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新人教版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其运动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轨迹、方向和周期,并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其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地理教材、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布置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可利用黑板或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用具。
通过以上是学习地球运动相关内容的前置准备。
在正式开始学习时,学生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老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构造、运动方式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接着,学生们需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老师会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倾斜角度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
同时,老师还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昼夜交替、时差等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学生们需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出本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视频或图片可以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
随后,教师会提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后反思
付百泉
我校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实施,在学校全面推进导学+堂清的教学模式下,就《地球的自转》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地球的自转》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实际内容。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力。
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以自学导学为主。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
教学要注意使用媒体资源和地图册。
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加强探究合作,再努力培养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活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我进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选择了利用图表、实验、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
在授课时,我用模型和实例向学生解释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有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
他们常常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为一种平动或旋转,而没有明确地理解到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和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
我通过利用实验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来解释地球倾斜对季节的影响。
然而,一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的名称,而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些节气与地球倾斜和太阳照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一些名词和术语。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模型和实验,但是这些模型和实验可能没有足够生动和具体,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我在准备教学材料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没有选取足够多样和全面的实例和材料来说明相关概念。
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难以全面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现象。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趣和多样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上述的问题和反思外,我还觉得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 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思维的共识、资源的共享、能力的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学习中的一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1.2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是天转还是地转?用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引出现科学研究证实,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合作探究[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展示] 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述] 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演示] 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
(还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演示]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2)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1)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不仅是初中的教学难点,也是高中的教学难点,在这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一般知识点是运动的围绕中心、周期、方向和产生的现象。
概括起来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时间的差异、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产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的不同、五代的划分等现象却比较难,特别是刚刚进初一的学生。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发现:1、在地球自传过程教学中:(1)方向的判断要注意不同位置的视觉效果:赤道位置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2)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球转动的方向,决定了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位置总是比位置偏西的位置先见到太阳,也就是时间要早。
(3)时间计算的要领:例如:已知某一地方的时间,求另一地方的时间。
时间计算看经度:经度15°=1小时先算经度差:同经度相减,不同经度相加。
再算时间差:时间差=经度差除以15°(经度差/15°)最后算出所求所求地方时=已知时间+或-时间差。
(即东加西减)2、在地球公转过程教学中:(1)(假设太阳不动)一定要注意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轨道不是与太阳赤道平行,而是: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这样就出现了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赤道的一个夹角(黄道面),从而使地球表面南北半球在不同时间得到的太阳辐射是变化的,从而根据这个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五代的划分。
(2)注意在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要将地球与太阳赤道偏离的位置与四季的时间联系起来,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地球与太阳赤道平行(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3)注意太阳直射容易混淆的地方。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二篇)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地球的运动是地理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理解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我深入思考了我所采用的地球运动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反思进行改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讲授为主,通过幻灯片和板书等形式向学生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使用一些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然而,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抽象概念,他们缺乏对地球运动的真正体验和了解。
另一方面,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存在着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因此,我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地球运动。
首先,我引入了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天文现象、制作天文模型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我还组织了一些户外观察活动,如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同时,我还引入了一些互动教学的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水平,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
我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让他们自己搜索相关信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进行教学评估和调整。
我会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理解和困惑,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我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一些地球运动相关的实践项目中,如制作太阳表、观察星空等,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些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他们学会了相互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然而,在反思中我也意识到,地球运动的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学七班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许多,同时又是难点。
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径直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许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同学抽象思维技能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老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同学分组试验探究、老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表达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同学们主动参加,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究,培育同学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同学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预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简单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技能、观测技能、实际操作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的初一同学,极需加强独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老师就应当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控的重点内容许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老师讲授的同时,多予以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帮助教学,所以采用综合法进行试。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同学的接受技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同学的空间想象技能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涌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同学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改变,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非常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和方向。
3. 能够识别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何影响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相关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 准备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准备相关视频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实际应用。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短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并介绍其基本观点和原理。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观点和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
(3)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变化和地方时差。
(4)演示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2. 讲解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观点和轨道。
(2)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地球公转引起的天文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4)演示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3. 比照自转和公转(1)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点。
(2)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道具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增强互动和理解。
5. 深入探究: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钻研,例如:“为什么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
(三)教室小结1. 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安置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球运动的历史和现状。
2. 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小论文,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本(2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本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本(2)地理地球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不同季节的变化、气候区带的分布等,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在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地理地球运动属于抽象概念的学科,教学时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通过口头讲解和图表展示,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球的运动,这对于一些概念抽象的学生来说尤为困难。
因此,我应该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播放动画、视频等,通过直观的形象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过程。
其次,地理地球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2023年地球运动教学反思篇
2023年地球运动教学反思篇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改变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始终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困难的学问简洁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纳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视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学问有了肯定的了解,但依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实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留意对学生识图实力的训练。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探讨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验白天和黑夜的改变吸引学生留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育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培育。
通过活动、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协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主动性。
注意学问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索本课学习与前两节学问的联系,做到新旧学问的融会贯穿。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索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中注意了基础学问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实力的培育,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2地球的运动这节课学问点多,难度大,空间思维想象实力要求较高。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实力都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地理基础较差,因此,在上本节课时对我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但是课堂中学生主动参加的热忱和正确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让我获得了胜利。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改变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复习教学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反思我采用S·C·S层进式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好学、乐学”的角度出发,经过仔细思考后,最终确定把整节课内容设计为两个活动单元,每一单元设计成“自主复习—合作交流—小组展示”的模式。
一开始,我就展示本节课复习目标,让学生清楚了解学习任务,并且提出S·C·S课堂要求,激励每个小组争取表现更好,认真自学,充分交流讨论,展示小组风采,给同学们鼓劲加油。
首先,我设计表格式填空题给学生自主复习、合作,降低难度,条理清晰,方便学生构架起《地球的运动》一节的知识网络,不少听课老师也对这个教学设计赞许有加。
本节复习课可以多给学生展示机会,如校对答案,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学生可从中巩固知识,获得成就感。
除了架构、引导外,我还通过演示地球仪、播放动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
接下来,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把学生合作交流提到更高水平上,如设计区分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和脑筋急转弯【 a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b假如地球是个透明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c假如地球公转时不倾斜(也就是当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最后带领学生总结主要知识点。
以上是我本节课设计的初衷,有不少优点:如问题设置得很有探讨性,学生有讨论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使用填空、表格等来分析、总结,可操作性强,对学生思路的梳理有帮助等,但是实际操作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脑筋急转弯部分,如果能让学生去演示一下这些假设会更好,可以先演正确的再演假想的情况,比如可以把自转、公转现象再做一个板书,让学生上台写答案,使知识的停留时间能长一些,而且对后面分析脑筋急转弯部分有帮助,比如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提前做好“自主复习”部分填空,导致课堂还需另加5分钟来自学,特别是一些学生阅读能力不够,读书、写字速度太慢,时间就显得有点紧凑,第一单元交流不够充分,再比如,如何发挥评价、激励机制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使得课堂更高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历,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WTT的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
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频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我也发现了一些缺乏之处以及弥补缺乏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
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交融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局部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局部的学生,应该多催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沉着坦然。
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视频,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沉着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收获知识。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宏大改变。
到底是什么宏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
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一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
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Earlybird】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002)
基本信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名称《地球的运动》执教者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我校贾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
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
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点难点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节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教师活动预设的时间)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导入新课(4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1.2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是天转还是地转?用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引出现科学研究证实,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合作探究[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展示] 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述] 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演示] 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
(还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演示]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2)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1)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2024年《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2024年《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篇1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篇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后记: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8班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第一节课的内容,看似不难,然而如果学生不看书或预先不预习,教师提出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数学生会卡住,有少部分学生之前看过书可以作出一些推测,个别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推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太阳和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
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PPT、实物模型。
2. 材料准备:教科书、绘图纸、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Step 2: 知识讲解1. 使用PPT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完成一次自转需要24小时。
3.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天。
Step 3: 实例分析1. 给学生分发绘图纸和彩色笔,让他们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示意图。
2. 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等,让他们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Step 4: 讨论和总结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合作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整理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教学方法评价: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教学资源利用:教师运用了投影仪、PPT和实物模型等教具,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新人教版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思维的共识、资源的共享、能力的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学习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