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是我国历次五年规划的第十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涵盖了2006年至2010年的时间段,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计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路线。
其主要目标是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广大人民的各项利益和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达到“两个基本建设”(即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现代化)。
为实现这些目标,十一五计划提出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
该计划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外并举”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多项重要措施。
其中包括实施“两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经济结构从重工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建立基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改革,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结合,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振兴。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深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扩大开放等。
这些措施和任务都是为了确保十一五计划的有序实施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十一五计划”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对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指导。
其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进步更是空前,对于巩固我国的发展成果、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05•【字号】京政发[2011]22号•【施行日期】2011.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11〕2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新型农村社区是首都现代城镇体系的末端节点。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提升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通过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转移,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和人口集聚,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探索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新途径。
(二)任务目标。
全市重点做好1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通过试点建设,实现试点社区“产业发展、就业充分,环境宜居、住房舒适,设施完善、服务均等,管理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二、试点建设的内容(一)科学编制试点规划。
由试点社区所在乡镇政府按照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组织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规划。
试点建设规划要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心城、新城、小城镇以及村庄体系规划和限建区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习俗相同、便于发展”的原则,明确试点社区选址、功能布局、建设容量和人口规模,统筹考虑社区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试点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意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区县政府审批,并报市规划委、市国土局等部门备案。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大目标
在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4年翻一番,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成为国
际一流的文明大都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发展思路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打造
国际一流技术创新体系。
(2)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深化创新,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加强
财税、金融,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3)着力提升增长质量,完善企业发展管理模式,拓展经济发展新
动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中小微企业发展比重,加快培育创新企业及
创业集群成长。
(5)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节能环保减排能力,促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低碳生活方式。
三、预期成果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
历史低点,全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17•【字号】怀政发[2006]5号•【施行日期】2006.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怀政发〔2006〕5号)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怀柔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纲要》确定了我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我区未来15年发展的远景目标和战略措施,是我区推进农村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请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和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和工作实际,明确标准,制定措施,全力以赴,为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〇〇六年二月十七日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序言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十一五”规划一、发展阶段判断二、发展的机遇三、面临的挑战四、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打造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宜居城市(四)坚持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六)深化综合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七)提升区域现代文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第三部分2020年远景展望一、远景目标二、战略措施第四部分规划实施一、组织实施二、规划调整序言为促进怀柔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区域和谐社会,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特制定《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柴浩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摘要在阐述北京市新农村规划编制概况的基础上,剖析了规划中存在规划层次低、综合性较差、农村参与度参差不齐等问题,并提出为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未来北京新农村规划的完善工作须遵循城乡统筹原则、综合性原则、农民主体等原则,并重点关注北京特殊的区位等因素对规划编制和完善的影响。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议;北京市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16-10075-02Analysis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Beijing New Rural Planning CHAI Hao-fang (Beijing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Abstract Based on elaborating general situation of Beijing new rural plann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such as low planning level ,poor integration and uneven participation degree.It was put forward that the improvement work of Beijing new rural planning in the future should follow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ng principle ,comprehensiveness principle ,farmer main body etc.And the influence of Beijing special location factors on planning and improvement was emphasized.Key words New rural ;Planning ;Advice ;Beijing city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院“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研究”项目。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6.13•【字号】京兴政发[2007]14号•【施行日期】2007.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京兴政发〔2007〕14号)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公司)、中心,各街道办事处:现将《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二○○七年六月十三日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时期。
依据《北京市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新城规划》、《大兴区“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认真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正确认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了大兴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大兴区农业以“因地制宜出特色,发挥优势创一流”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主线,立足资源,聚优成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了科技支撑、流通服务、风险防范、信息管理、安全生产、产业化经营六大体系,全面推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00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9.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404.8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6%、25%、66%。
(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发展了设施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
新建温室、大棚4.5万亩;紧紧围绕蔬菜、西甜瓜、果品、甘薯、花卉、奶牛、生猪、肉羊、禽类九大主导产业发展了精品农业;开展了生态游、特色游、文化游等活动,全区7个镇、16个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工作,发展了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248户,建设观光农业园区45个。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解读“十一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6中国报道■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提出以来,在全国掀起了热烈讨论。
除了从我国现代化战略高度和“三农”问题实际出发充分肯定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以及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探讨更好地推进农村建设的认识外,部分关注农村发展人士和“三农”问题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担心和忧虑。
因此,深化学习《建议》精神,对于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新农村事关现代化全局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此,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国家。
广大农村和城镇体系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组成部分。
和实现城镇化一样,建设新农村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
建设好新农村,不但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构件,而且能够成为现代化的积极促进因素。
(一)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布置在讨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时,有学者依据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山高人稀的状况,提出国家投资建设新农村是否值得的疑问。
还有一些学者依据日本、韩国经验,提出对国将建设新农村,经济上是否合理的疑虑。
实际上,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富裕农民,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不稳,农民收入水平增速慢,农村环境条件差,不但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短腿”,而且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为农村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体现。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哪里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逐步实行农村
维普资讯
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 的办学条 题 。应 进 一 步 完 善 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 疗 的 相 关 政 策 . 件 ,提高其教育质量 。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 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义务教育的投入 ,把农村义 务教育全面纳入公 共财
来 ,推进 农 业产 业化 经 营 。应 对 进 V 农产 品 的 冲击 , I
基 础 设施 建 设 .保 证 广大 农 民 共 享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的
扩 大我 国优 势 农 产 品 的 出 V 。创 造 有 利 于农 民 合 作 成 果 I
经济组织发展 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提高农民进入市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在农村 的各项基本 产生活密切相关的 “ 六小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约 政 策,切实维护农 民的权益 。优化农业 区域布局 。
为 23 元 . 尚不 足 财 政 收 入 的 1 9亿 %。 与此 相 对 照 .
优化农产品品种 ,充分发挥 各地 的比较优 势,提高 20 年全 社 会固 定资 产投 资突 破 8 05 万亿 元 ,其 中城 市
了些 。 ”
现城乡资源共享 、人力互助 、市场互动 、产业互补 , 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要着 眼于社 会
制 度 创 新 ,突破 城 乡 二 元壁 垒 ,推进 户籍 、社 保 等
的 确 ,我 国 有 9 农 民 ,40 亿 元 捉 襟 见 肘 。 亿 00
2 0 年 ,农 村 与城 镇人 均 可 支配 收 入之 比 为 1 . ; 05 比35 占全 国 总 人 口三分 之 二 的 农 民 仅 享 用 了 2 %左 右 的 0
京政发200628号附件
京政发…2006‟28号附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制改革规划目录序言........................................................... - 2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 3 -一、良好基础 .................................... - 3 -二、体制约束 .................................... - 5 -三、全新要求 .................................... - 7 -第二部分总体思路.............................................. - 9 -一、总体思路与原则 .............................. - 9 -二、改革目标 ................................... - 10 -三、优先领域 ................................... - 10 -第三部分改革任务............................................. - 11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 11 -(一)事业单位改革 ............................. - 12 -(二)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 ....................... - 12 -(三)投资体制改革 ............................. - 13 -(四)建设公共财政体制 ......................... - 15 -(五)提高行政效能 ............................. - 16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与竞争力- 17 -(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 17 -(二)垄断行业改革 ............................. - 19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 20 -三、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 21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 21 -(二)公用事业价格改革 ......................... - 22 -(三)要素市场改革 ............................. - 24 -四、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25 -(一)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模式 ..................... - 25 -(二)教育体制改革 ............................. - 26 -(三)卫生体制改革 ............................. - 27 -(四)其它社会领域的改革 ....................... - 28 -五、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29 -(一)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 ................. - 29 -(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 - 30 -(三)农村其它各项改革 ......................... - 31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31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 32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 33 -(三)其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 33 -第四部分实施保障............................................. - 34 -一、建立推进改革的协调机制 ..................... - 34 -二、建立落实责任的监督机制 ..................... - 34 -三、建立实施规划的考评机制 ..................... - 34 -四、营造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 ..................... - 35 -序言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
国家及直辖市“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新农村建设内容摘要
产、 质、 优 高效 、 生态 、 安全 农产 品。 重点发 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 、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 物、 节粮 型畜产 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 三是优
化农业区域布局 。 提高黄淮海平原 、 长江 中下
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发 展农区 、 农牧 交错 区畜牧业 , 在南方草 山草坡 和西南岩溶地 区发展草地 畜牧业 ,恢 复和培 育传统牧 区可持续 发展能 力。在缺水地 区发
展旱作节水农业 。
5、 强 农业服 务体 系建 设 。 全 农 业技 加 健
能 力和增值能 力 , 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地位 。
1 提 高农业综合 生产能 力。 、 一是确保 国
家粮 食安全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 亿吨 左
右 。 强粮 食主产 区生产能 力建设 , 加 提高粮食
( )改善农村 面貌 三
统筹规划 、 分步 实施 , 政府 引导 、 群众 自 愿, 因地制宜 、 注重实效 , 改善 农民生产生活
条件 。 1 加 强 农村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力加 强 农 、 着
快供销合作社 经营 网络 改造和城 市商业 网点
向农村延伸 。 完善鲜 活农产 品 “ 色通道 ”网 绿
义新农村 的首要任 务 ,推 进农业结构战略性
调整 ,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 力和增值能力 , 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地位 。 巩 ( )发展 现代农业 一
坚持把 发展农业生产 力作 为建设社会主 义新 农村 的首要任务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 调整,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 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
单产 、 品质和生产效 益。 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 销区 间利益协调机制 。二是 坚持最严格 的耕 地保护制度 ,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 质量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都市型农业,从空间位置上说,就是地处大城市或都市圈地区的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城市以及都市连绵区对全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和都市圈地区的农业从最初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产业,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产业。
城市和都市圈地区的农业发展,逐渐表露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特点,已经成为农业的一个特殊的地域类型。
本文拟以北京市为例描述和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已有许多城市正式将农业定位于都市农业或都市型农业。
都市型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中富有发展潜力的地域类型。
从总量看,根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大城市郊区覆盖了全国县、乡、村总数的10% 17%,耕地面积、园地面积、农村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对农业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率。
从发展水平看,都市型农业代表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生活进步的方向。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以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后,都市型农业作为城市地区的食品供给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所处的重要地位日趋显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提升我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拥有1600万人口、1.64万平方公里属地面积的北京市,属于我国都市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市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要求。
21世纪初,北京市正式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方向。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确定,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实现功能多样化、布局区域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安全化、景观田园化、环境友好化。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规划前言本规划所述的城市基础设施为综合交通、环卫、能源、给排水、邮政信息、防灾等六大系统。
本规划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奥运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管理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着重理清今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的脉络。
本规划主要阐述“十一五”期间朝阳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目标和基本任务,力求勾勒出结构完善、公平均衡、运行高效、适应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蓝图。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良好基础(一)供给总量初具规模综合交通系统。
区内轨道交通总长33.69公里,共有19个站点。
支路以上道路总长达到1589.8公里,总面积达到27.29平方公里,路网密度约为3.3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为5.8%,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状主干路嵌套方格棋盘式支路的城市道路网。
各种停车泊位达到247842个。
环卫系统。
全区共有垃圾压缩站12座,密闭式垃圾楼156座,密闭式垃圾中转站58座。
已建成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高安屯垃圾填埋场。
粪便处理站3座。
环卫车辆520部及环卫停车场3处。
共有485座公共厕所。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荣获全国首批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能源系统。
拥有110kV变电所33座,220kV变电站15座。
全面启动城市电网“9950”建设改造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及城市居民住宅用电设施“一户一表”改造工程。
全区有超高压站3座,高中压站(箱)39座,中低压站(箱)991座,共计1033座,另有在册的液化石油气储罐站8座,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19座。
全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853万平方米。
给排水系统。
全区内共有水源一厂、二厂、五厂、八厂、九厂等市政集中供水设施,覆盖所有街道和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建集中供水厂2处,新、改建单村供水站154处。
雨水管道、排水管道、污水管道逐步从中心城区向农村地区延伸,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区内已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郊区城镇和农村建设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郊区城镇和农村建设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1.03.06•【字号】北京市人民政府第5号令•【施行日期】1991.03.10•【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郊区城镇和农村建设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1991年3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5号令发布)为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各项建设按照统一规定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作如下规定:一、全市行政区域16800平方公里范围,都是“城市规划区”的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一切城市和农村各项建设工程、建设用地都必须执行统一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管理。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本市的乡镇机关、乡镇村企事业单位、新集镇、新农村和农民住宅等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必须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建设。
三、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和市、区(县)两级分工负责的原则。
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区、县规划管理局在市城市规划局业务领导下依法管理本区、县的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工作。
(一)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行政区域内和其他区县县城、建制镇行政区域的,以及工矿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水源保护区等特定地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选址定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照法定的分工,分别由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县规划管理局实施统一管理。
(二)上述第(一)项地区以外地区的城市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管理,乡镇村企事业单位、新农村建设,按批准的规划方案由所在区县的规划管理局实施规划管理,但重要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必须征得市规划管理局同意。
(三)各区、县旧农村农民新建住宅,由所在区(县)规划管理局负责审批。
匕京市“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农村 居 民 居住 质量 指 数 达 到 8%以上 5
6 . 98
7 .5 2 1
7 .5 7 4
污水处理 率达 到5 %以上 ( 区口径 ) 0 郊
<3 5
4 2
5 .3 7 5
4 7
7 .8 6 4
生活 垃 圾 无 害化 处 理 率达 到 8%以上 ( 区 口径 ) 4 . 0 郊 66 4 生 态环 境指 标 、 水土 流 失 治理 率达 到 8% 0 万 元 农 业增 加 值用 水 l4 立方 米 以 下 33 规模 猪 场 粪 污 处理 率 达到 10 0 % 5 . 59 15 32 1 . 98
年 ,两 项 指 标 分 别 超 过 规 划 目标 去年 以来 ,在C I P 持续 走高 的宏 平 均 受教 育年 限指 标 进 展 相 对 2 个 百 分 点和 0 个 百分 点 。2 0 观经济形势下 农 资价格 水涨船 缓慢 ( 均年度提高01 个百分 . 7 . 3 07 平 .2
求 .坚持从各地 实际 出发 .尊重 基础 .有必 要对 十~五 新 农 断加快 ,各项规 划指标 得到较好 农 民意愿 ,扎 实稳 步推进新农村 村建设发展规 划的 中期进展情 况 的落实 ,部分指标提前达 到 了目 建设 。党 的十 七大对新时期 三 加 以评估 农 ”工作又做 出了重大部署 ,进
断 加 大 ;二是 目前 农 民 素 质 总 体 分 点 。 2 、分 析评 价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和远郊 偏 低 ,开拓 新 的 增 收渠 道 能 力
区县 地 区 生 产 总值 增 速 两 项 指 标 不足 在较高 的收入基 础上进一
两 年 来 农 村社 会 进 步各
连续 两年均 超过规 划 目标 。20 步 提 高 增 收 水平 困难 较 大 ;三 是 项指标进展平稳 。农村从业 人员 06
城乡统筹硕果满枝——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三农”发展盘点
立 , 人 均 筹 资 标 准 提 高 到 50 , 2元
政 府承 担 的筹 资 比例达 到 7 % 7 。农 民 参 合率 由 2 0 0 5年 的 8 .5 02 %提 高 到 目 前‘ 9 .4 。 的 67 %
发农业 的生 产功能 、生 态功能 、生 活 功能和 示范 功能 ,大力发 展 了籽 种 农 业、循环 农业 、 闲农 业和 科技农 业 。 休 到 21 0 0年 ,第 一 产 业增 加值 离 3 0 05
56 1 0元 ;远 郊 区县 逐 步 提 高 ,标 准
最低 的 县达 到每 人每 年 2 2 5 0元 。
年的 8 . 元增 长到 1 2亿 置。 88亿 2 加 强都 市型 现 代 农 业基 础 连 设
农 业 节 水 灌 溉 砸 积 比 率 达 9 % 0; 农业 科 技 进 步 贡 献 率从 6 程 高 4O “ / 6 %。 设施 农 业规 模达 2 . 盲 , 9 93
F O SI 焦 O U 聚
乡结 合 部建 设 ,全 面推 进 5 个 重点 0
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城 市化 建设 工程 。
建 立 了城 乡一 体 化 的社 会 保 障
城 乡统 筹硕 果满 枝
一 一
制 度
建 立城 乡统 一 的 养老 保 障 制 度 。
转 移 就 业农 村 劳 动 力 可 以 参 加 城 镇
加 强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实 施 末 滓
风 源 治 理 等 重 太 工 程 全 市 枳 木
一
室 达 5 . 26 、森 林 覆盖 率 达 到
让 农 民 带 着集 体 土地 资产 进城 。 在城 乡结合 部 推进 整 建 制农 转 非 中 , 原 农村 集体 土 地 仍 归 转 非后 新 型 集 体 经济 组织 所有 ,转 非后 新型集 体经 济组织 可 以继 续使 用集体 建设 用地 。
十一五 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主要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别是交通、能源和信息化领域的投资。
其次,注重发展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此外,加强农村发展,扶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提高农村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推动服务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此外,加强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金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同时,推动城乡发展均衡,提升农民收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十一五"规划还强调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提出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加强边防和飞行安全管理,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保障能力,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
总体来说,"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规划,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加强国家安全,中国在这个五年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成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都市农业案例
北京市都市农业北京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有:(1)经济功能。
除生产农产品外,还可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2)社会功能。
增进都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教育功能。
提供机会让都市居民认识农业、掌握作物栽培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了解农村文化等。
(4)生态功能。
为招来游客,都市农业区须改善卫生状况,提高环境质量,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通过教育解说服务,可使人们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便主动做好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
(5)休闲功能。
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
(6)健身功能。
为人们提供游憩活动空间,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
(7)文化功能。
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及许多民间技艺,可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延续,同时也可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以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为主。
五环路甚至是六环路以内的农田应该以发展景观农业为主,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从这里退出,鼓励农民种植冬小麦和饲草。
冬小麦可以固土,还可以使冬季道路两侧的景观更美。
调整种植业结构,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
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提高养殖业排泄物污染治理水平,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方式。
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据此,将北京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圈。
城市发展圈:由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组成。
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近郊农业发展圈: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前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
作为“十一五”时期全市重点专项规划,本规划担负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实现中央提出的新阶段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向转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依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历史任务,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非农产业水平,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体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所指的农村,包括北京市域内的乡镇和村庄。
截至2005年底,有185个乡镇,3953个行政村,乡村户数为142.2万户,乡村人口为381.8万人。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
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十五”时期,北京市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全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空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日益改善,人民生活富裕程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五”时期各项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框架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站在新的起点上。
一、发展基础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实现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区域主导产业正在形成,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培育出一批具有首都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绿化隔离带等工程建设,改善了首都生态环境,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5%;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具有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农村工业化基础得到加强。
工业进入企业集中布局、产业区域定位、积聚效益突出的集约化布局新阶段。
实施重组引资战略,使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实现质的飞跃。
二次创业成效显著,都市型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企业贡献率加大,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非公经济比重提高,郊区二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89.2%。
郊区城镇化带动村镇建设。
小城镇迅速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
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电力设施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投资环境。
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村通油路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民心工程,提高了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城乡统筹开创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决策,政府职能部门开始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投资建设、就业保障、文教卫生等多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优质要素向农村加快流动,社会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向农村倾斜,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格局已经初步建立。
体制改革创造发展新环境。
落实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免征农业税,建立财政对村级组织运转补贴机制。
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实行农村低保、粮食直补、小额贷款、银农合作、富民养山及生态林补偿等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起到明显的作用。
增收机制促进农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制定农民就业鼓励政策,建立农民培训机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调整征地补偿政策,改善社会保障措施,形成以区县为主导的非农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加快转移。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4687元增加到2005年7860元,已经接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专栏1:“十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农业增加值“十五”计划100亿元,2004年农业增加值初步统计数据为105.93亿元,由于国家调整GDP核算方法,与经济普查相衔接调整为95.5亿元,2005年实际完成97.7亿元。
——郊区二、三产业比重“十五”计划87%,实际完成89.2%。
——农业总产值中养殖业比重“十五”计划58%,实际完成58.5%。
——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五”计划60%,实际完成>60%。
——郊区城市化率“十五”计划45%,实际完成>48.1%。
——林木覆盖率“十五”计划48%,实际完成50.5%。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十五”计划6%,实际完成9.9%。
二、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现代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阶段性转变,为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进一步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开发新城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拓展农村的发展空间。
公共财政等社会投入全面向郊区倾斜,城乡在资源、空间、市场、科技、人才、品牌等多方面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格局的形成,必将使农村面临空前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面临挑战“十一五”时期,北京农村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凸显等基本趋势。
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制约、制度障碍和基础薄弱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环境制约主要是土地、水资源、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约束日趋严峻。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跟资源紧约束的状况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存在明显反差。
保护农业用地与加快城乡发展之间的土地供求矛盾突出。
占全市用水总量近40%的农业用水将面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限制。
此外,农业还面临着入世后国内外优质低价产品的市场压力。
制度障碍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城市带动和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着政府、集体、农民和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基础薄弱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滞后。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水平不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有待进一步衔接,农民的生活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特别是处于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矛盾凸显时期,需要正确认识面临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第二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十一五”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围绕发展的主题,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以创新为动力,抓住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关键,以改革促发展、促统筹、促和谐,构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统筹好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为落脚点,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区域功能定位调整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村镇,为“新北京、新奥运”和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原则(一)城乡统筹。
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思路,以突破体制障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区域协调。
因地制宜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
协调城市与农村、近郊与远郊、平原与山区之间的关系,加快提升农村、远郊、山区等薄弱地区的发展水平,兼顾区域性建设与社区性建设,促进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三)规划先行。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四)集约发展。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科技支撑,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机制。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探索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机制。
通过改革和创新,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六)以人为本。
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美好家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与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初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专栏2: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是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一套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18项指标。
2005年北京农村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到86.5%。
与首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加快非农产业发展。
远郊区县经济发展保持10%的年增长率,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95%,建立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与首都社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状况,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和就业等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与首都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展开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给排水、治污、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状况,基本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机制、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农村初步形成新民居、新环境、新设施、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