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城市化 (第一课时)
2.3城市化(第一课时)ppt
起步 早晚 早 晚
目前 发展 速度 水平 慢 快 高 低
目前城 目前所 市人口 处阶段 比重
发达 国家 发展中 国家
75﹪ 75﹪ 后期 以上 40﹪ 初期、 40﹪ 初期、 以下 中期
练习四:阅读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练习四:阅读案例4 将下列数字填入合适位置。 将下列数字填入合适位置。 人口增长微弱, ①逆城市化 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 城镇数目迅速增加, ③城镇数目迅速增加,城镇人口比例提高 出现郊区城市化; 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
郊区城市化
中心城区
逆城市化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
易混辨析: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易混辨析: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练习三: 练习三: 根据图示和教材图2.19文字信息,判断下列 文字信息, 2、根据图示和教材图 文字信息 判断下列 关于逆城市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关于逆城市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逆城市化的人口流动方向与城市化相反。 A、逆城市化的人口流动方向与城市化相反。 逆城市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B、逆城市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C、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大城市城区环境恶化。 ①大城市城区环境恶化。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②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交通通达度越来越高。 ③交通通达度越来越高。 D、逆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 降低的表现。 降低的表现。
2、读图2.17: 读图2.17: 2.17
从人口迁移角度,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推力和拉力分 从人口迁移角度,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推力和拉力分 推力和拉力 别有哪些? 别有哪些?
3、读教材P32第一段: 读教材P32第一段: P32第一段
城市化教案第一课时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学生读书归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教材图表P33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该图的纵坐标是城市人口比重,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读图思考归纳)
P31读图思考
图2。17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
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4.城市化的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教学后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城镇化 教学设计第1课时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1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基本构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节的内容可以分为“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城镇化的利弊”“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三个部分,可以分为2个课时来落实。
第1课时完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下,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这就对学生分析相关图、表、文资料提取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但这个目标需要通过资料的运用来达成。
在了解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之前,应该先对城镇化概念有个简单的介绍。
不同地区可能处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城镇化的差异性,根据课标要求的“不同地区”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呈现两个及以上地区的城镇化资料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剖析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能力。
在认识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同时,还要归纳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第2课时完成“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和“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条课标的内容。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课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城镇化的利弊,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且能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条件下,说明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城镇化的利弊观点,也要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利弊两方面都要考虑到。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渗透在整个必修二教学中的,结合本节内容,可以做适当的教学安排,行为条件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具体到本节内容就是探究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
行为动词是探究和了解,在说明城镇化过程特点和利弊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2.3城市化PPT
城市环境问题
①中心区人口密集 ②交通拥挤 “城市病” ③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 ④地价房租昂贵 ⑤就业困难 ⑥社会不太安定
城市环境严重污染
逆城市化
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产业:商业和制造业向外扩散 市中心 区衰落
一、城市化的含义
概念:
人口 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 推力因素:农村__增长快,对__压 人口 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 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社会福利保障 就业机会 拉力因素:城市___多,城市_ __程度高,城市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捷.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水循环的影响 (4)对气候的影响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要 素 地 形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 影响
评
价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 容易水土流失、滑坡、 造,使之趋向平坦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 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 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 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 易使城区在暴雨时排水 市政建设破坏了河网系统, 使城区水系十分紊乱。 不畅,造成地面积水, 残留河道污染
城市化问题及表现形式
城市化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学案4: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2.3 城市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如何解决不合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学法指导】图表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法【学习内容】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其中主要指标是:(4)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图例。
)P35对照2。
18和2。
19,分析图2。
2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6.读“图2.26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填充:(1)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 %,1965年为 %,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的年份为年,2005年达到 %。
教学设计6: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2.3 城市化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3.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4.掌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5.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定义和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
2.通过对“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关系应和谐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主要标志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教学难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第一课时城市化及进程【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的外部形态及城市的内部结构,那么,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读P31图2.16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有哪些变化?〔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②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板书〕1、城市化的定义:〔过渡〕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城市化还有哪些标志呢?〔点拨〕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过渡〕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思考一下这些变化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口向城市移动的呢?〔板书〕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7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2)推力:指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差;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城市化》教案(1)(1)
城市化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南京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南京市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南京市政府提出建设南京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他们之间的阶级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四、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教学难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六、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第一课时)一、地理课程标准分析课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课标的讲授应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而又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所以依据本条标准,应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进行概括;教学时也应从实际资料入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便于学生对资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上一节学习的"城市空间结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解剖城市的内部结构。
本节教材内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扣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确城市化内涵是学习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基础,弄清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内涵”这部分内容介绍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其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解释,因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最好运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这部分内容讲述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三个特点,可通过相关图表的分析,转绘成其他形式的图,再加以分析、讨论、归纳而得出。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但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可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注: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第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将通过城市新旧图片比较,视频展示先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通过吴忠市人口变化图、产业结构变化图的展示讲解,加深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共25张ppt)
城市化阶段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水平 低
较高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缓慢 快速
规模小,扩展较慢 布局较杂乱
规模迅速扩大,出 交通拥堵、环境
现城市带
恶化等
16/23
案例2——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自城市化阶段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低 较高
高
缓慢
规模小,扩展较慢 布局较杂乱
8
2.城市化的驱动力
观察图2.17,说出城市化的驱动力有哪些?
拉力 推力
2020/5/28
9
3.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思考:为什么深圳的发展如此之快?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
城市
经济
带动
2020/5/28
10
4.城市化的意义
(1)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改变了聚落形态;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及价值观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 第1课时
2020/5/28
1
第三节 城市化
第1课时
2
2
一、城市化
2
3
1.城市化的含义、标志
观察图2.16,回答:
(1)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 (2)图中新增了哪些城市?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0/5/28
4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2020/5/28
(╳ ) (╳ ) (╳ )
(√)
25
1.时间差异 2.区域差异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第一课时-中图版必修二
29.2%
42.6%
46.6%
51.8%
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
二战以后, 世界城市化速 度显著加快, 城市人口比重 迅速上升。
根据课本P33下面的图表数据,画出 1950-2010年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折线图。 A组:城市人口,B组:城市化水平。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进入后期阶段。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 郊区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 镇
城市化 工业革命 阶段
城市人口向 郊区迁移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拓展延伸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市中心区 人口由市区 迁往郊区 人口继续外 迁,郊区人 口迁往农村 和小城镇 市区人口激 增,地价上 涨,交通拥 挤 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 科技产业、 第三 产业的发展 人口迁回市区 再城市化
案例探究:深圳的变化
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 (1982)
1985年深圳八卦岭工业区
2000年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第二节 城市化
今日上步——华强北商业中心
上步区平整土地(1982)
1982年罗湖第一楼--友谊 商场建成开幕。友谊商场 是罗湖区最早建成开幕的 楼宇,虽然只有七层高, 但已是当时深圳最高记录, 开幕盛况空前。
早 晚
高 低
慢 快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内容,并结合下图分析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农村人口到城市呢?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35阅读材料,并结合下图分析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3城市化第一课时
学习课题:2.3城市化第1课时日期:2014-02-04第三节城市化【导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2.了解哪些因素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3.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4.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5.针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自主预习】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和城市不断扩大、变为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那些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那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机会多;城市社会程度高;文化齐全;城市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重难剖析】1.城市化的动力【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P31图2.16)学习课题:2.3城市化第1课时日期:2014-02-04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总数的增加和各等级城市数量的增加。
【典例一】(2008·四川文综)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B.20%C.30%D.40%(2) 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自主预习】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表现: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和曲形。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地理人教版《城市化》说课稿
一、内容:高一地理下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二、授课类型:新课教学三、说教材1、教材分析这届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地理新教材,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本课知识内容可分两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其二是世界城市化的进程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
2、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增强学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感。
3.教材处理本节课知识难度不大,主要是采取以学生读图——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
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中谈话法、读图法应贯穿始终。
发挥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将各种图像通过powerpoint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四、说学生高一新生初中时普遍对地理不重视,地理知识相当欠缺,外加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地理思维能力不强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将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学生生活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城市化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五、说教法(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学习法。
(二).教学手段:(1)通过图片引导,同学们之间的讨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课件9: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阶段
速度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后期 阶段
低 缓慢 缓慢 较高 迅速 快
继续 高 缓慢 增大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住房紧张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等
时间
城市化重心地区
结果
18世纪中叶开 始 整个19世纪
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以 来
城市化最早出现 国家———英国 城市化程度最高 地区是—— 欧洲
1. 城市化起步
2. 城市化水平
3. 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原
因
发 起步
达 国
水平
家 速度
问题
起步早
工业革命开始早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革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乡村
人口转 为城市人口
发展趋缓,甚至停滞
人口增长趋缓,城市中心区衰落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上海市的人口、用地发生哪些变化?
1990年用地
54万 1911年
538万 1949年
1324万 1990年
❖ 2、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
如图,5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是否有提高?
150万
100万
城 市 人
总 人 口
口
1950年
300万 200万
总 城人 市口 人 口 2000年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3、为什么会城市化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
图5.八年以后……(生活篇)
图中主人的厨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城市化对农村生活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平的标准是
——城市人口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思考:
每个阶段对 应的城市人 口比重数值 有何特点?
城市化发展 特征 阶段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 国家 和地 区
(1)在A~C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城市数目增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规模增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城市群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发生了什么变化?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在上述过程中,来自城市的拉力因素有哪些? 就业机会及经济收入高,社会福利多,文化设施齐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后期阶段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 国家
具体来看看世界城市化过程有何特点?
完成读图思考
城市化的特点
世
界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发 达 国 家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 c阶段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b阶段
图 6.世界城市化进程
读某地区1952~1980年人口增长图,回答(1)~(2) 题。
(4)简述由A到C的变化过程中,该地区产业结构
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的变化?
答案: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
产业比重上升,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交通网更加密集,交通更
加便捷。
作业: 完成《名师一号》P30
2.进程
低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________、发展
慢 ________。 聚集 ,城市化推进 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________ 很快 ,________ 城市化问题突出,出现________城 ________ 郊区 市化。 高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________ ,城市人口
比重的增长________ 甚至________ ,出现 趋缓 停滞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 较低、发展 较慢 人口和产业 向城市迅速 聚集,城市 化推进很快
城市化水平 比较高,城 市人口比重 的增长趋缓 甚至停滞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出现了劳动 力过剩、交 通拥挤、住 房紧张、环 境恶化等问 题 中心区表现 出衰落的迹 象 发展 中国 家
中期阶段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第三节 城市化第一课时
什么是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图1. 城市VS乡村
城市夜光曲
乡间农忙图
城市小区
图2. 城市VS乡村
乡野小村
康庄大道
图3. 城市VS乡村
羊肠小路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 特点。
阅读积累,基础归纳
(1)30年间该地区( )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总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一倍
(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
〔答案〕 (1)D
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
(2)C
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发展过程(A~C代表不同时期),读图并回答
问题。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________ ________范 城镇 集聚和城市
乡村 变为________ 城镇 的过程。 围不断扩大、________
2.动力: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由
拉力 共同作用产生的。 推力 和________ ________
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
比重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 ________ ________ 进步 的表现。 发展水平。
经济 发展,是社会 4.意义:带动区域________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
(1)工业革命前发展________,之后发展
慢
快 。 ________
(2)目前各国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
后期 阶段 发达国家:进入________ 中期 阶段 初期 或________ 发展中国家:________
________ 逆城市化现象。
一.什么是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农村地区变成城市地区的过程
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 因是?是属于哪一种的人口迁 移形式?
城市哪些条件吸引乡村人口———拉力?
乡村那些条件使人口流向城市———推力?
—
图4.八年以后……(生产篇)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