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的说明

合集下载

学习2022语文新课标心得(精选16篇)

学习2022语文新课标心得(精选16篇)

学习2022语文新课标心得学习2022语文新课标心得(精选16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2022语文新课标心得(精选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2022语文新课标心得1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

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

我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心得与思考如下。

一、新课标修订变化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二、新课标解读心得和思考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浙江省庆元县新村中学杨金凤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

那么,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何特点?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的经验,对以上问题做一些探讨,以求大家斧正。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体现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首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

它借鉴过去语文实践活动的经验,保存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但因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和“探究性”特征,与过去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它是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

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

这种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跟过去那种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

再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主题,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泛空间,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能使我们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者――我们所有一线的语文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所用的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这一活动。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导向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导向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导向教学一、关于语文新课程标准(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段划分及知识点1、学段划分:按照语文知识的学习阶段,一共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语文知识点,一共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三)教学策略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也相继实施,其中语文教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变革,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材内容的过度简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语文教材内容被过度简化,甚至有删节等情况。

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过窄,缺乏深度和广度。

而且部分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化,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解决方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的原则,保持适当的难度和深度。

教材内容应当充实丰富,既包括经典诗文,也包括当代文学作品和实用性的文章。

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考试导向的教学方式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严格化,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也开始面临考试导向的压力。

教师和学生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价值。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陷入死记硬背和机械应试的怪圈,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解决方案: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适当调整考试形式和内容,减少机械性的应试技巧,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

三、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融合在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文言文阅读和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语言运用方式。

解决方案: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1通过阅读、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我从中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因此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重视教学反思。

二、注重学生的读与背能力的提高。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作为一个教师,把握好了阅读背诵的宽严尺度,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读与背的积极性,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

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

温儒敏: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2 普通文件

温儒敏: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2 普通文件

接下来,再具体一点,结合课标解读,说说小学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占用时间也最多,这方面大家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学习课标实施课改时,应当充分尊重、吸收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守正创新。

好的东西要坚持,作为底子,资源,财富,不要轻易丢弃甚至颠覆;但也要面对新的情况,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并改进我们的教学。

目前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哪些问题或者偏向值得我们注意呢?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其中谈到这么5个偏向: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

第四种偏向,“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第五种偏向,“宿构作文”成风。

这篇文章说的主要是高中,但大家想想,有些问题,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存在。

起码梯度问题,“两多两少”问题,还有读“闲书”问题,恐怕也是要引起小学与初中语文老师注意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把“五种偏向”文章找来看看。

这里不重复这篇文章观点,而是围绕新课标中有关小学初中阅读写作教学,谈一些看法。

学习新课标,讨论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我想提出4个理解要点,也可以说是关键词,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讨论课标基本理念,同时引向操作性的探究。

哪4个要点?一是兴趣,二是天性,三是训练,四是梯度。

下面我稍微展开来说说。

兴趣,是第一个理解要点,就是如何引发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使学生的终身受用无穷。

现在的语文课遭受很多批评,有些过份,但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就是学生学语文缺少兴趣。

同样是语言学习,英语教学并没有遭受那么多的批评,学生也不见得都那么没有兴趣。

为什么?有人可能认为英语实用,学英语很功利,所以学生不敢怠慢。

这有点道理,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理由。

语文也很有用,而且也可以“功利考虑”,但为什么会让学生感到腻味?小学可能好一点,高中的问题就非常突出。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北京大学温儒敏“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

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

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

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

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

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

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

语文新课标学业质量的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标学业质量的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标学业质量的心得体会语文新课标学业质量的心得体会「篇一」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1、教育理念的转化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

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疑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疑问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以下一些疑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2.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有哪些?
5.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有哪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可以帮助解决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疑问:
1.研究制定依据:为了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您可以研究其制定依据。

这包括国家教育方针、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规律、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等。

2.深入理解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指导整个课程设计的重要思想。

您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些基本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您可以通过分析课程目标的层次和结构,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4.梳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您可以通过梳理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了解各模块、专题、
单元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5.实施建议:实施建议是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具体指导。

您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文献、参加教育培训、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等方式,了解并实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新课标解读及思考:“学习任务群”中关键词的含义及理解

语文新课标解读及思考:“学习任务群”中关键词的含义及理解

语文新课标解读及思考:“学习任务群”中关键词的含义及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要目的。

作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发明的一个专用名词,它作为语文课程研制的工作概念,专用于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

所组织和呈现的课程内容的载体,一是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置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二是“学习任务群”内容组织,在课程标准文本中体现为所列举的“系列学习任务”。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有共识理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顺利落地实施的必要前提。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和焦点,从一提出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大家的普遍感受是:大量涌现的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文章众说纷纭,高中语文教学和小学、初中语文一些先行的教学探索出现了一些误区,许多正在或将要实施新课程的语文教师茫然不知所措。

这将较严重地影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顺利落地实施。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解析“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含义。

研究基于三个假设:一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文本的共识理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顺利落地实施的必要前提;二是语言具有社会公共性,课程标准文本中的词语和语句可以也应该有共识理解,即使文本在表述上有瑕疵,或者受文本形式和语言线性表达等因素的制约,有些在文本中没有明晰表达的含义,我们也可以借助语境和上下文语脉得出共识性的推论;三是课程标准是按课程研制的逻辑编制的文本,按照课程研制的基本逻辑来解读课程标准,有助于达成共识理解。

一、在课程标准的文本语境中看“语文学习任务群”在中文文献中罕见使用“任务群”这个词语,以往的教育教学理论也从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说法,之前的语文教育研究没有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论文著作。

“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专用名词及其简略语“学习任务群”“任务群”,首创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沿用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简略语“任务群”也应用于新设置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一)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
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生活化,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使语文教学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新课标语文解读发言稿范文

新课标语文解读发言稿范文

新课标语文解读发言稿范文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对新课标语文的一些解读。

新课标语文的推出标志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它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们也将要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课标语文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真正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新课标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加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最后,新课标语文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创设多种学习环境和体验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新课标语文的推出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在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进步。

谢谢!。

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2)

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2)

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2)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一) 评价的基本原则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

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

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

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近日,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人教社“人教云教研”视频课上,以《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聚焦了诸多教师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共同话题,值得老师们学习、参考。

唤起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体贴其苦衷,是新课标落实的关键。

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要把握好一个“遵循”,一个“尊重”,一个“用好”,三者彼此连带。

1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不是“被课改”首先,是教师的心态调整。

一线老师接触新课标,会感到难懂,也不免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一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各种试验、概念层出不穷,花架子很多,是“多动症”,教师对于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已经反感、腻味。

二是担心又来一波运动式的课改?这种焦躁的情绪会阻碍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贯彻落地是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要接纳不同的声音,更应当经过试验,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逐步推开。

新课标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带来改进的动力。

我相信,新课标的贯彻,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

此外,和此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相比,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很多,学习新课标会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

诸如“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等。

我们阅读时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

课标本来就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至于怎么去实施,达到标准,教无定法,一线老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我们要如何入手学习新课标?建议教师先把课标通读一遍,梳理其6个部分组成的思路,分辨各部分的逻辑,找出贯彻全文的主要概念,然后化繁为简,将厚的读成薄的,使其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好把握的几条基本的课改措施。

在新课标下实施语文课教学遇到的几个问题及方法

在新课标下实施语文课教学遇到的几个问题及方法

在新课标下实施语文课教学遇到的几个问题及方法
新课标下实施语文课教学遇到的几个问题及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课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对语文课教学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课堂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对语文课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对语文课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模拟游戏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标下实施语文课教学遇到的几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等方法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教学中受益匪浅。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语文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语文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语文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小学语文侧重于初始语文的认识和简单读写,而中学语文侧重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中小学语文之间是否能做到一个很好的衔接,这是学生学好中小学语文的关键。

而中小学老师教育理念及方法等的不同,很有可能会造成教学衔接最常见的脱节问题,这在学生中小学语文学习上很容易成为精准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心理上还有可能形成排斥心理,丧失掉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综上所述,解决中小学语文衔接的问题是目前当务之急,本文不仅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还做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在我国,小学和初中是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也是学生启蒙智慧和思想的关键阶段,它们在本质上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在形式上却是分开的,而现如今众多家长和学生往往轻易的忽略它们的本质,所以并不十分重视中小学语文的衔接问题。

而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完全不一样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系。

着重点放在学生中小学语文的衔接研究方面,无论是中学老师还是小学老师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应该共同努力、探索、发现,以提高中小学语文的连续性,以求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中小学语文学生习惯和观念上的衔接学生是教育的根本,若要使得中小学语文衔接更上一层楼,应该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入手。

好习惯难养成,但若是养成确是受益终身的一件事,在中小学语文衔接方面,应养成在接触初中以前,将初中的初步思想渗透进小学的语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材内容简单,文章故事性、趣味性很强,加上老师讲课速度慢,重复率高,知识点讲的细,以及小学注重朗读训练,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留下很深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吸收。

而初中语文教育文章篇幅长,哲理性加强,趣味性故事性减少,老师讲课速度提高,知识点以外的甚少提及,初中很少进行朗读活动,加上初中语文课程减少,造成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学生们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知识积累仅限于课堂,对哲理性语文文章进行肤浅表面的看阅,以及对作业的不重视。

语文新课标变化发言稿范文

语文新课标变化发言稿范文

语文新课标变化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语文新课标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语文课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我想从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语文新课标的变化。

首先,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前的语文课程主要注重学习诗词文学和阅读理解,对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相对有限。

而新课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这些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其次,语文新课标更加强调文化素养的培养。

传统语文课程侧重于经典文学的学习和传承,将重点放在文学知识的传授上。

而在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诗文以及现代文学作品等,使学生能够从中汲取营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过去,语文课程往往只是教会学生背诵一些知识点和背诵段落。

而在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语文新课标的变化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语文人才的需求。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语文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谢谢大家!。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学习心得: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学习心得: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学习心得: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01海量阅读,做读书种子课标要求三年级学生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课内通过阅读“1+X”等教学模式,课外通过学习任务群、自主阅读等形式,引导鼓励学生海量阅读。

由此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激发自主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积极观察、感知生活,结合自己经验理解、欣赏语言文字作品,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02课内阅读示范引导新课标要求课内阅读:一、着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等板块的设置,都在无形中激发学生阅读各类读物的兴趣,提高接触各类文体类型、文体知识的可能性。

二、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课型不同,读法不同。

比如三年级开始接触的默读课文方法,在内容体量过大的文章中比较适合,除此之外,还有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教授的是具体的读书方法,锻炼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03课外阅读自由选择课外阅读要放开手,给学生选择的自由,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多种题材和类型的作品,扩大阅读宽度和广度,同时也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适当引导阅读合适的文章。

例如三四年课标重视学生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是课外阅读的主要部分。

因此老师们可适当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

04由基础到高阶的思维能力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后,给孩子留下的是处理问题的思维。

这是教学所要达成的高阶目标之一。

而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是从基础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过程。

例如项目式学习等问题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的说明北京大学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提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

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九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

最好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和平时培训不同,课标学习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这次课标修订,并没有做颠覆性的修改,原先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的,修订时保留下来了。

学习不能只关注修订部分,更不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增删上。

要把课标作为完整的文件来学。

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

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其实课标不完全“务虚”,即使是所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框架、评价原则,都很切中教学的时弊,并非穿鞋带帽的空论。

我们要通过课标的学习,掌握国家对课程教学设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具体体现到各个学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个标准。

至于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新课标提出的那些标准,有些城市的学校觉得标准低了,而农村有些学校还觉得高了。

其实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国家标准。

如果学校条件好,稍微超越一点课标无可厚非,但不应搞很大的“提前量”。

条件差的学校跳一跳也完全够得着,应当努力达到课标的要求。

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我们老师比较习惯“教学大纲”,而不太习惯课程标准。

其实“课程标准”不是新概念。

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过《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民国时期一直沿用“课程标准”这个概念。

新中国建立初期,也还是叫“课程标准”,当时有“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

到1952年,才改为“语文教学大纲”。

当时这是为了向苏联教育模式看齐。

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并不涉及教学理念,只规定每一学期甚至每一课应当传授哪些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偏窄。

教学大纲比较具体,每一教学环节要求是“刚性”的,老师只能照此办理,很少选择性。

现在以课标代替教学大纲,应当说是一种进步,是全面的提升。

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16年前说起。

1996年教育部就义务教育状况组织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

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比较,我国中小学教学内容较深,但面较窄。

以往通过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为义务教育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试图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于是这些年一个词叫得很响亮:素质教育。

回过头看,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这是了不起的变革。

前后比较一下可以看到,过去教学大纲以及大纲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所关注的中心是知识和技能;课标与课改关注的中心则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

新课标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原来使用教学大纲的水平,眼界要高一点,让自己的课程目标意识更加明确,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

课改推行至今10年了。

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

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

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也不是一般的论著,而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学习时要调整心态,认真钻研,考虑如何实施。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对语文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可能不是那么期盼,也不见得多有兴趣。

大家对原来课标实验稿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标的实施好像很难,很多学校的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大多数人并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从自己做起,又感到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

课改10年了,一些地区和学校我行我素,仍是老一套。

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不下来,甚至比10年前加重了。

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

当然,课改以来也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

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

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维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

主要是这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

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

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希望改革,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势在必行。

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适当调整步伐,坚持下去。

在“举步维艰”的同时,应当有信心,给自己打打气。

课改与课标的实施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

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课标的实施和课改推行,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使之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

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

这次课标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经过4年时间修订的语文课标,比实验稿更完整、更科学,也更有可行性。

学习新课标,应当总结十年课改的得失,树起更大的信心,更稳妥有力地前行。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

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

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

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