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
单选Ⅱ
【例 2】(2010 年广东学业水平)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 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名师点拨]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 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 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 计值。 (2)取样方法: 五点 取样法、 等距 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
上 标记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重捕 ,根据
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达标训练 1】一片牧场有 8 户居民,其中 6 户养了绵羊, 2 户养了山羊,共构成了多少个种群?( A.1 个种群 B.2 个种群 )
C.8 个种群
D.6 个种群
[解析]绵羊和山羊属于不同的物种,构成 2 个种群。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内容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
能力要求
Ⅰ
Ⅱ Ⅰ Ⅰ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 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 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三种,分别是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高中生物课件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ppt
本部分命题多以种群的增长曲线物理模型图和新
情景文字信息、表格信息实现对本部分内容综合考查。 瞻望
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考向
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
单位空间内某种 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③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等
出生 率、 死亡
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 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特征 项目
迁入率、 迁出率
年龄 组成
含义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 或迁出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率
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
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
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本部分内容相对较单纯,仅从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来 看,本部分内容高考中的要求并不太高,只有种群的数量变 回 化是Ⅱ级要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 顾 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种间关系、 考 群落演替等,课标中的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及“土壤中 情 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在近年高考中考查频率相对较高。 2009山东理综6题和2009宁夏理综32题都通过种群的增长曲 线物理模型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
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恢复实践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一、群落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基本原理
(三) 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物理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营养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种源条件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物种间的关系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三) 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 源:现存乡土物种栖息地--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原点 缓冲区:环绕源周边的地区--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生态流之间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 辐射道: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战略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
演替中的物种更替,如森林中的 优势树种和杂草
关键的共生种依赖的植物资源传 粉者、传播者
兔子、地鼠、白蚁、河狸 固氮菌、菌根真菌分解者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功能群: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 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 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
森林群落的自恢复然实演践 替过程
✓ 恢复潜力度(RP):退化群落更新库组成结构与更 高演替阶段群落组成结构间的相似度。
✓ 恢复度(RD):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 ,其自然恢复终极是与原群落相同的植被型。将 群落恢复度(RD)定义为退化群落通过自然恢复在 组成、结构、功能上与顶极群落阶段的最佳群落 的相似程度。
(一)物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为核心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元素为核心和出发点的规划途径 物种保护始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
必修3 第4章 种群与群落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进行防 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 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则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3)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_
2、性别比例 §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 密度下降。
§意义: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
雌性和雄性个体数 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 高等动物。
②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常见于人 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稳定型
衰退型
增长型
衰退型
稳定型
增长型
衰退型
增长型
稳定型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 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 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3
(2)根据上图分析,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 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①均匀分布
④出生率、死亡率 ⑥年龄组成
②种群密度
⑤集群分布 ⑦性别比例
③随机分布
将上述序号填在合适的横线上: ②④⑥⑦ 。 (1)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_________ ①③⑤ 。 (2)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是:_______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最常见)
分析:专家预测印度人口变化的依据是 什么?
3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定稿)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3. 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 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 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二、学习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学习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自学导航】: 带着问题进课堂掌握学习主动权(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思考: 个体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呢?种群各特征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吗?(二)种群的特征:1. 种群密度概念: 是指在________ _或________ _中的个体数。
意义: 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 _。
调查方法: 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 __法。
(1)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某杂草的种群密度, 可用_________法, 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①调查对象: 一般选取__________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②样方多少: 一般来说, 样方数量_______, 调查结果_________。
③样方大小: 对草本植物而言, 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④样方位置:要做到_________, 是取样的关键。
⑤取样方法: 法和法。
⑥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选取若干样方, 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应用_________ __法。
①应用范围: 活动能力 , 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的种群的活动范围内, 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估计种群密度。
思考:在调查种群密度时, 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有什么不同?尝试在适用对象、统计方法和注意问题上分析?2. 出生率和死亡率:⑴概念: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 占该________个体总数的比例。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数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N1+N2+N3+N4+N5 5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③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计数原则:样方内无论大小都要数,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金丝猴 南极地区生活的所有帝企鹅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A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②取样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灌木样方的大小以10m2 ,
乔木样方的大小以100m2
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种群密度N
应用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1)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3)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4)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细菌;绦虫和猪。
(4)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不同地段往往分布不同种群,同一地段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但被彻底消灭........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3、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高中生物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整合课件
-* -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影响或调节着种群数量
影响或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大致可以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 约因子两大类。前者相当于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流行病和食物等。后 者则相当于气候等非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 大而增强,而且种群受影响个体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 非密度 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则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种群总 是有一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或被杀死。 因此对种群密度无法起调节作用。
植物、野兔和狼在密度制约因子调节下的种群数量动态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种群的密度制约调节是一个内稳定过程,当种群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某 些密度制约因子就会发生作用,并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和增加死亡率而调节 种群的增长。 一旦种群数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这些因子的作用就会减弱, 使种群出生率增加和死亡率下降。这样一种反馈调节机制将会导致种群数 量的上下波动。上图是植物、野兔和狼 3 个物种种群在密度制约因子(食 物和捕食)调节下的数量动态,一般说来,种群波动将发生在种群平衡密度 的附近,对种群平衡密度的任何偏离都会引发调节作用,由于时滞效应的存 在,种群很难刚好保持在平衡密度的水平上。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3)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 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群 落大小以及群落的分布差异。 (4)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 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 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 结果。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
2.有利于捕食。有些鸟类在草地上排列成行,同时 前进,以便将昆虫轰赶起来,进行围捕。有些水禽常围成 包围圈,捕食鱼类。狼、狮等肉食动物也常联合成群,分 工合作,围捕猎物。
3.共同防御害兽。野猪、野牛集群后,狼、虎很难 逞虐。马、羊、牛在草地上也成群活动,遇到天敌时母畜 将仔畜围在中央,进行保护,公畜则在群外巡视,甚至与 天敌格斗。 4.组成繁育群体,有利于种群的繁殖和幼体的发育。 蜜蜂和蚁类依靠集体力量寻觅和采集食物,并且通过严格 格的分工来完成繁殖和哺育幼仔,使整个群体得以繁衍和 发展,许多哺乳动物和鸟类也有类似情况。
家畜种群的基本特征
• • • • • 一般来说,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即种群占据有一定的空间; (2)数量特征 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合在一起,这个数量又因受 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着; • (3)遗传特征,即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构成一个 基因库。可见,种群是物种存在于自然环境的一 个基本单位。
3.遗传特征
•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某些形态特征或生理 特征方面都具有差异。种群内的这种变异 和个体遗传有关。 • 一个种群中的生物具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 种群内的变异性是进化的起点,而进化则 使生存者更适应变化的环境。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空间特征和数量特 征的科学,而遗传特征则属于种群遗传学的范畴。 种群生态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种群的分布和 空间结构,个体数量或密度,数量变动情况和调 节机制。
第四章 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动物的外界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指外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任何一 群动物既以其它生物为外界环境,同时也构成其 他生物的外界环境。
种群(population)是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组合, 它占有一定的领域,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结成的一个统 一体。 也就是说种群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 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章种群和群落1.[2020⼭东省模拟卷]豌⾖蚜是利马⾖的主要害⾍,蝉⼤眼蝽可取⾷利马⾖和豌⾖蚜。
研究⼈员施⽤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荚后,检测两种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危害)。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施蔬果剂后豌⾖蚜种群数量将呈S 型增长C.该⽣态系统蝉⼤眼蝽属于第⼆、三营养级D.据表数据可知,蝉⼤眼蝽主要取⾷豌⾖蚜2.[2020⼭东省模拟卷]灰沼狸⽣活在南⾮,营集群⽣活。
⼀些个体在群中其它个体取⾷时,占据⾼处放哨。
放哨者通常第⼀个发现接近的捕⾷者,并且发出告警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
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A.站岗放哨是利⼰⼜利他的动物⾏为B.站岗放哨者与取⾷者是互利共⽣关系C.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关D.站岗放哨⾏为是长期⾃然选择的结果3.[多选题][2020⼭东省模拟卷]某相对稳定的草原⽣态系统中⾷物链(⽹)主要有甲、⼄、丙、丁、戊五个种群,且消费者只能以其前⼀营养级的所有⽣物为⾷,各种群⽣物体内某种重⾦属含量如图所⽰:A.图中五个种群构成的⾷物链(⽹)最可能为甲→⼄→丙→丁→戊B.甲、⼄、丙、丁、戊五个种群的所有⽣物个体统称为⼀个⽣物群落C.在甲、⼄、丙、丁、戊⽣物种群之间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据图可知,该⽣态系统中的甲与⼄、丙与丁分别处于同⼀营养级4.[2020聊城市⼀模]群居动物有⼀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
实验者向鸽群放出饥饿的苍鹰,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可传达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鸽⼦发现苍鹰后发出的⼤声鸣叫属于⾏为信息B. ⾷物⽹中鸽和苍鹰⼀定属于第⼆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C. 鸽种群数量越⼤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就越少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关系5.[多选题][2020聊城市⼀模]夏初,在某河⼝多地点采样测定⽔体富营养化情况,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机氮浓度相近、⽆机磷浓度差异较⼤。
第4章种群和群落
a.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
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 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 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c.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d.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2.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 类、鸟类等。 (2)原理:种群个体数中标记个体数所占比例与重捕个体数中 标记个体数所占比例相等。
(3)调查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志后 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 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 的数学形式。
(2)建构数学模型步骤:①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
题 ;②提出 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 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3)作出假设:接种到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适应新环
境,开始数量增长缓慢;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呈对数上升;
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营养物的耗尽、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pH变化,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活菌数最 大;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剧烈变 化,出生率远远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4)实施计划: ①配置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并分装进准备好的试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0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件
3.一个动物种群,从其侵入新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 到建立种群后,一般有几种情况,如下图中的A、B、 C所示,说明各曲线的意义。 A: 说明能够很好的适应新栖息地,在新 ; 栖息地生存下来并稳定发展;
能在新栖息地生存下来; B: 但种群数量波动较大,表 ; 明生存斗争比较激烈,还 没有完全适应新的栖息地;
三、群落的结构
1、理解群落的内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 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 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 • 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以物质和能量为纽带 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结构
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 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
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 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群 落 的 演 替
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 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的物种组成
•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 征 •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
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物种 A B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彼此抑制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实例
地衣、根瘤 菌和豆科植 物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羊与草
4.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 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 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 5.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 中层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 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能量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战演练(专项提能,小试牛刀 实战演练 专项提能,小试牛刀) 专项提能 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 之间, 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 ℃~30 ℃之间,能 的范围内生长, 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 为 ~ 的范围内生长 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 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 ~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 增殖一代。 增殖一代 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 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 菌液。 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思考感悟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 . “S型增长 的实质是什么? 型增长”的实质是什么 型增长 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种群的增长率在各个阶段 提示】 不相同所致。 不相同所致。
高频考点突破
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 .概念: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两个要素:“同种 和“全部 。 两个要素: 同种 同种”和 全部 全部”。 两个要素 (2)两个条件:“时间 和“空间 ,即种群具 两个条件: 时间 时间”和 空间 空间”, 两个条件 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 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①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 解析:选A。对害虫的防治应在害虫个体数较少的 。对害虫的防治应在害虫个体数较少的b 点以前进行, 点以前进行,故C错。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变 错 化而变化,故D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 化而变化, 错 大数量的一半时,增长速率最快, 大数量的一半时,增长速率最快,但是种群所需要 的资源(食物 空间等)是有限的 随着资源的枯竭, 食物、 是有限的, 的资源 食物、空间等 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枯竭, 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增加, 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增加,种群增长速率 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 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故B错。当种群数 错 量达到最大值时,基本稳定,此时增长率为0。 量达到最大值时,基本稳定,此时增长率为 。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注意:
1、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从而实现基因交流. 即: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 该放养多少头羊,既 能保护草原,又能取 得最好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数 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 何时捕?捕捞多少? 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 竭,又使资源得到充 分利用?
③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昆虫,如家白 蚁等,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的雄蜂和蜂王, 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
迁出率和 迁入率
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直接 影响
间接影响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决 定
出生率和 死亡率
小结: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3.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 4.能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5.能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③ 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个体较多。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出生率<死亡率,未来 一段时间种群密度减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 以预测种群数量变 化的趋势
判断:下列两图的年龄结构
增长型
衰退型
思考: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吗?稳定型呢?
不一定
5、性别比例 (1)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 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竞争2.某同学在对一块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 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
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A.15 000 B.16 250 C.17 500 D.70 000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5.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关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6.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超过10% D.种群结构太复杂7.下图A 、B 为两个国家的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 )8.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 A .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 B .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C .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D .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9.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 .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 .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10.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1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 .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 .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 .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 .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年龄期 个体数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1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3.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年数物种数量1 4 15 25 40植物类别草本28 27 26 30 34灌木0 3 4 12 19乔木0 0 0 14 23总计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14.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二、非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水生植物,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1 500公里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
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
最后是请来了海牛,一条海牛每天能吃掉40多平方米的水葫芦,于是河道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请回答:(1)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2)水葫芦在刚果之所以能战胜所有对手,并在河道上蔓延是因为。
(3)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4)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分别用除草剂和海牛消除水葫芦的效果及其影响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
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三: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繁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
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的角度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4)水葫芦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竞争。
2.C 解析: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则平均数是(12+15+14+17+12)÷5=14。
每个样点4 m2,一块5 000 m2的野生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4∶14=5 000∶x,解得x=14×5 000÷4=17 500。
3.B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有关。
4.C 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理想状况才有“J”型种群增长曲线。
5.A 解析: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6.A解析: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
7.B解析: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动态变化主要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
B图中幼年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成年和老年的人口所占比例,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8.C解析:在群落演替中,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不下降。
9.D解析: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
10.A解析: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
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原生演替。
陆地植物的原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
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
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因此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到了森林群落阶段,演替速度又开始减慢。
11.A解析: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甲是增长型(幼年600>老年200),乙是稳定型(幼年400=老年400),丙是衰退型(幼年200<老年600)。
12.C解析: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调查方案最可行的是: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13.B解析: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该地群落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14.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花蜜)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是捕食。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是寄生。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是竞争。
二、非选择题1.(1)竞争(2)当地养料、空间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天敌(或环境条件理想)(3)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4)用除草剂消灭水葫芦,费用大,有污染,且水葫芦很快适应,效果不佳。
海牛以水葫芦为食,能有效控制水葫芦,成本低且无污染2.(1)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等(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3)速度方向(4)竞争群落种群(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