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要求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为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入门写作的法宝、钥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对其的兴趣。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1、感人文章激其兴趣在教学作文之前,我们可以先用情感渲染激起他们的兴趣,也就是选取别人的一些感人文章最好是选取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文章,我的做法是选取本班学生获奖的作文或发表在杂志报刊上的作文在课堂上展示给全体学生,这样更有说服力,让他们来品评,让他们获得感触:这故事真感人哪!这文章写得多好啊!以情促其内在的一种写作欲望:我也要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我的作文也能发表获奖!
2、教学作文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学习过程中最怕的任务之一。
不少学生害怕写作,不愿写作,所以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障碍,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功地跨出写作的第一步。
所以教师在教学作文时,遵循一定的规律,起点要低,难度要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3、通过课堂展示激发兴趣,提高兴趣
在每一次完成作文批改后,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拣选出来,打到电脑里。
等到作文课时,投影到大屏幕上,当成范文展示给其他学生分享。
分享过程中,老师点评作文的优点,精彩之处,并及时总结写作方法,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样一方面使自己的作文成为范文的同学信心大增,写作热情也随之一步步升温;另一方面使其他同学燃起羡慕之意,也想有这样的机会展示在大家面前,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赞许。
而想要获此
“殊荣”,就必须好好写作,写出好文章。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兴趣无形之中就萌发出来了。
二、培养学生阅读摘抄习惯,积累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
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
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语文作业不妨这样布置,每天让学生做一些阅读赏析、摘抄词句的作业,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也与日俱增。
在寒暑假的时候,教师指定一些课外名著给学生读,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
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摘抄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并写上简单的赏析或是体验感触,到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三、“秀”出个性
怎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培尖补差因材施教,这里就有个掐时间的问题。
我是这样做的:根据作文批改后的学生情况,每周确定2到3人,利用每天大课间单独辅导。
对那些表达能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多作一些选材角度、思维方向、立意技巧、谋篇方略上的点拨;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多作些审题思路、选材角度、结构入格、语言表达的指导;把历年中考满分作文印发给优秀学生,让他们学习如何取得考场满分作文;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多作一些记叙要素、结构入格的要求,分层指导学生写作,既保证了优秀学生作文能得高分,一般学生作文能够得到提高,又能使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作文能得到基本分,一举三得,这样逐步向“我手写我心”的境界靠拢。
四、有“模”可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
一。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先仿写句子,再仿写片段,最后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五、循“练”渐进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
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方法。
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皆可记下。
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不断提高。
我还借鉴某些名家的做法,先定出训练计划,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列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然后针对这些训练点专题化训练。
训练点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训练点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
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训练点作比较具体的示范。
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
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文从改中出”,传统的作文批改,常常是教师“精批细改”,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工作量大,苦不堪言且效率低下;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只能一塞了之,造成改与不改一个样。
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具有明显的好处。
学生批改作文比老师认真仔细,大部分学生对
同学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老师批语的关注程度,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例如:教育名师魏书生要求学生从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中心、选材、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十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这是有借鉴意义的。
互批的方式也可多样,如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学生还可进行自评,针对同学的评语再阅读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的评改观点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作文要求的认识,取长补短,提高能力。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
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次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
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训练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经过“五步走”训练,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遇到征文比赛也能积极参加了,并且在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学生的习作热情得到了激发,不少学生的习作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
以上这些做法,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也比较稚嫩。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
在这项工程中,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朗读的几点做法
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邓玉凤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
关注生成,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所谓生成性朗读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各种预设。
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不断生成。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到语文课堂的活力。
这样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生成性朗读教学,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应进行有效预设,准备生成
教学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朗读目标基本不变,朗读内容基本不变,朗读重点基本不变,朗读流程基本不变。
同时必须认识到,课堂又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课堂所有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
教师要为朗读的有效生成做好如下设计:
1、在朗读的内容上寻找生成点。
(1)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三维教学目标的生成点:a、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如时代精神,人生价值,人生智慧的感悟;b、知识与能力的生成点:如词句的感悟与积累,篇章的整体把握与诵读等;c、方法的生长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质疑的方法,
比较揣摩归纳的方法等。
例如:《变色龙》这篇课文,其生成点可以从下列三方面分析:a、情感态度生成点:奥楚蔑洛夫因为小狗的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的“变色”,我设计一个“奥斯卡”奖项,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四个学生读的申请并茂,获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而且还解读了奥楚蔑洛夫的思想性格,这是绝好的情感态度的教育资源。
b、知识能力生成点: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反复出现: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样过。
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不同的学生读,体会这句话的作用。
c、方法的生成点:品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让学生扮演小伙计,揣摩心理描写体会孔乙己的地位,做一做“排、摸、坐着这手”等动作体会孔乙己的心情处境,边读边揣摩,这样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究性朗读,获得了正确而丰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能。
此外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欣赏语言的神韵,在熟读背诵中积淀语言的材料,在读思结合中完成语言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
(2)教师要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材、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教师也要把握好这些“生成点”,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朗读方式,生活有怎么样的体验,解读中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朗读会出现什么错误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
(3)教师还可以从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中去寻找生长点。
如,课文背景的补充,与课文同题材不同思想的文章进行比较,或与课文同思想不同题材不同表达方式的比较等。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意义的朗读必须是三维教学目标的体现,这是由新课程所决定的,更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必须定位准确。
朗读过程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每篇课文的特点及朗读基调制定。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
(1)选择朗读内容。
并不是每一段课文都要反复朗读,甚至熟练成诵,教师要重点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2)选择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指名读、一个接一个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也可以范读指导。
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一节课中范读不可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可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烘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处。
(3)创设朗读情境。
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之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在课文语言与学生个性化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的互动中,深入到文本之中,在这样的境界里学习语言、用语言。
情境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利用插图等,激发兴趣,虚拟情景、模拟角色等方法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情境要灵活创设,不拘一格。
二、在学生“尝试——质疑——体验”过程中生成
1、在尝试中进行生成。
尝试的思想,自古就有之。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道出了尝试的普遍性。
从语文课堂的生成角度看,如果学生各方面没有生成,教学就失去意义,这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在”教大于学“、“教等于学”的情况下,虽然学生有所生成,但生成度不高;在
“学大于教”的情形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就产生了质变。
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到目标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朗读,还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课堂上、回家后都应让学生朗读,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没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在质疑中进行生成。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的教”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进行服务的,语文课堂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提问,采取让学生质疑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在课堂上,我们在开始讲一篇文章时会轻易忽略质疑环节的设置,所以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会强迫自己接受课文的内容,而不敢大胆地问一问这是为什么,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发展。
可能也会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单纯地在讲课前,预习生字,读读课文,而不会想到课文会有哪些内容是自己读不懂。
这些都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知识的生成。
学生大胆质疑后,教师把这些新生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新的教学生长点和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不顾。
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
教师应针对学生问题集中的关键部分进行重点讲解,使问题突出,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局面。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在兴趣的基础上,老师加以引导,给学生说明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讨论意义的问题。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质
疑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当然我们训练学生质疑的水平,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在体验中进行生成。
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进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在体验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在体验中进行思索,在体验中进行创造。
如朱自清的《春》,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轻轻抚摩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之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合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体验型朗读教学要十分注重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朗读,能真切地感受语言情感,全身心地去拥抱语言,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范进中举》中有范进中举发疯这一段,为了让学生深有体会,理解到范进的心理,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看到范进是什么样子?他在说什么?他做了什么?别人在做什么?如此的问题情境,就把语言的领悟、理解,感情的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朗读达到情真意切的境地,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有效生成。
三在老师与学生共同对朗读的评价之中生成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应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等。
”
1、教师的评价。
教师评价语言的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
在学生读完后,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论地说“你读得真好!”、“你真棒!”、“你读得真有感情!”或者“你读得真流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
“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了。
”“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
”“你把语气读出来了,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加好了。
”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循,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
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会有进步。
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绝不可用生硬的语言一口否定,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易,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经过努力,改正原来朗读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朗读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2、学生的评价。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已经不能适应生成的需要。
评价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
学生的评价可分为自评和互评。
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读得怎么样,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
如老师在学生读出奥楚蔑洛夫脱军大衣的尴尬心理之后,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得好呢?”学生沉思,终于有所体会。
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互评也是很有必要。
生生互评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你一言,我一语,甚至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新的教学内容在动态中生成。
学生互评,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朗读评价中提高了语言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发展,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在学生自评、互评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教师应当加以引导,在营造学生宽松、良好的评价氛围的同时,对评价者进行二度的评价,及时鼓励表扬他们会评价别人和自己。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朗读的生成,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综上所述,生成性朗读教学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充分生成。
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朗读教学从生成的高度去思考,去探究,在课堂中多一些投入,多一些激情,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和谐、生成的课堂内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总之,一句话,朗读教学要关注生成。
“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
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才能生机盎然!
2014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