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美
第06章-自然美 ppt课件

课件
图6 .雾中的梧桐山 (深圳市)
课件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4.自然审美的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 即审美者身处审美活动中的全感官身心参与性、亲身经历性及源发体验性,环 境美学家普遍强调自然审美是一种“介入式”的审美经验感知模式
课件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一、如画模式 二、比德模式 三、宇宙模式 四、天成之美
1.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审美与自然美产生的物 质前提和基础,对自然物自身及其相关特征的依赖性则构成了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课件
图1 .华山之险
图2 .黄山之奇
图3 .泰山之雄
图4 .青城山之幽
课件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侧重于自然事物的形式美 同社会美整体内涵意义丰富、内容充实,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半内涵稀 薄、缺乏确定内容,但其形式却清晰鲜明、具体生动,侧重于形式美。 因此,线条、形状、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为外在自然物之美 的自然美欣赏中最重要和压倒其他的部分。
课件
一、如画模式
如画观念同西方近现代以来风景画(landscape)画种的逐渐独立和成熟、人 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性欣赏的普遍化、美学学科的独立及与“秀美(优美)”相 对而言的“崇高”审美范畴的出现等审美并美学领域的新发现密不可分。
从审美本质角度看,“如画”之风景模式表现出艺术审美对自由形式及其感觉
课件
推荐书目
1 .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2 .蔡锺翔:《美在自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 .乐黛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4 .[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西方六 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ca7a9b52ea551811a6876c.png)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美学原理04_自然美

彼特拉克(1304~1374)
提香《神圣和世俗的爱》(约1514),布上油 画,118×279厘米,罗马波尔盖茨美术馆
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早在魏晋南北朝 时便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并自宋迄今, 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 发现了自己的真情。”
(明)项圣谟:大风呼号图
“四君子”、“岁寒三友”几乎成为中 国永恒的画题,倒不是因为它们比别的 花别的树美,而是因为它们是人格的象 征。
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 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 云,不为俗屈。”
张潮《幽梦影》卷下:“梅令人高,兰 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 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 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 柳令人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倡导生 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其核心就是要超 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
生态美就是要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 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深刻的生态识度,极 富现代意蕴,为我们今天建立生态美学提 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在他们眼 中,世界是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天地万 物均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精神。
苏辙《栾城集》卷17载 墨竹大师文同语: “始予隐乎崇山之阳, 庐乎修竹之林。……朝 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 为朋。饮食乎竹间,偃 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 多矣。”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真山水之川 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 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 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 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 惨淡而如睡。”
自然物本身是无所谓美的,自然美并不 是自然物、自然风景自身中客观存在着 美。
李泽厚:论自然美

李泽厚:论自然美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1956年我在自己第一篇美学文章中特地把它提出来,有如《美学三题议》所说,“在自然美问题上,我觉得各派美学观暴露的最为鲜明。
因为在这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似乎很难统一。
……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朱光潜),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蔡仪)。
我当时主要是企图说明这两条路作为哲学都行不通,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任然来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
”即是说,如果认为自然美来自主观的情感意识,那为什么有的自然对象美而另一些则否呢?如果认为美就在自然本身的色彩、形体、姿态等等,那为什么这些色彩、形体、姿态就会引起你的审美愉快既是美呢?这仍然是在本讲开头指出的“棘手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如开垦了的土地、种植的庄家、被饲养的家畜等等。
它们的确可以是美的对象。
那么,在此之外的广大自然,美在何处和美从何来呢?其实,“自然地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我所说的自然的人化,一般都是从广义上说的,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仅仅看做是经过劳动改造了的对象。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的对象,如人所培植的花草等等,也确乎是美,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试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谭炜铭金融1301班20130200665试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黑格尔是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他充分吸收了前人对美学的研究成果,严谨地论述了关于美学的一些问题,在巨著《美学》中深化了对美学的理解。
黑格尔论述了美学就是“美的理性的感性显现”。
他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的范围之外,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只有有心灵才是真实的。
从黑格尔《美学》中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辩证关系中得出黑格尔始终强调人在美学中的最高地位。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美学就是讨论艺术的,也即是美的艺术。
他认为美学就是美的艺术哲学。
从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是把自然学置于在美学讨论的范围外。
我没可以称美的花,美的人这些都是不可置疑的,但是美学所有讨论的应该由更高级的人产生的,通过人的心灵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真实的美。
这种东西我们称之为艺术。
艺术之美因由心灵产生和再生而高于自然之美。
此外,自然之物是必然发生的,其本质是无自由的,而艺术之物则产生于偶然,具有自意识。
黑格尔认为任何艺术都是经过人的头脑,所以自然要比自然要高一些“高一些”。
黑格尔把由人主导的艺术美和无人参与的的自然美分明地分成了两个领域,由此看出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是必须要由经过人的心灵的艺术哲学才能称得上是美学。
自然美是不完满的。
自然界事物自在而不为,无灵魂无所谓观念性的统一,是缺陷的抽象存在。
更高一级的自然事物以其差异面存在,成就了实在,但是它与其他差异面是被统摄在同一个范系统内的,这种在同一系统下的独立存在仍然是自在的统一,同样是没有灵魂的缺陷抽象存在。
再论生命作为自然显现的方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
当身体和灵魂统一时,才能使生命成为自在自为。
同样,当生命中只有身体而不能实现它的观念性的统一时,这种真实也可以被毁灭的。
自然生命获得的实在是具有现象的实在是在它的“客观存在”中被否定设立。
灵魂灌注生气在全体的各个部分,肯定了全体有统一的生命。
高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高中议论文阅读1:论自然美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
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
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
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
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
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
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1)自然美: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纯感性物质的、自在的,无美可言,谈不上精神理念。
出现了人,生命才有美可言。
自然美是因人而美,只有在自然形象附合某种概念(精神),体现出精神的灌注与精神相统一时才显出美。
“有生命的自然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了它本身,也不是由于它本身为了要显现美创造出来的。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
”自然美的几种情况都是为人而美的。
如自然物的外在和谐具有愉悦动人的效果,体现一种内在情感或精神意蕴而显得美。
自然景象感发、契合某种心情、与人的情绪相对应、契合。
自然物显出某种精神的特点。
(2)艺术美:艺术美是内在精神心灵的自由体现在外在事物中。
艺术是主体心灵的外观体现。
它主要把生气、精神灌注于生命形象,要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洗”,抛却偶然不符合心灵要求的东西,把本质特征显示出来。
艺术家在“想象”中把意蕴与形式、情感熔于一炉。
因此,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表现更高的理想、更严肃的目的,是有目的的精神劳动。
艺术美是人的实践与创造,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只有在人把他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了一种博大的完整性。
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
艺术正是按照人的心灵需要来人化自然,人化环境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在外在世界留下人心灵的烙印,复现人自身的人性化世界。
美的创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方式。
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上,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美,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就比自然要高多少。
”。
论自然美——精选推荐

论自然美摘要: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
自然美是人借自然物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观赏,是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自然物的情感感应,是人面对自然物物我两忘时的一种愉悦心境。
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正文:自然美是一种与生具来的美,一种美的现象形态之一、泛指客观自然界中或自然事物的美,如日月星云、奇山秀水,花鸟虫鱼、珍禽异兽等的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并列,构成美的三种现象形态。
自然美,其实质是人借自然物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观赏,是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自然物的情感感应,是人面对自然物物我两忘时的一种愉悦心境。
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
中国古代,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将人视为自然之子,认为天道大于人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儒家认为人文本于天文,庄子以“天人不相胜”为真人。
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最主要部分,这使得中国人能视天地自然为自己的最基本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人类获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
把回归自然理解为重新投入到母亲的怀抱,从大自然中能获得人生智慧与宗教情感。
表现在审美生活中,大自然是中国人审美之大宗,中国古人把能纵情于山水、寄身田园视为人生一大胜境,即使不能真的如此,也要在各类艺术中反复描摹、咏唱自然之美,自然美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主题。
自然审美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追根溯源,这种自然审美观源于庄子,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概而言之,庄子美学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
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
在此,庄子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然美
自然美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的美,是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自然领域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那自然美到底有哪些特性呢?
第一、自然美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
自然事物的产生是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产生并变化发展的。
人类虽然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但都是必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规律。
因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自然美也是具有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特征的。
例如,夏季的荷花有它的美,冬天的梅花也有它独自的风韵,都互相不一样,我们也无法随意去改变。
所以自然美虽然是客观生活中一切的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种种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变化为转移,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对它加以改变和否定,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第二、自然美的形式美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就拿它和社会美来说,一种社会现象美不美,我们总是首先要考虑它的内容,如果是对我们有利,且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事物,就认为是美的。
而自然美的内容或是形式都不确定,往往更看重它的形。
人们往往并不在乎它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它的外形,色彩、线条满足我们的审美观,就会认为它是美的。
第三、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一个自然事物或是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美丑判断。
第四、自然美具有多样性。
自然美是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发现不同的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去欣赏,又会发现不同的美。
例如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诗人眼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了。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自流。
”这里的月亮清冷幽清,“玉界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生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这里的月亮晶莹灿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里的月亮哀伤凄凉。
可是这些月亮都是美的,只是在不同的诗人眼里,它美的意义不同了。
但就是因为自然美的这种多样性使得我们的山水河川可以更加的美丽多姿,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那我们就从崇高理论来看看自然美。
崇高,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
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
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
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
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如长沙的岳麓山,虽然有高有低,但却郁郁葱葱,柔媚清秀,呈现出大自然的秀美。
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
如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
崇高在形式上是无限的没有秩序的,这正如自然美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形式多样,所以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如呼啸的海洋、喷发的火山以及无垠的宇宙等等。
大自然的崇高,可以视为物体的崇高,即指体积上的宏伟巨大,它的存在可以让人联想到数量上的崇高的意象。
其实自然美的崇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大自然的伟大宽阔,更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给予的“永恒的爱”,这种爱又可以说是无私的,崇高的。
例如几千年来,埃及人把尼罗河比喻成母亲河,印度人把恒河比喻成圣河,也许都是因为人们在河流的崇高审美中看到了那种“永恒的爱”。
当我们面对峥嵘、突兀的高山,无边无际的海洋,朦胧幽深的夜空时,所产生的崇高感,就是由自然物在数量上、体积上的巨大引起的。
而当我们面对着汹涌奔腾的江河,雷电交加的暴雨,撼天动地的泥石流时,所产生的崇高则是由自然力的巨大威势所引起的。
这就是自然界的崇高。
首先以其数量上、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讶,自然对象的巨大体积和力量以及粗犷不及的形式等等,都对崇高的对象起积极作用。
但是仅仅有这些自然的特点还不足以构成崇高的对象,自然界的一定感性形式所以具有崇高的意义,因此从另一方面说自然界的崇高仍产生在人的审美活动中。
从物的角度看,自然物所谓
优美与崇高活着丑陋,黄山、华山都是山,长江、黄河皆是河。
但是,自从有了人,有了人的实践,审美活动的展开,自然界中的山河就具有了不同的特性,也就是说自然性与人性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联系和沟通,山河之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美,自然山水变成了文化符号,而不仅仅单纯的包含一种风景美了。
还例如作为植物中的花之美,虽然存在于花的本身,但它被发现、承认,却比较晚,正是由于重视人的社会实践,因而自然美才不断地得到开发,它的审美价值才不断得到肯定。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花的自然美,不断地被人们赞赏、歌咏、描绘。
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知道有多少丰富的自然美被埋没着,潜藏着。
正是人类不断地接触自然,不断地改造自然,才能越来越多地解读自然的奥秘,欣赏自然美的风光。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实践性是自然美的根源
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崇高事物之所以能成
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否则人类
就根本不可能把它作为观赏的对象。
自然界的崇高与自然界的美一样,归根到底是以一种曲折的、间接的途径反映了自然对象与人类
社会生活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因而它既是客观的结果,同时又是社
会的结果。
自然界的崇高对象,如高山、海洋、雷电、泥石流等,
曾经是与人为敌的东西,是恶魔般可怖的对象,随着人类实践的逐
渐展开,这些对象也就逐渐被人类征服成为人类服务的对象。
正如
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力量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
运动方向和影响,那么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
们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它的本性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
这里的区别正像雷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弧光灯中的电被屈服
一样,正像火灾同工人手中使用的火的区别一样。
”
在这里恩格斯所说的人对自然力的征服,不仅是指实践中的驾驭,也指意识上的把握。
具有强大威力的自然物,一旦被人们所认
识和理解,它就不再是恶魔般可怖的东西,而是为人的感情所接受的事物了。
这时它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形态,没有直接被人类的实践所改造,它依然具有巨大的体积和威力,因而人对它仍抱着某种敬畏之情,但它毕竟在观念上、感情上被人们所征服,也就变成了人们所观赏的对象。
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由此可见,自然物之所以被人类当作崇高对象来欣赏,就因为在艰险、奇伟的自然对象中体现了人类认识征服掌握自然的伟大的本质力量。
同时我们也可以再一次看到自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的美当然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感受它们的美所在,我们要更好的遵循它的规律,好好利用它,感受大自然的美。
总之,自然美的存在真的是具有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可以在崇高中看到种种自然美,还可以在优美中,中和的事物中看到自然美,感受到自然美,是具有多反面的审美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