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自考马克思复习重点
全国2011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评分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理论品质B.理论基础C.理论核心D.理论内涵正确答案:A(1分)注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B(1分)注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正确答案:D(1分)注解: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那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片精神(“理念气“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邻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A(1分)注解: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的观点看问题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正确答案:C(1分)注解:粮食同稻谷、小炭、大豆、高粱之间的关系如同水果和苹果、梨、桃等的关系,是一种普遍与特殊性的关系。
自考马克思主义第一章重点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 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中叶英法资产阶级革命.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①1831和183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1836英国“人民宪章”运动③1844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两个分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分离2.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英法两国空想主义:三大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进步相关细胞学说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恩格斯能完成时代重任的主观条件①树立崇高理想②勤奋好学,兴趣广泛③他们都是实干家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包括了很多人的理论3.本质一致4.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不带任何偏见2.科学性深刻性经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发展3.两者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以实践性为基础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前列(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富于创造精神性,富于创造性。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含义: 实事求是创新实践3.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4.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理想:人的基本目标2.分类A.按内容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B.按奋斗目标的长短分长期的远大理想(最高理想)近期的具体理想(共同理想)辩证统一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须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3.树立科学人生理想的重要性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是把它看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3.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1年4月马克思重点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辅导2011.4.9绪论为何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三个直接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三个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理论特征及理论品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和我国现在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是什么,应反对哪两种错误的学习倾向。
第一章哲学和世界观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的定义、一元论、二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关系、实践及其特点、三种基本实践形式是什么。
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定义、为何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怎样的、矛盾及其两个基本属性和它们的关系、启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及其启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启示、两者关系怎样及其启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启示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的启示。
事物质量度定义及掌握度的意义、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与启示、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及启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及其启示、五对范畴各自之间的关系原理的意义、规律及其特点、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启示。
第二章为何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及其性质、特点、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分别是什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启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实现条件是什么、p110第一段人类认识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真理的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的启示、真理的功能p121。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划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何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划分法、阶级斗争及其三种形式、作用表现;社会革命和改革的作用、为何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重点论述题集
2011年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汇总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辫证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丈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辫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马概复习重点(5篇)
马概复习重点(5篇)第一篇:马概复习重点一、简述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答: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吧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二、简述马克思的物质观及意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三、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四、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五、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六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的继承,意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六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表现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备要点总结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备要点总结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1、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世界观的概念解释: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
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做出了明确表述。
3、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a) 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 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哲学物质观的演进:古代,以朴素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以形而上学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恩格斯的,列宁的。
5、物质的存在形态:运动和时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
自考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是什么?答:(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的规定)答: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什么?答:(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的原始积累手段及其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含义及其作用答:含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可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剩余价值的含义以及剩余生产价值的基本方法含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用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全国2011年7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与时俱进B.综合创新C.理论联系实际D.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答案:C注解: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砚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C注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正确答案:C注解: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容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18 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A.持续性B.绝对性C.一维性D.伸张性正确答案:C注解: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
5.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A.坚持实践的观点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C.坚持辩证的否定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答案:D注解: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外部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答案:A注解: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马概自考知识点重点 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马概自考知识点重点必背知识点有哪些自考马概知识点整理如何理解马...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谈谈我们对待马...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马...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马...主义理论诞生后,马...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 什么是物质?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7. 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答:对立统一规律。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上的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6.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7.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8.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