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的一点自我陈述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书评7篇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书评7篇第1篇示例: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权威著作,评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流派、技法以及艺术家。
本书从古代的中国绘画起源开始,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对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在《中国画学全史》中,郑午昌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跟踪,从先秦到当代,透过历史的长河,展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绘画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书中介绍了很多著名的中国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的分析和评述,读者可以看到中国绘画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郑午昌在书中对于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让读者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除了对绘画作品的详细介绍外,郑午昌还在书中对中国绘画的技法、流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叙述。
通过对绘画技法和流派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绘画的特点和特色,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是一本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绘画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
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绘画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绘画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第2篇示例: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是一部关于中国绘画史的权威著作。
这本书涵盖了自古至今的中国绘画发展历程,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技法和历史意义。
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不仅对于中国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详尽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壁画、隋唐绘画、宋元绘画到明清绘画,书中对于每个时期的绘画特点和代表作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国画和瓷画为话题
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国囲和瓷_为话题李彩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民族创立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永远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中华儿女用各种形式记录和讲述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让这些记录又成为了中华文化。
艺术是记录和讲述中华文化的形式之一,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有音乐、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本文仅从绘画艺术这一角度谈谈中华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源泉,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
一、国画讲述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著写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古画品录》,他在序文中指出:“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著写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他在“卷一 •叙画之源流”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并载:“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具;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我们从《古画品录》和《历代名画记》中可以知悉,中国画的产生是为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种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创作导向,使得中国画具有了社会教育功能,拥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画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鸟。
1、人物画最早出现,最早成熟,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画科。
“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
”如周代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战国、秦、汉有记录现实生活和再现神话故事中人物活动的帛画,三国有随佛教、玄学之风应运而生的佛画,魏晋南北朝有为政教服务的人物长卷绢画,五代、唐、宋、元、明、清有服务于皇家政治纪实、军事记事、文化娱乐等宫廷活动的宫廷绘画和记录百姓现实生活画作。
抓住画脉与文心的绘画史纲
阐释 。而 它 的 重 要 意 义 是 在 当 下 语 境 中 , 术 创 作 比作 浪 花 的 话 ,那 么 文 心 就 是 产
展 开 对 中国 画 的重 新 反 思 ,为 中 国画 评 价 生 、托 举 这 浪 花 的 大 海 ” 。我 以 为 作 者 强
体 系 的重 新 建 构 提供 了一 个 很 好 的 范本 。
抓住画脉与文心 的绘画史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国传 统 绘 画史 纲 : 画脉 文心 两 征 录 , 杜 哲 森 著 ,人 民美 术 出版 社 ,2 0 1 5年 1月
中1 3甲 午 海 战 之 后 , 中 国 人 的 文 化
自信 在 受 到 重 挫 之 后 ,一 股 激 进 的 反 传
统思潮 弥漫在整 个文 化界 。从 2 0世 纪 初
书 论 述 视 角 的 独 特 之 处 在 于 作 者 借 助
“ 文心”这一关 键词 ,以 “ 文 心 ” 为 线 索 出了它 的意 义 和 价值 。他 正是 抓 住 了 中 串 联 起 了 这 段 两 千 多 年 的 绘 画 史 ,对 于
国画的重心—— “ 画 脉”与 “ 文 心” ,从 “ 文心”的追 寻 也 贯 穿 了这 部 5 O万 字 的 中 国 画 内部 对 中 国 画 进 行 整 体 性 的 合 理 著 作 。用 作 者 自己 的话 来 讲 : “ 如 果 将 艺
以此 格 物 致 知 、 自省 思 辨 ,也 因 此 中 国
家们 各 自笔 墨 中 所 浸 渍 的 人 生 感 受 与 信
绘 画 与 其 他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绘 画 体 系 相 较 念追 求 ,方 能 领 悟 王 维 的 孤 寂 、徐 渭 的
我的绘画人生
我的绘ຫໍສະໝຸດ 画人生文 / 孙 信 一
孙信一作画
1957年,我十岁,天真无邪,翻出家藏旧书《芥子园画谱》,竟画出了第一幅山水 画,从此对其着迷,开始了我的山水绘画之旅。
1960年我被选入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绘画组,编入国画班,慈祥的花鸟画家乔木先生 成了我的第一任老师。由于我执念山水画,乔木先生边教我花鸟画,边又从他所执教的上 海美专借来晒图稿本指导我临摹山水。
1963年开始转念“四王”。不久,我购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珂罗版印刷画册), 爱不释手。当年,初次得见应野平先生的春、夏、秋、冬四屏条山水画印刷品,更为入 迷,朝夕沉湎,一遍遍临摹。这便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同年吾毛遂自荐,扣开了应先生家 门,我被接纳入室!幸运啊!两三年内,在应先生的教导下,我专心临摹应先生规定的传 统山水画和他本人的作品。应先生指导和鼓励我要注重写生,并教我如何临摹他的写生作 品。应先生写生范围宏大,从黄山雁荡到江南风光,从古庙民居到外滩洋楼,从舟山渔港 到浦江码头,无一不是他绘画的对象。这一切,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灵脑海里,成为我日 后以阿尔卑斯山为主的写生创作的契机。
的石涛作品资料;糜耕云先生为张大千入室弟子,技法全面,功 力深厚,为我开启学习张大千绘画之门。
1976年冬,我掏空钱包,手持习作,北上寻师。数月内,遍 访京城名家,如张伯驹、王世襄、俞平伯、吴玉如等著名前辈以 及多位北京画院画师、中央美院教授,虚心求教,广开眼界。
当时,一贫如洗,前途渺茫,但我始终守着我的底线,保持 着自己的人格。阁楼是我的栖身之地,笔墨是我的独善之具,恩 师是我的指路明灯,书画是我的精神寄托。我与宋代郭熙清代石 涛的笔墨结下了终身之缘。
自入选香港集古斋为成立二十周年举办的北京上 海画家国画展之后,我以画为生,在上海,在东京, 在巴黎。
中国画论史笔记
中国画论史笔记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
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
“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
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
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刚》是着名画家傅抱石的绘画历史专着。
傅抱石写作的线索是以时间为序,以画家为重点,从远古一以贯之写到满清,勾勒了中国画的轮廓。
因为中国画的起点是书画同源,所以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是线条。
佛教的传入,佛造像的兴起,是中国绘画受到的最大的外来影响。
如同中国武林,中国绘画也分为门派。
在唐朝以前,尚不明显,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善于画人物,他的画论“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言简意赅,既具有美学价值,又深具哲学价值。
唐代玄宗年间,发生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大同殿画壁,唐玄宗要求李思训、吴道子分别在大同殿墙壁上绘制《千里嘉陵图》,李思训用数月时间绘制一幅青绿山水,而吴道子在很短时间内用水墨的方法画了同一题材的另一幅画。
玄宗对两个人的作品都给予高度肯定。
据傅抱石的观点,这件事是中国画分门别类的起点,他有专门一章叫做“唐代的.朝野”,以后李思训源流为青绿山水、画院体系、北宗,吴道子发展为水墨画、文人画、南宗,很明显,傅抱石是认可后者,贬低前者,倾向性十分明显。
在唐代,傅抱石重点介绍吴道子、王维、荆浩、关仝,尤其肯定吴道子开辟一代新的画风,他引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来赞美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吴道子开辟的新的画风,被后人称之为“吴装”、“吴家样”,傅抱石高度肯定王维的“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观点。
在五代、宋代,尽管宋代画院是最为兴盛的,作者依然突出南宗,重点介绍徐熙、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等人的成就,对于黄荃、黄居寀等“富贵”的花鸟画法着墨不多。
在元代,作者重点介绍元四家,即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尤其是黄公望,可谓深得作者之心,重点写到黄公望“逸迈”的绘画特色,以及“三远”的山水画观点,即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而同时期的北宗画家五人,几乎一笔带过,马远、夏圭用水墨苍劲,刘松年、李唐、赵伯驹用青绿工整,五人八字一张小小的表,就写过去了,厚此薄彼,一目了然。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2篇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2篇绘画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古代绘画的论文中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
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
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
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浅析明代中后期文人画家的自我意识例文2
浅析明代中后期文人画家的自我意识周吉明明中后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王朝,处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残酷的封建专制,严密的特务厂卫组织,骇人的文字狱,对文人学士的残忍迫害,对著作不可胜计的禁毁使这种针对知识分子的封建文化专制的悠久传统达到历史上的又一高峰。
阶级内部残酷的倾轧与专制使文人画家们大多丧失了仕进的机会。
便是此种社会形态中受影响比较突出的一例,一生坎坷,死时由朋资送葬,这位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感其身世境遇。
发自肺画面表现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的艺术风貌的高度与深确立,使之艺术成就弥高。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太史公语)"不得其平则鸣。
"(韩退之语)可以说,唐寅以俗为趣的诗画创作奠定己独特的画风。
按今天的话说,也就是画面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世审美观照。
唐寅与沈周、文征明、仇英被和称为"明四家",但以正统"利家"之意境论,他不及沈周、文征明的高华。
而以"行家"功力笔法熟看,他又不及画工出身的仇英,在唐寅的笔下,是一种文弱的"书"与市民的"脂粉气"。
[1]次种自我风格的确立固然有着社会的,历史因。
更为重要的是说明了文人画家此时1已初步强大的市民思想和通俗文化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偏离和反叛。
一约自正德至嘉靖年间(公元1506--1566年)为明代中期,属明王朝时。
[2]武宗、世宗迷恋于修仙得道,沉溺于声色犬马,此间中央集权大削弱,大权落入宦官佞臣之手,内阁党派斗争十分激烈。
政治黑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士子绝意仕途,洁身自好,隐逸画家越来越多,客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也逐渐失控,出现了诸正统的异端思想,如哲学上反程朱理学的王守仁"心学",文学上反"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
《中国绘画历史概述》知识点汇总
《中国绘画历史概述》知识点汇总中国绘画历史概述知识点汇总本文档旨在对中国绘画历史做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下是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1.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岩画和陶器上的图案。
-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战国时期,中国绘画逐渐进入成熟期,出现了以人物、山水等为主题的作品。
-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和绘画理论。
2. 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宋代,出现了以文人画为代表的绘画流派,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意境的表达。
- 在明清时期,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成为重要的绘画题材,代表作品有唐寅的《簪花仕女图》和郑板桥的《千里江山图》等。
3. 中国绘画的特点和技法-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强调以少而见多、留白、写意等手法来表现形式和意义。
- 传统的绘画技法包括皴法、点染法、洗法、飞白等,这些技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
4. 中国绘画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中国绘画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绘画艺术影响深远。
- 中国绘画理念和技法的传播,促进了东西方艺术交流和融合。
5. 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和趋势- 当代中国绘画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 当代艺术家通过结合不同媒介和风格,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和创作方式。
以上是对中国绘画历史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对您了解中国绘画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为一概述,未涵盖所有细节和阐述,具体内容以相关学术著作为准。
《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
《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早起,远处一阵轰隆隆地烟花爆竹声,吵醒了太阳,天际还眯着眼;吵醒了对面楼顶的公鸡,“喔喔喔”声呼应响起;吵醒了手中这本书的第七页:“发见文明之曙光”。
以这样的形式,在这样的一个早晨翻开这本书,慢慢读来,还是很有意思。
这本书就是《中国绘画史》,作者是潘天寿,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合誉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由画家来写绘画史,有他独特的优势。
如序言所说,“本书以西方美术理论系统讲述数千年中国绘画史,是中国绘画专史的先驱作品,影响巨大。
”平时阅读遇到生僻字往往会停下来去查一下读音,还是比较影响阅读节奏的。
本书对生僻字词都有注音和简单注解,阅读起来非常的方便。
还对绘画术语、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添加了旁注进行说明,增加很多知识。
此次再版增加让人喜欢的全彩插图,边读边欣赏。
更让人惊艳的是书口处有彩印《汉宫春晓图》。
这本书早在1926年就已出版,属于那个时代的略带一点文言文的白话文,需要慢慢品读,慢慢感受阅读的乐趣。
关于绘画的起源作者从古籍中归纳出七条传说,也是有趣,我不妨罗列出来一起看看:①神农之臣白阜即能图画;②绘画起源于皇帝;③书画同开始于仓颉;④图画作于史皇;⑤书画为史皇、仓颉共同发明者;⑥画嫘为绘画之祖;⑦绘画作于封膜。
从商周到清朝,对各个朝代的绘画、画论、画院以及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墨戏画等,进行讲解,还有对画家的介绍。
在“魏晋之绘画及其画论”章节中,三国有名的画家名单有诸葛亮父子,我还惊奇地发现有关羽和张飞,关羽还是我国画竹的鼻祖,“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
能画竹,传世试客,凛凛刚正,直节干霄,称吾国画竹之创祖。
”之前只知道王维是诗人,原来还是画家,还是山水画南宗之始祖。
是我知识面狭隘了,之前竟然浑然不知,看完这本书才焕然所悟,为什么苏东坡评价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还知道米芾不仅书法一绝,绘画也是自成一家,“多气韵生动”,还著有《画史》。
书画表文心
76书画表文心□ 马新林·当代名家马新林,1956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祖籍山东省莱西市。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部主任、创作中心主任。
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中国画家常讲“文心”,“文心”最早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指为文之用心,亦指文章或文思。
我认为“文心”就是“文化底蕴”的心性表现,是一种思想境界的体现,即通过用笔和作品,表现出一个人的文思、文化修养和文化立场。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的宗旨是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书画,但传承发展中国书画的根本靠的是什么?我觉得是“文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糟粕,但瑕不掩瑜。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区分优秀与糟粕,知道哪些东西应该传承和发展。
这个用心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的文心不断强大的过程。
一个书画家有了文心,学养高了,境界提升了,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涂抹两笔,而是自觉地通过动心抒情产生立意进而表现自己,“由技而入道”,实现从心到意地转化,进而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文心”实质上是让你的物质之心也就是俗心,通过学习转化成文化之心。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先生在重庆做了题为《斯文优胜》的演讲,他说:“做人就要做一个斯文的人。
一个斯文的人就很有可能是一个高雅的高尚的人、一个文心胜过俗心的人。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文化信仰,我不信。
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另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除了信仰还有敬仰和敬畏。
比如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讲修身立命、讲齐家平天下、讲生态平衡、讲回归大自然,追求内心的安定,其实都是在讲如何有益于人类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别人,最终回到自己的文化立场、思想本源,自己的善根和良心,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
“文心”的根本是先要有良心,再通过学习修养自己的文心。
中国画学全史读书记录
《中国画学全史》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书籍简介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中国画学的发展历程 (4)1. 史前绘画起源与初步形成 (6)a. 岩画与彩陶 (7)b.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8)2. 先秦绘画的繁荣与多样化 (9)a. 甲骨文与金文 (10)b. 先秦壁画与帛画 (11)3. 秦汉时期绘画的统一与发展 (12)a. 秦始皇兵马俑 (13)b. 汉代壁画与画像石 (14)4. 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变革与创新 (15)a. 顾恺之与《洛神赋图》 (17)b. 敦煌壁画与壁画墓 (18)5. 隋唐时期绘画的辉煌成就 (19)a. “唐三彩”与唐壁画 (20)b. “吴带当风”与“曹衣出水” (22)6. 宋元时期绘画的转型与多元 (23)a. 宋代山水画的发展 (24)b.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 (26)7. 明清时期绘画的流派与特色 (27)a. 明代浙派与吴门画派 (28)b. 清代八大山人与扬州八怪 (30)三、中国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1)1. 绘画技法的发展与演变 (32)2. 绘画题材的丰富与拓展 (33)3. 绘画审美观念的变迁与提升 (34)4. 绘画理论与批评的体系化 (35)四、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 (37)1. 传统绘画的传承方式与实践 (38)2. 当代绘画的创新与突破 (39)3. 中国画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40)五、结论 (41)1. 中国画学全史的研究成果总结 (43)2. 对未来中国画学发展的展望 (44)一、内容简述《中国画学全史》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国绘画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绘画艺术演变。
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风格、技法创新和代表画家及其作品,还深入剖析了中国绘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原始绘画、秦汉绘画、魏晋南北朝绘画、隋唐五代绘画、宋元绘画以及明清绘画。
《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画家
画派
人物画
记录稿
花鸟
绘画
山水画
中国
美术
小史 变迁
杂画
绘画史
概论
道
第八节
派别
文化
画院
内容摘要
该书是陈师曾先生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的记录稿。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自先秦至明清两代的绘画 艺术的历史,梳理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文字简明雅洁,是一本不可 多得的美术史普及读本。
读书笔记
可以称作中国绘画简史,历史脉络交待得清楚,但叙述阐发略简,可作一般入门浏览。 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那时的人写的东西经典,简洁,没一点浪费,不浪费自己,也不浪费别人。 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专业的科普文,人文选修课推荐阅读的,文言话风在心浮气躁的现阶段不但静不了心反而更加走马观花。 书画起源于上古时期,从伏羲画卦,仓颉制字始,历经宗教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文人画等种类, 虽重师承却不墨守成规,画派林立,各有千秋,技法的吸收和创新也层出不穷,可惜多数画作无有留传,而一向 被专家视为“野狐禅”的文人画,从专业的艺术价值角度在这里得到了正名。 这是一本进阶书,阅读之前,对中国绘画最好有个概念。 因陈丹青之《局部》提及此书而观,走马观花不甚了了。 1、关于本书本书应该是国内最早的绘画史研究的专著和教材,日本人在更早前已经写过一本《中国绘画史》, 据说本书的架构和观点参考了日版很多,作者在日本留过学,想来受日本学者和著作影响也很正常。
《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 的一点自我陈述
《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的一点自我陈述杜哲森
【期刊名称】《中国美术》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这是一部详尽、专门的文人绘画史,是作者十年研究、写作的结晶。
"画脉"着眼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沿革演变,"文心"则侧重从画家创作心路进行细微的解析。
如此,则一外一内,客观、主观,作者从两条并行不悖的线路,交互探寻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杜哲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心(画)与目(画)——中西绘画中的视觉及其位置 [J], 贡华南
2.说文解史、务求其是的中国传统学风——以《史思与文心》、《读书识小录》为例 [J], 朱琳
3.抓住画脉与文心的绘画史纲 [J], 李捷
4.《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的一点自我陈述 [J], 杜哲森;
5.画者文心——刘怀山先生的绘画 [J], 谢兴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着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一本读罢,则中国绘画历史尽在掌握“读花鸟、处;此外,陈师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这使得陈师曾在评价中国绘画史的成与败、得与失时,眼界上自然更为开阔,评价自然也更易趋于中允。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其“来头”亦不小。
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着名诗人陈三立,其弟陈寅恪更不必多说。
陈师曾近代着名画家李叔同是莫逆之交,亦曾帮助和提携齐白石。
他于花卉画上接学自吴昌硕,更兼上师古人、博习众采,擅于将技法融为己用;于山水画则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了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从而一举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做到了推陈出新;于风俗人物画则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
除绘画外,陈师曾更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授课讲义刊印出版后成《文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在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五代、两宋文人画已有发展。
其间,中国画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素来讲究书画同源,并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借鉴,从而形成了自身显着的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特质,在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中叙述已经相当完备。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二):从历史看中国绘画说起来绘画二字,咋一听有些高大上,但如果说起来画画二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大家都上过画画课,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课外班里的,谁拿起画笔都能画上几笔,如果遇上对方看不懂,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自己的画抽象,他人欣赏不了。
如今社会,大家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走向陶冶艺术情操的中西,大师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中国画发展之我见-2019年文档(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国画发展之我见中国画自春秋战国以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楚先王庙、公卿祠堂,多画天地、山川之神,古代圣贤之像。
《考工记总序》:“设色之工,画、绩、钟、筐、慌。
”至汉代,帛画、宫廷壁画、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漆画等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传入,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对绘画从内容到形式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中国绘画发展至隋唐,趋向全盛。
唐代特别是贞观至开元的100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强大、版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林风眠在《中国画新论》中称赞道:“中国唐代画风,因取材自然界的描写,作风纯系自由的、活泼的、含有个性的、人格化的表现。
初期中,如顾恺之的风格,细致高雅的意味;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尤可想见其当时作风之超逸。
”①中晚唐以后,军阀割据、国土分裂,形成五代。
五代的绘画史上,产生了一大批宗师,但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几乎都在继承唐代的传统。
宋代至元、明,人物画创作已远不及唐代,但在山水和花鸟画领域内,经过长期酝酿也曾一度繁荣。
之后逐渐兴起了文人画创作的高潮,清代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影响着整个山水画坛。
同时“四僧”和龚贤领导的“ 金陵派”等反传统画家在江南兴起,他们的艺术主张抒发个性,作品风格新颖独特。
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鲁迅、高剑父、徐悲鸿等,都曾激烈地批判摹古风,倡导对传统绘画的改革。
上海、广州的传统派艺术家面对新思潮的冲击,也兴办画会,广招学徒著文立说,力排洋画,维护古道。
许多传统画家如顾麟士、吴待秋、冯超然、萧俊贤、汤定之等,只执著于作画,不大理会思潮论争。
在清末画坛独步一时的海派画家,相继于世纪交替与辛亥革命前后谢世,只有吴昌硕盛誉于192 7年前的上海。
在传统绘画规范之内革新探索的齐白石、黄宾虹等,也在20年代始露头角。
《如何看懂中国画》演讲稿400字
《如何看懂中国画》演讲稿400字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看懂中国画》。
对于欣赏国画,需要一个认知美的眼光,需要有欣赏美和分辨美的能力。
中国画,又是从古至今备受人们青睐的艺术品之一。
首先要对国画画理认同。
国画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理。
国画的画理和中国文化的理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与生俱来的就具有梦想的气质。
中国画看起来真像美梦一样。
它的线条和墨韵,收拾起所有的山水、花鸟和人物。
似与不似之间,说尽了中国人的行止和愿望。
认同这样的画理,也就是认同了中国人的文化。
中国人人人都知道中国画里的山水、花鸟和人物,都和画外不一样。
这就是欣赏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一个层次。
接着是对国画格的认同。
所谓画格,就像人格一样,是画的格局和格调。
这里要说的是,欣赏一幅画,一幅国画,不只是欣赏它的画理和画意,还在于欣赏它的画格。
中国人没有宗教,所谓儒释道,在中国人心里和眼里,也就是一些学问。
学问和文化有关,但学问和文化不是一回事。
在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中国人就是凭着文字和艺术的双桨,跋涉而来,而且继续跋涉前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中国绘画简史阅读札记
《中国绘画简史》阅读札记一、关于作者与书籍简介《中国绘画简史》是一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展现中国绘画发展脉络的著作。
该书的作者为知名艺术史学者XXX教授,其具备深厚的艺术史背景和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绘画领域,尤其是中国绘画的研究方面,XXX教授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绘画历史进行系统性梳理的著作,全书分为多个章节,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壁画开始,一直阐述至近现代的绘画变革与创新。
通过对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技法、材料以及时代背景的介绍,使读者能够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该书不仅涵盖了绘画艺术本身的发展,也涉及了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艺术流派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集结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绘画作品图片,使读者在文字描述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绘画的魅力与特点。
《中国绘画简史》是一部既适合专业人士研究参考,也适合绘画爱好者作为了解中国绘画历史的入门书籍。
1. 作者介绍在介绍这位作者的生平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他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他的名字叫XXX,毕业于著名的美术学院,并深得艺术史学界的赞誉。
他致力于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与特色。
他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
其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艺术造诣使他的作品在学术界和艺术界均获得了高度评价。
《中国绘画简史》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厚热爱与研究多年积累的成果。
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绘画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
为了普及和推广中国绘画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其独特的魅力,他决定撰写这部著作。
其目的不仅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更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中国绘画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作者在艺术史学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贡献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研究不仅涉及传统绘画艺术,也关注现代与当代的绘画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的一点自我陈述
作者:杜哲森
来源:《中国美术》2016年第02期
这是一部详尽、专门的文人绘画史,是作者十年研究、写作的结晶。
“画脉”着眼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沿革演变,“文心”则侧重从画家创作心路进行细微的解析。
如此,则一外一内,客观、主观,作者从两条并行不悖的线路,交互探寻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
读完这部绘画史,不仅明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可以对画家作品面貌背后的形成因素了然于心。
知晓倪瓒的心高命蹇,才能读懂他画作的潇洒、平淡:看到画家们各自笔墨中所浸渍的人生感受与信念追求,方能领悟王维的孤寂、徐渭的狂放、渐江的清刚……在这本书中既可以读到董其昌梳理传脉、建构新说的功绩,亦可以看到他称霸一方、博取名利的鄙俗:既可以看到唐寅气质的风流洒脱,又可以读到他坚守做人的底线与制艺的精谨……
该书的正式写作只用了一年半时间,但酝酿时间却长达三十多年,即从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时就有了撰写的初心,而这初心的萌生甚至还可以上推到大学时段。
我在大学读的是北师大中文系,由于专业需要,自是研读了大量的古代文史典籍。
在这个过程中,每每为历史上那些杰出仁人志士的事迹与著述所感动,诸如屈原之死与他的《离骚》,司马迁之辱与他的《史记》,苏武之困与他的执节之坚,以及陶潜不为斗米折腰而挂印归田的人生抉择,嵇康被司马氏斩杀时以一曲绝世的《广陵散》从容淡定地告别人生,乃至方孝孺宁肯被诛杀十族也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的刚烈决绝,等等。
由此深深地感受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脉中始终有一种发强刚毅的精神支撑着这个古老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不管经历了多少迂回曲折和凄风苦雨,始终在“求真、向善、尚美”的历史征程上做着不懈的努力。
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绘画上——因为构成中国传统绘画核心力量,依然是士夫文人,即社会的精英分子。
正是他们基于各自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志节操守和审美取向,使原初性属“猥役”匠人之技,提升为雅尚之习,打造出了诗画相合、书画一体的复合型艺术构成,并赋予了绘画操守依凭和人格表征的文化品格,从而使绘画也同其他的文明记忆一样,汇入民族心路的文化长河之中。
由此也决定了只有将绘画提升到心灵史的层面,才能揭示出其内在的精旨与奥义。
但通读既有的绘画史论,总感到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即对画家的内心世界发掘得不够深透。
为了填补这一缺失,决定换取一个观察角度和切入点,从画脉文心两个方面再行研讨。
画脉是一条纵线,采取的是通史的叙述体例,时段限定为秦汉至清末,亦即皇权帝制从建立到衰亡的两千多年,以各个王朝和时局为区块,梳理出时政与文化的关联。
如此,可以看出基于绘画的文化定位决定了统治者对绘画的推重,由执政者的推重引发了士大夫的热衷,又由
士夫的介入而波及到了广大的士阶层,而文人的积极参与最终导致了绘画功能、题材内容和风格样式的演变。
纵线虽然依时序展开,但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上,依据需要,又时有跨越时空的通联贯穿。
这样做便于对绘画发展演变的宏观把握,有高屋建瓴、总领全纲的作用。
由于讨论的重点多是文人绘画,所以该书可以视为文人绘画史,但因有纵线的统贯,故又不仅仅局限于文人画家,兼顾了其他的方方面面,具有总览的性质,所以将其定性为专题性质的绘画通史更为贴切。
文心是另一条主线,由点——画家个案、面
创作群体而共同构成。
“文心”自然主要体现在文人即士阶层身上。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关系到了皇权帝制社会体制中士阶层的社会地位、文化身份、人生理念、学问修养,以及身世际遇和品行操守等等。
为了有一个总体认识,单独列出两节予以评说,又列出一节讨论老庄哲学对绘画的影响。
这三节是全书的人文背景,也是立论的依据所在。
但皇权帝制有一个由初创到鼎盛至衰亡的过程,士阶层身处其间,其人生理念和价值取向自然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体现在创作上,故在每一章起始部分对时代背景均略做评议,然后再转入个案研究。
在文心剖析上,引用他人的评述是一个方面,而引用画家本人的诗文更为重要,因为这更有说服力。
所有引证最终都落实到绘画作品的解读上。
对作品进行分析时,尽量贴近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理要旨,不作过度引申,以去“云雾”之嫌,同时避免套语滥用,以克陈辞之弊。
将点连接起来便形成了面,亦即某个时期所特有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范。
两千年问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风貌再经纵线的通联,传统绘画的脉络、气象和格局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用心的读者不难从中领悟到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的传统绘画所独有的禀赋与品格。
该书重在征信,故引用文献甚广,画家个人的诗文引用更是多多,这是本书与其他绘画史论著的区别之一:另一个区别是多有作者本人的见解与评判,而且带有较为浓重的感情色彩。
如《艺技荣身也累身——阎立本》一节的收尾文字是:“这位为李唐社稷效力了大半辈子的画家在结束了政治生涯后终于获得了自由身,可以画些自己抒情的作品了。
但这时他却开始了放弃,放弃了人世的荣华,放弃了身外的占有,甚至放弃了既荣身又累身的艺术。
阎立本晚年将自己宅第全部捐出,改名普宁寺,又将书房改为智门寺,南庄改为普圆禅院,在寺后辟一片土地营造了自己的坟茔,高宗咸亨二年(671)病逝,从此长息于事先准备好的墓室中,再也不用奉诏作画,再也不用忍受着羞赧去讨好皇帝的欢心,永远摆脱了人事的羁绊和社会的褒贬。
1300多年过去了,如今寺院和坟墓都在,但两处境况却绝然不同。
寺内香火鼎盛,而相去百米的阎氏墓地却萧寂冷清,很少有人眷顾。
这也不奇怪,人们是奔着佛来的,是期望从佛那里求得护佑,至于阎立本,虽然生前贵为丞相,死后亦归黄土,又有谁肯去瞻仰他呢!千百人中如有一二知者来到坟前,于默然无语中让两颗文心超越时空并贯通生死,进行短暂的心灵对话,感慨人生,抚惜古今,领悟实义,回归本真,发亘古之幽思,通文心于一脉,能这样,无论是对逝者还是生者来讲,已经足够了。
”
类似这样的文字——浸润着不无沉重感的情感书写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章节,即使在书的附录中也是如此,如以“元人执著”为题总括元代绘画时的一首诗是:
郁勃生机正待发,寒流直下扫中华。
蹂红躏绿恣狂虐,断脉封流看肃杀。
僵死枝头香犹在,折断风前根未拔。
文心不死回春志,强犁冻土硬培花。
这种治史方法合适不合适?个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只能交由读者去评说了。
在此书的写作和发行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朋友的支持,尤其是本书责编王远和李捷两位青年才俊为本书的编校、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亦对此书给予充分肯定和全力推介,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