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东麓地区活动构造研究
六盘山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及流域盆地地貌响应
关键词: 流 域盆地 面积 ;高程积 分 ;活动 构造 ;六盘 山断裂 带
中 图分 类号 : P 3 1 5 .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0 8 4 4 ( 2 0 1 5 ) O l 一0 1 6 8 —0 7
Ni ng xi a H ui a ut o no mo us r e g i o n, Ga ns u a nd Ab s t r a c t :Li up a ns ha n i s l o c a t e d a t t h e b or d e r o f t he
3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e s t e r n C h i n a ’ s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y s t e m wi t h t h e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La n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L “ z h 0 “ 。 G a n s “ 7 3 0 0 0 . C h i n a;4 .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J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7 , C h i n a)
摘要: 通过航 卫 片解译 和野 外 实地 调 查 , 对 六盘 山断裂 带新 活动 特征 开展 详 细研 究。调 查发 现 六 盘
山 东麓 断 裂 为 一 条 全 新 世 活动 的 逆 左 旋 走 滑 断 裂 , 而 六 盘 山 西 麓 断 裂 为 晚 更 新 世 活 动 的 挤 压 逆 冲 断裂 , 二 者 的 构 造 活 动 控 制 和 影 响 了本 区 的 地 貌 发 育 和 地 震 活 动 。 同 时 利 用 S R TM 数 据 提 取 六 盘
宁夏六盘山东麓黑垆土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试验
5 1
142 耕 作 施 肥 ..
玉 米 全 生 育 期 追 肥 2次 . 6月 1 日第 一 8
1 试 验 土壤 采 样 . 7 试 验 播 前 采 用 平 行 错 位 法 取 综合 样 1 .收获 当 日每 小 区 个 对 角 线 3点 、 每重 复 3小 区取 混 合 样 1 共 5个 , 度 0 2 e 个 深 ~ 0m, 土样均采用常规测试方法 。
f r l e t ia in r t fn t e t . i o e ,h s h r s o 3 7 t 4 9 ,n 3 1 fr p t s i m. o O3 p o u t n t e i z ru i z t a i o u r n sN t g n p o p o u , r 3 .% o 2 . % a d 1 .% o oa su F r C l r d ci o t i l o o i r f l o p o i e te s in i c b ssfrr t n l e i z t n r vd h ce t a i i a r l a i . i f o ao ft i o
1 . 灌水 .1 4
地 膜 玉 米 于 6月 1 9日灌 水 一 次 . 水 量 为 10 7 灌 2m
宁 夏 石 化 尿 素 ( 4 . ) 云 南 三 环 过 磷 酸 钙 ( 效 P04 %) 美 N6 % , 有 2s3 ,
收 稿 臼期 :0 0 — 1 2 1- 7 0 1 基 金项 目 : 业 部 测 土配 方 施 肥 项 目 农
氮 、 磷 、 钾 和 全 肥 为 变 量 因子 ( 1 , 复 3次 , 区 随 机 排 缺 缺 表 )重 小 列 。 、 肥一 次性 基 施 . 肥 总 量 的 4 %播 前 基 施 ,o 磷 钾 氮 O 6 %玉 米 生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附件10“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重大项目指南青藏高原的侧向生长与深部过程,是了解大陆碰撞变形与演化机理的关键,也是研究陆内造山过程的“金钥匙”。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正在发育的青藏高原和正在破坏的华北克拉通之间的构造转换带。
该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十分强烈,遍布全区的第四纪褶皱、逆冲和走滑断裂,表明整个地区都正在遭受着地壳缩短和水平剪切,并且伴随着垂直隆升作用,构成了青藏高原最新的、正在形成的组成部分。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南北地震带”与海原-六盘山-渭河地震带的交叉处,地震活动强烈,历史上有过多次8级以上强震,其地震灾害与地表变形和深部过程的关系,是国家近年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的重要科学目标,也是探索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及向外围克拉通构造域转换过程与动力学的关键部位和绝佳实验场所。
众多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动力学模型都可通过该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形研究及动力学数值模拟来甄别验证。
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补充关键地区的地质观测和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数据,并利用高分辨率超大规模并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域既有和全新的概念性演化模型进行充分甄别、检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从而获得四维地球动力学时空演- 1 -化模型,推进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对周缘演化和陆内造山机制的认识,提升我国地球动力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并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目标通过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演化的时空过程恢复、结合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开展多时空尺度的三维有限元建模与数值模拟,厘清深部结构与岩石圈变形行为、浅部构造演化与深部时空演化形变之间的关系,阐明青藏高原侧向生长及陆内造山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机理,探索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构造演化和地震孕育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地表构造变形、断层地震活动与深部三维构造活动相联系的定量化模型计算,探索统一的大陆地球动力学解释。
二、研究内容(一)东北缘构造变形几何结构、运动图像完善与演化过程恢复。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
[收稿日期]2009203222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TPR 22009201)。
[作者简介]汤济广(19782),男,2002年大学毕业,博士,讲师,现主要从事石油构造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 汤济广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梅廉夫,李 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张 静 (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要]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
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喜马拉雅期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推覆构造发育。
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烃演化,认为以石炭系、三叠2侏罗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以次生油气藏为主,而以白垩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则为原生油气藏,指出海原凹陷的肖家湾和凤凰山构造带、固原凹陷的寺口子构造带和三营隆起带以及盆地西南缘的月亮山推覆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
[关键词]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叠加改造;构造反转;油气成藏[中图分类号]TE12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09)0520001206六盘山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河西走廊北西向构造带和鄂尔多斯盆地近南北构造带的交接部位,成盆动力学背景复杂[1]。
海西期以来,受地壳多旋回运动的控制,盆地经历过多期构造变革和多个原型盆地的复合叠加,其演化具复杂的叠加改造特征[2,3]。
多旋回构造作用直接制约叠合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使其具对应的构造2成藏旋回[4],因此,对于叠合盆地的油气成藏研究,需以重建盆地构造演化序列为先导[5,6]。
六盘山盆地发育多套烃源岩[7],具多套含油气系统[8,9],油气显示丰富,而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分析,以明确不同时期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将深化对盆地成藏过程认识。
六盘山地区晚白垩世-新生代初期古构造运动
问题 ,对先期古构造地 貌格局 的了解有助于将先期构造 事件从后期 印度一 欧亚板块碰撞事件 中剥离 出 来 。本文选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 的六盘 山东麓出露的寺 口子剖面新生界底部沉积物 , 通过详尽 的沉积
学 及 古 水 流 方 向研 究 ,认 为六 盘 山在 晚 白垩 世 一 生 代 初 期 存 在 古 构 造 地 貌 高 地 ,这 为 K hs n D a 新 oia — rs t 岛弧 及 冈 瓦纳 大 陆 的碎 片 向欧 亚 大 陆 聚合 在 六 盘 山地 区的 反 映 。
2 D pr e t f a hS i csZ ei gU i rt, nzo 10 7 C ia . e a m n r c ne ,hj n nv syHagh u3 0 2 , h ) t oE t e a ei n
Ab t a t h e t n g o r h l g ft e a e r— ai g te I d a — r sa ol in i e tC i a d a s d a t sr c :T e t co o e mop o o y o r a p ed t h n i n Eu a i n c l s n w s h n r w r mai h n io c at n in fg o o i s t e u d r tn i g o o me e tn g o r h l g l h l S t u e o tte p e iu e tn c t t s o e l gs , n e sa d n ff r rt co o e mop o o y wi ep U o r l u h rv o s t co i e o t h l e e t o t e c l so . e s l c e s d me t a h otm fC n z i e u n e i o z e t n,w ih we e r— v n sf m h ol in W ee t h e i n s tt eb t r i t o o e o oc s q e c si S k u i c i n s o h c r e
六盘山盆地构造解释及其特征分析
块 解剖 构造 内部 细节。
() 用 工 作 站 优 势 : 不 同 方 向 的 2利 ① 造 特 征 , 复修 改 解 释 方 案 ; 通 过 放 反 ②
减 J 释 时 间 剖 面 反 复 闭 合 , 多 个 角 度 认 识 构 D 从 构 造 区 的 分 界 线 上 , 盆 动 力 学 背 景 复 息 , 少 多解性 克 服 局 限性 增 J  ̄- 成 和 井下发现 了多处 的油 气 显示 , 个 多世 半 纪 里 以来 六 盘 山盆 地一 直 为很 多地 质
性 和 波 场 复 杂 等 特 征 地 震 资 料 可 解 释 验 证 。
质 、 震等 资料 的吻合 情况 , 证解 释成 地 验
2 断 层 解 释 及 组 合 目前发 现 断层 主 要 有 逆 断层 、 移 平 断层 和 反 转 断 层 等 . 些 断 层 的正 确 解 这 释 及 组合对 构造 的研 究 至关 重要 。
家和石 油勘探 家所 关注 。
- m
大 显示 , 解释 小 断层 及 地 层 产 状 的 小变
地理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
在其他用地中,水域 1846.9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96%,广泛分布于全区各乡镇;自然保留地 24597.21 公顷,占 12.47%,广泛分布于全区各乡镇。
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表 1 崆峒区 2005—2009 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表
单位:公顷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 其他土地
2929.63
2.7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建设用地 其他土地
图 1 崆峒区 2005—2009 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4
2005年
其他土地 14%
建设用地 6%
其他农用地 11%
牧草地 8%
林地 23%
耕地 36%
2009 年,全区总人口 50.6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6.51 万人,农村人口 24.15 万人,人口密度 248.12 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 5.84‰,有回、满、藏、布依等 18 个少数民族。城镇化率 52.33%,是西 部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全区国内生产总值 66.26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 8.00 亿元,第二产业产 值 28.50 亿元;第三产业产值 29.76 亿元。财政总收入 1.64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6.64 亿元。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崆峒山风光
宝塔
1.3 社会经济环境
全区总土地面积 1936.18 平方公里。全区现辖东关街道,中关街道、西郊街道三个街道办事处,四十 里铺镇、崆峒镇、白水镇、草峰镇 4 个镇,安国乡、柳湖乡、花所乡、索罗乡、香莲乡,西阳乡、大秦乡、 白庙乡、寨河乡、大寨乡、上扬乡、麻武乡、峡门乡 13 个乡,以及西郊开发区和平凉工业园区,有 252 个村、14 个城市社区。
1989年11月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5
1989年11月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5.0级地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李根起赵卫明任庆维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摘要1989年11月2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附近发生5.0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固原县城东南角,震中烈度Ⅵ度,极震区为北西向椭圆。
这次地震发生在海原断裂带、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烟筒山断裂带、牛首山-罗山断裂带的交汇区域,震中位于清水河盆地内。
地震造成部分房屋裂缝,无人员伤亡。
该地震序列为孤立型,震前有前震,最大余震为3.1级,余震区长轴走向北西。
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北西西,P轴方向北东,推测这次地震是在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西向断裂发生错动的结果,节面Ⅱ是地震的主破裂面。
由于这次地震发生在多组断裂的交汇区,第四系覆盖层较厚,震后地表亦无明显破裂,发震构造尚难确定在哪一断层上。
该地震发生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台网较稠密的区域,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测震台16个,其他前兆台14个,震前出现的异常共10条,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3条。
震前4~5年出现空区和波速比异常,震前2年出现低频次和累积频次异常。
前兆异常7条,为固原和西吉地电、固原—开城流动重力测段以及固原氯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等。
另外,在震前20天左右,固原台在震中区附近记录到13次小地震,最大震级2.0级。
文中对各类异常进行了重新审核、整理。
对异常的可靠性、异常的发展情况以及一些有争议的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该地震的前后过程和预测预报情况。
最后对这次地震的特点和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
编写: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李根起赵卫明任庆维本文在张文孝指导下完成,在此表示感谢前言据宁夏地震台网测定,1989年11月2日15时22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附近发生了MS 5.0地震。
六盘山盆地构造解释及特征分析
6347&$ '37!;<.7 %&!:宁夏工程技术'()*+(, -)*()../()* 0.12)343*5!!&$!#" ! ! " %&!: $ * %!"#$%!"#&$(!))&%&!:'&!$&&8+$:8!"#$%&'()*+,-.&'() *+,- ./0- 122 F3456789:;<=>;<?@ABC)45 DE (+:::&F摘要:六盘山盆地经过多期构造改造,现存盆地为一多旋回构造叠加{残盆,盆地边界划分不一。
通过对物探资 料重新处理解译,综合地质资料重新划分盆地边界,厘定了以西华山一六盘山断裂,窑山一•筒山断裂、梨花坪一同心断裂为盆地边界断裂。
利用重力资料转换及综合物探剖面手段划分了以中央坳陷、东部斜坡2个一级单元和3个凹陷(固原凹陷、海原凹陷、同心凹陷)、3个断阶(沙沟断阶、石峡口断阶、炭山断阶)、1个凸起(窑山凸起)共7个二级单元的六盘山盆地构造单元,并总结了盆地边界控制断裂和盆地内部断裂特征。
关键词:六盘山盆地;断裂构造;构造单元;断裂特征56789:G+)8;<=>?:8!"#$%&'()*+,-./01 234 $ ::: =7215678&9:';<=>5?@ABC%?DEFGH?IJKLMN0&15OPQ1构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盆地经过多期构造改造,现存盆地为一多旋回构造叠加的残盆叭学 者们对该区域不同构造阶段形成的构造与划分盆地 边界断裂存在不同认识,不同阶段断裂构造与盆地划分的 存在 。
于六盘山盆地的边界构造 划分, 有 多 i ‘'“>2?”王桂宏等>3认为罗山 原断裂鄂尔多斯地块和 过 的分界, 原断裂为界, 为鄂尔=> / 构造 ,为六盘山 形构造 原 六盘山 裂山构造 和 构造 的分界 0 山山断裂 和 断裂 的 为界 六盘山形断裂 南 地区。
G70高速宁夏境K1965处滑坡综合处治方案研究
原~泾源向斜轴部附近,同时地处六盘山东麓一条长期 活动的逆冲断裂段的东侧(下盘),该断裂切割了古生 代以来所有的地层,近期活动一直很强烈。海原大地震 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与北西西断裂带交汇处,该断裂带为 一条发震断裂构造。
本区第三系地层在开挖斜坡范围内虽风化已基本呈
2019 年第 16 期
· · Research Findings | 研究成果 |
图 1 坡体滑坍现场照
根据判断滑坡体处于滑动阶段向加速滑动过渡阶 段,随着变形的发展,滑坡体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如遇强度较大的降雨或其他诱发因素,滑坡体可能产生 剧滑。
作者简介:芮宁华(1963—),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 公路管理。
5 滑坡形成原因 本路段位于六盘山东侧,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固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9)16-0034-02
1 方案概述 G70 是连接福建省福州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的高速公路,线路全长 2485km,是一条沟通了我国的 东南沿海及华中地区至西北地区的大动脉。宁夏境内全 长 393km。
K1965 左侧滑坡位于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牛营村北 侧约 300m 处,路面设计高程 1991.6 ~ 1992.6m,路线 走向 179°。线路以曲线从缓山坡的中下部开挖通过, 原设计为深路堑边坡,上部为一般性粉土,下部为泥(砂) 岩。边坡设计坡率为 1 ∶ 0.75 ~ 1 ∶ 1.25,坡面采用一 般性坡面防护,随着施工的推进,坡面逐渐临空,坡面 还未完全防护,连续的几天降雨,施工滞后,坡体失稳 形成了工程滑坡。
六盘山构造带应变积累特征及其变形机制研究
收 稿 日 期 :2020G06G11 作 者简介:苏小宁(1986—),男,2020年6月毕业于同济大 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指 导 教 师:姚 连 璧 教 授),研 究 方 向 为 地壳形变与地球动力学. Author:SU Xiaoning (1986—), male,received his doctoraldegreefrom TongjiUniversityonJune2020, majorsincrustaldeformationandgeodynamics. EGmail:suxiaoning_666@126.com
六盘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向中国大陆内部挤压扩
展的最前缘部 位,其 东 部 是 构 造 稳 定 的 鄂 尔 多 斯 块 体,西 部是新生代强烈隆升与快速生长的青藏高原东北隅.论 文在六盘山地区进行 GNSS加密观测,结合已有观测数据, 给出青藏高原东北 隅 高 空 间 分 辨 率 的 三 维 GNSS速 度 场, 并分析形变场空间 分 布 特 征;研 究 GNSS应 变 率 场 计 算 方 法,对方法的有 效 性 和 稳 健 性 进 行 验 证,解 算 不 同 空 间 尺 度的应变率场;基于 GNSS形变场聚类分析结果,结合研究 区地震活动性和深浅地球 物 理 资 料,提 出 该 区 域 改 进 的 块 体 模 型 ,探 讨 区 域 变 形 机 制 . 论 文 研 究 内 容 与 成 果 如 下 :
(6)青藏高原东北隅的变形模式为北向逃 逸 运 动、陇 西块体内 部 变 形 和 断 层 滑 动 3 种 方 式 的 共 同 作 用.其 中,祁连山构造 带 东 段 的 海 原 断 裂 和 深 部 的 右 旋 剪 切 带 是该区域的主要控制断裂,而 位 于 右 旋 剪 切 带 东 侧 的 六 盘 山构造带现今并没直接承接青藏高原东北隅的推挤作用. 论文推测北北东向的右旋 剪 切 带 发 育 较 晚,它 的 出 现 改 变 了该区域原有的构造格局,也 分 担 了 六 盘 山 构 造 带 原 有 的 应 变 积 累 ,使 得 六 盘 山 构 造 带 现 今 应 变 积 累 较 弱 . 中 图 分 类 号 :P228 文 献 标 识 码 :D 文 章 编 号 :1001G1595(2021)06G0847G01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41604007;41874024)
崆峒山区域新构造运动研究进展
Vol.37 No.6Mar. 2021第37卷第6期2021年3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崆峒山区域新构造运动研究进展桂先刚梁收运周自强",白晓华"(1.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崆峒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界的过渡区域,强烈的新构造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区内整体呈现为断块差异抬升,夷平面及河流阶地发育,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阶段性及不均匀性。
文章对崆峒山地区新构造特征、层状地貌、地貌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针对新构造运动研究中所存在 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三叠系和白垩系地层的不整合界线及其岩性差异;夷平面发育特征及其形成解体时代、河流阶地调查及其对比;区域性断裂构造新活动性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以真实全面还原崆峒山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关键词:崆峒山;新构造运动;夷平面;河流阶地;构造地貌演化中图分类号:P546新构造运动作为强烈的内动力地质作用,是地 球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新构造运动已被大多数学者定义为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1],但对其起始时间尚有不同见解,跨度从 古近纪中期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初叫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地貌演化、地质构造发育及气候环境变化冈等都有显著影响,控制了夷平面形成及河流阶地发育也因此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叫崆恫山位于六盘山东麓,是我国发现古老地层 (三叠系)中发育最好的一处丹霞地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极高的观赏价值叫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的过渡区域。
区内夷平 面、剥蚀面及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在空间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间歇性和复杂性。
为了崆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前人从地质地貌学3#、古土壤学!10#、热释光年代学!11'13#及电子自旋共振年代学〔9#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以新构造活动为主的相关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分歧,如地层时代、地 貌年龄及地貌演化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方案》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17•【字号】宁政办发[2009]156号•【施行日期】2009.06.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09]156号2009年6月17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宁夏地震局拟定的《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是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各种损失的重要前提,也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抓好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6月3日全区地震活断层避让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自治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锐自治区副主席副组长:张军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思源自治区地震局局长成员:马贵仁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张苏安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郑德金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王风刚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戴永江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王耀东自治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自治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地震局,马贵仁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协调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督促尽快设立标识牌,指导群众避开活动断层建房,逐步将地震断裂带上的居民搬迁出来。
二、工作进度安排根据我区活动断层勘查清晰程度的实际情况,实地勘查活动断层位置,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在断层通过的村庄设置标识牌,先依次完成全新世和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实地勘查和设置标识牌工作,再进行隐伏断层的探测和设置标识牌工作;先在中卫市试点,再按固原市、吴忠市、石嘴山市、银川市的顺序依次展开。
六盘山东麓地区三桥组砾岩的似岩溶特征及找水方向分析
六盘山东麓地区三桥组砾岩的似岩溶特征及找水方向分析沈妍昱【摘要】六盘山东麓地区广泛分布有六盘山群三桥组砾岩,其砾质成分多以灰岩为主,石峰、峡谷、溶洞、溶槽、溶隙等似岩溶现象发育,存在地下水赋存的有利空间,具有一定的找水意义.在对其分布、岩性岩相、似岩溶特征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下水的分布、赋存、富集规律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三桥组砾岩可作为找水目的层进行勘探开发,但受似岩溶发育特征、补给、赋存条件限制,三桥组砾岩中赋存的地下水资源量有限,需合理规划,长远开发利用.【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3(027)001【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六盘山东麓;三桥组砾岩;似岩溶特征;找水意义【作者】沈妍昱【作者单位】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湖北孝感4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1+2.5;P642.250 引言六盘山东麓地区指六盘山以东的甘肃省平凉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一带,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少数民族聚集地。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较为发达,然而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水资源较为贫乏,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该区白垩系深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发利用程度低。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六盘山群三桥组砾岩具有岩溶较发育、富水性较强、埋深较浅、水质较好的特征,是本区理想的地下水含水介质。
本文结合1999年以来开展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甘肃部分)》项目取得的成果,对区内三桥组砾岩的似岩溶特征及找水方向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1]。
1 三桥组砾岩的分布及岩性岩相特征1.1 命名定义三桥组属下白垩系六盘山群,六盘山群按岩性自下而上共划分为五个组:三桥组(K1s)、和尚铺组(K1h)、李洼峡组(K1l)、马东山组(K1m)和乃家河组(K1n),总厚度约5 130 m,各组之间为连续沉积。
三桥组是六盘山群中的底部层位,出露厚度250 m。
命名定义:指位于宽坪岩群之上,和尚铺组棕红色砂岩之下的一套浅棕紫色、灰紫色块状砾岩,局部地方夹凸镜状砂岩的地层序列。
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
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丁晓光;石富强;张艺【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1页(P15)【作者】丁晓光;石富强;张艺【作者单位】陕西省地震局,陕西 710068;陕西省地震局,陕西 710068;陕西省地震局,陕西 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六盘山与龙门山分别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和东缘。
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与龙门山相似的断层闭锁环境,从而推断六盘山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
本文系统总结前人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区域GNSS、重力、水准等资料,从历史构造演化、隆升动力机制、现今地壳运动等方面对比两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孕震机理,并对六盘山地震危险性形成如下认识:①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垂直于六盘山断裂的地壳变形特征表现为连续变化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段特性:断裂北段以西300 km范围内的地壳水平缩短速率为5—6 mm/a,精密水准给出的垂直隆升速率约为1—2 mm/a;断裂南段则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部分段落兼具拉张正断分量;青藏块体东缘地区,垂直于龙门山断裂的地壳缩短变形在龙日坝断裂附近存在速率变化过渡带,两条近似平行的断裂间距约200 km,在此范围内地壳水平缩短速率为3—4 mm/a,垂直隆升速率约为3.4 mm/a。
②根据以上给出的大地测量结果和挤压褶皱变形理论,认为六盘山的垂直形变主要由地壳水平缩短引起,上地壳构造沉积物受到挤压自底部滑脱而增厚,因构成物较为松散,在重力坍塌作用下形成六盘山地区相对平缓的地形;但龙门山较高的隆升速率则无法用相同原因解释,因此,有学者推断在龙门山底部有来自青藏高原的物质受到坚硬的扬子地块阻挡,中下地壳物质流存在堆积增厚并对上地壳施加了隆升作用。
③与龙门山近直线型的块体边界不同,六盘山总体呈反S曲线并与鄂尔多斯块体的西南缘相切。
青藏高原推挤的应力在东边界表现为持续的逆冲推覆作用;而在东北缘地区,应力部分转化为鄂尔多斯块体的整体运动和块体边界的东向延拓:北段的东边界延伸至小关山断裂附近,南段边界则可能已拓展至渭河盆地内部的岐山—马召断裂。
六盘山东麓断裂断层泥ESR测年研究_高璐
第34卷 第2期 核 技 术 V ol. 34, No.2 2011年2月 NUCLEAR TECHNIQUES February 2011——————————————地震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培育性项目(200708021)资助第一作者:高 璐,女,1986年出生,200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 收稿日期:2010-11-15六盘山东麓断裂断层泥ESR 测年研究高 璐 尹功明 刘春茹 韩 非 李建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摘要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信息载体。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对采自六盘山东麓断裂带中的断层泥样品进行了测年研究,断层泥ESR 年龄远大于野外地貌估计年龄。
扫描电镜(SEM)显示断层泥中石英颗粒呈现不同微形貌,可能是断层多期次活动的结果。
由于不能把不同期次形成的颗粒分开,也不能确定最后一次强烈活动能否使ESR 信号完全回零,所以,断层泥ESR 测年仍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还需要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关键词 ESR 测年,断层泥,扫描电镜,六盘山断裂 中图分类号 P597+.3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代的鉴定是近场区发震构造判别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场址区断层活动性及其工程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
鉴定断层活动性主要有两方面依据,一是断层构造物质特征分析与年代测定;二是断层两侧不同时代各级地貌面的宏观对比分析。
然而重大工程场区(如核电厂备选地点)往往在基岩区,其断层上方无第四系覆盖物质,或很少、很年轻,有时仅有断层带内的相关物质。
因此,断层带中构造物质的绝对年龄是当前鉴定无上覆第四系或上覆第四系特别年轻的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代的重要参考依据。
目前对断层泥的年代测定多采用热释光(TL)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
自Ikeya 等[1]提出用ESR 方法测定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代以来,ESR 测年方法广受地质学界的关注[2−8]。
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地层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地史演化特征探讨
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地层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地史演化特征探讨摘要: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六盘山群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
地层区划属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构成。
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位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表明,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白垩纪初期(三桥期)以陆相冲积扇主,早期(和尚铺期—李洼峡期)发育了河流相—滨浅湖相沉积,气候由干热逐渐转向温湿;中期(马东山期)湖泊发育到鼎盛时期,此时湖水最深,湖面最广,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晚期(乃家河期)为湖泊衰亡期,发育半深湖相—咸化湖泊相沉积。
乃家河期末,晚期燕山运动使盆地抬升,湖泊迅速消亡,结束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关键词:白垩纪沉积相沉积环境地史演化六盘山地区六盘山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地层区划属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属内陆湖泊(凹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及咸化湖相。
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构成。
各时期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反映了当时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其垂向叠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地史演化特征。
1 沉积相特征1.1 三桥组沉积相三桥组以粗碎屑岩为主体,具冲积扇亚相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根和扇端亚相。
(1)扇根亚相。
三桥组主体属扇根亚相沉积。
组成岩性较为单一,为灰、深灰色块状粗—中砾岩、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粗砾岩、紫红色块状—厚层状巨砾岩、巨—粗砾岩及粗砾岩。
砾石杂乱排列,无定向性,局部略具叠瓦状排列,有时显示正粒序层,砾岩呈杂基支撑、基地式胶结类型,为白云质、钙质胶结。
(2)扇端亚相。
主要由紫红色中—细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组成。
砾岩特征与扇根亚相砾岩相似,只是粒度细一些;长石石英砂岩多呈透镜状,时含细砾,发育平行层理、大型板状斜层理。
六盘山东麓断裂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及其意义
六盘山东麓断裂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及其意义张秉良;向宏发;虢顺民;张晚霞【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00(022)001【摘要】本文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六盘山东麓断裂的滑动方式.结果表明:(1)根据断层泥组构特征,六盘山东麓断裂可划分为北、中、南3段,这与前人宏观分段结果相一致;(2)北段断层泥局部强烈变形,发育牵引褶皱,吕德剪切角(R1)介于11°~26°,以及伊利石无明显的优选方位组构,表明该段断层活动是以粘滑为主的左旋走滑运动;(3)中、南段断层泥普遍变形,吕德剪切角(R1)一般小于11°,P叶理、带状褶皱和肠状构造发育,以及伊利石复杂的优选方位组构,显示该断层的活动是以蠕滑为主的多期逆冲滑动.【总页数】6页(P47-52)【作者】张秉良;向宏发;虢顺民;张晚霞【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六盘山东麓断裂带逸出气氡浓度特征分析 [J], 王小娟;韩晓昆;陈志;崔月菊;谢超;李营;2.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带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J], 陈应涛;张国伟;鲁如魁;谢晋强;郭泱泱3.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断裂沟槽韵律沉积特征对最新活动时代的限定 [J], 史志刚;李廷栋;袁道阳;刘兴旺;丁孝忠;耿树方4.六盘山东麓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 [J], 向宏发;池田安隆5.六盘山东麓断裂带逸出气氡浓度特征分析 [J], 王小娟;韩晓昆;陈志;崔月菊;谢超;李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盘山盆地白垩系沉积构造演化及原型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六盘山盆地白垩系沉积构造演化及原型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区域地质调查和石油勘探实践表明,六盘山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沉积盆地的重要代表,其北部为新源-准噶尔古陆,南部为秦岭-巴蜀古陆,由于受到巨大的山西地震特提斯洋的影响,使其早白垩世以来经历了复杂多样的变化。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控制因素多样等原因,该区成熟油气田的发现率并不高,因此探究六盘山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规律以及原型盆地研究对该区未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野外地质调查相结合,探究六盘山盆地的白垩系沉积构造演化规律及其与区域性沉积相互作用的关系,明确六盘山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及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最终达到以下研究目标:1. 了解六盘山盆地白垩系沉积层序及其沉积相;2. 揭示古地貌演化与动态演化之间的关系;3. 探究区域构造变形与沉积逆断层印迹的关系;4. 分析六盘山盆地的烃源岩发育和储层特征,评价其中产状和分布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查阅:搜集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关于六盘山盆地的地质特征、沉积构造演化规律等相关信息;2. 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实地的地质调查和采样,直接观察研究区域岩石、地层、构造等特征,并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3. 岩石学与矿物学分析:通过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和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方法,对区域的碎屑、生物和化学岩石及矿物组成和鉴定进行分析,了解沉积物源区和成岩作用特征;4.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借助数码加工技术,对震源、震中、震源机制、震源深度等进行处理,进一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5.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分析,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预期成果1. 揭示六盘山盆地的白垩系沉积构造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2. 成果将有助于明确六盘山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更好地开拓该区域的油气资源;3. 结果将为研究西北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及标志有价值的岩相、古地理及其他相关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的密切关系具有普适性,利用该技术监测大面积的场的“热兆”现象,开拓一种新的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是大有前景的。
3 长波辐射用于地震中短期预测的初步尝试 在上述两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开始了卫星遥感热红外技术用于地震中短期预测的试验。
1997年10月,课题组研究了美国NO AA 气象卫星的长波辐射资料,发现在我国西藏中北部(属青藏高原无任何监测手段地区)存在一个极强的红外辐射异常带。
异常带已持续几个月,该带的最高中心值达280W/m2,是卫星对该区遥测20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强辐射异常。
他们依此预测该区域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
时隔1个月,即在辐射最强中心的西南侧的玛尼发生了7.5级大震(美国测定为7.9级),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对于2~3个月的短期预测,课题组专门对1996~1997年的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显著性地震事件,内检命中率可高达50%以上。
这可以对震情跟踪时划定确切的危险区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对年度(1年尺度)的应用效果,通过对1975~1997年资料的分析,对6级以上强震的内检命中率可达到70%左右。
尽管研究中还有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尚不能解决,如长波辐射增强区大小、强度与震级的关系、大气系统的校正等,仅目前较粗浅的科学发现也足以让人振奋。
我们相信卫星遥感长波辐射用于监测地面热异常变化,必将成为一种有效的高新技术手段。
如果能与卫星遥感热红外实时图像监测相结合,将会更大地促进RS技术在地震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为人类探索地震孕育及发生,预报灾害性地震迈出辉煌的一步。
(中国地震局预测预防司李宣瑚、李志雄、车 时)(收稿日期:1998年5月7日)六盘山东麓地区活动构造研究*向宏发 虢顺民 张秉良 张晚霞 池田安隆 何宏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日本东京大学地理系)摘 要 该文介绍了六盘山东麓地区活动构造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六盘山东麓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六盘山东麓断裂的变形幅度与位错速率、古地震事件及六盘山东麓断裂带的分段性。
主题词:变形;活动构造;六盘山东麓断裂;古地震;分段前 言根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地理系关于“中日活断层滑移方式合作研究”的协议和有关安排,东京大学地理系池田安隆副教授和何宏林博士应邀于1997年9月6日至20日来华执行1997年度合作研究计划。
该项合作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2149。
助。
此次主要考察宁夏六盘山活动构造带,并对海源地震断层作参观性考察。
1 主要研究内容野外考察地区主要集中在宁夏固原—泾源一带,即从固原海子峡水库西北起,向南经海家庄、王家庄、杨家岭、和尚铺、香水店、冶家至新民散庄子一带,南北长90km,东西宽30km的六盘山东麓地区。
六盘山活动构造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断块区西部的鄂尔多斯块体与青藏块体东北部的接壤地带,总体走向北北西向。
它北与海源断裂带相接,南邻陇县-宝鸡断裂带,即六盘山活动断裂带是夹持于上述两条左旋剪切断裂带之间的岩桥区。
由于青藏高原地块的隆起和东向推挤,致使北西走向的海原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走滑运动,在其尾端形成强烈挤压,在六盘山地区形成了逆断裂及与之相伴的活动褶皱。
活动逆断裂及活动褶皱是六盘山活动构造区主要的构造变形形迹。
有关这一活动构造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地壳挤压缩短量与现代构造变形模式等都已有较多的研究和论述(邓起东等,1989;张培震,1990;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1990)。
本文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六盘山东麓逆断裂的性质、活动时代、变形样式及分段特征等进行具体研究。
研究方法仍然采用断裂构造变形与地貌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断裂构造研究中将宏观地表地质研究与断层物质的微观研究相结合,即从地貌面的时代分析和断裂构造变形研究六盘山东麓断裂的发生时代、变形样式与分段特征。
在工作方法上,我们采用沿带追索与剖面穿越相结合的手段。
对重点地段,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断裂位错的平面变形测量。
此外,通过开挖探槽研究断层位错变形特征及古地震事件等。
1.1 六盘山东麓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调查表明,六盘山东麓逆断层多处见到切错第四系的地质露头,断裂对第四纪地貌面有明显的控制、变形和改造,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发育在这类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水系位错等现象,现自北而南分三段记述。
1.1.1 北段(1)在海子峡水库西北后磨河河床南岸,发现Ⅱ级阶地砂砾层中有走向320°的逆断层,断层由北东向南西逆冲,致使早第三纪砖红色泥岩挤压楔入晚更新世砂岩中,并有多次活动形成的多个构造楔。
在该点东南,晚更新世残积层与早第三纪砖红色亚粘土呈断层接触。
再往东南在海子峡水库北、善家堡西南400m,晚更新世砂砾岩及砂粘土遭挤压弯曲并伴有逆冲现象。
沿断层走向的后磨河Ⅱ、Ⅲ、Ⅳ级阶地均有明显的左旋位错,位错量从数米至20余米不等。
(2)在海子峡善家堡西南公路南侧,首次发现发育于Ⅳ级阶地的砂砾层中有一系列由西向东的逆断裂和活褶皱,逆断裂走向NW,倾角20°~50°不等,断层面由砾石层的挤压错动和定向排列为特征,砂砾层变形带宽度达数厘米至数十厘米。
此外,在海子峡西北红土沟以及海家庄等地均发现白垩系砂泥岩由西向东逆冲至时代可能为第四纪的地层之上,并有宽达1m至数米的断裂挤压带。
上述资料表明该断裂北段在晚更新世以来有明显的左旋逆冲运动。
1.1.2 中段在和尚铺北,白垩系砂质泥岩挤压逆冲至渐新世砖红色泥岩之上,并影响到晚更新世砂砾层,使其形成一系列反向正断层。
主逆断裂倾角20°~35°,反向正断层则为倾角65°~70°的高角度正断层;沿带断层陡崖地貌明显,坎高20~30m不等,但断裂水平运动分量不甚明显。
这表明断裂中段影响到晚更新世,且以逆断层为主,水平位错不明显。
1.1.3 南段在泾源县南营村南响龙河东300m的泾河河床附近,发现白垩纪紫红色砂岩夹灰绿色泥岩,向东逆冲至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早期的砂砾层之上,断层产状320/SW<70°,相当Ⅳ级阶地面的垂直位错可达90m。
但Ⅲ级以下阶地面断裂形迹不清,断裂的水平位错形迹也不明显,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在晚更新世以后的活动不明显。
1.2 六盘山东麓断裂的变形幅度与位错速率实测剖面资料表明,六盘山东麓逆断裂在北段海子峡西北孙家庄西南一带,Ⅳ级阶地面的垂直位错达20m。
水系和阶地边缘的左旋水平位错量约为15m。
据地貌面分析初步认为,Ⅳ级阶地当属晚更新世中晚期产物,年龄按3万计算,其垂直位错速率和水平位错速率分别为0.7mm/a和0.5m m/a。
在中段和尚铺附近,基岩断层崖高20~30m,结合地表资料推测它主要是在晚更新世早、中期形成的。
在南段冶家西、南营南,中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垂直位错为90m,中更新世末期按30万年计,平均垂直位错速率为0.3m m/a,即六盘山东麓活动逆断裂的垂直位错速率在0.3~0.7mm/a范围内。
横切六盘山系的地势剖面资料表明,六盘山主山脊相对东侧低地的高差在1000~1500m范围内变动,即六盘山地区自中新世(N1)以来的隆起幅度约为1000~1500m。
中新世(N1)以来按500万年计,其平均垂直位错速率为0.2~0.3mm/a,这与六盘山东麓断裂第四纪以来的位错速率在量值上比较接近。
1.3 古地震事件在野外地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重点地段的断裂位错事件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多次位错事件的断裂主要集中在六盘山东麓断裂的北段海子峡—孙家庄一带。
如在孙家庄后磨河南岸的Ⅱ级阶地上,经剥离见到一个非常好的断层露头,断层发育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的砂砾层中,断层活动方式以逆冲运动和左旋剪切位错相伴出现,形成了多个挤压剪切型的构造楔。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至少有3次突发性断层位错事件,位错量在1m左右。
这说明六盘山东麓逆断裂自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有多次与1 m位错相当的突发性位错事件发生。
与上述地质露头可相对比的是,在该地质露头东南不到1000m的孙家庄西南的一个冲沟中,探槽开挖也同样揭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有3次突发性位错事件。
探槽提供的资料表明,3次断错均以正断位错为主,但最新一次具逆冲性质,断距多在10~30cm范围内变化,似乎表明探槽揭露的正断位错现象可能与主逆断层逆冲上升盘弯曲部位的次级引张有关。
1.4 六盘山东麓断裂带的分段性根据断裂走向变化、几何结构、最新活动时代、活动幅度与位错速率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开城、惠台为界把六盘山东麓断裂分为北、中、南三段。
北段海子峡-开城段,走向约330°,长约25km;活动方式以逆走滑运动为主;活动时代从晚更新世一直延续至全新世,位错幅度较大,位错速率可达0.7~ 1.0mm/a;晚更新世以来有多次垂直位错量达1m左右的突发性位错事件。
这是六盘山东麓逆断裂带最为活动的地段。
中段杨家岭-惠台段,断层走向350°左右,长35km;最新活动以逆冲运动为主,水平位错不明显,位错速率较小;晚更新世早、中期有活动显示,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活动不明显。
属南段的香水店-新民段,总体走向335°左右,长约30km;活动性质以逆冲运动为主,活动时代主要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中期以后活动不明显,其垂直位错速率约为0.3mm/a。
2 结论与讨论通过此次合作考察,我们对六盘山东麓活动逆断裂带的活动特征有如下一些新的认识:(1)六盘山东麓断裂在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挤压逆冲活动,其北段伴有左旋走滑运动,中、南段以逆冲运动为主。
与活动断裂相伴,尚有许多活动褶皱。
它们不仅使晚第三纪地层褶皱隆起,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更新世地层。
(2)通过平面与剖面实测和地貌面年代的分析,初步得到了六盘山东麓断裂带的位错量与位错速率。
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位错速率在0.3~0.7mm/a,北段有0.5mm/a的左旋水平位错。
(3)首次发现了六盘山东麓逆断裂带具有多次突发性地震位错事件,六盘山东麓断裂至少有3次以上与1m左右垂直位错相伴的突发性位错事件。
这将为研究评价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资料。
(4)通过断裂活动性质、最新活动时代、位错量与位错速率及断裂结构走向等方面的差异,将六盘山东麓活动逆断裂带自北而南分为北、中、南三段。
它们在活动性质、方式、位错速率及地震位错事件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总的来说,从北往南活动时代逐步变老,活动幅度有逐渐变小、减弱的总趋势。
(收稿日期:1997年11月17日)RESEARCH ON THE ACTIVE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FOOT OF LIUPANS HAN MOUNTAINXiang Hongfa,Guo Shunmin,Zhang Bingliang,Zhang W anxia(Institute o f Geolo gy,CSB,Beijing,100029)Yasutaka Ikeda,He Honglin(Department of Geog raphy,Univ ersity of Tokyo)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 rs giv e a description o f the main co ntents of research on the activ e structure o f the eastern foo t of Liupa nshan Mo untain,including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ies o f the fault at the eastern fo ot of Liupanshan Mo untain since the Quaternary Period,the defo rma-tion am plitude and the v elocity o f dislocatio n of the fault,ancient earthquakes and the segm enta-tion of the fault.Key words:deformation;active structure;the fault at th e eastern foo t o f Liupanshan Moun-tain;ancient earthquake;seg 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