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

合集下载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欧美形象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欧美形象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欧美形象【摘要】:1840年,英国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清王朝开始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战争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空前挑战。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社会上的开明人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尤其是一些士大夫,他们担负外交使命被清廷派往西方各国,以期了解、学习西方。

晚清域外游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它们不仅记录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风尚习俗、科学教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而且反映了西行者的心路历程。

游历期间,西行者不停地将所见到的各种事物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比较。

面对西方社会的各种现象,他们或者羡慕感慨,或者批评贬抑,在比较的过程中,士大夫们自身的传统认知结构、价值体系与西方文化开始碰撞,西行者内心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矛盾与焦虑。

也正是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他们开始认识西方。

本文将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分四章对晚清域外游记中的欧美形象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晚清域外游记概述,首先从“晚清”、“域外”、“游记”三个方面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对晚清域外游记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简要叙述;第二章从西行者的心理层面出发,分两小节来阐述他们矛盾与焦虑的心态,首先从游者对于出行的态度看他们在两难境地中的抉择,其次从他们在异域被围观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在异样眼光下的反应;第三章从地理知识、对西方人的态度转变、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来反映西行者对异质文化的接受与排斥;第四章从科技器物、制度两个方面,反映西行者对西方文化认知的深化。

通过对西行者就西洋文明所表现出的不同接受姿态进行原因分析,得出结论:传统文化心理、传统认知方式和排外心理是西行者疏离西洋文明的主要原因,对时局的清醒认知和冷静、开放、平和的心态是他们认同西洋文明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晚清域外游记西行者欧美形象【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I207.65【目录】:目录4-5Contents5-7中文摘要7-8ABSTRACT8-10引言10-15第一章晚清域外游记概述15-211.1对“晚清域外游记”的界定15-161.2晚清域外游记的产生与发展16-21第二章矛盾与焦虑:晚清域外游者的心理状态21-322.1两难境地中的抉择:游者对于出行的矛盾心态21-242.2他者之镜:游者“被审视”后的反应24-32第三章冲突与撞击:异质文化相遇后的认证与选择32-483.1对地理知识的全新认知32-373.2对西方人的态度转变37-423.3对伦理道德的别样解读42-48第四章疏离与认同:游者面对西洋文明的固守与更新48-654.1对西方科技的细致探究48-584.1.1器物技术49-534.1.2对工艺及原理的探求53-554.1.3“强制附会”与“西学中源”55-584.2对西方制度的深入考察58-65结语65-67参考文献67-6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70致谢70-71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1-7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1750年前中国的西方形象

1750年前中国的西方形象

一、卢梭思想简介
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 “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 于理性。 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 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 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 对专制、暴政。 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 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 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 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二、晚清社会背景与卢梭思想的传入
晚清社会 1.清朝统治下,内政腐败 2.外患频频,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形成 知识界面对内忧外患,寻求拯救危局的办法, 三次主要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 革命。卢梭其人其学开始传入。
传入过程
一、前译本时期 1878年,郭嵩焘写于日记中 黄遵宪读卢梭,“心志为之一变” 傅兰雅翻译《佐治刍言》,观点来自《论 科学与艺术》 九十年代,王韬《重订法国志略》 1895年,《泰西新史揽要》,大段评论
参考
西方形象在概念化套语的反复言说中被丑 化、异化、妖魔化。这类普遍社会文化现 象,其实直白表征着一种执拗心态,正所 谓“意识形态倾向于简单明了,甚至在简 单性和明了性对于所涉及的论题有失公道 时仍是如此。意识形态图画使用明快线条 和黑白对照。意识形态者以漫画家的方式 夸张和调侃。”(克利福德. 格尔兹《文化 的解释》P235)
1870年代中国派出的首任常驻欧洲公使郭 嵩焘,亲眼见识了“政教修明”、“富甲 天下”的泰西,强烈感受到西方文明的优 势,主张取法西人,落得“汉奸”、“贰 臣”、“ 媚外”等骂名,《使西纪程》被 损毁。 刘锡鸿出使英国,极意淡化西方文化给他 的冲击,禁不住表露出对英夷“技之精 巧”、“讲求教养”以及民风、政俗的赞 许。
参考

性别意识、物质想象与跨文化传播——从晚清外销画的女性形象说起

性别意识、物质想象与跨文化传播——从晚清外销画的女性形象说起

行符号化灭绝,不是根本杜绝女性的出现,就是将
多元的表达方式,女性题材外销画不仅被广泛应用
其塑造为刻板的角色。” ⑩ 其他一些研究,譬如弗兰
于不同的建筑物、装饰品、家具等,还深深地改变
兹瓦对美国期刊的研究,哈马丹对马来西亚女性期
着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并且为中国的艺术创
刊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结论: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
当然就在人的意识中有明确的高下之分,这也便奠
定了礼制被“俗”化或称为“世界化”的基础。世
人对“礼”的认识,未必都是返本追始,去寻找那
最初的敬爱之意,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礼”所表
现出来的地位的差等性来认识和判断世界的。其
图三
《19 世纪通草水彩官员女眷图》
中,对“礼器”的规定由于视觉的直观,成为等级
《19 世纪通草水彩官员女眷图》(图三) 画中的
意识最为鲜明的根据。在“作器”的过程中,天然
奢侈物品如价钱昂贵精美的家具,花瓶里插着的象



征着富贵的牡丹,花瓶象征平安,白色瓷盘上的南
质料属性上的差异被人为地加强了 。
“物应该如何”在文震亨的 《长物志》 沿着截然
瓜则代表着多子多孙、福运绵长、荣华富有、生命
相反的两极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在文震亨所处时代
块,极为珍贵豪华。画里面一位女士穿着传统古老
的“云肩”的设计和纹样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
传统价值,随着技术的进步,云肩广泛应用于深受
欢迎的婚礼服装上。清代广东人将孔雀毛织物作为
索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学者霍尔从社会的穿
分析了女性题材外销画如何“再现”了中国女性形

关系的叙事 。不同国家、民族的自我想象与自我认
居装饰精美,充满了异国风情,令西方人对中国上

晚清时期翻译文学中西方的形象

晚清时期翻译文学中西方的形象

4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4期总第831期No.24,2020Total of 8311翻译小说中异国形象的构建翻译小说是一种建构他者、形塑自我的话语实践。

他者形象的建构目的还是要返回到自我,中国读者邀请西方形象来到中国,中国译者会因为理念的不同,对外国形象进行改写和重塑。

那么紧接着会有一系列问题:有哪些西方形象进入了中国?这些形象是否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冲击?译者是否对这些形象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形象是如何被中国读者接受的?法国学者莫哈认为异国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乌托邦式的,一种是意识形态式的。

乌托邦式的异国形象,是对现实进行质疑并加以颠覆的形象;意识形态式的异国形象是按照本社会的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的话语进行重塑。

意识形态形象,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形象对群体价值观起整合作用,乌托邦形象对群体价值观起颠覆作用。

对于翻译小说中的异国形象来说,如果一个形象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他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式的。

如果一个形象在翻译中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这个形象对本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形成了冲击,那么这个形象就是乌托邦式的。

法国学者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提出“集体想象物”的概念: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

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他还阐述了自我对于他者,也就是本社会群体对于异国形象的三种基本态度——狂热、憎恶与亲善[1]。

2侦探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是晚清民国时期翻译小说中最受欢迎的文学种类,而影响最为深远的侦探小说当属《福尔摩斯侦探案》。

译者刘半农、严独鹤在翻译塑造福尔摩斯形象过程中,深受当时小说教育任务的影响。

这里从三处翻译来观察福尔摩斯在晚清民国被塑造起来的形象。

译者的明显特点就是在道德品质上抬高福尔摩斯。

译者刘半农在全集序言中说:“福尔摩斯之所以成为福尔摩斯,不仅在于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还因为其道德”[2]。

国外研究人物形象的文学理论

国外研究人物形象的文学理论

国外研究人物形象的文学理论一、XXX的形象塑造XXX是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之一。

XXX的吝啬表现在对仆人的苛刻,更甚者对儿女的自私。

XXX总是担心他的钱被偷,不允许拉弗莱在家里站着,要求XXX打扫卫生还要管理空酒瓶,如果丢失还要扣工钱。

让侍从在客人酒里掺水,还要控制客人酒量。

如果说对仆人的苛刻还能理解,那么他对儿女的自私则是叫人匪夷所思。

XXX把儿女也看成会偷他钱的人,从不给他们蜜花钱,更离谱的是为了从女儿身上捞上一笔,把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丝毫不顾念女儿的幸福。

XXX再加重笔,通过XXX让儿子娶寡妇的事件,将XXX的吝啬展现得淋漓尽致。

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用XXX自己的话讲:“装有XX万法郎的箱子就是他的生命。

XX万法郎的箱子超过了一切人的生命,包括他儿子,女儿。

”在故事最后,XXX还不忘向有钱的品赛姆老爷要两桩婚姻的费用和新衣服。

最后XXX深情地说:“我要去看我亲爱的箱子。

”吝啬之状更显滑稽。

二、XXX的形象塑造《XXX》是歌德的著名代表作,是根据XX世纪的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追求知识,虽然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追求爱情自由,却被封建礼教剥夺了追求爱情的权利;追求政治,被封建王朝所不能容纳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的艺术理想,最终破灭;追求社会理想,希望国海造田,造福人间,却无人理会,以至于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最终得到了上帝的拯救,XXX是伟大的英雄。

他始终代表正义不停地向代表丑恶与罪恶的魔鬼XXX特战斗着。

他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他并没有完全沦落,而是在内心不停地进行若激烈的斗争,并且坚定不屈。

XXX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

尽管他有时也误入歧途,但始终去恶向善,最终得到了上帝的认可,因此他是英雄,是战胜自我、追求真理的英雄。

清朝的西方文化与思想传入

清朝的西方文化与思想传入

清朝的西方文化与思想传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然而在这个封闭的社会里,西方文化与思想却逐渐渗透进来。

在清朝的统治下,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西方文化的传入途径、对于清朝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于思想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方文化的传入途径在清朝时期,西方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传入,一个是通过传教士的活动,另一个是通过外交交往。

首先是传教士的活动。

传教士是最早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人士。

他们利用了传教的机会,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给中国人。

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对于清朝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科学、医学和教育等领域。

他们建立了西方式的医院、学校和教堂,介绍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医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为中国人拓展了眼界。

其次是外交交往的影响。

清朝与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交往,这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入。

在与外国使节的交往中,清朝统治者对于西方的政治、法律和行政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外交交往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成果,使得清朝社会对于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西方文化对于清朝社会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于清朝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

在教育方面,传教士创办的学校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知识的热潮。

这些学校采用了西方教育体系,教授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通过这些学校的努力,清朝社会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

不仅是孔子的经典著作,西方文化的作品也开始被广泛传播和学习。

在科技方面,西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传教士们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提升了清朝人民的科学素养。

此外,西方的农业和工业技术也为清朝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西方文化对于清朝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于清朝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解放和启蒙方面。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民长期受到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

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

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一、概述《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清朝中晚期中美两国在文化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如何相互建构和塑造对方的国家形象。

这一时期,中美两国虽然远隔重洋,但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来和中国的被动开放,两国间的接触与了解逐渐增多,彼此的形象也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清朝中晚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而此时的美国,则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国力日盛,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美两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碰撞,两国形象也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得以建构。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清朝中晚期中美两国在彼此眼中的形象。

我们将关注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情况,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影响彼此对对方的认知。

我们将探讨两国在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塑造和传播彼此的形象。

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种形象建构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揭示两国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偏见。

通过对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彼此建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这种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为当今的中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和启示。

1. 研究背景:介绍清朝中晚期中美两国交流的历史背景,阐述研究异国形象的重要性。

清朝中晚期,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态势。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而美国则处于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扩张时期。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往,其中所呈现的异国形象不仅反映了双方对彼此的认知与理解,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关系发展。

清朝中晚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东来,中国传统的外交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美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与实力不断增强,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

异国形象研究_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

异国形象研究_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

异国形象研究_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在清朝中晚期的历史背景下,中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崛起让中国逐渐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大国,也开始对中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围绕着清朝中晚期中美两国的形象建构展开研究,探讨双方是如何对彼此形成了刻板印象,并在交流中不断加深与拓展这些形象的。

首先,清朝中晚期的中美形象互构存在着一定的先入之见。

作为自封闭的封建国家,清朝对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

然而,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等西方人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封闭状态。

清朝官员对于西方文化和习俗都感到新奇,他们对西方人的形象往往被一些传记文献、旅行笔记等留下的印象所影响。

这些文献往往以一种畸形化的视角,描述了西方人的特征,例如高个子、长鼻子、金发碧眼等等。

这种畸形化的描述,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对西方人的印象,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他们与西方人之间的固定差异。

与此同时,随着清朝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也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

美国的探险家、商人、教育家等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也逐渐形成。

在他们的描述中,中国人常常被描绘成忠厚、勤奋而智慧的形象。

特别是美国传教士,他们将中国人与虔诚的信仰联系在一起,将中国人描绘成具有高度道德素质和精神追求的人群。

这种描述与他们通过在中国的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接触到的人们有关,也与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有关。

这种对彼此形象的建构不仅存在于文字记载中,还反映在各种艺术品和手工制品中。

在清朝中晚期,中国的绘画和工艺品开始流传到西方,同时也有一些西方的艺术品和手工制品进入中国。

通过这些物品,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一些新式的瓷器、家具和艺术品非常受欢迎。

这些物品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双方对对方文化的好奇和赞赏,也成为中美两国之间的一个桥梁。

清代西方美学观念和知识在华传播考论

清代西方美学观念和知识在华传播考论

清代西方美学观念和知识在华传播考论清代西方美学观念和知识在华传播考论黄兴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从西方传播进来。

现有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在谈及西方美学在华传播的时候,一般都从王国维说起,认为他不仅在中国最先引入了“美学”这一词汇和概念,最早介绍了西方美学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有关美学的初步见解,还以西方美学知识为手段创造性地研究评论了中国文艺作品,树立了典范,因而公认他为中国近代美学最早的开拓者。

[1]以王国维的有关思想活动作为中国近代美学的开端,的确是一个很值得尊重的意见。

但断言王氏最先在中国使用“美学”概念和最早传播西方美学思想,却未必妥当。

以笔者所见,在王国维之前,不仅中国已有人做过值得一提的西方美学思想和知识传播工作,还有多人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过“美学”概念。

下面,笔者拟就自己所见到的有关资料略作绍述,以供研究清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美学发展之史者参考。

明末清初传教士对西方美学观念和知识的早期传播西方美学观念与知识在华传播的历史,早在明清之际就已揭幕,这一点目前中国美学史和美学思想史的专门研究者们,似乎还没有觉察。

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ules Aleni在《西学凡》中就曾谈到,西方哲学里的形而上学,包含有专门讨论“美”的内容:“斐禄所第三家之学,所谓默达费西加者,译言察性以上之理也。

------分为五大门类,------三总论物之真与美”。

[2]不过,当时欧洲所传授的美学思想的内容,却主要不是注重生理和心理基础的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笛卡尔理性主义的美学观念,尽管它们正开始萌生,而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神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有关思想。

这些神学审美思想家对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普洛丁等希腊古典美学思想加以吸收和改造,形成了带有鲜明中世纪神学色彩的美学观念体系。

明清之际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所传播的美学观念和知识,主要就属于这一类。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

在这一时期,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批判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晚清知识分子在“文明”论语境中,对西方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与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为当今的文明交流与对话提供借鉴。

二、晚清“文明”论的兴起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逐渐接触并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存在。

在这一背景下,“文明”论逐渐兴起,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文明的发展,并试图从中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

然而,他们并非盲目崇拜西方文明,而是在批判中寻求发展。

三、晚清对西方文明的批判1. 政治制度的批判晚清知识分子在批判西方文明时,首先关注的是其政治制度。

他们认为,西方政治制度虽然强大,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他们指出,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而中国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和道德伦理。

因此,他们认为西方政治制度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和家庭伦理的瓦解。

2. 物质文明的批判晚清知识分子还对西方物质文明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主义会导致人类文明的退化。

同时,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他们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西方文明的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倾向。

3. 文化传统的批判晚清知识分子在批判西方文明时,也关注了其文化传统。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传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和竞争,忽视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和谐共处。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伦理。

因此,他们认为,应该在批判中吸取西方文明的优点,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

四、晚清批判的意义与启示晚清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其次,它为当今的文明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借鉴。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和近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这一时期,对西方文明的看法与态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文明”论语境下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基础、社会背景及影响。

二、晚清“文明”论的兴起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开始接触并逐渐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在此背景下,“文明”论逐渐兴起,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教育等,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富强。

然而,这种学习并非无条件的接受,而是在批判中吸收,尤其是在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中,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身文化的价值和方向。

三、西方文明的批判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文明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道德的沦丧。

他们指出,西方社会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道德价值。

2. 精神文化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精神文化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他们指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忽视了集体主义和道德伦理。

同时,西方文化的商业化、娱乐化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3. 社会制度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还对西方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的加剧,使得社会失去了公平和正义。

四、批判背后的思想基础与社会背景晚清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源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们认为,西方文明虽然具有先进性,但并非完全适用于中国。

因此,在批判中吸收西方文明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方向。

同时,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使得知识分子更加关注西方的侵略性和不平等性。

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五、影响与启示晚清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西方文明开始逐渐进入中国。

然而,在这样一个“文明”论语境中,对于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悄然兴起。

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为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提供一些启示。

二、晚清时期对西方文明的初步接触与认知晚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接触逐渐增多,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中国。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并不全面。

他们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如科学技术、工业制造、军事力量等,同时也看到了其背后的弊端,如殖民侵略、种族歧视等。

三、晚清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一)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晚清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例如,对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的泛滥。

这些现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不被容忍的。

(二)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批判晚清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还对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和利益至上的基础上的,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的腐败。

相反,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更注重整体利益和集体价值,具有更强的社会稳定性和政治清明性。

(三)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批判晚清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还对西方的殖民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他们认为,西方列强通过殖民侵略来获取资源和利益,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种行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平”等价值观相悖。

四、批判的原因与背景晚清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其背后的价值观和制度进行了反思和质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与西方文明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误解和排斥。

此外,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更加关注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西方文明的传入与影响成为了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社会也出现了对其的批判声音。

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在“文明”论语境下,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晚清“文明”论的兴起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国社会开始兴起一股“文明”论思潮。

这一思潮主要关注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并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声音。

三、西方文明的批判1. 政治层面的批判晚清时期,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西方政治制度虽然表面看起来民主、自由,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剥削和压迫。

此外,西方列强通过殖民、侵略等方式获取资源、扩张势力范围,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相悖。

2. 经济层面的批判经济层面,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被认为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资源的浪费。

此外,西方商品的输入导致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许多农民失去生计。

这些现象被视为西方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

3. 文化层面的批判文化层面,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过于注重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责任。

此外,西方文化的传播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失。

四、批判背后的深层原因晚清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批判,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原因。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平衡,而西方文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这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悖。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感到不适应。

最后,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尊严问题也是导致对西方文明批判的重要原因。

五、结论晚清时期在“文明”论语境下,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2024年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范文

《晚清“文明”论语境中的西方文明批判》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来,东西方文化碰撞逐渐激化,传统的华夏文明与新进西式文明间的对立愈演愈烈。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西方的文化入侵、思想输入对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与批判。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在“文明”论语境下,中国士人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态度与反思。

二、晚清“文明”观念的变迁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困境,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岌岌可危。

在此背景下,“文明”成为士人群体用以解读西方文化和本国改革的主要词汇。

而晚清的“文明”观念并不是单纯对西方的接纳与崇拜,更包含着对其的批判与反思。

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韧劲。

三、西方文明的批判维度1. 物质文明批判晚清士人认为,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以物质利益为主导的。

在他们的观念中,西方社会追求的富强建立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和剥削他国的基础之上。

他们认为,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与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道德伦理相悖,因此对西方的物质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 精神文化批判除了物质层面的批判外,晚清士人还对西方的精神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们认为,西方社会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忽略了人性的本真和道德的底线。

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相去甚远。

因此,晚清士人以自己的文化立场对西方精神文化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四、晚清士人的应对策略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晚清士人提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他们试图通过吸收和融合西方的科技和知识,实现传统文化的自我革新和更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而是强调在吸收新知的同时,仍然保持中华文化的本质与尊严。

因此,晚清士人积极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即在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

五、结论晚清时期在“文明”论语境中,中国士人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态度反映了其对于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这种批判并非盲目排斥或盲目崇拜,而是基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

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

在一幅由黑姆斯科尔克(Martin van Heemskerck )约作于1553年的《圣路加画圣母子》(图1)的画中,画家圣路加左手持画板、右手拈画笔为圣母子画像①。

无独有偶,在晚清画家叶衍兰(1823—1897)等人摹绘的《清代学者像传》(图2)中,有一幅黄与坚和禹之鼎(1647—1716)的合像,也出现为人画像的场景。

画中,黄与坚正襟危坐,双肘倚靠于木几,禹之鼎趺坐于地,左手持纸板,右手握笔,一边看着黄氏,一边为其画像。

在明代中期“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1498—1552)的《汉宫春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一个宫廷画家端坐于木凳上,左手扶纸板,右手握笔,正在为嫔妃画像。

纸板上显示画好了嫔妃的服饰与基本造型,画家用毛笔蘸着钛白颜料在像主的脸部晕染。

三幅画的内容都是画家为人画像。

《汉宫春晓图》表现的年代最早,描绘的是汉代宫廷写真的情景。

《圣路加画圣母子》完成的时间大致在中国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而禹之鼎为黄与坚画像的大致时间是在清代初期,两幅画表现的人物写真形象大致相隔一百年左右。

据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为人物写真的模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则是绘画的工具、颜料、由此衍生的技法及其不同的创作理念等。

东西方绘画的碰撞与交集由来已久,至少在明代晚期,中国绘画就有直接受到西洋画影响的记载。

在诸画科中,来自写真的肖像画无疑受其作者简介:朱万章,男,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

研究方向:明清以来书画鉴藏与研究。

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摘要东西方绘画的碰撞与交集由来已久,至少在明代晚期,中国绘画就有直接受到西洋画影响的记载。

在诸画科中,来自写真的肖像画无疑受其影响最深。

自晚明曾鲸的“波臣画派”以来,清代肖像画中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洋画影响的状态愈加明显。

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的油画在中国沿海地区产生一定影响。

清代中期,以郎世宁、艾启蒙等为代表的西洋画家,又对以清代宫廷绘画为中心的肖像画产生影响。

观念史背景下的晚清西方形象研究

观念史背景下的晚清西方形象研究

观念史背景下的晚清西方形象研究
罗爱华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晚清西方叙事中的西方形象是在近代中国向西方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西方形象承载着中国想象中的中西关系与世界秩序,见证了中国人西方知识的进步和西方观的变迁过程.对它的研究不仅将导向对晚清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理解晚清以后的文化潮流、甚至对理解我们目前的文化处境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3页(P185-187)
【作者】罗爱华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
【相关文献】
1.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 [J], 罗爱华
2.西方媒体镜像下的中国城市媒介形象研究r——以桂林为例 [J], 韦笑;李馥琼;钟雨薇
3.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研究综述(下) [J], 冉继军
4."历史事实"概念解析?——西方观念史视野下的考察 [J], 郭丹; 张作成
5.西方视域下的东方形象研究
——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电影《末代皇帝》为例 [J], 丰鹏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西方美人的探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西方美人的探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西方美人的探究1.概念:总的来说,就是西方文明,西方文化的精华部分。

2.结合清朝以后的历史发展,分析从番妇到西方美人,即其名称的发展史:晚清有关西方女性的最早文字记载,来源于政府的官方奏折或文件。

在这些材料中,西方女性被轻蔑地称为“番妇”。

至洋务运动时期,虽不再以“番妇”相称,但西方女性仍以负面形象出现。

这一状况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学习西方成为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才有所发观。

这一时期西方女性主要被视作晚清女子的典范,但也同样值得男子效仿。

本文旨在考察西方女性在晚清社会的形象变迁及典范身份的建构过程,揭示晚清知识分子接受西方女性的复杂面貌。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子社会化教育运动的兴起,西方女性以晚清妇女典范的身份被介绍到中国。

当时的大小报纸、期刊,都记载着西方女性如何代表着先进、文明的事实。

从受教育到就业、从婚姻自由到享有选举权、从爱国到救世,无一不是晚清妇女学习的榜样。

西方女性中的优秀代表,西方女杰,更是在晚清风靡一时。

贞德、苏菲亚、罗兰夫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且为其时的新女性争相效仿。

清朝建立以来,沿袭过往成例,实行“夷夏大防”、“男女大防”。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章程,禁止外国妇女来华。

在这些早期的章程和官方奏折中,西方女性被冠以“番妇”称号。

如1751年一名荷兰商人携一西洋妇女和两名少女到广州时,当地官员就提出,夷人“携带番妇同行,例当驱逐”。

但为了体现天朝风范,仅勒令荷兰人将“番妇”、“番女”带到澳门居住,于其回国之日再一同领回。

同年,清政府颁布禁止外国妇女来华法令:“嗣后有夷船到澳,先令委员查明有无妇女在船,……倘委员徇隐不报,任其携带番妇来省,行商故违接待,取悦夷人,除将委员严格参、行商重处外,定将夷人船货一并驱回本国,以为违犯禁令者戒。

”“番妇”一词,自此频繁出现在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中。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轰动一时的“盼师夫人(Mrs.BaynesWilliam)事件”发生,这一对西方妇女的称呼仍被持续沿用。

2021晚清西方哲学传播的脉络探究范文1

2021晚清西方哲学传播的脉络探究范文1

2021晚清西方哲学传播的脉络探究范文 "晚清"是史学界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国内的学者通常把维新运动之后的清代历史称为晚清,而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将其确定为1800年至1911年这一阶段,在本文中,我们从近代史的划分意义上,特将1840至1911年归为"晚清"这个历史范畴。

对于晚清西方哲学传入的问题,一些学者有过零星的讨论,而这些研究多从思想史或文化史角度来展开,真正以哲学专业视角进行深入探讨的并不多,因而,梳理和反思晚清西方哲学传播的脉络对于今天的哲学发展,乃至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来说,任何外来思想文化能够大规模地传进来并最终能够被接受,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之所以不易,是因为一方面此一社会必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传入势必会引起文化间的摩擦、甚至碰撞。

当然,其摩擦与碰撞的激烈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两种文化的品质、风格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包容性。

一般来说,品质与风格相近的文化相遇时,其摩擦与碰撞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反之亦然。

由于中西文化品质与风格的差异性,当晚清西学大量东渐时,中西文化就开始了碰撞与磨合。

应该说,西方哲学传入我国大体上始于晚清,而晚清时期又恰恰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西方国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凭借军事力量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征服。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古老而封闭的大清帝国的大门,并以一系列战争的方式加剧了晚清社会的解体。

武力征服造成了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严重地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于是,救亡图存成为了这个时期中国人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民族危机的社会存在必然在思想文化层面上有所反映。

伴随着武力征服,西方文化纷至沓来,进而逐渐掀起了中西文化激荡的涟漪。

面对民族危机与文化激荡,国人开始思考如何有效抵制西方侵略以便救亡图存的问题。

论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对美术学科建设的意义

论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对美术学科建设的意义

论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对美术学科建设的意义摘要:清代肖像画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时也是我国极为珍贵的美术艺术遗产,对清代西洋肖像画展开研究能够为现代美术学科建设给予重要的参考意义,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以推动当前美术学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中对清代西洋肖像画进行了学术上的研究,旨在促进西洋肖像画能够促使美术学科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清代西洋肖像画;美术学科建设;意义清代肖像画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其进行研究依然是目前美术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其发生与发展历史予以深刻的剖析,探究其艺术发展成就,从而为我国美术学科领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填补其发展空白,同时又能创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文章针对于此展开理论研究,谨以此为之后的研究奠定极好的基础要素。

一、探究清代西洋肖像画对当前美术学科建设的影响从目前情况分析,当前对于西洋肖像画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美术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从北方宫廷层面分析,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郎世宁,其创作的西洋肖像画是当时发展的辉煌时期。

从现阶段遗留的作品分析,可以确定当时是中国油画发展的最早的阶段,他的作品多以皇帝与妃子为主,而且都是写生绘制。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现存较早南方通商口岸西洋肖像画而言,比较具有知名度的画家当属史贝霖,其创作风格主要是以玻璃油画为主,而这个时期西洋肖像画的发展也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这对于西洋肖像画在我国的发展史具有历史性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以上西洋肖像画作而言,很多认为其最早起源于宫廷,然而这并不准确,在16世纪,葡萄牙占领澳门之后,传教士就将圣像画带到此地,待五口通商之后,广东人在上海属于肖像画创作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南方通商口岸地区,尤其是澳门地区,是目前公认西洋肖像画发展的最早时期。

所以,对清代西洋肖像画展开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能够对中国油画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尤其是在创新方面意义尤为关键,进一步突进中国美术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的知 识 的生 产 和传 播 过 程 的 研 究 ; 是 语 境 也
研 究 , 对 影 响 和 制 约 西 方 认 知 的 中 国文 化 视 即
词、 歌谣 、 画报等 , 包 括 作 为 历 史 的 “ 事 ” 如 也 叙 , 历史 著述 、 刊 、 记 、 报 笔 日记 、 书信 、 议 、 话 记 奏 谈 录 , 等 。本文 所称 “ 象 ” 词 , 的 是 比较 文 等 形 一 指 学 意义上 的 “ 形象 ” 它 是 “ 会 集 体 想 象物 ” 是 , 社 ,

清 ” 的是 自鸦 片 战争 前 后 以 迄 于 辛 亥 革 命 的 指

段时间, 即清 朝 在 经 历 了康 乾 盛 世 之 后 因激
、Leabharlann 问题 与 领 域 烈 的 国 内矛 盾 和 国 际 冲 突 造 成 的 衰 落 期 , 正 费 清 的 《 桥 中 国 晚 清 史 》将 它 的 起 点 划 定 为 剑 10 8 0年 … 。这 里说 的 “ 方 ” 的是 文 化 上 的 西 指
“ 西方 ” 一般 涵 盖 了地 理上 的 “ 方 ”, , 西 即欧 洲 、 北美大陆 , 外还包括那些 受西方文 化濡染很 此 深 的地 区 , 西 方 在 东 方 的 殖 民据 点 和 租 界 内 如 的西 方 人 聚居 区等 。本 文所 称 “ 事 ” 仅包 括 叙 不 文学 、 术类 的叙 事作 品 , 诗文 、 说 、 曲 、 艺 如 小 戏 弹
98
21. 第 哲 社 科 版 E 蚕 蠢墓 蚕 圜 001 卷 学 会 学 墨璺 夏 宦 昌 蠹
变 迁 的背 后 反映 了什 么样 的 中西 关 系和 中 国文
的 问题 和研 究领域 、 究 内容和 主要 观 点、 究方 法和意 义加 以界 定 , 望提 出一个研 究的 总 研 研 希 体框 架 , 为今 后的具 体研 究工作提供 理论 基础 和指 导。
关键词 : 清 ; 晚 西方形 象 ; 号 符
中图分 类号 : 0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78 4 (0 0 0 - 9 -7 I9 1 A 10 —4 4 2 1 ) 1 0 80 0
如 果 把 晚清 西 方 话语 的递 变 看作 时人 关 于 西方 的知识 生 产 过 程 , 么 ,- 清西 方 形 象 的 那  ̄- . l 晚 发生 、 播 和 接 受 过 程 的 研 究 就 必 须 在 知 识 社 传 会 学 和 观 念史 的意 义 上来 进 行 。晚 清西 方 形 象 指 的是 呈 现 在 晚清 叙 事 文本 中 的一 切关 于西 方 的地 理 、 物 、 俗 和 人 文 形 象 。这 里 说 的 “ 方 风 晚 清叙事文本人手 , 察西方 形象演变 和西方话 考 语 递 变 的过 程 , 仅 能 够 带 领 当代 读 者 去 认 识 不 “ 国之 西 方 ”, 中 国人 眼 中 的 西 方 形 象 , 中 即 同 时也 能 促 使 他 们反 思 “ 方 之 中 国 ” 即西 方 形 西 , 象 背后 的 中 国 文 化 心 理 结 构 和 文 化 精 神 , 而 从 更 好 地 理 解 那 段 血 与火 的历 史 。
国看 法 的总 和 ” ‘ 。西 方 形 象 作 为 中 国 本 []。 土文 化 对西 方 的描述 、 言说 和书 写 , 方 面 代 表 一 了 晚清 中国 的西 方 知识 水 准 ; 一 方 面 , 方 形 另 西
象 作 为 “ 化 他 者 ” 又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表 征 着 晚 文 , 清 国人 对 西方 的情 感 、 度 和 观念 。 因此 , 晚 态 从
西 方形 象 所 包 含 的符 号 意 义 隐 藏 在 晚清 作 者 对 西 方 的叙 述 之 中 , 是 我 们 讨 论 这 一 问 题 这 的起 点 ; 形 象发 生 学 来 说 , 方 形 象 也 同时 指 从 西 向 以形 象 为媒 介 和 符 号 象 征 系统 的 中西 文学 关 系和 文 化 交 流活 动 。对 西方 形 象 的研 究 既是 对 中 国认 识 西 方 的过 程 的 研 究 , 即对 中 国 关 于 西
“ 文 学 化 , 时 也 是 社 会 化 的 运 作 过 程 中 对 异 在 同
野 的研 究 。二 者分 别 从 知识 社 会 学 和 观 念 史 的
角 度展 开 , 同指 向西 方形 象 的历 史 文 化 内涵 。 共
因此 , 究 晚 清 的西 方 形 象 , 仅 要指 出形 象 作 研 不 为 符 号 的认 知 价 值 和 文化 内涵 , 而且 要 追 问 : ( ) 一 西方 形 象 是 怎 样 生 成 的 ?作 为 晚 清 各 阶层 人 士 对 西 方 的 表 述 ( e rsnain , rp6e tt ) 晚 o 清 西 方 形 象 在 传 播 的 过 程 中形 成 了哪 些 套 话 , 它 们 的知 识 来 源 和观 念 背 景 是什 么 ?
( ) 方 形 象 是 如 何 生 产 和 制 作 的 ?作 二 西
为 中 国观 念 背 景 下 西 方 的文 化 符 号 , 方 形 象 西
收稿 日期 :0 91-1 20 —10 基金项 目:0 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20 晚清叙事中的西方形象研究 ” 0 C W09 。 ( 7 Z 0 ) 作者简 介: 罗爱华 (9 2) 男 , 17 . , 湖南邵 阳人 , 副教授 , 中山大学 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 。
S ca ce c 13 1 , o i S in eVo. 2 l 20 1 0
晚 清 西 方 形 象 研 究 导 论
罗 爱 华
( 湖南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4 08 ) 10 2

要: 本文采 用知识社 会 学和 观 念 史的研 究视 角 , 对晚 清 西方 形 象研 究 这一 课 题 涉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