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古文
被误解的古语
被误解的古语
1、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这里的毒,由于发音相近而被误传,本意应是“豁达大度”的“度”。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原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
3、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尖的“尖”来源于我国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改竖尖儿。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句: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意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就是天理难容呀!
5、空穴来风。
原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
6、王八蛋。
原句:忘八端。
这是古代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彭《春日怀秦髯》原文与赏析
李彭《春日怀秦髯》原文与赏析
春日怀秦髯(宋)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注释】
秦髯:即秦观之子秦湛,字处度,有注释说秦髯即是秦观,应该是误解。
李彭在《日涉园集》中,写给秦湛的诗共计五首,其中尚有两首也以“髯”字呼之,如《怀秦处度用山谷韵》诗:“秦髯昨首长沙路,舍舟东来甘霜兔。
”《怀秦处度》诗:“淮海紫髯叟,长吟独倚风。
”由此可见,秦髯即秦处度,并非秦观。
如果单论赏诗来说,也不必作如此考据。
快晴:喜人的晴天。
晚节:晚年的追求。
日边:指京城。
【赏析】
诗前四句赋写春景,一派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
特别是颔联“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更是活泼生趣。
但到颈联,诗情却陡然一变“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为什么会有这种消极的情怀呢?不难想像,诗人在这里正是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啊。
因为没有朋友在身边,所以美好的春景也懒得去赏,寂寞的酒杯更是不能端起了。
(当然还有自己身体的原因,年事已高,再加之有病)。
最后一联“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着一“苦”字,多少思情都包含在里面了。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由极美的春景反衬自己极无聊的心情,又由极无聊的心情反衬极深厚的友情,千回百转,千情百结,韵味无穷。
(word完整版)熟记高频实词和古诗文中特殊词语
熟记高频实词和古诗文中特殊词语温馨寄语文言文阅读是我们的保分题,千万不能丢分。
考前,我们一方面要回归课本文言文,另一方面要对高三一年来所做过的文言文作个梳理,特别要梳理出易错的文言实词来加强记忆。
另外,还有一些古诗文阅读尤其是古诗阅读中出现的特殊词语,必须予以掌握。
一、读一读: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50例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
误:喜欢正:译文: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
2.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徐有功纵逆党。
误:按照正:译文:曾和皇甫文备一起审理案件,皇甫文备诬告徐有功放纵反叛朝廷的团伙。
3.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误:报告正:译文: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误:卑鄙正:译文:一个人树立了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5.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误:向北正译文:要是让他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6.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误:比较正:译文: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7.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误:生病正: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8.师退,次.于召陵。
误:依次正:译文:诸侯的军队后退,驻扎在召陵。
9.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误:兴趣正:译文: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赶快投降?10.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存在正: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误:借给正:译文: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
1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3.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误:耽误正:译文: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
14.蠲其赋,州人德.之。
误:恩德正:译文:免除了这项赋税,富州百姓感激他。
15.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正: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文言文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注]乐正,乐官之长。
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精品)小升初常考古文4【精】
1、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等。
宣王死,愍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齐宣王使人吹竽使:让·必三百人必:一定要·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请求·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之:代词指处士为王吹竽这件事·廪食以数百人等廪食:廪,粮食仓库,给他的待遇很高。
等:一样·愍王立立:继位·好一一听之好:喜欢一一:一个一个。
之:代词,指吹竽。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和官仓供养的好几百乐手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愍王继位。
愍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寓意】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和氏献璧------《韩非子·和氏》【原文】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注释】·宝玉而题之以石而:却题:说成之:代词,它,指宝玉。
以:用。
·贞士而名之以诳名:说成之:代词:他,指贞士。
诳:骗子。
·此吾所以悲也此:这是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译文】明明是宝石,却被说成了石头。
明明是忠贞的人,却被说成了骗子。
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啊!【含义】表现忠贞之人受人误解的痛苦。
3.井底之蛙------《庄子·秋水》【原文】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lào),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倾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注释】·夫千里之远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无实际意义。
之:的。
·不足以举其大足:足够,以:用来。
举:穷尽。
其:代词,它的。
·千仞之高仞:长度单位。
被现代人误解的古文
被现代人误解的古文
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变迁,现代人在理解古文时可能会产生误解。
以下是一些被现代人误解的古文:
1.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现代人常将其理解为“学习并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但实际上,“说”在这里应该读“yuè”,表示“悦”,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2. 《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现代人常将其理解为“夕阳下的霞光和独自飞翔的野鸭相映成趣,秋天的水与天空的蓝色合为一色”,但实际上,“落霞”指的是“零散的飞蛾”,“孤鹜”指的是“野鸭”,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零散的飞蛾与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水与天空的蓝色合为一色”。
3. 《诗经》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代人常将其理解为“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本意是形容战友之间的感情,后来被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誓言。
这些古文的误解可能是由于语言的演变、文化背景的不同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
在阅读古文时,我们应该尽量理解其本意,避免产生误解。
历年来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 (1)
历年来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错误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朝: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注释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及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1.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5.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
庾(yǔ)信:南北朝诗人.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2。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3。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4。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
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6。
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创作背景】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鉴赏】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被误解的古文
被误解的古文
古文常常被人们误解,因为其使用的语言和表述方式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不同。
以下是一些受到误解的古文,以及其相关的参考内容:
1. “人非生而知之,惟学而知之。
”
这句话被人们误解为“人生而知之无需学习”。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
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这句话被误解为“包容万物,容人大度”。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海洋能够容纳所有的河流,因为它有足够的容量”。
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这句话被误解为鼓励人们不断地追求成功和力量。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上的星辰运动不停地前进,君子应该像星辰一样坚强不屈”。
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句话被误解为“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5. “书到用时方恨少。
”
这句话被误解为“读书无用”。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真正需要知识时,才会感到自己所学的不够多”。
以上是受到误解的几句古文,我们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才能真正领悟它们的内涵和意义。
文言文翻译歧义
文言文句法灵活多变,常采用省略、倒装等修辞手法。若不熟悉句法,易将句子翻译得支离破碎。例如:“子路率师以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若直译为“子路带领军队去攻打它。”则误解了原意。实则,“以”在此句中为介词,表示手段、方法,应译为“用”。
三、语境歧义
文言文翻译,还需考虑语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各异。例如:“昔者,孔子游于匡。”(《庄子·逍遥游》)若直译为“从前,孔子在匡地游玩。”则误解了原意。实则,“游”在此句中指“游说”,应译为“孔子到匡地游说。”
自古文以载道,言以传心。然文言文者,乃古之遗音,深奥难解,往往一字一句,皆可引发众说纷纭。翻译文言文,亦如登山涉水,步履维艰。其中歧义之处,尤为繁多。本文试论文言文翻译中之歧义,以期为后世学者提供借鉴。
一、字义歧义
文言文中,一字多义现象尤为常见。如“其”字,可指代物、人、事、时等。若不加细究,随意翻译,极易造成误解。例如:“其行迈兮,如云之扬。”(《诗经·小雅·车舝》)若直译为“他的行为啊,就像云彩飞扬。”则误解了原意。实则,“其”在此句中指代“车”,应译为“那车啊,行驶得多么舒畅。”
四、修辞歧义
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若不熟悉修辞,易将句子翻译得平淡无奇。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周南·关雎》)若直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的心。”则误解了原意。实则,“青青”和“悠悠”均为借代,分别指代“青色”和“忧愁”,应译为“青色的衣领啊,忧愁满腔。”
五、文化歧义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若不熟悉文化背景,易将句子翻译得肤浅。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庄子·逍遥游》)若直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则误解了原意。实则,“小”在此句中为“以……为小”,表示自大,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很渺小;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很渺小。”
《读书五失》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读书五失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第一篇:寻字难1. 熟字生疏意思是:对原本熟悉的字词渐渐不认识了。
1.“沈”字- 解释为①赠、送②好似③声息盈满④感叹词。
以为是“沈二”。
实际是“呻二”的本体。
2.“叨扰”- 解释为①扰乱②添乱。
以为是“叨饷”的误解。
实际是“饷”的本体。
例如:匡扶汉室,不图慷慨激昂;循纪戒儿曹,不计内外。
2. 新字生疏意思是:对生字词的认识很少。
1.“令”字- 解释为①使、令②恩泽③国姓。
以为是“令力”的误解。
实际是“令”的本体。
例如:任公义馨,以皇皇之德;虽殊姓异长,俱象贤之极。
3. 今古字不别意思是:对于古今字的差别不清楚。
1.“付”字- 解释为①赴②类属。
以为是“付派”的误解。
实际是“赴”的本体。
2.“替”字- 解释为①更换②代替③伪装。
以为是“替代”的误解。
实际是“更换”的本体。
例如:李阳冰言,亦使中国之儿女思考新旧之论,以研求真之道。
第二篇:音声渐绝1. 汉字的音调和声调意思是:对于汉字的音调和声调分辨不清楚。
例如:英语中的“someone”与“some one”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古汉字的音调往往依靠语境和连读来表达,理解起来比较复杂。
2. 害怕出声意思是:看到不认识的字不敢出声读。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提问道,“请读一下这个古文”。
学生笔直坐在椅子上,低下头,一句话都不出声。
3. 没有音频意思是:无法通过音频来帮助理解和书写。
例如:晚清学者康有为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明代文学作品时,常常使用“音韵”这个词。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字,只能从形状上去想象它的音质,但很难准确地了解它所表达的真正音韵。
4. 音调的重要性意思是:对于古文中句子的语调把握不准确。
例如:“桑田”、“漠漠”这些句子,没有了正确的语音去诵读它们,很难明白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第三篇:字义蒙昧1. 对现代词义的误解意思是:对古文中的词义进行现代化理解。
1.“行取於从”,句中的“行”实际是动词,意为“行走”,而非此处通常理解的“任务”之意。
妄翻译文言文
所谓妄翻译,即不顾文言文的实际意义,随意发挥,以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去解读古文。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在网络平台上,许多网友热衷于对文言文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使得原本庄重典雅的古文变得滑稽可笑。
例如,在一篇名为《红楼梦》的文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若妄翻译,可能会被解读为:“林黛玉烧了稿子,断了痴情。
”这种翻译完全忽略了文言文中的意境和韵味,使得原本富有诗意的句子变得平淡无奇。
再如,在《论语》中,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若妄翻译,可能会被解读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
”这种翻译虽然表达了句子的基本意思,但却失去了原文的精妙之处,让人读来索然无味。
妄翻译文言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许多人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注重字面的意思,而忽略了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误解和误读。
其次,受到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
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与文言文有很大的差异,许多人习惯于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去解读古文,导致文言文的翻译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再次,追求娱乐化。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娱乐化,将文言文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以博取眼球。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吸引一部分人,但却不利于对文言文文化的传承。
为了纠正妄翻译文言文的现象,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和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文言文,才能正确地翻译和解读古文。
其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解。
再次,尊重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韵味,避免随意发挥。
总之,妄翻译文言文是一种对古文文化的不尊重,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解读和翻译文言文时,要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原文,让古文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炼—穿井得一人课件
接__受__他__的__礼__品__却__不__加__医__治__;__丢__弃__他__离__开__;__留__下__书__信__辱__骂__他__。__________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佗行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嗜食而不得下/家无井而出溉汲
C.从取三升饮之/余之从师也
D.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及其家穿井
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佗 以 为 其 人 盛 怒 则 差 /乃 多 受 其 货 而
不 加 治/无 何 弃 去 /留 书 骂 之。 3. 华佗采用了哪些方法让郡守“瞋恚吐血而愈”?(用自己的话回答)
2.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_等__到__他__家__打__了__一__眼__井__之__后__,__便__对__别__人__说__:__“__我__家__打__井__得__到__一__个__人__。__”___ 3.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_有__人__听__到__这__话__后__传__播__说__:__“__丁__家__打__井__打__出__了__一__个__人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_不__盲__目__轻__信__传__言__,__重__视__实__地__调__查__的__明__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_总__结__全__文__,__提__示__了__文__章__的__中__心__,__告__知__人__们__:__道__听__途__说_的__消__息__不__可__轻__信__。__
被误解的古文
2013-04课改论坛语言是现实社会最直接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变迁,新生事物不断地出现,旧的事物不断地消亡,语言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可是在阅读古代文籍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用现代汉语的理解来解读古代的语言,这必然产生许多误解。
当然,对古代文籍的误读,还有别的许多原因,比如,古今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有些在古代人人皆知的事情,到后代有时连一些专家学者也弄不清楚,这实际上是历史发展所造成的隔阂。
本文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误读现象,以娱读者。
“名列前茅”词书中常把“茅”解释为“茅草”。
为此常令人不解,为什么队伍前面要举着茅草?其实,“茅”在古代是“旄”的通假字。
“旄”即旄牛尾。
古代常用旄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就是原始的旗子。
因而,古人称旌旗也叫“旄”。
“名列前茅”的真相原来是“名列前旄”,就是队伍最前面的旗帜,的确是光荣的事情啊!“美丽”的“滟滪堆”读李白的《长干行》:“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哀上天。
”“滟滪堆”,单听名字,直觉是风光迤逦诡异,但它实际上是三峡航行最为危险的一段。
难不成风光太好对船只也是一种威胁?其实“滟滪”是“犹豫”的另一个写法。
“滟滪堆”,就是“犹豫堆”,因为其水流湍急,形势险恶,故而得名。
“无虑”真的“无须考虑”学《冯婉贞》一课时,读“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费解之处在于,人既已死,要考虑什么?却不知“无虑”在古代是一个双音联绵词,表“大约”的意思,并不是“无”和“虑”的结合体。
真是“无须考虑”。
看似有理的“望洋兴叹”“望洋兴叹”一词源于《庄子·秋水》。
有人理解为“望着海洋发出叹息”。
这样的解释貌似很符合河伯当时的情况。
但是“洋”,表示“比海更为广大的水域”,是在宋代航海事业发达以后才出现的。
庄子难道真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人乎?在古代,“望洋”也写作“望阳”“望羊”,它们都不过是一个双音联绵词的不同写法,在古文中用来形容抬头仰视的样子。
被误解,不想辨清的诗句
被误解,不想辨清的诗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春秋《诗经·王风·黍离》
译文: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译文: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情怀,还有谁肯为我来表明内心的坦荡光明呢?
3、是非曲直苦难辩,自有日月道分明。
——民间俗语
译文:是非曲直难以辩解,只有时间才能验证一切。
4、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春秋《诗经·小雅,伐木》
译文:从深谷中出来的鸟,飞到高树上,那嘤嘤的叫声,是想寻求伙伴的啊!
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5、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白居易《放言》
译文: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6、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诗经·邶风谷风
译文:身清白的人,即使他不说澄清自己的话,他也是清白的;而本身是坏人的人,即使他对一件自己做的坏事百般抵赖,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坏人。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译文:洛阳的亲朋好友如今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史记?五帝本纪》之“顾弟”的误解
《史记•五帝本纪》之“顾弟”的误解《史记·五帝本纪》末云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此段文字难懂者唯“顾弟”,三家注如下图所释极不通。
太史公这段话说的是《五帝德》、《帝系姓》可信,所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所谓“思念并且不须更深考论”这句话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顾”通“固”。
《史記·伍子胥列傳》云“若既得立,欲分吴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
”又《張耳陳餘列傳》:“陳餘曰:'吾死顧以爲無益,必如公言!’”弟通悌,悌字后起。
《康熙字典》云“又【爾雅·釋言】豈弟,發也。
【郭璞註】發,發行也。
引《詩》:齊子豈弟。
【疏】引鄭箋云:此豈弟,猶言發夕也,豈讀爲闓。
弟,古文尙書以弟爲圛,圛,明也。
然則郭云:發,發行也,是用鄭箋爲說。
【孔穎達曰】此豈弟猶發夕,言與餘豈弟不同也。
讀愷爲闓。
【說文】闓,開也。
洪範論卜兆有五曰圛。
註云:圛者色澤光明,上云發夕,謂初夜卽行。
此云闓明,謂侵明而行,與上文相通也。
”可见“顾弟”就是“本明”。
破瓮救友小古文释义
破瓮救友小古文释义破瓮救友,可谓名为救友,但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智慧与情感亦有一番深意。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作者不祥,但创作于东汉末年。
故事讲述了刘焉的大将袁绍因意外坠入一口瓮中无法自拔,但由于刘焉疑心袁绍谋反而不愿救助,最终袁绍因刘焉的误解而无法幸免于难。
这个故事的背后蕴含了深刻的道德思考和人伦关系的反思。
破瓮救友的寓意在于,真正的友情和信任是相互的,而非片面的。
在故事中,刘焉对袁绍缺乏信任,因为袁绍被瓮子困住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解释自己身陷困境的原因。
而在袁绍求助之际,刘焉却充满了怀疑和猜疑。
这种疑心的种子消解了刘焉与袁绍之间多年的友情和信任。
因此,虽然刘焉最后意识到了袁绍的真实处境,但无法挽回友情和解释误会。
这样,袁绍不幸地丧失了性命,友情也如破碎的瓦砖一样支离破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情和信任是维系人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基石。
只有真正的信任和了解才能建立坚固的友情,而猜疑和怀疑只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所以,我们在与朋友交往中要以真诚和善良的态度对待对方,相互包容和信任,才能真正建立稳固的友谊。
此外,破瓮救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伦关系的困境。
在故事中,刘焉作为大将,主观地将袁绍的行为解读为叛变的迹象,这反映了当时的权谋与阶级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人们经常受到阶级身份和权力地位的制约,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被压制,社会关系也变得异常复杂。
因此,在刘焉心中,袁绍作为下属,不可能有任何与自己对等的地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
这就给友情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友情的破裂。
破瓮救友的深刻教训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真诚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不论社会地位和身份如何,我们都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对方,尊重彼此的个人尊严和权利。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信任。
对破瓮救友这个故事的深入思考,对我们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总之,破瓮救友是一篇蕴含深刻智慧的古代小说,它通过一个袁绍不幸命运的故事,揭示了真正的友情和信任的重要性,以及权谋和阶级关系所带来的困扰与难题。
关于谣言的古文诗句
关于谣言的古文诗句1.关于不传谣言的古文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猴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为岗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
天之扤我,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
燎之方扬,宁或灭之。
赫赫周宗,褒姒灭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
潜虽伏矣,益孔之炤。
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昏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佊有屋,蔌蔌方有谷。
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
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希望能帮到您,如果对了请采纳2.以古文表达不要在意流言蜚语怎讲1、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出自清代查慎行的《三闾祠》释义:不要在意世上没有知己,没有哪个庸人是不妒忌有才之人的。
2、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一》释义: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3、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出自宋代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释义: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4、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出自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释义: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
古文《陈情表》的课文赏析
古文《陈情表》的课文赏析古文《陈情表》的课文赏析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通之处。
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
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近,两人的处境也酷似。
李斯上书的对象秦王政,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暴君。
秦王政为清除异己,消弭隐患,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书的。
李密上书的对象晋武帝,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虐君。
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手残酷镇压政敌,一手笼络前朝旧臣。
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
两人的境遇都走险危的。
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
李密是国旧臣,惹恼普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
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
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 的。
他抓住一个“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
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
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中,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险恩。
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书,是着眼于“陈清”需要的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古书训“表”为:“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作了注释说:“下言于上,曰表。
表,明也。
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
”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
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 白的《 长 干行 》 : “ 十六君远行 , 瞿塘 滟灏堆 , 五月不 可触 ,
猿声哀上天 。” “ 滟 灏堆 ” , 单 听名字 , 直觉是风光迤逦诡异 , 但它实
“ 百足之虫” 是怎样“ 僵死” 的
《 红楼梦 》 里, 探 春有这样一 番话 : “ 可知这样 的大族人 家 , 若
际上是三峡航行最为危险 的一段 。难不成风光太好对船 只也是一 从 外头杀 来 , 一时是杀 不死 的 , 这是 古人 曾说 的 ‘ 百 足之虫 , 死 而
种威胁?其实“ 滟灏 ” 是“ 犹豫 ” 的另一个写法。“ 滟灏堆” , 就是“ 犹 不僵 ’ ……” 这里 的“ 百足之虫 , 死 而不僵” , 很多人都 理解 为 : 百 足
要求 他们动手让 回形针变个样 , 有一定 的设计意味 。学生就变 出
了很 多的形状来 , 有 鱼的形状 , 有蝴蝶 的形状的 , 有 @ 形状 的 , 有
参考文献 :
[ 1 ] 田桂 武, 傅 刚. 初 中美术课 堂教 学设计 [ M] . 海 口: 南方 出版
骨头形状 的 , 还 有一些学生变 出了很 多个音符 出来 。随后我又提 社 , 2 0 0 0 — 0 9 .
因而 , 古人称旌 旗也 叫“ 旄” 。“ 名列前 茅” 的真相 原来是 “ 名 列前 和“ 鼠” 毫无关 联 。“ 首 鼠” 亦作 “ 首施 ” , 在 古代都 是 “ 踌躇” 这 一 旄” , 就是 队伍最前面 的旗帜 , 的确 是光荣 的事情 啊 !
“ 美丽 ” 的“ 滟预堆”
联绵 词 的另外写 法 。在两 端迟 疑不 决 的不 是 “ 鼠” , 是“ 踌躇 ” 之
出叹息” 。这样 的解释貌似很符合河伯 当时 的情况 。但是“ 洋” , 表 时代 的不 同含 义。 示“ 比海更为广大 的水域” , 是在宋代航海事业 发达以后 才出现的。
( 作者单位 河北省廊坊市万庄石油一处 中学)
一
个 普通 的 回形针 , 然 后将 回形 针折成 了爱心 , 接着 又 出示 了几 些 , 都是学 生通过 自己的感悟 和发现 , 再通过 心灵 的写真去表 现 张漂亮 有形的 回形针设计 图。然后 给学生每 人发 了几个 回形针 , 出来 的 。
考虑 ” 。
明代学者杨慎说过 : “ 凡 观一代之 书 , 须 晓一 代之语 。” 譬如 , “ 仅” 这个字 , 在先秦两汉时期 , 表示数量极少 , 但是在 自六朝 至唐
宋 这一时期 , 却表示数量之多 , 而到了唐宋 之后 , “ 仅” 又用来表 示
看似有理的“ 望洋兴叹”
“ 望洋 兴叹” 一词源于《 庄子 ・ 秋水》 。有人理解为“ 望着海洋发 数量 之少 。看来 , 若要正解古人 , 则需要我们确切 了解词语在不同
解读 古代 的语言 , 这必 然产生许 多误解 。当然 , 对古 代文籍 的误 读, 还 有别 的许 多原 因 , 比如 , 古今风 俗习惯 、 典 章制度等 发生 了
朱 门的 酒 肉都 是 臭 的 吗
读杜 甫 的“ 朱 门酒 肉臭 , 路有 冻死 骨” , 不觉诧 异 : 诗 圣急 了
巨大的变革 , 有些在古 代人人 皆知 的事情 , 到后代有 时连 一些专 也骂人 , 骂朱 门酒 肉“ 臭” !其 实“ 臭” 的本义是 “ 嗅” , 在上古 的常
家学 者也弄不清楚 , 这实际上是历史发 展所造成 的隔阂 。本文列 用义是指所 嗅的对象——气 味。“ 臭” 作为气 味来讲 , 不分好 闻和 举 了一些常见 的误读现象 , 以娱读者 。
“ 名列前茅”
难 闻 。看来诗圣 只是客观地描述朱 门酒 肉的味道 , 用朱 门的奢华 生活和百 姓的穷 困潦倒形成鲜 明 的对 比 ,通过 写实来表 达对 世
豫堆 ” , 因为其水流湍急 , 形势险恶 , 故而得名。
“ 无虑 ” 真的“ 无须考虑”
之虫 , 死后不 会马上僵 硬。这实际上是用现 代人 的理解去解读 古 人的语 言。“ 僵” 这个词 , 在古代汉语 中是“ 倒仆 ” 的意思。“ 百足之
学《 冯 婉贞》 一课 时 , 读“ 所击杀者 无虑百 十人 ” , 费解之 处在 虫 , 死而不僵 ” 真实的情况 是 : 百足之虫 因为脚多 , 死 了也不至 于 于, 人 既 已死 , 要考 虑什 么?却不知 “ 无 虑” 在古代 是一个双 音联 马 上 趴下 。 绵词 , 表“ 大约 ” 的意思 , 并 不是“ 无” 和“ 虑” 的结合 体 。 真是 “ 无须
2 0 1 3 一 O 4
课 改 论 坛
被误解的宣交
文/ 龙 博
摘
要: 在 阅读古代文籍 的时候 , 会 不 自觉地用现代 汉语 的理解来解读古代 的语言 , 这 必然产 生许 多误解。
关键词 : 误解 ; 古文; 阅读
上知五百年 , 下知 五百 年” 的神人 乎?在古代 , “ 望 语 言是现 实社会最 直接 的反映 , 随着社 会 的变迁 , 新生 事物 庄子难道真是 “ 也写作 “ 望 阳” “ 望 羊” , 它们 都不过是 个双音联 绵词的不 同 不断地 出现 , 旧的事物不 断地 消亡 , 语言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可 洋” 在古文 中用来形容抬头仰视的样子 。 是在 阅读 古代文籍的时候 , 我们会不 自觉地用现代汉语 的理解来 写法 ,
词 书中常把“ 茅” 解释为“ 茅草 ” 。为此常令人 不解 , 为什么 队 道 的 愤 慨 ! 伍前面要举着茅草 ? 其实 , “ 茅” 在古代是“ 旄” 的通假字 。 “ 旄” 即旄 牛尾 。古 代常用旄 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 , 就是原始的旗子。 “ 首鼠两端” 有“ 鼠” 何事 “ 首 鼠两端 ” 形 容 迟疑 不 决 , 瞻前顾 后 。其 文有 “ 鼠” , 其 实
问在我们 的身边有哪些不起 眼的材 料可 以变成一 件工艺 品 , 你又 [ 2 ] 尹少淳. 全 日制义务教 育美术课 程标准解读[ M] . 北京师 范 会如何去设计 呢?很多学生在 回形针 的设计 中思 维受到 了启发 , 大学 出版社 , 2 0 0 2 — 0 4 . 于是创新意识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