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沉淀和澄清

合集下载

参考习题——精选推荐

参考习题——精选推荐

参考习题《⽔处理⼯程》第⼀篇⽔和废⽔物化处理的原理与⼯艺习题集第⼆章混凝1. 何谓胶体稳定性?试⽤胶粒间相互作⽤势能曲线说明胶体稳定性的原因。

2. 混凝过程中,压缩双电层何吸附-电中和作⽤有何区别?简要叙述硫酸铝混凝作⽤机理及其与⽔的pH值的关系。

3. ⾼分⼦混凝剂投量过多时,为什么混凝效果反⽽不好?4.为什么有时需要将PAM在碱化条件下⽔解成HPAM?PAM⽔解度是何涵义?⼀般要求⽔解度为多少?5.混凝控制指标有哪⼏种?为什么要重视混凝控制指标的研究?你认为合理的控制指标应如何确定?6.混合和絮凝反应同样都是解决搅拌问题,它们对搅拌有何不同?为什么?7.根据反应器原理,什么形式的絮凝池效果较好?折板絮凝池混凝效果为什么优于隔板絮凝池?8.采⽤机械絮凝池时,为什么要采⽤3~4档搅拌机且各档之间需⽤隔墙分开?9.试述给⽔混凝与⽣活污⽔及⼯业废⽔混凝各⾃的特点。

10.某粗制硫酸铝含Al2O315%、不溶解杂质30%,问:(1)商品⾥⾯Al2(SO4)3和溶解杂质各占的百分数;(2)如果⽔中加1克这种商品,计算在⽔中产⽣的Al(OH)3、不溶解杂质和溶解的杂质分别重多少?11.For a flow of 13500 m3/d containing 55mg/L of suspended solids, ferric sulfate is used as a coagulant at a dose of 50mg/L(a) Assuming that there is little alkalinity in the water, what is the daily lime dose?(b) If the sedimentation basin removes 90% of the solids entering it, what is the daily solids production from the sedimentation basin?12.隔板絮凝池设计流量75000m3/d。

第一章给水处理概论

第一章给水处理概论

过 滤
消 毒
饮用水
图1典型地表水处理流程
23
混凝剂 原水 混合装置
絮凝池
沉淀池
过滤池
图2 地表水常规处理工艺
cl2 清水池 出水
常规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受污染水源水经常规的混凝、 沉淀及过滤工艺只能去除水中有机物20%-30%,且由于溶解性有机 物存在,不利于破坏胶体的稳定性而使常规工艺对原水浊度去除效果 也明显下降(仅为50%一60%)。用增加混凝剂投量的方式来改善处 理效果,不仅使水处理成本上升,而且可能使水中金属离子浓度增加, 也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地面水源中普遍存在的氨氮问题常规处理 也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水厂都采用折点氯化的方法来控制 出厂水中氨氮浓度,以获得必要的活性余氯,但由此产生的大量有机 卤化物又导致水质毒理学安全性下降。
19
二、生产用水水质要求
各种工业企业对水质有不同要求,同时,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生产过 程对水质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在发电厂中,冷却用水与锅炉用水对水质要 求迥然不同,而水力除灰用水却对水质无任何要求。因此,在确定生产用水 的水质标准时应进行调查研究,按生产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20
1.4 给水处理方法
14
水的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给水系统的水源和排水系统接纳水体的地方大多
是邻近的河流。取之于河流,还之于河流,形成另一 种受人类社会活动作用的水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15
1.2 水源水质
一、 原水中的杂质
取自任何水源的水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这些杂质不外 乎两种来源: —是自然过程,例如,地层矿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及其死 亡残骸,水流对地表及河床冲刷所带入的泥沙和腐殖质等。 二是人为因素,即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水体所带入的。无论哪种来源的 杂质,都包括无机物、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等。 从给水处理角度考虑,这些杂质可按尺寸大小分成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 三类。

14.水质工程学 I —沉淀与澄清 §3-5澄清池(ppt文档)

14.水质工程学 I —沉淀与澄清 §3-5澄清池(ppt文档)
(3)回流水量可为进水量的2~4倍。
(4)第一反应室出口流速50~80mm/s,第二反 应室进口流速40~50mm/s。
(5)清水区上升流速0.7~1.0m。
(6)清水区高度为2~3m,超高0.3m,喷嘴离 池底不大于0.6m,以免积泥。
(7)池底进水管流速为1.0m/s左右。
(8)与无阀滤池配套使用时,澄清池的出水槽 即可作为滤池的配水箱。
3、因池身较高,与无阀滤池配套较多。
4、原水浊度低或短时间内水量水温变化较 大时,工作不稳定,选用时应加注意。
设计参数:
(1)停留时间1~1.5小时,第一反应室、第二 反应室的停留时间分别为1~2min和5~7min。
(2)喷嘴流速6~9m/s,喉管流速2~3m/s。喷 嘴直径和喉管直径之比为1:3~1:4,截面积之比1: 12~1:13。
特点:
1、能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工作稳定性较 好;
2、它需要设置变速电动机和减速装置等机 电设备,结构较复杂。
3、适用于原水悬浮物长期低于5000mg/L的 大、中、小型水厂。
设计参数:
(1)清水区上升流速一般采用0.8~1.1mm/s。
(2)水在澄清池内总停留时间可采用1.2~1.5h。
(3)叶轮直径可为第二絮凝室内径的70~80%,并应设 调整叶轮转速和开启度的装置。
最大的脉冲澄清池
上海南市水厂,规模3000m3/h,采用 钟罩(虹吸)式脉冲发生器。
2、泥渣循环型澄清池 (1)机械搅拌澄清池(机械加速澄清池)
第二反应室 导流室
分离室
第一反应室
搅拌提升装置
加速澄清池由于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来悬 浮泥渣,驱使泥渣回流,所以它具有较好的调 节性能(泥渣浓度、搅拌速度、泥渣循环量)。 通常提升流量为进水流量的3~5倍,因此所形 成的循环泥渣量为进水量的2~4倍。

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

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

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化学反应中沉淀和澄清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沉淀和澄清的因素。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常见的沉淀反应及其应用,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3. 学生能运用溶解度规律预测和解释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沉淀和澄清过程,学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方程式等方式表达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过程。

3.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化学反应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化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设计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反应沉淀和澄清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沉淀现象原理-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 沉淀反应的判断与类型-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过程2. 常见沉淀反应及其应用- 硫酸钡沉淀反应- 氯化银沉淀反应- 碘化银沉淀反应3. 澄清现象与澄清剂的应用- 澄清剂的作用原理- 常见澄清剂及其使用方法- 澄清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 影响沉淀和澄清的因素-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溶剂对沉淀生成的影响- 沉淀剂与澄清剂的用量控制5. 实践与案例分析- 沉淀反应实验操作- 澄清剂的使用与观察- 实际生活中沉淀与澄清现象的案例分析本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

课程内容包括沉淀现象原理、常见沉淀反应、澄清现象及影响因素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反应的沉淀与澄清知识。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第三章 沉淀和澄清

第三章 沉淀和澄清
第三章 沉淀和澄清
§3 - 1 概 论
水中固体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 为沉淀,按着水中固体颗粒的性质,沉淀分为三类: 1.自然沉淀 自然沉淀 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不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密度。 2.混凝沉淀 混凝沉淀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由于相互接触凝聚而改变其大小、形状 和密度,这种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3.化学沉淀 化学沉淀 在某些特种水处理中,投加药剂使水中溶解杂质结晶为 沉淀物,称为化学沉淀。
ν
t
− H = t 中国环评网: H
t
收集整理
在a-c段,因切线就是a-c直线本身,Ht=H0,故Ct=C0 。 由于a-c线斜率不变,说明浑液面等速下沉。当压缩到H∞高 度后,斜率为0。即vt=0,说明悬浮物不在压缩,此时 Ct=C∞(压缩浓度)。 如同样的水样,用不同高度的水深作实验,发现在不同 沉淀高度H1 及 H2时,两条沉淀过程线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 op 1 oQ 1 = op 2 oQ 2 A、B交界面的高度 、 交界面的高度 说明当原水浓度相同时,A、 B区交界的浑液面的下沉速度 是不变的,但由于沉淀水深大 H1 时,压实区也较厚,最后沉淀 p1 p2 物的压实要比沉淀水深低时压 Q1 H2 实的密实些。由于这种沉淀过 Q2 程与沉淀高度无关的现象,使 有可能用较短的沉淀管作实验, 来推测沉淀的效果。
Bh0v=Q 水的流量; BL=A 沉淀区平面面积; Q/A— 单位面积沉淀区所沉淀的水流量,称沉淀池的表面负 荷(过流率) 理想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就是它的截流沉速,反应了能全 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沉速。 由上述可知,浑水在理想沉淀池中的沉淀效率只与沉淀 池的表面负荷率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水深、池长、水平流 速、沉淀时间)无关,这一结论抓住了沉淀池的主要矛盾, 阐明了决定沉淀效率的主要因素反应了下列两个问题: (1)当E一定时 i越大,q也越高,亦即产水量越大,或 一定时u 也越高, 当 一定时 越大, 也越高 亦即产水量越大, 不变时u 越高。 当Q、A不变时 i越大、E越高。 ui的大小与混凝效果有关, 、 不变时 越大、 越高 因此,生产上一定要重视絮凝工艺。 (2) ui一定,A增加、E提高。当W(容积)一定时, 一定, 增加 增加、 提高 提高。 池深浅些,则表面积大些,沉淀效率可以高些,此即“浅池 “ 理论” 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的发展即基于此理论。

水质一(给水工程)名词解释

水质一(给水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絮凝:脱稳胶体或微小悬浮物聚结成大的絮凝体的过程。

凝聚:胶体脱稳并生成微小聚集体的过程。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2.沉淀和澄清: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中的悬浮颗粒、絮凝体等物质被分离去除。

3.浮选:利用固体或液滴与它们在其中悬浮的液体之间的密度差,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方法。

4.过滤: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5膜分离:利用膜的孔径或半渗透性质实现物质的分离。

6吸附:通常在水处理中指固相材料浸在液相或气相中,液相或气相物质固着到固相表面的传质现象。

7离子交换:在分子结构上具有可交换的酸性或碱性基团的不容性颗粒物质,固着在这些基团上的正、负离子能和基团所接触的液体中的同符号离子交换为对物质的物理外观毫无明显的改变,也不引起变质或增溶作用的过程。

8中和:把水的pH 调整到接近中性或是调整到平衡pH 值的任何处理。

氧化与还原:改变某些金属或化合物的状态,使他们变成不溶解的或无毒的。

9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10助凝剂:凡能提高或改善混凝剂作用效果的化学药剂可称为助凝剂。

11异向絮凝:由布朗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异向絮凝。

12同向絮凝: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所造成的流体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同向絮凝。

13自由沉淀: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颗粒互不干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14拥挤沉淀: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

15絮凝沉淀:在沉淀的过程,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聚而改变大小、形状、密度,并且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也越来越快,絮凝沉淀由凝聚性颗粒产生。

沉淀和澄清(给排水工程)

沉淀和澄清(给排水工程)
最广泛的机械加速澄清池。
废水从进水管进入环形配水三角槽,混凝剂通过投药管加在 配水三角槽中,再一起流入混合室,进行水与药剂和回流 污泥的混合。由于涡轮的提升作用,混合后的泥不被提升 到反应室,继续进行混凝反应,并溢流到导流室。导流室中 有导流板,使废水平稳地沿伞形罩进入分离室,分离
室中设有排气管,将废水 中带入的空气排出,减少 对泥水分离的干扰,泥渣 便靠重力自然下沉,清液 由集水槽和出水管流出池 外。
此外,一般d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太 小。可以通过测定u,算出d(注意是名义 上的)。
拥挤沉淀
特点:1.发生在SS浓度较高的情况 2.分层沉淀,出现清水-浑水交接面
3.出现4个区,参见图16-2。 A:清水区 B:等浓度区(与原水颗粒浓度相同)或称受阻降
层 颗粒沉速等于界面沉降速度,等速下降(Vs) C:变浓度区
一、自由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二、絮凝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一、自由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一、试验装置 二、常规计算法及沉降曲线 三、Camp图解积分法及沉降曲线
φ100mm Δh
试验装置示意图
H0=1.5~2.0m H=H0-Δhi
二.常规计算法(数据记录与处理)
t t0
t1
t2
t3

ti

tn
H H0
沉降的基本原理
Fd
Cd
As


l u2
2

Ff l V g
Fg mg s V g
式中:As——运动方向的面积
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Cd=f(Re) u——颗粒沉降速度 当受力平衡时,沉速变为u(最终沉降速度)
沉降动力学 :颗粒受力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和澄清工艺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和澄清工艺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和澄清工艺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其中,沉淀和澄清工艺是常见的污水处理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工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沉淀工艺沉淀是指通过重力作用使悬浮物颗粒沉降到底部的过程。

在沉淀工艺中,污水首先经过预处理,如格栅、砂池等,去除较大的固体颗粒和杂质。

然后进入沉淀池,通过调节水流速度和斜板倾角等参数,使颗粒悬浮物在池中停留一段时间。

在停留的过程中,重力作用使得颗粒逐渐沉降到底部形成污泥层,而相对清水则从出水口流出。

沉淀工艺主要适用于处理大颗粒污染物,如悬浮物、油脂等。

它在废水处理厂中广泛应用,通过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减少了后续工艺的负担和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沉淀过程还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促进颗粒物的沉降速度,提高沉淀效果。

二、澄清工艺澄清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将悬浮物颗粒从溶液中除去的过程。

相比于沉淀工艺,澄清工艺更适用于处理较小颗粒的悬浮物,如胶体颗粒、抵抗沉降的悬浮物等。

常见的澄清工艺包括过滤、吸附和膜分离等方法。

过滤是通过将污水通过滤料,如砂滤池、活性炭等,使颗粒物被截留在滤料表面或孔隙中,达到澄清的效果。

吸附工艺则是利用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吸附污染物颗粒,例如利用活性炭吸附有机物。

膜分离工艺则是通过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等分离出来。

澄清工艺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处理效果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厂、制药厂、电镀厂等行业。

同时,澄清工艺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氧化、还原等,实现对更复杂污水的处理。

三、沉淀和澄清工艺的比较沉淀和澄清工艺虽然有些相似之处,但在处理污水时有各自的适用场景。

沉淀工艺适用于处理较大颗粒、密度较大的污染物,处理过程相对简单,适合处理高浓度的污水。

而澄清工艺则更适合处理较小颗粒、溶解性物质较多的污水,处理效果更好且可以与其他工艺结合使用。

另外,沉淀工艺需要较大的处理空间,污泥产量也相对较多,对于后续污泥处理工艺提出了要求。

水质工程学教案09第三章沉淀和澄清3-2平流式沉淀池

水质工程学教案09第三章沉淀和澄清3-2平流式沉淀池

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I》第周,第9 讲次摘要3-2平流式沉淀池授课题目(章、节)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本讲课程的内容】3-2平流式沉淀池是最基础的沉淀池:其它沉淀池都是在平流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1、沉淀池进出水要求:(1)出水浊度宜在10度以下混浊度:1mgSiO2/L所构成的混浊度为1度(悬浮物及胶体所造成水的不透明程度或光的散射现象)(2)进水应无砂:含砂量大时,应先预沉(除砂)。

2、构造简介:上下分为:沉淀区(上)污泥区(下)进水区(配水区):在整个沉淀区截面均匀配水。

前后分为:沉淀区:水中颗粒下沉去除出水区:沉淀后的收集,排出沉淀池。

3、特点:水流受池身构造和外界影响使颗粒沉淀复杂。

(进口水流惯性,出口束流,风吹池面,水质浓度变化及温差等形成的异重流)。

一、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过程分析: 1、 理想沉淀池的假定:(1)颗粒互不干扰,沉速不变(无絮凝现象) (2)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沉淀区流速相等, 流速大小、方向不变。

(3)颗粒沉到池底即为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2、 分析:(1)水平流速:v (m/s ) Bh Qv 0= Q —流量,(m3/s ) H0—水流沉淀区高度,(m ) B —沉淀区宽度,(m )(2)截流沉速:u0在池的最不利点,A 点(沉淀区开始回最高点)以u0下沉速度下沉,可在沉淀区末端最低点B ,进入污泥区,这个沉速称为截留沉速u0 沉区长为L ,高为h0。

则有: vLt =并 00u h t = B h Q v 0=∴ LB Q u =0 或 AQu =0A — 沉淀池水表面面积。

(㎡)—表面负荷或溢流率(单位水表面积所负担 水量)截留沉速=表面负荷(意义不同) (3)ui ≥u0的颗粒:在A —B 面上分布(均匀分布):全部可沉淀去除(在图中,以I 轨迹下沉)。

(4) ui <u0的颗粒:不能全部下沉去除 (在图中,以II 轨迹下沉)其在A-B 面上分布点,设为m 点,其高度为hi ,设颗粒在A-B 面上均匀分布,颗粒浓度为Ci ,其总量为 可去除量为 其去除率E : 00h h BvC h BvC h E ii i i ===总量去除量h ih 0总去除率P :[][]去除百分率数的和颗粒的沉速百分数的总和的颗粒沉速001120201010021v n n n n v p E p E p E p E p p p P <--++++≥+++++++=式右边加上,再减去相同组数。

室外给水设计 (47) 混凝、沉淀和澄清

室外给水设计 (47) 混凝、沉淀和澄清

混凝、沉淀和澄清所述沉淀和澄清均指通过投加混凝剂后的混凝沉淀和澄清。

自然沉淀( 澄清 ) 与混凝沉淀( 澄清 ) 有较大区别,本节规定的各项指标不适用于自然沉淀( 澄清 ) 。

9.4.1 关于沉淀和澄清池类型选择的原则规定。

随着净水技术的发展,沉淀和澄清构筑物的类型越来越多,各地均有不少经验。

在不同情况下,各类池型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正确选择沉淀池、澄清池型式,不仅对保证出水水质、降低工程造价,而且对投产后长期运行管理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设计时应根据原水水质、处理水量和水质要求等主要因素,并考虑水质、水温和水量的变化以及是否间歇运行等情况,结合当地成熟经验和管理水平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9.4.2 规定了沉淀池和澄清池的最少个数。

在运行过程中,有时需要停池清洗或检修,为不致造成水厂停产,故规定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 2 个。

9.4.3 规定了沉淀池和澄清池应考虑均匀配水和集水的原则。

沉淀池和澄清池的均匀配水和均匀集水,对于减少短流,提高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设计中必须注意配水和集水的均匀。

对于大直径的圆形澄清池,为达到集水均匀,还应考虑设置辐射槽集水的措施。

9.4.4 关于沉淀池积泥区和澄清池沉泥浓缩( 斗 ) 容积的规定。

9.4.5 规定了沉淀池或澄清池设置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的原则。

沉淀池或澄清池沉泥的及时排除对提高出水水质有较大影响。

当沉淀池或澄清池排泥较频繁时,若采用人工开启阀门,劳动强度较大,故宜考虑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装置。

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一般常可采用机械吸泥机或刮泥机;澄清池则可采用底部转盘式机械刮泥装置。

考虑到各地加工条件及设备供应条件不一,故条文中并不要求所有水厂都应达到机械化、自动化排泥,仅规定了在规模较大或排泥次数较多时,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装置。

9.4.6 关于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的规定。

为保持澄清池的正常运行,澄清池需经常检测沉渣的沉降比,为此规定了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

第三章 混凝、沉淀和澄清

第三章 混凝、沉淀和澄清
逐渐减小。
水处理工程课件
二、絮凝与混凝作用理论
混凝处理流程及设备 混凝设备
水处理工程课件
二、絮凝与混凝作用理论
混凝处理流程及设备 混凝设备
水处理工程课件
二、絮凝与混凝作用理论
混凝处理流程及设备 混凝设备
水处理工程课件
二、絮凝与混凝作用理论
混凝处理流程及设备 混凝设备
水处理工程课件
二、絮凝与混凝作用理论
工业用水中的悬浮物或固体 颗粒通常呈现胶体状态分布,这 些固体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可以吸附液体介质中的正离子或 负离子或极性分子等,使固液两 相界面上的电荷呈不平衡分布, 在界面两边产生电位差,这就是 固体微粒的双电层现象。
水处理工程课件
二、絮凝与混凝作用理论
2.固液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固液分散体系的稳定化理论(DLVO理论):
假设分散的固体微粒间存在一种排斥位能和吸引 位能的平衡,排斥作用是由于带同种电荷的胶体颗粒 的双电层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或者由于粒子和溶剂之
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吸引作用则主要是范德华力
所引起的。
水处理工程课件
第一节 混凝机理
混凝沉淀法:为满足用水水质和环境排放的要求,向水中 投加混凝剂或絮凝剂以破坏溶胶的稳定性,使水中的胶体 和悬浮物颗粒絮凝成较大的絮凝体,以便从水中分离出来, 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第二节 混凝剂及其配制与投加
水处理工程课件
第三节 混凝设备
1.混合设备: 水泵混合:投药投加在水泵吸水口或管上。 管式混合:管式静态混合器、扩散混合器, 混合时间2-3秒 机械混合:搅拌
水处理工程课件
二、絮凝与混凝作用理论
混凝处理流程及设备 混凝设备之管道式混合器
水处理工程课件

第三篇沉淀与澄清

第三篇沉淀与澄清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Sedimentation, or settling and Clarification)第1节 沉淀原理与分类一、原理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 比重<1,上浮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普遍,要紧用于去除100um 以上的颗粒 给水处置――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置――沉砂池(去除无机物) 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 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离)二、分类自由沉淀:离散颗粒、在沉淀进程中沉速不变 (沉砂池、初沉池前期)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进程中沉速增加(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 拥堵沉淀:颗粒浓度大,彼其间发生干扰,分层(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紧缩沉淀:颗粒间彼此挤压,基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取得浓缩。

第2节 自由沉淀(discrete particle settling)一、颗粒沉速公式(Stokes ’ law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所受到的重力为F1= 1/6 π d 3 (ρp - ρl ) g 所受到的水的阻力F2=C D ρl u 2/2 π d 2/4C D 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平稳时:F1=F2可取得沉速(terminal velocity)计算公式(对球形颗粒):关于非球形颗粒:φ:形状系数C D 与Re 有关。

Re<1, C D = 24/Re μ:水的动力粘度,Pa sdC g u llp D ρρρ-=342181gd u lp μρρ-=d C g u llp D ρρρφ-=34该公式难以反映实际,因为实际中颗粒大小不一,不是球形。

但能够了解u 的阻碍因素。

另外,一样d 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过小。

能够通过测定u ,算出d (注意是名义上的)。

二、颗粒沉淀实验1. 在t i 时,从底部取样,测定Ci2. 计算ti ⇒ ui = h/ti Ci ⇒ pi = Ci/C 0p i :沉速小于u i 的颗粒占全数颗粒的比重 3. p -u在t 0 时, u ≥u 0 的颗粒全数去除 u<u 0 的颗粒部份去除 hi/h = u i t 0/(u 0t 0) = u/u 0t=0 t=ti h p u=h/t通过实验可绘制以下曲线:E-t 曲线E-u曲线(与水深无关)中部取样法:P= (C0-C)/C0 *100%三、理想沉淀池假设:1.颗粒为自由沉淀2.水流水平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中,沉淀与澄清是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之一。

本文将详细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环保领域的重要技术。

一、工艺原理沉淀与澄清工艺是通过重力沉降原理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和难溶性物质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去除杂质和提高水质的目的。

其工艺分为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加入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物;二是通过沉淀池或澄清池使颗粒物在水中沉降,最终达到分离清水和沉淀物的目的。

在沉淀与澄清工艺中,混凝剂的使用非常重要。

混凝剂一般由无机盐和有机高分子两种类型组成。

无机盐类包括铁盐、铝盐等,有机高分子则是通过合成或提取天然聚合物得到的。

混凝剂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水水质和处理要求进行,以获得较好的凝聚效果。

二、操作步骤1. 污水调节首先,将进入处理系统的污水进行调节。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流量的调整、酸碱度的调节和温度的控制等。

通过这些调节措施,可以使污水的性质更适宜于后续的沉淀与澄清过程。

2. 混凝剂投加接下来,将预先配置好的混凝剂适量加入到污水中。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要根据污水的浑浊度、胶体物质的含量和混凝剂的种类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混凝剂的投加量为污水总体积的百分之几至千分之几。

3. 快速搅拌为了促进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发生反应,需要进行快速搅拌的环节。

快速搅拌可以提高混凝剂的分散效果,使其与污水中的杂质充分接触,形成较大的凝聚物。

4. 缓慢搅拌在快速搅拌后,进行缓慢搅拌。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保持水中悬浮物颗粒的稳定和均匀分布,为后续的沉淀提供更好的条件。

缓慢搅拌时间一般为15分钟至30分钟。

5. 沉淀与澄清经过搅拌后,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杂质形成了较大的颗粒物,进一步进行沉淀与澄清。

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中,利用重力作用使颗粒物逐渐沉降至底部。

清水则从上方流出,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清华】第3章沉淀与澄清-2016

【清华】第3章沉淀与澄清-2016

3
第1节 沉淀原理与分类
一、沉淀原理 二、沉淀分类
4
一、沉淀原理
•依靠重力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将颗粒 物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比重>1,下沉;比重<1,上浮 •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 除100m以上的颗粒 •胶体颗粒需混凝后才能沉淀。
5
一、沉淀原理
•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理――
H
H/2
24
本节思考题
(1)在沉淀实验中,变化取样点的高度对计算颗粒去 除率有何影响? (2) 如何判断沉淀柱中发生的沉淀类型?
25
第3节 絮凝沉淀
(Flocculent settling)
一、絮凝沉淀特点 二、絮凝沉淀实验
26
一、絮凝沉淀特点
•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变大,沉速变大; • 颗粒去除率不仅与沉速有关,而且与深度、时间有关。
控制单位堰长的流量负荷:
给水:≤5.8 L/(m s) 初沉: ≤ 2.9 L/(m s) 二沉: ≤ 1.7L/(m s)
沉淀池出水堰几种布置形式
56
4.存泥区及排泥措施
(1)泥斗静水压力排泥 静水压力 1.5~2.0m
排泥斗示意图
每个泥斗设置排泥管和排泥阀
57
4.存泥区及排泥措施
机械刮泥设备——链带式刮泥机
p5
h2
p4
平均沉速=平均高度h1/沉淀时间t0
h1
去除百分数=h1/(t0×u0)×(p3-p2)
p1
p2
p3
计算颗粒去除率(在t0时刻, u0=H/t0)
P

p2

h1 / t0 u0
( p3

第三章 混凝沉淀和澄清之二

第三章  混凝沉淀和澄清之二

第四节沉淀的基本理论一、分类根据悬浮物质的性质、浓度及絮凝性能,范围:1.自由沉淀:悬浮物质浓度不高,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碰撞,呈离散状态,各自独立地完成沉淀过程。

颗粒形状、尺寸、质量不变。

如沉砂池中砂粒、浓度低的污水在初沉池。

2.絮凝沉淀(干扰沉淀):悬浮物浓度在50~500mg/l,颗粒间可能互相碰撞产生絮凝作用,使粒径与质量加大,沉速不断加快。

如活性污泥在二沉池。

3.拥挤沉淀(分层沉淀):浓度>500mg/l,沉淀中相邻颗粒互相妨碍、干扰,沉速大的颗粒无法超越沉速小的颗粒,各自保持相对位置不变,并在聚合力的作用下,颗粒群结合成一个整体向下沉淀,清水与浑水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沉淀显示为界面下沉。

如二沉池下部的沉淀过程及浓缩池开始阶段。

4.压缩沉淀:浓度大。

颗粒间互相支承,上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挤出下层颗粒的间隙水,使污泥得到浓缩。

如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的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的浓缩过程。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沉淀实际是依次进行,只是各类沉淀出现时间不同。

二、各种沉淀类型分析(一)自由沉淀低浓度离散性颗粒在水中沉淀,开始时加速下沉,水流阻力不断增加,短暂时间后达到与重力平衡,颗粒开始匀速下沉。

1.公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d y C g u yg D ρρρ-=34 粒径有关阻力系数,与液体密度颗粒密度----d C D y g Re ρρ 下面表示沉速公式及适用条件2.应用(1)已知d ,推求u=?(2)已知u ,反推d=?3.结论4.沉淀规律(去除率)(二)絮凝沉淀(三)拥挤沉淀1.外观现象和沉淀过程分析基本特征:水沉降过程中出现清浑交界面,整个过程就是界面下沉过程2.界面沉降的重要特性-相似性3.肯奇沉淀理论及应用(压缩沉降的计算)(四)压缩沉淀三、理想沉淀池(一)工作过程分析1.什么是理想沉淀池?符合三个假定:(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

(2)水流沿水平方向作等速流动。

(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被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第1和第2节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第1和第2节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Sedimentation, or settling and Clarification)第1节 沉淀原理与分类一、原理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比重<1,上浮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100um 以上的颗粒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废水处理――沉砂池(去除无机物)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离)二、分类自由沉淀: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沉砂池、初沉池前期)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拥挤沉淀: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压缩沉淀:颗粒间相互挤压,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到浓缩。

第2节 自由沉淀(discrete particle settling)一、颗粒沉速公式(Stokes ’ law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所受到的重力为F1= 1/6 π d 3 (ρp - ρl ) g所受到的水的阻力F2=C D ρl u 2/2 π d 2/4C D 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平衡时:F1=F2可得到沉速(terminal velocity)计算公式(对球形颗粒):对于非球形颗粒:φ:形状系数C D 与Re 有关。

Re<1, C D = 24/Reμ:水的动力粘度,Pa s d C g u ll p D ρρρ-=342181gd u l p μρρ-=d C g u l l p D ρρρφ-=34该公式难以反映实际,因为实际中颗粒大小不一,不是球形。

但可以了解u 的影响因素。

此外,一般d 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太小。

可以通过测定u ,算出d (注意是名义上的)。

二、颗粒沉淀实验1. 在t i 时,从底部取样,测定Ci2. 计算ti ⇒ ui = h/tiCi ⇒ pi = Ci/C 0p i :沉速小于u i 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比重3. p -u4.颗粒去除率在t 0 时, u ≥u 0 的颗粒全部去除u<u 0 的颗粒部分去除hi/h = u i t 0/(u 0t 0) = u/u 0t=0 t=ti u=h/t通过实验可绘制以下曲线:E-t 曲线 E -u 曲线(与水深无关)中部取样法:P= (C 0-C)/C 0 *100%三、理想沉淀池假设:1. 颗粒为自由沉淀2. 水流水平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沉淀和澄清

沉淀和澄清

沉淀和澄清【水处理】2006-12-11 15:55:08 阅读19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可通过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分离。

密度大于水的颗粒将下沉,小于水的则上浮。

沉淀法一般只适于去除20~100微米以上的颗粒(与颗粒的性质与比重有关)。

胶体不能用沉淀法去除,需经混凝处理后,使颗粒尺寸变大,才具有下沉速度。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沉淀,可根据其浓度及特性,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自由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

(2)絮凝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其尺寸、质量均会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亦随深度而增加。

(3)拥挤沉淀(分层沉淀) 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时,在下沉过程中将彼此干扰,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并逐渐向下移动。

(4)压缩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增高到颗粒相互接触并部分地受到压缩物支撑,这发生在沉淀池底部。

2.1 自由沉淀对于低浓度的离散性颗粒,如砂砾、铁屑等,沉淀可以说是不受阻碍的。

颗粒在水中将加速下沉,直到作用于颗粒的推力与水的阻力达到平衡,平衡状态是开始沉淀后瞬时达到的。

在平衡时,颗粒开始以均速下沉。

这时,推力等于摩擦阻力。

(2.1)式中r s,P——分别为颗粒和水的密度(克/厘米3);g——重力加速度(厘米2/秒);r——颗粒体积(厘米3)。

根据量纲分析,可得(2.2)式中h——阻抗系数;A——颗粒在运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厘米2);u——颗粒沉降速度(厘米/秒)。

h不是常数,它随雷诺数Re的改变而变化。

根据实验得知,对球形颗粒,Re<1 h=24/Re1<Re<104由于式中d——颗粒直径(厘米);g——水的运动粘滞系数(运动粘度) (厘米2/秒)对于球形颗粒(2.3)对于紊流,500<Re<104,h趋于0.4,(2.4)对于层流,在Re<1时,(2.5a)这就是司托克斯(stokes)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公式适用d>2mm的砂粒。 给水沉淀池中的泥沙颗粒的沉淀一般属于层流沉降状况。给水处理主要研究对象 是0.1mm以下的颗粒的去除问题。在实际应用上,常常以沉速代表某一特点颗粒而 无需求出颗粒的直径。
沙粒粒径:d>0.1mm u >7.5mm/s > 去除容易 d=0.01mm u =0.075mm/s 不易下沉去除 d=0.001mm 胶体,不能自行下沉 必须混凝去除 胶体,
g g 2 u= (ρs − ρ1)d = (ss −1)d 2 18µ 18γ
这个公式为斯笃克斯公式, 式中(因为ss=ρs/ ρ1比重),即 颗粒越大、水温越高,沉速u愈快. γ—运动粘滞系数; ss—颗粒的比重。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这个公式适用d≤0.1mm泥沙颗 粒, Re在10-4 ~1之间。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二、悬浮颗粒在净水中的拥挤沉淀
自由沉淀可以看成单个颗粒在无边无际的水体中下沉,此时 颗粒排挤开同体积的水,水将以无限小的速度上升,当大量颗粒 在有限的水中下沉时,被排挤的水便有一定的速度,使颗粒所受 到的摩擦阻力有所增加,颗粒处于互相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 此过程称为拥 挤沉淀,此时的沉淀速度称为拥挤沉速。 挤沉淀,此时的沉淀速度称为拥挤沉速。 一般讲,当原水含沙量增到一定数量,泥沙即处于拥挤沉淀 状态 ,含沙量再大时,再沉淀过程中会产生浊度相差悬殊的清 水区和浑水区,两区交界面清晰可见,称为浑液面,该面缓缓下 降,直至泥沙完全沉积为止。 黄河高浊度水当含沙量> 6kg/m3时,具有拥挤沉淀性质; > 当含沙量> 15~20kg/m3时,就出现清晰可见的浑液面。 >
上式可得均匀下沉速度vs,简称沉速u
上式为沉速基本公式,式中虽不出 现Re,但是,式中阻力系数cD却与Re有 关,Re=ud/γ γ —水的运动粘度。 γ 阻力系数cD与雷诺数Re的关系通过 实验得出,见图:
1.层流区 Re≤1 24 此时曲线倾角为45°c D = R e 代入前式,得:
层流区 过渡区 紊流区
• 一、非絮凝性颗粒沉淀过程分析
• (理想沉淀池的沉淀原理) 理想沉淀池的沉淀原理)
•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三个假定: 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三个假定: 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三个假定
•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 • 即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干扰,不在凝聚和破碎, 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不变,因此颗粒沉速始终不变。 •2.水流沿着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 在流动过程中,v始终不变。 •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这个公式适用d>2mm的砂粒。 给水沉淀池中的泥沙颗粒的沉淀一般属于层流沉降状况。给水处理主要研究对象 是0.1mm以下的颗粒的去除问题。在实际应用上,常常以沉速代表某一特点颗粒而 无需求出颗粒的直径。
沙粒粒径:d>0.1mm u >7.5mm/s > 去除容易 d=0.01mm u =0.075mm/s 不易下沉去除 d=0.001mm 胶体,不能自行下沉 必须混凝去除 胶体,
表明交界面下降的 速度逐渐变小。此 时B区以消失,故C 点称为沉降临界点, 相应于C点的交界面 下的浓度均大于C0 。 c-d段表示B、C、 D三个区重合后沉降 物压实的过程,随 着时间的增长,压 实变慢,最后压实 高度为H∞。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由上图曲线可知,a-c 段的悬浮物浓度为C0, c-d段浓 度均大于 C0, 设在 c-d曲线上任意一点 Ct(Ct>C0)作切线与 纵坐标相交于 a´点,高度为 Ht ,按肯奇沉淀理论可得:
Bh0v=Q 水的流量; BL=A 沉淀区平面面积; Q/A— 单位面积沉淀区所沉淀的水流量,称沉淀池的表面负 荷(过流率) 理想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就是它的截流沉速,反应了能全 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沉速。 由上述可知,浑水在理想沉淀池中的沉淀效率只与沉淀 池的表面负荷率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水深、池长、水平流 速、沉淀时间)无关,这一结论抓住了沉淀池的主要矛盾, 阐明了决定沉淀效率的主要因素反应了下列两个问题: (1)当E一定时 i越大,q也越高,亦即产水量越大,或 一定时u 也越高, 当 一定时 越大, 也越高 亦即产水量越大, 不变时u 越高。 当Q、A不变时 i越大、E越高。 ui的大小与混凝效果有关, 、 不变时 越大、 越高 因此,生产上一定要重视絮凝工艺。 (2) ui一定,A增加、E提高。当W(容积)一定时, 一定, 增加 增加、 提高 提高。 池深浅些,则表面积大些,沉淀效率可以高些,此即“浅池 “ 理论” 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的发展即基于此理论。
ν
t
− H = t 中国环评网: H
t
收集整理
在a-c段,因切线就是a-c直线本身,Ht=H0,故Ct=C0 。 由于a-c线斜率不变,说明浑液面等速下沉。当压缩到H∞高 度后,斜率为0。即vt=0,说明悬浮物不在压缩,此时 Ct=C∞(压缩浓度)。 如同样的水样,用不同高度的水深作实验,发现在不同 沉淀高度H1 及 H2时,两条沉淀过程线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 op 1 oQ 1 = op 2 oQ 2 A、B交界面的高度 、 交界面的高度 说明当原水浓度相同时,A、 B区交界的浑液面的下沉速度 是不变的,但由于沉淀水深大 H1 时,压实区也较厚,最后沉淀 p1 p2 物的压实要比沉淀水深低时压 Q1 H2 实的密实些。由于这种沉淀过 Q2 程与沉淀高度无关的现象,使 有可能用较短的沉淀管作实验, 来推测沉淀的效果。
2.过渡区 1≤Re≤500 此时取 c D =
10 Re
代入公式,得阿兰公式:
(ρ 4 u = ( ) 225
这个公式适用于d≤2mm的砂粒。
s
− ρ1) g
2
2
µρ
1

1 3
d
3.紊流区 500 ≤Re≤105 此时cD=0.4,代入公式,得到牛顿公式:
ρs − ρ1 u= ( )dg ρ1
hi h0
=
=
ui Q A
பைடு நூலகம்
ui uo
= ui q
uo
h0V Bh0v Q = = = = q L BL A
式中:L—沉淀区的长度; h0—沉淀区的水深; V—水平流速; B—沉淀区的宽度; A—沉淀区的面积; ui —小于截流速度的沉速(截流沉 速)。 q—表面负荷率(单位面积沉淀区单位时间所沉淀的水量); 中国环评网: E—沉淀效率。 收集整理
C
t
=
C
0
H
0
0
H
该式的含义是:高度为Ht ,均匀浓度为Ct的沉淀管中所 含悬浮物遇原水高度H0均匀浓度为C0的沉淀管中所含悬浮物 浓量是相等的。 曲线a´— Ct—d所虚拟的沉淀管悬浮物拥挤下沉曲线。 这条曲线与沉淀管中悬浮物下沉曲线在Ct点以前(即t时间以 前)是不一致的,但在Ct点以后(t 时间以后)两曲线重合。 作Ct点切线目的,就是为了求任意时间内交界面下沉速 度。这条切线斜率即表示浓度为Ct的交界面下沉速度: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E = 能够在沉淀池中下沉的这种具有沉速ui的颗粒占 原水中全部颗粒重量百分率应为: ui/ u0 ·dpi,因此所有 能够在沉淀池中下沉的,沉速小于u0的颗粒重量占原水 p = 0 中全部颗粒重量的百分率及其去除率应为:
0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t
§3-3 平流沉淀池
平流沉淀池在运行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 响池中实际水流情况以及颗粒杂质的沉降过程 是十分复杂的,为了使问题得到适当简化,便 于突出主要矛盾,暂将一些次要因素去除,这 样就提出了关于理想沉淀池的概念。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交界面以下的颗粒均处于拥挤沉淀状态,交界面下降的速度可理解 为颗粒在互相干扰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拥挤沉速。 某一瞬时,沉淀管中按悬浮物浓度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四个区:清水 区A;浓度为C0的等浓度区B;过渡区C;浓缩区D。
絮凝过程 交界面等速下沉 下降速度 逐渐变小 B区消失 区消失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A u0
● v
b b′
A´ ´
沉淀效率:
E = h h
i 0
m● v ui B
hi •同样 u i L = V
• △ABB′~ △Abb′相似
h0 uo = L V
h0 = Lu 0 v
B´ ´
hi Lu i = v
•所以
E =
E
=
ui u0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3-2 悬浮颗粒在净水中的沉淀
自由沉淀: 颗粒沉淀时不受容器壁和其他悬浮物的影响,颗粒状沉淀。 拥挤沉淀: 颗粒处于互相干扰的沉淀(网状沉淀)。 一、悬浮颗粒在净水中的自由沉淀 一般认为,悬浮颗粒与器壁的距离大于50倍颗粒的直径, 同时体积浓度小于0.002时(5400mg/L),可认为自由沉淀, 此时的沉淀速度称为自由沉淀速度。
中国环评网: 收集整理
随时间增长,交 界面继续下降,直至 B C B、C两个区消失,只 剩A、D两个区,D区 高度也逐渐减小,设 压实时间 t→: ,最后 压实到H:为止。 以交界面高度为 纵坐标,沉淀时间为 横坐标,可得交界面 沉降过程曲线。
a-b段为向下的曲线,可解释为颗粒间的絮凝过程,由于颗粒凝聚变 大,使下降速度逐渐变大。 b-c段为直线,表明交界面等速下降。 a-b曲线段一般较短,且有时不是很明显,所以可以认为是b-c直线段 的延伸。 c-d为上凹的曲线, 絮凝过程 交界面等速下沉 下降速度 逐渐变小 B区消失 区消失
第三章 沉淀和澄清
§3 - 1 概 论
水中固体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 为沉淀,按着水中固体颗粒的性质,沉淀分为三类: 1.自然沉淀 自然沉淀 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不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密度。 2.混凝沉淀 混凝沉淀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由于相互接触凝聚而改变其大小、形状 和密度,这种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3.化学沉淀 化学沉淀 在某些特种水处理中,投加药剂使水中溶解杂质结晶为 沉淀物,称为化学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