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发展历程;2.掌握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理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
二、教学内容1.教育文化事业在中国古代发展的历程;2.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2.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
3.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5分钟)教师介绍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讲解唐朝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演变等内容,并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 活动:科举制度考试模拟(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举制度考试模拟,学生按照考场的形式进行考试,彻底了解科举制度的考试形式和内容。
5. 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15分钟)教师讲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巨大作用。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教育文化事业和文化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教育文化事业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及科举制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有效引导。
同时,通过科举制度的考试模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实际的了解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教学反思中,我们需要更为注重教学活动的与学生的思维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点,以此来最大化地吸收知识和激发个人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1)新式学堂表格罗列不同时期新式学堂的名称。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新式学堂迢迢不断如春水,但它的发展却受到了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的阻碍,这种制度是什么?(2)科举制的废除回忆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的线索:诞生、完善、僵化。
追问:什么时候被废除?版块二:担当文化、激动潮流1919年5月,在营救完五四被捕学生后,当时的校长蔡元培毅然辞职北大,引起教育文化界的震动,当时各大报纸都进行了连续报道。
这反映出中国近代的新闻出版业在文化担当的路上发展着。
1.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申报》其中《申报》报道尤为系统详尽,分析透彻。
学生根据教材介绍《申报》,教师适当提炼。
除了《申报》,还有哪些报刊?出示图片:民国时期著名报纸、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向北大学生推荐了应读书目30种,选读书目30种,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你们知道是哪个吗?我们大家常用的一些工具书也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
能想起来你用过的哪些工具书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2)商务印书馆学生介绍商务印书馆,教师适当提炼。
当时还有哪些较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以及一个出版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板块三:挥别传统、时代号角你们知道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的吗?(鲁迅)结合你们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大家来给鲁迅设计一张名片(口述)。
鲁迅有一个身份是文学家,近代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像鲁迅一样的优秀的文学家。
这些文学家的作品脱离了传统的桎梏,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三、文学成就表格罗列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板块四:人才荟萃、民族强音文学赋予了历史进程以永生的活力,保留了历史的潜流。
而人才荟萃的艺术更是奏响了民族的最强音。
1.艺术成就(1)绘画这位画家曾是北大艺术学院的院长,猜猜他是谁?出示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徐悲鸿的画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而且他更是一位爱国的楷模,作品透露出爱国的情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教育改革、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局限于表面,不能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改革、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难点:分析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4.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资料:相关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数据、事迹等。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了解。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教育文化事业上的发展变化。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6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内容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掌握我国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及影响;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资料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钻研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案例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内容主旨】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业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下应时而生,在东西碰撞的新旧冲突中艰难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近代化。
【教学目标】知道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新式报刊的发展脉络和相关史事,了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与时代的关系。
懂得照片、档案、著作、报刊等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初步学会分析数据史料和文献史料。
体悟中国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艰难性和对时代发展的推动力。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难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利用北京国子监展示的《明代国子监每月课表》,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课表导入,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新式教育应时而生环节二:利用时间轴回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史事,讲述巴夏利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创办是民族危机下西学东渐的结果。
利用学习单,学生小组讨论《京师同文馆课程表(1876年)》与《明代国子监每月课表》的不同之处,理解新式学校的“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述,联系已学知识,对新式学校创办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通过数据史料和文献史料的解读、与国子监教学的对比,对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校有初步的认识。
新式教育发展多舛环节三:利用《京师同文馆在读学生数统计表》、奕訢和倭仁奏折、翁同龢日记,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京师同文馆找不到学生?理解新式教育发展之路的艰难。
利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校列表,感受新式教育的缓慢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据、奏折、对联的解读,懂得档案、著作等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初步掌握阅读图表的方法和解读原始史料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学习目标】1.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2.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利用剧照、绘画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使学生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成就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论结合法【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展示天津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图片。
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堂,创办于甲午战争后,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百日维新期间,这些百年学府,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及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自主学习1.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哪些著名的新式学堂?科举制何时废止的?2.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什么报纸?何时在哪创办?当时著名的报纸和影响较大的刊物分别有哪些?3.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且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哪个?中国共产党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是哪个?4.在文学艺术方面,著名的文学艺术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探究新知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 展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一句话“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洋务运动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
这些设施,是传统的封建文教体制边上长出来的新东西。
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取代后者,但由于它们的存在,保守的封闭圈子毕竟出现了缺口。
”以此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主要表现就是兴办新式学堂。
展示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表及福州船政学堂出色的毕业学生,并出示材料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总算起来,洋务运动所创办的新式文化事业大约有30个……正是这一批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情况。
2.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3.能够掌握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二、教学内容1.唐代教育的发展。
2.宋代教育的发展。
3.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课题内容。
2.讲授法——详细讲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
3.比较法——通过对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的优缺点。
4.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进行思路的碰撞,加强思维的活跃性。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唐宋时期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2.难点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到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学生讲述有哪些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书法、绘画等等。
然后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这次课程,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2.讲授(30分钟)先让学生浏览教材,了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接着,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首先从唐代教育的发展讲起,介绍唐初私学的兴起,以及王官私三种学制的特点。
然后介绍唐末五经讲读和进士科考试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接着,讲授宋朝的教育制度。
这一部分讲解包括了宋初的三孔教育制度,以及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设置等。
3.比较(10分钟)讲完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老师设定好的问题进行对比,即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依次进行展示。
4.交流(20分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的差异,并且可以进行思路的碰撞,加强思维的活跃性。
六、巩固与拓展1.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于唐宋时期教育制度的掌握程度。
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的互动交流方式完成。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课内容涉及教育改革的推进、科技成就的取得、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生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教育改革、科技成就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例,进行分析讨论。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相关资料,如报道、论文等。
3.课堂活动:设计符合本课内容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学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提示: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图片展示:5.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6.教师提问: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提示: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7.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提示: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4.照相电影
1903年,清政府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 步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
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3.新闻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
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2.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的北京大学,也是从近代开始出现的,它的前身是什么学校呢?
(二)读
导学提纲:
1.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教育是怎样发展的?
2.科举制度是怎样废除的?
3.近代新闻报刊的发展情况?
4.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代表有哪些?
5.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主要著作有哪些?
(6)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7)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 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五)练:达标检测
1.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A)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
《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2)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 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3)徐悲鸿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六骏图》
(4)聂耳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单元: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题: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从晚晴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样,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体。
这些人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变革运动中的重要推动因素,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课标: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分析:本课主要有两个子目,包含三方面内容,即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一一对应课标内容。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各个内容之间是互相推进、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清政府艰难迈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推动了近代新闻出版业、文艺事业的发展,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报刊和新闻出版机构,使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1.通过搭建以时间为序的知识体系,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2.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史料感知历史,在比较、分析、概括史料的基础上,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对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单元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探究二 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说说报刊对近 代中国的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 ②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③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④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探究三 阅读教材内容,列表说明20世纪以后,中
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作者
作品
鲁迅 郭沫若
《狂人日记》《阿Q正传》 《女神》
解放区新华书店出版的《回忆马克思》
知识点二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艺术的成就
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
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鲁迅 的 《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 女神 》、 茅盾的《子夜》、曹禺的《 雷雨 》、巴金的《家》、 老舍的《 骆驼祥子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等。
( D) A.自强求富 C.和平建国
B.民主科学 D.抗日救亡
归纳总结
聂耳
4.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 京剧《 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 的《 歌女红牡丹 》。
10/15/2020
合作探究
探究一 综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废除的得失。 科举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清政府废 除科举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不 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应该还其一个真实的面 目。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 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社会文化断层,选 官制度紊乱,政局更加动荡混乱。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 同文馆 、 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 府先后在天津创办 北洋西学堂 ,在上海创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教案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2.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结合课本内容,上下联系,分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废除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图片展示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感受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生看图思考:北京大学最早雏形是什么?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教师:点明展示的核心要点: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开启、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去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展示课题: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新授:(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近代教育的发展A.新式教育的出现学生思考: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时期新式学校洋务运动时期甲午战争之后百日维新期间图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京师同文馆、百日维新时期的京师大学堂拓展: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1898年底,大学堂正式开学--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学堂停办--1902年,大学堂恢复办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作用:新式学堂的创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近代教育做出了重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是中国历史最长,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
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
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B.图说杂志:东方杂志、青年杂志等: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报刊吗?他们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他们起到什么作用?C:报刊杂志作用:这些新式报刊杂志,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他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单元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在宏观上把握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清朝末年,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纷纷呼吁废科举、兴学校。
那么,实施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学校?我国的新式教育是如何开始的?二、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2、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3、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4、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5、列表说明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6、请说出鲁迅《阿Q正传》的特征?7、聂耳、洗星海的艺术成就有哪些?8、你知道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分别是什么?三、合作探究1、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2)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3)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运动;(4)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四、课堂总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19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生。
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诞生的近代报刊、文学艺术,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争,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新】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及测评试卷 -人教部编版.doc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在宏观上把握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最新人教版初二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课标要求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60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
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学生:聂耳。
教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著名的音乐家聂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国歌。
那么,与聂耳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哪些?他们在近代中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曾作过哪些努力?我们应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的内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新课探究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近代教育的发展学生:(阅读教材第125页新式学堂的兴办)教师:(归纳,出示表格)多媒体呈现: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教师:“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2022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27课教学设计
介绍课程方案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该学制仍是在按照“中体西用”的宗旨培养人才的特点。
出示材料简要介绍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的教育宗旨,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迁影响教育的发展。
民国建立后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新教育宗旨。
——1912年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出示“壬戌学制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表”(1922年)介绍部分课程内容。
出示材料:初中阶段以公民课取代了修身课(1912-1913年新学制删掉了读经讲经),并特别强调道德教育。
这与当时兴起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公民教育思潮是紧密相连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掀起批判传统文化和教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了解壬子癸丑学制出现的背景(清王朝灭亡,民国建立)及其教育宗旨。
了解壬戌学制课程内容,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通过研读史料,获取历史认识,强化实证意识。
出示大公报,重点讲述北京特约通信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确定北京特约通信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吗?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呢?阅读大公报节选内容,你能了解到五四运动哪些方面的信息?报纸的广泛宣传会给五四运动带来什么影响?阅读报纸,通过标题中的关键词和报纸发行时间来判断历史事件。
阅读大公报对五四运动的相关报道,边读边做笔记,找出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口号、结果等。
结合所学,知道报刊的广泛宣传对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
阅读一手史料,捕捉有效信息,通过史料互证,判断历史事件,强化实证意识。
出示材料:材料一:《民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
”——孙中山《革命原起》1911年材料二: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载《时报》1912年3月5日材料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部编版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京师大学堂、《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兴起与发展;了解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1.京师大学堂、《申报》、商务印书馆。
2.民国时期文艺作品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在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你对此知道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②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④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你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时间、特色和地位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3)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1901年,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1903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老师小结: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存在了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意味着由封建王朝扶持的传统旧式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中国近代教育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文学艺术的成就列表归纳近代文学艺术方面的代表。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合作探究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这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
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
2.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
结合课本内容,上下联系,分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废除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PPT图片展示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感受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生看图思考:北京大学最早雏形是什么?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教师:点明展示的核心要点: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开启、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去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展示课题: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授: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A.新式教育的出现
学生思考: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图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京师同文馆、百日维新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拓展: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1898年底,大学堂正式开学--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学堂停办--1902年,大学堂恢复办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作用:
新式学堂的创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式学堂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拓展:詹天佑图像及事迹:詹天佑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12岁留美,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
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B:建学制,废科举
1、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材料一所指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它产生于何时,什么时候正式形成?它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科举制度。
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唐朝时正式形成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所指何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答案提示:科举制度废除。
1905年。
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
2、(1)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初等阶段、中等阶段、高等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等。
这是中国历史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的学制,标志着我国新型学校制度正式确立。
(2)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1300)
2.新闻业的发展
A、(图说报刊)--《申报》、《大公报》、《解放日报》等,阐明报刊出现怕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从此以后,报刊杂志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拓展:关于《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是中国历史最长,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
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
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B.图说杂志:东方杂志、青年杂志等:
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报刊吗?他们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他们起到什么作用?
C:报刊杂志作用:这些新式报刊杂志,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他们报道
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报刊杂志产生的影响: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3.出版业的发展:
A、几家重要的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开明书店和中华书局及延安新华书店(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
B、影响: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文学:
文学成就: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代表人物:赵树理及作品;丁玲及作品;
鲁迅及作品:
鲁迅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像匕首,像投枪,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名家名作:(引导学生自读课本,完成表格)
音乐艺术:
人民音乐家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欣赏两首歌曲,引入音乐)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
生于昆明,溺水逝世于日本,享年23岁。
主要作品:《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
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民族危亡时,万众一心,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这首作品一经诞生,即在祖国大地上到处传唱,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者。
拓展:《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词,聂耳曲。
原为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
作于1935年4月。
乐曲富于动力,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贫苦渔民家庭。
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作曲家之一。
作品:《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贫苦渔民家庭。
是中国近
代影响巨大的作曲家之一。
作品:《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绘画:
美术大师----徐悲鸿:开创中国画技法和意境新时代。
《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马》
美术大师---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虾》
影视艺术: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找出相关的重点内容:
三、全课小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19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生。
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诞生的近代报刊、文学艺术,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争,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