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背景该教学教案适用于初一年级语文课程,该课程涉及小说的阅读与理解。
本教学教案针对小说《最后一课》展开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深入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教育意义。
教材分析小说内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芒·马洛(Alphonse Daudet)所著的一篇名篇。
故事讲述了法国一个小村庄的学校,在德法战争即将爆发之际,老师法布尔先生提醒学生们始终要记住自己是法国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祖国和故土,更要有一份敬爱校园、珍爱生命的情感,坚定立志,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小说情感深刻,讲述的教育意义却是深入人心的。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意义;2.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3.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彼此尊重的素质;4.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让他们了解敬爱校园、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最后一课》的作者、时代背景,简要阐明小说写作的目的;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他们的意义和启示;3.让学生阅读小说,带着提问——“读完这篇小说,你最有感触的是什么?”第二步:主体部分1.教师带领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中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并帮助学生建立对课文人物的形象感知和思考;2.通过讨论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作品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意义;3.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三步:总结反思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讨论的内容,总结学生们的答案和证据,并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反思;2.教师在总结反思中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文学文化的保持,提醒学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校和祖国;3.教师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校园观、人生观,坚定信念,愿意献身于国家和社会中。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小说故事背后的思想;2.教师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阅读理解;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分享想法和意见,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精选)
教案一一、说教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三、说教学重难点1.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3.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四、说教法、学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第一环节1.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最后一课》 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山东青州市弥河初中蒋爱国一、教学背景: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文章主题概括的能力有了显著增强,能较好的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将继续深化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课题:《最后一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自主把握文章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篇小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四、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生通读文章,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边读边议,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
3、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篇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一下。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 课标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最后一课》是一篇爱国主义名篇,对这篇课文采用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描写方法作用的解读过程。
有感情朗读使课程充满了人情味,与学生的主体体验架起了直观的共鸣桥梁;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在体验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激烈思考与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和讨论发言热情。
这种课程设计方法能够良好地突显新课标对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要求以及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需要。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方面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通过对语言描写技巧的知识目标入手解读文章重点写法特点,依靠有感情朗读方法训练作为课程主要过程,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有机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课程的实施,较好地完成了课标规定的下列内容:1.通过对《最后一课》情感内涵的体验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了学生个性朗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通过对《最后一课》现实意义的解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与爱国的重要关系,着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朗读分析课文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最后一课》背景资料的了解,发展学生联系国家历史命运思考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科学的人生思想方法。
4.通过《最后一课》朗读技能训练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朗读练习的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5.通过《最后一课》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找关键词、有感情朗读体验、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联系写作背景、联系历史现实思考等多种阅读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直接从情感体验入手,引发学生共鸣,提升感受和理解力,加强课堂效率。
从而达到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切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目的。
【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最后一课》选自鲁教版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也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接触的第一篇小说体裁的文章。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文章生动的人物描写是其突出的艺术特色。
本文篇幅较长,有大量的人物、景物、细节、心理描写,人物数量较多,主要人物有两个。
所以本文特别考验教师对长文本的驾驭能力。
本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取以韩麦尔先生人物描写为主线、小弗朗士心里变化过程为辅助的教材内容整合思路。
因为文章中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方法种类多,刻画细腻,更益于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全面掌握能力。
由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而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塑造人物,所以本课的重点以人物描写的作用为主。
对教材的取舍就以韩麦尔先生动作、神态、外貌、语言的描写为主,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为辅,其它描写和情节上的写法不做点拨。
这与本单元其它课文不同的写作方法形成有益补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对爱国之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丰富之美。
本文所在单元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所以本课难点为联系历史和现实,体会爱国之情。
因为本课以呈现新课标重点要求的以情感体验为主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内容,而情感体验最佳途径就是有感情朗读。
所以针对该教学难点,本课采用了有感情朗读技能训练为主过程的授课方式。
通过有感情朗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作者的共鸣,从而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力求使本节课真正成为情感体验课。
针对上述去粗取精的教材整合过程,可以决定该新授课型,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准备好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极其意义。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
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可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在脑海中出现人物的形象。
2、学生收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请他们结合材料认识来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此为题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互相补充)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
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然后教师可提示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故事情节。
(老师板书: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三、感悟形象1、自由朗读,要求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勾勒人物的形象。
(视像出现很有益于对人物的分析)2、学生谈谈脑海中再现的人物形象,包括外部形象的想象。
(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从人物在情景中的各种表现去了解人物形象。
可互相补充)⑴ 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背景《最后一课》是法国文学家阿尔朗·帕维尔的小说,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
该小说以一个老教师的最后一次课为主线,反映了法国教育体制变革对法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带来的沉重打击,同时寓意深刻,意味深长。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这篇小说被列为阅读课文之一,而本篇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篇课文展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最后一课》的阅读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能够理解和寻找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性意义;2.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文字和文学技巧;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文本;4. 能够认真思考,反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5.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最后一课》的文本,理解其中的意义。
可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最后一课的意思是什么?(2)文中的人物有谁?(3)最后一课体现了哪些思想和感受?(4)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什么启示?2. 教师导读让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找出其中的生词与难点。
同时,教师可以分析小说中的数字对于小说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1) 100 个框桶,是什么意思?(2)这篇文章到底是说了些什么?(3)短短的课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学生阅读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记录文本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用什么形象,表述了什么思想?(2)作者采用了什么语言方式和句式,让文章更加感人?(3)你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些什么?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个人的阅读体会,借鉴他人的思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桶和号召是什么象征?(3)教育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4)文章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5. 个人思考让学生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所悟所想。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语文教案-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5篇
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5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
”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
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
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二、简介课文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教师要准备好教案才能更好的教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默读课文。
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
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记下你在阅读本文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三、互动交流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
教师不予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时间。
四、阅读导引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何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法语课,爱国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感情更强烈)2、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精编初一语文选修课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初一语文选修课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合作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02)字词学习03)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04)品读小弗朗士内心世界2、听读、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可查工具书)挟()着踱()来踱去诧()异懊()悔郝()叟qí()dǎo()(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
“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三、交流、展示01)上述三个问题0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四、点拨讲解: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常识性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3、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3、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带动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反之,在战争年代,一个战败国的民族语言又有怎样的际遇,他们的人民又会如何自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去看看。
课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板书:《最后一课》)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注释1: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板书:小说)3本文作者是谁?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速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学生讨论。
师明确、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的深厚爱国热情的。
(2) 简要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
(3)再读,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理清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丹岱中学语文教师:李望《最后一课》教案李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2.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完成积累大家都听说过希特勒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曾经有一句名言:“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说法,因为他看到了问题的根本。
一个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血脉传承的根本,是民族文化之魂,没有了语言,一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做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心理感受。
(板书:最后一课都德)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其中《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
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三、介绍时代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课文《最后一课》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最后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语言描写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历史和现实,体会爱国之情。
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联系历史和现实,体会爱国之情。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法:启发法,交谈法。
学习效果评测方法:非数量化方法。
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实演过程体现朗读技能掌握情况;依据能力目标,教师针对学生实演反馈进行交谈法指导,提升实演效果。
学习效果评测工具:交谈法、技能实演、表扬激励。
教具:多媒体电子白板,黑板。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课前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分析概括文章主要人物之一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提升独立探究能力。
学生独立练习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提升独立拓展探究能力。
课堂活动:导入:如果告诉大家上完这节课就再也不用上学了,大家高不高兴?有一个念书不好、总想逃课的小孩,听说以后再也不用上课了会怎样?(生答。
可是这个小孩却因没能好好学习而十分痛苦悔恨。
)究竟是什么人有如此强大的魔力,让他产生这种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一探究竟。
授课:一、检查预习。
在本文描写的故事中,小弗郎士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谁让他产生这种变化的?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深入解读一下韩麦尔先生的魅力所在。
二、合作探究。
(一)准备上课。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阅读课文7-17段,思考:准备上课时的韩麦尔先生怎样一步步激发小弗郎士爱国心的?2、过渡:本文是一篇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本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传神,让我们通过详细的分析,来看一看这些描写是如何展现韩麦尔先生内心世界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段,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部分。
这是哪种人物描写?动作。
朗读体会动作描写作用。
过渡: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这部分,大家体会一下人物内心。
学生有感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踱来踱去”“怕人”。
(强化怕人的感觉)学生分析总结情感特点,语音语调技巧,以及关键词作用。
过渡:大家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严厉(板书严厉)PPT:出示学法:有感情朗读,揣摩人物描写作用;提示:分析人物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关键词,朗读的时候注意情感特点、语音语调的变化。
3、你觉得一个这么吓人的老师,会怎么对待一个迟到的差生?严厉批评。
朗读体会语言描写作用。
过渡:好,课文里正好有一段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我就来学一个严厉的韩麦尔先生,读一读这段话。
大家听一听我读得好不好。
教师用严厉语气读韩麦尔先生的话语。
过渡:我读的好不好?(好,但是不对。
)这次我可是按照大家说的严厉语气去读的啊,哪里读错了?(原文关键词是温和)找一位女生读这句话,体会人物心理。
关键词“温和”。
指导朗读技巧,语气轻柔,语调平缓。
学生重读。
(板书温和)4、韩麦尔先生刚登场时让人觉得很——严厉,而现在说的话却很——温和。
如果你是他的学生,心里会有什么感觉?(奇怪)大家从原文找一下,韩麦尔先生哪里不对劲了?(第十段外貌描写。
)朗读体会外貌描写作用。
过渡:这段外貌描写有什么特别吗?让我们来齐读体会一下。
学生齐读这段外貌描写。
过渡:大家感觉这部分情感特点是怎样的?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为什么?读这些词时语音语调有什么特点?(疑惑语气)。
从这种语气中能察觉到什么气氛?(“不平常的严肃”,所以感到很疑惑。
)5、教室里的气氛为什么不平常?下文韩麦尔先生的话里找答案。
(最后一节课,不让教法语了)朗读体会语言描写作用。
过渡:大家齐读一下这段话,体会人物的情感特点。
学生齐读这段话。
过渡:我再读一下这一部分,大家听我跟大家读的有什么感情上的区别,同时找出我语气语调变化的关键词。
教师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特点。
关键词“最后、只许、明天、最后、多多用心”,这些词体现出韩麦尔先生什么情感特点?学生谈语言感情,悲伤、严肃。
为什么是这种情感?仅仅因为他不能再给学生上法语课了吗?(ppt补充背景介绍,学生念“普法战争”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割让给德国,等。
)大家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吗?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想一想。
中国近代遭受过谁的侵略?那时候的人民被侵略者怎样对待?所以,表面上是失去了法语课,实际上是失去了什么——祖国、做法国人的尊严。
因要成为别人的奴隶而悲伤。
过渡:这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爱国。
(板书爱国)写法借鉴: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反映人物心情,体现故事情境。
6、小弗郎士听了韩麦尔先生的话是什么反应?万分难过。
一个不爱上学的孩子听说不用上他不喜欢的课了,应该高兴啊,怎么还万分难过起来了?——这说明小弗郎士难过的不仅是失去了法语课,而是失去了祖国。
说明他爱国心的觉醒。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13-17段,用一个词概括他此时的心情——悔恨。
他悔恨的是什么?——自己的不懂事、不珍惜等。
7、小结:韩麦尔先生对失去祖国的悲伤之情转变了小弗郎士。
(三)正式上课。
1、小组合作阅读课文18-23段,思考:正式上课的韩麦尔先生怎样让小弗朗士从学习吃力变成学得轻松?(生答)2、阅读课文18段,思考:韩麦尔先生知道小弗朗很懊悔吗?从哪看出来?这是什么描写?(语言)朗读体会语言描写作用。
过渡:请一位同学一下这段话,大家体会人物的情感特点并找出关键词。
学生读这段话。
过渡:我再读一下这一部分,大家听我跟大家读的有什么感情上的区别,同时找出我语气语调变化的关键词。
教师读,对比区别。
学生谈感受和关键词。
指导重读。
(教师示范指导:这句话体现的是责备语气吗?还有什么?难过、悲哀。
为什么是这种心情?因为他认为这是“不幸”。
)韩麦尔先生认为这一切仅仅是小弗郎士一人的不幸吗?(不,整个阿尔萨斯人都不幸)从原文看他们的不幸是什么?(懒惰、拖延)我们是不是也有类似把一些事情总是推到明天去做的习惯?这种习惯看起来没什么,为什么对他们来说却是不幸的?从下文找答案。
因为,这样招致了敌人对他们的鄙视、蔑视。
读一下“怎么……不会写”。
过渡:大家齐读一下这段话,体会人物的情感特点。
学生齐读这段话。
过渡:我再读一下这一部分,大家听我跟大家读的有什么感情上的区别,同时找出我语气语调变化的关键词。
教师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特点。
(敌人的鄙夷和法国人的屈辱感。
)指导学生重读。
只不过是“把学习拖到明天”,敌人凭什么鄙夷他们?学生谈看法。
(引导学生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
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写中国字,不了解中国文化,能算是个中国人吗?同学们,我们想一下自己说话、写字、写作的水平如何呢?我们又了解多少自己国家的文化?如果你爱中国,就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这是做一个合格中国人的基本条件!)敌人的话等于说,你们对自己的祖国根本就不热爱。
(引导学生联系日本侵华来思考,激发情感共鸣。
)所以敌人的鄙夷,证明了他们根本就不配当法国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配拥有,那只能当——亡国奴。
任由敌人践踏。
(如果需要,再来一遍亡国奴情感轰击)这样的人,是不是很悲哀,很不幸?4、韩麦尔先生认为谁该为这不幸负责?这表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亡是谁的责任?用我们的成语说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有责任感的人。
(板书以爱国为己任)5、阅读20-23段,思考:小弗郎士听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学习还吃力吗?为什么?因为他要通过学好民族语言和文化,来证明自己不是奴隶,是爱国的。
这也是他目前唯一能为国家做的事。
体现了他的爱国心。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心感染了他,让他的爱国心觉醒了。
6、被韩麦尔先生感染的只有小弗郎士吗?从哪看出来?7、当大家都燃起了爱国热情、拼命学习时,韩麦尔先生的心情会怎样?欣慰。
8、 小结:韩麦尔先生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激励了所有人。
(四)被迫下课。
1、 但,就在此时,突然有一个声音打碎了这一切美好的画面——钟声。
24段中,采用了什么描写来体现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心情?(神态描写。
) 朗读体会神态描写作用。
过渡:大家齐读一下这段话,体会人物的情感特点。
学生齐读这段话。
分析其中包含的人物描写方法。
过渡:我再读一下这一部分,大家听我跟大家读的有什么感情上的区别,同时找出我语气语调变化的关键词。
教师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特点。
学生读这段体会情感变化。
关键词“脸色惨白”等。
指导学生重读。
过渡:这里的语言描写使用了两个破折号,作用却不同,一个是语音的延长,一个是语音的中断。
这告诉我们标点符号的变化使用能使语言描写突出体现人物心理变化。
写法借鉴:语言描写要灵活运用标点符号。
2、学生齐读25-29段。
教师示范,体会情感,抓关键词“哽住”。
指导齐读后三段。
三、课堂总结1、你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充满正能量(板书正字)。
2、谈谈你这节课收获了哪些技能?四、作业:必做:请以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任选一人为主角,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续写课文。
题目:《下课之后》。
字数:200字左右。
选做:推荐阅读:翻译背景介绍,推荐1912年胡适第一次翻译的《割地》。
五、板书:最后一课韩 麦 尔 先 生以 爱 国 为 己 任严 厉 温和 爱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