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
对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译和诠释中可知,唯心主义并不是 哲学领域里独有的现象。那么,这个“实践的唯心主义”是如何定义的以 及它与哲学唯心主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马克思(Marx)在《费尔巴哈》 中的另一段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
它的特点在于:建构了超自然的世界图式,更明确地规定了人在其中 的位置,把人神关系置于道德修养的核心,强化了哲学和宗教的同盟,具 有更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新柏拉图主义的中心有罗马、亚历山大城、叙 利亚、雅典。以雅典为主。重要的人物是普罗提诺(plotinus)。
新柏拉图主义最早产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那里几百年间一直都是希 腊哲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交会地。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 (Ammonius Saccas),不过最重要的人物则是他的学生普罗提诺 (Plotinus, 204/5~270年)生于埃及。
意 志 主 义 哲 学 的 流 行 和 发 展 是 德 国 转 变 和 演 化 的 理 论 表 现 。 •叔 本 华 的 学说在1848年革命前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Hale Waihona Puke 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理念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 质是世界第二性质。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陆九渊、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 黑格尔、费希特等。
2、人的美德就是“顺应自然”或“顺应理性”。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观点
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观点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存在与思维的学科,自古至今涌现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派别。
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及世界本质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下面本文将就几个哲学派别进行基本解析。
1. 古希腊哲学古代希腊是哲学的诞生地,自风格各异的哲学家们在这里提出了各种理论。
其中,柏拉图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理念是世界本质,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真理和美的来源;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形式』和『物质』都是存在的真实本体。
此外,古希腊还涌现了许多其他派别,如伊壁鸠鲁派强调寻求快乐和减轻痛苦,而伽利略派则主张遵从自然法则。
2. 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特别强调人与神的关系。
近代基督教哲学家如康德认为,人是有上帝赋予的价值的,因此人应该被尊重和保护。
此外,如尼采则是一位反基督教派的哲学家,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形式对人类产生了消极影响。
3. 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派强调经验和实践,主张知识应该服务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例如,詹姆斯的哲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在实践中以符合人性并达成实际需求为根据。
4. 实体主义哲学实体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静态存在的,没有变化。
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内在是充满了冲突和欲望的,同时强调人的潜意识、因果性和个体生活经验对于人的性格和人生产生的影响。
总之,哲学有着许多派别,每个派别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类的方式。
我们可以学习这些不同的观点,以求得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考虑这些不同派别及其思想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以给出更加深刻的反思和洞见。
哲学的党性
哲学的党性哲学的党派倾向,指任何哲学家、哲学派别无不分别隶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或阵营。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论断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这一原则,后来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尤其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列宁写道:“最新的哲学象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
”这两个党派的斗争贯穿于全部哲学史。
某些哲学体系中可能既有唯物主义因素也有唯心主义因素,某些哲学家的具体论点也可能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是任何哲学体系或论点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或凌架于两者之上;就其出发点和基本倾向来说,任何哲学都分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大党派、两大阵营,都有自己的党性。
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的党性归根结柢反映着对立的社会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任何哲学派别都同一定的阶级相联系,这样或那样地为特定的阶级服务。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反映先进阶级、集团、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义则代表保守的阶级、集团、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唯心主义哲学的某些流派,特别是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些代表人物,热衷于宣扬“哲学无党性”的思想。
他们或者否定把哲学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合理性,或者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之外的“第三条路线”。
他们企图掩盖自己的唯心主义立场和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实质,而这恰恰是资产阶级哲学党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把党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立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党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两者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理论本身之中。
它越是彻底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坚定地为无产阶级服务,就越能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同时,它越是深刻全面地反映现实,揭示客观真理,就越能体现无产阶级哲学的党性。
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几种流派1.目的论——客观唯心主义用目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
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
内在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
2. 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
主张“命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服从它的支配,听任它的摆布,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
鼓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反对作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宿命论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宗教思想中。
3. 万物有灵论(物活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精灵”,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又称万物有灵论。
它认为任何物质形态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混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本质界限。
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
又名物活论。
4. 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
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
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
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意志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其代表人物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其代表人物感谢邀请。
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来看:一,在古希腊哲学中: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他们认为构成世界的本源是“无定形”的,如水,气。
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构成世界的本源是“有定形”的,如数(阿拉伯数字)3,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他认为构成世界的本源是“无定形的火”但是又受有定形的规则——“逻各斯”所影响4,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这一学派的大致演变为:克塞诺芬尼提出万物本源是“一”,而一是神,是超越了人的特殊和局限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神;这个神的概念到了巴门尼德那里被阐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而与此区别一切流动变化的事物是——“非存在”;与此以后关于存在的学问被称为“本体论”。
之诺和麦里梭只是做了一些修饰工作,在这里就略过不说了5,智者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6,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延续——原子论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流射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留基波——此人无证可靠,据说原子论首先由他提出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像说7,苏格拉底8,受苏格拉底影响而衍生出的一众学派麦加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欧几里得和欧布里德犬儒学派:创始人为安提斯泰尼,代表人物为第欧根尼昔勒尼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为亚里斯提卜9,柏拉图10,亚里士多德11,伊壁鸠鲁学派: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宇宙观,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快乐的伦理学12,斯多葛学派:创始人为芝诺(不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代表人物:克利安提斯,马克奥勒留13,怀疑主义:创始人为皮浪,代表人物为埃奈西德穆等14,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太一及其流溢二,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1,教父派哲学:早期人物希腊护教士查士丁,拉丁教父德尔图良代表人物:奥古斯丁——上帝创世说,原罪与救赎等,他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奠基者2,经院派哲学:波爱修,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安瑟尔谟,阿伯拉尔主要人物: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形式与质料等学说,他是自奥古斯丁以来基督教神学最重要的理论之柱,形成了与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相对立的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传统。
世界最著名的60位哲学家简介
中外60位重要哲学家简介1.泰勒士(Thales,约前624—前550),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原”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哲学命题。
他也被看作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先驱。
2.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0)生于伊奥尼亚海域的萨摩斯岛。
毕达哥拉斯派的创始人和首领。
该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认为数目是最智慧的,和谐是最美好的,并认为灵魂不朽。
3.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其核心观念是“道”,提出了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4.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前485)佛教创始人。
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译“义成就者”,尊称释迦牟尼。
印度人。
佛陀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利益和看法。
主要学说有:四谛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论、业报轮回论和涅磐论。
生前并无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
5.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学以“仁”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
他相信天命,又重视人为;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符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
主要著作有《论语》。
6.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540—前470)生于爱利亚,爱利亚派的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著有《论自然》一书。
他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是者”就是真理的对象。
7.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5—前475)出生于爱菲斯王族。
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 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哲学的三个问题
哲学的三个问题哲学中的三个问题: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哲学中的三个问题代表了人类思维、存在和行为等核心议题。
我们通过学习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和生活的本质。
存在论讨论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认识论探讨知识的来源和限度,伦理学关注道德和行为的准则。
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通过对这三个经典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类存在和思维的本质,进而在个人和社会层面更加明智和道德地做出决策和行动。
哲学中的三个问题一:存在论存在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这个问题探讨了世界和一切事物的存在,以及它们的起源和目的。
存在论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以及"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早期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存在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现代哲学家继续讨论存在的问题,一些重要的理论流派如实在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哲学中的三个问题二: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度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知觉、概念、逻辑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并思考我们如何获取和验证知识。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我们如何知道?""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是什么?"和"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否是客观和真实的?"哲学家笛卡尔将怀疑主义引入认识论,提出了他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一系列对于认识的深入研究。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唯证主义等派别也对认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哲学中的三个问题三: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学科,强调人类应该如何行动和做出道德决策。
伦理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基本伦理问题包括"什么是善?""我们应该如何判定什么是道德和非道德的?"以及"人类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伦理观点,如康德的义务论、尼采的超越道德和功利主义等。
哲学的基本派别
对宗教的影响
唯心主义对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使人们思考宗教 信仰的本质和来源,从而推动了宗教的改革和发展。
对社会的影响
唯心主义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它促使人们思考社 会秩序的本质和来源,从而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自然主义
强调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 究,认为自然界是万物的 本原和归宿。
理性主义
注重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去 探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万物的本原, 精神由物质派生而来。
爱奥尼亚学派的影响
1 2 3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爱奥尼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 启示和借鉴。
哲学的基本派别
目录
• 意志主义 • 毕达哥拉斯学派 • 伊壁鸠鲁学派 • 爱奥尼亚学派 • 斯多葛学派 • 唯心主义 • 新柏拉图主义 • 犬儒学派
01
意志主义
代表人物及思想
叔本华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盲目的意志,人生 注定受苦,只有通过艺术和审美才能 暂时摆脱痛苦。
尼采
提出“强力意志”理论,认为生命的 本质是追求力量和支配,个人应追求 超人状态,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道德原则
斯多葛学派强调道德原则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原则 来行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斯多葛学派的影响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斯多葛学派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对后来的哲学、 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心理学的启示
斯多葛学派强调内心平静和智慧的思想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 影响,为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提供了理论支持。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主要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主要思想古希腊哲学范畴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按各个不同时期提出、讨论和深化的中心范畴为主线,大致分为一、自然哲学时期“泰利士把水看成是始基(因此他宣称地浮在水上)。
”[1](P4)米利都学派的三大哲学家,都力图在多样性的事物中寻求一个根本的东西,并用以说明万物的由来。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3](P166)还总结了以前哲学和数学发展的成果,建立了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范畴表,开了古希腊哲学范畴系统化的先河。
辨证法创始人之一赫拉克利特提出"我们存在又不存在",[2](P23)综合了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说,并将二者扬弃以后保存在自己的新的形式中,从而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世界观方面作出了概括和发展,成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集大成者。
爱利亚派代表人巴门尼德不同意赫拉克利特"我们存在又不存在"的说法。
他说:"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2](P31)存在自身同一,存在就是存在。
是早期希腊哲学概括客体所达到的最重要的成果。
以德谟克利特为主要代表的原子唯物主义哲学,继承了早期希腊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他认为"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整个宇宙中由于一种涡旋运动而运动着,并因此而形成一些复合物:火、水、气、土。
"[1](P96)他的理论对古希腊哲学范畴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雅典已经经过几次民主改革,出现了一批以教授演说的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被称为“智者”。
著名代表是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但他的思想也导致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哲学基本命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注意:下列马哲的命题全都是正确的)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
3.唯心主义是一株不结果实的花朵。
4.以往的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注:这里批判的武器到底是什么应当从后半句话来推理,从后半句话看来,前半句话中武器的批判显然是指暴力革命,因此批判的武器就应当是指革命理论。
6.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对于每一种现成的事物都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7.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注:恩格斯这句话充分表明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它只可能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就是它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8.辩证法既有革命性又有保守性,保守性是指它承认无论是人们的认识还是社会的发展在一定阶段和特定的条件下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9.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
注: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因此命题正确。
10.物质不过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物质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注:物质和意识的确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超出一定的范围,意识和物质就不一定有区别了,因为意识最终不过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世界最终统一于物质。
12.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
注:这一命题的观点表明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运动的物体同时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摘要:1.哲学基本问题概述2.哲学派别分类3.各派别的主要观点及代表性人物4.各派别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5.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正文:自古以来,哲学就是人类思考世界、探索人生的一门学科。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体论,探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二是认识论,关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以及知识的来源、性质和范围。
在这两大问题基础上,哲学发展出了多种派别,各派别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一、哲学基本问题概述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研究世界的本质、起源和结构。
认识论则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笛卡尔等,关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方法和局限。
二、哲学派别分类根据对世界本质和认识论的不同观点,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等派别。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
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2.唯心主义:主张世界是精神的产物,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
3.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知识,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穆勒等。
4.浪漫主义:强调个体情感、想象力和自由精神,反对理性主义。
代表人物有卢梭、雪莱、华兹华斯等。
三、各派别的主要观点及代表性人物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主要是直观和思维。
3.实证主义:倡导科学方法和实证知识,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验证的过程。
4.浪漫主义:强调个体的情感、想象力和自由精神,倡导追求美好、自由的人生。
四、各派别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派别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理论影响了后世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發展。
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前言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意义以及知识和价值的学科。
它涉及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人类的本质、自由意志和道德判断等。
同时,哲学还分化出多个派别,每个派别都对这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本文将概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介绍哲学的主要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人类思考和探索的核心议题。
以下是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1. 本体论问题本体论问题主要关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它涉及到“什么是真实的实体”和“宇宙是如何存在和演化的”等问题。
例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实在的存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和精神才是决定性的。
2. 认识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关注人类如何认识和获知世界。
它探讨知识的来源、限制以及真理的本质等。
例如,理性主义认为通过理性和思考可以获得真理,而经验主义则认为只有通过感观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3. 伦理学问题伦理学问题关注道德和价值的本质。
它探讨什么是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的准则以及人类的自由意志等。
例如,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观念的价值是依赖于个体或社会的,而道德客观主义则认为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4. 政治哲学问题政治哲学问题关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它探讨政府的权力来源、目的和分配等。
例如,保守主义认为传统和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哲学的主要派别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主要派别,每个派别都对基本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哲学派别:1. 古希腊哲学派别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等。
柏拉图学派重视理念和真理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学派则注重经验和逻辑的运用,斯多亚学派则强调感性经验和悟性经验的一致性。
2. 现象学派现象学派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强调经验现象的直接描述和解释。
它反对抽象和概念化,试图还原经验的直观性和原始性。
3. 实证主义派实证主义派是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延续,强调科学的观察和实证的基础。
哲学的主要派别
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给我们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科学标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把握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别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科学的标准。
依据哲学家怎样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一切哲学,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
但它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而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所以它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实质,主要是用什么观点、沿着什么路线去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第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是可知论者,可见,在可知论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不可知论是违背事实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的非基本派别,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
不可知论只是表现了哲学路线上的某种不彻底性,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第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
不同派别哲学家的观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风不起浪”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
“望梅止渴”
“4就是死,8代表发”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心想事成,梦想成真,万事如意”
“疑邻偷斧”的故事
“掩耳盗铃”的故事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
“心外无物”
慧能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儿
“我思故我在”
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
朱熹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
黑格尔
“绝对观念论”
休谟
“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哲学的基本问题
能
不能
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 世界的可能性。
注意: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 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注意: 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判断下列观点所属派别
1、奋斗者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
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可知论
整个世界是一部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世界里的 每个部分则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也是机器,只 不过它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
(英)霍布斯
机械性
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归结为受 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否认事 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作为机器。所以这一时期接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 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其背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 穿始终。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 代哲学侧重点转向第二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 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辨证关系
人们的思想如:理 论、理念、计划、 经验 、思想、 观 点、感觉、方针政 策、目标等主观性 的东西。
思维 主观 世界
意识
存在 客观 世界
物质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 如:地球、生物、环 境、国情、磁场等可 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存在的事物。
注意: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在现实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哲学方法论系列文库:格物致知
哲学方法论系列文库——格物致知哲学是人类文化结晶,方法论在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格物致知”的现代视点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格物致知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论命题。
不同的哲学派别对“格物致知”有不同的解释,但基本上可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类。
最先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汉代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为至。
”在这里,“物者事也”,是指道德伦理行为;“知”,是指伦理道德知识;“格物”,是指注意道德修养并掌握道德伦理知识。
如果对善的知识了解的深刻,就会有善的事情,对恶的知识知道的多就会有恶的事情。
宋代以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逐渐强化了它的认识论意义。
宋程颐、朱熹等释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承认接触事物是获得认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把这个仅仅看成是启发内心直觉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的手段。
他们认为靠经验的日积月累,就能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明代王守仁则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这就是说,要获得知识,不需要去研究客观事物本身,只是研究、分析主观意识和感觉就行了。
这就把“格物致知”解释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命题,从根本上否定了客观事物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清代唯物主义哲学家颜无,他认为理在事中,人们要懂得道理,求得知识,只有接触事物,自己亲自实践一番才能获得。
所以他对“格物致知”的“格物”作了新的解释,说“格物”的“格”字,即指“手格猛兽之格。
”所谓“格物”,就是“犯手(动手)实做其事。
”只有“犯手实做其事,”“亲下手一番”,才能“致知”,即获得知识。
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了行先于知,这就是通过实践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而获得知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西方哲学三大派别[汇总]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哲学是无门之门,入门极其困难。
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至高的形而上的智慧,同时也是实践的智慧。
对哲学的学习就是追求智慧,获得人生完美幸福的过程。
歌德《浮士德》,反思一生,真正快乐的时光不到两个星期。
反思我们自己,一年365天,从早到晚快乐的日子可否有一天、两天?有价值人生的基本标准?断烦恼,得幸福的过程,也就是求智慧、人性升华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美德的过程。
如果学哲学烦恼不仅没有少,而是越学越夺,那一定不是哲学。
那是被“哲学知识”所害,一切人文学科都是如此,文学、历史,学佛更是如此。
有的人学哲学几十年也没入门。
陈修斋:“我越研究莱布尼茨,越不敢写”,哲学无定论。
当我们觉得学哲学很困惑,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标准的时候,哲学才算是入门了。
(这就是从欲望构织的形而下的表象世界,慢慢趋向于本体世界的追寻)麻老师:研究佛学,但是不信佛法,不懂佛法。
禅外说禅。
(哲学不能没有激情、兴趣,但是也不能陷入其中;禅外说禅,或迷信邪见)入门类似禅宗:神秀“身是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
慧能的故事:文盲,三岁丧父,打柴供养老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弘忍;打杂八个月。
传得衣钵,开禅门之盛。
文盲而具有天赋,道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一心不乱谓之“诚”,周敦颐。
当代人就是心思散乱,若制心一处,一生只做一件事,绝对成就辉煌!哲学就是心学,类似禅宗的“以心传心”。
道可道,非常道。
言语道断,要从哲学知识的表象中洞悟至高的真理和智慧,类似康德所说的至善、至福的境界。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
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
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远从西天来中土弘扬印心佛法,为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西天第二十八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13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恩)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马、恩)2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恩)2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2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恩)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
”(马、恩)2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2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列宁)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马、恩)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列宁)3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恩)3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34、“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恩)3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恩)3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
”(马、恩)3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马、恩)(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列举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1、“知,材也。
”(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含谓之智。
”(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荀子)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五)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
”(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
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
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
”(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
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
”(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
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六)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老子)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朱熹)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黑格尔)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1、“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2、“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4、“心即理。
”(陆九渊)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