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失街亭教案(实用文本)
2024年失街亭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失街亭教学教案范文正在广泛实施。
这套教案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失街亭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失街亭教学教案范文将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拆分成“知识模块”、“认知模块”、“逻辑思维模块”和“实践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补充、对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师按照模块化的教学结构,将课程拆分为独立的知识点,让学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被充分尊重,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和思考。
在失街亭教学教案范文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自主思考,找到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想。
此外,失街亭教学教案范文还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通过实战演练、科技应用、工程设计等实践行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实施方案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灵活采用,来适应不同年龄层学生的发展和知识特点。
此外,失街亭教学还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延续到未来。
失街亭教学教案范文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
这套教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实践、创新的结果,值得广大教育者和学生借鉴和参考。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失街亭》的相关内容;(2)了解《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分析并评价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和马谡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的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人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3)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2)分析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和马谡的性格特点;(3)体会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对《失街亭》中古代军事术语的理解;(2)对诸葛亮用人策略的深入分析;(3)对马谡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原文;(2)要求学生掌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用人策略;(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4. 深入解读:(1)分析马谡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悲剧原因;(2)引导学生从马谡身上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人才。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失街亭》原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
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
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
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
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失街亭》【一】教学目的熟悉故事情节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解析教学过程一、点拨《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
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
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
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
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
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结构图解一、情节的开端再叮咛孔明遣将(1-2) 立誓言马谡领命二、情节的发展套兵书屯军山顶(3) 拒谏言留下隐患三、情节的高潮探虚实司马布阵(4-6) 被围困街亭尽失四、情节的结局想补救为时已晚(7) 回汉中前功尽弃五、情节的尾声明军纪泪斩马谡(8-9) 思先帝孔明责己。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重点)4、探讨“失街亭,谁之过” ?一、导入新课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简要叙述街亭一役的历史背景话说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奉先帝之命,精心治理蜀国。
为了安定南方,采用马谡攻心为上之计,七擒孟获,使之心服口服。
又为了离间曹魏君臣,采纳马谡反间计,挑泼曹睿和司马懿的矢系,使大将司马懿被迫解甲归田。
在此前提下,诸葛亮又率兵攻取陇西三郡,为北伐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可以说,当时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最终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呢?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
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尖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那么,“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发言、讨论: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
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LU 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
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
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过度: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 个人物 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x文档全文预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x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文章讲述了诸葛亮失守街亭,马谡因骄傲自大失去街亭这一重要地理位置,导致蜀军战局不利的故事。
文章通过这一事件,揭示了战争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将领的职责和能力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街亭之战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课文中提炼出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中的责任问题,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街亭之战的历史背景。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街亭之战的战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对生字词进行标注。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分析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将领在战争中的责任。
4. 实例分析:以其他历史战争为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因素,以及将领的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战争中的地理、心理、谋略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课文《失街亭》2. 战争中的地理因素:地形、交通、水源等3. 战争中的心理因素:将领的心理素质、军队的士气等4. 战争中的谋略因素:战术、计谋、兵力部署等5. 将领的责任问题: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对军队的指挥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街亭之战中战争因素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答案:街亭之战中,地理、心理、谋略等因素都对战争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蜀军因失去街亭这一重要地理位置,导致战局不利;马谡因骄傲自大,导致军队士气低落,最终失守街亭。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失街亭》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讲述了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攻打街亭,因用错了将才导致战败的故事。
本章节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概括《失街亭》的故事情节。
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主要特点。
能够领悟故事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正确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失街亭》故事情节的概括与理解。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复杂的性格特点分析。
故事情节中隐含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及《失街亭》的故事情节。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相关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人物。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师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水浒传》其他章节,了解梁山好汉的故事。
3. 思考《失街亭》主题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阅读量、思考深度和写作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相关知识。
o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及文言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o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o鉴赏文中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刻画等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智谋较量,增强对智慧和勇气的向往。
o感受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和命运,培养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难点:鉴赏文中的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原著节选、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o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有哪些经典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o介绍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o简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o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成语。
4.情节梳理o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诸葛亮派兵镇守街亭、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
5.人物分析(诸葛亮、马谡)o诸葛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决策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o马谡▪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马谡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决策失误。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o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何?2.战争描写分析o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语句,分析战争的规模、战术和结果。
高二语文 失街亭教案 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语文失街亭教案人教版1. 导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
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2. 复述情节:下面请几名同学复述一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注意我的要求,先讲一讲街亭战役之前情节。
如此,逐一补充明确: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
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
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
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
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小结: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那么如果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来看,应当如何解释?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
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3. 分析人物:根据对以上情节的分析,我们判断一下,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先看马谡,我们仍然联系情节来看,街亭最终失守,从写马谡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由此我们评价一下马谡这个人物形象。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失街亭》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失街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通过阅读和解读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4.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通过阅读《失街亭》并进行问题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讲解《失街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2.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教授诗歌韵律和格律的基本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体会其中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细节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1.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启示。
第三课时:1.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阅读一篇与《失街亭》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感悟的文章,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小组讨论和分享对彼此作品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听课笔记和参与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记录课堂笔记。
2.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写的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
失街亭教案_5
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2、通过鉴赏细节来概括人物的个性3、归纳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4、讨论:失街亭,谁之过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文,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
一课时完成,重点分析马谡的个性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然后再运用此方法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其余知识可在课前预习中通过布置完成“自读提示”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音乐结束后开始上课。
要求学生说说听歌时想到些什么?然后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二、结合“自读提示”,整体感知相关内容。
1、教师简介《三国演义》,然后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2、简介《失街亭》三、指导学习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大屏幕展示)(二)依据目标1、2,分析马谡的形象,品味马谡的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
1、师:《失街亭》是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在《失街亭》中,大家觉得哪一个人物的个性最鲜明?为什么?2、师:你觉得马谡这个人有些什么样的个性?能在课文中找出证据吗?3、师:作品中直接描写马谡语言情态的内容有哪些?4、除了这些直接描写之外,节选部分的内容中有没有间接描写马谡的地方?(三)细节赏析:1、马谡的个性最集中的体现在了哪一个动作神态上?2、文中写了马谡的几次笑?组织齐读这三句话。
3、你觉得这三次笑的内容有何区别?4、马谡一笑再笑的结果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马谡的“自缚请罪”?5、换个角度想一想,马谡有没有可取之处?(四)分析诸葛亮的形象1、《失街亭》中的诸葛亮和你在别的文学作品中看到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之处?2、本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3、通过本课,你觉得诸葛亮有哪些个性?(五)小结:1、课文写诸葛亮和写马谡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何写的?2、你是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哭”的?有没有做戏的成分?四、拓展训练讨论:失街亭,谁之过?五、课文总结1、简单回顾教学目标2、提出从本课中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六、布置作业[1]。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目的要求1、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3、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正确处理原则:赏罚重明,死搬教重危害大二、教学重点:1、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继情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孔明任用马骏守街亭四、教学方法:1、分析研讨法:理解课文大意、结构、刻画人物方法。
2、知识潜移:分析人物形象3、辩论法:拓展思维五:教具准备:多媒体《三国演义》VCD光盘失街亭部分,主题曲录音带六: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插曲,让学生感觉歌词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想法。
(雄浑、苍净、时事变迁、感叹英雄……)众多英雄中,孔明是智慧代称,让我们学习《失街亭》更入地了解孔明(二)简介作者(出示、字幕)(三)关于《三国演义》:1、成书2、内容3、艺术成就(请细内容见字幕)(四)简介与课文相关内容街亭子之成以前情况。
孔明蜀国力强盛后,四面出击,要完成统一思统(五)在预习基础上,疏理课文内容、结构1、分组讲述故事,根据以下提示分为4组展开讨论,然后4位同学复述故事① 孔明是如何调兵遗将的?② 马谡是如何据守街亭的?③ 街亭之战的经过如何?④ 街亭失守后,孔明做了哪些工作?2、、根据以上复述,理解文章结构、思路(守——失——斩)(六)理解基础上因前两单元学习的方法分析欣赏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方法技巧、1、分析孔明的形象性格。
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性格的(大屏幕显示孔明调兵遗将片段和挥泪斩马谡片段)2、你认为马谡其人如何?(大屏幕显示马谡请命、守街亭、请罪片段)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七)知识拓展:讨论如下问题,各抒已见1、失街亭,谁之过?2、学习本文后的感受?(八)抓主要方面归纳总结1、定好线索抓主要人物学习归纳课文组材方法:通过生动的情节语言侧面烘托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九)布置作业:1、写读后感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孔明街亭马谡开端调兵遗将…… 守……请缨守街亭发展高潮…………失……街亭交战结局撤兵奖罚分明… 斩……请罪丧命。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一、教学目标 1. 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
2. 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形象。
3. 了解并掌握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 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分析诸葛亮“三嘱”、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补充经典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五、教学思考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
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六、学生活动1.分析讨论,归纳文章主人公孔明、马谡的性格特征。
2.小组合作,讨论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课间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进入氛围。
(一)导入听着这首《西江月》,看着那江水东去,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们上学期学的词?(学生的答案不一,可抓住其中和课文内容相近的内容学习)是啊,江水东去,带走了英雄事无限,可是江水带不走后人的评论与思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街亭,走近英雄。
(二)释题《失街亭》 1、谁失街亭?(只要相关即可)2、街亭为何而失?(学生的答案很多,可适当放开)同学们找的很准,具体地说,街亭是在马谡手中丢失的。
(三)分析语言,归纳人物形象马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先请同学们阅读 S1-4,找出相关的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并归纳其形象特点。
1、岂一街亭不能守耶?马谡 2、笑“丞相何故多心?” 3、笑王平“真好之见……片甲不留” 4、笑司马懿胆小(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纸上谈兵、目中无人)师:马谡真的一无是处吗?提示:战前(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战后(自缚请罪、勇于负责)“丞相诸事尚问于我” (挺身而出、勇于负责、颇有才干:谋士)总结:评价一个人要全面。
失街亭教案(篇五)
失街亭教案
教学过程:
一、从《出师表》说起,孔明要完成先帝的大业而六出祁山,从“斜谷”进军,最怕的是敌军从街亭背后抄断,绝其粮草。
二、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三。
分析马谡为什么不能守住街亭。
1。
轻敌-------语言描写(三笑)-----性格(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
2、用兵错误----行动描写------纸上谈兵、死守教条
3。
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
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
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4、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
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四。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
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
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1]。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二、解题1.介绍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介绍《三国演义》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自读课文,要求:用章回体形式给给课文四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四、讨论交流“失街亭,谁之过?”要求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示例:(一)“马谡说”――刚愎自用、麻痹轻敌Ⅰ.理1.他人评介司马懿――“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2.自我展示①开端(马谡领命)语言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颇知兵法......;岂不能守”∕“......;有何惧哉?”②高潮(街亭失守)神态“笑”的对象“笑”的原因“笑”的内涵人物特点诸葛亮周密部署重兵把守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麻痹轻敌自视甚高王平王平建议笑王平女子之见,庸碌无能纸上谈兵刚愎自用司马懿司马巡哨笑司马时运不佳,胆小怯弱骄狂自大Ⅱ.小结马谡失误,误扎了营盘;马谡失察、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
(二)“诸葛亮说”――识人不深用人不当Ⅰ.理1.内外置评司马懿感叹:“......;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责:“......;吾之过也”∕“......;深恨己不明......;”2.采取措施没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谡受命时流露出来的骄狂情绪加以注意,终酿成大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高二语文:失街亭教案(实用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高二语文:失街亭教案(实用文本)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
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研究性阅读:失街亭谁之过。
[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提问: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结合课前的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明确: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而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而又严于自责的诸葛亮形象。
(1)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集中表现了他的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
他根据探细提供的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
他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所以他派出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又嘱咐“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些都说明他处理军务精明仔细过人。
尽管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责诸葛亮。
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敌方了如指掌。
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了解张郃的勇猛善战,估计到战争总是有胜有败的,主帅不仅应有取胜的安排,还应有应付失败的准备。
这又是他的谋略高人一等之处。
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去屯兵扎寨,准备引兵援救街亭。
又派魏延屯扎军队于街亭之后,总守汉中咽喉,又派赵云、邓芝出疑兵,惊扰魏兵军心。
准备自统大军去取郿城,命姜维做先锋,兵出斜谷,以打开进攻长安之路。
这个计划比较周严,战争形势顺利,则可进兵长安;形势不利,万一街亭失守,陷于被动,仍可保存实力,退回汉中。
通过作者所写的诸葛亮调兵遣将的场面,足以初见他的深谋远虑了。
(2)用侧面衬托的写法,写诸葛亮料敌如神。
主帅在战前的计划、部署,必经战争实践的检验。
这里的侧面衬托有:①是用司马懿之口来赞扬诸葛亮。
司马懿早估计到蜀兵必从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进军,于是令司马昭探路,果然见街亭有蜀兵把守。
他慨叹地说:“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马谡的失败来衬托。
马谡失守街亭,在于不听诸葛亮的军令。
诸葛亮曾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而马谡狂妄自大,不以为然。
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兵,他却在山上屯军,犯了兵家的忌讳,让司马懿钻了空子。
本来司马懿晚到街亭是难以取胜的。
但偏又侥幸取胜,更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③是写高翔轻敌,想依靠夜间劫寨轻而易举地夺回街亭,结果被司马懿偷袭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
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军只有退往阳平关。
这又证明了诸葛亮对列柳城、阳平关两地在战争中地位重要的估计正确和调兵遣将的恰当。
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军的极大被动,幸亏魏延守住阳平关,不然处境更为困难。
以上从三方面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诸葛亮面对逆境能审时度势,干练从容,达到保存实力的预期目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
当他听到“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以后,首先是自责“此吾之过也”,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怨天尤人,紧接着便有计划地安排撤退。
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
首先是命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为疑兵,掠扰魏兵,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击蜀军。
其次是命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使蜀军能顺利退回汉中,可见诸葛亮面临危险而方寸不乱。
再次是密令大军收拾行装,以备启程,又命令马岱、姜维断后。
战争的进程证明,魏将曹真闻听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赶。
马岱、姜维领伏兵杀来,立斩魏军先锋陈造,曹真引兵逃窜。
他们断后获胜,为蜀军赢得了从容退却的时间,能够连夜皆奔回汉中。
最后是有计划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和姜维老母。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胜能取、军败能退的从容干练,在撤退时力争主动,更见其谋略超人。
(4)写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责己。
他在《出师表》中就曾陈述过赏罚严明的治军方针。
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体现。
赵云、邓芝英勇挫败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诸葛亮亲率诸将出迎,给赵云、邓芝极大的荣誉,可见他治军有道。
“挥泪斩马谡”说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二、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1.提问:本文是如何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明确:本文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过“三哭”和“三笑”来体现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极富个性的语言的。
作者通过马谡的“三笑”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他一笑孔明“多心”。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在他看来,诸葛亮严密的布置是多虑的,诸葛亮也是庸人自扰。
既然在他眼里丞相都是可笑的,对副将王平更是不屑一顾了。
所以他二笑王平无能。
当王平给他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他对王平的态度轻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他三笑司马懿胆小。
当司马懿亲自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如若来围山,定叫他“片甲不回”。
他的口出狂言,他的自鸣得意,他的盲目自大通过他的“三笑”暴露殆尽,也只有这样一位狂妄自大之人才会有如此的语言和神态。
故事“斩马谡”中诸葛亮有三次不同的哭。
第一次马谡悔罪后,诸葛亮“挥泪”道:“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反映了诸葛亮当时复杂的心情。
第二次是蒋琬为马谡求情后他“流涕”说“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他的欲罢不能的心态显露无遗。
第三次是当武士献上马谡首级后他“大哭不已”。
结合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他悔恨、内疚、痛惜、哀思之情的总爆发。
通过诸葛亮的“三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独特,语言运用的精练。
(解说:此问题原本是两个题,通过“三哭”和“三笑”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也可分成两个问题。
)2.在本课中,诸葛亮有三嘱、三哭,司马懿有三探,马谡有三笑,街亭鏖战有三折三起,试体会《失街亭》中“三”的妙用。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
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层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全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研究性阅读1.失街亭谁之过①提问:关于失街亭,有人认为责任在马谡,也有人认为责任应归诸葛亮,你们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②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失街亭是马谡的过失,他应负全部责任。
诸葛亮“言未毕”,他便抢着说“某愿往”,并且置诸葛亮强调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于不顾,口出狂言:“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显示出他的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自量力。
俗话说“骄兵必败”,他如此骄傲狂妄,目空一切,焉能不败。
到了街亭之后,又目中无人,笑诸葛亮“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又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当自己军队失败之时,却不能压住阵势竟然临阵脱逃,这样一个人,责任自然在他。
学生乙:我认为街亭之失,责任在诸葛亮,因为他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重才而用,明知街亭乃“吾军之咽喉”,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却未能有效地阻止急于争功的马谡。
并且,他用人而疑,派王平相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再派高翔接应,又派出魏延去街亭之后屯扎,再又派赵云、邓芝以为疑兵,明知派一个人又派一个人都不能胜任,何不慎思深虑再作决策。
因此街亭之失,诸葛亮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丙:我认为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谨慎抉择。
这可以从以下两个事例中看出:(1)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发表过较高明的军事见解。
他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2)诸葛亮顾虑司马懿深有谋略,认为他是“蜀中之大患”。
马谡曾为他出反间计,密派心腹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更伪作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各处,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杀掉他。
结果,反间计取胜,司马懿被削去兵权放归田里。
根据以上的两件事,可以看出马谡并非庸才,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他的反间计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诸葛亮对马谡是赏识的。
街亭失守完全是马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轻敌的结果。
因此,不能因为街亭失守就认为诸葛亮用人不当。
2.《失街亭》可借鉴之处学生思考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黑板上,教师整理。
①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②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③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④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⑤用人时要尽可能做到全面而准确地考虑。
四、课文总结《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善写战争,结构宏大。
《三国演义》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五、布置作业课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延伸阅读赏析《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空城计”。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