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生活方式与行为干预模式新进展
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1我院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和《陕西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为做好慢性病(高血压、II型糖尿病)患者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特制定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具体实施项目和目标1、应用适宜技术,指导居民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策略。
2、掌握个体和人群高血压、II型糖尿病状况。
3、对辖区内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4、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和指导服务。
5、服务对象为辖区内35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筛查1、高血压筛查,对辖区内35岁以上居民(常住),每年在其第一次到我院或村卫生室就诊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设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4、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我们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三、服务内容中关于II型糖尿病管理彻底做到:1、对II型糖尿病人严格筛查,绝无遗漏,并对患者每年至少测量二次空腹血糖和二次餐后2小时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2、对确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我们医院、村卫生室,要每年提供面对面至少次随访。
3、定期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改变等症状时需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我们卫生院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先访患者出现那些情况及异常现象应立即就诊。
5、立即在辖区为慢性病患者建立管理档案,实施随访和健康指导的具体实施人,要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各项工作并将信息的建立与规范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2024年慢病工作心得体会例文(2篇)
2024年慢病工作心得体会例文慢性疾病是一种长期进展性的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在2023年的慢病工作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在慢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提高慢病防控意识随着生活压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增加,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作为慢病管理者,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患者对慢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治疗和管理中来。
在工作中,我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如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讲座等,提高人们对慢病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慢病防控知识,让更多的人获取正确的信息和指导。
二、建立规范的慢病管理模式慢病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达到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2023年的工作中,我积极推行了慢病管理模式,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
我采用了定期随访、远程监测、相关指标记录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和干预。
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三、加强团队协作,实现患者综合管理慢病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
在2023年的工作中,我意识到加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实现患者的综合管理。
我与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的人员开展了有效的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诊和讨论,共同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全面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注重患者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慢病治疗的关键。
在2023年的工作中,我注重患者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以个体化为出发点,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专门的健康教育。
我通过定期的个别咨询、康复训练和生活习惯的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和生活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慢病政策解读
政策目标与预期成果
降低慢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通过实施慢病防治政策,预期能够降低慢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居民和社会的 疾病负担。
政策实施后,预期能够提高居民的健康素 养和自我保健能力,使其更好地预防和控 制慢病。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病防治能力。
部分公众对慢性病防治缺乏足够重视,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个人健康管理参与度不高 。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01
制定国家慢性病防 治战略规划
明确防治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 措施,加强跨部门协调合作,形 成政策合力。
02
建立多部门协作机 制
加强卫生、教育、体育、环保等 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慢性 病防治工作。
减轻社会负担
慢病政策通过减轻患者 及家庭的经济负担,间 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
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政策鼓励健康产业创新 和发展,推动健康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 点。
提高劳动力素质
通过加强慢病防治和健 康管理,提高劳动力健 康水平,提升劳动力素 质和生产效率。
PART 06
慢病政策挑战与对策建议
面临的主要挑战
01
02
03
04
知晓率低
许多慢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 认识,导致治疗不及时、不规
范。
防控体系不完善
慢病防控体系尚不完善,基层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限,难以
满足患者需求。
生活方式不健康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高 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 等,是慢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经济负担重
慢病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给 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研究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研究一、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慢性病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行为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加以干预和改进。
本文旨在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改进与提升。
二、现状分析1.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定义和意义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是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合理使用药物、积极应对疾病并有效控制病情的一系列行为,以达到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标。
自我管理行为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其更好地参与疾病治疗和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目前,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存在知识和认知水平的不足。
部分患者对慢性病的认知不准确或缺乏必要的知识,导致其对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行为效果不佳。
慢性病患者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和坚持性。
由于慢性病治疗需要长期的进行,患者往往难以坚持自我管理行为,容易出现治疗中断和复发。
再次,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缺乏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力,进一步影响其自我管理行为。
三、存在问题分析1. 知识和认知水平不足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往往不准确或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疾病的治疗和自我管理方式存在误区。
有的患者过分依赖药物,忽视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的患者没有意识到疾病的后果严重性,缺乏对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这些都影响了患者正确地进行自我管理行为。
2. 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患者往往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容易出现治疗中断或草率结束治疗的现象。
这和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不足、自我调适能力差以及生活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3. 心理状态不稳定慢性病患者在疾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状态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慢性病轨迹模式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饮食生活 习惯的变化,使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 趋势。统计显示,2012 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 533 /1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 86. 6%[1]。慢性病已严 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 经济负担[2]。我国慢性病管理起步晚,至今未形成有 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慢性病轨迹模式是由 Corbin 和 Strauss 提出[3],其目的在于帮助人群避免发生慢性 疾病,患病后帮助患者维持病情的稳定并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保持稳定的心态,让患者及照护人员能更好地 了解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5]。现对近年来慢 性病轨迹模式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614
Guangxi Medical Journal,Mar. 2019,Vol. 41式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陈琼珍1 吴燕霞1 李 兰2 黄秋芳2
(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五象医院 1 护理部,2 内一科 ,南宁市 530219 ,电子邮箱: 1297463638@ qq. com)
【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性病发病率、病死率不断升高。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慢 性病护理管理模式。本文对慢性病轨迹模式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慢性病轨迹模式; 慢性病; 护理; 综述 【中图分类号】 R 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4304( 2019) 05-0614-03 DOI: 10. 11675 / j. issn. 0253-4304. 2019. 05. 20
向的自我概念,将疾病融入生活,客观面对疾病及其 结果,消除负性思想; 日常生活行为干预指护理人员 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指导与锻炼,包括外 在的( 如患者社会活动、家务劳动生活、个人自理能 力、个人创造能力等) 和内在的( 如患者的精神活动 等) [4]。
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
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范义兵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及疾病模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主要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不断上升的趋势,导致健康损失、伤残显著增加,健康不公平和社会疾病负担日益严重,遏制慢性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
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健康促进策略是控制慢性病最有效的策略。
健康促进针对两类健康决定因素采取行动:一类是个人无法立即控制的健康决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另一类是个人能够控制的健康决定因素,包括个人健康行为,这两类健康决定因素与慢性病的中间危险因素和远端的社会决定因素一一对应。
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的研究证明,运用健康促进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社会决定因素,慢性病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慢性病控制也提出了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健康促进策略、社区防治策略等综合性策略,并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性病防控策略实施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一是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我国尽管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仍未很好地解决慢性病死亡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的问题。
二是慢性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慢性病控制危险因素流行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三是慢性病公共政策制定缺失。
某些政策制定者,特别是非卫生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并未充分意识到,烟草使用、营养失衡、运动不足及过量饮酒等在控制慢性病行为和风险因素方面的作用。
四是慢性病支持性环境尚未建立。
五是还有许多慢性病的病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要包括:(1)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将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有机结合,只有整合的、控制全人群危险因素水平的综合策略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流行。
探索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以及社会决定因素的综合性策略。
(2)探索整个生命过程尤其是生命早期的环境影响、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
2021年中国成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全文)
2021年中国成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全文)慢性病在我国导致了重要的人群疾病负担。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根据伤残调整寿命年,我国疾病负担排名前4位的为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肺癌,而肝癌和胃癌分别排名第7和第12位。
2020年发表的1项纳入7.5余万名成年人的全国代表性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2%。
以往西方人群研究证据显示,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肥胖等行为生活方式问题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具有可改变性,通常作为慢性病一级预防的切入点。
血压、血脂、血糖等慢性病的生物学危险因素亦可通过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改变。
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和疾病谱有较大不同。
在生活方式方面,吸烟和饮酒主要在男性中常见;职业性体力活动所占比例较高,而休闲体力活动占比较低;蔬菜摄入足够,水果和蛋类摄入不足;具有独特的饮茶和吃辣行为。
在疾病谱方面,CVD中的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HS),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食管癌、胃癌、肝癌,COPD等的发病率均较高。
因此,西方人群中确定的病因学证据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
此外,一些行为生活方式并非独立的随机分布在人群中,常伴随发生在某些特征的人群中;而这种聚集性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又会有所不同。
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对疾病风险有何影响也值得探讨。
最后,研究健康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有助于确定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我国慢性病负担可能带来的收益。
近年来,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为代表的国内研究证据报道了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
慢性病生活方式与行为干预模式新进展
慢性病生活方式与行为干预模式新进展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全球的主要健康问题,也是我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是对一组起病隐匿,缺乏明确病因,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总的概括。
该病的4个主要类型为: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以及糖尿病。
其中,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
在2008年死于慢性病的3600万人中,有29%的人不足 60岁并且半数为妇女。
可以说,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和趋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上升迅速。
慢性病不仅是一类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在人群中做好预防并控制慢病的发展是一项艰巨且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本文主要对我国控制慢病实行的各类探索进行分析,展开论述。
1.国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及防治体系的发展过程1.1态势严峻,面临挑战根据WHO发布的《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报告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跟生命。
目前我国的慢性病患者人数超过2亿,并且由于慢性病的特点,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对较高,这直接引起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升高,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弱势群体往往会因病返贫。
国家的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2慢病防治体系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慢病防治策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1993年),此阶段重在关注慢性病的治疗,以临床医学为主;第二阶段(1994-2006年),政府在慢病防治中的责任逐步显现;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全国慢性病的防治体系逐步形成。
2.我国的慢病干预探索和研究2.1 理论探索和研究实例为了切实降低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减少卫生总费用,国内的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慢病管理实施方案
慢病管理实施方案慢性病是指对个体健康长期、不可逆的损害,治疗和管理慢性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慢病管理实施方案是针对这一需求制定的一套计划和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病管理实施方案的内容和意义。
慢病管理实施方案是通过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跟踪、干预和监测,以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的一套综合性计划。
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定期的健康评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药物管理、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一个有效的慢病管理实施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健康评估与风险评估:通过定期的健康评估和风险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相关风险因素,为后续的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评估内容可以包括生理指标、体质检查、心理评估等。
2.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心理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目标和计划。
3. 药物管理: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药物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慢病管理实施方案应包括药物的合理使用、剂量的调整、用药时机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应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监测和干预。
4. 行为与生活方式的调整:行为与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慢性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教育与支持:为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慢病管理实施方案还应包括对患者的教育和支持。
通过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技能和心理支持,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
慢病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慢病管理实施方案也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医疗成本的支出。
然而,要实现一个有效的慢病管理实施方案并不容易。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包括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各个角色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KAP模式在疾病管理研究中应用的进展
·疾病预防控制·KAP模式在疾病管理研究中应用的进展王丽楠 王通 聂莲莲 李俊 陈磊(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上海 201599)摘 要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是到目前为止用于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能转变为健康行为的常用模式。
目前该理论也被医疗领域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本文简要介绍了KAP模式的概述,重点综述了KAP模式在疾病管理以及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拓展其在疾病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高血压;糖尿病;知、信、行模式;疾病管理;生存质量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24-0050-03引用文本王丽楠, 王通, 聂莲莲, 等. KAP模式在疾病管理研究中应用的进展[J]. 上海医药, 2022, 43(24): 50-52.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mode in the diseasemanagementWANG Linan, WANG Tong, NIE Lianlian, LI Jun, CHEN Lei(Depart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of Zhu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599, China) ABSTRACT The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 mode is one of the modes for changing human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lso the commonly used mode to explain how personal knowledge and belief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healthy behaviors by far. At present, the theory is also widely used in medical practic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KAP mode, and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KAP mode in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in the disease management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diabetes, so as to expand its application scope in the disease management.KEY WORDS hypertension; diabetes;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mode; disease management; quality of life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我国慢性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我国慢性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健康教育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促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治疗康复、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慢性病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其发生发展与人类行为关系密切。
健康教育通过改善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来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是慢性病防制的主要手段。
本文对我国近年来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需求、模式、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阐述。
1 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意义当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流行广,防控形式严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3年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1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可以预见,慢性病将对人们的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慢性病又被称为行为和生活方式病,世界卫生组织称,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国内外经验表明,要防控慢性病必须依靠健康教育。
近20年来,一些国家致力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健康成效。
因此,我国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2 慢性病健康教育的需求多项调查研究明显,人们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排名前 3 位的是慢性病的治疗方法、营养与饮食控制、合理用药知识,而对自我管理知识、家庭急救知识、心理指导的健康教育需求则较低[2-3],希望得到的健康教育方式为医护人员指导。
健康管理师的慢性病管理
健康管理师的慢性病管理慢性病,也被称为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那些长期发展并且通常难以根治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由于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因此采取措施管理这些疾病变得尤为重要。
健康管理师的角色在慢性病管理中变得愈发关键,他们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和支持帮助个体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健康管理师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这些疾病。
一、慢性病管理的基本原则慢性病管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首先,个体需积极参与慢性病管理,对于自身疾病状态有深入的了解,并接受相关的教育和指导。
其次,个体和健康管理师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至关重要,共同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管理计划。
此外,长期的跟踪和监测也是慢性病管理的关键,以确保治疗的进展和调整。
二、健康管理师的角色1. 评估和监测:健康管理师通过对病史、体检结果和相关检查的综合评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他们还会监测疾病的进展,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或调整个体的健康管理计划。
2. 教育和指导:健康管理师提供患者教育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他们会解释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
3. 行为干预:通过与个体合作,健康管理师鼓励和支持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他们可能提供营养建议、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或者帮助他们戒烟。
4. 心理支持:慢性病不仅对身体产生严重影响,也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健康管理师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5. 协调护理:健康管理师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合作,协调护理服务,确保个体获得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
三、慢性病管理的有效策略1. 个体化管理计划:基于个体的病情、需求和目标,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
考虑到每个患者的差异性,制定的计划应包括药物治疗、营养、运动、心理支持等方面。
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项目工作计划
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项目工作计划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增大,导致我国居民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我国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
在此背景下,本项目旨在通过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引导广大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命质量。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使80%的社区居民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
2. 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使60%的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降低慢性病发病率,使慢性病发病率较项目实施前下降10%。
4. 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机制,为长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项目内容1. 健康教育与宣传(1)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医生为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
(2)制作宣传资料,包括海报、宣传册、视频等,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3)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扩大健康教育覆盖范围。
2.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1)组织健康促进活动,如广场舞、健身操、瑜伽等,引导居民参与。
(2)开展家庭健康主题活动,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3)推广科学饮食,倡导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病率。
3. 行为干预(1)针对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行为,开展个性化干预。
(2)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跟踪评估居民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3)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居民心理素质,降低心理疾病发病率。
四、项目实施1. 成立项目组,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2. 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任务目标及评估指标。
3. 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合作,整合资源,提高项目效果。
4. 定期组织项目总结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干预策略。
五、项目保障1. 争取政府支持,将本项目纳入健康中国战略整体布局。
2.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等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实施。
慢性病常见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
慢性病常见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作者简介:杨亚明(1968—),男,主任医师,硕士。
1 干预单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类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问题日益严峻,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1],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全国仅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这4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占全国总卫生费用的12.5%[2]。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60.0%,由其造成的死亡比例已達到传染病的两倍[3],经济损失几乎占了全球疾病负担的一半[4]。
由此可见,慢性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慢性病的干预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干预模式[5],自我管理模式[6-7]、家庭干预模式[8]、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等[9]。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慢性病主要由高危行为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例如吸烟[10]、过度饮酒[11]、超重[12]等。
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各个干预模式在干预单位、干预方式、干预技术等方面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完善的干预模式还不成熟。
本文就常见的慢性病干预模式及各自的特点作简要综述,为我国慢性病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慢性病干预是以慢性病患者作为干预对象,对其采取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及控制措施。
干预对象单位的选择对干预措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见的干预单位主要包括以社区、家庭以及自我个体。
1.1 社区干预社区卫生工作是慢性病防治的前沿,以社区为干预单位实施慢性病防治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而有效的方法。
社区干预模式,对社区内慢性病病人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子水平,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3]。
2023年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工作计划
2023年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工作计划一、目标设定2023年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工作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水平,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促进全民健康。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公众对健康生活方式和慢性疾病预防的认识和理解。
2. 鼓励和引导公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3.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康促进的良好格局。
4. 对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工作进行科学评估,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
二、倡导活动为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将开展以下倡导活动:1. 举办健康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健康知识和理念,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2. 组织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
3. 制作和发布健康公益广告,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
4. 联合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健康实践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
三、行为干预为实现倡导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行为干预措施:1. 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公众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计划。
2. 推广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运动方式,引导公众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体育锻炼。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活动,帮助公众缓解压力、增强心理素质。
4. 对特定人群实施重点干预,如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提供专门的健康指导和关怀。
四、合作与资源整合为确保工作计划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1. 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健康促进工作。
2. 整合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及技术资源等,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
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和成果交流,不断优化工作方案和策略。
4.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健康的良好氛围。
五、评估与反馈为保证工作计划的实施效果,我们将进行以下评估与反馈:1. 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评估,了解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计划。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的疗效观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的效果,以期为社区慢性病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1年4月在我社区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共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共39例,应用常规随机对症护理干预。
观察组共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不依从例数2例,对照组不依从例数11例,观察组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1.2.1 对照组根据所患疾病采用常规降压、降糖、调脂等药物治疗,并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完全由经治医生掌握,患者被动服从。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口头讲授,发放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处方;组织疾病相关知识讲座;设立咨询电话,24h 为提供咨询服务或答疑;病进行上门指导,并电话追踪随访。
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防,讲解环境、心理、情绪、气候、饮食、运动、昼夜变化等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
定期在社区开设专科咨询门诊,提供用药指导与身体检查服务,对患者免费测血压、血糖、体重等,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并提供用药指导[2]。
以良好的心态与其沟通,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
对患者设立档案,由专人负责实施整体护理及全程用药督导。
按计划进行系统的干预;实施就医环节管理,由专职护士接诊;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电话随访每日1次,以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有无副作用,并交代注意事项,督促患者正规用药,按时复诊,定期检查;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及心理护理;进行全程督导及病情出现反复时的心理支持[3]。
1.3 治疗依从性分为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完全理解规律用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复,否则为不依从。
1.4 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慢性病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概述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慢性病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概述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摘要】治疗性生活方式能够通过改善慢性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本文通过对慢性病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概述、实施方案、应用现状以及其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的展望,以期为今后国内慢性病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干预措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虽然威胁着人类健康,但其是可防可控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各国慢性病防治最佳循证证据总结了慢性病的5项优先干预措施,分别是改善膳食习惯、限盐、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推广基本药物和技术,前4项为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1]。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也认为,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措施之一[2]。
为此,本文对慢性病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内容、干预效果等进行综述,以供同行参考。
1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概述1.1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内容: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主要是指通过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其内容为[3]:①减少或限制胆固醇、饱和脂肪类食物摄入;②尽量选择可降低LDL-C的食品进食;③减重;④规律进行运动锻炼;⑤尽量避免或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其他高危因素,如戒烟限酒、限盐。
1.2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实施方案: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明确指出了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实施流程[4]:一旦发现患者血脂异常,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估,并立即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干预,指导病人在饮食上减少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摄入,并鼓励病人适当进行轻中度运动锻炼。
干预6-8周后,再次检测病人的血脂水平,若血脂水平有显著改善或降至正常范围,维持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干预,反之进一步采取强化措施干预。
6-8周后检测病人血脂水平,血脂水平达标或有改善,继续保持强化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干预,但无改善或加重,考虑遵循专科医生建议应用药物治疗。
互联网+慢病管理研究进展
互联网+慢病管理研究进展摘要:基于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慢性病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医疗组织不断探索治疗慢性病的方法,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效率和质量。
与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模式相比,医院互联网综合管理流程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智能化,易于使用,高效。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社会在医疗需求和人口变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年龄增大,疾病谱发生变化,我国目前有2.6亿人患有慢性病,这是一个严重居民健康问题。
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严重阶段,国内外研究表明,慢性病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疾病的数量和对医疗需求正在迅速增加。
传统的专科诊所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一、“互联网+慢病管理”主要模式分析慢性疾病的特点是疾病的缓慢发展和不愈延迟,因此其服务的规律,连续性和互动性是优先事项,以确保有效治疗。
包括人机交互、模式识别、信息日志记录和即时反馈在内的互联网+技术,有效补偿了传统的慢性病患者治疗方法,并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模式中。
1.自我管理及互联网。
传统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自身情况了解后,将学习信息,知识和技能,以改善生活方式,药物和行为等风险因素,监测疾病进展,预防疾病和减少并发症。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帮助医务人员为慢性病患者培养适当的自我管理技能,改善患者的行为,生活,情绪管理和学习管理,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信心。
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知识共享平台、连续病例登记、自动评估等功能,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同时提供患者友好型社区、实践指导等功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该模式易于使用,适应慢性病的特点,更与个体行为相关,已成为慢性病人互联网+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如医生高血压大夫、糖护士管理等主要是基于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依赖于病人自身,实施对病人自主性的影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通过社会效应和额外的激励来提高病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仍存在着病人意志力不足、管理过程和治疗过程的连续性、管理效果受限等问题。
2024年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范例(2篇)
2024年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范例一、背景介绍:慢性病是指病情进展较慢,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在我国,慢性病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管理慢性病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制定2024年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二、目标与策略1. 目标: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病痛和疾病对社会经济的负担。
2. 策略:a) 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b)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管理机制,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患者的管理。
c) 推动医疗服务的创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d) 加强慢性病监测与评估,及时了解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和管理效果,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具体工作计划1. 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a) 组织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b) 制定并发布慢性病健康教育指南,为公众提供科学、全面的健康知识和生活指南。
c)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帮助公众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2.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管理机制a) 建立全面的慢性病管理档案,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检查结果等,为医疗决策和治疗提供依据。
b) 设立慢性病管理中心,专门负责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c) 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实行多点管理,确保慢性病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3. 推动医疗服务的创新a) 建设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整合慢性病的相关信息和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b) 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患之间的远程咨询、监测和随访,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c) 支持和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管理相关科研和技术研发,推动医疗服务的不断创新和提高。
4. 加强慢性病监测与评估a) 建立慢性病监测系统,及时收集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方案
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方案根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病等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的要求。
同时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重点改革任务中明确,将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等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
2011年福建省卫生厅发布了福建省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方案,提出了福建省慢性病工作的要求。
现为推进我院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医院各部门的作用,推进医院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实现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
主要工作目标:(一)推广慢性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
建立以人群为基础,慢性病人为中心,社区—医院一体化的慢性病规范化治疗与管理服务模式。
(二)以慢性病人为中心,实施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和个体化的行为干预指导,实现全程、动态的疾病管理与健康促进,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及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疾病负担。
(三)全面掌握我院慢性病病人信息,综合慢性病人的病情及行为危险因素等实施分类管理,提高我院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率。
(四)明确我院(市直医疗单位)在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分工,提高医生、护士及专业防治人员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二、组织管理成立以医院院长为组长的“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领导小组”(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挂靠医务科,负责医院慢性病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事宜;专家组负责医院慢性病诊疗技术规范,指导我院及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慢性病规范诊断、治疗、干预和管理等。
三、患者的管理要以慢性病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无缝化、连续式的医疗、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一)发现发现患者是慢性病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为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必须加大患者发现的力度。
医院在诊疗过程中或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发现的确诊慢性病病人,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登记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病生活方式与行为干预模式新进展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全球的主要健康问题,也是我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是对一组起病隐匿,缺乏明确病因,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总的概括。
该病的4个主要类型为: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以及糖尿病。
其中,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
在2008年死于慢性病的3600万人中,有29%的人不足 60岁并且半数为妇女。
可以说,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和趋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上升迅速。
慢性病不仅是一类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在人群中做好预防并控制慢病的发展是一项艰巨且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本文主要对我国控制慢病实行的各类探索进行分析,展开论述。
1.国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及防治体系的发展过程
1.1态势严峻,面临挑战
根据WHO发布的《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报告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跟生命。
目前我国的慢性病患者人数超过2亿,并且由于慢性病的特点,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对较高,这直接引起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升高,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弱势群体往往会因病返贫。
国家的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2慢病防治体系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慢病防治策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
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1993年),此阶段重在关注慢性病的治疗,以临床医学为主;第二阶段(1994-2006年),政府在慢病防治中的责任逐步显现;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全国慢性病的防治体系逐步形成。
2.我国的慢病干预探索和研究
2.1 理论探索和研究实例
为了切实降低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减少卫生总费用,国内的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刘庆敏等探讨了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的综合防治中逐步实现医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王培玉等则对常见慢性病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包括三个方面;彭绩等学者发现了慢病管理模式的特点,并指出做好慢病防治工作的关键是领导重视、经费保障和健康教育;郭清积极探索和研究社区健康管理的HOPE(health,oorganization,promotion,evaluation)模式,提出需要建立并完善社区卫生组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社区层面实施“医院-社区牵手防治慢性病行动”,并以绩效考核的方式推动工作的实施。
上海市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实施“知己健康管理”,真正做到了疾病的三级预防;北京小汤山疗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健康疗养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干预模式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分级管理。
2.2 研究策略和理论体系
2.2.1 “二三九四”中西医结合慢性病管理模式
该模式不仅对心理健康,而且对生理健康也提供主动的,全面的,个性化的专业咨询和指导。
“二三九四”是两种体检、三种状态、九种体质、四张干预方法的简称。
其中“二”是指西医和中医两种体检,三是指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状态的干预和评估,九是指一种平和体质和八种偏颇体质的调理和评估,四是指运动、饮食、心理、中医药保健治疗四个方面的干预。
这一模式的实施需要依托一定的平台和有相关技术的支持。
2.2.2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
综合考虑现有社区健康服务模式和现有的物联网技术,提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多款感知终端样机和监护管理APP,并构建了功能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器。
该平台的设计和初步实现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好的管理工具及技术支撑,势必会有广阔的前景。
2.2.3 基于医疗联合体的慢病健康管理平台
医疗联合体的实施极大的丰富了现有的诊疗服务模式,促进一二三级医院均衡发展以及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在联合体内可以建立涵盖从个人健康管理到预防保健到诊断治疗的管理计划,节省患者支出,节约卫生资源。
2.2.4 加强社区服务,做好三级预防
慢性病的控制强调以社区、家庭、病人为主,实施以一级预防为主,一二三级预防并重的策略,逐步实现医院-社区-家庭的管理体系。
2.2.5 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慢性病健康管理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社会医疗保险制定出每年慢性病的病种平均费用以及合理增幅之后,按照“人头付费”的原则以低于原平均费用及增幅的费用,向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投保再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抗风险能力强,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经验不足,应该与慢性病健康管理公司的合作来满足慢性病患者的要求。
而慢性病健康管理公司可发挥自身优势,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增进他们的健康,从商业医疗保险机构获得利润分成。
,
三者之间的合作不仅实现了防治慢性病的共同的目标,又控制了慢性病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还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保障水平。
3.我国慢病干预存在的不足之处
3.1.1干预措施和干预部门单一
目前已知的干预措施中主要是以医学干预措施为主,忽略了政策、法律、经济等措施在慢性病干预中的作用。
而慢病防控也主要是卫生部门,忽视了政府部门的作用,缺少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
3.1.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法律保护
现在政府对于防控慢性病的政策不多,力度不够,未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这不利于慢性病防治政策的形成和出台。
慢病防治没有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防治工作无章可循,效果不理想。
3.1.3基层卫生服务亟待提高
目前基层医疗服务较为薄弱,服务的质量、效率及水平不高。
居民对其信任度不够,,导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率低下,其持续性的健康管理效率自然很低。
3.1.4民众对健康认识不足,社会引导不足
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多是电视网络和广告宣传,对健康的认识有失科学。
健康讲座,生活指导等形式鱼龙混杂,未能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4.总结
4.1需要政府重视及资金投入
慢性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年来,随着慢性病人的不断增加,防治认为任重而道远,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相关资金的投入,对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必不可少。
4.2建立一整套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居民健康信息,监测慢性病的发展和防控情况,不断调整慢病防治措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
4.3营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宣传教育,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人民参与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从根本上减少慢性病的发病。
4.4必要的法律支持
政策法律化能使政策更加具体、稳定和持久,使慢性病的防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使政策目标有法律的促进和保障。
4.5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总之,慢性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社会各个部门的协调,以此来推动持续长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