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组织学课件02
合集下载
泌尿生殖系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05
泌尿生殖系统的病理学
泌尿系统的病理学
肾小球肾炎
包括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 炎、膜性肾小球病等,主要表现 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
等症状。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由于药物、感染、免疫等因素导致 肾小管间质炎症,引起肾功能损害。
尿路感染
主要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 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膀胱和尿道的发生
随着胚胎的发育,输尿管芽逐渐生长,形成膀胱和尿道的雏形。
生殖系统的发生
男性生殖系统的发生
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始于胚胎第6周 ,睾丸开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 。
女性生殖系统的发生
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始于胚胎第7周, 原始生殖细胞发育成卵子并开始在卵 巢内贮存。
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肾发育异常
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 球和肾小囊组成,负责过滤血液,清除废物和多余水分。肾小管则负责 重吸收这些物质,维持体液平衡。
输尿管
输尿管是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管道,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输尿管壁由肌 肉和结缔组织组成,可以调节尿液的流动速度。
03
膀胱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位于骨盆内。膀胱壁由三层组织构成,最内层
包括肾缺如、重复肾、马蹄肾等,可能影响尿液的 生成和排泄。
膀胱和尿道发育异常
如膀胱外翻、尿道下裂等,可能影响排尿功能和生 殖功能。
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男性可能出现隐睾、睾丸下降不全等,女性可能出 现先天性无子宫、卵巢发育不全等,可能影响生殖 功能和
泌尿系统的组织学
01 02
尿道下裂
尿道下裂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生 殖系统畸形,表现为尿道口位 于阴茎腹侧或更低的位置。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ppt)
分泌: 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 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 运到肾小管腔中的过程
① H+的分泌:
意义: 排酸保碱 维持酸碱平衡 (2)NH3 的分泌 (3)K+ 的分泌
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
原尿 数量 125mlx60x24=180L/天
质量 去蛋白的血浆 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
99%被重吸收
终尿 1-2L/天
有效滤过压
GFR
4. 肾血浆流量 虑过平衡点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 GFR
很快达到
二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1.概念
重吸收: 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 到血液中的过程
2. 重吸收方式 1)被动重吸收: 2)主动重吸收:
3. 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 ◇差异性 ◇有限性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肾小管对
NaCL和水的重吸收
增加肾素的分泌 增加RAAS的活动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1.来源
第四节 排尿及调节 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
二、排尿反射: S:膀胱内压力
感受器:膀胱牵张感受器
传入N:盆N(+)
中 枢:脊髓骶段
大脑皮质(高级)
传出N:盆N(+)
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 滤过停止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示意图
(三)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1. 大失血、休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有效滤过压
GFR
2. 囊内压 肾结石、肿瘤等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GFR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① H+的分泌:
意义: 排酸保碱 维持酸碱平衡 (2)NH3 的分泌 (3)K+ 的分泌
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
原尿 数量 125mlx60x24=180L/天
质量 去蛋白的血浆 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
99%被重吸收
终尿 1-2L/天
有效滤过压
GFR
4. 肾血浆流量 虑过平衡点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 GFR
很快达到
二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1.概念
重吸收: 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 到血液中的过程
2. 重吸收方式 1)被动重吸收: 2)主动重吸收:
3. 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 ◇差异性 ◇有限性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肾小管对
NaCL和水的重吸收
增加肾素的分泌 增加RAAS的活动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1.来源
第四节 排尿及调节 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
二、排尿反射: S:膀胱内压力
感受器:膀胱牵张感受器
传入N:盆N(+)
中 枢:脊髓骶段
大脑皮质(高级)
传出N:盆N(+)
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 滤过停止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示意图
(三)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1. 大失血、休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有效滤过压
GFR
2. 囊内压 肾结石、肿瘤等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GFR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第10章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1)外髓部高渗 升支粗段, NaCl主动重吸收, 水不通透 2)内髓部高渗 升支细段,NaCl 被动重吸收 尿素再循环
(二) 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保持 —直小血管作用
逆流交换:保持浓度梯度
• 降支:NaCl和尿素扩散入血,水进入间隙液 • 升支:NaCl和尿素进入间隙液,水进入血液
6.葡萄糖的重吸收 在近曲小管(主动转运) 肾糖阈:正常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最高血糖水平。
正常值:160~180 mg%
重吸收极限量:300 mg%
7.其他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氨基酸同葡萄糖
多数药物:近曲小管主动分泌
三、尿的浓缩与稀释
浓缩尿 低渗尿 等渗尿
(一)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
及其形成
1.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
水 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2. 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部位:近曲、髓袢升支粗段、远曲
重吸收方式:CO2
伴随H+-Na+交换
3.NH3/ NH4+的分泌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方式:主动扩散。 Na+-NH4+
4.K+的重吸收与分泌 1) 重吸收: 部位:近曲小管
机制: 主动过程
2)分泌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主动过程(K+-Na+) 特点:与 H+-Na+交换相互竞争。 5.Ca2+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髓袢(被动为主) 远曲小管、集合管(主动)
(三)影响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形成的因素 (四)尿浓缩和稀释功能的实现
血管加压素(VP):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1.自身调节 2.球—管平衡 3.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性利尿 由于肾小管腔液中溶质浓度增高,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 对原尿的再吸收,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 二、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 去甲肾上腺素 尿生成减少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9章 泌尿系统
1.尿的成分和性质
尿量:正常成人 1~2L/d;正常约1500ml/d
少尿:150—500ml/d; 无尿:100ml/d以下; 多尿:2500ml/d以上
成分:来源于血浆,水:95~97%,
固体物质:3~5%
无机物:Na, K; NaCl
有机物:尿素、肌酐、尿酸、氨、胆色素等
理化性质:淡黄色,
pH 5.0~6.0,受食物影响大。
肾门
内
侧
肾盂
缘
肾窦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 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央部凹陷,称肾门。 有肾静脉、肾动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 等出入。它们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肾 蒂。肾蒂由上到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 盂。
• 由肾门深入肾实质之间的腔隙称肾窦 ,窦 内容纳肾盏、肾盂、肾血管及脂肪组织等。
1.2 位置
腹后壁,脊柱两侧;
2、肾的微细结构
• 2.1肾单位(nephron):肾的基本功能单位, 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的每个肾 脏是由120万个肾单位组成的。
• 2.1.1 肾小体(renal corpuscle):肾小球, 肾小囊
• 2.1.2 肾小管(renal tubule):近端小管, 髓袢细段,远端小管
• 肾髓质在肾实质的深部,色淡,由15~20个肾 锥体组成,锥体的底朝向皮质,锥体的尖端钝圆, 伸向肾门,称为肾乳头,其顶端有许多乳头孔, 肾形成的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内。
• 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性小管,围绕肾乳头,每侧 约有7~8个肾小盏。 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 大盏,肾大盏约有2~3个。由肾大盏合成一个扁 平漏斗形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弯向下行,移 行为输尿管。
滤过血液变稠
滤过膜和有效滤过压的情况只提供了 原尿生成的可能性,要变为现实,还 需满足时间(或血流速度)的条件。
泌尿系统ppt课件
出球小动脉 球后毛细血管网 利于重吸收功能
肾小管周围
22
二、输尿管
三、膀胱
四、尿道
23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方式:
1. 排出机体大部分的代谢终产物和异物。
2. 调节细胞外液量与渗透压。
3. 维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24
•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 重吸收 集合管 肾小管 分泌 集合管 原尿
终尿
25
尿生成的过程
26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当血液流经肾 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透过 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血浆超滤液(原尿)
27
(一)滤过膜的结构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C 滤过膜
窗孔50-100nm
非细胞性基底膜 网孔(决定通透性)2-8nm 肾小囊脏层上皮C (足C)
原因:滤过膜各层中含有很多带负电荷的物 质,主要为糖蛋白。
31
不同的分子有效半径和带不同电荷右旋糖酐的过滤能力
滤过能力的值为1.0:表示能自由滤过;0则表示不能滤过 32
(三)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滤过的动力 - 滤过的阻力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在逐渐变小
10
入球小动脉管径>出球小动脉管径
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
肾小球压高 形成原尿
肾 小 体 肾小囊
壁层
脏层→足C
包绕肾小球
与近曲小管相连
11
(2)肾小管
近端小管
细段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组织胚胎学课件-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
组成:
肾--------泌尿器官 输尿管 膀胱 排尿器官 尿道
功能: 排出代谢产物 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一、肾
组织结构
被膜 间质 实 质 肾 柱 皮质 皮质迷路 髓放线 髓质: 肾锥体
肾小叶:髓放线 +两侧皮质迷路 肾叶:一个锥体 + 相连的皮质
血管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单位
球旁复合体
球旁细胞: 入球小动脉,平滑肌 分泌肾素:调节血压 组 致密斑: 成 远曲小管近血管极侧的上皮分化 钠离子感受器:调节肾素分泌 球外系膜细胞:入球小A与出球小A间的细胞 细胞间有缝隙连接,能够传递信息 上皮样细胞
2 1
1.球旁细胞 2.球外系膜细胞 3.致密斑
3
球旁复合体
肾血液循环特点: • 肾血流量大 • 两套毛细血管网 • 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利于滤过 • 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利于重吸收和尿液浓 缩
血管极
血管球
肾小囊壁层 尿极 近曲小管
肾小囊 肾小管起始部凹陷而成 的 双层囊
肾 小 囊 的 演 变
肾小体功能:形成滤液(原尿)
有孔内皮
滤过膜(滤过屏障)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分子量 影响滤过的因素
电荷
内皮细 胞窗孔 基膜 内皮细胞 裂孔隙
基膜 初级突起 次级突起 肾 血 裂孔隙 管 球 足细胞体 局 部 模 式 图 足细胞体 初级突起 球内系膜细胞 内皮细胞
曲部
近端小管 直部
肾小管
细段 直部
髓袢 (肾单位袢)
远端小管
曲部 集合管(髓放线、肾锥体)
肾皮质光镜像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毛细血管袢(有孔) 血管球 血管系膜 肾小体 壁层:单扁 肾小囊 肾小囊腔 血管系膜细胞
组成:
肾--------泌尿器官 输尿管 膀胱 排尿器官 尿道
功能: 排出代谢产物 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一、肾
组织结构
被膜 间质 实 质 肾 柱 皮质 皮质迷路 髓放线 髓质: 肾锥体
肾小叶:髓放线 +两侧皮质迷路 肾叶:一个锥体 + 相连的皮质
血管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单位
球旁复合体
球旁细胞: 入球小动脉,平滑肌 分泌肾素:调节血压 组 致密斑: 成 远曲小管近血管极侧的上皮分化 钠离子感受器:调节肾素分泌 球外系膜细胞:入球小A与出球小A间的细胞 细胞间有缝隙连接,能够传递信息 上皮样细胞
2 1
1.球旁细胞 2.球外系膜细胞 3.致密斑
3
球旁复合体
肾血液循环特点: • 肾血流量大 • 两套毛细血管网 • 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利于滤过 • 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利于重吸收和尿液浓 缩
血管极
血管球
肾小囊壁层 尿极 近曲小管
肾小囊 肾小管起始部凹陷而成 的 双层囊
肾 小 囊 的 演 变
肾小体功能:形成滤液(原尿)
有孔内皮
滤过膜(滤过屏障)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分子量 影响滤过的因素
电荷
内皮细 胞窗孔 基膜 内皮细胞 裂孔隙
基膜 初级突起 次级突起 肾 血 裂孔隙 管 球 足细胞体 局 部 模 式 图 足细胞体 初级突起 球内系膜细胞 内皮细胞
曲部
近端小管 直部
肾小管
细段 直部
髓袢 (肾单位袢)
远端小管
曲部 集合管(髓放线、肾锥体)
肾皮质光镜像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毛细血管袢(有孔) 血管球 血管系膜 肾小体 壁层:单扁 肾小囊 肾小囊腔 血管系膜细胞
组织学:泌尿系统
血管球 glomerulus
肾小囊 renal capsule
入球微动脉
血管极 出球微动脉
血管球 肾小囊壁层
肾小管
尿极
血管极 尿极
血管球
glomerulus 入球微动脉 粗 出球微动脉 细 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
毛细血管球
有孔型, 多无隔膜, 有利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滤出
血管系膜,球内系膜
连接于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
尿量:1~2升
球旁复合体(肾小球旁器)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 大致成三角形
由球旁细胞, 致密斑 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1 球旁细胞
入球小A近血管极管 壁SMC特化为上皮 样C。
胞体大,立方形, 核大而圆;弱嗜 碱性
分泌颗粒
肾素 红细胞生成素
肾素:
Pr水解酶,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II 醛固酮分泌增加(RAA系统)
分子量70 KD以下、 直径小于4nm的物质 葡萄糖、多肽、尿素、 电解质和水可以通过 滤过膜
原尿 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 成分与血浆类似 滤过膜受损害(肾小球肾炎) 蛋白尿或血尿
近曲小管 近直小管
细段
肾
远曲小管
小
管
远直小管
直集合管
近端小管:
最长 L 14 mm 最粗 D 50~60 um
曲部:蟠曲在肾小体附近 直部:髓放线和锥体内
管腔小而不规则
单层立方或锥形上皮, 细胞分界不清
腔面
刷状缘 EM:微绒毛
侧面
侧突:相互嵌合, 细胞界限不清
基部
EM:质膜内褶 + 线粒体
近端小管的功能:
重吸收:原尿中G、AA、Pr及大部分水、离子、尿素 分泌(转运与排泄):H+、NH3、肌酐和马尿酸 临床意义:酚红、马尿酸排泄试验—检测功能
肾小囊 renal capsule
入球微动脉
血管极 出球微动脉
血管球 肾小囊壁层
肾小管
尿极
血管极 尿极
血管球
glomerulus 入球微动脉 粗 出球微动脉 细 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
毛细血管球
有孔型, 多无隔膜, 有利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滤出
血管系膜,球内系膜
连接于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
尿量:1~2升
球旁复合体(肾小球旁器)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 大致成三角形
由球旁细胞, 致密斑 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1 球旁细胞
入球小A近血管极管 壁SMC特化为上皮 样C。
胞体大,立方形, 核大而圆;弱嗜 碱性
分泌颗粒
肾素 红细胞生成素
肾素:
Pr水解酶,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II 醛固酮分泌增加(RAA系统)
分子量70 KD以下、 直径小于4nm的物质 葡萄糖、多肽、尿素、 电解质和水可以通过 滤过膜
原尿 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 成分与血浆类似 滤过膜受损害(肾小球肾炎) 蛋白尿或血尿
近曲小管 近直小管
细段
肾
远曲小管
小
管
远直小管
直集合管
近端小管:
最长 L 14 mm 最粗 D 50~60 um
曲部:蟠曲在肾小体附近 直部:髓放线和锥体内
管腔小而不规则
单层立方或锥形上皮, 细胞分界不清
腔面
刷状缘 EM:微绒毛
侧面
侧突:相互嵌合, 细胞界限不清
基部
EM:质膜内褶 + 线粒体
近端小管的功能:
重吸收:原尿中G、AA、Pr及大部分水、离子、尿素 分泌(转运与排泄):H+、NH3、肌酐和马尿酸 临床意义:酚红、马尿酸排泄试验—检测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ppt课件
分泌功能:H+、氨、肌酐和马尿酸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单层立方上皮 细胞小,染色浅 游离面无刷状缘 基底面纵纹明显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远端小管功能
重吸收Na+、Cl-和水,分泌K+和H+。调节机体 的水盐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脉 叶间动
脉
人 弓体形动解脉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 球毛细血管网-出 球小动脉-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网
被膜下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血管特点: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血流量 大,流速快
肾内血管走行较直,血液能很快到达血管球 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大,血管球
前、后面 上、下端 内、外缘 肾门 renal
hilum 肾蒂 renal
pedicle 肾窦 renal
sinus
人内部体结解构 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实质 ○ 肾皮质 ○ 肾髓质 肾锥体 髓放线 皮质迷路 肾乳头 肾柱 尿液引流管道 ○ 肾小盏 ○ 肾大盏 ○ 肾盂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女性尿道短、宽、 直,开口于阴道 前庭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 理学泌尿系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组成
肾 kidney 输尿管 ureter 膀胱 urinary
bladder 尿道 urethra
功能
排出废物 排出多余水分 内分泌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位置
腹膜外位器官 位于脊柱两侧,左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单层立方上皮 细胞小,染色浅 游离面无刷状缘 基底面纵纹明显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远端小管功能
重吸收Na+、Cl-和水,分泌K+和H+。调节机体 的水盐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脉 叶间动
脉
人 弓体形动解脉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 球毛细血管网-出 球小动脉-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网
被膜下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血管特点: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血流量 大,流速快
肾内血管走行较直,血液能很快到达血管球 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大,血管球
前、后面 上、下端 内、外缘 肾门 renal
hilum 肾蒂 renal
pedicle 肾窦 renal
sinus
人内部体结解构 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实质 ○ 肾皮质 ○ 肾髓质 肾锥体 髓放线 皮质迷路 肾乳头 肾柱 尿液引流管道 ○ 肾小盏 ○ 肾大盏 ○ 肾盂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女性尿道短、宽、 直,开口于阴道 前庭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 理学泌尿系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组成
肾 kidney 输尿管 ureter 膀胱 urinary
bladder 尿道 urethra
功能
排出废物 排出多余水分 内分泌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位置
腹膜外位器官 位于脊柱两侧,左
第十章第五节泌尿系统2讲课文档
弓形集合小管
2. 集合管系: 皮质集合小管
髓质集合小管
第5页,共49页。
肾实质主要由许多肾单位、集合小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其间有血管)
1. 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一个与 其连接的上皮性肾小管构成,每个肾约有100~200万个肾单位。 (1)肾小体 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 组成。肾小体的一侧是形成血管球的血管出人处,称血管极;另 一侧是肾小囊与肾小管连接处,称尿极。
组成 球旁细胞 致密斑 球外系膜细胞
功能:调节血压
第35页,共49页。
(三)肾小球旁器(近血管球复合体)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小三角区,由近血管球细胞、致密斑、球外 系膜细胞组成。
①近血管球细胞 是入球小动脉在肾小体血管极处,血管壁的平滑肌 变成的上皮样细胞,胞质丰富,肌原纤维少,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 核蛋白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大量中等电子密度的大颗粒。颗 粒中含有肾素,后者与血压调节有关,另外,近血管球细胞可能还 产生肾性促红细胞生成因子,是调节骨髓生成红细胞的一种重要物 质。
前列腺素
→ 肾小管上皮
激肽释放酶
↓
集合小管→ 激肽
激肽释放酶 - 激肽系统
利尿利钾 扩管
增加血流量
内皮细胞 → 促红细胞 生成素
VitD3的羟化
第45页,共49页。
二、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一 )输尿管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左右各一条,起自 肾孟,沿腰大肌前面下降,与精索血管交叉(女性与卵巢血 管交叉)到小骨盆上缘后右输尿管跨越骼外动脉,左输尿管 跨过在髂总动脉,沿骨盆侧壁弯曲向前,男性的输尿管与输 精管交叉,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女性输尿管经子宫阔韧 带底部进入膀胱。
泌尿系统_人体解剖生理学PPT精选课件
6
肾门
肾蒂
从前向后
静脉 动脉 肾盂
从上向下
动脉
静脉
肾盂
7
•
8
9
2、位置
• 与椎骨的关系:左肾上平胸12上缘,下平 腰3上缘;右肾上平胸12下缘,下平腰3下 缘。
• 与第十二肋的关系:第十二肋斜过左肾后 面中份,斜过右肾后面的上份。
• 肾区: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十二肋之间的 夹角。
10
左T11-L2
• 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有利于尿的形成。 • 在肾的髓质形成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与尿
的浓缩有关。
45
46
47
四、输尿管、膀胱、 尿道
48
(一)输尿管
• 1、概述:肌性管道,长20~30cm,直径 0.5~0.7cm
• 2、行程:起于肾盂→腰大肌前方下行→小 骨盆上口与髂血管交叉→盆侧壁弯向后下 →膀胱底→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的输尿 管口。
37
38
(二)集合管、乳头管
• 从弓形集合管到直集合管,管径由细 (40um) →粗(200um);上皮C由立方形 →柱状→高柱状。
39
40
(三)球旁复合体
• 1、球旁C:是由入球小A管壁的平滑肌C变为上 皮样C形成。C呈立方形或多边形,核圆形,胞质 嗜碱性,可分泌肾素和红C生成因子,使血压↑和 促进骨髓红C的生成。
2
• 排泄(excretion)是指机体将新陈代谢的 终产物和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 过程。排泄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皮肤、 消化道、泌尿系统等。
3
4
第一节泌尿系统的 解剖结构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 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组成,主要功能是排出溶于 水的代谢产物。
肾门
肾蒂
从前向后
静脉 动脉 肾盂
从上向下
动脉
静脉
肾盂
7
•
8
9
2、位置
• 与椎骨的关系:左肾上平胸12上缘,下平 腰3上缘;右肾上平胸12下缘,下平腰3下 缘。
• 与第十二肋的关系:第十二肋斜过左肾后 面中份,斜过右肾后面的上份。
• 肾区: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十二肋之间的 夹角。
10
左T11-L2
• 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有利于尿的形成。 • 在肾的髓质形成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与尿
的浓缩有关。
45
46
47
四、输尿管、膀胱、 尿道
48
(一)输尿管
• 1、概述:肌性管道,长20~30cm,直径 0.5~0.7cm
• 2、行程:起于肾盂→腰大肌前方下行→小 骨盆上口与髂血管交叉→盆侧壁弯向后下 →膀胱底→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的输尿 管口。
37
38
(二)集合管、乳头管
• 从弓形集合管到直集合管,管径由细 (40um) →粗(200um);上皮C由立方形 →柱状→高柱状。
39
40
(三)球旁复合体
• 1、球旁C:是由入球小A管壁的平滑肌C变为上 皮样C形成。C呈立方形或多边形,核圆形,胞质 嗜碱性,可分泌肾素和红C生成因子,使血压↑和 促进骨髓红C的生成。
2
• 排泄(excretion)是指机体将新陈代谢的 终产物和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 过程。排泄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皮肤、 消化道、泌尿系统等。
3
4
第一节泌尿系统的 解剖结构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 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组成,主要功能是排出溶于 水的代谢产物。
泌尿系统组织学
21
远曲小管 Distal convoluted tubule
LM: 立方形 淡染 核圆 无刷状缘 纵纹
** *
*
*
*
*
可编辑ppt
22
远端小管质膜内褶
EM: 微绒毛较少 质膜内褶
可编辑ppt
23
远端小管 Distal tubule
LM:
立方形 淡染 核圆 无刷状缘 纵纹
组织学
泌尿系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可编辑ppt
1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右侧肾上腺断面 右肾断面 皮质
髓质
左肾上腺
腹总静脉 腹腔干 左肾 左肾静脉
肾盏
腹主动脉
肾柱 肾盂 输尿管 髂动、静脉
髂总静脉
膀胱
可编辑ppt
尿道
2
泌尿系统
概述:
肾 Kidney
皮质 Cortex 髓质 Medulla 肾小叶 Renal lobule: 肾叶
远端小管 立体形,较小 较弱 较少 较多 细胞中心处 无刷状缘 少量微绒毛 相对明显 没有侧突 嗜酸性纵纹 内褶多、深
26
细段 Thin segment
直径10-15um
单层扁平上皮
水、离子易通过
*
可编辑ppt
27
(二)集合管 Collecting duct
组成
皮质集合管 髓质集合管 乳头管
足细胞 Podocyte
1 足细胞胞体 2 足细胞初级突起 3 足细胞次级突起
1 1
可编辑ppt
1 32
13
足细胞与血管袢关系模式图
可编辑ppt
14
滤过膜构成模式图
泌尿系统—排尿管道(组织胚胎学课件)
1 2 3
02 膀胱的高倍镜形态
高倍镜: 1. 空虚状态下的膀肮壁 黏膜有许多皱襞,由变移上皮 和固有层组成。上皮较厚,达 8~10 层细胞,表层盖细胞大, 呈矩形。
02 膀胱的低倍镜形态
低倍镜: 2. 充盈状态下膀肮壁与空虚者 比较,黏膜皱襞减少或消失; 上皮变薄,较平,仅3~4 层细 胞,盖细胞扁平。
膀胱的组织结构
目录
CONTENT
01 膀胱壁分层 02 各层结构特点
01 膀胱壁分层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壁分为3层, 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肌层和外膜, 肌层较厚。
02 各层结构特点
1.黏膜
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为变移上 皮;固有层含较多弹性纤维,除膀胱 三角区外,其他部位近肌层的固有层 部分含纤维少,结构疏松。
膀胱
目录
CONTENT
01 膀胱的肉眼形态 02 膀胱的低倍镜形态 03 膀胱的高倍镜形态
01 膀胱的肉眼形态
本切片为动物的膀胱
肉眼观:可见充盈和空虚状态下 的膀脱壁切片各一块。切片一侧 着紫蓝色部分为黏膜,其下 方染成粉红色的是其他各层。
02 膀胱的低倍镜形态
低倍镜: 1. 黏膜:有许多皱襞,由变移 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2. 肌层:较厚,大致由内纵、 中环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组 成。 3. 外膜:一般为纤维膜,若取 材于膀脱顶部,则为浆膜。
膀胱空虚状态
膀胱充盈状态
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个输尿管口 和一个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的三角 形区域,称膀胱三角,无论膀胱充盈 还是空虚,此处黏膜都保持平滑状态, 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02 各层结构特点
2.肌层
由内纵行、中环行和外纵行3层平滑肌 组成;中层环行肌在尿道内口处增厚 为内括约肌。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2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小管上皮细胞 变性,管型
4.间质: 充血、水肿 炎细胞浸润
电镜:
免
基底膜
疫
和足细
复
胞间有
合
致密物
物
沉积。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荧光:
IgG和C3沉积呈颗粒状荧光。
[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突发血尿、蛋白尿、
管型尿血尿、脓尿、菌尿、
管型尿
• [结局及并发症] 1.绝大多数痊愈 2.治疗不当 慢性 3.合并症:1)肾乳头坏死 2)肾盂积脓 3)肾周围脓肿
肾 盂 积 脓
二.慢性肾盂肾炎
(chronic pyelonephritis)
光镜: 1.肾盂粘膜、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
慢性炎细胞浸润 2.部分肾小管坏死,被纤维组织取代 3.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
[概述] 多好发于青年、中年人 [特点] 新月体形成(>50%)
分型
Ⅰ型:抗基底膜型,抗GBM抗体,IgG和C3呈连 续线性荧光
Ⅱ型:免疫复合物介导型,颗粒性荧光(SLE等) Ⅲ型:血管炎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阳性 Ⅳ型:抗基底膜和血管炎混合型 Ⅴ型:特发型,所有抗体均阴性
[病变] 呈弥漫性 光镜:毛细血管管壁坏死
第十章
病理教研室
]
[
[概论]
结 构 与 功 能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功能]
1.产生、排出尿液: 排出废物、毒物, 维持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
2.分泌激素: 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二羟胆钙化醇 —调节血压、RBC生成、钙吸收
•[结构] 解剖生理单位: 肾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远端小管 由直部和曲部 两部分构成,远端小管直部 和曲部结构相似,其管径较 粗,由立方形上皮构成,胞 质呈弱嗜酸性(染色较浅)。 腔面无刷状线。电锐观察, 游离面微绒毛少而短,基底 部有纵纹,有基底褶和交叉 的侧突。其曲部——远曲小 管又盘曲于肾小体附近,末 端接弓状集合小管。
远端小管直部上皮细胞的基底褶内有许多钠泵(钠—钾 ATP酶),能主动向间质泵出Na+ ,但水不能通过,因此, 造成从肾锥体底至肾乳头间质内的渗透压逐渐增高,有助 于集合小管形成浓缩尿。其曲部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 有吸收钠和排出钾的作用,此过程受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 固酮的调节。曲部还可分泌H+ 和氨,对维持血液的酸碱平 衡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垂体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远曲 小管还继续吸收水分。
四、肾的血液循环
肾的血液供应有如下的特点: 1.肾动脉血管粗,血流量大,肾血液供应丰富,平均每分 钟有约1200ml血液流经双肾,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这有利于提高肾小体的有效滤过率和排出废物。 2.肾内血液经过两次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网。血管球的 毛细血管两端皆连于动脉,因此,血管球毛细血管压比一般 毛细血管高,有利于滤过。球后毛细血管因滤出大量水分, 故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重吸收。直小血管与髓褶伴行,有 利于肾单位和集合小管重吸收水和尿液浓缩。肾血液循环的 途径: 肾A 叶间A 弓状A 小叶间A 入球小A 血 管球 出球小A 球后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V 弓 状V 叶间V 肾V
尿的生成 当血液经过肾小体时,血浆中除蛋 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外,其余成分均可经过滤过 屏障被滤至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 管各段中,一部分(约99%)有用的物质和部 分水分又被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环,同时又收纳 肾小管分泌的K+ 、H+ 、NH3 等最后形成终尿 排出体外。
(三)肾小球旁器(近血管球复合体)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小三角区,由近血管球细胞、致密斑、 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①近血管球细胞 是入球小动脉在肾小体血管极处,血管壁的 平滑肌变成的上皮样细胞,胞质丰富,肌原纤维少,含大量 的粗面内质网、核蛋白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大量中等 电子密度的大颗粒。颗粒中含有肾素,后者与血压调节有关, 另外,近血管球细胞可能还产生肾性促红细胞生成因子,是 调节骨髓生成红细胞的一种重要物质。 ②致密斑 是远曲小管在肾小体血管极紧贴入球小动脉的上 皮细胞变高变窄、排列紧密形成椭圆形盘状的聚集区,细胞 基部有交叉的突起,可伸长至近血管球细胞。致密斑与近血 管球细胞之间有薄层基膜。致密斑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对肾 小管中Na+浓度变化敏感,可调节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第一节 肾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肾的形态位置 肾是一个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红褐色,质柔软, 表面光滑,其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部凹陷成一大腔称肾窦, 其开口称肾门。出入肾门的血管、神经、输尿管等总称肾蒂 (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 肾位于腹腔后上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前面有腹膜遮盖, 肾为腹膜外位器官,左肾相当第11胸椎下缘——第2腰椎下 缘,右肾相当第12胸椎—一第3腰椎。右肾因肝的影响一般 较左肾低半个到一个椎体。左肾的前面与左侧肾上腺、胃、 胰、空肠、结肠左曲接触。右肾的前面与右侧肾上腺、肝、 十二指肠、结肠右曲接触,肾的后面下部紧邻腰大肌、腰方 肌和腹横肌。
二、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位置 膀胱是贮存尿液的囊状肌性器官,其形态、大小、位置和膀 胱壁的厚度均随尿液充盈程度而发生变化,成人正常容量为 350~500m人膀胱空虚时呈锥体形,充盈时是卵圆形,其顶 端细小朝前上方,底部呈三角形朝向后下方。 膀胱位于骨盆内耻骨联合的后方。在女性其后下方邻子宫和 阴道,在男性则与精囊腺、输精管相邻。膀胱空虚时只有上 面盖有浆膜,当充盈时则大部分盖有浆膜。 (二)膀胱的组织结构 膀胱壁由内向外可分为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 粘膜 由上皮和固有膜构成,上皮为变移上皮,细胞的形状 和层次随着膀胱的胀缩而发生变化,其上皮具屏障作用,可 阻止血浆内水分进入膀胱中冲淡尿液(尿液为高渗液,比固 有膜内毛细血管血浆高2~4倍),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 成。
2.肾小管根据其结构和功能依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 管三部分。 ①近端小管 与肾小囊壁层上皮相连,其曲部—近曲小管在皮 质迷路内蜷曲于肾小体附近,管腔小而不规则,由单层立方上 皮组成,胞质嗜酸性,含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 微体等,其腔面有刷状缘,两肾近曲小管微绒毛表面积达50~ 60m’,基底部有纵纹,基底面向内凹陷形成基底褶,褶内有许 多纵行排列的杆状线粒体。细胞侧面伸出许多突起——侧突, 与相邻细胞的侧突形成指状交叉所以细胞界线不清,侧突内线 粒体与基底褶线粒体共同形成显微镜下的纵纹。近端小管直部 结构与曲部相似,仅上皮略低,微绒毛、指状交叉、侧突不如 曲都发达,线粒体、溶酶体数量较少。 ②细段 大部在髓拌降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无刷状缘, 胞质染色较淡。电镜观察,腔面有少量排列不规则的微绒毛, 细胞间有交叉的侧突,此段上皮甚薄,有利于水和离子透过。
第八章 泌尿系统
人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 膀胱和尿道。肾是产生尿液的 器官。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 暂时贮存,当尿液达到一定数 量后,再经尿道排出体外。泌 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排出代谢废物,如尿素、尿 酸、肌肝等,绝大多数以尿的 形式排出体外。 2.调节机体水盐代谢和酸碱平 衡。 3.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肾脏 可产生肾素、前列腺素和红细 胞生成酶等。
根据肾小体所在部位及其髓拌长短,肾单位可分两种: ①皮质肾单位 位于皮质浅层,肾小体较小,髓拌短,细段 短或缺少,只伸到髓质外1/4区。 ②髓旁肾单位 肾小体较大,位于皮质深层,近髓质区,髓 褶长,细段长,伸至髓质乳头区(约占14%),两类肾单位 基本结构相同。 (二)集合小管 集合小管可分为弓状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和乳头管。弓状 集合小管是远曲小管的直接延续。由弓状集合小管汇合成直 集合小管(转入髓放线)。直集合小管下行至肾锥体乳头移 行成较大的乳头管。 集合小管管径较粗,上皮细胞为立方形,胞质透明,细胞排 列整齐,分界清楚,乳头管起始处为单层柱状上皮,在乳头 管开口处移行为变移上皮。
三、肾的组织结构
肾实质主要由许多肾单位、集合小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 (其间有血管) (-)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 一个与其连接的上皮性肾小管构成,每个肾约有100~200万 个肾单位。 1.肾小体 位于皮质迷路和肾往内。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 小囊组成。肾小体的一侧是形成血管球的血管出人处,称血 管极;另一侧是肾小囊与肾小管连接处,称尿极。 血管球 为球形的毛细血管网,周围被肾小囊包裹,由入球 小动脉从血管极入肾小囊分成3~5支分支,再分出许多毛细 血管袢,盘绕曲折成毛细血管球,然后各分支再汇合成出球 小动脉,从血管极离开肾小囊,出、入球小动脉均为一层内 皮和一层环行肌组成。
第二节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一 输尿管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左右各一条,起 自肾孟,沿腰大肌前面下降,与精索血管交叉(女性与卵 巢血管交叉)到小骨盆上缘后右输尿管跨越骼外动脉,左 输尿管跨过在髂总动脉,沿骨盆侧壁弯曲向前,男性的输 尿管与输精管交叉,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女性输尿管 经子宫阔韧带底部进入膀胱。 输尿管全长有三个狭窄部,一个在肾盂移行为输尿管处, 一个在越过小骨盆人口处,最后一个在穿过膀胱的壁内部, 这些部位是肾结石易停留处。 输尿管由内向外由粘膜层、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粘膜分 变移上皮和固有膜两层。肌层上端为内环、外纵行两层平 滑肌,下端则为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外膜为结 缔组织。
二、肾的大体解剖
1.被膜 肾的表面包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肾 脂肪囊和肾纤维膜。 肾筋膜 包在肾和肾上腺以及周围脂肪囊的外面,由腹膜外 组织发育而来。 肾脂肪囊 是包在纤维膜外面的脂肪层。 肾纤维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直接包在肾表面,易于剥 离。
2.肾实质肾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大部分。 皮质 位于表层,呈红褐色,并伸入筋质形成肾柱。 髓质 位于皮质深层,颜色较淡,致密而有条纹,由15~20个 肾锥体组成,肾锥体的底朝向皮质,与皮质界线不清,自髓 质呈辐射状伸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锥体的头向内伸入 肾小盏,形成肾乳头,乳头上有乳头管的开口。每l~3个肾 乳头包被一个肾小盏,每 2~3个肾小盏再合并成一个肾大盏, 约 2~3个肾大盏最后汇合成漏斗状的肾盂,后者出肾门移行 为输尿管。 一个肾锥体与它所连接的皮质组成一个肾叶,每条髓放线与 其附近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
③球外系膜细胞或极垫细胞 是位于出、入球小动脉与致密 斑之间的一群细胞,与球内系膜细胞两者是连续的,形态结 构也类似,其功能尚不清楚。 (四)肾的结缔组织 肾的结缔组织较少,而皮质内更少,由髓质到肾乳头结缔组 织数量逐渐增加,其中有一种特殊细胞,称间质细胞,是一 种略长形具突起的细胞,有明显的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的滑 面内质网、大量的溶酶体及嗜俄颗粒,颗粒中含有前列腺素 及其前身物质,因此间质细胞具有分泌前列腺素E2的功能, 后者有降压作用。
肌层 因功能关系特别发达,富于伸展性,收缩时厚约 15mm,扩张时厚2~5mm,由三层平滑肌组成,内外层均为 纵行,中层为环行。膀胱底部的环行肌在尿道内口处形成括 约肌 外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膀胱顶为浆膜。
三、尿道
尿道是膀胱通向体外的管道。在女性尿道只排尿;在男性, 除排尿外,还有排精作用。 男性尿道见生殖系统,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短、宽,且较直, 长约5cm。起于尿道内口,经阴道前方向前下行,穿过尿生 殖隔时,周围有尿道阴道括约肌环绕,该肌为横纹肌,可受 意识支配,最后开口于阴道前庭。尿道下端还有一些腺体叫 尿道旁腺,其导管开口于尿道外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