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囊》赏析

当初想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也是才刚读了这本书的前几篇,还没有完全读完,觉得有些内容能引起共鸣,所以就想推荐大家一起读一下。现在全部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并不能算一本尽善尽美的书。但细想下还是有些内容值得我们探讨一下的,所以就还是继续讲解一下这本书吧,毕竟,不完美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嘛!

首先介绍下皮囊的作者,蔡崇达。1982年5月27日出生,跟我们年纪都差不多,是福建泉州晋江人,作家、媒体人、创业家,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2013年创办男装品牌“单农”,已成为国内最具艺术质感男装品牌;首部作品集《皮囊》于2014年出版上市。

《皮囊》为蔡崇达随笔集,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部分作品曾收录于《一个》书系。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

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他的这本书可以从亲情、友情、故乡

以及所谓梦想四个方面去思考。

一关于亲情

描写亲情的这几篇文章,我是比较欣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阿太的那种豁达,父亲因病痛的各种挣扎,母亲的倔强,可能也是跟我的经历有关,我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我的祖辈、父母辈们的身影,好像我从前不能理解的他们的一些想法、做法,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作者对于亲人的理解,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父母辈们,更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

关于阿太——一位经历了几代人的生死,一个活到99岁的外婆的母亲,拥有着一般人所难以做到的“舍得”情怀,也是从她的话里引出了我们本书的标题“皮囊”,阿太常说的话就是“肉体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豁达的阿太早早的就看透了肉体与欲望的本质,所以才活的比很多人都轻松,活的也比很多人都长久。也许,真正的长寿者都有一颗凡事豁达的心态,只有看淡了各种欲望,才能不被此拖累,活的更加轻盈。

关于父亲——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部分。就像前文序中李敬泽写到的一样,“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就失踪了,不是去了远方就是面目模糊,他不再是被尊敬、畏惧、审视、反抗的对象,他直接被屏蔽,被搁置在一团模糊的影子里。”作者作为80后,又重新将父亲的角色在文字中刻画,而且是被反复

的刻画着,为生计奔波,生病了为了重新站起来挣扎着,争取着自己的尊严,失败了,最后退生为孩童,离去。在这里,父亲的影像又回来了,活生生的在我们眼前。说实话,可能在我们这辈人的眼中,父亲的角色远没有前几代人那么伟大,老一辈的父亲们打江山、战饥荒、开辟新中国……多多少少都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留有他们的身影,都有着许多的故事。而到了父辈这里,生活稳定多了,但却不足以为我们创造出生活富足的童年,等我们成年了,他们却变的年老而显得没有太多能耐,似乎父亲的形象远没有那么高大了。然而,在作者的文字里,父亲还是父亲,即使是身体不便了,但灵魂依然是高大的,不被病痛所打倒的,父亲身体半边瘫痪了,仍然坚持拄着拐杖一步步的挪着,甚至台风天都要坚持出去,就为了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虽然这没能成为现实。

关于母亲——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母亲在我们的记忆中,多数都是温柔而又刚强的,每天在家里忙忙碌碌,操持内外,仿佛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文中的母亲也是那样一个让人敬佩又同情的妈妈,在父亲倒下的岁月里,独自一人撑起家里的一切。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她对于建房子的那种执念,家里的老人,像我的婆婆,以及我妈,她们好像对在老家建房子

都有那种类似的执念,我一开始很不理解,觉得房子在城里买岂不是更好,等他们老了说不定都要跟着我们过,为什么执念于要在老家再建那么一处房子,可能都住不了多久。看了文中的母亲,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他们这一代人苦惯了,也苦怕了,常年奔波劳累,为的不仅仅是过上好日子,还要在众多邻里乡亲前面抬起头来,你在外面过的再好,再享福,在他们眼里也都是没用的,只有在自己日日生活、付出过的老家站起来了,那才能在心里面感觉是站起来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成功了以后都要荣归故里的原因吧。

二关于友情

作者写了《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这几篇,个人感觉没有前几篇写亲人的时候那么的让人容易有认同感。可能是作者那种对自己所谓的朋友类似于旁观者的写作方式,以及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有些置身事外的态度,都让人忍不住的思考所谓的“友情”这个词的重量。难道只有当彼此都在共同进步,相互有所助益的才能称之为所谓的朋友,而当朋友有需要时却不愿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厚朴在绝望之际,给远在北京的所谓朋友打去救命的求助电话,却被自己拒绝。被他称作为“我的兄长我的老师我的挚友”的成刚,虽然描述不多,但也写到“在我父亲刚刚去世的时候,他常常打电话给我鼓气”,但就是这样的朋友,在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多次挂掉了对方的电话,以至于到对方去世都不知道挂断的电话是对方想要说些什么。

在我看来,友情这一篇可以归结为两个词“感谢”与“致歉”,感谢于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的这些人,阿小、文展、厚朴和成刚等等,以及文中未提到的那些人,这些人都曾经真心的与作者做过朋友。致歉于未能在朋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致歉于在朋友的光辉消散时,以一种旁观者甚至是批判者的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真心的接受朋友的普通与平凡。这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慢慢沉淀下来的这些朋友,自己是否也曾取而不赠,那些彼此错过的朋友,是否也曾吝于相助,答案是有的。

愿我们的朋友都能被善意以待,愿我们的朋友即使因为时间、距离各自远去,在想到我们的时候,脸上仍能洋溢着幸福微笑,回忆我们曾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所以,我们似乎不能以道德的标杆去绑架作者,毕竟他也是一个凡人,也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一代人,也会犯错,也会迷茫,只是他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而我们可能只能将这种遗憾默默留在心底。

三关于梦想

通过蔡崇达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他是一个相对比较早熟的人,在《天才文展》和《厚朴》这两篇短文中,都有提到他在读高中时就善于思考各种问题,一上大学起,就给自己制定了各个阶段的目标,赚奖学金、打工、实习……并一步步去实现,文展、厚朴也同样怀揣梦想,朝着自己的梦想做着不同的努力,或跌跌撞撞,或头破血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成功了,譬如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