展史上有两种革命,一种是解决基本制度问题的革命;一种是解决具体体制问题的革命。
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属于后者。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便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
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层次不同的两个概念。
政治体制改革对自身来说,是一场革命对政治制度来说,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为什么中国政治体制要改革首先,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要求上层建筑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政治主体自觉进行调整和改革,体现和发挥政治主体本身所规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
第二,现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的因政治体制弊端和不够完善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现有设置、职能、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政企不分,职能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也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由政治的本质和政治关系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政治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主体应该通过社会的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利益的内在矛盾——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只见的矛盾,再加上政治体制的弊端使得整个中国当前的政治主体淡化了公共利益的意识,在此利益主体的内部性显现的十分明显,其角色的公共性淡化,私利化程度提高。
要克服和控制这种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制度上的革新。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殊时期出现的新事务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越发表现的明了化,导致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历史性特色的新事物,其中大型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出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
现在中国房价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中国房地产业利益不断集团化有关。
虽然中国现在的特殊利益集团还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过程的重要环节,但是中国的利益集团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决策;经济干预政治开始萌芽,某些领域的权利开始失控。
使得政治决策所能代表的利益的公共性减弱、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严重,严重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和谐发展。
遏制中国利益集团干预政治的现实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
三、怎么样进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要改革就必须涉及到利益如何再分配的问题,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其本质就是利益的改革。
所以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力量来主导这场改革。
在中国当前的国情和社会矛盾——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下,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既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保证领导力量的正确导向性和相对高的社会素质。
为此要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内在结构的优劣是决定事务功能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先优化自身党内的结构;真正保证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确保党内成员阶级复杂化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面临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贯穿政治体制改革全过程的。
在同一个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和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和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加强将会促进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进展。
因此要将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政治体制改革之中。
第二,要确定和坚持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但基本上都会涉及到这几方面,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建立高效的政府和公共管理体制、完善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等等。
在此可以总结归纳为完善我国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求要相应的原则来作为指导。
这里提出总的原则有:效率和公平原则——在这里不主张过分的强调效率优先,应该在现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大的体现公平原则,保证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差的合理化。
权责一致原则,拥有多大程度的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程度的责任。
应该大力发展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问责制度,在整个政治体制中形成这种问责的氛围。
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相对于德治而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德”似乎在整个社会中的标准逐步被淡化而失去了普遍的适用性,为此必须坚持走法治道路;所谓的“德治”必将扭曲改革的方向——使中国离民主法治越来越远。
第三,提出几条具体的措施。
完善选举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直接选举制度地范围扩大化,现在的中国选举中只有村一级的选举才是直接选举,根据中国的现状是很有可能和必要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的,使官员们更大广度和深度地对人民负责而不是对上级组织部和下级的人大、党代表负责。
防范政治利益集团的形成和蔓延。
减少既有的政治力量对选举的干预;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选举的公平性进一步体现出来,从1953年《选举法》开始,我国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选举权便处于不平等状态。
如现行1995年《选举法》规定,在分配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除乡人大)代表名额时,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分配。
这样一来,农村人口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被代表权便只有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这就是“四分之一”条款。
这样的规定是明显有失公平的,是对农村人口的歧视。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四分之一条款违反了这一基本宪政原则和平等原则。
所以这里认为对于四分之一条款的废除是很有必要的。
这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是合理利益分配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要求和有效措施。
提高司法领域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现在的中国的司法机构和其所拥有的职能是很不独立的,行政力量对其的干预是很大的,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司法机构似乎是隶属于行政机构的。
这就使司法机构不仅要对人大负责,受党领导还要对当地政府负责。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讲司法独立就是一纸空文,一纸空文的司法独立的条件下来谈法治也只能是一种理想。
所以要建立法治的政治体制必须要提高司法的地位和独立程度,当然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独立。
避免走西方式的“三权分立”的道路。
对政府和事业部门的管理加入企业管理的元素。
所谓企业管理,就是企业以自身的目的及战略目标出发,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领域有许多的管理理论,如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等。
但是政府和事业部门的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是不能企业化的。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和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这一点应该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应然性所在,政治体制中所能引入的企业管理的元素只能是管理的方式而不能用企业管理来代替政府管理。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部门要走出企业管理所崇拜的“效率第一”的价值取向的误区。
对于政府来说效率只能是作为一种手段和方式而存在,而其自身所追求的应该是更高的境界——公平。
追求效率应该是为追求公平的服务的。
结语。
几十年以前,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战胜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实施,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如今面临的政治制度改革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显要的瓶颈。
为此政治体制的改革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亦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改革一定要坚持到底,坚持民主法治和公平的原则,合理正确实现权力的有效控制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真正的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江泽民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黎民。
公共管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王浦劬等。
政治学基础。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